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散文随笔范文

时间:2023-04-03 20: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伤感散文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伤感散文随笔

篇1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江苏散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4-05

一向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江苏,是公认的文学大省。当代江苏文坛,活跃着一支老中青布局合理的散文梯队,与实力雄厚的小说军团悄然并行,享誉四方。

新世纪江苏散文创作队伍,总体看主要由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学者散文这三个板块构成,从事专职创作者较少。小说家散文和诗人散文,以其特有的灵动飞扬活色生香,惊人的事象捕捉能力,异乎寻常的艺术感觉,让那些读惯了一本正经的“职业散文家”作品的读者大为惊奇。而学者散文的文化影响力和思想冲击力,则有目共睹。

江苏作家群直接推动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热”,对于当代文化散文、小说家散文的贡献不容忽视。《雨花》杂志作为文化散文和大散文的力倡者,推出了夏坚勇等散文名家,功不可没。《钟山》杂志长期开辟“非虚构文本”“江南风流”等专栏,持续刊发王彬彬、诸荣会等作家的历史随笔类文字,2012年1、2期则重点推出刘剑波的《疼痛》(即《姥娘》)、范培松的《南溪水》两部长篇散文,成为近年江苏散文的重大收获。“‘文如其人’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散文有散文的作风,各人有各人的特点,那是掩饰不了的,并且亦无庸掩饰。”[1]夏坚勇以其不凡的散文创作成就,一度与余秋雨齐名;黑陶、庞培等的“新散文”影响一时;车前子、费振钟、叶兆言、黄蓓佳、苏童、范小青、朱苏进、赵本夫、毕飞宇等小说家或诗人、评论家尽兴挥洒的散文作品,显示出独特风貌。其他如董健、丁帆、王彬彬、王尧、汪政等学者的随笔,贾梦玮、姜敏、斯妤、山谷、薛冰、赵践、韩东、徐风、麦阁、苏宁、赵恺、梁晴、唐炳良、储福金、沈乔生、陆建华、诸荣会、王慧骐、吕锦华、陶文瑜、王建、赵翼如、傅晓红、晓华、胡弦、李风宇、胡竞舟、刘春龙、吴功正、吴光辉、韩开春、杜怀超、周荣池、张震、海波等的散文,以及金陵客、吴非、刘根生等的杂文,均各具特色,可圈可点。

黄蓓佳的散文恬静清新,寄意遥深,发散着朝露般的气息和少女般的情怀;范小青的散文大气敞亮,人如其文,粗服乱头而风华自具,不假雕琢而楚楚动人;苏童的散文绵密通透,细腻优美;毕飞宇的散文大气锐利,显示出良好的语言质感、出色的文化感悟和独特的思想深度;赵本夫的散文朴素俏皮,充满哲理,体现出特有的乡村智慧;赵恺的散文随物赋形,联类譬喻,深得骈赋风致;夏坚勇散文追求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既具宏大气象,也重审美灵性的张扬;朱苏进的散文精心结撰,严丝合缝,蕴含着不动声色的爆发力,表现出强悍生命个性的奔突和对人类孤独本质的清醒认同;费振钟的散文随笔洋溢着现实关怀与人文追问,呈现出淡雅清丽亲切柔美的风格,凡叙事、写景、抒情均细腻到位,质地纯粹,堪称“江南散文”的典范,对于他,从评论到创作,这种高难度的跨越和转换犹如无痕,令人惊奇。黑陶的散文浪漫奇异,惊采绝艳,暗合楚骚传统;其他如车前子散文的烂漫多趣、庞培散文的独抒性灵、苏宁散文的纯洁静美、麦阁散文的诗性忧伤等,均新人耳目。至于董健、丁帆、王彬彬、王尧、汪政等以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见长的随笔文字,则清通畅达,见性见情,重在普世价值的传播,不以文采见长,却蕴含着遒劲的思想冲击力。如是种种,营构出一幅纵横阔大的江苏散文长卷。

