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27 15: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杂文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痛苦的期中考试就在这个痛苦的天气中展开了。
丁零零的考铃声响过,一阵匆忙之后,考场上的同学被拉开很大的距离,考生的表情不一:有欣喜、有着急 、有自得 、有叹息。我默默注视他们,手上的钢笔被自己捏地很紧,一摸,上面竟粘起汗水,黏黏糊糊的。我说不清监考老师手上的密封袋里装着什麽。希望?憧憬?还是伤感?哭泣?咬紧嘴唇,我再次仰望苍穹,乌黑的云朵在我心中无声无息划过,竟带着些雪白。排列地很整齐的座位,我安在第六组的第三个——很吉利的数字。可昏暗阴沉的气氛,正在压抑着在座几十颗紧张的心。
监考老师的年过半百,严肃庄重的神情,还有设计得十分规矩的动作,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的老练 、 睿智足以看清一切的行为。他拿着密封袋在组与组的空隙穿梭,皮鞋声音打响了地板。 猛地,他极迅速地抓住一个男生的手,指着皮肤上抄的许多小字,问道,这是什麽?大大的眼镜后,冰冷的面孔,眼睛里放射出严峻的光。
我们全都站起看着,看着,为男生捏了把汗。
全给我坐下,看什麽看,有什麽好看的。一声严厉的怒喊如利剑朝四周的同学直逼,我们顺从地坐下,心惊胆战地看着他。结果,男生被引到外面水池旁,他高大的身影似乎有些不服。
外面哗啦啦的水声,重重地滴在我的心上,我不禁不寒而傈。
密封袋被撕开了,“嘶”的一声响,确定了在场疑惑的心。白纸黑字,过目永恒。我机械的拿起笔,在历史卷子上划出黑色的痕迹。浓重的墨水,渗透进了无限的辛酸。几个星期的抄背记写,我已经麻木了,唯一剩下的,也只有这苦涩的辛酸吧!盯着试卷上的题目,心中一片安慰。回想背诵历史的枯燥和艰辛,一股仿佛快要堵塞的感觉冲入我的喉咙,眼眶顿时潮湿了。我弄不请这是为什麽,我只知道,这次考试,我渴望嬴,也必须嬴。在这个高手如林的实验班里,我显得如此软弱无力,我要嬴回尊严。
雪白的纸张,已经书写完了它需要的成分,时间还早,但我感觉离交卷不远了。索性把它压在本子吧!顺手抓住涂改液,往桌子上乱涂乱画,尽管我明白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的可耻性。画完了,涂完了,改交卷了。天啦,还有半个小时,我百无聊赖地又在本子上涂鸦。考场很静,静得可以听见风吹的声音,是监考老师之前的举动震撼了他们吧?我想一定是的。当时他凶神恶煞的摸样谁见了不害怕呢?坐在最靠窗户的位子,我静静盯着云朵,依旧可以和我压住的试卷颜色形成极大的反差。怎麽还不下雨?我有些闷热。这是,我忽然闻见了一种熟悉的味道,跟平时河水的味道一模一样。我欣喜起来,听即将发生的声音。果然,雷声响起来了,好响好响,好想好想,厉害的声音响彻天空,于凡间荡漾。我看见很多人捂住了耳朵,老师趴在窗户向外看了看,我看见监考老师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
篇2
美好的周一,有几个年轻人会有这样的闲情品茶赏雪,过着仙人般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安逸闲适。享受着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长假。众人眼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自由人!
每天醒来看初生的太阳,照耀世界每个角落,虔诚的感谢上帝,让我还能活着,看见阳光,一切就还是美好。或许现在有些年轻人和我一样,每天上上网、看看书、电视剧、打打游戏过着闲到发霉的生活;还有更多的人,每天挤公交,朝九晚五忙忙碌碌工作,维持生计,埋头苦干,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仍会逼着自己喜欢,他们说生活太现实,他们的梦想被生活这把尖刀活活刺穿。我呢,更倾向第一种人,梦想还是有的,在脑海里惊涛骇浪,每天用那些琐事来打发时间,然后慢慢治愈昨天的伤口,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很快乐,享受着最简单的快乐——活着的快乐。
一次次在黑夜里问自己,为什么总是辞掉工作,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了?”不喜欢,所以不想去做“另一个自己在回答。众人听了,笑了,是冷笑。
现在的我,很佩服那些在家无所事事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闲年轻人。众人的讥笑,亲戚朋友茶余饭后的话点心,父母的唠叨,内心施加的压力。因为没办法,去把另一件事情做好,付出的代价是这么多。!
