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29 20:1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反思;成长;感悟
一、读《弟子规》有感
昔日未读《弟子规》,传统文化少摩面。今日读得《弟子规》,方觉古人重孝贤。此文三言相隔韵,家外待人显规范。人生成长必修课,启蒙养正后生健。教育学生读善书,敦伦存诚忠厚现。生活如此好习惯,心性善美家国愿。
注:初识《弟子规》耳目一新,敬佩古人的教养风范,由感而生。
二、反思与呐喊
深深的积水潭,留下儿时的怀念;高高的喜鹊窝,搅得鸟儿难以入眠;长长的滑雪坡,载着童年的汗颜;宽宽的冰河面,承载着多少狂欢。然而,积水潭低吟,喜鹊窝静观,滑雪坡无痕,冰河面空闲。童年的身影伸向那边,是否另有景色一番?
提高素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牺牲童年的自由空间。积水潭成就游泳健将,爬高技能造就了侦察兵的尊严;滑雪坡造就了冠军的梦想,冰河面成就了冠军的摇篮。千军万马不能都行独木桥,因材施教才是培养的卓见。
奉劝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和先生们,给孩子一些空闲,给学生一点时间,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哪怕是淘气、捣蛋。恢复少年的纯真和浪漫,回归往日的朴实和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努力去操作施展。世界是他们的世界,定会散发意想不到的璀璨。
注:回忆童年的阳光,洞察今日学生失去自由的无奈,意在对现实各教育机构提出呼喊,给孩子们假期自由的空间。
三、满江红――观教师才艺展示汇报会
各校教师,已齐聚中心教室。观才气,几多书展,几多画艺。篆隶落笔邀行楷,花鸟生辉吸虫鱼。看展台缤纷手工艺,聚巧技。
说课畅,导语奇;体功实,唱功迷。按顺序出展,标新立异。新老踊跃展台耀,男女赏欣赞声移。看展示一幕胜一幕,珍契机。
注:记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才艺展示会,令人难忘,催人进取,以词记之。
四、教研成果――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
课堂教学科研化,插图研究亲自抓。教师随册定计划,学生按课细归纳。实践二年把言发,经验四篇得方法。现场交流又提拔,重新开题再上马。
《七律・语文插图有效研究》是我们深入教学第一线,并取得成果,再次启动向更高层次研发的实录。
篇2
文/陶红松
我是个路盲,对深圳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头疼得很,坐的士往往只能说出目的地而说不清行走路线。看着朋友们驾车熟练地穿梭于各大街小巷,我忍不住叹息:“如果我开车怎么办?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找路。”朋友安慰道:“没事,等开车了自然就记路了,何况还有导航呢!”
今年我家买车了,装了导航。虽然驾照拿到一年有余,但其实并无上路经验,我便请朋友春梅陪驾。我们决定去书城,因为我不小心错过路口,不好走春梅知道的路线了。她建议换一种走法,上新洲路,但是她也不能确定怎么上。我说用导航吧,她阻止了:“自己摸吧,这样才记得住。导航只是在自己实在弄不清楚路线时起提示作用,不能完全依赖。”我们还真摸到了新洲路上,并成功地转到红荔路。
但在红荔路转向的时候,我走入了进儿童医院的安全岛旁的小路上。那个塞车啊,走两步要等五到十分钟。我开始埋怨自己傻,自找麻烦。春梅却轻快地说:“没事啊,这样我们就知道以后不能这么走了。本身就是学习嘛!”听她这么一说,我那浮躁的情绪也就散了,笑着说:“你说得对,自己摸得路记得住。下回来书城,我绝对不会错。”
“开车也是,最好是靠自己慢慢摸索,遇到实际问题想办法解决,技能自然增长。教练是需要的,但到一定程度必须放手,否则永远无法单独上路。”
回去的时候,我们又换了另一种走法,一路顺畅,很开心。回到家里,我还兴致勃勃地拿出深圳地图,研究今天走过的路线。下次,不用导航我也知道怎么去书城了,而且是两种路线!
合上地图后,作为教师的我又浮想联翩——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找路如此,学习更是如此。只有自己摸索的才最能为自己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如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还是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看似我们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实则是剥夺了学生本该自主学习的时间,更是一条又一条捆绑学生手脚的绳索,使得他们不能自由生长,而他们本该茁壮成长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教学方式,轻点说我们是方法不对,重点说那就是误人子弟!
