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范文
时间:2023-04-10 12:1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忆在光阴的流转中游走,追忆一程相思年华,往事浮现眼眸。曾经的千百次回眸,残缺在昨日的相思湖畔。此刻,荡起阵阵涟漪,扩散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一段段属于爱与被爱的故事。
某个旭日东升的清晨,远方的地平线,开启一天新的历程。开始了那份守候与等待,也许只是瞬间,也许就是一生一世。一个清晨。生命新的一页,写满了红尘往事,悲欢离合。不经意间,一页页翻过。有一天,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岁月的扉页早已泛黄,模糊在未来的每一天。
某个华灯初上的夜晚。街角处,灯火阑珊。昨天、今天交织在今夜。寻觅守候的背影,期盼久违的容颜。仰望星空,星辉斑斓。今夜,我们守望同一片天空。伴着月光,听着夜曲,又见一帘幽梦。
某个四季交替的光阴,春花,夏阳,秋风,冬雪。出现在生命的轮回中,感受季节的爱,人间的冷暖。
某个时间节点上,往事触动心弦。
篇2
原想就是那么一株,没想到沿着蜿蜒的小路随意走去,道路旁,田埂上,瓦砾上,杂草丛中,到处都有它的踪影。花朵有如凝脂的白色,有如三月桃花的粉色,有若紫珍珠似的紫色,每一朵都充满了盎然生机,每一朵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它们形如小喇叭似的花朵,朵朵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开放。花朵虽然柔弱,一阵秋风吹来,它们就在绿叶丛中不停打颤,但风儿一过,它们又高昂起头颅。它们多像一个个敢于与秋天宣战的吹响号角的勇士啊。我不禁被它的美怔住了。在秋风萧瑟、白露为霜中,竟有如此娇艳的花朵在蓬勃怒放。不,这盛开的哪是花呀,这盛开的分明是一种伟大而蓬勃的生命。
我蹲下来,俯下身去,在片片绿叶中,我看到了它孱弱的茎,是那么细小,那么娇嫩,那么孱弱。而它的花朵是那么娇艳喜人,叶片是那么生机勃勃。我发现只要周围有一根木桩,或者哪怕是一株浑身是刺的植被,它就敢于向上攀登,用细小的须茎抓牢物体,用尽全力向上攀登。不管脚下的土地多么贫瘠,它都从不抱怨。这多像一位出身寒门的学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而拼搏,最终实现了满腔抱负。我不由得赞美它的花,惊叹它的茎了。
记得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牵牛花却不像其它的花,争名夺利,文秘站:竞相邀宠,它只独自盛开在一些贫瘠、偏僻、无人问津的小道旁,田埂上。不像牡丹富丽堂皇地跑进人家的庭院,不像玫瑰凭借体香挤进青年男女的怀抱,也不像荷花受到那么多高洁之士的青睐。它既不争名,也不争利,就是那么谦卑、静寂地盛开在广袤的原野。
篇3
随笔(三)
今天,我写完作业,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看。这本书很不错,有很多有哲理的小故事。我看了后,受益浅匪。在这,我就讲其中的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听吧。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大臣奉命去与邻国的商人做买卖,由于路程很远,只能走水路。他带领着一群手下坐上了一个装满货物的轮船,到达岸后,他们把货卸下来,顺利的与邻国的商人作成了买卖,他们个个都带着高兴的心情而归。在回来的路上,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船摇摇摆摆,差点被海水吞没。这时,船长命令水手们打开仓库,往仓库里放水。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搞不好船可能会沉下水去,水手们都不同意,都说这是险上加险的事情,都劝船长。但船长却不理他们,反而如果不执行的人就要处死。水手们听了个个都一言不发,只能奉命行事。水手们很不情愿的打开仓库的大门往里面放水。当仓库快装满水的时候,奇迹出现了,船渐渐的停稳了,海面上的海风仍然在无情的刮着,呼呼作响,过了几分钟后,船完完全全的停稳了,他们也顺利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看完这个故事后,心里很受感动,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负重才不会被摔倒,当然太重也不行,太轻也不行一定要有点“重”才行。就好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压力,那我们能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学习么?压力其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任何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点压力,才有可能成功!你说呢?
