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28 03:1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百三十一块四毛”
你微微颤颤的把一百三十一块四毛给我说:“那么,请你爱我吧”——————————-题记
今天,接到朋友的电话说他和她女朋友结婚了,我笑了,依然笑得那么淡然,微颤的放下手机,整个人散在椅子上,我是应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替自己感到悲伤?想起以前一起拼搏的日子,那样的无忧无虑,开心快乐,不会独自的乱想,更不会孤独的对纸牌说话。
以前我们很天真单纯的说要永远在一起,你说愿意为我放弃那本属于你的荣耀,要永永远远的陪我,我知道那是一个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依然的沉醉不能自拔。
有时候,发现自己傻得可爱,为了一个虚无的诺言,苦苦等了几个春秋,虚度了不知道多少年华,尽管知道梦醒了,但还是每夜苦苦的等候,再次回到梦中,就这样,时光流逝,我的心痛了,也冷了。
我喜欢读那种中国风的文章,不是因为我喜欢,而是读这样的文章能让心静下来,不想别的事,这样就不会时时刻刻的想起你,就不会分分秒秒的心疼了,与古人借酒消愁,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是,就让这份有缘无分的情谊随风灭,随雨熄了吧!
从此,天堂地狱,再无相见,而我的心,在此回归平静。
……。…………
你说“爱一个人需要多少钱”
“一百三十一块四毛”
你微微颤颤的把一百三十一块四毛给我说:“那么,请你爱我吧”
我会永远记住,有这么一个人,一个深爱我的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不会再去后悔。
2011。10。3
青烟
篇2
忧与爱
陈亢
我的父母亲几乎是一路打着闹着勉强走完了他们婚姻的前半程,那里没有爱情,只有礼教和责任,然而命运终究是公平的,后半程虽忧患重重却也因爱情而一路芬芳。
母亲在我高一那年的暑假被查出宫颈癌,之后的两个月父亲便陪着母亲在上海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我永远不能忘记母亲术后化疗归来我见他们第一面的情景。母亲倚靠在床头,寥寥几根一节手指长短的白发扎根在薄得几近透明的头皮上,眉毛也是雪白的样子,惟有眼睛还保有原来的颜色,却消逝了以往的神采,嘴唇紫中泛白,干涩得像久未浇灌的土地。她的一只手笼在被子里,另一只手被父亲轻握着,整个人苍白得仿佛能瞬间被阳光穿透。父亲也似乎一下子老了几十岁,整张脸几乎皱成了核桃,本就脱发的他如今头皮上终于一根不剩。他们的手始终握在一起,手臂都细得好像仅余骨架,一黑一白对比鲜明却又和谐温暖。
母亲被化疗抽干了气力,话都不能说,最多抿抿嘴唇作微笑的样子。她的一个眼神,父亲端水过来喂她;她的一个眼神,父亲端来尿壶把输尿管放进去;她的一个眼神,父亲拿来枕头垫高她的背;她的一个眼神,父亲……医生说母亲需要好好调理,如果五年内不出现任何问题,那一切都好;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生命堪忧。于是父亲买来许多抗癌食谱,照顾母亲之余便拿来钻研,变着法儿地给母亲滋补。平日里偶尔扮小丑、变魔术来使母亲开心。他还常常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学习,让母亲放心,这样母亲的病才能好得快些。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母亲的身体在父亲的悉心照顾下日渐好转,父亲的眉峰也舒展了许多。应该是半年前的一个夜晚吧,我偶然醒来,发现他们卧室的门漏了缝,正想悄悄上前把门合紧,却从门缝中看到月光下父亲温暖的侧脸。月光抚慰着熟睡的母亲,父亲坐在床畔轻轻描摹着母亲的眉眼,那一刻,他黝黑的脸柔和得像要融进月色里。
如今,他们从不吵架,在家里彼此偶尔的对视也总流泻出无尽的温柔,出门也总手挽着手,俨然是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
忧患虽已淡褪,他们于其中产生的爱情却颜色依旧。
【考生来信】
赵(道夫)老师:
其实我的作文一直不好的,高考算是幸运吧,要我谈点感受还行,经验可真说不上。
我觉得随笔最重要的就在于真情实感,这一点具备了,其他格式之类的注意一点就好了。对我来说,我比较喜欢写生活中的小事,算是挖掘生活的点滴吧。要找到自己擅长写的类型,这样高考时才能得心应手,而这要靠平时多尝试练习。
作文除非文笔非常(好),否则最好不要玩花样,质朴、以情动人永远是上上策。我想高考我的拿分点就在这里。其他的我也没什么能说的了,谢谢赵老师您的谬赞,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回顾一下自己的曾经,呵呵。
到这里要祝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了,同时也衷心祝愿您的随笔教学更上一层楼!
