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散文随笔范文

时间:2023-04-12 06: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散文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情散文随笔

篇1

摘要:在英国文坛上,D.H.劳伦斯是一位争议最大,毁誉不一,极其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从上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对他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拒斥到迎迓的过程。黑马是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和译介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人,多方位地传播劳伦斯。他翻译众多劳伦斯作品,让读者走进了劳伦斯的文学天地;他对作品的深入解读为受众了解劳伦斯提供了导向,为批评界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黑马为我国接受劳伦斯搭起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黑马;劳伦斯;译介;研究

劳伦斯是中国新文学初创时期第一批被介绍给国人的外国作家之一。30年代,特别是在劳伦斯逝世的前后,中国掀起了一个接受劳伦斯的小。20世纪80—90年代,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并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黑马是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和译介劳伦斯的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劳伦斯为研究对象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的翻译家和研究专家,现在正式出版的劳伦斯作品几乎都是他翻译的。在研究界与翻译界,黑马为译介、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黑马对劳伦斯作品的译介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国内的译介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黑马开始研究和翻译劳伦斯的文学作品,成为劳伦斯作品首译者之一。现有资料表明,黑马译介劳伦斯始于1982年。劳伦斯的文艺评论率先进入黑马的视野,其译作于1988年发表在多年前停刊的山东大学《美国文学》杂志上,这些译作后来结集,于1991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名为《灵与肉的剖白——D.H.劳伦斯论文艺》。从此以后,他便一发不可收,翻译出版了劳伦斯的《虹》、《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等多部长篇小说和散文。此外,黑马还翻译英国劳伦斯研究专家奥尔丁顿的《劳伦斯传》,这些译作或是在内地知名出版社出版发行,或是出版于台湾。黑马译作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怪乎有人戏称他为“劳伦斯专业户”。

从众多译作中,我们发现黑马翻译劳伦斯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最高。每部译作都附有译序与后记,为读者正确地理解劳伦斯散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指南。黑马为何大量译介劳伦斯散文?究其原因:一是他钟情于劳伦斯散文。在黑马看来,翻译劳伦斯散文尽可以让读者领略一个从中原小镇走出的热血青年,领略那激扬文字,璞玉浑金,掷地有声的不凡气势。二是翻译形势使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争译抢译劳伦斯小说,而劳伦斯散文随笔无人问津。正如译者自己所言,留给他的空间“只有翻译别人不译的劳伦斯散文随笔”。三是诗学语境所致。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热,国内读者对文化散文的偏爱,促使黑马首选劳伦斯散文随笔为翻译对象。事实证明:黑马翻译劳伦斯作品十分畅销,其译作在国内一版再版。

作为翻译工作者,黑马认为翻译之前,“对于原作要有正确的了解”。“想要认识作品,就必须认识人”,“必须认识社会”,只有“把原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了解清楚”,才能“认识到他的全人格”。着力把“他的时代的社会情形、政治情形、科学和思想情形、艺术其他部门的情形”弄清楚了,“才能把握他的作品的要点”。

二、黑马对劳伦斯作品的研究

黑马对劳伦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认知,并促使他以学术论文、译序、跋、散文随笔甚至博客等不同的形式从不同视角解读劳伦斯生平、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

第一、亲历劳伦斯的故乡,体验英伦风情。黑马出于寻觅劳伦斯的创作源泉的目的,于2000-2001年,实地考察劳伦斯的故乡伊斯特伍德,拜访英国劳伦斯研究专家沃森教授。黑马通过考察拜访,发现劳伦斯家乡成为劳伦斯文学创作重要背景空间。《儿子与情人》伤感的爱情在这样的乡村和城镇之间弥漫,《恋爱中的女人》中最凄美和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篇章亦将此地作为背景,并几乎囊括了这里的一切风物并向伦敦和欧洲辐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在这片森林里上演,还有不少不朽的中短篇故事和话剧也以此为背景展开。早期诗歌更是对这里田园风光的礼赞。而位于镇东面三英里处的考索村,则是长篇佳构《虹》的背景地。因此,黑马指出,“劳伦斯终生的伴随这种乡恋,他26年与故乡血肉相连、刻骨铭心的生活是他的丰沛的创作源泉。”另外,劳伦斯不仅把“心灵的乡村”作为写作背景,而且一直以其身边的杰西、爱丽丝、露易、弗里达等四个女人为创作原型。这些女人分别是他小说的原型,杰西、爱丽丝分别是《儿子与情人》密里安和克拉拉的原型,并占据了很大的篇幅;露易成为《虹》中的女主角厄秀拉形象。

