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30 0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随笔

篇1

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坐在座位上透过窗户看看天空。喜欢闭上眼睛聆听鸟儿清脆的叫声,每每总是有让人静下来的魔力。而且我也该停下来,看看过去走过的路,周围的事情,也许是我已经错够了许多。

喜欢蓝天,喜欢大海,无理由的喜欢(孤孤单单的天空,清清凉凉的海水。有谁懂得去享受,又有谁懂我们应该挽留那份美好?只有我吧!?可能不。一个懵懂的女孩,傻傻的站在那里,傻傻的守候。)

我每每想到这里,就会告诉自己只要相信,期待就会成真,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跌倒了爬起来,再向前,梦想没实现之前谁都不准要撤退。

只有努力,努力后你才是最可爱的人,无论成败我们都应该笑着去面对,毕竟我们付出过,拥有曾经你有的未来。

初一:迟天瑞

篇2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在前进道路上就只有两件事一。是前进。二。是拐弯。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勇气,在拐弯时需要智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平平坦坦的。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无论是人生还是天地间,路总是弯弯曲曲的,从来没有笔直的。

曾经有智者和弟子两个人在海边散步,但海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智者问弟子:“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你联想到了什么?”弟子回答:“我想到了自己的心,想到了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绪。”智者说:“不错,汹涌澎湃的大海正好似人心,而那翻滚不息的波涛就是人的思绪。可是心本如水,水亦似心,无波无浪,平息如镜。波涛起于海上,是因有风,心中杂念丛生则是由于欲望和恐惧。”弟子叹曰:“最可怕的就是此情此景,心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浪的漂流。”智者说:“芸芸众生,肉体凡胎,概皆如此,只是不觉而已身至失舵之舟,心如翻滚之沸水。无止的欲望控制着人心,就如同狂风搅动着大海。”学生急忙鞠躬施礼,“弟子追随大师,只为求得内心一片宁静”智者拈鬓一笑,“要想让大海归于平静,其本不在大海,因为你无力也无法控制海水,你可能做到的,是去停止风的搅动,而你心中的风,则是你的思想、欲望和恐惧,不要让欲望和恐惧控制你的心,而要让你的心去控制欲望和恐惧。惟其如此,你心中的海才可以归于平静。”

“恳请大师明示。”

“假如大海不为风所动,那将如何?”智者问弟子。

“大海会风平浪静。可是,大师,有谁能让风止住?”

智者微笑中带着一丝神秘,“为何不能呢?风、海、欲望原本都在你的心里,把握住你的心,也就没有了风、海、欲望。”

篇3

李炫莹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篇4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写生;造型;书写性;用水

现代中国画教育,写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特别是水墨人物画,水墨人物写生更是一个必修的重要过程。在水墨人物写生中,会遇到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不同,感受就不一样,也就会出现各种新问题,水墨人物写生也就是表现感受,解决问题。造型观念的培养,造型能力、笔墨技巧的提高,都可以在水墨人物写生的过程中来完成,为水墨人物画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水墨人物画是在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艺术的元素,借鉴现代造型意识、造型观念、造型方法,而产生的新兴画种,这是写意人物画的延续。在水墨人物写生的过程中就必须把握好一个方向,即水墨人物写生不是用毛笔画素描或速写,也不是工笔人物画的线描稿子,水墨人物写生必需延续写意人物画的写意精神,把写意精神贯穿在整个写生的过程之中。[1]

1 布局

水墨人物写生是利用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以水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对模特对象的感受。但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笔墨一旦落在宣纸上就无法更改,而且笔墨具有偶然性,难以控制,写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面对模特,首先要研究画面布局及人物形象的塑形,在胸无成竹的前提下,落墨之前还是用炭条或淡墨起稿完成。构图是外来语,在中国画的传统理论中,构图即经营位置、置陈布势、章法、布局等意。中国画的构图有自身特性,讲究平面装饰性,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文意识和儒、道、释的文化思想。而水墨人物画的构图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艺术元素,使表现形式得到扩展,审美观念也更加丰富,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则更加灵活。在水墨人物写生中必然要根据写生的模特姿态、环境、角度、画材大小等等,合理安排人物形象在画面中的布局,水墨人物写生的构图随着写生的深入而最终达到完善。“经营位置”目的就是为了“气韵生动”。在水墨人物写生进程中,处理好画面的黑白、虚实、疏密、开合、起承等关系,有时为达到所需意境的表现,可以完全抛弃已有的写生环境,主观处理添加与人物相协调的背景,在画面布局上追求“意”的表达,而不是西方艺术写生那样的客观再现。水墨人物写生由于受环境、模特姿态、角度等等因素限制,在构图上肯定不能以创作构图来要求。但在写生中要有意识地把创作思维带进写生习作之中,通过写生的形式来帮助创作构图的训练,一副好的写生习作处理得当也可以是优秀的作品。