与一代散文圣手汪曾祺的情形相似,部分籍贯江苏但居于京沪或外省的散文家,如学者散文的代表人物杨绛、林非、卞毓方,艺术家散文的代表人物范曾,知名随笔作家李国文,军旅散文名家朱增泉等,皆可纳入新世纪江苏散文的考察视阈。

近十余年,小说家叶兆言表现出对非虚构类文本的钟爱,先后出版《杂花生树》等20多种散文随笔集,得专营“散文专卖店”之誉。身为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作家,叶兆言有着良好的杂学基础和国学根柢,其行文取材广泛,侃侃而谈,不为知识、史料和经验、定见所奴役,娓娓道来,自在亲和,幽默、戏谑与悲悯兼备,具明清文人趣味,得英法散文美质。诚如丁帆所言:“所谓散文,乃作者信马由缰地去表现心灵自由的一种独特方式。思到、笔到、神到,随心所欲,让思想放浪于自由的表达中,而非考虑什么现在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形式。”[2]现实世界里的憨呆书生叶兆言,一俟行文,其神韵遂如风行水上,缥缈奇变,彰显地道的文章家风范。叶氏散文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充分打通明清小品、五尚、现代主义,成就跨文体写作的奇景。“林琴南翻译的速度很快,颇有些像今日的东方快车软件。”(《林琴南》)“他是文学界的成吉思汗,指挥着他的蒙古大军,在小说领域所向披靡。”(《想起了老巴尔扎克》)“做汉奸好比偷人,小偷偷东西,无论什么充足的理由,别人都不会同情。”“仕途这剂,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实在太大,一旦沾上,和吸毒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周氏兄弟》)这样的行文,一似无痕,不着气力,又如剥皮抽筋,不遗余力。尤其以某种拟市井口吻道出,显得张力十足,绰具格言警句特色。

“陈旧人物”系列文本是叶兆言散文中的精华。这类文字,似野史而非野史,似信史又多传奇,简约处一笔带过,丰富处不吝笔墨,力求还原现代知识者和文化人的人格、心灵与性情,藉此呼吁良好的人文生态。《吴宓》结尾写暮年吴宓在1978年被遣送回老家,住在他年老的妹妹那里,眼睛已经看不见,神志也一天天昏迷,他最后的声音只是渴了就喊饿了就叫:“给我水喝,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可谓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朱》写朱被打成“”前享受着高级知识分子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打成“”后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1968年7月,学究天人的朱因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这样的伤感,分明裹挟着黄钟大吕般的抗争之音。要之,叶兆言的散文自由穿越于现实和历史,将学养注入饱满结实的文字肌理,秉持文化与平民的双重视角,呈现出独有的节奏、弹性和语感,既有意思,更有意义。叶兆言的成功个案充分验证了,小说家致力于散文随笔并非不务正业,做得好,同样能够别铸辉煌,衣锦还乡。

