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随笔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随笔散文

篇1

春意浓,花艳开,三月的微风情意重;惹芬芳,逗嫩芽,谁的一生艳阳天?

红尘十丈烟雨路,流年逝去青,谁的镜中寻不回那一丝年少时光,独自徘徊于时光的年轮里......

锦色的梦,缀上痴狂的心,于是,你我成了有追求的人......

也许逝去的梦已寻不回,也许镜中的你已不再年轻,也许昨天的人已不在,但是,请记得,自己来过就好......

溪柳边,暗花语,梦寻昨日共欢颜;却见溪柳细,叶凋零,雁去人无音信断.......

风起时,想起你......

倾听雨的淋漓,让一切俗尘默默净化,让烦闷的心享受一片宁静......

花开花落,物是人非,谁的青春已不再年少......

微风吹散了忧伤,送上一份喜悦.......

默语,静听,花开花落,细语,感化,尘世繁嚣,用爱,浇灌,受伤的美丽......

千年等待,只为佳人一笑,却未曾知,窗外花尽人无,瘦红怎染新绿?

蹄践落英,落了一地悲伤;昨日佳人,步入断桥不复;纵情歌舞,心痛浸近凄凉;不必言,痛心扉,彻凄清,往日不再从头来......

一轮弯月悬半天,一盏残烛十年梦,谁的青春无怨无悔......

耳边的风,似情;指尖的水,似情;嘴边的笑,是情;眼角的泪,是情;问世间,情为何物?

云窗晓梦,昨夜风起,碎了一地悲伤;泪痕掩掩,门扉轻开,捡拾昔日的记忆.......

岁月沧桑,流年不在,谁的青春不再年少,谁的花季早已凋零,漫步时光的足迹,低吟浅唱,唯我心上........

清风赏明月,乱花戏醉人,流年不等人,情又何归去?

风潇潇,雨淋淋,吾独一人断桥上,问此生情亦断,梦湮没,怎堪回眸笑众生?

窗外雨绵绵,春意阑珊,一杯春酒几时欢,胭脂泪相留醉,问几何,情依旧?

爱在寂寞的夜里难眠,情在寂寞的城里难安,昨日的花儿依旧,我却找寻不到今日的自己.......

歌舞升平,情非得已,思绪重重惹人心扉,花开花落,自是人生,执手流年,销声匿迹.......

剪不断的柳絮就像剪不断的思念,难舍难分......

梦醒时分,残酒的余温燃烧着寂寞的心,问今生几时可曾潇洒处,叹流年不再归来时 ,谁的热情燃烧了半边天,弹指间,灰飞烟灭......

谁的平凡附上了风雅,谁的流年沧海桑田,花开的世界遍地芬芳,倾世的梦里芳华绝代......

思念如一股泉水,在倾泻之后兀然开放,在时代的印记里驻足,静待花开花落......

那些传世的年华,沁人心脾.... ..

落叶的飘零,印上了秋的足迹,从此湮没了你的痕迹......

在哭乱一世零碎的街道,我又该何去何从......

同样的街道,上映着不同的结局......

那道背影,曾是我最熟悉的怀念......那曾是我挥之不去的阴霾......

又是一个花开季,又是一时芳馨节,梦中的追忆,沉湎万千,像是彩蝶的飘逸,舞动青春;携手的思念,让人格外的熟记,那份情,蠢蠢欲动,引人深思......

翻译不出的对白,该怎样上演......