他们远离城市的喧闹生活,孤独的把自己锁在寒冷的心笼。衣服,裸看着伤口,呵着冷气,搓着冰手,问自己,现在的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切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然后望着远处的火炉,缓缓的迈步凑上前取暖,狂热的火苗将心里寒冰逐渐熔化。他们会放下沉重的包裹,奔向远处炙热的黎明。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段自己和自己独处的时间,自己给自己疗伤,而不是看到伤口在流血还在没有目标的奋斗,直到血液流干,才感叹应该早点止血才好。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什么自己才会拥有一份简单的快乐不是吗?
篇3
其实,我并不特别推崇“文以载道”,只是觉得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有许多想说的话,该说的话,便没有工夫去“闲适”,于是疏远了风花雪月,冷淡了儿女情长,却偏爱大事、大情、大理。
看一件事物,听一段故事,有人多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构思作品。我则往往在认识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直至摸到了事物的本质,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成为连体,才开始考虑创作。
我在天涯海角,听了也读了一些关于“鹿回头”的故事,凡写这个故事的人,几乎都是站在猎人的立场上,赞美他执意追求的精神,最终获得了爱情。我接受不了这种式的爱情,花鹿是弱者,是屈服强者的牺牲品。我在《鹿回头》这首诗中,揭示了与屈服的实质:“可怜的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 嫁给了要置她死地的猎户 / 生与死转化成恩爱 / 猎人与猎物结成夫妇 /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这首诗得到邵燕祥、吴奔星等多位诗评家的赞许,并收进了几个版本的“建国五十年诗选”。
有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我的作品“思想大于形象”。对这类评论,我一向不以为意,从不反驳,有时甚至窃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思想”绝不是件坏事情。作家的思想深邃,作品才可能有深度,有见识,笔下才有真情感。没有思想,哪里来的情感。
“我的诗,是受伤老兵手中,倒下又扶起的旗帜”。年过花甲之后,我几乎与诗歌掰了脸,诗不答理我,我也不答理诗。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人生体验(我十一岁就参加了回民支队),或荣或辱,或苦辣酸甜,都尝过了,都体验了。久经磨难的我,开始从浪漫走向现实,从稚嫩走向比较成熟,经得多了,见得广了,思想也比较“复杂”与深刻了。正像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中说的:“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
年轻时,只关注个人命运,单纯地以个人好恶看待社会,看待周围事物,这虽然也能一定程度地识别与判断是非曲直,但往往感性多于理性。直至饱经了人间的沧桑才渐渐认识到,个人命运是离不开民族命运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不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去审视个人的命运,不把个人的命运融入民族命运之中,那么,无论乐观或悲观,都是极其盲目的。
我的经历坎坷,没有受过学校正规的系统教育,识字是从读半部《水浒》起步的,后来虽也读了不少书,却杂乱无章,特别是我爬格子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以及个人受到的教育,读书受到的影响,尤其是背负“十字架”的二十多年,不可能让我安于回忆生我的那个海滨,养我的那座玉都,倒是培育了我对国计民生的注意力,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些都注定我与杂文、随笔这种迅速反映社会世相的文体结了缘。即使是年轻时写的诗歌、小说,也时而忍不住跳出来发些议论,惹得一些文友告诫我:“议论入诗,佳作罕见。”我的一些诗歌,邵燕祥先生称为“随笔式的短诗”,雷抒雁先生则称做“杂谈式的诗歌”,吴奔星先生称为“思辨性的诗”,老友柳萌干脆谓之“杂文诗”。说句心里话,有些诗,像《鹿回头》一类,是显得理性了一些。
我是个粗线条的人,为人为文,往往忽略细微之处,大而化之居多,或许天生就不是做柔情文章的料儿。有时我也羡慕一些文友,思维纤巧,文笔细腻,在一般人看做“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也能下笔千言,写得枝繁叶茂。不能不承认这确是一种本领与智慧。
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有我自己的为文之路。我看重文学的功利,也就是文学的社会效益。这或许就是我老来对杂文、随笔情有独钟的原因。
