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风随笔范文

时间:2023-04-11 00: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风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风随笔

篇1

    不过这位音乐大师与历史上许多天才音乐家一样,一生都在与贫穷困苦搏斗,同社会歧视抗争,正是艰难世事,激发了他勤奋刻苦的精神,磨砺了他百折不挠的斗志。

    巴赫从小酷爱音乐,他孜孜不倦的向音乐大师们学习,虽然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通过刻苦自学,在青年时期便能娴熟地演奏小提琴、古钢琴、管风琴等乐器。巴赫卓越的才华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赫一样十指在琴键上飞快而自如地运动,也没有哪位演奏家能像巴赫那样以双足的灵活交替来配合双手的演奏—这是对管风琴音乐的特殊要求。所以,有人称赞巴赫用双脚弹奏出的乐曲就是许多高明乐师用双手也弹不出来的。除了独奏,有时巴赫还要边弹边唱,同时还要指挥三四十个音乐家,他时而额首,时而踱足,时而用手指示,整个乐队整齐划一,无论谁出现哪怕是微小的差错,巴赫都能立即发觉。几十位歌手乐手,便随着巴赫的指挥和谐无误地歌唱着、演奏着。他的指挥可谓精确美妙,炉火纯青,有人盛赞巴赫驾驭音乐的超凡出众的本领,说他“一人几乎独霸键盘乐器的领域”。当时人们崇拜巴赫的演奏与指挥的成就,然而,大家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仿佛巴赫仅仅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乐师,实际上巴赫创作的天才是更格bwvs4z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是最突出的杰作。你听,那溪流般的,又有着丝绸质地的声音,那木管音色听起来像天堂中的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从前奏曲到赋格,在涟漪震荡的主题中‘、族动摇,然而无言可说,这时你会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些乐曲中严谨的对位逻辑,豪放粗犷、气势澎湃的情感与乐观明快的抒情性,必然将这类曲目同“神圣”、“崇高”、“永恒”、“痛苦”、“死亡”等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巴赫创作的独特风格及他发挥这件乐器表现力的才能和技巧。

    巴赫的音乐常常让我们听入了迷,我们的心灵随着音乐的一起一落漂浮着,有时候犹如一朵浓艳凄美的鲜花怒放,让人不可思议,这组作品,又会把你带人另一种境界,这是可以跟《赋格的艺术》以及《音乐的奉献》放在一起的绝响,巴赫的bwv525—bwv530,这6首曲子,写于他所谓的“成熟期”,被行家公认为是最杰出的管风琴作品,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三重奏鸣曲。它们包含着非常可爱的慢乐章主题,快乐章中洋溢着强劲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感受巴赫已经从纷繁和声中超脱而出,转而沉浸于简单的和弦与协奏曲式的重复,简直达到了化境。他让我们如痴如醉,心随音乐的起伏,时而忧伤,时而悠然,其中妙不可言的小句子多如繁星,而乐曲在整体上还具有自如的旋律和优美的织体,令人神往,堪称绝响。我们不能不从内心喊出:古典的巴赫!神圣的巴赫!

篇2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马道子”的路基呈鱼脊形,中央用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边为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铺设。石面花纹、图案各异,透出远古岁月足迹磨砺的光泽……这条如今看上去沉寂无比的南丝道,正是蜀王开明氏后代南迁越南之道,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道,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强取云贵之道,中国远征军出滇入缅抗日之道……

平乐镇的熊永龄老先生古道热肠,愿意亲自陪我们上山察勘古道,这让我们大喜过望。

出场镇,过迎宾路,我们一行四人往东南方向的骑龙山走去,很快就到了红墙醒目、有三重殿堂的“观音院”。此院墙外墙内各有一联,外联为:“平万世劫难,乐一方净土。”内联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开法界,唯善唯乐修真自我静禅心。”从“化钱炉”旁走过去不远,熊老先生便指着右边一丛茂密的竹木说,这就是火井县城遗址,并说从挖掘出的24口古井来看,那时火井城区约有2400余名常住居民。他又指着正前方一大片田地中央的一丛茂密的竹木说,那就是汉代冶铁遗址,还说它是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的产业之一。

经过立在观音院旁边的“南方丝绸之路”标示牌,路边指甲大小的胡豆花、细碎的豌豆花正开着,金黄色油菜花的天下,已被青色的菜籽荚平分了――这个季节,水田中还在抛洒谷种、培育秧苗。大约是乡村里的青壮男子和妙龄村姑出去打工了,一路上我们更多地看见了“留守族”――拄着手杖疾走如飞下山的老妪,握着旱烟枪、背着纸钱和日用品一走一歇上山的老头。每隔几十米远,就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土地庙,它们有些像国道上的路标,却带有精神的向度。在那炷飘在古道上的香火中,更多地浮现出了乡民们乐观的脸和淳朴的心。

走向“马道子”