PS:本来我是想写读后感的,但我认为这个故事很不错,所以就把故事多写了点,读后感就没写那么多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篇4
太阳仍然悬挂在天上,但它已经收回了午时刺眼的光芒,转化成了一束束温柔的光。
时光流逝,太阳已经拥入云中,将黄灿的光转化为彩虹色的,染红了朵朵云彩,犹如开放在天边的一朵朵红牡丹。
渐渐地,落日已逼近陆地,变为了深红色的大灯笼,照亮了天空,在天边涂抹上了一片片灿烂的红霞。
眨眼间,落日已退入楼层之中,只露出了半边脸来。似在仰望天空,又似凝望大地,充满期望。像一位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含情脉脉。
慢慢的,夕阳越来越接近大地,变得越来越巨大,色调也越来越暗。。。。。。夜晚终于来临了,天空变为了繁星的世界。
下雨
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了,都没让太阳露个脸。
天空一直是阴蒙蒙的,时不时的还下几场雨,有时下的雨多而急,而有时,下的少而慢。
当下大雨时,豆点般的雨滴砸在人们脸上,使人们无法抬起头来。如果此时有人举着伞,也会因为雨的急剧而无法拿稳伞柄。地下凹下去的部位一会儿就聚满了水,
下水道里也一直都在传出水流动的声响,哗啦啦的,没有间隙。
而当下小雨时,则又是一种情况。瘦弱的雨滴从天上掉落下来,撒在了地上,宛如一面面银白的镜子,反射出草的光,天的光,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
渴望天晴。
星
好久没有见到在天上闪烁的繁星了。
这些天来,一直在下雨,乌云,遮住了月儿和星星。天空中飘落下的雨滴,是不是它们的泪水?
天空,漆黑而又微微泛蓝的一片,看不见群星的光影,听不到月儿的欢笑。在天空只有飘落下来的雨滴,浇了我一头一脸。
没有星星雨与月亮的天空,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变成了毫无生命力可言的黑色,笼罩在我们的头上,像一块漆黑的大破布,遮挡了九天之外的光。
黑暗,黑暗,遮挡住光芒的黑暗,何时才会消散?
篇5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不是每个人的童话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伴随着童话和风车。”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十七个字就让我看见一个很长很长故事的缩影。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只一眼,我就没由来的喜欢。我的童年,有童话有风车,还有漂亮的衣服和一样傻得可爱的伙伴。总之,是绝对正常的。记忆的年轮里,有一圈一圈童年的甜美回忆,只是,它们渐渐被此后的日子包围,越来越难寻了。也许有一天,我甚至找不到它。
好像很小的时候,就被带去学琴,直到变成一种习惯。现在开始迷恋一种为一首又一首难曲子,崩溃的一败涂地的感觉。有时体验被高出我级别许多的曲子折磨的那一种,不知怎么形容的高兴。直到在和淳第三次提起的时候,她一脸严肃的对我说:“媛,你别再这样了,像自残一样。”我愣了至少五分钟。随即笑笑:“自残?有那么严重吗?我只是喜欢,好了啦,下次不了。”
我知道淳是我的好朋友,从来都是。
开始·帷帐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着成长,开始养成习惯。有时会很自以为是地写很稚气的文字;喜欢在放学路上,表面平静地听十分嘈杂的音乐,并一再告诉自己:我很安全,没有人会想到,表明这面平静的女孩会听这么嘈杂的声音;讨厌那些经常炫耀自己并不怎么好的东西的人,却不会说穿他们,只是想维护他们那廉价的自尊;在看见内容苍白却充满华丽辞藻的满分作文时会厌恶的笑笑;喜欢吃苹果,尤其喜欢听甜甜的果汁在牙齿间翻滚的声音,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最宏伟的梦想是和三四个好朋友一起去云南的原始森林,看长相怪异的鸟和遮住天穹的树……有时猛然间会想:你想这么多干什么?没有这些,你还有什么?然后是挥之不去的冰凉……
真实·梦境
庄生晓梦迷蝴蝶。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虚伪。在有许多像观众一样围着我的人面前,我是纯真的乖乖女:不干坏事,不打架,不和同学挑起事端,总是天下太平……只有在和少数一起当演员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会像个傻子一样,或者说我们会像一群傻子一样。放肆地笑,放肆地哭。可以为一句话笑的肚子疼,为一个眼神不争气地流下透明的液体却依旧装作很成熟。我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哪一种是虚假的壳。也许两种都是,却又两种都不是。也许许多人和我一样,也有可能只有我自己这么想吧。像生活在两个世界,想选一个做我自己,但是是真的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情景·昨天
两情若在长久时……
昨天去见一个两年多没有见的朋友,在去的路上,想象着我们会以什么方式,再一次打开交流的匣子,我们怎样打招呼,我们会说什么,我们会不会哭……令我颓丧的是:思路像一团被猫咪玩散了的毛线——处处打结。就在我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目的地就在我的眼前了。然后我看见了她。然后她也看见了我。然后我们就抱在了一起。现在想起来,好简单啊。时别两年的相见,却是以这么简单的拥抱开场。不过,这样的场景,在我这个完美主义者的眼里,为什么又这么无懈可击。答案应该是真实的感情吧。我们久违后的那份感情被燃烧了。
