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23 05: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根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根随笔

篇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暑假,有幸读了他的《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谓处处都是精华,我细细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是《论友谊》中的一句话,他将友谊的真实含义描写了出来。是啊,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友谊对我们来说也太珍贵了。就我们来讲,从入幼儿园,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之时,我们就拥有了朋友,从一个到几个,从单纯友好到刻骨铭心,我们渐渐读懂了友谊。从小学至今,我和一个朋友拥有了7年的友谊,7年的死党,让我们不必在每天面对对方时,装作一番笑脸,而是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与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谊!

最让我感慨的还有《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且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你何谈家庭,何谈友谊!所以,我们必须得活着。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报道,xx高中xx同学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跳楼身亡。的确,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心理负担是过于繁重,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悲观到结束自己的生命呀。人应该活着,而且应该认认真真地活着,而不是每天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分,即使是每一秒也不能错过。人生在世,你应觉得有意义,所以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敢问如果你的生命中没有目标,成天行尸走肉一般,与死亡又有何区别呢?

篇2

李炫莹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篇3

论 言 谈

有些人的讲话,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仿佛语言形式比思想实质还有价值。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意态却盛气凌人。这种人一经被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真正精于谈话的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同时又是那种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这种人可算作社交谈话中的指挥师。单调无聊的谈话会令人生厌,因此,善于言谈者必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别人的令人同情的苦恼,等等,决不应用作话题加以取笑。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刻薄,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其实这种习性应该加以根绝。正如古人关于骑术所说的:

“要紧掣缰绳,但少打鞭子。”

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了被伤害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而所提问题,如果又恰是被问者的特长,那就比直接恭维他还有利。这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教益,也能使被请教者感到愉快。但提问应当掌握好分寸,以免使询问变成盘问,使被问者难堪。作为客厅中的主人,应当使在座的每个人都分享到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免有人产生被冷落之感。遇到有人独占谈局,主人就应当设法将话题转移。还要记住,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因为如果你对于你有所了解的话题不动声色,那么下次遇到你所不懂的话题,你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关于自己个人的话题应尽量少讲,至少不要讲得不得当。我有个朋友,他总用这样的话讽刺一个自吹自擂的人,说:“此公真聪明,因为他居然对自己无所不知。”人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宣扬自己,才可以不招致反感。这就是以赞扬他人优点的形式来衬托自己的优点。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像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而不要成为一条单行道,只能容纳自己一个人。谈话时切不可出口伤人。我有两位贵族朋友,其中一位豪爽好客,但就是喜欢骂人。于是另一位便经常这样询问那些参加过他家宴会的人,说:“请说实话,这次席上难道没有人挨骂吗?”等客人谈完,这位贵族就微笑着说:“我早猜到他那张嘴,能使一切好菜改变味道。”关于谈话的艺术还应当了解: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不善答问者是笨拙的,但没有原则的诡辩却是轻浮的。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能掌握此中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

(选自《培根哲理美文集》,何新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版)

论青年与老年

一个年岁不大的人也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假如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然而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

青年人的特点是富于创造性,想象力也纯洁而灵活,这似乎是得之于神助的。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恺撒和塞维拉斯就是例证。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干的一位。少年老成、性格稳健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卡斯曼斯大公、卡斯顿勋爵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保持住热情和活力则是难能可贵的。

青年人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守成。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青年人敏锐果敢,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青年人的性格如同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和改革不成而招致意外的麻烦。老年人则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决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肯事前不冒险。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人的特点与老年人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起来。这样,他们各自的优点正好弥补了对方的缺点。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人可以从老年人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经验。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年人执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但是如果老年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圣经》说:“你们中的年轻人将见到天国,而你们中的老年人则只能作梦。”有一位“拉比”(犹太牧师)解释这话说:上帝认为青年人比老年人更接近他,因为希望总比梦幻切实一些。要知道,世情如酒,越浓越醉人――年龄越大,则在世故增长的同时却愈会丧失正直纯真的感情。早熟的人往往凋谢得也早。不足为训的是如下三种人。第一种是在智力上开发太早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例如修辞学家赫摩格尼斯就是如此。他少年的时候就写出了美妙的著作,但中年以后却成了。第二种是那种毕生不蜕稚气的人。正如西塞罗所批评的赫腾修斯,他早已该成熟却一直幼稚。第三种是志大才疏的人。年轻时抱负很大,晚年时却不足为训。像西庇阿・阿非利卡就是如此。所以历史学家李维批评他:“一生事业有始无终。”