2 起稿

水墨人物写生首先遇到的就是人物造型问题,现代水墨人画的教学主要是学院教育,在进行水墨人物写生学习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素描造型能力训练的过程,而水墨人物画在工具材料、造型意识、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运用笔墨造型,这就是水墨人物写生最主要的学习目的。在起稿阶段,人物形象的塑形必须符合水墨人物画以线造型的基本要求,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艺术的造型元素、造型意识,所以不能完全抛弃光影明暗,并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追求人物形象的体积,只不过是淡化了明暗、体积,追求二维的平面和结构,以符合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要求。面对模特,要认真研究模特的形体结构和特征,感受模特神态和气质,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以线造型,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轻重、长短、虚实、曲直等等,意向表现出人物形象的形体结构关系。稿子也要做到符合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以心应物,移情于物,充分表达出模特对象的形体结构与精神内涵,做到形神兼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稿子不是素描、速写,不能过分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光影体积。起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塑形过程,是为下一步的笔墨表现做准备。这一过程对于初涉水墨人物写生者来说极其重要,当笔墨造型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把控笔墨造型时,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化。故而,很多画家只需用手指在纸上做点痕迹找出人物的比例结构,就可以直接用笔墨来完成水墨人物写生形象的表现。

3 笔墨造型

稿子阶段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笔墨语言的表现问题。有了稿子作为笔墨造型的依据,那么,如何通过用笔用墨来表现写生的人物对象和主观情感,以及笔墨的文化内涵。在笔墨写生过程中,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殊性,以及水墨人物画以线造型的基本要求,不能拿着毛笔画素描,也不能用毛笔画水彩。由于中国画的材料、工具的特殊性,笔与墨在宣纸上的效果无可预料,具有一定偶然性。并且水墨画是笔墨落在纸上就不可更改,在写生落墨前还是要对人物的笔墨塑造要有个总体的预先安排,勾勒、皴、擦、点染成竹在胸,一气呵成。特别是对人物五官笔墨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形神主要就在于人物五官塑造。五官在人物整体中是个细小的局部,用笔、用墨就更要严谨,因为严谨就可能出现过于客观的描摹。因而对于人物五官的塑造,笔墨关系不能被客观形象所束缚,主观随意而不失人物形象结构的表现,要见笔、见墨,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做到形神兼备。水墨人物画同写意人物画一样是以线造型的艺术,线是人物的结构,线是画面的骨架,线是中国画的精神脊梁,有了线,墨、色才有依托。水墨人物画写生在下笔落墨时必然要考虑到笔墨的写意精神,用笔的“书写性”。水墨人物画写生中,线条的表现能力与修养主要来源于对书法的研习,通过对书法的练习,以锻炼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增强线条的力度和韵味。西方绘画也用线,西方绘画的线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在用笔上也不做特殊要求,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更不具有象征性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主要就是为了物象的造型,线条最后还会消失在物象的形体之中。中国画的线在绘画中是最为主要的部分,除了有对物象的造型功能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承担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具有多重功能,而且其造型功能都是为了审美、精神、文化等功能。[2]

为了突出水墨人物画笔墨的“书写性”,线条主要以中锋行笔。中锋行笔的线条饱满、刚劲而有力度。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材料上的相同,决定了两者之间也具有相通性,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书画同源”。水墨人物写生中的笔墨同样是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用笔要有“写”的感觉,而不是划。气韵贯通,要见笔、见线、见墨、见形。一定要注意毛笔中水分的控制,行笔要慢而匀速,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把用笔总结为平、圆、留、重、变,用笔要平,就是行笔要稳健而匀速,如锥画沙;用笔要圆,就是线条要有张力、弹力,如折钗股;用笔要留,就是线条要能留在纸上,力透纸背,如屋漏痕;用笔要重,就是笔落纸上要有力量,犹如高山坠石;用笔要变,就是丰富性,各种用笔交替运用,要求变化,变则通则化。水墨人物写生中,用笔的“书写性”只是原则,不能死搬硬套,完全按照书法的用笔方式。比如说书法行笔中的牵丝连带等,在水墨人物画中用得不好会感觉有点做作。在水墨人物画写生中依势而笔,率性自然,以中锋为主,中锋、侧锋、逆锋等交替运用,丰富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画面达到生动灵透的感觉。在这个落墨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因稿子就抛弃模特,而只专注于稿子的描摹勾填。稿子只是作为笔墨造型的依据,故而在这个阶段要把活动的模特与稿子相结合,用笔用墨要跟着模特的变化而调整。这样,笔墨语言才灵活,才有生气,人物才有神采。

笔是墨的统帅,墨靠笔的运行而展现,笔有笔法,墨有墨规。然而中国画笔墨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完全得力于水的运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中国圣贤对“水”的态度与体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描写对象。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先人就看到了水的祸害与可利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成了君子于淑女以德相知的纽带,而成为千古绝唱;“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则突显了有志男儿的政治抱负与胸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表达了文人墨客对“水”的依恋。水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水是中华文化之精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也离不开水。中国画是以水为主墨色为辅,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前人过多地去谈论用笔用墨,很少有人去关注水在中国画中的作用,故而对水的论述也就很少。对水的关注较多的是山水画家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中有两段文字是黄宾虹对于用水的论述:“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水多称湿笔,笔含水少称渴笔。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的。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要在运笔的徐疾、提按、顿挫、点垛、转折上多练习”。与论述极其丰富的笔法、墨法相比较,黄宾虹对用水的论述也只寥寥几笔,简单地讲了水与墨、水与笔的使用方法及产生的效果。“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采”。[3]可能是过于注重笔墨的文化内涵从而忽视了水的存在。笔需要水来求润,墨色需要水来求变,画面韵律要有水来求动。没有水,用笔可能就干涩板滞;没有水,墨色可能就单一、呆板而无生气;没有水,画面酣畅淋漓的韵律也就平淡而无层次。笔的轻、重、疾、缓,墨色干、湿、浓、淡、焦,人物形象的特征、神采,绘画者的情感、精神、修养,以至于笔墨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对水的运用,对水的把控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来的经验。“上善若水”,“水”利而万物生,水是无形、无色、无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兼容性,而这种灵活性和兼容性恰好体现了中国画无形的写意精神。在水墨人物画写生训练中,除了用笔的“书写性”,更多还是在于训练对水的把控能力,水的无形无色,水性的呈现寄托于墨色的变化,水才是中国画的灵魂。因而,在水墨人物画的写生中,不能把水看作是洗笔调墨的材料,而是润笔醒墨提神的媒介,惜水如金。[4]