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引导,在重要的路口予以指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并在自己摸索中体会到发现和成长的快乐。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中,或许有许多不完美,有许多差错,但那是成长的必须,也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篇3
周春梅
周末,接到一位学生家长从外地打来的电话,说给我快递了一套护肤品,感谢我对她女儿的照顾和鼓励。谢过她之后,我告诉她我的原则:不接受家长的礼物与宴请。这位母亲有些尴尬,一再强调不是送礼,说孩子非常喜欢我的课,回家总跟她分享课上的内容;孩子从外地来到这个陌生的班级后,从我这里得到许多鼓励,树立了自信心,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她平时不在女儿身边,有我这样一位老师,她很感激,别无他意,请我理解一位母亲的苦心。
我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作为教师,我有自己的底线。原因非常简单——如果我收了这些礼物,却在课堂上宣讲真善美,面对孩子纯洁的眼睛,我会有负罪感。我珍惜我的课堂,珍惜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尊严感,虽然因此被家长与一些同事视为不近人情,也不愿妥协。
这位母亲有一个很优秀的女儿。她经常在随笔中记写自己与母亲每天晚上通电话的细节,朴素动人:特别想把生活中最鲜活美好的部分呈现给电话那边那个最懂她的人。碰到心里积雨的日子,那个温柔的声音,会让忍了一天的泪漫溢,她就得吸吸鼻子,然后编个理由应对关于感冒的一连串问题。也有不愉快的争论,距离加深了误解,结局是她“悲愤交加”地放下电话;但到了临睡前,又会“忽然心里沉沉地睡不踏实”,于是再打开手机,迷迷糊糊地发“晚安”。家的感觉,爱的感觉,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这一份“心安”。
学生作文,有些长于感性,有些善于议论,她则两者兼具——谈论社会问题,有远超同龄人的见识,客观理性、条分缕析,给我不少启发。读到精彩处,我常常忍不住与同事分享,他们很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及至见了本人,才发现是个稚气羞涩的小女生,于是他们又惊诧于其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每次阅读她的文字,我都充分体验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愉快与自豪。我对她的赞扬,是公正的评价,也希望借此鼓励其他学生向她学习,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并非特意的关照。
我把这些意思向这位母亲一一讲述,说这就是我从她女儿那里获得的最好礼物——让我体会到一个教师的幸福。最后,她理解了我的想法,与我商定退还礼物的办法。
篇4
今天下午,有幸聆听了__中学__老师的书香讲坛,再一次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张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俨然一个“小于丹”,真是让人钦佩!而我沉醉的不光是她精彩的讲座,还有她对幸福教师的感悟,受其感染,我也要用文字记录下属于我的幸福。
幸福记忆(一)
新学期开始了,我又像以前一样在校园巡视,这时,几个我以前教过的小女生朝我跑过来,嘴里喊着:“老师,老师,老想你了,老想老想你了”,到我跟前了,她们几个猛尽的抱住了我。因为是在校园,我赶紧和她们说:“淡定!淡定!”。之后,我开玩笑的说:“怪不得我都老了呢,原来是你们老想,把我给想老了……”她们还在我身边跳跳的,叽叽喳喳的,我挨个的拍拍她们的脸,“新学期了,不许给我丢脸啊”……不时的有学生在我们身边经过,都在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也真的挺自豪的,一句“老想了”,让我心里老美了!