杂文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杂文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一剂“保健品”。盛世危言,愈是盛世愈是需要杂文。杂文可以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唤起人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有人认为杂文是近代才有的文体,其实不然。我国古代的讽喻散文,都是极其精彩的“老杂文”。像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宋人献玉》、《梗阳人有狱》、《画蛇添足》等,像两汉的《淮南子》、《新序》,魏晋南北朝的《又与曹操论酒禁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等,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可以纳入杂文之列的名篇。古代的这些“杂文”,或托物寄意,谈古论今,以含蓄的笔调针砭社会痼疾;或嬉笑怒骂, 口无遮拦,以敏锐的洞察力嘲讽生活中荒谬事物与丑恶现象。这些“老杂文”,大多写得迂回曲折,意蕴深邃,耐人寻味;其语言泼辣,词锋逼人,淋漓畅快。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范文,是今人学写杂文必读的经典。
“‘闲适’文章我不会”。这话似乎又说得绝对了些,这篇序文东拉西扯,已经有了“闲适”的嫌疑。
篇4
趟过急流险滩,度过艰辛岁月,《杂文选刊》跨越两个世纪之首尾,迎来二十华诞。
二十年前,一个赢弱的文学精灵破土而出,从未登过大雅之堂的杂文,也要跻身于文学圈争有一席之地,此谓之顺乎历史潮流――
民众渴盼有为其鼓与呼的呐喊,国家需要敏感且担责的舆论监督,读者希望有长盛不衰的精神食粮,作家憧憬开辟针砭时弊的文学园地。《杂文选刊》的问世正当其时,且在较短时间形成品牌,自然顺理成章。
《杂文选刊》创刊伊始是双月刊,在襁褓中成长,五年后改为月刊;市场份额的增长,读者文化心理的扩容,直逼《杂文选刊》各有侧重。于是,历练十五年,改为半月刊,2004年初,《杂文选刊》下半月版面世,四年后,2008年初,又创办《杂文选刊》中旬版,至此《杂文选刊》上旬版、中旬版、下旬版覆盖了中国大陆城乡及港、澳、台等地区并延伸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
丑小鸭之变,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杂文选刊》在发展,标志着民主诉求之扩大。为适应不同文化需求的读者的不同文化消费,已经一变三的《杂文选刊》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不同文化口味与文化滋养。《杂文选刊》上版主打常规杂文,即关注社会走向,批判世间丑恶,彰显公正,力求鲜活。《杂文选刊》上版面世二十年,刊发杂文作品及其周边文章万余篇,近数千名作家、作者名字载入杂文史册,自费订阅率达99%以上,三代人的心里镌刻上《杂文选刊》的印迹。《杂文选刊》中版刚刚问世八个月,她已担纲集中展示荒诞杂文之重任,也颇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读者之青睐。荒诞杂文(二十年前我们称为怪体杂文)是有别于常规杂文的非常规杂文之另类,即调动应用文写作或其他文学形式的变异创作的看似荒诞题材之杂文。杂文离不开忧患,更不能让悲愤缺位,然杂文幽默与诙谐之笑,也是其文化根基与文化情愫。近年来,一些杂文作家、作者尝试荒诞杂文创作,已成为杂文之时尚新宠,前景十分看好。《杂文选刊》下版这株五年前的幼苗如今已成长为一棵小树,“姹紫嫣红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前贤的预想与企盼,得益于杂文这棵老树发新枝,《杂文选刊》下版正是由于散文化随笔化杂文的勃兴使其应运而生,“下版”一经问世,便为青年尤其是校园中的师生所钟情,迄今已是哪里有青春活力,哪里便有《杂文选刊》下旬版。
盘点《杂文选刊》二十年历程,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与慰藉,也有开拓的激情与荣幸,有进取超越的实践与纪录,也有信念的守望与坚毅。
应近十家(次)出版社之邀约,《杂文选刊》已为其选编杂文图书三十九种近千万字,发行五十余万册。其中“丛书”四种,每种五至八册;“年度选本”八册。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文学百年系列”丛书,邀约《杂文选刊》加盟为其选编之《中华杂文百年精华》,同其“小说精华”、“诗歌精华”、“散文精华”等一道被列入该社重点图书,它也是迄今为止首部含括一个世纪的杂文精萃。
建立《杂文选刊》网站――中华杂文网的运转让纸媒与网络结成手足,这是展示名家与新秀的平台,也是培育网民杂文阅读口味的快餐。扶掖、培养杂文作者、作家是《杂文选刊》义不容辞的职责,也将壮大杂文创作团队。一些无名作者,一俟《杂文选刊》扶掖,其创作多有明显起色,品位多有提升。
回顾二十年走过之路,我们既有疏忽失误的遗憾与愧疚,也有因循守旧的败绩与羞赧,既有力不从心的酸楚与无奈,也有缺乏经验的失落与伤感。毕竟,《杂文选刊》还是成长期,毕竟《杂文选刊》今后的路还更长更远……
篇5
一、杂文的内涵特点
