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17 14: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情散文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情散文随笔

篇1

有人说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勾勒起我们的人生轮廓。但有的时候,某些人,某些事,说遗忘了就忘,不能重来......真的是这样吗?只有当事者自己知道。或许在白纸上绘图可以用橡皮来擦拭,然而我们的人生划过那灿烂一撇之后却不能重来。于是我们心中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来净化我们所有的愤怒与哀伤。有时候我们愤怒的咆哮却无济于事,只能忍受着内心的感动不断消亡......此时,朋友或许是你最好的听众,然而当你需要他们时忽然发现原来大家都很忙。我们不忍心去打扰,不想给朋友的心也染上一层思想的负担,但我们的心依旧渴望......

在某个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我们还有文字来诉说心灵的哀伤。只是我们的诉说更需要有人来聆听,是一种寻求共鸣与感动的渴望。渐渐地我们习惯了这种诉说自我的方式,找到了心灵停歇港湾--爱去文学网。爱去文学网只想与你更接近,聆听心底的声音.....心灵停歇的港湾不带走一片风尘,愿所有有梦的人在这里栖息。爱去文学网,好心情美文网站,散文随笔,诗歌鉴赏,微小说,美文赏析,人生哲学,心理访谈,社会热点,经典句子,文学交流第一门户展示你的才华从这里开始。

爱去文学网只想与你更接近,聆听心底的声音

生活是什么?或许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之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岁月流逝,如梦如幻,渐渐地我们在成长中看到它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可是,此时我们的双眼已被泪水沾染了太多太多的哀伤.....

这一刻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它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美丽,也没有我们所惧怕的那样哀伤。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早晨,你会这样告诉自己:“平淡如水,清澈而又浑浊这或许才是它的本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只要活着我们就无法摆脱这种烦恼。逃避只能剪不断理还乱,但有时候我们就缺乏那一点勇气。于是我们渴望,渴望一个能够抚平我们内心哀伤奇迹。在那一刻,关于心情,关于生活,关于灵魂的诉说多么渴望有人来倾听。或许我们无力,只能无力的诉说,用文字来渲染心中的渴望,摆脱心灵的断崖。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原来文字可以抚平我们内心的哀伤。原来我们一直都不缺乏听众。爱去文学网,好心情美文似乎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温暖而又踏实。这是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是心灵停歇的港湾......爱去文学网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用灵魂在诉说,用心灵在感受。( : )

篇2

作者在摄影之中达到了一种随意性和生活化的境界。他采撷的影像是自然随和的,像是在不经意间随手拈来,没有修饰,不施粉黛,清水般通透淡雅,但总会让人回味悠长。摄影本身并不是专为创作而存在,它既有记录存证的功能,又有消遣娱乐的功能,就像唱歌一样,歌唱家在舞台上引吭高歌是一种音乐的形式,百姓在生活中低吟浅唱也是一种音乐形式,我们不能说舞台下边的歌声就不是音乐了吧!

作者担负着领导工作,所以不大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摄影创作,但对摄影的执著和爱好又让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机。这样就只能在工作的间隙里随时随地来拍摄自己喜欢的照片了。透过作者的摄影作品,你会体会到每幅作品之中都特别注重印像和感受。只有打动作者的情景才会让他按下快门。摄影人都知道,摄影作品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修养的结晶,作者在生活之中涉猎很广,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一定的造诣,这让他在摄影中很轻松就能找到自己的感觉。或许是阅历丰富的缘故吧,即使是气势磅礴的场面,也会被他处理得深沉而厚重,凝练而含蓄,这让他的摄影作品十分耐读,虽不惊人却余味悠长,淡雅隽永。

李建华的摄影作品,善于在平凡的场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然后再以自己的感受引申出一种艺术境界,并以此去感染人、引导人。在作者的作品中,光影题材和自然风光都很有特色,这次选中的一组随景类光影作品,使我看到了作者作品背后急欲表达的一种心情,那就是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是人类的愿望。虽然作品有些随意,但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却是极不随意的。那是灵魂在歌唱。