您的学生:陈亢
2012年7月28日
【教师放言】
看着陈亢同学的考场真文与来信,心中颇激动与欣慰。意外的惊喜并不意外,平时的随笔训练终于有了回报。
我们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同仁痛感于学生作文质量水平的原地踏步,作文题材渐趋窄化、泛化。我们经过学习、思考、分析并达成共识,2012年初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鼓起勇气,探索实践,将“随笔”引入作文教学,努力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激扬青春热情、激发智慧发展的自觉需求和主动行为。我们在现实的功利和未来的理想之间找准了随笔这一契合点,找到了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成绩提高和生命成长的途径。
随笔最讲究真诚,不仅在写作内容上求“真”,而且要在写作态度上求“诚”。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进一步从写作程序来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蔑、卑鄙的态度。”
正是随笔训练为陈亢同学种下了“真实、真诚”的写作信念,使她的写作思维耕耘生活的土壤,使她的文章充盈着真情实感,赢得了高分。她带着这一科学的写作信念和随笔写作习惯上路,她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她不仅赢得了高考,而且将赢得人生。
因为真情实感,所以动人肺腑。文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都在作者自己总结的“真情实感”四个字上。
这原汁原味的高考考场之作,一个标点、一处遣词造句,教师都没有改动。陈亢是我教的高三(8)班的学生,平时写作也只是中等水平,吃了我不少批评,但练了半年随笔后,她这次高考却给人以意外的惊喜,第一卷160分,她考了123分,圆了大学梦,实属不易。考完后,她就跟她姐姐李倩老师说:文章写好后,读了,自己都要流泪了,而且用了随笔。成绩公布后,她太高兴了,说估计123分中就有60分的作文分。
于是,我就让她把考场作文默写出来,给她的学弟学妹们看看,并请她写一段写作感言。这就有了上面的学生来信。
综合考场习作和考生来信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四条启示:
1. 写自己的生活。她说:“我比较喜欢写生活中的小事,算是挖掘生活的点滴吧。要找到自己擅长写的类型,这样高考时才能得心应手,而这要靠平时多尝试练习。”她的考场习作,就写了她自己的家庭中父母与癌魔战斗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爱情在忧患中成长、发展的主题。
2. 写真情实感。她说:“我觉得随笔最重要的就在于真情实感,这一点具备了,其他格式之类的注意一点就好了。”真情实感,一是真实,源自生活,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有味道;二是真诚,不玩虚情假意。
篇3
关键词:崇高友谊;普通友谊;德性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27-01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最重要的一位人文主义思想家,著有《随笔集》,洋洋洒洒百余万字。内容涉猎广泛,题目庞杂,其中友谊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友谊属于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是建立在利益一致、爱好相投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具有德性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在古典哲学模式下,友谊承担着维系共同体内部稳定的使命,被赋予了一种政治内涵。
蒙田醉心与友情问题的研究,发端于他与拉博埃西之间的深厚友谊。拉博埃西也是法国的一位人文主义者,诗人,两人相交仅六年,与蒙田结下深厚情谊,他们之间的友情对蒙田影响巨大。拉博埃西于1563年去世,年仅33岁,他的去世对蒙田的打击极大,也是促使蒙田写作《随笔集》的原因和动力。在去世前,拉博埃西留下遗嘱,将自己的藏书和文稿全部遗赠给了蒙田。蒙田说,他和拉博埃西之间的友情仿佛是上帝的安排,举世罕见,男子之间尤其绝无仅有。
蒙田把自古以来的友谊分为四种,即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欢女爱的,他认为这四种友谊不论单独还是合在一起,都达不到他和拉博埃西之间的那种友情,这四种友谊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欲望、或其他目的基础上的,是庸俗的、世俗化的,是普通的友谊。而他和拉博埃西之间的友谊排除了其他一切功利目的,这种友情崇高伟大,完美无缺,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种友爱绝不是为了获取任何个人利益,或任何一己之乐,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朋友获取利益,享受到友情的快乐。为了进行有效的区别,蒙田对这四种普通友谊逐一作了分析。