杂文古已有之,是一种形象性与说理性相结合的文体,因而形象化说理是它的本质特点。同时它体例短小精悍,感应灵敏,语言幽默讽刺,寓庄于谐。按其性质和社会功能可分为三类:讽刺性杂文(如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歌颂性杂文(如叶永烈的《为科学而献身》)和知识性杂文(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杂文不同于散文,可以尽情的描绘抒情议论;也不同于小说、戏剧,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杂文也有别于时评,时评多一事一议,用语精要、直截了当。杂文可以多事一议,语言富有文采,是文学性与政论性的结合。
二、杂文的练习要点
1.以小见大。“小”,就是题材小,题目小,角度巧。善于从生活的小处出发,善于从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中撷取最便于杂文写作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侧面去落笔。所谓“见大”,即是于“一滴水中见太阳”,以“一目尽传精神”,能反映世俗人情,议论出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从头发的故事及一封读者来信说开去,从而谈到了掌权的问题,表达了对现象的愤慨,这就是以小见大。笔者学生李慈的《谁劫持了我的爱犬》也是由一则英国女士的爱犬遭绑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狗的新闻报道联想开去,进而阐发了人类的爱心原是服务于自己的欲望,发人深省。这种生发与开拓使文章有一种思考的力度与锐气。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敏于观察发现,敏于思索,见微知著,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准备锦囊随时捕捉随时记录。
2.以实论虚。“实”即形象,“虚”即道理。杂文写作不是先说观点再论证,而常常是旁征博引,由事例引出,通过形象的引申和对照来说理。这种形象可以是借助寓言故事,用鸟兽虫鱼植物来比附人的形象。如刘征的《庄周买水》即借寓言故事批判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思想;也可以巧用比喻和比拟,如马铁丁的《火柴颂》凭借火柴的功用作比喻,歌颂了无私奉献的品质。
3.讽刺得法。夸张、反语、漫画手法的运用,当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中学生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他们在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时,常常容易一味地痛斥揶揄,一味地渲染铺陈。这样也许酣畅淋漓,然而失了分寸。因而讽刺要恰到好处。讽刺不必尽是凌厉如金刚怒目,幽默诙谐也可。如学生张斌的这段文字:“牛芒。无业人员,为本市公认的‘英雄’级人物。劫富‘济贫’,经常一身黑衣出没于邻市富豪家中,偷功了得,人称‘黑手观音’;并‘热心’教育下一代,传授他毕生绝学,还免费开办夜校,设有‘偷、抢、盗、骗’四科,真正帮助贫苦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它简笔勾勒,以诙谐出之,透露的是一种睿智。
篇6
获奖作品支付稿费,包含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笑话、故事、漫画、书评、影评、书法、美术、摄影等,以及学生作文、校园文学等综合性文艺作品。
由名家评点,企业赞助,优胜有奖,颁发证书,出版专集,推荐入会,参加创作笔会,重点扶植新人。
投稿请用电子版发送,并附作者个人简介及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书法、美术、剪纸、雕刻等艺术作品请寄原件,不需装裱,尺寸不限,便于参评。
篇7
陈鲁民,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写作20年,共在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杂文1400多篇。曾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金奖等100多次,作品被收入40余部文集和中小学教材。著有杂文随笔集《冷眼热风》《大愚若智》《生正逢时》《思路花语》。杂文代表作有《球霸、文霸与粪霸》《一个茶壶30个杯》《鲁迅与张国荣齐飞》《文人与做官》《我不当“母界文化名人”》《黛玉爱上了焦大》等。
陈鲁民的杂文以文采见长,有诗的深邃和凝练,以构思奇妙取胜,以富于理性思考称奇,有小说的细腻、幽默和轻松耐读,在文字的跌宕多姿里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在敢于和善于鞭鞑社会浊流中道出高尚与正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杂文风格。
给自己的人生打十分