虚幻中的感悟

文/李建华

闲暇或出差,愿拿个相机,随时随景记录些什么,权当是一种消遣,无意间也装装门面,充当个“摄影发烧友”或“爱好者”什么的。若干年也积累了些照片,有些自我感觉良好,有些只是些记时记事,偶尔拿出来翻翻,也算一种回忆消遣。

篇3

这是一只粉红色的苹果

它的红晕证明它历经风霜

历经风霜的红无须内敛

当然,也无须张扬

它不像熟透的柿子

脸太红、皮太薄、肉太软

也不像冷硬的榴莲

只有一股味儿,管你喜不喜欢

你应该知道这只红苹果

既美且脆、透着芳香

这是生于北国的佳果啊

南方的桔子只有甜和酸

啊,我是南方的汉

却有北国的娘

红苹果指引的方向

就是我的故乡

2.大海谣

你说,今天你去一个地方

那里很美,有大海,也有帆船

大海边还有几间白色的毡房

多像我经常忆起的故乡

你说,那里很安详

我去了一定也喜欢

还说,不要让你等太久

等久了连海水也惆怅

是的,我确实说过

这是我儿时的梦想

老了就回到海边的村庄

每天看着海水晒太阳

而如今,我只想对你说

没有渔人渔歌的大海哟

只能叫我忧伤……

3.老人与海

一个耄耋老人

坐在大海边

凝望海浪吻着石头

手里捏着一张少年的照片

他认识这块石头

已经好几十年

当年离开时觉得它讨厌

如今回来了觉得它和蔼可亲

他更认识这张发黄的照片

那个手拿冰糖葫芦的少年

孙子说爷爷小时候也贪吃

到老了依然最爱吃故乡的糖葫芦

依稀记得少年时的冰糖葫芦

仿佛还没有变

4.故乡・月亮・爹娘

现在想想

似乎有些遥远了

那时候故乡的月亮

就是我们的玩伴

无论我们疯玩到哪儿

她总是跟在我们身旁

玩累了,小伙伴倒头便睡

月亮娘娘看着我们

东倒西歪睡在村头的晒谷场上

半夜里,风吹醒了

揉揉眼,四下张望

还好月亮守在身旁

温柔得像慈悲的爹娘

现在想想,真遥远

遥远得仿佛昨天

遥远得如在眼前

只是月亮在天边,爹娘也已在天边

啊――

故乡、月亮、爹和娘

……

5.寂寞・老宅・风

风儿哟,请你停下来

带我回到儿时的村寨

故园哟,你容颜依稀

何时变得如此寂寞难耐

万能的主哟,赐我一颗寂寞的心

让寂寞的我在荒凉寂寞的故乡

来一趟寂寞的旅行

老宅的门槛已经长出嫩绿的青苔

门缝里还有几根芊草对着陌生的我摇摆

那是祖辈的足印么,不

――那是执著的等待

送我返乡的风儿哟

此刻也寂寞地伫立一旁

和我一样,寂寞难耐

6.祭母

想着两个温暖的汉字

想着一个人

无需表达敬意

更无法慰问

那些日常琐事

在揪我的心

笑容 白发 皱纹

都是我的恨

天苍苍,地茫茫

从早晨到黄昏

为何只有两个字

却勾我的魂

7.还乡

一个腼腆的乡村少年郎

在村后美丽幽静的树林上

邂逅了一群美丽的蜻蜓

兴奋的少年在林子里守了好几天

幸运地看到美蜻蜓第八次出现

可惜一阵狂风吹落了树叶

受惊的蜻蜓如害羞的精灵

倏忽间飞得老远老远

少年郎失魂落魄回了家里

看着窗外望着远方怅然若失

书本里的文字都是蜻蜓的影子

夜里的风声仿佛蜻蜓在哭泣

转眼间过去了五十个秋天

科学家“少年”叶落归了根

乡亲们的真诚一如五十年前

只是那片美丽的树林早已无踪无影

又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今夜的月色多像五十年前

“少年”深情地抚摸老屋的窗棂

看着窗外望着天上的星星

当年的蜻蜓哪里去了

真后悔当初离乡的决定

夜里做了一个故园的梦

梦里的景象栩栩如生

还是那片美丽的树林

还是那群美丽的蜻蜓

还记得当年山中的野花开了

少年的手里攥着一张船票

如今衣锦还乡身披辉煌

只是怀里多揣了一把沧桑

树林不在了,蜻蜓不会再来

没有人知道老教授为何唏嘘连连

第二天清晨,村口雾气迷蒙

“少年”又一次逃离了故园

仿佛卸下了一辈子的包袱

却隐约记得返乡前的心情

既然家乡给了他一个美梦

篇4

以往,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的旅行,今后,我还是要继续旅行下去。旅行,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解放、净化和奋发吗?是为了寻觅自然变化中出现的生之明证吗?

