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范文
时间:2023-04-03 18:2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篇2
一、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现状分析
1.教育环境问题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在训练设置和题目拟定方面大多以迎合中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应试教学的思想不仅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写作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使语文教学失去了人文教学的意义,这也就间接的为语文综合性教学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2.写作训练内容不符合实际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老师在题目或者是训练设置上过于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符,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第二,脱离文本。一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进行题目拟定的时候往往会脱离日常教学内容,对文本外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引入,这样脱离文本的行为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但是却使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大范围的拓展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课业量增加,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写作学习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第三,题目的创设不具有创新性,枯燥无聊的作文题目很难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不能是学生真正的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写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很多的教师在语文设置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偏离了这一目标,只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写作课堂的教学内容,这就会使得学生不能够掌握和学习到应当了解的写作知识,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偏离原有的语文教学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水平
1.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语文学习应当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因此应当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那就是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服务于自己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如何使写作教学更加具有生活性,首先老师应做到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写作教学很容易走向古板或者是老套的误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对于一些新颖的作文题目能够用全新的方式或者是思路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2.正确的评价机制和适当的鼓励
想要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适当的写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能够随时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同时,对学生适当的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学生的鼓励不能是盲目的鼓励,对学生适当适时的鼓励应当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老师应当首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所在和薄弱方面,对于学生的优势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对于薄弱项目,尽量不要采取批评教学的方式,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薄弱项目更应当进行鼓励,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写作学习。
3.写作教学中趣味情景的创设
趣味情景的创设也是语文写作的一个重点,情景教学已经被多个教学领域所引用,写作的情景模式教学无疑对于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简单来说,情景教学在写作学习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它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更加生动化、具体化。第二,它能使教师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的接受。第四,使所学知识有所应用,下面我们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细致的分析和整合。
4.遵循目的性原则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的是其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应当时刻遵循目的性原则,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应当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老师在题目拟定,课堂讲解方面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练笔;想象;仿写
1.练在经典段落处。所谓经典段落是指在遣词造句方面、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独创性的段落,大家耳熟能详,或能熟练背诵。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段落,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雪后捕鸟”一段,《社戏》一文里“月夜行船”一段,都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描述了雪后捕鸟和小伙伴们驾船的情景。在赏析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之后,可让学生练一练,用上一系列的动词,仿写一个片段。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了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如爬树“我先紧了紧裤腰带,往手心里吐了点唾沫,两手搓了搓,然后双手抱树,两只腿也紧紧地夹住,脚用力一蹬,往上耸身,噌的一声就上去了一截”。还有的写打篮球、摸鱼、投沙包等,写的都很是传神。
2.练在情动处。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真挚感人。紧紧地抓住这些,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执教《背影》一文,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抓住重点段落读懂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伟大父亲的形象,老师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写一段读后感。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书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一个普通的父亲的最普通不过的动作,总会碰触到我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他们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起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使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
3.练在文本空白处。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如《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在这个地方可以设计一个随笔练习:猜想一下,此时韩麦尔先生在想些什么?有同学这样写:“四十年了,我一直在这里,窗外是小院子,面前是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长高了的胡桃树,还有亲手栽的紫藤,而如今要同这熟悉的一切永远的分手,怎不叫人伤心。”想象力非常丰富。
4.练在意象还原处。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在学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具体描绘一下饱经风霜的样子,有同学是这样描写的:他满脸皱纹,皮肤蜡黄,没有一丝血色,两鬓斑白,颧骨高高的突起,眼窝深陷,充满了忧郁,干枯的手指,青筋条条绽出,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饱经风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5.练在技能迁移处。在技能迁移处运用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了一首小诗“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后,我要求学生仿写,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好多同学的句子就写得特别的精彩:勤劳把幸福的门推开了,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宽容把爱的门推开了,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中,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练笔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
6.练在拓展延伸处。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给予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驰骋,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教给他们创新的钥匙。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如《变色龙》一课,奥楚蔑洛夫遇到了将军的哥哥,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拓展延伸处,学生再一次触摸人物的灵魂,接受一次情感的洗礼。
总之,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依托文本,寻找随文练笔的落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练笔,这样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语言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整体构建,这才是语文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