作家冷夏在《霍英东全传》中,记录了她与霍英东先生的有趣对话。作家问:“你从商已有半个世纪,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应该有个自我评价。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霍英东连想也没想就答道:“不止100分。因为几十年来,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从朝鲜战争时的那一批人开始,所有帮过我或者与我合作过的人,个个都赚钱、发达……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其实,霍英东先生的更大贡献、更高人生价值,是他几十年始终如一的爱国行为,他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社会公益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贡献。他不遗余力,慷慨解囊,捐赠多达百多亿之巨。所以他完全可以这样自信地给自己打高分,他当之无愧。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虽然不能像霍先生那样人生辉煌,功德圆满,但也不妨抽空给自己的人生打个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一个基本判断,看看自己这辈子过得值不值。我以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得分固然有很多指标,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事业成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这三项。
事业成功最重要。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把它当事业去干,全神贯注,自强不息,干出了名堂,创造了成就,在你这一行出类拔萃,就能给自己打个满分。霍英东先生经商大获成功,富甲天下;邓亚萍打乒乓球摘金夺银,打遍世界无敌手;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历经艰辛,一鸣惊人;巴金的《家》《春》《秋》闻名中外,《随感录》石破天惊。他们的事业都能打满分。
奉献社会价更高。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好军医华益慰,对病人无限热忱,一生做了6000多例手术,全部成功;水稻专家袁隆平,硕果累累,每年为社会增产粮食上千亿斤;优秀公仆牛玉儒,为城市建设殚精竭虑,为社会和谐鞠躬尽瘁。他们的奉献均可打满分。
服务人民尤可贵。北京模范售票员李素丽,微笑服务,热情待客,温暖人心;上海维修工人徐虎,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不遗余力地帮居民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服务人民的楷模,都能打人生高分。
尽管我们和这些英雄模范还有不小差距,与他们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要明白自己究竟差在哪里。所以,不论再忙,也需静下心来,客观、科学、公正地给自己的人生打个分。分低了就得赶快加油,争取后来居上;分高了也别沾沾自喜,须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百尺竿头还当更进一步。
人生也是进京赶考,希望能像霍英东那样考个好分啊!
篇8
2006年11月,我办理了退休手续。其实,早在2001年底我不再担任实职而退居“二线”后,就已经享受“半退休待遇”了。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始终把舞文弄墨与自己先后从事的文教、宣传、广播电视等工作结合起来,和研究新闻、党史及探讨读书治学方法结合起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退休前的30多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各类文稿,被《人民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采用的有150()余篇。为了以文会友、切磋技艺,总结写作经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充分利用退居“二线”后环境清静、时间宽裕的条件,在对这些作品整理的基础上,先是从中遴选出杂文152篇,约16万字,汇编成册,名日《世风微语》。之后,又将360余篇共30余万字的“读书札记”“治学杂谈”和“求知漫笔”之类的文章,进行了精心梳理,分门别类,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出版了《古今治学方法谈》和《读书诀窍》2本知识性专著。
2006年我退休后。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于是我给自己下了个读、写“定额”:每年阅读新书至少20本,撰写的读书札记、杂文、随笔、时评之类的文章被采用不少于40篇。2007年9月,我从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筛选出149篇评论,出版了融“褒言贬语”“感言悟语”“讽言幽语”和“冷言热语”于一书的共22万字的评论集《多言多语》。
我已出版的这些文集,虽不敢与名家名著相媲关,但令我欣慰和自豪的是: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有很多写好者常常慕名来信、来电或上门向我索要文集:一些中小学将我的文集作为素质教育的选用书籍和青少年学生的课外读物:县委组织部门还把有些文章作为培训基层干部的学习参考材料呢!