生命究竟是什么?我在某个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又要去另外的地方。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我发现,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

我并非靠自己的意志而生,也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死。现在活着也似乎没有一个清醒的意志左右着生命。所以,就连画画也是如此。

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认为,竭尽全力而诚实地生活是尊贵的,只有这个才是我生存的唯一要意。这是以上述的认识为前提的。

我的生命被造就出来,同野草一样,同路旁的小石子一样,一旦出生,我便想在这样的命运中奋力生活。要想奋力生活是颇为艰难的,但只要认识到你那被造就了的生命,总会得到一些救助。

我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威势,这是在我固有的性格上历经众多的挫折和苦恼的结果。我从幼年到青年时期,身体多病,从一懂事的时候起,就把父母的爱和憎看成是人的宿命和造孽。我有着不流于外表的深潭般的心。我经受过思想形成时期的剧烈的动摇。兄弟的早逝。父亲家业的破产。艺术上长期而痛苦的摸索,战争的惨祸。

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遭际中才捕捉到生命的光华。我没有就此倒下去而一蹶不振,我忍耐着干辛万苦,终于生活过来了。这固然是凭靠着坚强的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不懈地努力等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一切存在抱着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知不觉形成了我精神生活的根柢。少年时代,我怀疑任何事物,对一切存在都不相信,我简直无法对待我自己。但是一种谛念在我心中扎了根,成为我生命的支柱。

我曾经花了大半年时间,站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默默凝望着天色、山影、饱吮着草木的气息。那是1937年和1938年,我尚未结婚,租赁幼儿园的一间房子住着。这里是八岳高原的一隅,生长着优美的森林。我一旦找到可爱的风景,一年中连连跑来十几趟,以极大的兴趣,观看我所熟悉的一草一木随季节而变化的情形。

冬季早该过去了,而高原的春天却姗姗来迟。寒风吹着,赤岳和权现岳一片银白,威严肃穆,只有落叶松萌出些微的黄褐色来。高原上到处残留着积雪,仿佛被什么压碎了一般。奇怪的是,去年的芒草还在雪地里纤纤挺立着。经过一个雪狂风猛的冬天,连那结实的枞树也折断了枝条,这些细弱的芒草怎么能继续挺立着呢?

春来了,一时,百草萌发。红的,黄的,粉绿的,带嫩叶的,银的,金的,汇成一曲丰富多彩的交响乐。小梨树开着素朴的白花,嗡嗡嘤嘤的蜂虻举行弦乐合奏。黄莺和布谷鸟在表演男女二重唱。这里有杜鹃花,华贵的莲华杜鹃,娇艳的满天星,清俊的野蔷薇。

雾霭流动,细雨初降,夏阳辉映,纷乱燠热的草原上牧马的脊背闪耀着光亮。骤雨,隆隆的雷鸣,晴朗的念场高原升起一架灿烂的彩虹。

蓟草长高了,松虫草开花了,天空青碧一色,飘飞着明亮的薄云。落叶松现出黄褐色,白桦透着眩目的金光,雪白的芒草穗子随风摇荡。

空中布满灰色的云朵,下雪了,一片深雪。枞树看上去黑黔黝的,雪上斑斑点点,交错着鸟兔的爪印。落叶杉林时时怕冷似地震颤着身子,将白粉般的细雪抖落下来。

不多久,春天又回来了。那些芒草在雪天本来被渐渐积聚的雪层层遮盖起来,最后完全埋入厚雪里了。等到雪化,又渐渐露出头来,就这样迎来了春天。看到这些纤细、柔弱而又安身立命的坚韧的草木,我非常感动。