董健教授的“跬步斋”系列文化随笔,犹如暮鼓晨钟,直逼灵魂,堪称江苏学者散文中的上品。《“读图时代”要读书》指出,文化传播中的图像化现象直接导致大众文化生活方式的畸变,尤其是读写能力的衰退、人文精神的式微、思考力与联想力的萎缩等,所以应警惕“图像霸权”,对媒体保持必要的距离。《“人文”不可无“文”》谈及当今人文学科精神萎缩的不良风气,斥责了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学领域的造假现象,深切缅怀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前辈学人风范。《21世纪的“读书人”》呼吁读书人摆脱“工具的工具”的命运,努力建构自身的人文主体性,远离政治实用主义、经济实用主义和文化市侩主义。《告别“花瓶”情结》说:“花瓶是阔人的摆设,它是不懂真美的有钱人和权势者用来装潢门面的。……花瓶存在的惟一依靠就是‘主子’的赏识。”指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当花瓶的传统,“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进而无情揭穿了时下某类作家的庐山真面目――他们戴着华丽桂冠,写着漂亮文章,自鸣清高,却以被赏识为荣;满嘴文化,可惜灵魂鄙俗。人格与文格的分裂,使其始终不可能拥有恢弘博大的气度,产生不了震聋发聩的力作。这种以被赏识为荣的心理,就是“花瓶”情结的典型表现。《何为大学之魂》探讨了大学之魂的生成和维系必需的一系列条件: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探求的精神,提请人们时时警惕新蒙昧主义、新专制主义、新奴才主义的死灰复燃。“散文对自由精神的依赖超过所有文体。”[3]董健的随笔文字内容丰厚,包罗百态,质朴本色,洋溢着不枯的激情。作者健笔一枝,爽如哀梨,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仿佛汉廷老吏,又如百战健儿,通过对知识者透骨入髓的观照,对诸多文化现象鞭辟入里的解剖,体现出不俗的人文意识和卓立于当代文化潮流前沿的气魄。面对世风、士风、学风的腐败,品读这些饱蘸人文激情写下的文字,实不啻于一次精神的洗澡。

刘剑波的长篇纪实散文《姥娘》,文气充盈,笔力酣畅,再现了一位中国老人在时代裹挟下颠沛流离的身影,因其题材的普遍性和独特性而具备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引发读者对家庭、社会的一系列伦理思考。作者将小说技法适度植入散文创作,表达能力出众,艺术感觉不凡。全书以剖肝沥胆抉心自食般的巨大勇气,直面种种人性的冷漠、阴暗和自私,通过审丑意识、审父情结和审母情结,传达出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凸显至真至纯至孝的情怀,并指涉了人性的种种微妙。评论家肖云儒说得好:“散文大约是最真态的文体了。小说家的心,常常躲在人物和情节浓重的云霓后面,诗人的心又多少被文字精致地装饰着。真正的散文作者,却得裸身子站在审美的旷野上,让生命的光柱通体无遗地照射着自己。”[4]作者写及自己的父母和亲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盼望90岁的姥娘快死,以获取某种轻松,本是血浓于水的家庭成员,关系竟变得如萨特笔下的地狱鬼魂般纠结如斯,这样怵目惊心的人性本真,彰显安特列夫、鲁迅式的阴郁。“孝道”的本义是各安本位,不必一定要突出哪一方;当某些程序出现差失时,孝道也便悄然背离了原意,成为一种重负。与此相关的,对于“养老”问题,国人向来缺乏通脱旷达的理念和规则,凡事喜欢在爱、义气、情分的名义下一锅烩,由是引发一系列人际冲突,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缺了一种真正的理性精神的引导。《姥娘》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外,更有助于促进人伦关系的探讨。毋庸讳言,“姥娘”们的过去式,正是我们的现在式;而我们的现在式,则是他(她)们的过去式。都说长辈眼中的晚辈永远像孩子,晚辈眼里风烛残年的长辈们,又何尝不是孩子?不过已经是不那么“讨喜”的孩子了。《姥娘》启示出,“厌老爱幼”是人类的天性,“尊老爱幼”则是伦理道德层面的必然诉求和必定要求。“爱幼”是一种顺流而下的爱,自然而然,容易;“尊老”则是一种逆流而上的爱,要想做到并做好,不易。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我们尤应克己复礼,遏制天性中的功利与自私,成全人伦和孝道,让长辈们有尊严地度过此生。

篇2

关键词:吕碧城 诗文创作 概述 艺术特征

吕碧城(1883-1943),近代杰出女词人,通晓英、法、德三国文字,出身于旌德县仕宦之家,原名贤锡,一名若苏,字圣因,号曼智。吕碧城文学天赋极高,能文、工诗、擅词,才名远扬,龙榆生先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赞其为近三百年名家词之“殿军”。前人研究多着力于其词创作,而诗文则鲜有人问津,笔者在本文中对其诗文创作状况做了基本的题材分类和成就概述,并且对其词诗文的总体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对前人研究进行补充。