篇2

天空中淡蓝色的调色盘夹着漂浮不定的云朵,一阵清新微风渐渐地吹过,云朵貌似泡泡在融化,天还是依旧的淡蓝着——题记

每当感受大自然那神奇的魔力时,心灵就像被一股温馨的雨水彻底的渲染了一样。仿佛身体就像是和大自然融于一身,空气就是水,而我们自己就是鱼,它不断地在我们身旁徘徊。只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能清楚的感觉到它的存在,与它零距离的接触。闭上双眼,用心去感觉自然的气息,感觉天空的宽广。而稚嫩的心灵深处,便有了一道深深的印记,抹之不去。只有用心去感受它,才能读懂它的意义;读懂自然的神奇;读懂自然的喜怒哀乐。

雨就是自然本身心情最好的见证。灰蒙蒙的天空,似乎在不情愿中流露出那丝悲伤的感情。雨水是天的泪水,一滴一滴的泪水在慢慢的滑下;滑落到了土里;滑落到了心底。聆听雨声中孤单的弦声,淋漓着,淋漓着。在这一刻,感觉时间都停止了,只有在不断的听着窗外那边淋漓的雨声和自然的哭声……….

每天,每天,傍晚时分,耳边总响起那隐约的弦响。

每天,每天,端坐窗前,聆听那沉寂与空中的音符。

篇3

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载体”。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度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大概要占据人生1/3的时间。对工作的认识最容易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而这正是人的内在美的一种表现。

当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以后,他能否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工作,第二种是把工作当做职业,第三种是把工作当做使命。这三种之间的分类标准是工作的动机、对工作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把工作当做工作的人,工作动机是获得薪水,工作是他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人对工作也没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展望仅仅是期待一个假期的到来,或者一个阶段的工作早点结束。

把工作当做职业的人,会把薪水和晋升当做工作目标,他们认为工作是一场竞赛,必须立争上游。这样的人对工作的期待是得到更多的名望、财富和权力,他们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步步高升,进而实现下一个目标。

而把工作当做使命的人,会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成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人期待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不会很在意升职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用更多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首先最能打动人的是信念。信念是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理解,是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仍然在内心深处固守一份执著的勇气。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会真正明白拥有一份工作的意义,并真正地和这份工作融为一体。其次是淡定的心态。一种荣辱不惊、未来尽在掌握的优雅,直面困境,笑对冷语嫉妒,并以微笑感染身边的人,那种乐观与坚强让我们感受到冲破阴霾的阳光,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灿烂影响力。最后是宽广的襟怀。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几乎忘记体谅、忘记感动、忘记感恩,而他们却能胸襟宽广,经常为别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体谅别人,当然,他们也就能获得所有人的理解、支持和尊敬,活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发现自己的精彩: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被沿途的各种美丽诱惑,忙于不断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物质上的种种欲望,却忘记审视内心、思考生存的意义;我们也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判别人,却忘了应该先审视自身、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从不曾真正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真实的自我。

我们习惯了目光向外,习惯了先看别人再看自己,习惯了比较,习惯了自己站在高处的优越感,而我们真正需要具备的恰恰是一种反向思维,反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也可以说,认识自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离成功的距离也就越近。

认识自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人们追逐名利,流连于声色犬马,在物欲的横流中沉浮。人们开始晕眩,开始迷失自己。

自我认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我必须认识我自己,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便能抛弃一切恐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生中找出自信,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到我抽象的实质,这就是生活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

篇4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葛天一

曾经,这里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柔软的土地有如一条绿色的绒毯,草儿在上面载歌载舞,花儿也在这儿绚丽绽放!

可如今,许是太久未来除草,曾经的爱心家园已变得残破不堪,杂草丛生了。望着它,我的心遭受猛烈的撞击,就像看到自己的手足,正慢慢老去,濒临死亡。于是,我下决心准备除草。

还没踏进黄黄的草丛,一股潮湿沉闷之气便迎面扑来。强忍着我踏了进来,放眼望去,草儿满是绿中夹着少许的白,虽天气尚是早秋,可它们却已显衰老之态。干瘪的根松垮地扎在贫瘠的泥土下。微风吹过,个个摇头晃脑,仿佛是要四散的蒲公英。我心下暗自窃喜,拔掉它不成问题。于是,我左一把,右一把就像农夫收粮食般满心的轻松和喜悦。可这野草却似吸不尽的空气,拔了一堆,又有了一堆。真是讨厌!真想撒手坐下不干了,可转念又想,这草不除不行,而且它自身又不会消失,留下来只会越来越糟。再则我又是这块地的主人,所以我要对它负责。在心灵的感召下,我好不容易除去了一大片的杂草。