第二,黑马讨论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他将劳伦斯小说的主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第二自我”主题;二是作品“”主题;三是作品存在着恢复人的自然本能,建立新型的两性和谐关系的追求。在劳伦斯众多作品中,黑马选择了《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四部小说作为重点探讨对象。这些作品从时序上渐现出的“第二自我”意识,四部作品背后的叙述者分别是劳伦斯的“第二自我”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果说有些小说家的写作就是“发现和创造他们自己”,劳伦斯即是这类人——“无论劳伦斯写什么,他首先并且总是写他自己”。 所以,黑马认为劳伦斯前期作品有强烈自传性,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家乡为背景,以身边的原型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人物。《儿子与情人》中伯特与母亲相依为命,演出了一场“儿子与情人”的划时代心理剧。这场心理悲剧是如此震慑人心,最终导致劳伦斯以此为蓝本写出了20世纪最具有弗洛伊德主义的长篇小说。黑马通过研究发现:“他写矿工生活的成功,主要以细节的真实取胜,他是作为矿工的儿子亲身活过来的,熬过来的,是他生命的有机部分。他的文学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心理学意义,对阅读产生悲剧的审美冲击……”

与此同时,黑马仔细辨析了《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的主题。在黑马看来,劳伦斯终生都在执着不懈地思考肉体、性和爱情等问题。但他并不是为写性而写性,而是将之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上,这就是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劳伦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一种灵与肉的完全的、完整的、亲密无间的融合与升华,一种向原始的返璞归真,一种神圣的、不受宗教教义束缚和压抑的自我超越。他认为,《儿子与情人》是第一部印证“恋母情结”的“原型”之作,暗示我们爱也可能是一种牢笼。《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选择了性作为主题。黑马将《查》视为“废墟上生命的童话,是一种久经考量的本体论——是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交织积淀的结果。……故事浪漫而美丽,不乏乌托邦色彩,简直是一部成人的童话,是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交织积淀的结果。”

第三,黑马研究了劳伦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劳伦斯创作个性鲜明和艺术构思独特,语言优美、气势恢宏。黑马分析了劳伦斯作品的叙事风格,语言特点,象征、意象手法研究。

黑马认为,在《虹》中,劳伦斯以他的深邃的洞察力和敏感的内心体验,以舒缓、隽永的笔触再现了英国农村风景,以一个个意象,让读者感到那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强大的内在力量,体验到现代工业侵入到农村前那种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的和谐关系——恬静的外表下那种“血液的交溶”。《儿子与情人》的叙述方法上的崭新之处,是走向情节和人物外在条件的淡化,注重人的内心呈现。黑马认为《儿子与情人》视角独特,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有深刻形象的掘入,开创了弗洛伊德主义在文学上的先河,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作品。”《虹》、《恋爱中的女人》从叙述方式上,则是摒弃了人物的营造和情节的设置而转向“无英雄”原型,转向情结。而与此同时,小说的现实主义意义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真实”、“虚构”和“想象”三者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普鲁士军官》继承了写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注入了新的觉悟和现代意识,向“幻象现实主义”过渡。《虹》确立了“幻象现实主义”的叙述语言与形式,《恋爱中的女人》把这一艺术手法与英国现实生活水融,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独树一帜而至今不败,随着时光流逝更加显现出其艺术魅力。

由此看来,黑马关于劳伦斯的研究独领。他不仅多层次、多方面主体式地阐释了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意蕴,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随笔的阐释模式,极力张扬研究者的个性。这一点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非严格性的学术专著《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之中。该书作品以作者漫游劳伦斯成长的生活地为线索,散点透视劳伦斯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描述劳伦斯26岁前痛苦的生命历程和备受挫折的爱情历程,历时与现时相交织,想象与写实相融合,图片与文字相映衬,深刻挖掘了劳伦斯精神。

三、黑马对劳伦斯作品研究的原因分析

黑马之所以译介和研究劳伦斯作品,一方面源于对原作审美精神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他所处的文化语境与诗学语境。同时,他的英美文学学习背景也决定其审美对象的选择。劳伦斯秉承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鲜明的生命意识与文化意识,着重通过两性关系的探究和健康性文化的肯定,揭示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向往一种更理想化的生存状况。他忠实地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站在底层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既描写了他们在高贵者看来根本没有灵魂的痛苦的心,也描写他们不可救药的鼠目寸光;踏踏实实地叙说故事,刻画人物,描述环境对人心灵的影响。劳伦斯文学作品在写实主义方面自然功力深厚,也具有非凡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意义。劳伦斯这种审美精神,对一个较长时间蛰居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黑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劳伦斯文学只有我这种稔熟下层人民,熟悉劳动阶级语言并有作家背景的资深翻译能翻译好”。因此,他在进行文学翻译、研究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设身地揣摩、领会原作的风格,并将自己的风格与原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谐统一。事实证明:黑马的译本传神。可以说,黑马将自己的文化、生命融合与劳伦斯文学的审美精神在一起,并成了他心中的一片绿地。也因为有了劳伦斯文学是黑马的支撑,他才能十分超脱地看待现实中的生活,并从这种世俗的生活与我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反差中提炼出了某中“意义”。

迄今为止,黑马是中国最权威的劳伦斯研究者和资深译者。他开辟了一个新的传播空间——博客,以其通俗易懂、幽默、大众化的语言解读劳伦斯,让成千上万的网民认识、了解劳伦斯。黑马不仅为劳伦斯在中国之旅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拓宽了我国传播、接受劳伦斯传播的路径,使我国读者的接受层面走向深入。他在吸纳劳伦斯的基础上,把劳伦斯文学和自己的文化、生命融合在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创作感受,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一种激情美、凄艳美的观念,形成了一种沉醉于心灵故乡的审美情结,创作了《混在北京》、《孽缘千里》两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小说,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意义尤为深远!(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家湘.劳伦斯之探索[J].外国文学,1998(1).