那时我想,我的作品为何不够精炼圆熟呢?我的心和大自然紧密融合,我的观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达到相当的深度了。然而,我却不能将我感觉到的东西,真切而细致地描绘出来。是因为表现技巧拙劣吗?不,还有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

我跪着,汗水混着尘埃。脚边散落着烧毁的瓦片,尘烟飞旋。一群人穿着又脏又破的衣衫,虽说是军队,但那样子实在凄惨。战争结束的前夕,我应征加入千叶县柏树团,第二天很快转移到熊本。在那里,我们每天都要练习使用炸弹爆破战车。一天,我们去清理焚烧后的市街,归途中登临了熊本城的天守阁遗迹。

我怀着如醉如痴的心情奔跑,简直就像一个灵魂受到震撼的人,忽然陶醉起来,我刚刚看到了,看到了那生命的光辉和姿影。

站在熊本城楼眺望,隔着肥厚平原和丘陵,眼前是一派广阔的天地,远处的阿苏山隐隐约约。不过,这雄伟的景观对于我这个经常旅行的人来说,并不感到十分稀奇。那么,今天我为何会激动地流下眼泪?为什么天空那般清澄,深远,连绵的群山那样肃穆威严?为什么平原的绿色那样生机勃勃,森林的树木那样葱郁,壮观?过去,我一次又一次旅行,也许见过这般美丽的风景吧。我一定是把它当成平凡的风景一晃而过了。我为何没有把它描画下来呢?而今,我没有从事绘画的愿望,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里涌现出欢喜和悔恨。

我发现那风景闪耀着光辉,是因为我再没有绘画的愿望和生存的希望了。我的心变得无比纯粹了。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死神即将临近的时刻,心中就会强烈地映出生的影像来。

我打心里热爱自然,我是强烈感受到它的生命力的,然而每当作起画来,便囿于题材的特异性以及构图、色彩和技法等新的规定,而对那些更为重要的方面,对朴素而带有根本性的令人感动的东西,对存在的生命,缺乏准确的把握能力。我把这一切都当成落后于现代的陈旧的观点加以否定。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求得新的前进。

另外,每当作画的时候,我就一心巴望作品能在展览会上取得优良的成绩。经商破了产的年老的父亲,长期卧病的母亲和弟弟,他们给我经济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必须引人注目,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朋友们一个个成了画坛的宠儿,成了所谓流行画家,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了。我心情焦急,但脚步缓慢。因为我有这些想法,我的心就不能变得纯粹起来。

把当时的心情分析一下,虽然条理不很清楚,但是我确实这样对自己说过:要是万一再有机会拿起画笔――恐怕不会再有这样的时候了――我将用眼下的心情,描绘我所得到的感受。

我的汗水混着尘埃在熊本市的焦土上奔跑着,我感到我的心都凝缩在一起了。

篇5

躺在租来的小屋里,想起独自在这个城市打拼的种种艰辛,泪水不禁簌簌而下。两年前,为了忘却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情所带给我的伤,我选择了逃离。那个曾对我海誓山盟的人为了大好前程,毅然转身拜倒在上司女儿的石榴裙下,六年的爱情就这样随风而逝,只留下刻骨的痛让我在暗夜里独自品茗。

北方的这座城市不像我所在的城市那般喧嚣,这正暗合了我的心情。安顿下来后,我就去了人才市场,毕竟我得安身立命,我虽然输掉了爱情,却不能输掉自己。凭着优秀的文笔,我在这家报社谋得了一席之地,随之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随着有影响的稿件采写的增多,我这个新手也逐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同事中不乏有优秀的男子向我表示好感,可我却不敢让他们靠近,一朝被蛇咬,我真的不敢再奢谈爱情。

于是就有风言风语传来,说我狂傲不知天高地厚……唉,随他们去吧,谁也不可能沿你生活过的路重走一遍,除了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又有谁会在乎谁的苦乐悲欢?一份六年的感情尚敌不过利益,何况是萍水相逢的人,得不到,人家说说葡萄是酸的总可以吧?所以,我的稿子和策划被拍死也不无此种因素。