血缘的友谊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存在的一种友情。他以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在家庭中,子女对父辈多的是尊敬,少的是友谊。因为友谊要想茁壮成长,必须有交流和沟通,而子女和父辈不可能有太多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还可能妨碍亲情的责任。父辈的一切事是不会说给子女听的,那样父辈在孩子面前就没有了应有的尊严,就会得不到孩子的尊重,而且有失体统。
爱情,和真正的友谊也无法相比。蒙田认为爱情是欲望之火,燃烧起来更炽烈、更灼人,但来得快去的也疾,且起伏不定。而友谊的热情节制适中,持久平和的。爱情得不到时反而有一种疯狂的欲望,而一旦占有也就容易失去,它主要是一种肉体上的快乐。而友谊这种情感得到后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精神上的,在享受中友情得到充实,提升,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两种情感蒙田都有体会,但是他认为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爱情更进一步是婚姻,蒙田认为婚姻更是一种交易。
社交和待客的友谊仅仅是由于认识或交往而形成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且多多少少总与物质利益有关,通常被当做获取利益的手段,一旦没有了利益这个基础,友谊就会荡然无存。这四种普通友谊,要求当事人在相处时,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友谊就会跌入低谷。
崇高友谊就像他与拉博埃西的那种情意,是两颗心的相互交融,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不分彼此,没有你我,两者是真正的和谐一致。“觉不出是两颗心缝合在一起。如果有人逼着我说出为什么爱他,我觉得不能够表达,只有回答:‘因为这是他,因为这是我。’”他们的一切都是共有的:意愿、想法、判断、财产、妻儿、荣誉与生命。他们就像一个双身子灵魂,彼此相互拥有,双方都希望为对方多做事,尽可能给对方提供各种帮助和机会,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蒙田的友爱观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生活所需的德性,是生活中的善。他把友爱分为三种:为利之爱、为乐之爱和为德之爱。前两种爱都是基于一定的外在目的,是偶然的,也是短暂的;为德之爱是友爱双方为彼此的德性吸引,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它是一种完满的、高尚的情感,是自足的,是友爱双方在德性上的共同促进。朋友就是另一个自我,对朋友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朋友需要共同生活,如果朋友太多就不能共同生活,所以,深厚的友爱只能给予极少数人。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友谊多多少少带有不同的功利目的,像蒙田所说的这种友谊实在是太罕见了、太稀少了,也许正因为罕见才弥足珍贵。对此,蒙田也是很清楚的,“要建立这样的友谊需要多少机缘,三百年能够遇见这么一次已是鸿运高照了。”
蒙田的友谊观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进来,使一部分人的人生观发生扭曲。蒙田的友谊观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关爱,少一点冷漠,让友谊尽量摆脱利益的束缚,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和谐。
篇4
只为再看一眼你微笑的容颜
哪怕从此刻就说再见
记忆相遇的容颜
不会再有初见
一段青山白骨的缠绵
站在幸福终点的你
微笑离去
留我一个人角落里独殇
无论爱情 或许友情
在天涯的妄想里
终会离我流浪而去
随笔里藏给你的思恋
被我忧伤的火焰
化为灰烬 一字一殇
流淌时光里的记忆
阅尽沧桑
不愿触碰疼痛的回忆
一点也没有留的故去
埋葬所谓不安尘世
只剩你微笑容颜 挥之不去
再也不见
……致读不懂的自己与你们无关
云水禅心
篇5
其实,我并不特别推崇“文以载道”,只是觉得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有许多想说的话,该说的话,便没有工夫去“闲适”,于是疏远了风花雪月,冷淡了儿女情长,却偏爱大事、大情、大理。
看一件事物,听一段故事,有人多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构思作品。我则往往在认识与理解事物的过程中,直至摸到了事物的本质,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成为连体,才开始考虑创作。
我在天涯海角,听了也读了一些关于“鹿回头”的故事,凡写这个故事的人,几乎都是站在猎人的立场上,赞美他执意追求的精神,最终获得了爱情。我接受不了这种式的爱情,花鹿是弱者,是屈服强者的牺牲品。我在《鹿回头》这首诗中,揭示了与屈服的实质:“可怜的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 嫁给了要置她死地的猎户 / 生与死转化成恩爱 / 猎人与猎物结成夫妇 /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这首诗得到邵燕祥、吴奔星等多位诗评家的赞许,并收进了几个版本的“建国五十年诗选”。