漂泊·暂住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不知是哪一天,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十分纠结的人:一边喜欢熟悉错综的郭敬明,一边喜欢真实质朴的王安忆;一边欣赏妮可基德曼的魅力,一边呜咽着林黛玉无双;一边喜欢维也纳古典浪漫钢琴曲,一边享受着热情如花的摇滚乐;一边向往着哥特式建筑的独有华丽,一边盼望住进有浓浓田园风味的小木屋;一边看郭敬明,一边看韩寒;一边向往平凡宁静的生活,一边觉得要活出精彩……这些感觉,同样的方向,几乎相反的结果,让我不知所措。它们都真真实实的存在着,却都只有隐隐约约的影子。我却都无由来的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想起这些,我就感觉自己真奇怪。生活就像是缠在一起的风筝线,只是因为一点点事情就弄得一团糟
未来·梦想
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年以后。夏天。六月。
太阳,把花儿晒开了,把草晒绿了,把人晒晕了;街上,女孩的裙边像气温一样上升;也许还会有男孩在旁边吹着口哨。路边,也许还会有叫卖绿豆汤的老婆婆和在树下乘凉的老爷爷扯着家常,哪个地方也许还会出现多少年一遇的旱情亦或是多少年一遇的暴雨……但是,这些都和我没关系。六月,中考。早在初三开始,或许还没开始,时间就注定把我锁在一个房间里:我被从窗户扔进来,房子通向两个门,一扇是通向高中意味着以后三年的充满疼痛的幸福,另一扇通向以后“自由”的生活。去哪里,有我自己决定。而六月的那几天的那几场考试的那几张试卷,会变成钥匙。有一个声音在问我:你要去哪里?你要去哪里?好吧,我承认我脑子坏掉了,宁愿要疼痛也不要“自由”
中考,一年之期,我和你相约在夏季
总结·收尾
万紫千红总是春。
呆呆的看着书桌,好乱。笔,书,本子,纸张,订书机,计算器,尺子……也许在上面还有橡皮擦和灰尘在温柔地说着悄悄话,阳光还是那么调皮地画出阴影。看看表,那秒针走得好快,让我在刹那间有一种惊慌。过分巧合的拿起一个沙漏,翻转,看蓝色的沙子在隙间流淌。小小的空间,一粒粒沙子。让我感到有种时间像流水的无情,走掉就再不会回来了。是这样吗?我要不要和她说声再见?我的大脑断了电。像迷路的孩子,惊慌地站在十字街口,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篇6
s车的经历启示我们,很多时候不妨再坚持一下,就能达成所愿。
我有一个文友,喜欢文学,在学生时代就有诗歌发表,可以说是很有天分的。这位文友最初是写散文随笔的,在散文随笔遇到低谷,发表困难的时候,他开始学写小小说,坚持一阵子,也小有发表,这时候网络小说又开始兴起,这位文友又放弃小小说,开始创作网络小说。几个月后,一次酒局上,这位文友感叹,网络小说实在是无趣,且不说每天的更新就像有人拿鞭子赶你,网络小说大多是情节雷同,胡编乱造,而且赚钱不易,文友感慨网络小说的路子实在不适合他。在这之后他又开始做论文,最近又听说在搞文学微信公众号。
我是很替他惋惜的,我想,以他的天分,如果在散文随笔领域多坚持2年,一定会迎来散文随笔的发表春天,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说到坚持,让我想起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有个叫布罗迪的教师,在整理自家阁楼时,他发现了一叠练习册,那是他当年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未来我是……
布罗迪本以为这些东西在二战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家阁楼上,并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罗迪决定将这些作文重新发到当年的学生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一年后,仅剩一个叫戴维的孩子的作文还没有发出去,就在布罗迪准备将这个本子赠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布伦克特信中写到,那个叫戴维的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儿时的梦想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篇7
《老王》的作者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到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论文摘要]在新潮散文作家中,钟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实验意识。这种实验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清醒的文体意识。他主张随笔从散文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较为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三,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
在新潮散文作家中,钟鸣的创作是最具实验意识的。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录》《旁观者》《秋天的戏剧》等多部散文集,并引起较大反响。北京大学的佘树森、陈旭光在《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中就曾给予高度评价:“钟鸣的随笔体散文异军突起,融贯中西散文随笔传统而又有 自己独特的发挥与创造。他为随笔作为独立文体所作的理论思考和努力实践,在散文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川但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过高,并认为其作品无异于“天马行空的语言自恋”。这种各持己见而又相去甚远的评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钟鸣散文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就钟鸣散文的特点做出简要分析。
