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范文
时间:2023-04-01 14: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综合成长自我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元评价过程;结果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58-01
一、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
我认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任何一个评价内容,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应该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加油”,都应该为学生坚定目标和向着目标前行提供动力。在评价过程中,人文精神要不断增强,要把平等和发展放在首位,不要过于强调“等级”和“成绩”。在平时的评价中,要把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激励融入到过程之中。特别要尊重事实,免除成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表现、日常行为表现、成绩表现要区别看待,不能一好遮百丑,也不能一丑遮众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那些学困生或后进生,不应抱有“一碗水看到底”的悲观态度,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基础和美好的未来。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步,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和善者。如果这样,我们在突破“素质教育评价”这个艰难的问题上不就充满希望了吗?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不同。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以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而审视他们的多元智能的综合成长,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反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激励,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
评价的方式为:
1、制定学生阶段学习情况表。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或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2、填写学生自评表。学生对自己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3、填写家长评价表。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观察该子女在家中学习的情况,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填写家长评价表。
4、另外还要填写教师、同学的评价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结合总体评价得分和单元测试得分,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对学习稍差的学生提出下一步的学习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多元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突出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是“我能行”教育思想的宗旨。评价的目的是强化激励,而不在于甄别优良。评价结果的真正意义应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对他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们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采取了多元形式。
1、设“激励卡”。学生将其在各科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所得的激励卡保存入《成长手册》或通过某种形式在班内展示,如:每个学生都是一棵小树,得一个激励卡就长一片树叶,十片树叶收获一个苹果,十个苹果教师要满足学生一个愿望等。
2、一改过去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年”等综合性评价方式,采取单项评价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我们运用“十项奖励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促进不断发展。
十佳奖励形式即:(1)评选班级、年级、校级“十佳之星”;(2)颁发升旗手荣誉卡;(3)“我能行”“塑像前留个影;(4)颁发鼓励卡及时表扬;(5)在小主人电视台“今天我上镜”栏目露面;(6)小主人广播站事迹介绍;(7)评选“进步生”;(8)在升旗仪式、校会上颁发奖状;(9)少队部向家长发喜报;(10)评选颁发雏鹰奖章。
总之,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建立一个多维的、多主体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系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得以充分的施展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多元描述统计方法》 李伟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篇2
一、音乐是一份慈爱
学生需要的第一能量不是知识,而是爱。音乐是一片蔚蓝宽广的海,包容我们内心的一切波澜。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感情的环节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了来自成长的困惑、迷茫,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时出现的问题。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私属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们一旦关闭自己的心门,另一个人很难打开。
音乐老师并不单纯地完成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他还有一份关爱学生内心成长的责任。音乐是最容易打开学生内心的钥匙,在温暖的音乐里,每一颗心都会得到爱的慰藉。
音乐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教模式,音乐最珍贵的是交流,作为小学音乐老师,我除了根据教材教学,还要为学生拣选出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
老师的慈爱比威严更重要。有时候学生在你面前调皮其实不是他不可教化,而是他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他真正的目的是引起你对他的注意。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我有责任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所以我不强硬地要求学生去演唱或演奏,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情感的音乐。
音乐是一份慈爱,在人与人之间无法对话的时候,这份慈爱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音乐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养料,音乐是一份帮助自我成长的呵护之爱。
二、音乐培养凝聚力
音乐是自由的,但音乐又需要规范。当今社会不得不说的一种现象是太多人无视纪律,无视团结。我们总是强调团队,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却没有团队。因为我们失去了相互信赖、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可贵精神。如果说这一切还来得及,我想从学生的音乐教育开始。
音乐是由十二个最基础的音组成的,不断地重复叠加,不断地演变各种组合,从而获得千变万化的曲子。每一个音都是独立的,就像每一个人。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很多音的排列组合,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一份自己的责任。我在给学生讲音乐知识的时候,会把由音乐带给我的正面启发,用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天真无邪、热情好动才是他们的特点。我在前面的章节里谈到慈爱比威严更重要,所以就算学生有时候因为好动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一样还是要抓住他可以圈点的部分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按照音乐里的分类让他们担任属于他们的角色。一个角色就是一份责任,一组角色就是一个责任集合。
合唱是一种适合训练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一种歌唱形式。在合唱中,我先给他们分成小组,接着组合成大组,最后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最初,我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形成比较和竞争,于是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都很积极,最终由小组整合出大组。每个小组都很积极。在每个学生都表现很好的时候,我打破他们的竞争,告诉学生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作用。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个体,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在音乐演奏中,有的以音为主,有的以音为辅,有的音要休止,有的音要前进,有的音要表现明亮,有的音要表现暗淡。音乐之所以能呈现那么多的力量和美妙,正是因为相互间健康良好的关系,有了着凝聚力。
三、音乐开发想象力
音乐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普及,音乐无论是开发智力,还是培养真善美的情操都功不可没。用音乐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事半功倍。
人类最珍贵的财富获得往往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的,想象力决定了一个人对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可以说一个没有思想的人等同于一只被折翅的小鸟,永远也无法实现心灵的腾飞,也失去了对未来美好的展望,所以我们需要想象力。
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和创造力密不可分,所以有了想象力,就有了一些假设,就有了一些创造的可能。音乐更多时候是让人愉快的,在这份由音乐带来的愉快中养成想象的习惯,无形中就在激发人的创造力。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想象力很珍贵。音乐就是学生思想的翅膀,敢于想象就敢于追求和创造。
音乐的分类有很多,音乐的功能也很强大。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常常会通过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来描述脑海中可以呈现的画面,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这种音乐就是联觉音乐。音乐带给人联想,启发人的思维,是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前奏。
篇3