可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一想到完不成任务将要被降级,我再也躺不住了,抱着通讯录开始狂打电话,不想却一无所获。我不禁有些绝望,懒懒地拨通了最后一个电话,谁知却是绝处逢生。那人说他有几个朋友是本市商界大腕,经历颇丰,问我是否感兴趣。我大喜:报纸新开的重头版“商界人物”正愁打不开局面呢。他当下就表示为我联系。放下电话,我看着那个名字,不禁哑然失笑。林子安,我们不过是一面之缘,只在一次活动中见过面,当时恰好坐在一起,便礼节性地留了电话,谁知这时却派上了用场。

林子安下午便打来电话,说晚上已帮我约好了一个商界人物吃饭,我自是感激不尽。晚上,林子安开着他的黑色桑塔纳把我接了过去,因了他的穿针引线,那顿饭氛围极好,那老总当下答应第二天就接受我的采访。

稿子很快就见报了,好评如潮,我也因此打开了另一个采写平台。为了表示谢意,我请林子安吃饭,席间,我对他给予我的帮助表示感谢,他淡然一笑:“举手之劳,没什么,再说你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也不容易。”我心里一动:“你怎么知道?”“我看过你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啊,一个女孩子要强是好事,可有些事应该看开些,不能总纠缠其间,要不怎么能过得开心呢?”他的一席话险些让我落下泪来,看来他是懂得我的心事的,而那份真诚的关切尤其令我心暖。

夜色阑珊中,林子安开车送我回家,说你在这个城市举目无亲,如果愿意就把我当作你的哥哥吧。他目送我上了楼,等屋里亮起灯光才离去。望着他的车灯汇入远方的车流中,我的心被感动的暖流温润着。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样不可言说,就像我和林子安,一经相识便如同已经在对方的生命中存在了许多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相信他,只觉得有他在身边心里无比踏实,仿佛他是我前世遗失的亲人,今生相遇只为给我可以依靠的臂膀。他真的把我看作了惹人怜爱的小妹,风里接雨里送,呵护备至。跟他在一起,我总觉得自己心清如水,这个世界澄明无比。我总不明白这个三十六岁的男人何以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如此真诚坦荡,不染尘埃。问他,他总是笑答:“做什么样的人都是自己的选择啊。”

林子安不遗余力地帮我疏通关系,为我采写稿件创造条件,加上我自己的努力,那个“商界人物”的版面被我做得风生水起,老总再次对我赞许有嘉。工作摆脱了瓶颈,生活中又有林子安的关爱,我的心不由一点点摆脱了阴霾,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在我二十六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林子安又给了我一个惊喜。那天因工作上的事我几乎忙昏了头,甚至都忘了自己的生日。黄昏时分,林子安来了,说要请我吃饭。等我们到了一家饭店的包房时,里面原本黑着的灯突然亮了,掌声欢呼声四起,起初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可再看看桌上的鲜花与蛋糕,回转身遇见林子安满是笑意的脸,我一下明白了这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眼里忽然就涌起了泪,在孤独的他乡,只有这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乎着我的喜怒悲欢。

席间,他的朋友们不免开我俩的玩笑,林子安正色道:不许胡说,雯雯是我小妹,我可警告你们,谁要是敢对她图谋不轨,别怪我不客气。

其实,在那之前我是一直把他当哥哥的,常跟他开玩笑:咱俩在一起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怕嫂子生气?他总是拍拍我的头: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身正不怕影斜,再说人应该怀有纯良之心,对任何事都不应妄言。你嫂子就更不用说了,她是天底下最善良的女人。我刮着林子安的鼻子说他不知羞,哪有男人这么不谦虚地夸自己的妻子的。他也不反驳,只摸着下巴嘿嘿地乐。

可是,情况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我不再喊他哥,而是直呼其名,他嗔我没大没小,我反而喊得越发起劲儿。我发现自己的梦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暗夜里我是那么渴望在他的怀里沉沉睡去……而他看我的眼神也变了,那其中的内容令我目眩神迷。怎么可以这样?我在睡梦中呼喊,醒来却触到腮边沁凉的泪。