太阳渐渐西沉,终于显出了它深红的本色。而眼前,在大片小杂草殆尽后,往深处看,刚才除去的只是冰山一角。终于,它的真面目被揭开了。

一身通体沉熟却毫无白色的绿,粗壮的根,深深地扎在厚厚的泥土下,多而密的尖剌看似布满了全身上下,冷风吹过,可它却丝毫未动。在夕阳的照射下,它恍如一头噬血的人间凶兽,泛着微红的光,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我会成为它的猎物吗?

“不,一定不会。我誓言要去除这地头蛇!”我咬牙道。我伸手向它抓去,企图将它连根拔起,可钻心的疼痛却让我忙缩回了手。只见厚实的手上,竟被戳了个窟窿,望着滴滴鲜血,我犹豫了一下:眼前的杂草真值得我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它是那么的密集、强大,有锋利的剌,而我毕竟只是个血肉之躯啊!心中的恐惧迅速蔓延,我内心深处的那丝胆怯也随之牵动了出来。裸地呈现在这庞然大物前。风吹过,一啸百吟。此刻,我仿佛听见了它在风中的怒吼,在风中的叱咤,那是胜利者的吹呼,那是高傲者的鄙视,它高仰着头颅,尽情地将我蔑视。

怒火中烧,我用心灵之火点燃了内心勇敢的枯枝;“我要坚强,我不能失去自尊!”我奋力跃起,心下一横,张开受伤的手向它抓去。只听得皮开肉绽的撕裂声伴随着风声不绝于耳,那股疼痛就如万千蚂蚁噬咬着心,但我明白,我不能放弃,我要除去眼前的杂草,消灭内心的恐惧!

篇5

说到农村的比赛嘛,有一项可能没几个能比得上我,就是羽毛球。在我看来,他们几乎没有经常在羽毛球场上和我见过面,但也不敢确定。

这农村嘛,不能只是在田里闷着,偶尔也要到野外玩乐玩乐。没过多久,就爱上了这片球场,天天下午都要来这里“光顾”一下,遇上差的,就和他一起“进攻”,遇上强的,就与他“巅峰较量”,不管怎么说,实在不能小瞧他们了,他们还敢爬上房顶去取球,像我这样胆小,恐怕就连楼顶都不敢上去。

乡村随笔四

篇6

张抗抗是以小说家的身份享誉文坛的,人们从《爱的权利》《北极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残忍》等小说熟悉张抗抗的名字。其实,她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已出版20多本散文集,小说、散文同步而行,左右开弓,交相辉映。

写作30余年,张抗抗有意从多年的文章中精选出50篇“随笔”编成一集,是想把“散文”和“随笔”区别开来。

“有韵为诗,无韵为笔。”散文历来笼罩四野,除韵文之外,天下文章尽收囊中。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鲁迅独举一旗,鞠躬尽瘁,让“杂文”从“散文”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风标高举,推向极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峰峦。90年代,随笔崛起,“随笔热”成了新的文学现象。作为思想者文体的随笔,以独立的思考,敏锐的胆识,自由的抒写为主要特征,回应了社会的剧变和人心的激荡,进入高雅的纯文学序列。新的世纪,随笔作为“散文”营垒中突起的异军,更有新的突起。

张抗抗在获奖感言中说:

“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事情,自己苦苦琢磨,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便想要与别人分享;还有那么一些事情,终是不得其解,只好说出来,请别人帮忙;还有一些事情,或是感慨、感悟或被感动,或是值得记述,或是心存忧思,为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文中的每一笔,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虚构的。这些非虚构也非纪实的文字,游走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间那个无限大的空间的文字,就成为可随意书写又不可随意的随笔。看似随意,简言闲笔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有感而发,随笔的文体自由,纵横驰骋信马由缰,但笔下论言之人之事,必得言之有物。切入点更应如刻刀般准确,不说力透纸背,每笔也都有沉重厚实的分量。”