(选自《培根哲理美文集》,何新 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版)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61年,他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13岁时就进入剑桥大学读书。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

[选段点评]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培根随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美》《论真理》等著名篇章。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论言谈》为我们讲述了几种谈话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作者还为我们介绍了几种谈话的艺术,例如幽默、善于提问、善于保持沉默、谈话范围应当广泛等,具体实用,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文中运用对比,引用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论青年与老年》全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青年人与老年人的特点。说理透彻全面,语言精辟,富有哲理。作者论述了青年人的长处和不足,青少年朋友应该扬长避短。本文为青少年朋友上了很好的一课。

[考点练习]

1.“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就是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_____国思想家______。

2.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______和______领域内的建树。

3.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______篇。文章内容涉及_________、伦理和______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

4.读了《论言谈》一文后,你认为在与人谈话时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论青年与老年》,你认为青年人有哪些长处与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培根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文采。请从选文中找出一处比喻句并作赏析。

篇4

关键词:论读书;英汉语言对比;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10-01

一、英汉语言差异

培根(1561-1626)于1597年首次出版《培根散文集》,以其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历四百年而不衰。其中of studies一文,王佐良先生译为《论读书》,王佐良的译文通篇看来较典雅,用古文的方法翻译,在风格上与英文原文比较接近。本文通过王佐良先生翻译《论读书》与培根原文of studies进行分析,本文摘取了五个例子来窥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这是《论读书》一文的第一句,毫无废话,直截了当。修辞上是三个短语排比,气势不凡。译文对仗蛮工整的,与原文形式基本对等,运用汉语中双音节词和四字结构,读来朗朗上口。原文中有尾韵:“t”“t”“ty”,译文中有“彩cai”“才cai”。原文中“delight”,“ornament”,“ability”为名词,译文译为动词,这体现出英汉语言的不同。还可以看到,原文中的连接词“and”在译文中并没有译出来,这说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2)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译文: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之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上的不同。英语原文用的是动词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的主语为名词,修饰词放在其后。“is”分别译成“易”“则”“乃”,用不同的词,增加其文采。“sloth”,“affectation”分别译为“惰”、“矫”,体现出汉语单音节字的简约。“the humor of a scholar”译为“学究之态”,用古字“之”来说明英语中所有格“of”的含义。

(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译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英文原文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作表语,汉语译文则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使用了增译法,添加了两个汉字“者”。

(4)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精确。

原文使用了两个动名词做主语:reading与writing,译文中分别用汉语中的两个偏正结果的词语“读书”、“笔记”这两个词语来指代,原文中的宾语为“冠词+形容词+名词”的名词短语,译文中为宾语后加上补语的形式:“人+充实”,“人+机智”,“人+精确”。但是原文中谓语动词“maketh”为makes的古用法,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此处译者的处理丢失了原文中的词汇色彩,应该用古汉语相对应。

(5)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译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中出现了一句拉丁语,出处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的《女英雄书信集》(Ovid,Heroides),意为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培根的随笔中不时加上一句拉丁文,使他的文章多了一份书卷气,带上一点古色古香。而王佐良的译文用半文半白的文体,十分精湛地再现了培根散文的风格,可谓尽善尽美。

二、总结

对王佐良先生翻译《论读书》与培根原文of studies从上面五个例子进行英汉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对英汉语言对比作出以下窥视:

(一)英语并列结构中,主语相同时,后面可以省去主语,谓语动词相同时,也可以把其后的谓语动词省略,有时保留介词(Vi+Prep时);汉语中,并列结构中,主语相同,也可以把其后的主语省去避免重复。