[关键词]社会导师 社会导师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一、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成长的偏差――社会导师制的背景描述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分家,加之较为单一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有着比上一代多的困难。由此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造成差距的原因,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本身资质的问题,更不是培养学生的导师不够尽职,而是学校的单一环境不同于社会的大环境。从而形成了社会要求人才的适应力强、适应快与当今大学生的适应难问题这一对矛盾,欲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增强综合能力和加快适应速度。
当然,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改革,但社会参与大学生培养的力度仍不够。我们认为要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质量,并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周期,应建议社会参与对大学生的培养――建立“社会导师”制。实现导师制度的嫁接,由政府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或非政府组织中的人员与高校学生结对,使得在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有丰富阅历的社会导师的指导,及早建立起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从社会导师那里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同时也可以加强地区服务高校的力度,实现校区良性互动,也为高校学生培养建立一种新的模式。
二、学生、学校、政府“多赢”局面――社会导师制的意义诠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势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就业准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社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出现的,和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社会导师制具有“多赢”的特点,即该模式的运行,对于学生、学校和政府(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提升都大有裨益。
1.学生受益者――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综合成长
基于培养优秀大学生而提出的社会导师制,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社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获得成长。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类丰富的知识。社会导师制在学生在和带教导师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到导师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等直接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收获宝贵的间接知识,即学生在过程中所感受、体会、领悟到的待人处事之道。二是有利于学生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习得人际交往技巧。社会导师制中,学生在和带教导师及其它情况类似的同学的接触互动中,体验职场交往模式,并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个人的总结领会、同伴的感染讨论,生成有个人特色且适用于职场和社会的人际交往准则及技巧,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增加助推剂。三是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缩短其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适应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和带教导师的接触、观察,甚至亲自到相应的岗位上挂职锻炼,取得直接和间接的工作经验及印象,从而提早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四是有利于学生增强心理准备(耐挫性、抗压力),正确认识社会现象,避免极端心理。带教导师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某些社会现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构筑最符合现实的“社会”,从而避免过度的心理落差引起的某些极端现象,保护自己和他人。五是有利于学生尽快尽早的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做得越早、越详细,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越有帮助。在社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入选的学生,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要求他们要比同龄人提早考虑这个问题。
2.学校受益者――教育水平、综合实力整体提升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导师制这种创新的培养方式,对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趋于多样化发展。社会导师制,在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学生成才,适应社会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学生与导师结对的方式,开展各种交流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方面特别强调对社会的快速适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重点把握,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这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培养模式协调配合使用,丰富了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学校工作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成果更优秀,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导师制,合理地将社会力量引入到学校培养学生的工作中去,一方面帮助学校转变学生的角色,对自己的将来作好打算,对自己、家庭、社会的未来负责,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在学生与带教导师的交流学习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三是有利于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社会组织深入学校,有机会全面、直观地了解学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在该组织及其行业内部获得良好评价,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学校以及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多元化,并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社会导师制集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培养学生的师资队伍中来,用他们的知识、经验、技能、人格等教育、影响在校大学生。社会导师的加入,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范围,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得教育资源趋于多元化。
3.组织受益者――社会美誉、自身发展全面开花
在政府-高校模式下的社会导师制中,政府机关是重要的参与方。社会导师制是一种多赢的培养模式,政府机关中优秀的社会导师们,在指导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同时,导师自身以及导师所在的政府组织也将取得收获。一是有利于政府提高在人才培养和服务高校、社会等方面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政府参与社会导师制,是政府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社会导师制能够提高其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为社会做奉献的良好声誉,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政府了解人才,储备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社会导师制下,政府积极参与到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培养过程中来,为政府积聚了丰富的社会人才信息,形成人才信息储备库,从而为吸纳、引进人才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政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政府本身的革新和发展。社会导师们通过与在校大学生的接触,能看到大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的思想,并感受到其自信、活力与热情,有利于带教导师们自己发展的再定位、再审视,发掘自己的潜在发展空间,创造性的改进工作方式,更加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自身的革新与发展。四是有利于政府加强和学校的联系,提高组织的理论建设水平。政府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可以依托高校的理论建设成果,尤其是运用行政管理等与其工作性质相通的高校科研成果,来检验和论证政府的决策、实践是否有科学意义,或者以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指导政府自身的各项实践工作。从而提高组织实践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的理论建设水平,有利于政府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五步走策略――社会导师制的模式构建
一个模式的大规模推行,发挥其价值,除了理论支撑外,还需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基础,要想真正体现社会导师制的“多赢”效益,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的运行模式。本着这个原则,本文对社会导师制的实施进行了初步构建,具体分为五步走策略:主客体选拔、匹配与带教导师培训―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模式和活动机制―监督、考核与激励―评估、反馈与修订。
1.主客体的选拔、匹配、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人才的选拔则是基础性的工作。“社会导师”机制的设立,就是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一开始就应该对参与到此机制中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一定意义上的选拔。但是在选拔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导师和学生看成两个阵营,由于最终的要求是达到两者的匹配,那么对于两者的筛选就必须受到彼此的约束,整个匹配的过程可以分为:采集信息、人机匹配、循环更新等多个步骤。
2.培养目标的设定