有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我的作品“思想大于形象”。对这类评论,我一向不以为意,从不反驳,有时甚至窃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思想”绝不是件坏事情。作家的思想深邃,作品才可能有深度,有见识,笔下才有真情感。没有思想,哪里来的情感。
“我的诗,是受伤老兵手中,倒下又扶起的旗帜”。年过花甲之后,我几乎与诗歌掰了脸,诗不答理我,我也不答理诗。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人生体验(我十一岁就参加了回民支队),或荣或辱,或苦辣酸甜,都尝过了,都体验了。久经磨难的我,开始从浪漫走向现实,从稚嫩走向比较成熟,经得多了,见得广了,思想也比较“复杂”与深刻了。正像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中说的:“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
年轻时,只关注个人命运,单纯地以个人好恶看待社会,看待周围事物,这虽然也能一定程度地识别与判断是非曲直,但往往感性多于理性。直至饱经了人间的沧桑才渐渐认识到,个人命运是离不开民族命运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作家,不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去审视个人的命运,不把个人的命运融入民族命运之中,那么,无论乐观或悲观,都是极其盲目的。
我的经历坎坷,没有受过学校正规的系统教育,识字是从读半部《水浒》起步的,后来虽也读了不少书,却杂乱无章,特别是我爬格子的时代环境、社会氛围,以及个人受到的教育,读书受到的影响,尤其是背负“十字架”的二十多年,不可能让我安于回忆生我的那个海滨,养我的那座玉都,倒是培育了我对国计民生的注意力,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些都注定我与杂文、随笔这种迅速反映社会世相的文体结了缘。即使是年轻时写的诗歌、小说,也时而忍不住跳出来发些议论,惹得一些文友告诫我:“议论入诗,佳作罕见。”我的一些诗歌,邵燕祥先生称为“随笔式的短诗”,雷抒雁先生则称做“杂谈式的诗歌”,吴奔星先生称为“思辨性的诗”,老友柳萌干脆谓之“杂文诗”。说句心里话,有些诗,像《鹿回头》一类,是显得理性了一些。
我是个粗线条的人,为人为文,往往忽略细微之处,大而化之居多,或许天生就不是做柔情文章的料儿。有时我也羡慕一些文友,思维纤巧,文笔细腻,在一般人看做“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也能下笔千言,写得枝繁叶茂。不能不承认这确是一种本领与智慧。
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有我自己的为文之路。我看重文学的功利,也就是文学的社会效益。这或许就是我老来对杂文、随笔情有独钟的原因。
杂文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杂文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一剂“保健品”。盛世危言,愈是盛世愈是需要杂文。杂文可以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唤起人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有人认为杂文是近代才有的文体,其实不然。我国古代的讽喻散文,都是极其精彩的“老杂文”。像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宋人献玉》、《梗阳人有狱》、《画蛇添足》等,像两汉的《淮南子》、《新序》,魏晋南北朝的《又与曹操论酒禁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等,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可以纳入杂文之列的名篇。古代的这些“杂文”,或托物寄意,谈古论今,以含蓄的笔调针砭社会痼疾;或嬉笑怒骂, 口无遮拦,以敏锐的洞察力嘲讽生活中荒谬事物与丑恶现象。这些“老杂文”,大多写得迂回曲折,意蕴深邃,耐人寻味;其语言泼辣,词锋逼人,淋漓畅快。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范文,是今人学写杂文必读的经典。
“‘闲适’文章我不会”。这话似乎又说得绝对了些,这篇序文东拉西扯,已经有了“闲适”的嫌疑。
篇6
搞美术的弟弟来家。当女儿想起将最近的画作拿出来让她舅舅过目一下时,时候已不早了。总共四、五幅素描十来幅速写,没想到弟弟细看细说竟然花了两三个小时,起身告辞已是深夜,他那六岁的儿子已在沙发上睡熟了,他是如此认真地来对待这桩事情,我没料到,女儿也没料到。
人之初,应当是不懂也不会敷衍的
弟弟走后女儿沉默很久才说:“舅舅太好了,和他相比,妈妈,你平时常常是在敷衍我。”心一惊,我承认了她的话是对的。在她让我看她的图画或作品时,在她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什么时,只因我心里忙着别的或仅仅是心里想着别的事情,便心不在焉地“嗯嗯”,或简单地说些“不错有进步”之类的话,我有时确是在敷衍她。我在生活中敷衍有些事情尚不足怪,但自认是最爱女儿的,怎么也会敷衍她?莫非敷衍也会成为习惯?