(二)英语喜欢用名词、被动语态;汉语喜用动词、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用语法现象。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论述问题也常使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率要高得多,因为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动词没有束缚,使用十分方便灵活。

(三)汉语词汇中常常使用一些四字结构,双音节字,四平八稳,朗朗上口。

(四)在能明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英语尽量采用替代、省略或变换等方法来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这样不仅使行文简洁、有力,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英语常用代词,汉语少用代词,因而汉语相对英语来说较常重复。

(五)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句子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因而比较简洁。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是你,让我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塑造了一个惜时的我。

是你,令我领略到沙漠中原来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塑造了一个懂得发现美的我。

是你,是我感受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塑造了一个热爱家乡的我。

是你,让我品味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决心,塑造了一个勇敢的我。

是你,令我领悟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珍贵友谊,塑造了一个重情义的我。

是你,是我重温到“金沙水派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塑造了一个爱国的我。

是你,让我领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纯洁,塑造了一个质朴正直的我。

是你,令我了解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塑造了一个抱有远大理想的我。

是你,使我会心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宽容的我。

也是你,然我会意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意愿,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我。

你没有数学课本的枯燥,没有物理课本的乏味,没有政治课本的死记硬背。是你,把我带到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那里有爱菊和爱和平的陶渊明,有豪迈激情的李白,有忧国忧民的杜甫,也有田园诗人白居易;有鲁迅的童年趣事——《朝花夕拾》,有培根的理论——《培根随笔》,有小仲马的笔下人物——《茶花女》,也有儒勒·凡尔纳的探险小说——《八十天环游世界》;有朱自清眼中敬爱的父亲,有冰心纪念与怀念的母亲,有鲁迅迷信却善良的保姆长妈妈,也有杨绛认为的老实厚道且知恩图报的老王……

语文书,我不晓得在你的肚子里究竟藏了多少文学的精髓,但我肯定你会带我不断探索语文,走进语文的大观园。

篇6

阅读,浸润我的青春

(文题很不错,既紧扣命题者所供材料中的“青春”二字,又凸显出阅读的意义――“浸润”青春。但可惜的是,除了首段援引的培根的名言和之后的简短的议论之外,文章对“浸润”二字的具体表现未作呈现。而这乃是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瑕疵。)

天津一考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只要阅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见过斜红叠翠,也许你赏过耀阳鎏金,也许你行过南水北山,也许你经历过太多的浮华、太多的奇幻……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一本书的厚度。腹有诗书气自华,沉淀了多少喧闹和浮华,化为我青春最好的陪伴。(开头紧承标题,先借培根的话直陈读书的意义,接着通过议论揭示了读书的意义――读一本书胜过你身历无限,读一本书可使你气质不凡……这些都是书籍对青春、对人生的“浸润”!行文至此,这篇考场作文堪称完美!)

有人问我:“整天捧着一本书,不觉得很枯燥吗?”我想说:我喜欢读书,我喜欢经历书籍中那些不一样的人生――可以在《红楼梦》中和金陵十二钗一起吟诗作对,可以在《水浒传》中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快意人生,可以在《飘》中与乐观、坚强、美丽的郝思嘉一起度过艰难的南北战争……读书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书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应该说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上的收获,还未真正涉及对青春、对人生的“浸润”。可惜作者对读书意义的挖掘到了这一步便戛然而止,遂使得文章的标题和首段的概述在下文中未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之后的讲述显得浮于表面,深度不够。)

在小的时候,我觉得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捧着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相处。到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脑,它们让我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我与阅读的距离更近了。全家去旅游时,我再也不用烦恼带着我最爱的书太重的问题,只要我想,我可以随时随地开始我的阅读之旅。不仅如此,手机上还有一些可以听书的应用软件,以前读书久了,眼睛会不舒服,现在好了,我可以听一些我喜欢的书,既阅读了喜欢的书,也不用担心视力问题,真是一举两得。手机阅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阅读任何我喜欢的书,从中外名著到名人传记,从网络优秀小说到名家散文,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我感谢手机阅读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我同样喜欢纸质图书阅读时的幽幽墨香。(这一段介绍基本上都浮于表面。介绍各种阅读方式,作为议论之前的铺垫是可以的,但联系题目和第一段来看,单单介绍阅读方式则显得游离于主题之外了。所以需要适当压缩此段,以更多、更好地探讨读书对于青春和人生的意义。)