篇2

七十三篇散文随笔,龙应台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独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一同娓娓道来。有人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而我感受到的是她字里行间的温柔细腻和万般深情。

龙应台总通过一些细微渺小的事物向我们诉说着背后隐藏的深沉含意。她说,最高境界的爱情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是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她说,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而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她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她说了那么多,在这些“她说”里,最令我触动的,亦是这本书的主角,是她笔下的亲情。

“爸爸,是我。今天怎么样?做了什么?”“在写字。礼拜天回不回来吃饭?”“不行呢,我要开会。”

“爸爸,是我。喂――今天好吗?”“……”“今天好吗?你听见吗?你听见吗?说话呀――”

“喂――今天做了什么?”“你是谁?”“我是谁?妈妈,你听不出我是谁?”

看到这里,突然一股心酸难过涌上心头,竞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在对话里,我似乎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亲人的老去、怎么抓也抓不住的恐慌,以及现下的惆怅和无奈。原来,我们是如此卑微渺小;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原来,时间改变了这么多,连目送都要来不及,只能拼尽全力抱紧,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多听听那个人的声音,多看看那个人的容颜,贪恋那些短暂的幸福。

而如今,独自一人坐在木摇椅上、看着日复一日的日升日落的空巢老人数不胜数,他们守着家,守着回忆,守着孤寂。当他们望向远方,看见的会是什么?是牵挂的子女?还是生命的尽头?他们更需要的、更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个温暖切实的怀抱,一顿欢聚一堂的团圆饭。也仅仅只是如此,普通得让人心疼。

人生无常,趁着年华还在,趁着人儿依旧,多陪陪那些你爱的、爱你的人,只有陪伴是最美的长情,让我们能在最后的目送里少些悔恨。

这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佳作点评

篇3

安妮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问:你的新名字“庆山”有什么含义呢?

安妮宝贝:庆有一种欢喜赞颂的意思,我现在比较喜欢这样的一种基调,它对事物或者对周围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一种赞美敬仰的方式,而不是消极的、灰暗的态度。山是因为我自己旅行,我爬过非常多的高山,山有时候是从海洋变出来的,它看起来很结实,好像是大地上特别稳定的东西,事实上它是有神性的,它跟天地都是联结在一起的,它是一个中间的过渡部分,有一个词叫“静山如如”,我比较喜欢,所以就把两个我喜欢的字组合成一个名字。

问:有读者疑惑你改名是想告别原来的自己,会做出大的改变,是这样吗?

安妮宝贝:安妮永远是我的一部分,我所有的写作都是建立在安妮宝贝这个基础上的,而且它不会消失,也不会脱离,但我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事情。如同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所有新的发生,都会建立于原先的基础,而不是离开自己的过去。不是说我改了一个名字就会有特别大的变化,肯定跟以前很不一样,或者说写的东西肯定是截然不同了。不是这样的。在这样的两三年里面,我还是会用以后的一些作品,让这个新的名字实现这样一个过渡。

用细微但真实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

问:能谈谈写作新书《得未曾有》的由来吗?

安妮宝贝:这本书是我改名“庆山”后的首部作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从北京出发,路线从江南延展到甘肃。我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了路途中遇到的四个以前不相识的人,有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有回归乡居的摄影师,以作品礼敬故乡和大自然。有以诗歌、修行、领悟供奉信仰的年轻僧人。还有年过八旬,经历各种变迁,心守一事,古法弹奏的老琴人。这些人,虽然年龄、身份、经历、生活都截然不同,但也还是有相同之处。我觉得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一些选择,但这些选择是在可选的限度里面,因为人在时代或者潮流当中,可以得到的选择并不是很多,但决定了做一件事情就非常坚定地去做,这是他们身上相同的地方。

问:你比较欣赏他们?

安妮宝贝:我比较欣赏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单纯的、专注的力量,因为我觉得单纯和专注在现在的社会来讲就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长期非常专心地抱着很虔诚的态度做事情,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自己一定会收获到很多,也会领悟到很多。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这四个人的成就上。在我看来,人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很日常的,也是很普通的,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我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如何用一种细微的但是非常真实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用掉自己手上的时间。我跟他们在一起主要是聊天,一起感受一些事物。相比成就,这些让我更感兴趣,也是我认为有价值的部分。

问:你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跟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热衷的生活方式是相反的,为什么会选择写他们?