一、清醒的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清醒的文体意识。他极力主张将“随笔”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并且认为“随笔已由于它传统的使命感和在现实中逐渐成为‘一种非语言的反论符号’而成熟起来,以至于成为知识分子的文体或知识分子的写作风格”川。这种清醒的文体意识使得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处于僧懂或自在状态的写作活动。
作为一切文章的母体,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崩离析:通讯、报告文学、自传、回忆录等等陆续分解了出去,而随笔,作为一种亚文体,目前正处于即将走向成熟并脱离母体的状态。而“知识分子写作”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一群年轻诗人提出的与“民间写作”相对立的创作口号。他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作为诗人的钟鸣,将诗歌界出现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概念平移到散文界,主张以知识分子的姿态进行散文创作,并进一步以自己的散文—或随笔创作实践这一主张。
对于自己的随笔创作,钟鸣曾经明确地指出其创作意图:即使做不成“由英雄们的不同心性和冥想构成的、既是英雄的向往所在,也是英雄挞伐旧秩序和宿弊所在的……英雄城堡”,也要“给那鹊立在陡峭山岩上的城堡,送去自己的一丝呼吸,几块惨痛、但却灼人的石头”——这也就是说,从文体的角度看,钟鸣认为自己写作的是与抒情、叙事散文有所不同的随笔;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其随笔创作又担负有某种不无艰难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具有某种启蒙性或文化批判倾向。
钟鸣散文—随笔的创作就是在如此清醒的文体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二、文化批判
钟鸣20世纪70年代服过兵役,并曾到越南参加过战争,改革高考制度后又进人大学读书。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钟鸣较早获得了个体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在他的随笔创作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无深刻的文化批判。《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一文,大致记叙了作者对俄国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及其诗作的理解与评价。
曼德尔斯塔姆是表达“对世界文化的眷念”的阿克梅诗派的重要成员,他“透过历史文化的比较和联想,对各个文化历史时代、对现代及其前景进行思索”。“曼德尔斯塔姆虽然理智上理解革命到来的必然性,却不能接受其破坏性的方面。”因而“不为新的现实所需要,为新的现实所抛弃。”在《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中,钟鸣对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和其诗作历史价值的理解是深刻而令人回味的:“当一个时代,借助社会的本能和权利的惯性,放肆营造文化平面气氛时,诗人便会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他的死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诗的有效性。
在《侏儒野史》中,钟鸣用真真假假的叙述表达了对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封建集权制度及其衍生物的反讽:“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是矮子。确实,当你周围尽是和自己一样高的人时,你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就是那闻名的侏儒呢。所以哲学家尼采说,有种侏濡就踩在我们的肩上,它是一个精灵,但却像一个侦察兵,随时都可能跳下来。当他跳下来,蹲伏在你面前时,它会告诉你,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当然,也并非全部是。”
需要指出的是,钟鸣的文化批判并不是用传统的方式、从正面直接进行的,而是夹杂在大量类似寓言加想象的“奇文”之中,人们常常会在貌似荒诞不经的行文中突然感觉到思想的光芒,明亮耀眼,但随即又尘埃落定,仿佛什么也不曾有过。或者说这种批判带有比较明显的诗性特征,它曲折含蓄,同时又尖刻犀利,隐含着的锋芒既令人捉摸不定,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两者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给人以某种意味深长的启示。
应该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继承并发展了鲁迅杂文的某些特点,在思想上也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主题和“国民性批判”有着承续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新潮散文作家片面追求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削平深度”,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作家应该勇敢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启蒙意识,使散文的整体思想品质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钟鸣的写作表现了对人类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批判。钟鸣的视野是广阔的,立足于此的思考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他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尝试,成功地打破了某种话语空间的密闭性,使自己的随笔创作向着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敞开、向着更白由的精神境界冲刺。