社会导师制的推行,其目的在于形成高校与社会培养人才的对接,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实现无缝化连接,推动政府、企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培养过程当中,从而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降低社会成本。社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其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个体的思想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等综合素质。即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格五个方面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通过一定的带教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3.培养模式与活动机制
社会导师制活动的培养模式设计需要结合社会导师与大学生的实际时间安排来细化,在设计其培养模式和活动机制之时,必须要以不耽误社会导师的日常工作为前提,要以最大可能的增加导师与学生交流机会为目标,本文认为社会导师制的整个活动的节奏应由快到慢,强度由强到弱,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随着学生的成长,活动有相应的针对性。带教模式应遵循多种带教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是日常带教与定期交流相结合,定期按照带教计划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配以集体座谈会或私下交谈等不同形式增进带教导师之间、被带教学生之间、带教导师和被带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推动“社会导师制度”深入有效地开展。二是学习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集中培训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理论和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在此基础上增加被带学生参加的挂职锻炼及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能进一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言传身教与相互促进相结合,带教导师不仅要通过讲解交流或各类活动促进被带学生的发展,更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模范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带教的过程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达到双方共同进步的目的。四是导师带教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整个带教过程不仅仅是依赖于带教导师进行,被带学生自身的教育和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丰富的带教内容与形式中,被带学生能展示自我的个性风采,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
4.监督、考核与激励
建立监督机制的主旨在于对社会导师项目执行计划、任务的情况进行监察和督导,以确保实际活动的正常开展。社会导师项目涉及的活动种类多,时间长,许多工作可能面临的难度是带教导师与带教学生无法预知的,一旦与预期效果产生反差,就有可能产生倦怠与敷衍了事的心态,甚至退出,这些将对组织方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监督的效用就在于规范带教导师、学生们的行为,时刻把握信息,以便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改进。社会导师制主要通过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监督渗透到该制度推行的过程中。
在进行监督的同时,还需要对双方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即带教导师、学生以及组织需求,以便了解不同动机,对于分析其行为,控制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结合内在、外在的激励,制定出的激励机制才可以对其行为起到调整作用。从而实现监督、激励双管齐下,使其最终符合项目和组织要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5.评估、反馈、修订
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社会导师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带教导师和被带学生在项目进行期间的表现和结果方面信息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对带教导师的职责及被带学生的收获进行过程性评价,针对每一次的活动进行量化评价,并辅之以带教导师与被带学生的小结、感想等主观材料,最终综合评定。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所以在整个社会导师的实施过程中,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带教导师和被带学生均可积极反馈该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本方案中不完美之处进行修订。此外,在该项目推行一段时间后,可通过问卷、访谈等常规调查方法向参与者收集社会导师制推行情况的信息,并多方征求该制度优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建立网络平台,使项目各参与方之间能及时沟通,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张玲,屠荣生.现代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0.
[2]吴志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8.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素质 体系建构 体系运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3-01
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系是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尝试,能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开发。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优良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设计与引导。
(1)开展思想学术类活动,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深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可以开展“论坛”、榜样示范、表彰会、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2)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广大学习的进取心与竞赛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通过举办迎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动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跃学术氛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持久性,提早为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4)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
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 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 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个结合,有效地保证思想道德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
(1)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认知与实践统一起来。高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指标是总体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为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两个方面。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下设立三级指标,理论考查有理论课出勤、平时作业、最终考试成绩;操行考核有政治表现、遵章守纪状况、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等,主要检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道德修养践行情况。四级指标考核的重点就是对三级指标进行评定,并赋予各类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按照所给定的权重,折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2)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是指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就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指在评价中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解释和说明品德行为,定量是把品德行为的具体指标用数值量化,它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品德做出量化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力图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的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的答在试卷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现今时代,贮存许多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才更有意义。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涵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比如针对“小数的意义”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接触最多的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学生经常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就先明确地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几种他们经常购买的商品(如铅笔、橡皮擦等)的标价,然后在课堂上对自己所收集的商品价格分别作口头和书面汇报会,教师摘要板书汇报情况:
商品名称口述价格书面标价
铅笔2角5分0.25元
……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提出问题:(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可是商品的标价都是这三种单位吗?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认识到为方便读、写、算,都习惯用“元”作商品标价的单位。(2)统一用“元”作单位后,商品的价格不是整“元”,如2角5分、8角又该怎样转化为用“元”作单位的标价呢?同学们见到的书面标价“0.25元、0.80元”是怎样由“2角5分、8角”转化而来的?这“0.25、0.80”到底又是什么数呢?