幸福记忆(二)
篇5
1.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1.2重提问而轻反馈。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1.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1.4先点名再提问。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的同学同时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而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1.5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给学生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而且往往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搞好师生关系。
2.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象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老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2.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对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2.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爱看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尝试写作,才能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样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3.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然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当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对提问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方面阐述笔者的几点想法。
篇6
【关键词】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对策
前言: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增设随笔训练环节,并规范学生写作手法,继而促使其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能不断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同时达到最佳的作文写作状态。以下就是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实践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环节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手段。
一、初中随笔训练特点
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随笔训练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即对随笔写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即将自身所见、所思、所感等内容融入到随笔写作中,继而由此来丰富写作内涵,并就此寄托自身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此外,徐董梅老师在《关于初中语文随笔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总结出了初中随笔训练的特点,第一,即要求教师在课堂随笔训练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制定系统性的训练活动,继而由此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随笔写作意识;第二,初中随笔写作的特点亦体现在满足初中生心理特点及从多角度体验生活[1]。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实践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随笔本选择的过程中应依据自身喜好选择大小适中且精美的本子,继而由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在语文随笔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通过对彩笔、贴纸的运用来装饰随笔本,最终由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再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命题过程中应突破语文课本的限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达到切中学生兴趣的命题目的。例如,某教师在随笔训练过程中即要求学生依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过程来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继而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两项重点内容,因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其化为课堂教学重点。同时充分发挥课本资源安排学生进行早课阅读训练,继而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深化学生语言能力,并引导其在随笔训练及作文写作过程中将自身所掌握的语言运用手法应用于其中,达到高水平创作状态。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七年级上册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即要求学生结合课内阅读材料描述自身对人生的思考。此外,在语文作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注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及图书馆路径阅读中外精美小说,继而以此来丰富自身语言应用能力。
(三)增强评改的多样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学生在写作水平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开展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实施灵活的评价机制,最终由此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引导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全身的投入到其中,达到高效率写作训练状态。此外,在随笔训练评改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亦应优化讲评方式,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观点,并通过评价他人作文写作状况的基础上来发现自身作文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教师在开展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即安排学生两两交换批改,并纠正随笔训练中的错别字、病句等等,最终由此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2]。
(四)随笔训练实践操作举例
在“读爱”命题随笔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命题进行了铺垫,即阐述了“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因而我们可以分享家庭故事来共同感受我们家庭中所营造的温暖氛围”。在命题铺垫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对《风筝》、《散步》等几篇文章展开了阅读行为,继而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较好的思考家的定义,并由此来触动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在“读爱”随笔训练过程中可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情。此外,在此次“读爱”随笔训练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呈现了《可口可乐――以家为主题》的视频片段,继而由此来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能更为深层次的感受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且最终将“爱”的主题更好的诠释出来。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中丰富课堂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3]。
结论:综上可知,当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从增强评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并引导学生在此环境下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提升整体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学.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所遵循的原则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100.
篇7
1.学习观察情境。
2.说出自己的见闻。
3.学会倾听,并学习辨别同学说的话。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辨别同学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导复述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躲雨》这篇寓言故事,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讲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时间,已到黄昏,天阴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护树林人的小木屋,三个猴子便决定进去躲雨。
谁还记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说:“别急,别急,我去看看。”它飞快地跑到门口,一看门是关着的,它心里特别失望,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唉,倒霉!这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听第一只猴子说完,它说:“唉,还是我来看看吧!”它急忙绕小屋转了一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呢,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听着急了,它喊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然后怎么样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商量进屋的办法。它们想:如果墙有个洞就好了,那就可以进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开门让他们进屋避雨,他们想来想去,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办法。最后,它们都认为这木屋是根本不能进了,只有冒雨回到树林中去了。正当它们要走的时候,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呀,原来门没锁呀?那猴子为什么没找到进屋的办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动手做一做,试一试。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门。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认识的可真深刻啊!既然大家这么聪明,我就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二、再现情景,引导表述
情景设置:(老师拿出一个空空的小桶,把手伸进桶里,再把桶倒过来甩两下)
师:我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们什么?
生:这是一个空桶。
(再捧出一个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挤一下,让水溢出来。)
师:刚才老师又做什么了?你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桶?
生:装满水的桶。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装下吗?谁来告诉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觉得根本就装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师:那同意能装下的请举手。你们有改变自己看法的吗?其实刚才有个秘密我没说,我的这个桶有点问题。站着的同学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感觉我被骗了。
生:我也想改变主意。
师:那这样吧,想改变主意的同学请坐下。现在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装下的变多了,装不下的变少了)现在还有改变主意的吗?你是站着的,那就是认为装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装水的桶粗,空的桶细,我觉得空桶装不下那些水。
师:你是坐着的,认为能装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我觉得空的桶高,装水的桶矮,所以能装下。
师:两方都说了自己的理由,现在有改变主意的吗?唉,谁也劝不了谁,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开会研究一个方案出来吧?
生:动手试一试(动手把水倒到空桶里,还剩下一些水)
师:水没装下,对不起坐着的同学,猜了这么久也没猜对。现在我宣布站着的同学猜对了结果,可以坐下了。我们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来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样,猜来猜去呀,还有很多的同学猜错了。
三、多向互动,延伸表述
师:现在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个结果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细,而装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装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想终究是想,这个结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驰了,看来说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动手做)。那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还要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怎么想的这么准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有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师:这也挺悬啊,以后可得做点有把握的事啊,想说点什么吗?