水墨人物写生训练是人物画家必不可少的课题,是笔墨绘画语言的锤炼过程,更是画家艺术修养的一个修炼过程。所以,水墨人物写生作品同样是画家道德情操的体现。写生过程中,画家不能被客观对象所束缚,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一种随性、自然、质朴的写意境界。

参考文献:

[1] 毕建勋,杜娟.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1-2.

[2] 岳增光.名家写生[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4.

[3] 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76-77.

篇5

一、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中心命意意识

中心命意是文章的灵魂,“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无“神”之散乱或有“神”之谬误怎有惊风雨之效?随笔的中心要有聚焦的冲击力,随笔的思想要有积极的感染力,随笔的观点要求正确的启发力。这是“思想真实健康”的基本要求。

(1)写观察。观察是生活随笔写作的重要内容,凡所观皆能引发所感,所感皆应启发人所共感。正确的观感既是生活的积累、生命的痕迹,更是启发他人前行之动力。如写开学时分的大扫除:仿佛擦去的、扫去的,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

(2)写对校园生活的喜爱。学生在学校中,学校中有生活,如何对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随笔写作的重要内容,只有热爱校园生活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学生。

(3)写离家的情怀,对自由的渴望。人人都有一个家,家牵挂着你,你留恋着家,家是你温暖的港湾,家里有你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你我他,当然也属于生活。

(4)写反省自己。生活中学会反省,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解剖,回到属于自身的世界,在生活和精神的天空成长。只要有了这种期待,就可能奋力一赴!

(5)写整理心情,转变态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心情,生活随笔应记写之,因为这段深切之情让自己铭记,让他人迷而知返。

(6)反思、思考同学相处之道。高二分班了,进入了新的班级同学关系如何相处呢?2013全国新课标甲卷考查了对于“同学关系”的认知……

生活随笔写作写的是自己,读的是大家,让你的生活成为大家精彩生活之一部分:采取生活之树的点点花瓣,装点自己,美化集体;捡拾生活之路的七彩石子,铺垫自己,通达大家;汇集生活河流的滴水清泉,滋润自己,泽被他人……

二、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表现意识

生活随笔写作要表现生活,生活需要诉说,需要表达,需要展现:要把生活用丰富的内容来体现,恰当的结构来呈现,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表现意识,这是“恰当、个性花表达”的要求。

(1)用内容来体现:内容体现生活,要求鲜活。生活随笔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独特的视觉观察过,经过独特的心灵之光辉映过的鲜活的生活内容。是一段生活细节的叙述,是一片特殊景致的描写,是一次真挚情感的抒发,是一场情理的深化议论。

如《开学时分》可以写成大扫除的记叙、离家情怀的抒发、校园环境的描绘、高一反省的议论、同学相处之道的阐发等。

那是一件值得记叙的具有细节美的事情,那是一幅必须描绘的具有意境美的画面,那一种需要抒发的具有真挚美的情感,那是一个可以表达的具有哲思美的观点……

(2)用结构来呈现:形式呈现生活,相对自由。结构不是文体的形式化,更不是僵死的模式化,结构讲究“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结构是一个组织材料的问题,是首先写什么内容、中间写什么内容、结尾写什么内容的问题。结构注意开头和结尾的点化、层次和段落的规划、脉络和线索的潜化、过渡和照应的明化。

如“写整理心情,转变态度”的三个段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担心学校生活;随遇而安,既来则安吧;随机而起舞,我本青春年少,少年多壮志!

合理的结构呈现了清晰的内容,恰当地表现了写作的意旨。

(3)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力求生动。语言表现生活,即指语言适应生活的题旨情境。①恰当的修辞,体现观察的深入和形象美。如“高三的教室像一节节奔驰的火车厢,满载了人,一刻不停地奔向目的地,那是属于梦想的地方”“校园广场里那几株萎缩枯黄的盆栽,仿佛诉说着两个月的寂寞和苦难”“仿佛擦去的,扫去的,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等语句。②句式的整散结合,体现情感的律动和音节美。如“不敢相信,也不知道高一时做了什么,好若浮云,风吹就散了。语文想偷桃换李,数学想一笑而过,英语想欠账不还,地理想意思意思,政治想能省就省,化学想一窍不通,生物想没啥意思,物理,啊哈,讲得啥子东西哟”的写作。③深刻的哲语,体现生活的领悟和回味美。如“仿佛擦去的、扫去的,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的语句。④幽默的慧语,体现乐观的心理和风格美。如写高一时对待老师的要求:“老师让我向东我偏向西,他让我打狗我便去撵鸡。”扎根于生活事实观察思考的智慧的幽默给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会让人感受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就是独特风格。⑤擅长引用化用,体现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美。如有学生引《中国合伙人》中关于梦想的阐述: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你坚持就感到幸福的东西。