以上例子说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探究“小数的意义”,让学生亲历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2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以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一切现代技术的总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信息与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构成之一。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因其个体终身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显得非常必要。
(1)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资源,为实现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有了全球网后,在网上搜寻、检索知识十分有效和容易;每个上网的学习者都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超大型的图书馆,并可以获得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其次,合理利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这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习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再次,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协作式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课程中的内容设计探究性主题任务,学习者组合成小组,分别进行组内协作和小组间互动,从事研究性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创建由学习者及其帮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社区”),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学习,实现学习的生活化。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学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将使学习和生活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信息化社会,人们每时每刻、每地都在学习,都需要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3)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资源为实现自我控制的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学习更具有开放性。在信息时代面前, 一方面师生要认识到信息是一种资源, 信息就是价值, 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师生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 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运用知识, 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3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主要缺陷在于,过度强调统一化,一体化,没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个别需求。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提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3.1集体教学:以一个班为单位组织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一个班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3.2分类教学:根据一个班中的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还可把班中有着相同学习需要的部分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这种分类教学活动。
3.3个别教学:满足个别学生合理的特殊学习需要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指导单独辅导学生学习特定的学习内容。
3.4自主独学: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独学并不意味着是孤独无援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可以运用学校中的各种学习条件(图书馆、实验室等)和各种学习形式(对学、群学、请教老师)帮助自己学习。
4评价方式应力求多元化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对我校学生、教师目前数学学习评价状况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过去教育教学的反思访谈,普遍反映传统的评价方式多采用测试形式,评价内容过多侧重于学生对事实、概念和科学术语的掌握,测试的覆盖面太宽,需要推理的深度太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评价,缺乏评价的主体性。显然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无法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由此可见,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4.1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评价的三大主体,我们过去偏向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的参与。
4.2创设活动情境评价:
它主要着眼于描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达到局部教学目标的程度。它使教师更深入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寻求适合学生的最优化教育方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3结合日常学习行为观察评价:
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探究发现了数学学习结论,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才能从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因此,为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与发展,给予多次评价机会,我们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4.4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成长袋,即在班级管理中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袋。成长袋是我们结合本校班级管理的实际,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表现以特殊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主要用学生具体表现说明问题,注重了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成长记录袋里可以放学生的各类奖状、学生精彩的学习片段、记录学生数学活动过程的照片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17-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而语文课则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文化熏陶、性格塑造、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真正有人文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重视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素质大有裨益。
一、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另外,语文课程还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的功能。
二、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所以,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当然是有了人文性。
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性;人文性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
四、职业教育中,正确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构建”的意义
语文课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应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思想情感、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及人格的完整教育。
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在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值其价值观构建的最佳期,因此理当以此为载体,为其塑造优质的人生去向。
此外,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堂语文课,只有将内容与听者境界对接上的授课,方为最受惠的过程。文史哲不分家,就是这个理。
五、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构建”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语文,首先是阅读,它是借他人之口,考你对其中生活的体会和感悟。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字的内在交流。深刻的与精神完美契合的交流,才是人文素养的关键,才是人格提升的关键。
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语言、结构和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及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要记住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也是死掉的无生气的教育。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教学中,学生看似在读,但并没有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激活。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才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只有充分地读,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再有,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教育不是为了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在阅读与欣赏作品中实现学生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促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从事语文的教学和指导。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改变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所选材料要结合成长中学生们的心性,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必须将解读文本与师生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发挥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篇7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体验;成长
人们对体验式学习做过多种多样的界定,有的关注体验式学习的意义,有的重视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有的强调体验过程的结果,有的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下定义,有的从人类学习的综合性特征下定义。时至今日,体验式学习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体验式学习的平台上探索丰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的可能性。
一、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近年来,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体验作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据此,我们认为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经历,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心理感受。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思与体味。
“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或对过去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在研究与思索中领悟知识,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让学习者在实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学习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体验式学习的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 A. Kolb)出版了他研究体验式学习的专著《体验式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该书中,库伯教授没有急于给体验式学习一个简洁的概念,而是提炼出体验式学习的6个典型特点,以此比较全面、深刻地回答了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第一,体验式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的始终,我们形成的观念、思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体验不断被重构,学习被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我们不能仅从学习结果的维度去评价体验式学习,以及只关注知识数量的积累,而应该重视认识过程的重构和组合,即随着体验变化而变化的成长重构的过程。
第二,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观念,输入新观念,引起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观念的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结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整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
第三,体验式学习是运用辩证的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库伯认为,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学习,学习是经历自身非常本性的紧张与充满冲突的过程。从行为者到观察者,从特定参与者到一般结论者,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充满着冲突,包括情绪冲突、角色冲突、价值观冲突、知识基础冲突,而要获得新的成长,就必须突破这些冲突。
第四,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它发生在所有人类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实验室到管理会议室,也存在于私人关系和某地杂货店的过道中。它体现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从童年到成年、中年和老年。”学习即适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个体全部功能的整合――思维、感受、理解和行为;“学习是人类适应的主要过程,……它包含了比其他概念更多也更为关注的适应概念,如创意、问题解决、决策以及态度改变等等。”
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的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象征着体验这一术语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体验涉及到个体的主观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涉及到客观外部环境,这两种环境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互动。