林子安再面对我时越来越沉默,吸烟勤了,喝酒多了,痛苦像一条蛇在两颗心间纠缠,而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口枯井,我们的心眼看着在越陷越深,却仍在作着徒劳的挣扎。

篇6

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生态意识的定义,采用鲁枢元的文艺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体会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文学深思与创作,以期为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时对当代作家的创作起借b作用。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意识;文学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凭借其代表作《伊豆的》、《雪国》、《古都》等,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虽然当时的日本早已现代化和西方化,但川端康成文学立足于继承并超越传统民族文化的生态意识却大放光彩。羽鸟彻哉在《作家川端康成的思想基础》中提到“论及川端的人都应该考虑其孤儿遭遇及恋爱体验”。亲人相继离世,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里说过,观察者的心灵越是敏感,在与自然的壮丽伟大和谐交融时,就会有越强烈的狂喜油然而生。川端的成长经历,使他渴望从自然中寻找精神解脱,洞察自然万物的情感更纤细,更能发掘旁人看不到的自然的精髓。川端少年时代就阅读过《源氏物语》、《枕草子》、《万叶集》等名著,虽然当时稚嫩的他并不能体会文章的深意,只不过朗读语句感受文章的音调和韵律而已,即使这样年少的他也因此沉浸在多愁善感之中,每提笔创作心中都有回响,这些作品对他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火如荼的战争以及战败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使川端文学作品回归自然和传统的催化剂,这些都是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

我国对川端康成的研究从最初的文学译介、评传,到比较研究、女性研究,以及禅宗、文化、美学等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的文本解读研究。一方面,我国学界对川端文学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多集中于研究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古典美意识,聚焦点仍在川端文学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生态批评近年极受学界关注,但对川端康成文学从生态批评视阈进行分析研究的并不多。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或它们与环境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生态最早是生物学术语,属自然科学范畴,如今已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目前生态批评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人们认同的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流派。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文学研究者们近年也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探讨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鲁枢元是最早提出生态批评三分法中国学者,他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就人的生存境遇而言,除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社会生态”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属于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精神表达了人作为人的内在的、本真的含义。

笔者拟采用鲁枢元的文艺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解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体会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文学深思与创作,此研究不仅对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启示作用,也为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范本,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进一步研究川端文学的深层生态意识抛砖引玉。

一、自然生态意识

何为自然生态?文心雕龙道:“云霞雕色,草木贲华,林籁结响,泉石激韵”。川端康成曾说:在小说家中,我这号人大概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他擅用细致的笔触描摹自然,“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声,给人以甜美圆润的感觉”,“听到从屋檐滴落下来的轻轻的滴水声。檐前的小冰柱闪着可爱的亮光”,“狗尾草绽满了淡黄色的花朵。细长的叶子一株株地伸展开来,形似喷泉,实在太美了”,景致细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喜爱和赞颂。“他更多的是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即自然美。在审美意识中,特别重视自然美的主观感情和意识作用”。

小说《雪国》中,岛村对山峦有着莫名的憧憬,从山水中寻找渐逝的感情。连驹子的琴声也因“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澈远方积雪的群山”,而不同以往充满力量,这力量从美妙的自然中得来。正如作者川端康成曾说生命的活力借助自然的无限得以显现,主张要尽力揭示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示大自然的灵魂。作者一方面着力展现自然景色之美,一方面又将它与人物形象和内心波澜融合,甚至将自然作为前景,而将人物融于自然背景中,“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明亮得连驹子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在她的脖颈上映出一抹衫林的淡淡的暗绿”,“驹子的脸仿佛映在银河上”。作者常借带有疏离感的自然描写营造凄美的意境,“月儿皎洁得如同一把放在晶莹的冰块上的刀”, 将驹子的纯美却悲哀的感情融入景中,目光转向秋蛾,“翅膀是透明的淡绿色,有女人的手指一般长。对面县界上连绵的群山,在夕晖晚照下,已经披上了秋色,这一点淡绿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有种全景眺望之感,近景是奄奄一息脆弱不堪的将死之虫,远景转换至余晖映照下的群山,近物远景散点透视,渲染出一种凄美孤寂的意蕴。