三、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
钟鸣的随笔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林贤治认为:“钟鸣的随笔也有着自己的叙述语言,典雅、跳宕,不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其中最突出的,也最为人看重的是‘引书以助文’。
所谓“引书助文”,就是频率很高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资料,或讲述事件,或印证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文风,颇有点当年周作人“文抄公”式的文体特征。但是,与周作人引用大量古书有所不同的是,钟鸣的引用常常以想象为桥梁,语意由此及彼,跳跃而曲折多变,就此形成一种使人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他似乎是充分地沉浸于古旧的书本和自己的想象中,由此构筑起令人耳目一新确有将信将疑的文本。《鼠王》是钟鸣散文中的“名篇”,其中引经据典地记叙了唐鼠、香鼠、隐鼠、红飞鼠、土拨鼠等,简直就是一个老鼠的文字世界。然而,他并未涉及任何一种老鼠的生物特性,而是仅仅是梳理它们在文字世界里作为符号的意义,其中有许多种老鼠也许只是在文字记载里才存在过的。如他写鼠王:“大地有乌合之众,土里有乌合老鼠,统称‘鼠王’。这是加斯卡尔对‘鼠王’性质形而上学的限定”。这样,“鼠王”似乎就成了和人类社会有着某种对应意义的符号,但是人们又无法像对号人座那样丝丝人扣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文本世界说到底是作者钟鸣驰骋个人想象力的即兴之作,就在这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读者所得到的根本不是关于老鼠的认知,而是一种极为新奇的艺术感受。或者可以说,《鼠王》是钟鸣以各种支离破碎、或者干脆就是杜撰的所谓“经典”为材料,以自己的想象为蓝本搭建起的一座文学迷宫,其中某个局部可能具有某种象征和隐喻意义,但说到底,象征和隐喻并非文本的主要目的,而建筑(对于作者而言)或走过(对于读者而言)迷宫本身才是其基本意义和价值所在。
应该说,这样的随笔作品和上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一样,都是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具有某种实验意义的文学作品。相对于80年代盛行的带有“伤痕”色彩和乡土色彩的两类主流散文,90年代的新潮散文特别是钟鸣的随笔具有明显的超越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价值首先并不在于建构了什么,而在于继巴金和贾平凹之后,再度解构了某些早已成为束缚的陈规戒律,为散文随笔的创作清理出一片曾经人所不知的空间。
语言狂欢色彩。巴赫金在谈到狂欢理论时曾说:“如果文学直接地或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接受这种或那种狂欢节民间文学(古希腊罗马时期或中世纪的民间文学)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学我们拟成为狂欢化文学。”“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散文相对于小说而言,“没有较多的技巧可以凭借,因此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主要就得依靠语言本身的光泽了。”
篇9
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她初涉散文就能如老手般神完气足,自在无碍,笔随意转。用刘勰的话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叙事、状物、言情,无不得心应手;文气、文思、文笔,既自由放达又自成规矩,既能量充沛又开阖有度,既饱满结实又机敏跳脱。
随笔一般都很生活化。但生活一词已过于茧化,所以我更愿意将它拆开,说舒羽的随笔既“生”且“活”。“生”突出的是发现,是表达的陌生化;“活”突出的是语言织体的质感,是细节的雕刻、凸显和气韵生动。二者都更多关系到怎么写,写得怎样,而不是写什么。散文再怎么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联,也不意味着有一个现成的“生活”等着你去写。要说现成的倒是有,就是也有现成的难度。譬如扬州、南京一带,由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交织过于出彩,招来太多人涉笔且太多佳作,假如不能在写法上脱颖而出,就会立刻跌入现成的死地。你看舒羽怎么赞美扬州美食的魅力:“就这么小心翼翼地吃撑了,步行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想到,自己这会儿岂不像只灌汤包?”再看她怎么写与昔日“江宁织造府”那座牌楼的缘分:“像袭人开门被宝玉踹了一脚,我在牌楼下面照了一张像,以一种被历史贯穿了心窝子的感觉”。所谓“生”且“活”,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时被这样的文字踹一脚吧?