安妮宝贝: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太热闹了,人们很容易变得积极,但是积极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这些人的方式是往后退一步,这里面是有很大的考验和决心在。我书中记录的几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很淡然,与这个喧闹的世界看似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为他人着想的,很细微的,很体贴的,很善意的东西。我希望把自己的价值观写进书里,让读者感受到,但不会对书中人物给予任何的判断或者评价,而是让他们自己流动和表达。经历过一些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具备一种平等性,事实上没有那么明确的对和错,那么明确的美和丑,所有对立面都可以融化掉,也可以消失掉。这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转换过来的观念,需要一个人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去领悟这些。

成长让表达呈现不断扩展的状态

问:从最初个人化的小说创作到之后的随笔散文,再到去年出版的文化访谈《古书之美》,你的视角逐渐向外伸展。写作的关注点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安妮宝贝:以前的我可能想表达一些自我的东西,现在会表达一些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的东西。在我二十几岁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多注意力会放在自己身上,我把很多精力用在自己的想象或者表达上面。到了这样的年龄,我觉得应该重视分享和交流的一些价值,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人组成,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影响到这个世界的变化。比如,我对爱情的理解,以前我会把爱情放在单独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个体上,是一个我和你,或者他和她的关系。你会发现这样的视角会让我们活得很局限、孤独,所以现在我扩展成了他们和她们、我们和你们的关系。人必须要从个人的欲望里走出来,走出来以后就会带给自己很大的解脱。

问:你的新书里面每个部分都有一处你独处的文字,这是你觉得该对从前安妮的保留吗?

安妮宝贝:对。这应该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每个写作者用来写作的方式都会以自我的某些特性作为基础,这种基础我认为是写作者比较重要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的话,其他的一些东西就会显得很多余,可能就是一堆肉,没有很坚硬的东西在里面。

问:你一直呈现出一种女性文体,比较软的东西,但现在正好相反,你的笔法里却有一些不那么柔软的东西出现,不知道你自己意识到没有?

篇4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俄文学受政治气候变化影响,多有波折。在这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继续发扬俄罗斯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家开始重新审视作为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新的视角、观点理解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重新评价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些作家有意识地借鉴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使用后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以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合法化”时期。

第一阶段即为形成时期。此时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处于“地下写作”状态。代表作品有:安德烈?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和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等等。这个时期,作家运用新的语言手段,重新构思人物形象,借助讽刺模拟的手法,解构苏联单一呆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第二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确立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断涌现,表现出通俗化特征。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丰富多样,如:莫斯科的概念派、列宁格勒的“米契基”小组、元隐喻诗派、精神分析派等等。这个时期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分支:抒情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分析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弗?索罗金的《玛利娜的第三十次爱情》、维克托?叶罗费耶夫《与痴呆者一起的生活》等等。

第三个阶段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时期,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俄罗斯文学生活中的“公开、合法”的文学现象。其间著名的作品有: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的《排队》、马尔克?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等。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总观三个时期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发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是以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僵硬的苏联官方教条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完全摒弃了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矫枉过正”地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文学“减负”,即去掉文学过多承载的行政任务、教育任务、宣传任务,同时大胆对俄罗斯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从而实现去经典化和去神圣化。

(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大量引用文本。其目的是打破权威和经典,或者重新诠释经典和神圣。互文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种结构要素。作家引用的文本包括世界经典作品的语句、苏联时期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甚至民间用语,然后对其进行第二次编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暗示、隐喻、寓意、联想、巧合、列举、粘贴、跳跃和化人等手段,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文化语义场”。

(三)杂糅化语言。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引文来源在风格语体上已经大相径庭,再加上文学批评、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用语,使作家们能够在多样化的写作中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使得有些作品既像文论又像小说,成为一种风格杂糅的、自由的、近似于散文随笔和学术论著的体裁。

篇5

迟子建的文笔明净澄澈,晶莹剔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她的作品没有怪异的表情,也极少奇峰突起、横逸斜出的笔法,无论是行文,还是对人物的塑造及语言表达而言,都呈现出自然顺畅、健康明朗的生命底色。她1964年出生于北极村,大学就读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本文撷取其中几部小说,向大家展示一下她对小说人物的成功塑造。

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高尔基曾说:“在过去或现在的大量事实中,在对成千上万人的观察中,应该选取最主要的东西,并且学会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而“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即指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心理刻画作为一种写作技巧被大量运用于人物描写之中,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因此,要想把小说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就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阅读迟子建的作品,小说中性格迥异的人物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踏着月光的行板》,讲的是王锐与林秀珊这对生活在两个城市的农民工夫妻在中秋之夜发生的一段人生辛酸甜美的故事。这对游离于城市边缘、物质生活极为拮据却相濡以沫的夫妻,因为阴错阳差的机缘,只能约定在月光下,在慢车交错的瞬间,远远地望着对方,哪怕仅仅是看那一眼……这或许是当代最为极致的一种浪漫了。而这样的感情,却通过夫妻双方丰富的内心描写在不经意间温柔地打动着读者的内心。如“他(王锐)甚至觉得他和林秀珊一直如此甜蜜,就是因为这若即若离的生活状态。他们独自生活时,那就是‘暗’,而相聚在一起时,则是‘明’,明暗相交,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她(林秀珊)抚摩着口琴的一瞬,王锐又回到她心头。她想他一定等她等急了,他中午吃东西了没有?她最担心他去吃朝鲜冷面,王锐胃不好,吃了冷面常胃痛”。迟子建正是用如此细腻的笔触关注着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挣扎在红尘之中平凡人不平凡的爱情的敬重。