川端笔下的风景充满幻想和象征,是他自己感受的借助之物。作品中的自然现象与人生经历相通,与情景相融,形成与人物心灵交互感应的纽带,并赋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精神、情绪和内在价值的比喻或象征,人融于景,景化于人,通过景物唤起情感,情绪从中得以传达表现。眼前奄奄一息的秋蛾象征着驹子无论如何挣扎却难逃命运捉弄的悲惨结局,悲凉浸润了岛村的心。映在镜中广袤无垠的白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对岛村而言,皑皑白雪是驹子的纯净的化身,她感情的赤诚如火焰耀眼地燃烧。

《伊豆的》中广为人称道的“雨”的描写也是如此,“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为了赶上一行人,“我”加快了脚步,此刻的雨仿佛如同催促我一般 。“雨”在川端笔下已然被赋予了生命,作者把个人欲望巧妙融入了雨中,自然和人在此刻形成了心灵的相互感应,营造出自然和人调和之美感。

二、社会生态意识

川端笔下的滂沱大雨、银装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蜂飞蝶舞,无处不彰显着自然之灵动,无处不体现着自然之生机,作品中淳朴的风土人情与自然交织成一幅人情温暖,景致浓厚的画卷,其短篇小说《伊豆的》中,“我”与淳朴的艺人们和天真的薰子在旅途中结伴而行,他们自重自爱,对“我”也处处照顾,还真诚的邀请“我”冬天去他们家,并商量着腾出一间房让“我”住,甚至要去船上亲自迎接“我”的到来。朴素的情谊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我孤寂乖张的心,每读一遍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雪国》中,驹子为给行男治病,不得已当了艺妓,叶子更是对行男无比钟情,悉心照料。行男死后驹子对叶子照顾有加,叶子也能体会驹子的心情。后来驹子到了一户人家做工,那家人待驹子很好,孩子哭了怕吵醒驹子就背到外面哄。在岛村冷漠虚无的目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显珍贵、鲜明。绉纱场看着织女呕心沥血织出的薄纱,不由得发出感叹“那一往情深的爱的追求,曾几何时,难道竟会变成对所爱的人的鞭笞么?”透露着淡淡人与人之间温情,飘渺着的颓伤虚无的主韵律。

这与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无关系,自1935年始,于1947年完成,创作历程长达12年,而在此期间的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穷兵黩武,给亚洲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后经历战败,“那时节,战争受害者和疏散者都带着行李上车,车上笼上一种惧怕空袭的气氛,和不规则地流动着一股焦臭的气味”[12](P20)。日本国内经济等各方面遭遇重创,局势动荡不安。而作品中所构筑的世界却捕捉不到半点战争的气息,“战争期间,尤其是战败以后,日本人没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剧和不幸”。战后川端更无所期待,“不相信战后的世相和风俗。或许也不相信现实的东西”。川端对战争“最消极的抵抗”便隐藏于作品中,岛村游离在战争喧嚣之外,对西方舞蹈艺术颇感兴趣的他,无所事事,写出的东西大多“纸上谈兵”,一切在他眼中皆是徒劳,精神流亡着的他对人性的冷眼旁观、消极遁世的表现更像川端康成本人。

《雪国》所流露的人生虚无、徒劳无益的悲观调子,不能说这只是川端一贯的人生观的反映而没有战争对川端的影响[11],川端的雪国安详宁静,人情温暖,用笔创造出在混沌中守护着精神的境域。同样,战后作品《古都》中,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中笼罩着寂寞哀愁,千重子曾对苗子说过:“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是千重子孤儿心境的展现。早年被迫分开的姊妹在重聚后都愿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作出牺牲,迫于种种因素,不得不再次经历离别。孤儿的悲哀心境是川端的真情流露,战败的日本一度陷入孤立无援之地,社会价值观一度崩溃,川端在回归日本传统,极力描写人的善良淳朴、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不免受到战败颓废悲伤的情绪浸润,笔下流露伤感,“对我来说,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的是由于内心的哀伤。我的工作恐怕无法从这种哀伤中逃脱”。川端文学总是透漏着些许人文关怀,在战败后的历史时刻,这种人文关怀是以所蕴含的回归自然与古典的韵味去抚慰日本人心灵的伤疤。