舒羽随笔语气近于聊天,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让你每每“如坐春风”。这“春风”一半来自她运笔时总是蓬勃的兴致,一半来自她邀请我们分享其蓬勃兴致的内在语言姿态。说得更具体些,包括那种娓娓道来的调性、随心境和场景变化而跌宕起伏的节奏,以及转折、跳跃处似乎不经意留下的空白。正是这些构成了某种相互往还的交流场域,让我们自得其中。那些过于执着于观念的读者将得不偿失,因为舒羽的散文很少以观念取胜。当然我们会不时惊讶于闪耀其间的超常智性和悟性,却从不会感到作者试图强加给你什么,不会感到丝毫居高临下或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反,即便是完全独白的场合,也有激发、召唤、对话或潜对话的意味溢出。比如《马友友的天方夜谭》的开头:“一个人的阅历大约是有重量的,我想。这重量让人变得低沉,所以,年纪大了,走路就慢了。”这样的语气出于独自的冥思,但也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说话。
舒羽的随笔,是小说笔法,诗歌魂魄。她既注重情境描叙,会讲故事,尤擅刻画人物和人物关系,又总在与虚无博弈,为虚无赋形。一个没有透彻参悟过虚无的写作者必行之不远,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若不是心中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作底,曹雪芹决不可能把《红楼梦》写得那样既花团锦簇,又凄清孤冷,还入木三分。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也映证着同一原理,尽管他们悟及的虚无并不是一回事,与之博弈,为之赋形的路径方式也大不相同。其小说笔法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写亲情和友情的篇什;而最能集中显示其诗歌魂魄的,则是《普鲁斯特三题》。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因为读了《三题》而起兴去读普鲁斯特,但我知道,读了《三题》再返身品味那些写亲情和友情的篇什,定能品出更多的东西。
自然也包括像《螺蛳青》那样貌似闲笔的小品——我的意思是,只有在同一种“爱的迷醉和幻想”的场域中,才能理会作者何以会为一盘小小的螺蛳而大动干戈,而且写得那么风生水起,一波三折。表面看像是一个精于美食者在炫技,实则在锻炼自己“强大的叙述虚无的能力”。叙述虚无就是为虚无赋形,就是雕刻时光,就是使那些以万劫不复之势坠入遗忘黑洞的瞬间记忆获救,重组唯美的星空。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以细密而精准的感受力,不拘一格、出奇不意的想象力为前提,否则小说笔法也好,诗歌魂魄也好,都会统统落空。
当代文学在观念和技法上早已产能过剩,而感受性和想象力的萎缩却成了一个痼疾,在此舍本逐末的背景下,读舒羽的散文真如同置身一场语言的飨宴。
篇10
——读姜铁《流年絮语》散文随笔集有感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行为高尚的人在谈话。我说,读朋友书,这谈话就变得更加愉快和亲切。近读我市文学艺术节联合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姜铁的《流年絮语》,便真如和他在论文品茗,促膝交谈,对姜铁的认知更进一步。正如姜铁本人的简介里面所说:“出生在共和国诞生的曙光里,成长于艰难困苦的希望中;梦想在文化被革命的岁月,得意于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他曾经身为机关干部,儒雅淳朴,跻身政界,书生气十足,从不设防;于工作内外,诗书画印,无不涉猎;“有过幼稚,有过激情,有过困惑,有过势力。”经历则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他有过挑战困难的经历,有过积极向上的惊喜;才高八斗,总是顺势而为;他感恩之心长存,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点实事,常思涌泉相报;不快之事淡之,闲谈不论人非。积极性时常涌动,知足常乐。这便是我对姜铁和他《流年絮语》的总体印象。
《流年絮语》收录了姜铁一百篇散文随笔,此书分为“感悟人生篇”和“品味岁月篇”两部分。文如其人,果如是也。