第六,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库伯援引杜威的话语:社会知识是先前人类文化的结晶,而个体知识是个人主观经验的长期积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且把知识定义为“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学习离不开体验
体验和学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生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和学习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从某种角度来看,体验和学习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学习可以被视作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内化我们自身观察到的活动而获得学习,这些都建立在我们过去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撇开了体验来谈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体验不可能被绕过,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事件。学习建立在体验之上,并且是体验的结果。无论有多少学习的外部线索――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学习只能在学生有卷入的体验时才发生,至少要有某种程度上的卷入。这些外部影响只能通过转换学生的体验才能发挥作用。”
学习基本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种路径。直接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切身参与,身心融人,在对学习对象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达到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反思和抽象,并将结果付诸行动,直接学习必须从体验开始。可是,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递增,青年一代的学习不再需要事必躬亲、亲身经历,间接学习事实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相对而言,间接学习效率高、速度快、过程简洁。然而,当学习被简化为“只认结果,忽略过程;只看目标,忽略目的;只看形式,忽略本质”的时候,学习的本意被异化了。学习的本意是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变化,没有生命的亲自参与,不可能达到生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理论再一次关注体验式学习,标志着人类向直接学习的回归。
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在《体验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最适应的教育模式》一文中这样写道:“许多教育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情、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后就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纪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知识渐渐淡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这是很有哲理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其实是最刺激、最冲击你的人物、事件、情感,它们和知识一起积淀下来,构成、内化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是把过程的东西渐渐积淀、渐渐内化、渐渐变成稳定的品质,朝着一定的方向强化、积淀、内化,然后稳固为品质”。
三、成长是通过体验学会适应的过程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变化不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容易使青年人思想动摇,价值多元,加大了青年人探索人生、选择人生的责任与代价。从积极意义来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作出生活的选择,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们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保持一份不竭的追求与期待。体验式学习强调从积极意义方面协助学习者适应环境的改变,改变自己就有的模式,适应各种可能性,让自己潜力得到发挥。
人类基本的适应能力不仅存在于他独特的身体形态、技能之中,也使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拥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即善于学习。我们是学习的物种,我们的生存取决于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不仅要顺应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更要对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的观念,然后输入新观念,引起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的观念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结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整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
体验式学习注重引导学习者调动身体的全部机能,充分感受和体悟身边的世界、心中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使自己与外界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彼此融入,交互作用,这既是一个体验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适应过程。
体验是人的生命体验。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是个体周遭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的一种思维图式。以“体验之思”审视学习,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学习者以完整的生命投入体验与学习之中,在与自我、他者和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2).
[3] 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 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库柏.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形成性评价 自主发展
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巧妙得体、科学规范地运用课堂评价,对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非常重要。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甚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这些现象让教师非常头疼。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我认为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我认为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是缺之不可的,这里的教学评价主要指形成性评价。
以往的评价只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在评价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的考查。而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视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需要的个体,对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因素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并力求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测验、问卷调查、座谈、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的评价。它是一种在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低焦虑性、可持续性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强化。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评价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突出学生为主体。形成性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视为不同的个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等活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它需要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思,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并始终能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3.注重评价开放,促进学生发展。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采用的是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学生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合作对象、完成时间等,评价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形成性评价中的某一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
正是因为形成性评价有着以往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的人本精神,它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更能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激发和巩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快乐。例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我们都有“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每次演讲后采用学生互评、自评、老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这不仅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很好机会,同时还让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些共同语言,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一次测验或考试成绩不能充分展示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策略等,而要看这个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看他的课前演讲报告和课堂内外的表现,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该生在英语学习各方面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教师据此提出更详尽、更适合该生的建议,从而使该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增强学生自信,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所以这个过程不仅让教师更了解学生,还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形成性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增强合作与参与意识。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出,因此,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形成性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各种activities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文化意识等不易量化的方面。教师应采用多种激励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颔首微笑表示赞许,用亲切的手势、体态语传递鼓励的信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从中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
三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如果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教育就会焕发出积极的情感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和获得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在课后与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这时作业批语就是一种恰当的形成性评价,就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它体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或否定。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好的作业批语应该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魅力。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次作业本发下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关注自己的作业等级或分数。有的高兴,有的失望,有的愕然,有的……所以,教师绝不能给学生的作业一个简单的“判断正误”,然后“冷漠”地给个分数。如何使作业批语具有情感魅力,实现有效评价呢?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学生作业评价的一个做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淘宝上看到有卖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印章,是卡通的,很可爱。当时我也是出于好奇买了一套,共十五枚,每枚印章上都有不同的动作表情和批语,例如:加油!你真棒!good!perfect!work hard!great! Checked!等等。刚开始,我只是在儿子的家庭作业本上印上“你真棒”,没想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儿子的作业做得更认真、及时了,他每次期盼小印章的那种心情使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他们也还只是孩子,也许这种方法在他们身上也能奏效。于是,我根据学生作业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印上不同的印章,没想到第一次本子发下去时,学生的那种开心、兴奋,甚至有学生大声说老师你太可爱了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得。并且从学生的第二次作业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都努力想得到比上一次更好的评语。
小印章大作用!从此,我就使用小印章批改作业,从而调动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小印章分类,然后折合成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这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情感沟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学会主动学习,形成有效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形成性评价又促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从而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与不断实践,我们定会寻找到一条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2]笃勤,贺伟华.中职英语评价模式述评[J].英语教师,2012.