人之初,应当是不懂也不会敷衍的,对一切都是好奇而认真的。渐渐长大时,父母师长、所有的人都教导我们要认真做人,从没人教我们可以敷衍,但不幸的是,许多人学会了敷衍。
当你临着颜真卿认真写了一个暑假的毛笔字交上去并盼望能多得几个红圈圈时,老师竟然只打了个勾勾就如数退还,你感到你的认真被敷衍了。班组会上鼓励大家相互提意见,你认真地提了,反招致他人心生埋怨,你觉得还不如像别人那样鸡毛蒜皮地敷衍。邻居请你过去听她小孩弹钢琴,他弹得极糟,你委婉地说出了你的看法,小孩母亲的脸却沉下来了,本来只要你不负责任地夸赞几句,她本来只需敷衍。
认真其实是为了自己
你渐渐发现敷衍更轻松,更合算,你不必费心,无需付出,也不会损伤。更有甚者,有些事情你只能敷衍,必须敷衍,一认真那事儿便戳穿,而戳穿对所有人都没好处,你若只顾自己认真而置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不太自私了吗?
就这样我们学会了敷衍,并习惯了敷衍,我们视那些不会敷衍的人为傻瓜,不识时务,脑子不正常。我们都非常正常,因为我们会敷衍,几乎所有稍稍聪明一点的人到头来都学会了敷衍。
弟弟极像父亲,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就是个至死都不会敷衍的人,在我们看来他这一生吃了不少亏,但他老人家却从不以为自己是吃了亏的。他已习惯了认真,他无法不认真,若不认真他自己首先会难受。尽管到老来周围许多敷衍潦草的事情让他痛心疾首,但这只使他变得更加认真,甚至到临终前几天他还将自己手头的药清点了数目,嘱咐我们不必多配,以免造成浪费。现在想来父亲确实是不吃亏的,应了他这一生的认真――认真地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对别人,他认真地做了一回人。而我们呢?我们似乎从未想到认真其实是为了自己的,敷衍也是。
篇7
关于友情的文章,不知写过多少篇了。可一直写不厌,仿佛上瘾似的。关于心情的随笔,不知在心里构思了多少段,但是,一直懒得动手写在纸上。
上初中两个月了,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整日认真地做着笔记,课后和同学大声议论某个小说中的人物,有时还在私底下给某个老师取个外号,以表示我们的不满。中午回到宿舍,跟舍友们一同唱着JJ,Will的歌。打休息铃后,都躺在床上悄悄说话。刚开始总被老师发现,然后受训,第二天黑板上就写着批评:220,午休时说话。过了一个星期,跟生活老师混熟了,也就好过了许多。四个上铺的女生最爱议论有关爱情的话题,期盼的,幻想的,梦寐的。在我眼里,好可笑。她们恐怕是青春小说读多了吧。
我是个很固执的女生,第一眼看谁不顺眼,以后就一直讨厌他。我同桌就是这样一个人。说实在的,她学习成绩贼好,属于全面发展的,可人品不怎么样。太刻板教条,不知他人是否认为我这这样评价她是带有感彩的,我想是的。两个月以来,我越看她越不顺眼,斗嘴自然是家常便饭,之后便是冷战。她老学我:记笔记的方式,预习的方法。哎,真为她悲哀。
篇8
一、作文教学之回归生活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见无别的异常就去做别的事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颗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道:“你错了,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只不过我用的是自然之法。你没见我也常去地里转转吗?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他们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浇肥,哪有不死之理啊?”惠施恍然大悟。这个故事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只有在自然本真的状态下,才能自由发展,茁壮成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淡化文体意识,鼓励学生根据需要大胆尝试多种形式进行创意表达。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松绑”,解除紧箍在他们心灵之上的重重束缚,尽可能让他们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只要言之有物即可;想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诗歌、小说、散文、书信、随笔、杂感皆可尝试。唯有运用“自然之法”,让他们象庄子的葫芦一样拥有一片健康明朗的天地,拥有自由表达的作文生态空间,学生才能尽情地抒写喜怒哀乐、流露真情世界,写出率真无邪之作来。
二、作文教学之创造生活