生:以后坚决不乱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行。
师:今天我们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动手试一试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获可能会让你一生受用。现在就请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你的收获,也可以写你这节课经历的事。
师: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同学写完了,现在请你给小组内的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请组内的同学给你一些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8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V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魏郑公:魏征。
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问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出师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篇9
语文的实践性以及人文性比较明显,老师需要抓住这一工具性教学学科的实质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随文练笔教学策略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保障学生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写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语文水平有着一定的作用,老师需要抓住这两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认真落实不同的教育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精髓,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听书读写能力。
二、随文练笔
在完成前期的课文阅读教学环节之后,老师鼓励学生结合阅读文本之中的基础性内容完成后期的写作训练,这种环环相扣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不难发现,语文写作与语文阅读相辅相成,两者存在极为紧密的内在,学生的自主写作和文本阅读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如果能够实现写作与阅读的完美结合,那么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在践行随文练笔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提炼出阅读文本之中的经典片段,将情境教学以及小组式教学落到实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资料进行主动的学习和迁移,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文本阅读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经验,在后期自主写作的过程之中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选择经典进行仿写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自主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逻辑思维框架不够成熟,因此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之中感觉困难重重。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尽量避免直接写作,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掌握素材选择的相关要求。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以及写作素材都以课本为主体,国家通过统一编定的形式来进行有效的实践,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现有的语文教材已经经过了专家的严格审核,因此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性以及语文教材改革的实质要求。老师可以抓住语文课本之中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推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写字和理解字面意义是最为基础的教学任务,理解课文之中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整个教学任务之中的核心,老师可以提炼出文本教材之中的经典篇章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随文练笔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策略的重要作用和优势,老师必须要注重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首先以写作句式仿写为依据。大部分的语文课文之中所涉及的文章属于优秀经典著作,经典语句所占有的比重偏大,因此能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基础,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句式的仿写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之中却比较困难,这一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首先需要以基本汉字的认识为依据,然后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句式,比如被动句、主动句、感叹句、反问句以及疑问句。不同句式的转换以及仿写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弥补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所存在的不足大有裨益。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句式之中的固定构成成分,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不同的课本文章,积累丰富的仿写素材,针对自己所遇见的困难和不足进行有效的标注,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另外,课文段落的仿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关注句子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此来构成完整的篇章段落。段落的仿写要求学生先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以及初步认知,分析文章结构的划分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个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了解段落划分的具体要求,掌握整篇文章的结构,从而更好的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以创新能力。
四、仿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老师在引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进一步的提升,了解仿写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相关逻辑联系,以此来在仿写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一)利用图片想象完成写作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重难点,这一知识板块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老师需要抓住课本文章之中的中心段落,关注课文图片之中的具体含义,对语文写作和阅读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文之中存在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主要以文字的简单描述以及图片展示为主体,文字所占有的比重相对偏低,因此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对插图的内在逻辑含义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写作的过程之中,老师首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拓宽个人的思维,对图片之中的核心意思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思考,掌握文章之中的核心段落,从而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个人看图、读图的能力,实现自身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判断。老师则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引导者组织的身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方向,以此来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主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抓住图片之中的核心要素,从而完成后期的阅读以及写作环节。其中图片之中人物与景物的简单揣测尤为关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迁移。
(二)拓宽情节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随文练笔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这一教学策略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以及心智水平。老师可以以前期的课文阅读为基础,通过简单的模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然后在后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突破课文仿写的桎梏以及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挖掘文章之中的文化内涵,找出含义比较丰富的句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和判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主动对文本句子的意思进行有效拓展以及仿写,从而创作出符合个人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句式,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为了释放学生的天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践行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表达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宽文章以及文本阅读之中的相关情节,丰富个人的想象力,为自身的后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对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稳定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10
钱志富(Qian Zhifu)(1966-),男,汉族,四川武胜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英美现当代文学,跨文化交际,诗歌翻译研究等。
摘要:弥尔顿和丁尼生是处于英国不同时期的两位伟大诗人。《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虽同为悼亡诗,但两者题材各异,主题也不相同,前者是弥尔顿悼念亡妻凯瑟琳・伍德柯克而作,而后者是丁尼生为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的诗。这两首诗在人物对象、韵律与节奏以及意象选择上不尽相同,这就使两者存在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
关键词:《梦亡妻》;《碎了,碎了,碎了》;艺术比较
Abstract:Both Milton and Tennyson are great poets at different periods in Britain.Although Milton’s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Tennyson’s Break,break,break are both elegiac poems,the subject matter as well as the theme is different.The former is versified because of Milton’s mourning for his dead wife,Katherine Wood Kirk;while the latter is in memory of Tennyson’s early dead friend,Harlem.These two poems are different in figures,rhythms,and the choice of images.Thus,there are some artistic differences in these two poems.