假如说在职时,舞文弄墨是我的“业余爱好”,那么退休后,舞文弄墨便成了我的“专业爱好”:而著书立说,则是我舞文弄墨所派生出的一项“副产品”。舞文弄墨,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著书立说,丰富和充实了我的精神生活。
一位文学大师曾将星期天称之为自己“生命的1/7”。不言而喻,如今实行的“双休日”。当然就是“生命的2/7”了。余思之:假如一个人从20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在这40年间,就有4160多个“休息日”。再把800多个长、短节假日也算上,这就相当于10多年的时间。至于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则更多。倘若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都能给自己订个治学计划,从这些宝贵的时间里抽出一部分用于读书求知、舞文弄墨,那将对自己、对社会益莫大焉!
篇9
【老汤档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人一向有崇奉祖先的传统。凡是祖宗传下来的,大都格外珍惜。这也许是不错的,但倘不能先行辨明货色,那么珍惜也就显出了盲目。
比如“诚信”吧,我们的祖先身上本来就不多,于今就更少了。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史密斯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中国人的性格》,他在书中说:“许多了解中国人的人认为,‘信’在天朝上邦,事实上可能是最罕见的美德。”书中又引用基得教授的话说:“中国人公开和私下里的表现,都与‘信’背道而驰。”也许史密斯和基得刚从异域来到中国,那感觉特别敏锐的缘故,他们惊人一致地感到中国人“缺乏诚信”,真有点让中国人太没有面子了。
但是,从那时到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下屡屡见诸报端的事实证明,史密斯们虽然不留情面,却决非恶意的诽谤。
报载,几年以前,一位在德国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因贪图小便宜,用实验室的话机往国内家中打电话,导师知道了,找去批评了一顿,不料那学生又顺口撒谎说,他是在向国内索取研究数据。导师是知道真情的,当即说,好,那么你可以离开这里了。你这样做,不但会毁灭你自己,还会毁灭科学的。
在大多数中国人来看,这德国佬太死性了,纲也上得太高,打个私人电话,顺口撒个小谎,就至于毁灭了科学?邪乎了!但那德国人不这么看,你在这种小事上都撒谎,难保在科学研究上不撒谎,那不就是科学的毁灭吗?
无独有偶,4月18日的《齐鲁晚报》报道:“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申请攻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学位时,因伪造成绩单和推荐信,不仅被取消了入学资格,还被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另一所大学开除。”文章说:“虽然这是一个孤立事件,但结合前不久有关中国GRE考试作弊的风波,这些造假事件已引起美国教育界的严重关注。这不仅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声誉,而且势必会影响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的问题。”说的都是造假的事情,和国内多如牛毛的造假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这次是把假造到大洋的另一边去罢了。
事实上,中国人在国内的造假比在国外要严重得多,考试中的作弊,求职中的自我吹嘘,大学教师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之类,绵绵不绝地见之于报端,而未见报端的,在我看来,一定要比见诸报端的多出了不知多少倍。在这种正反颠倒、见怪不怪的背景下,你讲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那不就成了傻帽儿了?那位德国的讲撒谎会毁灭科学的导师,如果不是呆鸟,那一定就是精神病!