要使学生心灵开放喜欢写作,最为关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写作的语境。走出“不愿写”“不会写”的困境,构建新颖的作文教学模式,首要任务是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作文备课十分认真,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都一一予以详细地指导,而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同一个腔调。这种作文指导,就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指导。而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师生之间要利用恰当的渠道进行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写随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感受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并加以适当地点评总结提高。如在爱情文学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组织班会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爱情观,学生们打开话匣子后兴趣可浓了。有同学说:我眼中的爱情并非琼瑶言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也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钱权交易,更不是古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眼中的爱情是那种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种爱情虽不似牡丹的雍容华贵,也不似玫瑰的艳丽多姿,但它却像那洁白纯洁的茉莉花,乍看很不起眼,但它能把芳香传送到很远……也有人说:爱不在于轰轰烈烈,赴汤蹈火;爱,不在于花前月下,缠绵悱恻,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又幽香缕缕,成熟的爱需要有成熟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于教师如何设置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多激励、少批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说真话,也敢于说真话了。
三、作文教学之提升生活
作文教学使命之二是对于人本性之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展、夯实,比如发展和提升真、善、美诸因素。而这些积极因素的开发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读书,发现、接受来自他人生活中的真、善、美,融汇于自身。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不开阔。请看下面一则简单的数字游戏,“1+1=1;2+1=1;3+4=1;4+9=1;5+7=1;6+18=1”,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量词,其结果就可以成立,“1(里)+1(里)=1(公里);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4(点)+9(点)=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如谈砖头的用途时,一般的同学只能想到是一种建筑材料,经老师启发后,他们一下子可以说出砖头的十多种用途。或者看到一个题目时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一下子会拓展开来。如在写“孝”的话题时,学生写出了“孝不我待、孝的真谛、孝的深思、孝与忠、孝与人生”等题目。但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读书,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真、善、美的熏陶,接受多源滋养的融会,使思维达到真正的开阔。读书对于个人的立德养性、启智求知、怡情审美,均有助益。慢慢地,一些喜爱读书的学生就能够从这些文字里获得独特的视角,继而练就深邃的眼光,沉静,细腻,善于思考。
篇9
彭久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按理说演员才是她的“本职工作”,但彭久洋拍戏之余,十分热衷于写小说。彭久洋说:“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写些东西。随笔、诗等。但是到今天我也没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作家,因为成为职业作家对我来讲有些沉重。我是因为喜欢用文字抒感,用文字记录生活,而不希望这是个职业。我想我只是在做喜爱的、需要做的事情。”
真正让彭久洋为人熟知的还是她的足彩评论。而她与足彩结缘纯属巧合。2003年,广东电视台的足球彩票官方开奖节目《足球彩报》寻找主持人。他们的制片人觉得美女作家应该是美丽和智慧并存的产物。于是在网络上查找“美女作家”,并最终选择了当时对足球和彩票一窍不通的彭久洋。尽管从来没接触过足球和足彩,但是彭久洋却接受了这个挑战,她在不断学习中掌握了足球知识和彩票常识,也逐渐开始尝试在镜头前讲她并不了解的足球彩票。“之前我只喜欢看看网球,因为那些网球明星都是大帅哥。我是在接触了足彩之后才开始热爱这项运动的。”
谈到足球,彭久洋说:“虽然说足球是我的一部分工作,但我仍然有我喜欢和支持的球队,球星。”彭久洋喜欢阿森纳队,因为那是上足球课老师讲的第一支球队。还有第一个球场就是海布里,第一个教练是温格,第一个明星自然就是亨利。自那以后,彭久洋就一直关心着阿森纳。至于球员,彭久洋喜欢的太多了:小罗的天才、小贝的帅气和敬业、舍瓦的忧郁、雷耶斯的浓眉……