我坚信,每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抬头不仅可望星空浩渺,俯首也能依旧脚踏实地。他们能用素养来处理万事的纷扰,能用走名山大川的毅力与勇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段还是紧扣标题的,不过过于概括,展开不够,语言上也欠顺畅。)

也许以后,人们的阅读方式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但我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感谢阅读,浸润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因阅读的相伴而如此精彩。

有书香陪伴的青春,才不算辜负。(文末两段,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从结构上看,文章结构紧密;但从内容上看,“感谢阅读,浸润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因阅读的相伴而如此精彩”这句总结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的印证,需要作适当弥补。)

原作简析

文章标题醒目,紧扣所供材料,点明了阅读的意义。首段通过培根的名言和精要的议论揭示了阅读的意义――对人生的优化,对青春的浸润。结尾与标题、首段相呼应,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作了充分强调,使读者印象深刻。但文章主体部分未能紧承标题内容和首段论述展开,偏重于叙述、介绍各种阅读方式,使内容浮于表面,与文章首尾的内容脱节。

升格思路

重点需要对文章的中间部分作适当增删――对谈论过多的各种阅读方式作适度压缩,对阅读的意义(譬如对一个人的思想、素养、气质等方面的优化)作充分展示,从而使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相呼应、首尾与主体部分相贯通,在更深层次上展示“我的青春阅读”。

升格之作

阅读,浸润我的青春

天津一考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只要阅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见过斜红叠翠,也许你赏过耀阳鎏金,也许你行过南水北山,也许你经历过太多的浮华、太多的奇幻……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一本书的厚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沉淀了多少喧闹与浮华,化为我青春最好的陪伴。

有人问我:“整天捧着一本书,不觉得很枯燥吗?”我想说:我喜欢读书,我喜欢经历书籍中那些不一样的人生――可以在《红楼梦》中和金陵十二钗一起吟诗作对,可以在《水浒传》中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快意人生;可以在《飘》中与乐观、坚强、美丽的郝思嘉一起度过艰难的南北战争……读书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书让我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读书让我提升素养,改变气质……(增补“x书让我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读书让我提升素养,改变气质”是为了照应文题中的“浸润”二字,从深层次上揭示读书的价值。)

小时候,我觉得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捧本图书,与书中人物对话。到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脑,它们让我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我与书籍的距离更近;它们让我的“书籍”更便于携带,让我与“书本”的亲近更为便捷……它们让我的阅读方式发生更新: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听书”;不仅可以阅读文字,还可以聆听音响观看视频……我的阅读变得种类多样、丰富多彩;它们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阅读任何我喜欢的书,从中外名著到名人传记,从网络优秀小说到名家散文随笔……我乐见电子阅读带给我们的便利,我同样喜闻纸书阅读时那幽幽墨香……

无论哪一种阅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我,改变着我――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青年,从一个孤陋寡闻者变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从一个胸无点墨人云亦云者变成了“一株有思想的苇草”……这一切,全赖读书之功!(增补这一段,是为了与题目和首段中涉及的读书的益处相照应,揭示出读书对于青春和人生的意义。)

我坚信,每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既可以抬头仰望浩渺的星空,也能够俯首脚踏坚实的大地。他们能凭自身素养来处理万事的纷扰,能凭不凡的毅力与勇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以悲悯的情怀和博襟面对芸芸众生和世间万物……(对此段的论述作适度展开,凸显出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陶冶的巨大作用。)

也许以后,人们的阅读方式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但我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感谢阅读,浸润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因阅读的相伴而如此精彩。

有书香陪伴的青春,才不算辜负。

篇7

刚刚做了个好梦,一阵雷声将我从梦中拉了出来。我再也没有睡意了,就坐在床上。谁知,雷声响过以后,天上先是飘下了几滴小雨点,接着大雨倾盆流下,我便坐在床上静静地听雨。