就文体而论,散文既是非虚构性的文体,又是“个性化”鲜明的文体。和一般意义的“散文”相比,自由是随笔的灵魂,随笔闪烁的是思想锋芒,蕴涵的是独立思考。张抗抗的“随笔”和一般意义的“散文”有何区别?而她的“随笔”又如何显示个人新的思想特质和新的文化意义。

张抗抗把“感受生活”作为领头的第一辑并不随意,这里的“生活”不再是文学教科书上的那种和作者相对而言的客体化的“深入生活”,既不是“直面人生”的冷眼旁观,也不是“应命而行”的热情参与,而是自我的生存状态。她的感受生活是渗透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联系世道人心的升降浮沉,从感受――感情,文化――哲理,把经过自己苦苦琢磨的“忧思”上升到终极关怀的感悟,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的一种感悟。

生命从何处来?人生往何处去?从自己的生日引发生命的询问,张抗抗以女性作家的敏感把《我的节日》放在开篇。《我的节日》以优美的文体与语言“传递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和人类关怀”,和那些浅吟低唱、自我安慰、自我抚摸的“小女人散文” ,虚飘玄远、平和中庸、冗繁庞杂的“大文化散文”划清了界线,应该是张抗抗随笔中的一块“里程碑”。

远近人生,一脉传承,偶然的生命诞生却有必然的命运联系,读完《张抗抗随笔》,你才知道她为何这样看重自己的生日,为什么有那么浓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穿越世纪的生命信息,一份浸透烈士鲜血的历史重托。

《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用张抗抗母亲的话说,没有贾起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张抗抗,而贾起的英灵一直在冥冥中引领张抗抗“用笔来写下他们以鲜血奉献的真诚与抗争”,这是她与生俱来的精神资源。张抗抗的彻悟来得不是太晚,她的随笔只能随着社会开放的进程,文明的进程求索。“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退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她对红色的重访、还原、剥离和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

天目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贾起,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

如果说母亲给予张抗抗的是柔情、博大和宽厚,父亲给予张抗抗的则是阳刚、深邃和冷峻。不读她的小说无法理解她的随笔,而她的随笔又从新的视角,新的场景延展了她小说的意义。张抗抗小说题材的广泛,随笔的视野也同样宽阔。“游走”是解读张抗抗随笔的关键词。她的随笔不仅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那个无限大的空间游走,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文体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也随之丰富;而且在历史的天空与现实的大地游走,或倾听京都“莺声地板”的弦外之音,或在心里和西施姑娘说些女人的悄悄话;在情感的波涛和理性的深潭中游走,拒绝平庸,拒绝流俗,让写作成为自由精神呼吸的通道。她的随笔记录着探索者奋然前行的足迹和思想者背负青天的遥望,并非虚构也非纪实,看似随意却多艰辛,记一人,述一事,读一书,观一物,下笔分量自然沉重,有感而发,因发而动,上下求索,在波澜不惊中时有天风海雨袭来。

作为“知青”营垒中出来的作家,张抗抗对“上山下乡”的严格拷问,对“知识青年”的无情解剖,1998年发表的《无法抚慰的岁月》至今重读依然振聋发聩。揭示“知识青年”并未真正拥有知识导致的“无知无畏”,归结“老三届情结”为缺少个性的集体精神,是深留体制印记的文化心理,直陈“老三届们”无可奈何的艰难命运,这些近似“残酷”的“实话实说”,更多的是作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

随笔的题材随手可拾,《恐惧的平衡》记录的是一次作者“雨夜打的”的危险经历,有小说的韵味和戏剧的色彩:“乘车的”怕司机劫人,“开车的”却怕乘客劫道,骑车尾追的丈夫“电话报警”……你恐惧我,我也恐惧你,相互构成暴力威胁。平衡矛盾,平衡关系,平衡利益,然何平衡“恐惧”?浏览张抗抗并非虚构的“体会城市”,一场虚惊后的苦笑,能不反思对和谐社会的渴求?虚构的小说和戏剧无论怎样的精彩,也产生不了这种阅读效果。