篇6

张抗抗是以小说家的身份享誉文坛的,人们从《爱的权利》《北极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残忍》等小说熟悉张抗抗的名字。其实,她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已出版20多本散文集,小说、散文同步而行,左右开弓,交相辉映。

写作30余年,张抗抗有意从多年的文章中精选出50篇“随笔”编成一集,是想把“散文”和“随笔”区别开来。

“有韵为诗,无韵为笔。”散文历来笼罩四野,除韵文之外,天下文章尽收囊中。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鲁迅独举一旗,鞠躬尽瘁,让“杂文”从“散文”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家,风标高举,推向极致,成为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峰峦。90年代,随笔崛起,“随笔热”成了新的文学现象。作为思想者文体的随笔,以独立的思考,敏锐的胆识,自由的抒写为主要特征,回应了社会的剧变和人心的激荡,进入高雅的纯文学序列。新的世纪,随笔作为“散文”营垒中突起的异军,更有新的突起。

张抗抗在获奖感言中说:

“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事情,自己苦苦琢磨,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便想要与别人分享;还有那么一些事情,终是不得其解,只好说出来,请别人帮忙;还有一些事情,或是感慨、感悟或被感动,或是值得记述,或是心存忧思,为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一本书……文中的每一笔,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虚构的。这些非虚构也非纪实的文字,游走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间那个无限大的空间的文字,就成为可随意书写又不可随意的随笔。看似随意,简言闲笔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有感而发,随笔的文体自由,纵横驰骋信马由缰,但笔下论言之人之事,必得言之有物。切入点更应如刻刀般准确,不说力透纸背,每笔也都有沉重厚实的分量。”

就文体而论,散文既是非虚构性的文体,又是“个性化”鲜明的文体。和一般意义的“散文”相比,自由是随笔的灵魂,随笔闪烁的是思想锋芒,蕴涵的是独立思考。张抗抗的“随笔”和一般意义的“散文”有何区别?而她的“随笔”又如何显示个人新的思想特质和新的文化意义。

张抗抗把“感受生活”作为领头的第一辑并不随意,这里的“生活”不再是文学教科书上的那种和作者相对而言的客体化的“深入生活”,既不是“直面人生”的冷眼旁观,也不是“应命而行”的热情参与,而是自我的生存状态。她的感受生活是渗透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联系世道人心的升降浮沉,从感受――感情,文化――哲理,把经过自己苦苦琢磨的“忧思”上升到终极关怀的感悟,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险的一种感悟。

生命从何处来?人生往何处去?从自己的生日引发生命的询问,张抗抗以女性作家的敏感把《我的节日》放在开篇。《我的节日》以优美的文体与语言“传递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和人类关怀”,和那些浅吟低唱、自我安慰、自我抚摸的“小女人散文” ,虚飘玄远、平和中庸、冗繁庞杂的“大文化散文”划清了界线,应该是张抗抗随笔中的一块“里程碑”。

远近人生,一脉传承,偶然的生命诞生却有必然的命运联系,读完《张抗抗随笔》,你才知道她为何这样看重自己的生日,为什么有那么浓烈的“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穿越世纪的生命信息,一份浸透烈士鲜血的历史重托。

《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用张抗抗母亲的话说,没有贾起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张抗抗,而贾起的英灵一直在冥冥中引领张抗抗“用笔来写下他们以鲜血奉献的真诚与抗争”,这是她与生俱来的精神资源。张抗抗的彻悟来得不是太晚,她的随笔只能随着社会开放的进程,文明的进程求索。“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退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她对红色的重访、还原、剥离和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

天目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贾起,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

如果说母亲给予张抗抗的是柔情、博大和宽厚,父亲给予张抗抗的则是阳刚、深邃和冷峻。不读她的小说无法理解她的随笔,而她的随笔又从新的视角,新的场景延展了她小说的意义。张抗抗小说题材的广泛,随笔的视野也同样宽阔。“游走”是解读张抗抗随笔的关键词。她的随笔不仅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那个无限大的空间游走,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文体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也随之丰富;而且在历史的天空与现实的大地游走,或倾听京都“莺声地板”的弦外之音,或在心里和西施姑娘说些女人的悄悄话;在情感的波涛和理性的深潭中游走,拒绝平庸,拒绝流俗,让写作成为自由精神呼吸的通道。她的随笔记录着探索者奋然前行的足迹和思想者背负青天的遥望,并非虚构也非纪实,看似随意却多艰辛,记一人,述一事,读一书,观一物,下笔分量自然沉重,有感而发,因发而动,上下求索,在波澜不惊中时有天风海雨袭来。

作为“知青”营垒中出来的作家,张抗抗对“上山下乡”的严格拷问,对“知识青年”的无情解剖,1998年发表的《无法抚慰的岁月》至今重读依然振聋发聩。揭示“知识青年”并未真正拥有知识导致的“无知无畏”,归结“老三届情结”为缺少个性的集体精神,是深留体制印记的文化心理,直陈“老三届们”无可奈何的艰难命运,这些近似“残酷”的“实话实说”,更多的是作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