要到平乐场镇上的“马道子”,必须爬过上山的石梯,这是历史的设计。在今天看来,这个设计在我们一步一喘气的时候,见到“马道子”,竟有一种朝拜的感觉。

我们终于到了山脊,终于并入了“马道子”!顺着“马道子”,我们向南边的名山县方向走去。行进之中,平乐大禹社区的阎大良、植玉惠、胡天国三位委员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眼前的“马道子”宽约丈二,左边斜坡处长满竹木,右边坡体处为鹅卵石砌的护墙,起着保坎的作用。路基呈鱼脊形,中央用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边为错落有致的鹅卵石铺设。石面花纹各异、图案各异,或如山羊,或如猛虎,或如猎户,或如牧女,无不透出远古岁月足迹磨砺的光泽。

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平乐本地77岁的香客李向南。她穿戴整齐、干净,她说自己上山来是为了去“城隍庙”烧开水。跟着她,我们折入了古道右侧的城隍庙。庙门上“结账无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看来,这里对一个人的阴阳、生死、善恶计量是十分准确的,比一把算盘、一杆秤还准。

熊老先生说,自古县有县城隍,州有州城隍,府有府城隍,乡镇是不设城隍庙的,因此平乐是个特例。据传,平乐得名是因一陈姓举子因失落上任文凭而获,而陈举子失落文凭的地方,就是现在城隍庙之所在。该庙有三重殿宇规模,红墙青瓦。那天,我们进去时,正午太阳垂直落下,把庙宇上的翻瓦人晒得汗流浃背、红光满面。这个庙子是由李向南那样的香客自发捐钱、自主管理的。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的“城隍庙会”,是古道上最热闹的日子,邛崃人四聚而来,焚香祈福,老幼不断。熊老先生是趿拖鞋、握茶杯上山走古道的,显得很闲适,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转悠一样。

在山脊上蜿蜒的秦汉甬道

从城隍庙出来,我们一行七人继续沿“马道子”行走。同行的阎大良说,以前这古道上四十里设一驿站,官差打马而来,策马而去,换马不换人。他告诉我们,这古道上现在还有马帮在行走,那是平乐花楸山的马帮,专跑没有公路的地方。

路边,我们看见了一位在茶园里不声不响采茶的老妪。这位90多岁的采茶老人,满脸都是古道般的坚韧和沧桑。她的头顶上方,一群又一群年轻的白鹤正从一片竹林中一次次飞起、折行,形成盘旋的白云。

渐走渐行中,我们来到了骑龙山山顶平台上树木稠密的“城隍岗”。此时“马道子”的旁侧墙垣已由一道变为了两道――两墙像夹道欢迎的人墙。两侧墙垣约四五尺高,用鹅卵石呈人字形嵌砌。它们把古道夹在中间,其状与秦汉时代官方“甬道”规制完全一致。

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挡水、抵御塌方等养路功用,以及划分中央集权用地与地方和民间用地的严肃界线。为方便进出,与支道相汇处,墙垣开有门道,如今的高速公路进出口设计大约也从中获取了智慧、匠心和经验吧。

古道为什么沿山脊修筑,而不是像公路一样顺峡沟、河流而设呢?熊老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条古道是驮运重要物资的商道,只有在山脊上行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不会中伏击。此外,山脊上修路,可减少过河建桥的成本。”

这条秦汉甬道的鹅卵石中心线,是专为日后维修路基而设计的坚固的基准,为此,它的基础下得很深。岁月风雨中,任路面毁伤、墙垣位移,它都坚持着正确的方向。

我们看到古道的中心线,在某些地方会形成宽阔的“错位处”,有学者说那是两车相遇后的“会车处”。令笔者疑惑的是,那时,在这条道上运输物资、往来奔走的,除骡队、马队外,真的有车吗?如有,是独轮车还是四轮马车?我真不敢想象需要什么样的减震车轮,才能消减鹅卵石的坚硬和快速行驶时所产生的巨大颠簸。

在“马道子”断残的地方,有呈梯级台面挖下去的考古坑遗迹,从坑里的鹅卵石垒砌情况可以看出,古道虽坚固,但各朝各代都有修养的痕迹。熊老先生指着前方的树林说,往前走还有一处冶铁遗址,再往前走就是设在名山县的“茶马司”了。

白沫江与石头河的鹅卵石

“马道子”上的鹅卵石,取自骑龙山下的白沫江和石头河,只要想一想古人当年背石上山的艰难,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下到河床上去看看它们。从我们落宿的长庆街“古埠客栈”到白沫江河床很近。白沫江源自天台山,在新津县并入岷江。

盯着白沫江鹅卵石看,似乎没看出什么,却摸出了它们在山上与在山下的不同――这里的鹅卵石没有人畜的脚板打磨出的光洁和丝绸擦拭过的纹理。

这条如今看上去沉寂无比的南丝道,正是蜀王开明氏后代蜀王子安阳王蜀泮南迁越南之道,蜀汉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之道,元代忽必烈率军沿横断山南下强取云贵之道,中国远征军出滇入缅抗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