独具特色的人物个性

就现代小说理论而言,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划分为单一性格和复杂性格。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两种类型的人物在小说创作中都不可缺少,但一般也都认为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小说的早期古典特征,而后者则带有近代的色彩,说明了对人本身认识的深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这两类人物可以说是同时并存,并以前者为主。如《踏着月光的行板》中的林秀珊、《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就属于单一性格,这类人物均显现出简洁明快、线条清晰的特征,一般采用独特思维和个性化的行为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在迟子建的笔下,不显山露水,人物塑造合乎人情、合乎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读后深感厚实可信,自然可亲。

而翁史美则属于复杂性人物,小说《零作坊》(《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其奇特的意象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在世俗中摸爬滚打,却又因有着独特内心生活而不愿役于凡尘俗事中的美丽女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历程,它是迟子建由以往的地域型作家专注风俗人情的摹写,向更广泛、更深邃的现代人人性探索的一次成功尝试。在《零作坊》中,翁史美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型人物。在县城读完高中的翁史美“人很聪明”,“但就是学习不行,一看到书本就头疼”;“她表现随和,可内心却很孤傲”;她“天生一副好肤色,是那种白里透粉的”,“看上去生机盎然,气质非凡”,这样一个具有超脱气质的女人却被作者“安置”成一位掌管非法屠宰场的女老板,“当她置身于臭气熏天、苍蝇横飞的屠宰间的时候,却幻想着另一种生活”。这些自卑与孤傲、坚韧与怯弱、泼辣与温情游曳于翁史美的性格之中,同时也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色彩。

形象鲜活的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迟子建的代表作《疯人院的小磨盘》对此有着近乎完美的呈现。一个生活在疯人院的正常小男孩和几个在此做零工的成年人及一群疯子组成的一个特殊的人群,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却并不因此而变得古怪阴冷。尤其是对主人公小磨盘的语言提炼,更是让人对这个尽管身世凄惨却淘气顽皮的小男孩心生喜欢;周围的那群人,不管是卑微的杂工还是患病的疯子,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作者笔下的人物均“鲜活”起来。如:秦师傅是疯人院的灶房主管,他表面上对小磨盘很凶,其实心里是疼他的。一天,他看到小磨盘嘴馋的样子,就说“你上学费脑子,秦大爷犒劳犒劳你,快吃吧,都蒸出一个钟头了,不是我帮你给它扣起来,凉了不说,苍蝇也会帮你吃了一半的!”又如,小磨盘在四面街上闲逛时也不老实,将石子一脚踢进杂货铺的门,店主气势汹汹地出来教训他,却遭到他的反驳:“我踢着它在路上走着的,哪想到它自己就进了铺子呢?准是它要买什么东西。”这样幽默智慧的狡辩令店主百般无奈……

读迟子建的作品,你会发现她非常注重文字的选择和提炼,力求营造纯与真的至高境界。她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而且多层次多角度地捕捉着他们那微妙的心绪,从而呈现出一个个立体可感的小说人物,让我们在这跳跃着的文字中禁不住感叹和领略这位女作家无穷的文字魅力。

篇6

虽说新媒体的普及势必会改变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但2010年的图书市场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各大出版社你方唱罢我登场,数不清的首发式、签售会让广大读者眼花缭乱。在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淑媛》为您整理了这份书单,让迷失在书山文海中的您轻松阅读。

阅读者的盛宴

2010年的文学界热闹非凡,各位大师轮番推出新作,一本又一本的好书让读者直呼过瘾。随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尘埃落定,外国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将大家的阅读热情推至。

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夺得2003年IMPAC都柏林文学奖。他的作品已被翻译为50多种语言。目前,他住在伊斯坦布尔。

帕慕克中文网站:

HYPERLINK "省略" 省略

其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

《伊斯坦布尔》、《雪》、《黑书》、

《新人生》、《寂静的房子》、

《杰夫代特先生》、

敬请期待:《别样的色彩》

寻找纯真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确实存在,帕慕克多年前曾在伊斯坦布尔购置一处房产,所在地正是书中所写芙颂家的住址―楚库尔主麻的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此地以本书命名并改建为特色博物馆,藏品主要反映伊斯坦布尔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纯真博物馆于2010年起接待游客,凭书中所附门票可得到一次免费参观的机会。

“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奥尔罕・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定价:36.00元

没有哪个以沉迷开始的故事,能像本书这样,让你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在这部作品中,帕慕克馆长向世人证明了一件事―究竟什么才是爱?