随笔的题材随手可拾,《恐惧的平衡》记录的是一次作者“雨夜打的”的危险经历,有小说的韵味和戏剧的色彩:“乘车的”怕司机劫人,“开车的”却怕乘客劫道,骑车尾追的丈夫“电话报警”……你恐惧我,我也恐惧你,相互构成暴力威胁。平衡矛盾,平衡关系,平衡利益,然何平衡“恐惧”?浏览张抗抗并非虚构的“体会城市”,一场虚惊后的苦笑,能不反思对和谐社会的渴求?虚构的小说和戏剧无论怎样的精彩,也产生不了这种阅读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61-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素质教育持续至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从学生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作文内容虚假化,很少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作文构思模式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作文过程被动化,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欲望。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文要求的统一化,让学生缺少选择的自由度;作文评价的单一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评价交流。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作文的源泉,而随笔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入手,通过写随笔积累生活素材,让作文脱去华丽的外衣,花哨的技巧,走出脱离实际的课堂,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作文回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

一、走出课堂,让随笔贴近自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诉之笔端。大自然中的春花秋月、蓝天碧海、高山流水、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随笔的素材。信宜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神奇的半月岩、陡峭的大仁山、鸟语花香的天马山、闻名粤西的太华山等,此外,信宜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作文的好材料。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习俗等。在《我爱家乡》的随笔训练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我爱家乡,我更爱家乡的李子。我的家乡到处都是李树,房前屋后,一片一片的;田坎山坡,一排一排的。到了春天李树开花了,一簇簇洁白的李花堆满枝头,远远望去,让人领略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景,可好看了。不久花谢了,就长出了豆子大的青李子。过了一段时间,小李子长到了算盘珠子大了,慢慢地李子成熟了:“玉米花”红灿灿的,“四月黄”黄澄澄的,“鸡心李”红得发黑。摘一个放在嘴里,紫红色的酸酸甜甜的果汁一直流到了心里。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

石根山位于我的家乡朱砂镇,与广西交界。它以石的奇、特、秀、清闻名粤西,更以四季不同的韵味吸引着八方来客。春,绿意盎然,山花怒放,漫步山野,可以欣赏野花争艳,感受鸟唱虫鸣;夏,云雾缠绕群山,飘渺神秘,简直是人间仙境;秋,日出日落,红叶醉人,远看枫叶成林,层林尽染,近看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冬,寒风萧瑟,放眼两广林海,郁郁葱葱,韵味十足。

亲近自然,能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自然,自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使随笔言之有物,作文自然就会真实可感。

二、走进社会,让随笔描绘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曲折离奇的小说,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指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把亲身的经历、真切的体验、耳闻目睹之事融于笔端,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进而养成热爱生活、勤于动笔的习惯,就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手写我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例如我校一位教师生病住院了,家里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学校便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捐款倡议。一位平时比较懒散的学生却出人意料地在他的随笔中写道:

面对生命,尤其是面对一个在悬崖边的生命时,你是否会伸手去援助,去拉他一把,去给他一丝温暖、一丝关怀和一丝希望呢?如果是我,我会说:“我会。”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是学校的一位老师,前几天我还看到他在学校检查纪律,如今却生命垂危。当我听到了这个噩耗的时候,觉得就像一块大石头砸在心上,隐隐作痛,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呼声;观察身边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事、新鲜的事等,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随时随地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形成随笔,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自由发挥,让随笔抒写内心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因为随笔没有太多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写作,所以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写作的兴趣会特别浓厚。随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自由选择文题,自由安排材料,自由选择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扰,这就可以利用随笔自由记录成长的心灵感悟,如考试的喜和忧、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亲情友情的温暖细节等。如笔者班上一位寡言少语的学生在她的随笔中写道:

我来自信宜云开大山,我有大山般沉稳的性格,我有大山般宽广的胸怀,我有大山般崇高的理想。可我又很迷惘,在喧嚣的都市中似乎不知路在何方,在教育城的高楼中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又如一位学生写对妈妈的误解:

我在段考中取得了全级第十名的好成绩,当我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她却迎面泼来一盆冷水:“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不考个第一回来?”我强忍着泪水,冲进房间,我真怀疑,她是不是我的亲妈!

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诉之随笔,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成长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给予开导和帮助,通过写评语,使随笔成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大多很喜欢老师充满真诚和关爱的文字,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评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乐于抒写内心所感,爱上写作,并使作文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内心世界,更接近写作的本质含义。

四、及时倾诉,让随笔完善人格

随笔是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写随笔能够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人生,反观自身,学会客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深切地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作文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但由于学生的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说”出来的话并非都是积极可取的,有时难免流露出消极、自私等不健康的思想。教师应通过随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他们摒弃这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因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一次随笔评讲课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学生张文娟(朗读自己的随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举头望着满天的清辉,萦绕在我心头的,是父母沧桑的脸庞。我怨天,为什么别人可以锦衣玉食,而我们却要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碌;我尤人,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成绩却仍然不如别人好?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随笔写得怎样?