篇4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当然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利用“饱经风霜”的词义就是“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引导学生想象:车夫在生活中、拉车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难面前,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表现在外表会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踊跃发言。有的说车夫有一张瘦削的脸,一双无神的眼睛,一双枯树般的手;有的说手和脚不仅有厚厚的硬茧,更有一道道的口子……然后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据词“造段”,给黄包车夫画像。有学生写道:“这位拉车的人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黑瘦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样,练笔就成为本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 广用“尾”,放飞心灵
许多文章的结尾令人遐想、回味无穷,学生学到结尾往往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让他们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例如,学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想象,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千里迢迢从日本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一个学生是这么写的:这天,美穗子一家带了一些土特产来看望聂将军。美穗子说:“聂爷爷,要不是您当年把我从战火中救出来,我可能早就没命了,感谢你给予我第二次生命,我现在才会这么幸福!”聂将军说:“不用谢,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穗子听了,感激涕零,十分激动。过了一会儿,美穗子的小儿子差一点把聂将军的白头发拽了,可聂将军一点儿也不生气,还十分开心。待了几天,美穗子临走时和聂将军约定,她有空一定还要来拜访聂将军!再比如学习了《滥竽充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已经熟知,故事似乎已经结束,但如果我们在文后加上“青蛙跳出井口之后……”,这便又会生成无数个新故事。
三、 精用“景”,直抒胸怀
篇5
1 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3 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篇6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目标不再局限于具体某一学期之中,而是着力为学生塑造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化基础。语感是一种基于长期文字素材接触后形成的语言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提取文字材料关键信息、领悟文章内涵、感受文字作品魅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时期,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与策略的相关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 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语文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课程,具有理想语文水平的学生在文字阅读、信息提取以及记忆迁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内化结果,在小学阶段实施语感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语感培养符合信息时展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成为了时展的主流。在此背景下,社会中产生和传递的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人们接收与处理外部信息的能力成为影响其一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接触到新鲜素材时能够高效而准确的把握内容主旨,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时间与信息碎片化的条件下,过良好的语感对信息进行准确的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学习与交流。
1.2语感培养促进学生语言认知与应用能力提升
从学习目标达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与讲解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水平的提升。事实上,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感均为语言水平的综合体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均与学生的语感水平息息相关。针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力,在教师进行课文或相应拓展教学内容的传授时,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要义,结合既有语文知识与思维方法的积累进行创新,并通过实践应用逐渐强化语文能力。
1.3语感培养满足素质教育改革需求
大课程理念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共生影响,将传统的科目教学概念拓展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构建的层面上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对于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语感的培养学生能够将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应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显著提高,同时小学自然、思想品德等学科中的教学素材也能够被引入语文课堂,全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这种全面渗透的语感培养与应用过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与策略
2.1重视朗读,积淀语感
朗读时进行语言学习的必经途径,结合语言文字素材进行朗读能够协调调动学习者感官,实现语感外在至内化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音调、语句节奏以及篇章框架,通过朗读感知文字的魅力。在指导过程中,应将语感的培养看做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朗读内容的复杂性和深度性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能够由生疏到熟练的逐步完成朗读,进而由浅入深的理解文章主旨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的通过朗读走进文字构建的美好世界,接受语言文字熏陶,提升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2.2积累语汇,夯实基础
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词汇的掌握与应用,语感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大量词汇积累储备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小学阶段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词汇储备,将语感培养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并通过阅读与写作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识字数量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对于具体词汇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争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偏旁部首以及词汇组块的应用规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普遍适用的语感基础。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的读写对象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读写练习,将语感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理想的语文学习习惯。
2.3写作随笔,养成习惯
写作随笔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练习与反思感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形成良好语文学习积累习惯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的文字理解与感受水平,鼓励学生对阅读接触到的短句或篇章进行品评记录,通过随笔写作表达学生的个人看法,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感受这些文字进一步提升语感水平与审美能力。通过随笔写作,学生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积极的投入生活,感受生话,体味生话,对语言文化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随笔写作能够将学生内化后的语感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达,通过随笔作品展示在教师与学生面前,通过交流与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语文学习,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形成良性的语文教学过程。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与提升,合理安排语文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将语感学习融入学生的各个生活学习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整体能力的提升。学生语感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于语文科目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一种凝练与升华,对于提炼语文学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策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苏伟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方法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7(03)