篇9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管理哈拉海中学
一、农安县哈拉海中学的概况
哈拉海中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接收当地570名从17岁到20岁的学生。这所学校一共拥有90名教职工。学校的管理结构很简单。哈拉海中学管理结构示意图
2009年12月17日农安县的督导评估组,对哈拉海中学进行了的督导与评价。这个由督导室、高中科、高中教研室联合成立的督导评估组,历时一天对哈拉海中学进行了督导评估。评估采取“听汇报、查阅材料与实地查看相结合”、“随机抽课与推荐听课相结合”、“随机反馈与集中反馈相结合”的“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估组听取校长汇报,听课6节,下午3:30召开师生座谈会,4:00进行领导集中反馈,查阅了政教、教学、后勤各种材料,实地察看了校园、校舍、食堂、宿舍、两操等,回顾了哈拉海中学2008年未通过评估的相关情况,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哈拉海中学2009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二、个案调查与分析
1.2009年哈拉海中学通过评估的前后对比调查
2008年10月在农安县的督导评估组对哈拉海中学进行了一天的督导与评估后,最终的结果是哈拉海中学“硬件建设不到位,教师队伍需要继续深化培训,对教师的考核需要进一步细分”,需要对全校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而这一结果并没有让在校的师生感到惊讶。究竟为什么自己的学校被审定为不合格,而身为学校重要成员的老师们却没有感到不满和疑问呢?我们对此就哈拉海中学对教师专业化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①教师的工作环境
2008年在农安县的督导评估组对哈拉海中学进行督导评估以前,学校的办公室和教室的门窗还是木质老式的,保暖效果很不好。2009年以来,学校多方筹集资金把所有窗户改换成塑钢窗,教室门也进行了维修和更换,粉刷了所有的墙壁。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学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增大了安全系数。淘汰了旧桌椅,更换了新桌椅。
②教师专业化培训
2008年以前,在哈拉海中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苦恼,个人专业的培训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的改进,而是任由其发展,导致了无一人参加校外培训,对于校内培训,也都是应付了事。教师本人已经对培训很漠视,甚至认为培训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到他(中国整理)们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水平。一切都在自己的摸索中进行。
2009年以来,学校根据自身经济及师资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全校任课教师参与的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校级培训:学校每月组织两次培训(业务领导主讲),要求教师把学习的内容记在学习笔记上,业务领导深入到教研组和老师一起探讨交流。
组级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提供学习材料,同组老师在一起组织本组教师全员参与学习,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教学观摩:组织好学科组内的三课活动,定期参加示范课、引路课、探索课的听评活动。记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有所提升。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引导教师反思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育个案、反思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等。反思的形式: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教后记,写论文等。
小课题研究:组织申报组级、校级和县级以上的研究小课题,定期组织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促使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实行青蓝工程(张校长、谭校长、吕主任、辛敏良各带两名教师,组长带一名教师)
③教师的考核
2008年以前,哈拉海中学单纯从教师的教学量上进行考核,造成很多教师在其他方面不注重个人的行为规范,2009年以来,学校从工作量、出勤、完成工作情况、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具体如下:
基础课教师的考核:教案(20分);提纲(20分);批改(20分);听课(20分);上课(20分);学生民意测验(20分)。
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社会综合实践、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教案(40分);上课(40分);学生民意测验(40分)。
教师按照以上考核细则所得分数换算成奖金
2.2009年哈拉海中学通过评估的分析
2009年12月农安县的督导评估组再次对哈拉海中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哈拉海中学教学水平进展良好,四分之三的课程质量达到标准,学校能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管理,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有明显的改进”。并且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哈拉海中学在教师的专业化管理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具体如下:
①学校管理
哈拉海高中工作计划的制定是在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重新确定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天的哈喇子就是明天的眼泪”的校训,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贴近校舍生活。
②教科研工作
校长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哈高的张文宝校长每学期听课都高达40节以上,学校的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均按要求超额完成了听课任务,在听课后和教师有交流、有指导、有反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使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教研制度齐全,学校能按教育需要制定适合校情的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考试制度等,特别是重视“三课”“三制”的落实,活动推进扎实,开展得有声有色。
③师资培训工作
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组织省市县各级教材培训,制定了教师培训方案,有措施,有管理办法,有培训活动。
哈拉海中学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业务学习与培训。印发相关学习材料,看光碟(包括理化生实验、复制高考状元、魏书生和李镇西讲座),按期进行学科基础知识考试,首推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搞好“三课”、“三制”的校本教研,尤其注重“三课”活动的开展,有方案、有过程、有总结、有收效。注重“三制”当中的“会课制”和“反思制”。
强化教师习惯的养成。写教育教学日记,制作课件,写教学反思,练字。
帮助教师确立理念,让自己的教育有所遵循,有实现自己价值的目标。
哈拉海中学已经制作了《教师成长记录袋》,目标是三年之内将百分之四十的教师打造成品牌教师。