他写老家,写亲人,写师长,饱含深情;写同事,写朋友,写工作,热情洋溢;写曾经发生的那些如意的和不如意的事情,娓娓叙出,淡淡的,不经意间叫人感动;而对于介绍书法绘知识,他也是条分缕析,倾囊托出,毫无保留。此外,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写给自己的,还有自己留下来的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抒发心曲的“留白”,以及对妻子和女儿无限呵护的关爱……于是我们更看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姜铁,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淳朴洒脱的姜铁,一个已知花甲,淡泊名利,却又积极进取的姜铁。
书中《与心灵对话》自序中――姜铁自述:“在灵魂的深处,我渴求着宁静,渴求着安定,渴求着简单,渴求着充实,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攀登着已不再年轻的岁月阶梯,品味和感悟着逝水流年带给自己的苦辣酸甜。”……“工作之余,读一读书,动一动笔,那不是一种劳累,而是一种快乐。”偶有余暇,内心里常常涌起对亲人、友朋的牵挂和往事的回忆,人生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时常浮现在眼前,凭依自己曾多年人生阅历,喜于从文,不敢倦怠,便潜心躬身,秉笔撰写文稿,这便是姜铁自己与心灵的对话《流年絮语》。( : )
“感悟人生篇”中,《别在意虚名》一文中写到:“大声无言,大象无形,内敛是名分的重要基因,底气厚实的名人,从不炫耀,从不趾高气扬,就像无花果的成长,有果、隐花,默默甜蜜,从不喧嚣。”的确,“千山花开万树香,唯独无花不竞芳;绿衣婆娑默然立,累累甜蜜请君尝。”无花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不挂一丝哀愁,却含着暖人的微笑、化作无私的营养。无花果这种质朴、慷慨献身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向往和崇拜活在当下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无名英雄吗?我们赞美无花果,愿做具有无花果品格的人吧。
“品味岁月篇”中,《走在路上》、《书香还自心香来》、《浮生若茶》、《多留余地铺明天》等文章,篇篇犹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却不染纷华,修美于内。这是他几十年工作之余从业求艺的实录,可见他很执著,也很勤奋,表达了他对事业锲而不舍的执著和对艺术难以割舍的情结。
流年絮语,本色人生。人生要有多种境界:活得自信且富于创造,是第一境界;活得充实而轻松,为第二境界;活得无憾而超脱,乃最高境界。顺也乐观,逆也乐观;为官乐,为民亦乐;得乐,舍亦乐;富乐,穷亦乐;乐以解忧,乐以忘苦,乐观的全部含义就是人生的信念。相信学兄年逾天命之龄,能启发心智,顿悟脱俗,看破红尘浮云和世态炎凉,工作上不计功名利禄,生活上不想酒色财奢,交往中勿分远近亲疏,挺住“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必能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就是他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姜铁有如此成就,常常令家人感慨,同事赞叹,朋友骄傲,而他自己,却十分内敛,在《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中,他又写到:“活在当下,就是最大的幸运;活在当下,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他会这样“品味岁月”,才会“一路走来”,不断进取,永不停步,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学习、交往、生活,乐观面对;事业、爱好、工作,融为一体;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勇于担当。这就是姜铁,这就是我在《流年絮语》中读到的更在朋友交往中感受到的本色人生的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