【2】冯小凤.吟咏・品味・应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育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生活化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尤为如此。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来实施,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很多语文课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语文也无外乎读读背背,重复课堂到课本,课本到练习的单调路线。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严重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动性,失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成为一潭“死水”。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由此,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变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课重现生动活泼是当务之急。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
现行教材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从而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发现和联想到自已周围生活中有联系的人和事,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如在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的章节时,我先是以一首写母亲的歌曲《懂你》为背景乐,为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营造一种情感氛围。然后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让学生在充分思考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利用文本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谈感受。课堂上有位学生在谈到母亲关爱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时哽咽了,而此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凝重的神情。这是文本与生活经历的直接碰撞,是学生在真正感悟文本后,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的强烈共鸣。
二、将生活体验引入写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里的“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学生的生活,即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适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写作。在写作教育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启示学生认真体味社会,感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升华生活,创造形象。
⑴善于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了生活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生活丰富,泉源就能丰盈。学生的生活虽然单调,但只要善于观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校园生活中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用独到的方式审视世界,将生活中拨动心弦的感受表达出来,揭示生活的真谛。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否则,观察将流于形式,仅是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任何效果。
⑵学会感悟生活,不断体验生活。学会感悟生活、不断体验生活,就是要学生将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细细体味、认真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凡人常事,我们要引导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熟悉的事物,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同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细细感悟。我们可以因景而感,如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感受博大,观云时感受飘逸;可以因物而感,如写莲花,是为赞美高洁,写翠竹,是为颂扬虚心,写黄牛,是了昭示勤劳,写蜜蜂,是为讴歌奉献;也可以因事而感、因人而感等。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手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知识的来源。”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是走向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经验、知识和感受,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⑴拓宽生活空间,增加生活阅历。通过设置生活场景拓宽生活空间,让学生主持、发言、评论、辩论、假期调查、演课本剧、收集民间词汇、整理民间故事、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增加学生生活阅历,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耳濡目染,感知悟得,积累素材,酝酿感情,以触发灵感和写作欲望,避免学生在写作中闭门造车,瞎编一通。
⑵开展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淀。重视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增强学生文学积淀的必然要求。在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作好札记,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最终能够把佳作中的好词、佳句、谋篇布局熟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来,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同时,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如《中国青年报》、《杂文报》、《语文报》、《读者》等,这些报刊杂志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联系生活的一扇“窗口”。
⑶坚持随笔训练,抒写心灵真情。随笔最真实,最坦诚,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也记载着学生的心路历程。写随笔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当然,写随笔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应该当作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当作练笔的一个平台。随笔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但是也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洞。教师要及时批改随笔,认真写好评语,给予鼓励,给予写法上的指导,适当时候进行面批,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篇8
按理说,“多读书”是可以,“少学教材”似乎是不可以的。但是,现在的现实是,学习语文教材占了学生的大量的时间。这里的占用时间,不是说,学生一学期读一本教材有多困难,问题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教师用一本语文教材带着学生渡过一个学期,其实,这是语文学习的极大的“少慢差费”。试想,学生一个学期仅仅学习一本教材,读上三二十篇文章,怎么可以学好语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语文学习的功夫其实更多的是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之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多的无用功就是用在了语文教材上与语文课堂上。针对这样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我大胆提出“多读书、少学教材”的实践构想。我认为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可以进行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
如何“多读”,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学生阅读的书目可以由老师给出一个书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
对于学生的阅读,大致框架如此,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比如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室,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每学期由各学生出资集中购买图书,这样,每学期,一个学生就有上百本图书的阅读选择。学期末再让每人各带一本图书带回家收藏。这样,一个学生花了一本书的钱,既得到了等价图书,又有了同班几十本的图书的阅读选择。在此基础上定期展开读书竞赛,按月统计学生阅读书目,对阅读数量多的会给予奖励书籍的激励;同时老师还要支持他们写读书心得,在班级里设读书心得橱窗,及时张贴优秀的读书心得,或者举行班级读书报告会。还可以邀请爱读书会读书人到班级里给学生讲读书意义与方法等。做法还有很多,但目的都是激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学会读书。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2-01
好成绩是练出来的,这是很多老师都认识到的一个客观事实。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还时间给学生的教学思想不断深化,我逐步尝试着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尽量少讲,少占用时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内练阅读,在课外练随笔,在课内练默写,在课外练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可以说,加强训练的教学尝试,让我收获颇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可以具体地归纳为以下几点,特于此撰文提出,以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1.重视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如若满堂灌式地讲,学生若愿意听你讲,有时候获得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信息。学生若不愿意听,那将是一无所获。然而如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及字词句篇,学生就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上,教师大可不必堂堂讲,而应开辟出两堂甚至更多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剩余的课堂,每节课的前10分钟,也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名句名篇字词成语。用一定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厚积薄发之后,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写作能力及阅读兴趣。用10 分钟时间阅读背诵名句名篇,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而阅读背诵诗词歌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诗词歌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无形就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对生词成语的阅读记忆,利用零碎时间效果最好,因为这符合化整为零,个个击破的记忆规律。通过恰当的阅读训练,即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了语文成绩,何乐而不为呢?抓住了阅读训练这一环节,也就离成功不远啦。