三、精神生态意识

1968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川端发表了《我在美丽的日本》,禅和日本文学及对他作品的影响贯穿演讲始终,他引用了道元禅师和明惠上人的和歌,追溯日本文学的渊源和发展脉络,阐明日本传统的自然观和宗教观。他曾说“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是佛典是世界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的教义,而是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的”,川端向世界传达的是“心境无边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的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的观念,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川端康成深层精神结构中“宿命”和“虚无”的生命体验 ,如《雪国》中驹子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岛村的徒劳厌世情结等。川端文学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不少体现了最纯粹最鲜明的佛禅色彩,这与其深受佛典禅学的影响密不可分。前文自然生态中提及,川端竭力展现自然的灵性和生命力,自然是他感受的载体,也是他抒情的对象,这体现了川端生态意识中对自然的态度。此外,川端在文学创作中,受佛禅的影响,常借由自然思索人生,用自然的博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无常渺茫,《雪国》终章对浩瀚银河的描写片段, “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银河包容万物,永恒璀璨,而驹子的悲剧叶子的焚灭,都在诉说着世事无常,美轮美奂中浸透着悲哀。“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叶子在烈火中死去,岛村却感悟到叶子似乎是“涅”轮回转世成“另一种东西”,万物一如,轮回转世的佛禅思想让结局中绝望中透出一丝希望,羽鸟彻哉论及川端的宇宙观时提到,宇宙中有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流,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都只不过是出现在生命之流表面的一时的形态。无论是我还是你,无论是人还是植物,甚至就连动物和矿物,当他置身于巨大的生命之流之中的时候,原本就是一物。也可以说,川端眼中的自然与人平等共生,叶子的重生幻化成落入九天的银河,象征着人从自然而生,终回自然怀抱,这种交融共生的精神生态,从其作品中可窥见一二。

四、结语

川端文学一直致力彰显自然之灵,祝颂大自然的神奇。在《雪》、《伊豆的》、《古都》等重要作品中,构筑了一个个静谧美丽充满温情的世界,但由于受到战争的阴霾侵蚀,文笔基调交织着淡淡的温情与悲伤。时代影响下的各种因素导致川端无法明确表达对战争的态度,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崩溃和崇敬自然的传统观念消逝,促使川端积极投入到“回归传统”的创作中,手中的笔便是川端的信仰,在混乱破败中辛勤耕耘出一片守护心灵的净土,收获宁静。川端的特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深层的体味自然魅力的能力,得以挖掘到旁人忽略的风景。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和佛禅文化的洗礼,是形成川端康成自然审美的来源。战争的不幸,传统的消逝,让川端万般焦急,回归和超越传统的生态意识成为川端的创作追求,在文学中构筑美好世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作者的用心良苦值得我们深思。

反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人忘记了放慢脚步去感受美好自然。为谋求经济快速发展,常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未遭破坏的自然生态变得越来越可贵。世界的一些角落战火仍未停息,贴着发展经济标签的利己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横行,精神生态、社会生态的平衡也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重视精神、社会、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及如何才能在人、社会、文化、自然中寻找平衡点,已然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关注生态、重视生态应成为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敏.《伊豆的》中“水”意象的探讨[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2):96-101.

[2]王诺.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18-25.

[3]王宁,刘宗和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李万古.现代科学“生态学化”和社会生态意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9-13.

[5]韩爱平.河南大学作家群[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09.

[6]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川端康成.雪国[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10.

[8]叶渭渠.川端康成传 插图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

[9]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散文随笔传记卷临终的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

[10]川端康成著.伊豆的[M].叶渭渠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08.

[11]川端康成.雪国 精华版[M].高勤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1.

[12]川端康成著,叶渭渠等译.美的存在与发现[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02.

[13]张恩辉.川端康成传[M].吉林:r代文艺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