一、吕碧城诗

吕碧城生活的年代诗与词的内容别无二致。主要可分为爱国政事诗、倡导平权诗、思乡及感时伤逝诗、禅意诗。其余还有与友人唱和诗、悼亡诗、游仙诗。诗庄词媚,词被称为“诗余”。相比之下,吕碧城的词哀婉缠绵,抒情性更强;她的诗则端正严肃,较多议论。

(一)爱国政事诗

吕碧城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国家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p重压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吕碧城发出不少忧国忧民的声音。如《舟过渤海口占选一》:“旗翻五色猿し纾万里波涛过眼中。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1]1904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开战,使辽东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吕碧城过渤海时,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国家遭受侵略的深深忧虑。初我评:“女士欲以忧郁之音,唤起国民魂,重造新世界,其自待何如哉。”寿椿庐主赞其:“一枝彤管挟霜风,独立裙钗百兆中。”

《和铁花馆主见赠韵》中“惊闻白祸心先碎,生作红颜志未灰。忧国漫抛儿女泪,济时端赖栋梁才。愿君手挽银河水,好把兵戈涤一回。”吕碧城虽为女子,但有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希望扫清国家的兵祸,极富巾帼英雄气概。

《出居庸关登万里长城》中“得失全凭筹措间,有关不守嗟何益……金汤枉说天然险,地下千年哭祖龙。”当时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吕碧城愤慨地抨击统治者腐败无能、有关不守,令秦始皇蒙羞。

(二)平权诗

她在早期的平权诗中慷慨陈词,意气风发,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如《书怀》:“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谁起平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吕碧城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期望打破封建藩篱,破除时弊,赢得妇女的解放。初我《女子世界文苑谈片》评:“一而作新民,志量何限!”

《写怀》中“大千苦恼叹红颜,幽锁终身等白鹇。安得手提三尺剑,亲为同类斩重关。”反映女性被锁深闺的苦恼,愿意亲自打破阻碍女性进步的关卡,拯救女性同胞。“任人嘲笑是清狂,痛惜群生忧患长。”则表明自己面对舆论压力毫不畏惧,当务之急是救同胞于水火之中。最后一句“待看世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发出女性主义者斩钉截铁的独立誓言。

(三)思乡及感时伤逝诗

吕碧城年少失怙,寄居舅家,后又离家谋生,饱经风霜,心中抑郁之气常发泄于笔端。如《感怀》:“荆枝椿树两凋伤,回首家园总断肠。剩有幽兰霜雪里,不因清苦减芬芳。燕子飘零桂栋摧,乌衣门巷剧堪哀。登临试望乡关道,一片斜阳惨不开。”此为她居舅家时所作,回忆童年,父兄皆亡,孤女寡母无所依托,家产被夺,一片凄凉景象,作者之悲痛溢于言表。

四首五律组诗《秋兴》中“梦魂闻鼓角,风雨黯关河。诗笔随秋老,浮生共墨磨。”“静夜三更柝,寒天一点星。霜华蚀树白,竹气逼灯青。”秋天的夜晚总易引起年华易逝、沧桑悲凉之感。其诗沉郁苍雄,词风近杜。文笔清华,有唐人余韵。

《偶成》“寒夜悄无声,虚廊走风叶。忽忽疑有人,欲窥心转怯。”此诗用白描手法表现吕碧城夜听风声提心吊胆的小女子情态,读来让人心生怜惜。吕碧城虽乃叱咤风云的女杰,但仍是闺门弱质,需要保护和关爱。

(四)禅意诗

晚年吕碧城皈依佛门,创作了很多与佛法相关的诗,引用佛典,具有禅意,大有浮生若梦的虚无感,意志消沉。如“匆匆一霎华胥梦,尽在涛声月影中”“年来万念都灰烬,待与乾坤大涅”“亿万华严随臆幻,谪居到处有楼台”等,足见其心灰意冷。