三、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管理的启示
一年来,哈拉海中学的教师们亲历了这场教学大改革,并切实体会到了教学督导与评估带来的好处,教师们对这次实践的总结是这样的:学习兴趣浓,日记有收获,练字有刺激,课件制作有魔力,理念有创新,教学督导评估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国家层面——教师专业化管理不仅是一种体系,更应该是一种制度
我国的《教师法》中,对于教师资格的取得,只作了学历上的要求。但新世纪教师重要性的增强,社会对现代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的提高,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管理的重视,使得我们对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认定,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以此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并为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待遇提供依据。因此,由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的教师合格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效地引导我国教师队伍走向专业化,促进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可否认,我国新近实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迄今为止对教师专业化管理制度进程中初步的成果和最有力的推动。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整理)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也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应该注意制度的发展性与科学性。以期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和保证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杠杆作用。
(二)学校层面
1.制定教师专业化管理目标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化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为取向。我国目前的教师专业化管理目标存在着单纯强调教师资格的评定,而忽视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及监督,尤其是强调教师的学历水平而忽视教学的能力考评,这是一种培养学科工作者的目标取向,这种取向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队伍的需求。因此,增强对教师的专业化管理,必须调整教师专业化管理的目标。要坚持培训、监督、评估体制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教师管理与教学管理并重的原则;强调掌握管理过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强调对现代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具有管理者的能力。
2.完善自我评估体制
坚持公开原则;坚持适合教育发展要求;明确评估的基本标准、基本形式和基本要求;强调实效性。总之,对于学校自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学校自我评价建立在国家质量标准之上;
(2)以学校发展计划为核心;
(3)学校自我评价要以学校改善为目的。
篇10
[关键词] 公路试验与检测 ;“教学做”; 一体化; 流程 ; 示例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什么是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过去,关于职业教育的任务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其中以传授知识和技能最具代表性。由于对职业教育任务认识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有双元制模式、有教学工厂模式、有企业岗位模式、有工作过程模式、有学科模式、有项目模式、有模块化模式等等。当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成年人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这种认识和表述,强调对进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要把握“工作本领”,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工学结合,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工作,这是基本规律性。“工作本领”的获得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而不可能在课室养猪、在黑板上开机器。
所以,其实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二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学习情景“土路基检测”的学习任务安排
整个《公路试验与检测》课程,根据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按照工学结合一体化要求,粗分了5 个学习情景,包括土路基检测、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路面基层材料检测、钢筋砼构件检测。其中每个学习情景里的学生用工作页的学习任务按顺序分7大块。下面我以“土路基检测”学习情景为例来讲述这个顺序。
1.任务描述
学生接受任务单后,借阅或上网查询《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现场测试规程》(JTGE60-2009)、土质试验与检测的各种记录表格等,获取有关土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该进行的试验与检测工作项目等有效信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土质路基施工工艺的要求,根据委托单与检测方案,准备试验检测仪器及原材料,或是到室外检测现场,按照操作规程及检测方案要求进行试验检测。试验检测工作结束后,必须做好仪器设备的整理和场地的清洁工作,根据试验检测情况填写检测数据和试验表格,根据试验数据计算试验结果。
2.任务目标
完成本学习任务后,学生应该能:
(1)能够根据任务要求确定自己对土质路基要进行的试验或检测项目;
(2)能够指出各试验或检测项目的检测目的及原理;
(3)能将土分类,使用相关检测仪器;
(4)能在教师指导下对土工仪器进行检查,并判断仪器的可用性;
(5)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土工仪器,制备土质试样;
(6)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关操作规程独立完成试验检测项目;
(7)能够准确真实进行试验检测数据的处理;
(8)能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9)能够进行自我总结,包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教学时间
20课时
4.学习与训练
4.1接受工作任务
思考: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筑路材料,它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们的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土一般是用在哪个部位?它存在的状态又有哪些呢?我们该使用哪些指标和检测方法进行判断呢?由于土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我们又该如何分类呢?