诚信是属于道德范畴的。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它反映的却是一种哲学观或者世界观,倘不能建立起尊重科学的世界观,哪里还会有什么诚信?今天许多的中国人可能把科学与技术等同起来,他们似乎从来不把科学当成一种信仰,这就有点麻烦了。
篇10
散文是弹性文体,包括许多体裁,如书信、日记、游记、传记、小品、随笔、杂文、报告文学等。这里列举一些。比如周作人的《乌篷船》,是书信体。此种体裁通常都是表达问候或事务往来。因对方所去的是自己的家乡,便给对方一些旅行方面的指导。其写作动机及目的是导游性质的,但不同于一般的导游册子,在于写法或介绍上的别致。“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此种行文的巧妙在于避开了介绍风土人情或风物景致的必要,而集中在交通工具上,有了便利的交通工具,那些景致就可以看到了。接着作者便介绍那种交通工具,即水乡的船。船有乌蓬与白蓬之分,各有用途。乌蓬船又分三种,即四明瓦、三明瓦及小船,而三明瓦最适用。这些说明文字不厌其详,不仅可让对方了解得清楚一些,更在于由此引发兴趣。坐船出游,不能性急。“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这是一种悠然闲适的心态,最便于赏玩景致。其实作者是把自己的记游心得告诉对方,以期对方能够领会及践行,从而增加兴味。行文至此,导游的目的是达成了,但言外之意却传导出一种人生态度及相应的艺术趣味来。有趣的是作为收信人的子荣君,又是作者曾用的笔名,则本文可谓写给自己看的,乃闲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小品,即小品文,多写生活情趣。仍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例,比如《故乡的野菜》,文中讲与故乡的感情并不是特别地深,离开之后也不是很眷恋,但有时也会想起。然后讲了故乡的几种野菜,即荠菜、黄花麦果及紫云英,尽管各有吃法,但就滋味上讲仍就是清淡的。此种态度及趣味,还可用别的物事来比方。比如《喝茶》一文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这里讲喝茶的要义在于片刻的优游,即悠闲。由喝茶又讲到茶食,即佐茶的食物也应以清淡为主,比如豆腐制品的茶干及干丝。再讲到日本的茶淘饭,配以腌菜及萝卜,都是于清茶淡饭中寻求其滋味。不用说,清淡的滋味正好对应于悠闲的心态。再如《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所写:“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悠闲的心态中,所要领略的是一些生活的情致。看似无用,实则可以抚慰心灵。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多为闲适心态的表现,写来平和冲淡。林语堂也很倾心于小品散文,进而提出小品文笔调或闲话文风及家常文体。比如《秋天的况味》,文中由吸烟说起,讲到烟有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种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很显然,这里对秋天的观感是一种成熟之美,可以表明绚烂多姿,又老到炼达。不过即便如此言说,作者也只好界定在初秋,而不是晚秋。若晚秋一到,则免不了凋落衰残及肃杀。至于初秋的温和,有如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又如文笔渐趋纯熟炼达,有深长意味。行文至此,作者便拓展开去,“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诸如慢火炖猪肉、旧字典、旧书桌、老气横秋的招牌及书家苍劲雄深的笔迹,还有徐娘半老的风韵等,这一切都能体现出秋的温文醇熟的滋味。再引邓肯的话,以供佐证。并认为:“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大可引为同调。
杂文,也叫随感录、杂感等,因鲁迅的倡导而形成一种文体。比如王小波的《我看文化热》,文中先讲几次文化热的现象,然后再讲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表明一种反思。“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两相比较,只讲伦理或操守,无疑是缩小了文化的内涵。“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这个通俗的比方不仅用得很恰切,还颇有反讽的意味。再如《我的精神家园》一文,写因偷书看而挨凑,爸爸的小心是由于那年头政治气氛紧张,但哥俩又抵不住求知的欲望,这才捅开柜子偷书看。看书的结果是挨凑,但说爸爸揍得不够绅士,此中的幽默虽有调侃或挪揄,实质上仍就反讽那个禁锢知识及人文的荒唐年代。作者说长大了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当然同时也就知道了自由、理性、民主等,这些都是王小波杂文写作的关键词。不过作者并不只是在抽象的层面上展开思考,而是多取材于现实,尤其是自身当知青的经历,因而对这些语词就颇有独到的体会。作者所说的思维的乐趣,也许正在于有人生阅历作为诠释。至于通过一番思考,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或荒唐现象,就只好采用幽默与反讽。幽默多是一种自我调解,让郁积的情感得以释放。至于反讽,仍就是一种指斥。尽管这种指斥与幽默结合在一起,较为委婉或柔性,但个中的是非曲直又是不言而喻的。“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人文事业的追求,不是靠手执教鞭将你打,而是不能在艰难的寻求中丧失童心。童心的可贵,让人尽可能地回复本真,或者说不致于离得太远。再就是坚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竟争,如此才有可能建构起一个精神的家园来。
(吴永福 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