一年四季分别分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我爱春雨,因为当春雨来临,地上的万物又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光泽。下过一场春雨后,小草探出了小脑袋,柳树展开了美丽的柳条,小河在欢快的流淌着,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一群大雁和一群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顿时,地面上的一切生物又再次获得了新生。

夏雨,它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当我们人在树荫下乘凉时,当小狗在伸出舌头发散热量时,当蝉在树上不停的喊“知了,知了”时,夏雨来了!它用尽所有的雨量,来帮助我们驱热生凉。下过一场夏雨后,顿时凉风袭来,让人、让一切生物感到无比的凉爽!仿佛在夏天,下过下过夏雨后是最幸福、最美好的光。

听着听着,我感受到了雨的伟大。

雨呀,你清洗了肮脏的道路,你清洗了所有肮脏的地方,但是你更清洗了人们的心灵!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镇北分校五年级:林玮珉

【编辑推荐阅读】: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风景 好习惯成就人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动 老师,我想对您说 难忘的星期天 《弟子规》之我见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伞的爱 小小的我闪亮的我 乡村生活 忠诚的伴侣—书籍 读《雷锋》有感 “馋猫”分糖记 我的妈妈 夏 甘苦漫谈 读《普罗米修斯》有感 我爱我家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亲情的涌流 妈妈的爱 春天 生命不分贵贱 读《水浒传》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极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爱 秋初 论苦与甜 读《水浒传》有感 游泳记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团结就是力量 《狼道》读后感 我就这样长大 浓浓的父爱 家乡印象 论命运 读《童年》有感 我在倾听中获得快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战胜挫折 读《培根随笔》有感 初三的烦恼 我,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同学不会忘记 我的father机器人 浪漫之旅 内心的谴责与倾诉 读《八十天环游世界》 高中

篇8

关键词:《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天堂;死亡;新生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在200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作为一部情感疗伤佳作,它迄今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唯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成功,靠的并不是什么离奇的情节或是劲爆的话题,而是因为书中无处不在的爱以及对死后世界描写的独特视角。在这个追求冲击力与感官刺激的娱乐文化时代里,写出这种恬淡的作品并能受到大众欢迎实属不易,这都得益于作者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天堂”这一意象的独到理解。

      小说以主人公爱迪的死亡结局为开端,讲述了他进入天堂后遇到了不同的五个人的故事。故事以爱迪在天堂的际遇为主线,中间夹杂着他在世时每一个生日的片段描写,直到爱迪在天堂旅途的最后一站,现实中的爱迪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值得注意的是,爱迪在天堂遇见的这五个人并不都是他已故的亲友,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并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认识的人,但这些人都和他曾经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出现在这个天堂是为了让爱迪看清一些人和事,他们告诉他,天堂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理解他们在地球上的生命。

      对于“天堂”意象的解读

      在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天堂”这一意象占据了很大的篇幅。阿尔博姆在本书中描绘的天堂虽然也打上很深的基督教烙印,但却与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于天堂的描绘大有不同。

      基督教中“天堂”这一概念从根本上是“起源于想象的,并且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方可在天堂与现实之间斡旋。”1就像约翰·多恩说的“没有人见过上帝并且还活着”,也没有人会去过天堂并活着回来告诉大家天堂的景象。对于天堂的想象最常见的意象有两种,一种是唯有上帝的选民才能进入的金碧辉煌坚不可摧的“上帝之城”,二是通过救赎才可以重返的美丽“乐园”,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比现实更加美好的充满上帝之爱以及与已故亲友团聚之情的美好憧憬。

      要到达这座美丽的城池,就必定要经过一个苦难的旅程,而关于“旅途”这一意象的描写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各种描写天堂景象的文学作品中,在《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这一幕体现的尤其明显,主人公爱迪在天堂的遭遇就是一次特别的天堂之旅。说它特别,是因为这次旅途和以往的天堂之旅有着很大的不同,主人公不再是承受折磨与考验,而是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班杨的《天路历程》,但丁的《神曲》……历史上描写朝圣和天堂之旅的著作数不胜数,他们坚信,天堂里的上帝一定会赐予他们比现世更美好的生活,当然也就只有富足之乡才能成为所谓的“应许之地”。但在这个故事里,天堂只不过是现世的一种投射罢了。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像天堂的天堂里,爱迪完成了他的心灵之旅,一步步的明白了生之意义,从而得到了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解脱比锦衣玉食来的更加珍贵,因为只有灵魂得到了满足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比起把天堂想象成一个物质富饶的国度,这种能给人以内心平静的天堂要更加的美好和神圣。