《蔻山(Caux)赏雪诗》及《九月三十日梦云中一丹凤渐敛羽翮至不可见惟天际一飞艇又忽坠落于邻宅因之惊醒诗以纪之戊辰仲秋志于日内瓦》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雪山仙境瑰丽奇幻的景象,想象奇特,蕴含佛道因果轮回思想,表达欲乘风飘举、超然世外的希望,颇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类似游仙诗,但词语佶屈聱牙,内容晦涩难懂。

生前最后一首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一生功绩荣辱至此放下,吕碧城认为自己并非尘世中人,只不过从人间匆匆走一遭后旋即离开,完成说法谈经的任务罢了,可见其对现实社会的毫无留恋。

二、吕碧城文

吕碧城反对白话,认为“国文为立国之精神,决不可废以白话以代之”,坚持使用文言文写作,她的文章可分议论文、游记散文、禅意文、应用文及杂谈四类。

(一)议论文

吕碧城早期在《大公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直隶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以政论、书札小品居多,提倡女权女学,李保民评其“说理透彻、持之有据”,也不乏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随笔。她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中写:“女学之倡,其宗旨不外普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二端。”强调发展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呼吁万千女性:“是殆欲放荡弛,脱我之羁轭,而争我之权利也”,并且受老师严复天演论学说的影响,她主张合群集力与外国竞争,“有世界必竞争,而智慧之机发焉,优劣之种判焉,强弱之国别焉。竞争之道,惟合群乃能取胜,w万事莫不成于合群。”还有《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女子宜集结团体论》《论上海宜设女学报及女学调查会》等文皆对女权和教育进行议论。

《远征赋》显露了吕碧城在国防军事上的真知灼见,“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来享有家园,欲为安内攘外之计,则非武备不为功。况当列雄竞争之时代,弱肉强食,各肆凭陵,尚武精神,尤为立国之要素。”吕碧城虽为女子,但具有超出一般男子的远见卓识,心系家国天下,情牵内政外交,指出在各国环伺的情况下中国应当加强军备,这样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二)游记散文

《欧美漫游录》是其游记,记录欧美的风土人情和旅途奇遇,在当时有打开国门看世界的意义,深受读者欢迎,有些旅游攻略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她在序中说:“予此行只身重洋,倏然遐往,自亚而美而欧,计时周岁,绕地球一匝,见闻所及,爰为此记。”孤身环游世界,闯荡天下,实在了得,今人难以望其项背。她的大致行程是:纽约―瑞士日内瓦―好莱坞―芒特儒―罗马―巴黎―罗马―维也纳―柏林―巴黎―伦敦―纽约。

文章有《荷莱坞(好莱坞)诸星之宅墅》《舟渡大西洋》《义京罗马》《建尼瓦湖(日内瓦湖)之荡舟》《巴黎选举女皇》《维也纳之被困》等,还有一组文章详细介绍了英国的水晶宫、伦敦堡、议院、英王更衣室、贵族院等等,包罗万象,开阔视野,令人目眩神迷。

(三)佛理文

晚年文章多与佛教相关,致力于戒杀护生思想的传播,在佛教界影响较大。如《谋创中国保护动物会之缘起》《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佛教在欧洲之发展》《梵海蠡测》《上常惺太虚法师书》《观音圣恩记》等等。

(四)应用文及杂谈

也有与友人的书信、悼文及杂感。如:《致龙榆生书》《致蒋维乔书》《致张次溪书》《致陈无我居士书》《费夫人墓志铭》《访旧记》《旅美杂谈》等等。

《纽约病中七日记》是吕碧城唯一用白话写作的文章。截取其中一段“七月九日,病了。晚间睡很早,就是不能睡的着,于是把床上的电灯开开,拿几本礼拜六闲看。那插画里面有宋园鬼影,看着可怕,毛发都竖起来。”从中可见她有熟练驾驭白话文的能力。