学生陈菲:引用诗句,富有诗意。

学生王一帆: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学生黄欣欣:文笔不错,但我觉得作者的思想太消极。

教师:我觉得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越来越高,但从她的随笔,我看出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未来却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的苦难,也许正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孟子不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吗?我们相信这位同学一定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篇8

随笔化作文并不能随意,需要具备作文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明确性,还需要根据作文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整合。我们不否认很多随笔完全可以当主题鲜明、表达细腻的作文来看,但就整体而言,随笔需要和作文接轨,两者才能有机结合,否则很容易出现把作文当随笔写,把随笔写成作文的情况。

随笔化作文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一、写作材料生活化

随笔是记录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想象的,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反映,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随笔可以为作文积累写作素材,而作文可以促使写作主体对平时的随笔和生活体验进行反思和提炼,两者密不可分,水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日记、读书笔记、随笔本等作为随笔训练的载体,作文时学生只需把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剪裁、加工、整理,就可以“炼”成随笔化作文。因此,写作材料的生活化可以架起随笔和作文的桥梁,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二、保证一定的写作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也是这样,需要以写促写,没有一定的作文量,必然缺乏“手感”,手不应心也就在所难免。因此随笔写作必须经常化,可以和日记、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平时畏惧和厌恶写作的同学,引导他们在练笔中说真话,抒真情,使他们逐渐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保证他们不游离于正常写作范围之外,以期量变引起质变。

三、作文时要对随笔进行加工和提炼

有时候,把随笔简单组合就可以成文,但这仅限特例,比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学生只需把随笔中有关幸福经历和感受的片段进行组合就行了。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作文不是对随笔进行简单粘贴和缝补,而是对写作材料重新组合衔接,要根据作文的要求,对随笔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加工,不只是语言的加工,还需要对多篇素材进行取舍和充实,然后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将其融为一体,进行必要的提升。这样的作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体现。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作文的本质是做人,杜甫、陆游、范仲淹、文天祥等大家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格。作文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张扬个性。但真话很多时候并不能表现为思想正确,有的反而表露出消极、自私等不健康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作教学就是育人的教学。我们不能认为随笔化作文就意味着不受拘束,信马由缰,天南海北,任意驰骋。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随笔不能听之任之,要引导他们把写作当成完善人生的健身器,并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评改,以让他们在随笔和作文写作中锻造出崇高的思想、健全的人格。

五、写作形式要多样

随笔化作文训练当然要以话题作文为主,因为话题作文开放度较宽,对学生的限制较少,便于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同时,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自由选材写作的机会,让他们或者针对生活事件,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地写作,抒发自己独特的性情。当然,教师也应进行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训练,通过有意识的命题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常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作文训练安排上,要尽可能多种写作形式交叉进行,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素养,同时也让他们保持写作的兴趣和新鲜感。

篇9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中国乡村素描

贺雪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依据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理论,任何社会行动背后都有一套支撑该行动的意义体系,理性就是赋予行动意义的能力。在西方,人们对理性有着不同的解释。而最经典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古典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另一种是社会学家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解释。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人看做是利益的追逐者,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逐者,而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理解为手段理性和目标理性。当我们在说工具理性时,是指人在理性算计角度去促成行动,达成预期的目标,而价值理性是在终极信仰层面上而言的。当科学的信仰渐渐挤占与取代人们的,人们开始“祛魅”之时,这就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

〔2〕贺雪峰:“当代中国农村的价值之变”,未刊稿,2009。

〔3〕申端锋,“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载《中国评论》(香港),2007年3月号。

〔4〕陈柏峰:《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杨华、范方旭,《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老年人自杀》,载《开放时代》2009年5期。

〔6〕刘燕舞:《自杀秩序及其社会基础》,《现代中国研究》(日本)总第25号,2009。

〔7〕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三联书店,2007。

〔8〕王会:《传统市场与川西平原的善治》,工作论文,2008。

〔9〕王习明:《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四川罗江县井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

〔11〕梁漱溟指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并将集团生活确定为三个标准,详见《中国文化要义》第65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而我们所考察的川西、南漳等地缘性村落符合这些标准。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价值理性的一个体现。

贺雪峰教授在他的《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中国乡村素描》〔1〕(简称《乡村社会关键词》)提出的农民的理性化进程与农民的理性选择行为中的理性,既有韦伯所说的两个层面的理性的含义,更是对当前中国农民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变迁的本土化的解读。这种本土化的解读是和村庄内部的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贺氏是在中国农村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之下来阐释农民快速理性化的原因。

最近十年中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的核心或关键是农村社会的快速理性化”。理性化的进程并没终结,还在快速进行。贺氏将农民理性化的表现主要概括为人际关系的理性化、人生态度的理性化、人生目标的理性化和权威的理性化四个方面。人际关系的理性化既指家庭关系的理性化,又指村庄层面人际关系的理性化,而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的理性化主要是指个人的理性化,权威的理性化是指村庄层面的理性化。因此,贺氏所提的农民的理性化其实是从个体层面,再到家庭层面,最后到村庄层面的一个横向与纵向一体,个体与整体同步进行的理性化过程。个体的理性化就是个体对于行动意义阐释的变化,而整体的理性化就表现出村落生活意义体系的变化。

一、个体理性化

――从“操心”到及时行乐

从个体层面来讲,农民的理性化主要表现为人生态度的理性化和人生目标的理性化。贺氏主要以湖北京山地区农民的生活态度为例说明了农民生活态度的理性化和实用性特点。京山地区的农民和川西平原的农民一样,不讲究面子上的竞争,而是注重生活的享受。他们没有长远的人生预期和打算,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人生态度。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主导了他们的生活。因此,这里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个体的实际利益。

传统的中国农民将传宗接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传宗接代是他们的本体性价值。正是传宗接代和延续香火,将“有限的个体生命加入到无限的世代延续中的努力”构成了整个人一生的内在价值基础。传宗接代的具体努力就是为子女“操心”。而在京山地区和川西平原的农民看来,男女平等。他们没有非要生一个儿子的想法。对传宗接代的本体性价值的追求已经让位于对个人生活享受的追求。农民的意义世界已不再是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而是现代的消费主义观念与享乐。