Key words:On His Deceased Wife;Break,break,break;artistic comparison
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1]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之常事。大千世界,人类又是唯一能够在生时观察死亡、思考死亡甚至体验死亡的有主体意识的情感动物。死亡能让生者感到种种痛苦和绝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令情感获得一种永恒,至爱亲友的死亡所带来的这些悲伤和苦痛,加上人们自身对死亡的困惑和疑惧,就激发了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主题。就在诗人们的黯然神伤处,一点一滴演绎而成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一首首悼亡诗。因此,悼亡诗便是“死亡”催生下的精神文化产品。
悼亡诗,因生者与死者是阴阳两隔,不同的存在空间就构成了生者深深的思念,便借助诗的语言形式而得以流传后世。在这类主题的诗作中,生者由于绵绵不绝、遗恨难消的思念情怀,在精神意识之中常常出现亡者生前的形象。当然,不同的悼亡诗体现的主题各不相同,在艺术手法等等方面都各有千秋。笔者试从写作手法和意象选择上对弥尔顿的《梦亡妻》(《On His Deceased Life》)和丁尼生的《碎了,碎了,碎了》(《Break,break,break》两首悼亡诗具体分析一下。
1.两位诗人及其悼亡诗简介
1.1弥尔顿与《梦亡妻》
弥尔顿(1604-1674)是一位几乎可以与莎士比亚并肩的文学巨匠。他的十四行诗有着很高的成就,《梦亡妻》就是其代表作,曾频繁地被收集在多部英美文学作品集和爱情诗选中。《梦亡妻》是弥尔顿为悼念其第二任妻子凯瑟琳而作的。弥尔顿与凯瑟琳结为连理之时,他已将近失明,婚后三年凯瑟琳离世。虽然两人的结合只有短短三年,但彼此恩爱极深。这首著名的悼亡诗是世界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在描绘相会与分离的场景中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1.2丁尼生与《碎了,碎了,碎了》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获“桂冠诗人”称号。而悼念集正是为了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哈勒姆是一位随笔作家,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突然逝世。诗集中最好的诗歌就包括《碎了,碎了,碎了》,这是丁尼生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抒情诗,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深切的哀思。诗虽短,但情真意切。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巧妙。
2.《梦亡妻》与《碎了,碎了,碎了》之艺术比较
这两首悼亡诗创作于英国的不同时期,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风格都有不同。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写作手法和意象的选择两个方面对《梦亡妻》与《碎了,碎了,碎了》进行分析。
2.1写作手法不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在欣赏英文诗歌时,我们不仅要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强烈的情感,也要通过分析诗歌来欣赏其语音、格律上的美。
弥尔顿的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稍有不同。莎诗的韵脚变化较大,每组都会引入一个新的韵脚,全诗十四行,分为四节,前三节均为四行,最后一节由两个对句组成,是对前面诗句内容的总结,诗行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押尾韵,韵脚排列为abab cdcd efef gg。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则有着自己的风格,最后一节两行不押韵,而是与前一节的某一行押韵,其韵脚排序为abba abba cdcd cd,读起来较为舒缓,这也是英诗中“挽歌诗”的一个明显标志。《悼亡妻》第一个诗节里每一行共有十个音节,轻重音搭配构成五个语音单位,即“抑扬五步格”,这一诗节里每一行分别以Saint、grave、gave、faint结尾,形成了abba的韵脚。第二个诗节里每一行分别由taint、save、have、restraint结尾,此时的韵脚仍为abba,这一节里诗人将自己的妻子与上一节提到的Alcestis进行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赞美了妻子的圣洁。第三个诗节里引入了新的韵脚,每一行由mind、sight、shin’d、delight结尾形成cdcd韵脚。最后一节的两行不押韵,与前面一节押韵,诗人从梦中醒来,而梦中的妻子也在白天来临之际离他而去,构成了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整首诗读起来感情婉约细腻、用典贴切、音调铿锵悦耳,这种独特的节奏美能让读者切身体会出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情感。
丁尼生的《碎了,碎了,碎了》在韵律上也极具特色。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zk{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时的声音,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双元音zei{的运用,则让读者领体味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仿佛能听到其内心的不断哀叹。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前四个都是zou{,最后一个长元音zi:{,
长元音的显著特点就是音调长,音程长。这种特点在音乐上就会达到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节奏。整首诗押abab韵,第一小节的二、四行韵脚相同。整首诗在文字表达上用语也较简单,使读者和诗人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向读者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哈勒姆的这种亲密无间情感关系。