2.让学生养成随笔记取所见所闻以及灵感的习惯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但作文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积累然后才会厚积薄发的事情。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想提高写作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此时指导学生写随笔,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开始训练时,任务量要少,哪怕学生写三行两行也要肯定,一周练一次两次也要鼓励。学生慢慢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那时让他们一次写上几百字甚至上千字都不是难事。练随笔将是学生爱好写作的敲门砖,铺路石,若能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那么写作文将不是难事,同学们将告别那种写作文时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的窘境。练随笔是学生我手写我思的过程,没有题目的束缚,没有字数的限制,这样的训练过程是一种自由轻松的创作过程,是学生自我肯定的过程。实践证明,这项训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3.在课内外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默写能力
语文学习中,双基训练很重要,不可忽视。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平时数理化生的学习任务已经挤占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他们很少有课余时间学习语文。再加上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了进步也不明显,不学退步也不明显,因此学生对语文知识往往犯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有漏洞。课堂上,在阅读背诵之后,用五分钟时间进行默写竞赛,将是查漏补缺的有效训练。默写训练,可以默写名篇名句,生字成语。通过默写训练,能让学生全力以赴学习所要默写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书写的准确性,一旦有默写错误的地方,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牢固掌握这些语文基础知识。课内五分钟的默写训练。时间虽短,但效果明显。为了竞赛获胜,为了这五分钟的竞赛,学生可能会准备很多五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这五分钟的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成绩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读、写、听、说训练
写是学生在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出生活的主旋律。观察事物,搜集材料,确立主题,取舍材料,写作修改文章,既是写作过程,又是思想教育过程。随着写作的深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也会不断地深化。听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活动。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听说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将德育寓于听说训练之中,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听,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说,要适应听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服感染对方。训练中,可以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来锻炼听说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态度,提高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5.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10
【关键词】观念;随笔;兴趣;指导;讲评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部分,而且占语文考试总分数的40%。农村一般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相对而言又比较低,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所谓农村高中,指的是地处县城以下乡镇的中学。称其为“ 农村高中”,这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概念,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了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类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它们的作文教学,与城市高中相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同时也正好暴露出农村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的不少问题。
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身陷困境,四面楚歌。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危机:日益提高的高考作文要求与学生低下的作文素养极不匹配;亟待提高的作文教学效率与落后的作文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便于分析,我从教学涉及的双方: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1、学生: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平常接触网络和报刊的机会很少,阅读量和信息储存量都明显不足。四大名著,他们未曾“谋面”;“超级女声”,他们闻所未闻。“薄发”尚需“厚积”,为文依赖思想。缺少基本积累,再加上思维素质低下,很难想象,他们还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来。这样,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2、老师:乡镇高中地域劣势突出,新的老师不愿去,好的老师留不住。这样语文老师的个人素质就很难尽如人意。这些学校的老师往往对作文教学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自身的理论素养自然是捉襟见肘。这样怎么可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克服问题,然后提升水平呢?
走出困境:用“两条腿” 走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积累、思维、技巧。我觉得积累和技巧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只要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技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在话下了。同时,从上文已经看到,制约农村高中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是积累和思维。因此,只要充分借助两条腿―――狠抓积累和思维,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是能够走出困境,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
一.改变观念,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理解、感悟和想象生活。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为了生活去写作,为了倾听生命的呼唤、表达生命的需要去写作,让每个人对生活留下自己的一份理解和感悟。
二.坚持让学生“将写作进行到底”,每周交随笔本,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在刚入学的时候,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个随笔本。随笔本的内容包括摘抄好的作文段落、名句鉴赏等,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写的随笔。刚进入高中学生一定有不同的感受,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做文字写在随笔本上。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语文教学中,作文兴趣的培养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当前提倡的创新作文的基础和保证
列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例如学生喜欢唱周杰伦的歌,就拿他的《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为例和学生一起分析这里的“多嘴”两字运用的妙处。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又把人的那种烦躁心理写出来。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即“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不仅解决了文字贫乏的问题,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每次写作前的作文指导
近几年不论高考还是日常考试,话题作文是作文考评的主要形式,而学生在这方面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提高作文成绩。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重在教学生如何做话题作文,如何提高作文的成绩。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考前相应的指导:(1)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指导。①审题―注意话题题意,选好文题立好文意。②立意―观点要明确、集中。(2)指导学生根据话题的特点,根据自己写作特点,选择好文体。(3)作文内容要求:①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注意选材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②思想健康、立意高远;③感情真挚,以情动人;④力求文章内容充实。(4)注意思维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连贯。(5)引导学生注意作文材料的积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和自身的热点问题。
五.重视每次写作后的讲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