“与芙颂相恋的那一个半月差两天,我们共44次。

从芙颂消失那天算起,339天后,我终于再次见到了她。

这之后的整整七年十个月,我为了看芙颂,吃晚饭去了楚库尔主麻。其间一共是2864天,409个星期,去了他们家1593次。

在我去芙颂家吃晚饭的八年时间里,我积攒了芙颂的4213个烟头。

我爱芙颂,也爱她爱过的,甚至是触碰过的一切。我悉数收集起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将它们放入了自己的博物馆。

我建成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里就是我的家,能依恋着这些浸透了深切情感和记忆的物件入眠,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纯真博物馆’中所有物件的故事,就是我对芙颂的爱情故事。”

当然,作为怀旧(恋旧)的帕慕克本人而言,作者借主人公的激情,对时间、欲望及占有进行了深入思考,书中所富含的作者年轻时代所生活城市的细节与意涵,全面展现出伊斯坦布尔往昔的一切。

1. 真实存在的纯真博物馆。

2.各国不同版本的《纯真博物馆》均使用统一封面,图为中文版。

坏女孩的恶作剧

作者:[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定价:29.8元

《坏女孩的恶作剧》写的是一个自幼就把金钱看成是唯一幸福的女孩和一个“只要能移居巴黎、有一份工作”就一切满足的平庸的翻译工作者里卡多苦恋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两个人幼年在秘鲁的利马相遇写起,继而写到他们青年时期在巴黎的偶然重逢、热恋与痛苦的别离,在伦敦的中年时期重新相遇与爱得死去活来及在日本的奇遇,直至这场爱情凄凄惨惨最后结束于马德里的老年时期。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整整40年,从上世纪50年代的利马写起,中间穿越60年代的法国巴黎、70年代的英国伦敦,一直写到80年代的西班牙马德里,呈现出明显的自传色彩 ―― 这是巴尔加斯・略萨写作的重要共有特质之一,也是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一部长篇小说。

《淑媛》采访略萨作品策划人、99读书人出版总监张陆武,讲述略萨作品出版背景。

张陆武:2008年11月,应作者著作权人邀请,我和公司董事长专程飞赴巴塞罗那,就西班牙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作品授权做最后阶段的协商,一直因为身体状况基本闭门谢客的作者著作权人和我们相谈甚欢,并当场将拟好的合约交给我们。我们一举签下其最有代表性的5部:最早1965年获得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的《绿房子》(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二位得主),极具争议甚而成为政府禁书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描述了青年作家跟自己家中一个比他年长的女人之间惊世骇俗恋情的《胡利娅姨妈和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自述怀着崇敬之情拜读的《酒吧长谈》,一直到最近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

略萨给中国读者的一封信

“从来没想到我写的故事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亦即从我儿时起似乎就构成我梦境中一部分的国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现实景物组成部分的国家,就如同我在历险故事中读到的那许多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一样。现在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强大的国家。在她的众多的人口中,有一些读者与我共同分享我在我的小说中创作的那个神奇的世界,这对我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写我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是一种莫大的补偿。”

棚屋

作者:[加拿大]威廉・扬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定价:25.00元

2000年以来,美国单本销售超过1000万册的图书只有两本,一本是《达・芬奇密码》,另一本是《棚屋》。《棚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年前,麦克的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还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

托斯卡纳艳阳下

作者:[美]弗朗西丝・梅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定价:25.00元

托斯卡纳―意大利人心中的珍宝。这里阳光普照、鸟语花香,不仅是伊特鲁里亚文明的摇篮,也孕育了璀璨耀眼的佛罗伦萨、比萨,更是马基雅维利、但丁、伽利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托等众多名人巨匠的故乡。在大学任教的弗朗西丝・ 梅斯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毅然辞职来到托斯卡纳这片宁静而滋润的土地,正宛如当年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一边细细品味时间的痕迹,一边感悟心灵的安宁和大地的包容。她将这些澄明、欣喜的日子一一记录下来,写出这本《托斯卡纳艳阳下》。却不料在不经意间,《托斯卡纳艳阳下》引领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慢活”风尚,从纽约、伦敦,到东京、巴黎, 成为人们心中质感生活的理想范本。

相遇

作者:[法]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20.00元

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最新随笔集,共分为9个部分,涉及绘画、文学、音乐等领域,延续了作者以往清丽的文风,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不去会死

作者:[日]石田裕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定价:28.00元

该书曾列豆瓣十大旅行图书第一名。作者某一天突然辞去了人人称羡的大企业的工作,怀揣着“不去会死”的豪言与梦想,踏上了单车环游世界之旅。7年半后,访问国家87个,行进94494公里,爆胎184次,花费5300美元,终于完成了五大洲完骑纪录。

一辈子做女孩Ⅱ――承诺

作者:[美]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29.80元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的作品《一辈子做女孩》(eat pray love),在2006年一经推出就在全美掀起销售狂潮,使之一跃成为美国最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并入选2007年TIME官方网站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吉尔伯特是一个亲切、好脾气的作者,《承诺》给我们的正是读完《一辈子做女孩》之后最想要的东西。她说,她从未想过《一辈子做女孩》会有这么成功。因此,她感到不安,心想她的作者生涯是否就此结束了,尽管之前她已经写了3本颇受好评的书,其中还有一本被“国家图书奖”提名。当然,她也不认为自己能复制《一辈子做女孩》的成功,这本书仅仅是因为她要写。