2.2意象选择不同
意象,诗歌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他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西方人在对死亡的认识上可以上升到天堂寻找安慰,思绪较为宽广。诗歌意象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而是延绵古今,自由广泛,具有幻想和想象性,“意象选择自由,选择范围极广,想象丰富,想象中涌动着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2]。因而这也是西方悼亡诗与中国悼亡诗的一大不同,西方悼亡诗传达的情感则是“悲”中有慰,痛苦中还有一线希望,相信来生彼世,把乐土天堂看作幸福的归宿。《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抒情的方式,一个是借用典故间接抒情,一个是触景抒情。细细读之便可发现两者在意向的选择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下面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弥尔顿的《梦亡妻》中,诗人悲伤的同时又流露了一种安慰、一份宁静,一线希望。认为妻子死后已升入天国,圣洁的灵魂透出一种高贵。其中,弥尔顿两次运用典故。在诗的第一二节中诗人把自己的妻子与希腊神话中的Alcestis进行比较。把自己的亡妻比作古希腊神话中忠于自己的丈夫并自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的Alcestis,接着又指出自己的妻子不同于Alcestis,因为自己的妻子是生产后的重生所以显得更有意义,突显了诗人对亡妻的爱和思念,也足以说明他对这位妻子的死亡是痛心疾首的。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希伯来法典中的“洁净礼”这一典故:按《圣经》中所说,妇女在生产之后,需要与丈夫隔离一段时间,身体方可干净,也就是弥尔顿在诗中提到的“Purification”。从基督教义而言,“wash”一词是指“进行洗礼”,迎接新未来。接着诗人把妻子描述成冰清玉洁的圣女出现在天堂(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并说妻子光彩夺目,无法阻挡(without restraint),表现出在诗人眼中亡妻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这样频繁用典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弥尔顿的知识广博并能信手拈来,使之能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抒发作者情怀。第三个诗节详细描述了诗人梦中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袍,虽戴着面纱,但仍能映衬出她的美好品格――仁爱、贤惠、善良。最后一节虽简短两行,却是点睛之笔,诗人从梦中醒来,梦中的妻子也在白天来临之际离他而去。
由于挚友哈勒姆的突然离世,丁尼生写了许多诗歌来悼念他,如《悼念集》,其主题多离不开“死亡”。《碎了,碎了,碎了》这首诗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意象就是大海。大海一直被冠以“自由,力量”的象征,它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天动地,胸怀博大,气度恢弘。而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却把死亡通过大海的狂野奔放、无法驾驭以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这一意象表现出来。相比而言,对于大海的意象,诗人有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将大海与死亡仅仅联系在一起,寄托了诗人对早逝的挚友哈勒姆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诗节首句就出现了“Break”,有“破碎”之意,在诗中表现了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也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heartbreak)的双关意义。从诗的第三行我们就可以感受出诗人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地步。接着,丁尼生又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对照形成鲜明地对比:即渔家兄妹的打闹、唱歌荡舟的水手与象征着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陨灭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显示出了诗人孤独以及对友人亡故的悲痛。
3.结语
《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的这两首悼亡诗虽然体现的主题不同,前者悼念亡妻而后者悼念挚友,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悼亡诗作为西方一种诗歌题材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有过的期冀:“悼亡诗的特点为何,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或从属类型,很值得研究”[3]。同时也启发读者认识到死亡是所有人最后的归宿,因此要更加珍惜生的过程和生的辉煌。(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冯至译.爱与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2]徐李.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9(29).
[3]杨周翰.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4(6).
[4]王秋生.西方悼亡诗史综述[J].北京: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