篇7

不错的。悠悠说她忙,让我帮她看看庐江文学网上的散文随笔,有哪几篇优秀作品值得推

荐。刀先生两次发信息给我催我推荐,我因为血压高,颈椎又不好,不想上网,以致迟

迟没回应他。而悠悠是我们很铁很铁的朋友,三天两头的在一起玩,这怎好推脱呢?

前后花了近一天的时间,看了先前没看过的那些散文随笔,权衡再三,推荐了四篇供悠

悠参考,并阐明几个基本原则:1、原创(网站要求,必须服从);2、内容充实健康;3、( : )

文风朴实、清新,自然;4、鼓励新人,新人要占一定的比重。按这几点进行推荐。风花雪

月无病的,惺惺作态矫情做作的,相互吹捧溜须拍马的,端架子摆谱子故作高深的,概

不推荐。这四篇分别是:1、推荐【散文随笔】一把枯葱,一抹尊严》(作者:彳亍)推荐

理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文笔朴实,文风清新,值得推荐。2、推荐【散文随笔】《流

年》(作者:清风徐徐)推荐理由:格调虽有些低沉,但心态甚是平和,不乏积极入世的人

生态度;行文自然流畅,语言精炼优美,值得推荐。3、推荐【散文随笔】《勿使惹尘埃》

(作者:桑田)推荐理由:情韵流转灵动,意境开阔疏朗,文字简约优美,情景交融,如诗

如画,值得品读。4、推荐【散文随笔】《深山茶花红》(作者:金戈)推荐理由:乡土气

息浓郁,文笔清新,意蕴幽美,情感深挚,耐人寻味。悠悠见我这样煞有介事,也顾不了是

对是错,就只好误打误撞一回了。

刚准备休息一下,瓦全铺子打来电话,告诉我,《能在花下醉,狼狈亦风流》,在这次

缘文化网征文中未能入选。他解释,获大奖的都紧扣缘酒、缘文化的主题,而我的文章偏偏

写的又是他,不好评,只能鼓励鼓励了。这点我何尝不清楚呢。一味地整理材料,堆成“厚

重大气”,少了灵性,这样的文字我不写;满纸的甜言蜜语,我说不出口,也不屑说;硬着

头皮,大呼小叫的直奔主题,不是我的为文习惯。至于文章以外的东西,年轻时想都不想一

下,何况现在这把年纪?从这样的羊肠小径走过去,给予鼓励,老瓦算是给足了面子。前不

久跟一个朋友闲聊时,我开玩笑的说,缘文化征文需要的不是标签,不是广告词,探讨缘文

化,就是要透过表象,看看他的血魄精魂。缘,缘酒,缘文化,只有跟切实的人生体悟相依

相偎,相互融通,才会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冬青树、一朵怜幽、夜雨

入梦、李坤喜、风荷丝语等网络高手的文字,从思想境界,到语言风格,无疑都是上乘之

作,大奖颁给他们,对缘文化建设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也见过不少征文评选,或多或少的有印象的分量,有人情的分量。挑出不得不评的,

再在可上可下的范围内,确定关系的区域,权衡人情的轻重,也就“多乎者不多也”了,想

想老瓦跟我打过几次交道 在这复杂的人际关系圈里,能把我圈在鼓励圈内,于我,荣幸;于

老瓦 ,不容易。何况他还怕我介意,特地打来电话解释。本身就是玩,说得好听点是交

流,老瓦还这样认真,可见其对缘网的 那份虔诚之心。打心眼里佩服他举重若轻的驾驭能

力,也敬重他交友以诚的为人品格。

上了将近一天的网,颈椎开始不争气了,出门走走,接悠悠电话,她约几个朋友去日月

楼诈诈鸡。小赌怡情,是悠悠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近朱者赤,不知不觉的我也开始喜欢这