三、文学创作总体特点

(一)内容

吕碧城的诗、文在内容上大体一致,有明显的时间分期,基本网罗了古代诗文所涉及的话题,抒写离愁别绪、感伤身世、心念国家、议论政事、倡导女权、弘扬佛法、戒杀护生、悼念友人、往沓和、写景咏物等。

具有特点的是,女权斗士吕碧城有很多悼念女性友人、咏怀女性前人、与女友相互唱和的作品,她本是女性,又孤身漂泊、历经艰险,更容易与其他女性有同病相怜之感。如《八声甘州・游梅桑Malmaison吊拿坡仑之后约瑟芬(望娟娟一水锁妆楼)》《摸鱼儿・伦敦堡吊建格来公主Lady Grey (望凄迷)》,是游欧时对约瑟芬皇后、建格来公主传奇人生的感慨和同情。《浣溪沙》是游日内瓦湖畔斯达尔夫人故宅后所作,斯达尔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又失怙恃,孤苦伶仃,碧城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长亭怨慢》是伤亡姐惠如之作;《念奴娇》吊学生潘连壁女士;《祝英台近》悼友人吴湖帆亡妻孙静淑,感其伉俪情深。

德国狄斯特尔夫人,家族在欧战时青岛沦陷后被俘,一人流落上海。吕碧城有感作《金缕曲》:“剪烛旧窗底,道相逢、惺惺惜惜,飘零身世”,兼写两人辛酸。

高丽音乐家吴小坡新婚不久即痛失丈夫,流寓京沪等地,碧城为其作《赠高丽音乐家吴小坡女士次南湖韵》诗。

诗妓李O香、名妓赛金花,皆是徽州人,吕碧城与她们俱有往来,有《赠李O香》诗。

碧城还在《道中口占》中赞美苏州肩舆妇女“捷足吴娘气亦雄,笋舆高架耸危峰。”

还有诗《春闺杂感和康同璧女士韵》《柬同学杨荫榆女士》,分别写给康有为次女康同璧和杨荫榆。

(二)常见意象

吕碧城想必是爱花草之人,其诗词作品中出现植物有:牡丹、芍药、木棉、桂花、梅、水仙、荷叶、秋葵、茶花、松柏、菊、兰、白莲、浮萍等。从中可略窥其品性。

牡丹、芍药、木棉、茶花之类,花型硕大,华贵富丽,气度不凡,具大家风范,喜欢此类霸王花的吕碧城个性张扬鲜明。

桂花、梅、水仙、菊、兰、白莲等清淡素雅的花朵则反映了吕碧城性格中隐逸、清高、孤傲的一面。

碧城也在“峭壁孤花红一萼,标高阁,名园罗绮慵回瞩。”“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艳骨冰清,仙心雪亮,羞看等闲罗绮。”等诗句中将自己与孤高清傲的名花相比。

吕碧城不写荷花写荷叶,写很少进入女性文学视野里的松柏,以及不太常见的秋葵,可见她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吴宓在未定稿的《信芳集序》中评吕碧城:“身世悲凉、遭受屯艰,苦意浓情,无所施用。而中怀郁结,一发之于诗文,却产出无上作品。”正因吕碧城内心的郁闷,所以“落花、花雨、催花风雨、萍梗、浮萍、飘零、零落”等形容残花败蕊会常出现在吕碧城的诗词中,如“三千珠履飘零尽”“飘零休诉,人远天涯,树老江潭”“剩金零粉委苍苔”“风雨洗残,梨粉早成秋苑”“l金零落”等。吕碧城感伤自己孤苦无依,融情于景,以哀眼看人间,分外凄凉。