      对生命的思考:死亡与新生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虽是一本讲述死亡的书,但却清新自然,不是要引起人们对死的恐惧,而是给予读者以生的启迪。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思考经常出现在思想家们的视野内,也是宗教最为关注的一个中心议题。虽然“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死亡问题上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视角也各有不同,不过,有一点还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都把死和生结合起来看待与讨论。”2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死作为可能性,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人生过程的。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也并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开启天堂之门的一把钥匙,它向人们描绘了彼岸世界的美好,让人们愿意在活着的时候忍受痛苦、行善积德,从而具有在死后进入天堂的资格。

      培根在《论死亡》里说过:“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对黑暗之天然惧怕因妄言传闻而增长,成人对死亡之畏惧亦复如此。”3因为死亡的神秘性,人们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大量的猜测和想象,这让人类的对死亡的恐惧也大大增加了。但是。地球上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开端。”4他说这跟《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一样,当亚当第一次在地球过夜的时候,当他躺下睡觉的时候,他以为一切都要结束了。他不知道什么是睡觉,当他的眼睛合拢上后,他以为他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而当他醒来后却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等待着他去开拓。不只是上尉,还有蓝皮人,鲁比,玛格丽特以及塔拉——那个火中的小女孩,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告诉了爱迪什么是天堂,而什么又是生命。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新生,人们会在天堂走进生命的另一个阶段。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以其独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天堂景象。这是一个关于“天堂之旅”的故事,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同类型小说。在这个故事里,天堂里会有等候你长大、相爱、衰老、死亡,等待着解答你最后问的疑问的五个人,他们会告诉你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新生。

     

      注释:

      [1] 阿里斯特·E·麦克格拉斯.天堂简史——天堂概念与西方文化之探究.高贵明 陈晓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页. 

      [2] 徐宗良.面对死亡:死亡伦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第78页.

      [3] 弗朗西斯科·培根.培根随笔集.曹明伦,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第4页.

      [4] 米奇·阿尔博姆.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赵晓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第101页.

      参考文献:

篇9

考试中惨败,一个人走在小路上独自怅然,就这样抱怨着自己,惭愧、自责、苦闷一起涌上心头。天空,灰蒙蒙的。如同身处一处低谷,四周都是高山,直插云天,前方遍布荆棘,阴森的树林里朦朦胧胧出现一条路,前方是无尽的灰暗……

犹豫着是否该继续往下走,徘徊,忽然幽黑的山谷中回荡着这样一种声音:“往下走,别怕,前方是黎明。”这是妈妈的声音。

抛开恐惧,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未知小路,一直往下走,因为前方是黎明,是成功的光环……

距离中考不到十天了,笼罩在大家脸上的是恐惧和迷惘,绞尽脑汁,冥思若想,却依然没有眉头,心里满是沮丧,更多的是焦躁。

独自一人坐在门外的台阶上,拿起一块小石头用力朝小河砸出去,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母亲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把中考看得太重了,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朝妈妈坚强的点了点头,心头又充满自信,背起行囊,向着前方的光芒奔去。

与朋友拌嘴后,一个人暗暗跟自己生气,这时,有这样一种声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平复了不平静的心,向他真诚的道歉;不小心犯错后,一个人自责,这时,总有这样一种声音拉你走出自己布的荆棘……

就是这样一种声音,伴我走过风,走过雨,走出困境……

因为有这样一种声音,我的人生才会如此精彩。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枕头村初三:张杨肖