《一辈子做女孩》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精彩的后续,比如,她那位化名斐利贝的男友,是一位儒雅的巴西宝石进口商,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他住在巴厘岛的时候结识了吉尔伯特。他年龄比较大,2006年她写《一辈子做女孩》的时候,他55岁,她37岁。他们在费城郊区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由于受到签证时间问题,斐利贝每隔3个月就要离开美国几周,对于他们这两个惯性旅游者和个性独立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问题。斐利贝也离过婚,有一个成年的孩子,他和吉尔伯特一样,也不想因为婚姻而破坏这么美好的生活。

一次海外旅行归国后,斐利贝被达拉斯・福特沃斯国际机场扣留了。国土安全部的官员解释说斐利贝违反了美国的相关签证规定,他必须马上离开美国,唯一能让他回来的最快的办法就是结婚。

吉尔伯特疯狂搜集所有关于婚姻的书籍影像资料,向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女人反反复复询问爱情、婚姻、家庭的种种意义。在又一次许下对婚姻的承诺时,她明白了:你,可以不相信婚姻,但必须相信拥有爱的勇气,才能带来永恒的幸福。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Q&A

Q:在这本书里,你说同性婚姻可能会挽救结婚率下滑的局势。为什么?

A:各国的结婚率都在下滑,只有同性婚姻还比较乐观。有一位评论家这么形容:当前婚姻的情形就好像一个憔悴的、衰老的老邻居,没人想和他住在同一个街区。但是,后来有同性夫妻请求住到那里,他们买下所有没有价值的不动产,把老房子翻新,新开了商店和艺术廊,这个原本冷清的地方一下焕发了活力。随后,异性恋人和夫妻也开始入住。这么一来,原先的争论就变成:为了拯救婚姻,不再排斥同性婚姻,而是试着接受同性婚姻,进而改善婚姻的现状,这样做更明智。

Q:今秋上映的电影版《一辈子做女孩》中,茱莉亚・罗伯茨饰演您的角色,贾维尔・巴登饰演斐利贝。得知自己的生活要被拍成电影,有何感想?

A:感觉棒极了。参演这部电影的每个人对这本书都很有热情,他们也都在尽力使这个电影忠于原著,这让我非常感动。其实他们不必这么在意,我被他们的热情打动了。电影的有些地方和整个旅程有些脱离,但换句话说,《一辈子做女孩》本身某些地方已经超脱了现实。我一直都不理解那本书的销量,就像火箭一样一冲升天,电影一事也很震惊。我吃惊地后退一步,看着这一切,惊奇于这个命运的转折。

Q:作为一部续作,《一辈子做女孩Ⅱ――承诺》沿用了《一辈子做女孩》童话般的浪漫手法,同时保留了一些重要事实,其中包括国土安全部的各种手续流程。转换到这么一个不怎么浪漫的话题是不是有点困难?

A: 我常说《一辈子做女孩》和《承诺》的风格差异来自浪漫和婚姻的差异。《一辈子做女孩》是一个浪漫故事,里面充满了逃跑、渴望、情感探索,甚至还有情感失衡的恐惧。我充满了勇气和像要飞起来一般的感觉,这样我才能在经历了失落与悲伤后重新振奋精神。但是,我想,婚姻需要我们有多一点实用的性情。促成《承诺》的那些事情非常严重(可以说斐利贝和我的爱情让国土安全部人员不能再给他戴上手铐,而是放他走),这时候就需要清醒、冷静,才能理智地处理事情。

谎言定制店

作者:[英] 约翰・勒卡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定价:29.00元

该书是勒卡雷在创作历程中投入最多感情,与作者本人最为亲密,最为接近,并愿意将其“带进坟墓”的两部作品之一。小说的主题仍然是“欺骗”和“背叛”,这两个主题根植于勒卡雷的童年生活,贯穿于他四十多年间谍小说的写作生涯。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巴拿马裁缝》由007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

机场里的小旅行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23.00元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机场方面授予德波顿无限制通行证,让他得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的人物。他根据亲身所见所闻,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探讨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

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

作者:[美] 劳伦斯・S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定价:38.00元

马丁・斯科塞斯,美国当代最有成就的电影导演之一。其作品类型丰富多样,用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凸现一个暴力的、扭曲的、充满人性困惑的世界。本书以其早期经典影片为论述案例,从描写纽约黑帮的《穷街陋巷》到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声形并茂地呈现了影片的精彩片段,同时也揭示出斯科塞斯作品的精神本质。

无法拒绝的中国情感

2010年的中国文学界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绵延的上升态势。除了中国内地的作者之外,读者也开始接触更多港台地区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来自80后的年轻势力也前所未有地成熟与强大起来。

迟子建简介相

迟子建,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梁文道评《四喜忧国》

大胆地说,张大春可能是华语小说家里头装备最全面、技法最多变的高手――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样样精通。好好读一读《四喜忧国》,再看他近年“回归”传统话本的实验,你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

四喜忧国

作者:[台湾]张大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价:29.80元

《四喜忧国》和《公寓导游》(即将出版)中,收录了张大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多发表于80年代,震撼了当时的台湾文坛。简体字版《四喜忧国》由张大春新编篇目组成,包括获幼狮文艺小说优胜奖的《悬荡》、获第一届时报文学小说优等奖的《鸡翎图》、时报文学奖5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将军碑》,更特别附有张大春谈小说创作的近万字序言《偶然之必要》。