任务:某施工单位进行高速公路土质路基填筑施工12KM,工期为5个月(以签订施工合同时间为准),工地试验室需完成路基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的试验检测自检项目。试验室主管分配任务,试验员完成试验检测任务,并提供试验检测报告。
4.2信息收集与处理
以引导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学习知识并加以巩固。
例:请指出右图所示仪器的名称、作用和需要用到的试验或检测项目。
4.3制订计划并决策
(以小组形式讨论任务的分工、合作、完成;例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明确制度工作进度计划。都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来,直观,方便!)
4.3.1.计划
1)小组讨论记录(需有记录人、主持人、讨论内容和日期等)(可另附页)
小组讨论实施计划记录表
讨论主题
讨论时间 年 月 日 讨论地点
主持人 记录人
出席人员
讨论内容纪要:
2)以表格形式,列出你在工作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材料等。(可另附页)
序号 项目名称 仪器设备 单位 数量 使用人 使用情况 借出日期 归还日期
3)根据计划,选定工作面。
4.3.2决策
1)根据小组讨论分析,安排工作进度,编制试验与检测计划书。
(也可自己制表,不限格式)
序号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负责人 备注
2)原始记录表格的准备
(所有表格都附后,自己选取需要的记录表格填写)
4.4任务实施
(1)根据查阅到的规范,开始实施试验检测工作,将实际需完成的项目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分配任务到个人。
(而在教师工作页里面,则是列出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
(2)实施的地点,可以是专业教室(可按小组就座,配备多媒体视听设备)、土工实训室(可进行室内实操试验)、资料室(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并设工作讨论区)、可模拟进行土质路基现场检测的场所,也可以是工地现场。
(3)注意事项
关于原始记录:各个试验检测项目的原始数据记录。原始记录为最“原始”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其严肃性极其重要,必须如实记载,并掌握正确的原始记录更改方法
关于数据处理:依据规范和行业要求准确真实进行试验检测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扩展工程上所有检测相关数据处理均采用数据修约规则,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
数据整合:注意数据的前后连续性。
试验完成后应注意:不要忘记填写仪器使用记录、环境温湿记录,清理试验场所,仪器使用后应进行常规保养,养成一个好习惯。
4.5成果展示与工作总结
因为试验检测方面得到的成果,只是一些试验记录表或者检测报告,没有实物,所以在这里我比较简单,就是“各组将已填写原始记录的表格整理,出试验报告,给指导老师或专家浏览。然后由各组派代表分享出自己组里面的一些情况,还有结果的通报。”
5.考核与评价
5.1评价要点
(1)注重学生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由生手到熟手的发展表现。
(2)注重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团队表现。
(3)注重非学业性内容以外的表现
(4)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5)注重学生处变能力。
(6)注重激励学生以起到创造成功。
5.2评价方法
1)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结合父母期望的评价方式,进行及时性的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
2)在评价时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特点采用试验检测结果评价、理论测试、过程观察等多种形式,或者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定期让同学、家长或专家进行成长评价,以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3)注重学生差异评价,进行基础评价、反馈评价和提高评价,可根据需要在不同阶段允许重来一次(测验、考试或回答)。
4)对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方案,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5.3评价表格
一体化课程综合评价表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公路试验与检测》
学习情境: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得 分
自评 小组评 师评
1 过程观察
(100分) 信息收集(30分)
3 学习态度(40分)
4 社会行为(30分)
过程观察 自评20%+互评20%+师评60%
1 阶段性成果
(100分) 计划制定(40分)
4 工作页填写(60分)
阶段性成果 自评20%+互评20%+师评60%
1 团队表现
(100分) 团队合作(40分)
2 任务完成(60分)
团队表现 自评20%+互评20%+师评60%
2 学习情境成绩 为前三项成绩的平均值
教师评定: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6.课后拓展。引导问题的形式,一般是理论或实操内容的延伸,难度会稍大点。
例如:什么是国际平整度指数?
7.附件。将完成任务所需的试验记录表或检测报告附在后面,供学生选填。也可以附上有用的图纸等其他内容。
三、总结
此次课改的对象是我们公路与桥梁专业的课程,在全国当属首次,我本人实际经验也不足,所以觉得存在以下不少的问题:
1.首次进行,无经验可取,无前辈可询;
2.时间比较短促,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
3.规模比较大,每门课程基本上都是由一名老师负责,知识面和宽度都不够;
4.内容比较多,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本人在编写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难以面面俱到!虽有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参与,但由于距离甚远且工地事多,专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任重道远,本人这一个流程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去修改完善,才能够真正做到“教、学、做”完全融为一体,也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在学校里学到工作中实用的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清华大学出版社
(2)《学生课业考核评价指导手册》(试行)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