种游戏。三两玩得来的文友、网友聚聚,一边诈诈鸡,一边呱呱蛋,聊聊天,也有点象神仙

过的日子。既然有约,焉有不应之理?天道酬勤,看我忙忙碌碌一天,冥冥之中,似有神

助。时间不大,收获不小。见酒菜上桌,贪心全无,高高兴兴的喝上两杯,笑嘻嘻的回家

篇8

买书多读书少,每每买回一大摞新书,总是很兴奋地计划着如何去读完它,实际情形却大多浅处游狎一番后,便搁下了。

散文集却另当别论。谈到偏爱的读书,散文妙品,尤其是随笔小品,其所赋予我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的确是其它任何读物所无法比拟的。随便抽出一本张岱的《陶庵梦忆》,抑或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书斋灯下,常自不知不觉晨光熹微方悚然惊悟!而每读至妙处,先乃颔首微笑,继而抚掌雀跃,乃至拍案而起,连声称绝……人生之乐,莫过于此!某期《读书》杂志上说:不可不读董桥的散文。初,不以为然:什么书还非读不可?试着买回一本《董桥散文》,却硬是为我翻得烂熟了。……这一切,全处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心态里,没有半点勉强的成份其中。真正“拿起一本书,没有不一口气读完的。”(孙犁《谈读书》)在我还只有散文集。

“学者读书当于无味处致思焉。”(《朱子语类》),这些道理我懂。然而朱熹批评这种读书观为“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我这种性情使然而偏爱散文的“自怠”弊病,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袁宏道随笔》)——当不来学者的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篇9

对一个作家来说,尊重是最重要的。而最好的尊重,就是阅读她的作品。《溪风絮语》这部散文集收录了马慧娟近20万字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对马慧娟的创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感觉马慧娟的散文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生活的质感。马慧娟的散文就是记录生活。比如,《野地》记录她和几个农民为建设公路打点撒线的事。在野外工作,一天翻山越岭负重行走8个多小时,工头每天还要故意拖延下班时间。他们争取按时下班的权利,却被工头解雇了。生活是艰辛的,也是无奈的。马慧娟记录了这些艰辛和无奈,但这并不是全部。文学的根要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生活中,但仅仅把生活记录下来,还不是文学,文学还需要在泥土里开出鲜花。马慧娟的心中有鲜花,她感受到穿着臃肿的自己“是值得别人羡慕的人”,感受到“暮色中的这片土地美丽安详”。自信和自嘲、自尊和自爱,无聊中的趣味、无奈中的忍耐,还有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马慧娟心中的鲜花,也是她作品中的鲜花。

二是流动的画面感。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写作,也由于是用手机来写的,马慧娟的许多散文、随笔都是片段式的,比如《旅途散记》《黑眼湾组诗》《农闲笔记》等,尤其是“随笔六十六则”,三四百字一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写一事、一物,或者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组合起来,有一种流动的画面感。马慧娟非常善于捕捉和描写画面,那些画面有的像油画一样厚重,有的像国画一样飘逸,还有的像电影镜头一样灿烂。

三是小说的笔法。马慧娟的很多散文,都可以当成小说来读。她的散文不光具有故事性、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她也始终在关注人、刻画人、塑造人。《野地》中撒不出直线的高玉宝、实习生小郭,《被风吹过的夏天》中的工头大个子等,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却都栩栩如生。三言两语,一个人物就跃然纸上,这是小说家应有的功力。马慧娟有这样的能力。

篇10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2、《随笔二十篇》。

《随笔二十篇》是天马书店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丰子恺。作品内容大部分是作者1932年至1934年间应各杂志的征稿而作,其中有《吃瓜子》、《读书》、《给我的孩子们》、《旧地重游》、《新年》、《随感五则》等。

3、《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