【编辑推荐阅读】: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风景 好习惯成就人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动 老师,我想对您说 难忘的星期天 《弟子规》之我见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伞的爱 小小的我闪亮的我 乡村生活 忠诚的伴侣—书籍 读《雷锋》有感 “馋猫”分糖记 我的妈妈 夏 甘苦漫谈 读《普罗米修斯》有感 我爱我家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亲情的涌流 妈妈的爱 春天 生命不分贵贱 读《水浒传》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极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爱 秋初 论苦与甜 读《水浒传》有感 游泳记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团结就是力量 《狼道》读后感 我就这样长大 浓浓的父爱 家乡印象 论命运 读《童年》有感 我在倾听中获得快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战胜挫折 读《培根随笔》有感 初三的烦恼 我,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同学不会忘记 我的father机器人 浪漫之旅 内心的谴责与倾诉 读《八十天环游世界》 高中

篇10

【摘要】英语散文作为英语发展中的一朵奇葩,在英语文化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英语散文的来源和发展,以及从用词美,音韵美,修辞美和意境美等四个方面浅析英语散文之美。

【关键词】英语散文 用词美 音韵美 修辞美 意境美

一、英语散文的来源和发展

英语中的“essay”(散文)来自于法语词汇“essayer”,意思是“试”。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的作品《尝试集》开散文之先河,他借用自己的作品,以较为随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想。后来培根也仿效蒙田,进行散文的写作。17世纪,艾迪生和斯蒂尔在其举办的报纸中,以优美灵活的散文体裁针砭时弊,将散文发扬光大。18世纪末,浪漫主义作家为散文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艾默生,兰姆等人借助散文直抒胸襟,张扬自我,推动了散文的普遍化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而到了19世纪末,现实主义兴起以后,作家们采用了更多的描段和技法,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代表作有狄更斯的《伦敦城教堂》等。辗转进入20世纪后半叶,散文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笔谈,杂感,书信等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著名学者姚宗立作品中提及,散文有文学的共性,但是又有其自身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蒙田认为,散文的秘诀是求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散文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缩影,成为了作家们的心灵寄托。

二、英语散文之美

1.用词美。He raised his mournful eyes towards the deep blue sky,where the stars were floating like white lilies on the surface of a calm lake.―John Ruskin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mournful来修饰eyes,表现出眼睛灵动的哀婉之感;deep,blue两个紧紧衔接的词语形容天空,突出了天空的特点,即深蓝色。后面又把星星比作百合花,星星在天上比喻成百合花静静地躺在平静的湖面。这里就是采用了华美和准确的词语来描绘美丽的场景,画面十分绚丽唯美,美轮美奂,引人遐想。

2.音韵美。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在这个句子中,重复出现了字母f和b,错落有致,使句子变得抑扬顿挫的同时,更加的富于动态美感,最后一行没有出现字母f和b,使得整个句子节奏放缓,而两个s的连续使用,不至于让整个句子变得完全死板和重复。

3.修辞美。Impressions slip vaguely into your consciousness and as vaguely out again.Sometimes they stand stark and naked for your inspection;sometimes they lose themselves in the mist of half-sleep.―Stewart Edward White

在这里,作者把impression比作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人的意识中时隐时现,使得句子看起来活泼生动且富有感染力,vaguely,stark等词的使用,更是锦上添花,极大地加深了作者对于impression拟人化的感染力。

In youth,we require something of the tardiness and frigidity of age;and in age we must labour.

To recall the fire and impetuosity of youth;in youth,we must learn to expect,and in age to enjoy. ――Samuel Johnson

这句话指出了年长者和年少者各自迥然不同的特点,通过排比句来增强对比性,年长者和年少者的不同跃然纸上。

4.意境美。Good love makes you see the whole world from one person,while bad love makes you abandon the whole world for one person.

美妙的爱情让你从一个人那里看见整个世界,糟糕的爱情让你从一个人那里抛弃整个世界。这里作者就是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结合对比手法,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可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Y语

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了解英美散文之文化,既是体会美,也是学习美,定会对个人修养和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赵伐.英语散文鉴赏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蒙田.马振聘译.蒙田随笔[M].中华书局出版社.

[4]姚宗立.英国散文文学发展道路之纵观[J].学术问题研究, 2005(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