这里的农民将科学和迷信划分得很清楚,“不信鬼,不信神,只信科学”。这里的农民认为他们是比较进步的,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是当地人的“富足而现代,开放而文明,讲求平等,相信科学”的面孔。而同时,京山人还有另一副面孔,这副面孔是在“现代性因素以压倒性优势和政治正确进入到传统中国村庄”,农村传统消失和农民本体性价值倒塌之后农民生活和村庄生活出现的各种乱象与失序。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婚丧仪式中的恶搞。“在丧事上跳脱衣舞已成为丧事仪式的一部分。”在中国虽有喜丧一说,但也不曾出现以在丧事上跳脱衣舞这样突破伦理底线的恶搞。传统的中国农村,婚事和丧事的仪式都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仪式的每个程序和环节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也即是说,形式的背后是更为丰富的内涵。而当本该庄重与严肃的婚丧仪式中不断出现徒具低俗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与意义的恶搞时,就说明农民价值取向已经扭曲了。借用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娱乐至死”。

二、家庭关系理性化

――厚重期待向低度期待的转变

从家庭层面来讲,农民的理性化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的理性化。“代际关系已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考虑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父母为子女的操心贯穿了他们一辈子。“操心”就是传统的中国农民在传宗接代这种内在价值的指引之下的具体行动。父母为子女操心,将生育儿子,为儿子盖房娶妻抱孙子作为自己的人生任务。在汝南农村,父母为子女的操心贯穿了父母的一生。而儿子在成家之后会与父母分家,儿子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给予父母的生活照料和赡养费却不及五保户的标准。当父母为子女承担了无限的责任,而子女只对父母承担有限责任时,父母在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时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个人打算。汝南的父母也开始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而在川西平原,代际关系的理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是这里的生育观念里没有必须生一个儿子的想法,二是这里的代际交换下呈现的是一种低度的平衡。所谓的低度平衡,即父母为子女操心很少,而子女为父母同样回馈很少,子代和父代相互的期待都很低。

如果这里的家庭跳出核心家庭的范畴,扩展到大家庭的层面,那么横向上的家庭关系还可以扩及兄弟关系和妯娌关系。兄弟关系和妯娌关系的理性化体现在表面的温和与实际的疏离。表面的温和是指现在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大家变得客气起来”,而实际的疏离化是指这种客气的背后是兄弟关系的“淡漠”。这种淡漠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关联的弱化。

农民理性化在家庭层面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家庭对于个人的意义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是农民生活的全部,农民生命的归属和生命意义在于家庭。而在现代性的侵入之后,虽然家庭还是一个初级群体,家庭仍然承载了农民生活的意义,但已不再是全部的意义和唯一的意义,农民开始在家庭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川西平原的农民对茶馆和庙子的热衷就是将自己的一部分情感转移出家庭的体现。从家庭内部获得意义与满足转向从社会性活动中获得意义与满足,就是一种“社会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的取代。

三、村庄理性化

――原子化状态的合作困境

从村庄层面上讲,农民的理性化还表现为村庄权威的理性化和农民在村庄层面行为的理性化。村庄权威的理性化是指村庄对权威的认同从传统的长老认同转为对被赋予公权力的有体制身份的村组干部的认同。以前村庄内部的矛盾与纠纷由族长或户长来协调,而现在都是由村干部出面协调。

农民的行为的理性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村庄不断有人迁出,村庄的社会关联度大为降低,村庄结构性力量的弱化与消失的情况下,农民的行为从包含着长远预期的考虑转变为追逐短期的利益。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是在没有任何道德压力与舆论压力的情况下的极端追逐。传统的乡村社会有一套地方性的文化与共识,这一套地方性的文化与共识不仅约束着生活在村庄中的农民,它还约束着从村庄中走出去的人,在每一个从村庄中走出来的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在传统村庄中的人会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与道德感。这种历史感与道德感会让村庄中的人们对自己在村庄内的行为有长远的预期,顾及村庄整体的利益。大冶农村的房头力量和村庄中的诸多禁忌就是村庄结构性力量和地方性共识的一种体现。这些结构性的力量和村庄禁忌所带来的传统氛围表现了农村文化的主体性。正是大冶农村文化的主体性,在面对现代性因素的侵蚀时能够有一定的抵抗与应对能力,而不至于出现像荆门地区那样,在国家力量进入村庄,彻底改变了村庄传统与文化之后,面对现代性的侵入而毫无抵抗的能力,没有地方传统与现代性因素的博弈,现代性的因素长驱直入,主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大冶农村,村庄层面的合作很容易达成,很少有村民愿意去破坏村庄内的规则,逆村庄浪潮而行事。因为在这种结构性力量强大的村庄,个人对结构的突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村庄内部被边缘化,在舆论上和在实际上受到惩罚。正如贺氏在书中提到的,那个从村庄走出去在外做官的人在村里修路时不交钱,开车回村时村民不让他的车通行,而是将他的车推到水田里。

正是由于生活在村庄里的人有历史感与道德感,有对村庄的未来预期,村庄内部有一套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村民才不至于成为极端的利益追逐者。