篇10
生病的经验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 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素材运用:在作者看来,病痛不过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游历,这种看透人世间喜与悲、幸与不幸的豁达与深邃令人钦敬。人的感受和欲望确实如此,在满足之后便产生了更多的欲求,在不满之外隐藏着更大的不满,倘若身陷欲望的泥潭便承无宁歇的日子。所以,只有安于自己的当下生存,珍惜自己的当下所有,才能进一步领会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话题拓展:珍惜当下
信仰的坚守
可什么是恶呢?有时候善意会做成坏事,歹念碰巧了竟符合义举。这样的时候善恶可怎么评断,灵魂又据何奖惩?以效果论吗?有法律在,其他标准最好都别插嘴。以动机论吗?可是除了自己,谁又吃得准谁一定是怎么想的?所以,良心的审判,注定的,审判者和被审判者都只能是自己。这就难了,自我的审判以什么作标准呢7除非是信仰!或者你心里早有着一种善恶标准,或者你就得费些思索去寻找它。这标准的高低姑且不论,但必超乎于法律之外,必非他人可以代劳,那是你自己的事,是灵魂独对神的倾诉,忏悔和讨教。这标准碰巧了也可能符合科学,但若不巧,你的烦忧恰恰是科学的盲区呢?便只好在思之所极的空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这选择与树立的发生,便可视为神的显现。这便是信仰了,无需实证却可以坚守。
素材运用:在作者看来,信仰源自善恶的疑惑以及向自己内心的挖掘。在排除法律标准、他人的是非评判这些外在因素时,一个人只能诉求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耍“听从良心的呼唤”,这样一种抉择即是信仰的力量。人的神圣和崇高的一面,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对正义和信心”的抉择,此时,是人创造了标准和价值,人因而抵达了“神”的高度,如作者所言, “便可视为神的显现”。我们常说某种动物“通人性”,如果说这是对动物生存意义的至高评价,那么“通神性”也便是人的生存意义的至高追求,而这也便是作者所墨坚守的信仲。
话题拓展:信仰的力量
爱之永恒的能量
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在上帝那儿 在灵魂被囚进肉体之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初,并无我、你他之分别,巨大的存在之消息浑然一体,无分彼此内外,浮摇漫展无所不在。然后人间诞生了,人间诞生了其实就是有限诞生了。巨大的存在之消息被分割进亿万个小小的肉体,小小的囚笼,亿万种欲望拥挤摩擦,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纵横交错成为人间,总有一些在默默运转,总有一些在高声喊叫,总有些黯然失色随波逐浪,总有一些光芒万丈彪炳风流,总有弱中弱,总有王中王――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不管是以什么标牌,不管是以刀枪、金钱还是话语……总归一样。尼采说对了 权力意志。所有的种子都想发芽,所有的萌芽都想长大,所有的思绪都要漫展,没有办法的事。把弱者都聚拢到一块去平安吧。弱者中会浮涌出强人。把强人都归堆到一块儿去平等呢,强人中会沉淀出弱者。把人一个个地都隔离开怎么样?又群起而不干。小时候,我们几个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奶奶就嚷“放在一块儿就打,分开一会儿又想!”奶奶看得明白,就这么回事。
素材运用:作者在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观的人类图景,内体的诞生同时将人们相互隔离开来,在心灵问产生隔膜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融这一隔膜的渴望,而这就是爱。或许,这就是人类最真实的处境 隔膜着并渴望着 孤独着并相互温暖着。
话题拓展:爱的力量
真正的好艺术
听说有一位导演,在反驳别人的批评时说 “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让观众落了泪。 反驳当然是你的权利,但这样的反驳很无力,让人落泪就一定是好艺术吗?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都太容易,不见得非劳驾艺术不可。而真正的好艺术,真正的心路艰难,未必都有上述效果。
我听一位批评家朋友说过一件事:他去看一出话剧,事先掖了手绢在兜里,预备哭和笑,然而整个演出过程中他哭不出也笑不出,全场唯鸦雀无声。直到剧终,掌声虽也持久,但却犹豫。直到戏散,鱼贯而出的人群仍然没有什么热烈的表示,大家默默地走路,看天,或对视。我那朋友干脆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发呆。他说这戏真好。他没说真像。他说看戏的人中有说真好的,有说不好的,但没见有谁说真像或者不像。他说,无论说真好的还是说不好的,神情都似有些愕然,加上天黑。他说他在那没人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仍然是一片愕然,以往的批评手段似乎都要作废,他说他看见了生命本身的疑难。这戏我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