她也多写春秋两季,发伤春悲秋之词,而“秋”出现的频率尤高,“雕影横秋”“一年春晚”,都是作者悲凉幽怨心境的写照。

吕碧城还多写梦,词、诗、文中皆记录其梦境,常有人生如黄粱一梦之虚无感。如《新雁过妆楼》中“鸿泥轻留爪印,似枕借、黄粱联旧游。闲吟倦,但眼迷银缬,寒生锦n。”《六丑》中“黄粱乍觉。有灵犀清澈。”“梦中寻断梦,梦飘断、水驿海獭!薄懊魏垡谎阑珊”等。

(三)直抒胸臆

吕碧城主张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压抑天性。她在《女界境况杂谈》中提出“词中之周柳,皆以柔艳擅长,男子且然,况于女子写其本色,亦复何妨?若言语必系苍生,思想不离朝庙,出于男子,且病矫揉,讵传于闺人,为得体乎?女子爱美而富情感,性秉坤灵,亦何羡乎阳德?若深自讳匿,是自备抑而耻辱女性也。”亦在《晓珠词自跋》写:“移情夺境,以词为最”。她认为情感不仅限于伤春悲秋,还可以对事理有感而发,云“至若感怀身世,发为心声,微辞写忠爱之忱,小雅舒怨悱之旨,弦歌变徵,振作士气,词虽未艺,亦未尝无补焉。”吕碧城毫不避讳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真情实意。

(四)惯用词语

吕碧城作品中有一些词汇出现频率极高,有“烟”、“怨”、“别”、“泪”、“痕(梦痕、秋痕、春痕、芳痕、粉痕、梅痕、玉痕、水痕、啼痕、巢痕)”、“凄凉”、“凄苦”“幽冷”“凄绝”“幽恨”等,常常营造一种烟水凄迷、艳冶凄馨的境界。

(五)艺术手法

吕碧城多用典、化用前人诗句。如“横塘未到花时节,暗香已先浮动”化用了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芳心深圆徽梗问闲愁几许?”化用了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踏莎行》中的“水绕孤村”化用了秦观的“流水绕孤村”;《蝶恋花》中“寒食东风郊外路”则与韩的“寒食东风御柳斜”近似;《清平乐》中“寻寻觅觅”袭用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名句;《浣溪沙》中“地转天旋千万劫,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借用了姜夔的“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虽加以变化创新,融入新意,但容易落入前人窠臼,有拾人牙慧之嫌,这也是词发展到近代已经十分完善饱和时出现的一个弊病。

(六)法、周邦彦

曾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云:“这五十年的词,都中了梦窗的毒。”吕碧城就十分推崇,也偏爱周邦彦、李后主、李清照等词人,常用他们的韵来填词,她自己的词也呈现婉约缠绵的风格。如《苏幕遮・拟周美成》《浪淘沙・拟李后主》《瑞龙吟・和清真》《满江红・庚申端午,偕缦华女士、迂琐词人泛舟吴会石湖,用梦窗苏州过重五词韵,时予将有美洲之行》等。

陈季在《吕碧城传》中云:“碧城雅知音律,所作词,都能当行出色,风格渊源,殆在片玉梦窗间,故能富艳精工,勾勒高妙”[2]。樊增祥赞其“句法善于伸缩,是填词能手,世间无数钝汉自命梦窗,纵使呕心十二万年,不能道其只字”。[3]亦赞“漱玉香毫写性灵,颇有太仓惆怅意[4]。”徐沅赞其“今之易安居士[5]”。可见吕碧城已得一派婉约精髓。

吕碧城创作颇丰,除词外,诗文创作亦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部分。她乃闺门弱质,漂洋过海,零落孤苦,却刚强坚韧,精明干练,才能卓著,她的创作中既流露出哀情伤感和离愁别绪,也展现了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女性的豪情壮志和胆识气魄。她的风采光华至今照耀后人。

注释

[1] 本文所引吕碧城诗词文内容及笺注评语皆来自李保民,校笺.吕碧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后再不做标识.

[2] 陈季.吕碧城传 [A]//吕碧城.《晓珠词》(四卷本)[C].

[3] 吕碧城.《晓珠词》(四卷本)[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