大冶农村文化的主体性的特点是全国大部分农村所没有的。相反,更多的农村在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下,微弱的地方传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回应。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之下,更多的缺少结构性力量和地方传统的村庄出现了一种原子化的状态。原子化村庄中的农民在行为上更加注重个人理性的算计,对自己的行为预期的短视性强,很难达成村庄内部的合作。因为没有结构性力量的约束,没有像大冶那样传统的文化和组织以及所内生出的一套相对有效的规约来约束和惩罚不合作者,农民眼中只有现时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预期。这即是荆门农村水利合作的困境。

农民合作是村庄建设的核心。正是通过合作,农民共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共同创造他们生活娱乐的形式和价值”,也正是“农民在村庄中通过互动来获得生活的意义”。〔2〕114而当市场经济破坏了村庄的共同力量,村庄变得原子化之后,农民在村庄生活中获得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贺氏在书中不仅展现了农民的理性化表现,更深刻地阐释了农民快速理性化的原因。他从中国现代化的阶段和现代性进入的特点分析了农村传统力量与现代性因素的博弈。同时,电视等媒体对现代性观念的传播和社会流动的加剧也为农民的快速理性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民快速理性化可能会导致村庄治理层面的危机,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村庄传统合作的困境。同时,这种快速理性化还可能导致伦理危机,京山地区老年人自杀秩序的形成正是这种伦理危机的表现。这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四、田野的灵感与素描的笔法

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贺雪峰将中国经历的这个转变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转变不仅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转变,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在乡村社会,这种转变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巨变的图景。《乡村社会关键词》就是以随笔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社会景象。

之所以称为“中国乡村素描”,是这本书主要是以随笔的形式呈现了江西、四川、浙江、河南、湖北、贵州、山东等农村社会景象与图貌。“素描”,一方面是展现了中国农村鲜活的经验事实与场景,另一方面又不止于对丰富的经验材料的描述,而是通过对经验内部的悖论提出尝试性的解释。这是建构能解释经验现象的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一种准备。

“要将农村调查随笔的写作当做战略提出来。”之所以要将写农村调查随笔上升到战略高度,这和华中乡土派2002年就提出的村治研究的三大共识,即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和直白的文风是一脉相承的,更进一步说,这是对直白的文风更加具体的落实与推进。直白的文风是在对中国经验有厚重把握的基础上,在写作层面突破形式上的学术规范限制。农村调查随笔和学术论文的不同在于,它不用做“系统的综述评论”,由此去证明自己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这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和功夫而用以去思考经验本身的逻辑,达致对经验的解释。这样,随笔就可以深入经验内部,就经验本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而不是流于对经验的表面理解。

随笔是对经验思考产生出的“顿悟”。在田野的灵感之中,在原生态的经验之上产生经验的意外。这样,随笔就是进一步建构理论的基础。随笔是对经验的原生态展现,但却不是只有粗糙的经验,而是对鲜活的经验现象中的悖论提出尝试性的解释。既然是尝试性的解释,就不是最终的结论,“提出问题最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笔是一个开放问题、激发思考的很好方式。因此,“写作调查随笔的关键问题是要有真问题意识”。

对于如何写农村调查随笔,贺氏提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一是要去展现研究者既有知识所解释不了的经验现象及其中的悖论,二是在对悖论做出尝试性的解释,三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做一个扩展性的讨论。这里的现象的悖论不是经验事实本身的悖论,而是研究者既有知识解释不了的现象。

可以说,农村调查随笔的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和积累方式,它能让人很快形成经验的质感。尤其是对于农村研究的初学者和农村调查的新手,这是入门的极好方法。大胆的假设与快意的写作,及时捕捉思想火花与经验灵感,可以为进一步构建理论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评注释

〔1〕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中国乡村素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篇10

随笔作文教学以打破固有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冲破传统死板的写作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训练学生记录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持久的写作习惯为研究目标。大力提倡学生以我笔写我心,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诉诸笔端。

[关键词]随笔作文教育教学培养兴趣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20

作文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作文教学也走入了一个无法超越的畸形低效的怪圈。针对制约作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种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并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用真诚去感悟,让每一位学生均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一、培养“随笔作文”的兴趣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先要从培养随笔写作兴趣入手,要培养学生随笔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1.讲究批改方式,多用鼓励性评语。在以往作文批改中,教师见到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到厌烦。在随笔作文批改中,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式。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中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3.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随笔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随笔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颖的材料……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

二、重视课堂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众所周知,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积累得越多,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越能出手成篇,出口成章,运用自如,恰到好处。目前,中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少,书本知识积累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对文言美文的积累是屈指可数、微不足道的。即使识记了一些,有的学生在运用时也是张冠李戴,令人忍俊不禁。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经常对书本知识温故知新,从而充分理解,加深印象。譬如说,今天要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么,关于游子思乡之情的佳句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对常见的名句进行复习。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这些基础的知识来一个,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巩固了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讲清楚基本的作文知识,注意方法指导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重作文技巧,轻基础知识,使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够,从而在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满篇、语句不通、语法错误等问题,作文难以提高。作文是对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要写出好的作文来,就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基本的文体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作文写好。

要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作文知识,使他们明白记叙文怎么写,说明文怎么阐述,议论文注意哪些问题,各种应用文体的格式怎样。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才能注意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表达,通过反复体会,随笔作文水平也就慢慢提高了。

学生的随笔作文需要指导,但绝不是像有的教师那样,以为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作为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能做的和需要做的就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指导他们掌握技巧,端正他们的写作思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