对于张大春而言,每一部作品的启动与完成都含有绝对的偶然性。有两句话对他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第一句是“如果忘了,就不重要”,第二句是“创作是善等待的”。前一句是他不知道怎么胡诌出来的,后一句是他从郑愁予那里偷来改换的。“严谨地说来,我从未真正完成过任何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每一个短篇也都像是在遥远的二十多年或者是三十多年前的某个纵横交错的巷弄之中等待着的更巨大的偶然。”

白雪乌鸦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28.00元

100年前,一场鼠疫在东北大地蔓延,共有6万多人为此失去生命;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毙者竟达5000余人!迟子建用她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带我们走进那座灾难笼罩下的城市。沉闷混沌的日子、迷惘诡异的氛围;所有深藏的爱怨情仇,在死亡的重压下活力萌发,枝缠叶绕,难解难分。

当数千具尸体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们不由得祈祷:愿每一个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堂。

《白雪乌鸦》以哈尔滨1910年鼠疫为背景,活灵活现地描写了百年前哈尔滨的风土人情。在作者笔下,鼠疫以全景式维度在读者面前逐步展开,人物的心态从无知麻木到恐慌万分以至于最后的淡定到重新看到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性的诸多不可调和的要素:贪婪、奸诈、忠诚、厚道、宽容、善良,都被生生放大了若干倍。我们看到,末日降临,魍魉出笼,但在惨淡的天空下,依然有温情和矜持。迟子建说:“在写作《白雪乌鸦》时,感觉每天都在送葬,耳畔似乎总萦绕着哭声。依照史料,傅家甸当时的死者竟达5000余人,10人中大约有3人死亡。我感觉自己走在没有月亮的冬夜,被无边无际的寒冷和黑暗裹挟,有一种要落入深渊的感觉。作家就是要从深渊中寻找那一点点的希望亮光,而人性的光辉会把深渊照亮。当生活的潜流在鼠疫中激活后,生命的光芒就重现了。”

之所以将小说取名为《白雪乌鸦》,迟子建解释说:“哈尔滨大鼠疫是秋天接近冬天的时候开始,直到第二年春天之前结束。整个鼠疫期间半年是哈尔滨的冬天,冬天的哈尔滨最多的就应该是白雪。那个时候哈尔滨的榆树很多,乌鸦也很多,乌鸦喜欢落在榆树上。同时,白雪和乌鸦是黑白两色,黑白两色也是我自己特别钟爱的,是一种冷色调,很符合这部小说的调子,描写的这样一个氛围。再有就是满族人崇拜乌鸦,史学家还认为乌鸦是满族的图腾,当然说法不一。在哈尔滨大鼠疫之后,不久就开始了,清王朝灭亡了,我就觉得用‘白雪乌鸦’作为书名很切合我这部长篇小说要表达的内容。”

女人森林

作者:颜桥 绘图:Darcy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33.00元

《女人森林》是中国第一本可以玩的言情卡片小说。作家颜桥亲自设计60张LADY CARDS。卡片上的女人都没有脸,每个故事都是一幕都市情景剧,暗示着女人的一种心情状态或者命运流转。这是一名男子开设的“摩登女人博物馆”,充斥着各种好玩的“概念女人”,似乎开辟了一个男人“按图索女人”的方式, 60张LADY CARDS,必有一款属于你!

西决

作者:笛安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

定价:22.00元

《西决》以郑氏家族中唯一男孙――郑西决为主要人物线索,从大家庭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在现代都市里的郑氏家族中,生活在不同家庭和家境中的四个堂兄妹郑西决、郑东霓、郑南音、郑北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兄妹亲情、家庭矛盾、爱情坎坷、成长感动等一系列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我无法给这部小说归类,它当然不是我想象中的‘八零后’作品,也不是改头换面的‘家族’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它给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迷惘,迷惘在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

――苏童

阅读的故事

作者:唐诺

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32.00元

作者以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文字打开每一章的话题。14篇文章涉及书与人的阅读的各个方面―阅读的困惑、开始、代价等等,试图“劝诱人阅读”,并帮人解决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沿着望塔

作者:王小峰

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28.00元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英国的一家录音棚,约翰・列侬心血来潮,要到中国参加,他拉上了鲍勃・迪伦和其他几位摇滚歌星,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到了中国。可这时,他们又将面临新的选择……

更多推荐书目

《1Q84》

《凯瑟琳・格雷厄姆》

《玫瑰的名字》

《心的指南针》

《九月里的三十年》

《打开巴黎女人的衣橱》

《我的100件时尚单品》

《生活十讲》

《恋爱诏书》

《当香奈儿爱上香奈儿》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

《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

《狼厅》

《女人因画而幸福》

《跟随一位少女穿过城市》

《男人一本书》

《婚房》

《世有桃花》

《岁月的泡沫》

《此情无法投递》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

《蒋勋说红楼梦》

《小春秋》

《朱雀》

《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

《重新发现社会》

《消解设计的界限》

独唱团

主编:韩寒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