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协议范文
时间:2023-03-27 14:2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框架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就结成长期、全面的internet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并为以后在其他项目上的合作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 权利与义务
1. 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在彼此互联网站的显着位置标识合作方的旗帜徽标链接或文字链接。
2. 甲乙双方授权合作方在其互联网站上转载对方网站上的相关信息,该信息将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引用(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彼此互联网站中转载引用合作方的信息时须注明"该信息由×××(合作方网站)提供"字样,并建立链接。
4. 甲乙双方必须尊重合作方网站信息的版权及所有权,未经合作方同意,另一方不得采编其站点上的任何信息,且不得在其网站以外媒 体来自合作对方站点的信息,否则构成侵权。被侵害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作并视情节选择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的方式。
(二) 相互宣传
1. 甲乙双方应在彼此站点追踪报道合作方的市场推广计划及相关营销活动。
2. 甲乙双方都认可的适当时间内,双方在彼此站点上开设专栏,撰写并宣传与合作对方商业行为有关的话题(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有关internet专题的研讨会和金融、金融等行业的各种展览会上,互相帮助、共同宣传,共同推进双方的品牌。
4. 双方还可就其它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其他
1. 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2.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自 年 月 日起到 年 月 日为本协议商定合作方案的执行期限。
3. 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如一方擅自终止协议,另一方将保留对违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4.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 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正式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正式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 甲乙双方合作的法律文件。
6. 本协议期满时,双方应优先考虑与对方续约合作。
7. 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内容与服务提供均为免费。
甲方: 乙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盖章: 盖章:
篇2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就结成长期共同发展,并为以后在其他项目上的合作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 权利与义务
1. 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在彼此互联网站的显著位置标识合作方的旗帜徽标链接或文字链接。
2. 甲乙双方授权合作方在其互联网站上转载对方网站上的相关信息,该信息将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引用(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彼此互联网站中转载引用合作方的信息时须注明"该信息由XXX(合作方网站)提供"字样,并建立链接。
4. 甲乙双方必须尊重合作方网站信息的版权及所有权,未经合作方同意,另一方不得采编其站点上的任何信息,且不得在其网站以外媒 体来自合作对方站点的信息,否则构成侵权。被侵害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作并视情节选择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的方式。
(二) 相互宣传
1. 甲乙双方应在彼此站点追踪报道合作方的市场推广计划及相关营销活动。
2. 甲乙双方都认可的适当时间内,双方在彼此站点上开设专栏,撰写并宣传与合作对方商业行为有关的话题(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有关INTERNET专题的研讨会和金融、金融等行业的各种展览会上,互相帮助、共同宣传,共同推进双方的品牌。
4. 双方还可就其它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其他
1. 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2.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自 年 月 日起到 年 月 日为本协议商定合作方案的执行期限。
3. 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如一方擅自终止协议,另一方将保留对违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4.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 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正式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正式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 甲乙双方合作的法律文件。
6. 本协议期满时,双方应优先考虑与对方续约合作。
7. 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内容与服务提供均为免费。
甲方: 乙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篇3
第一条 合作宗旨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参与合作的内地省区与香港、澳门开展合作,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统一的相关法律、法规,合作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内进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色,互相尊重,自愿互利,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条 合作原则
(一)自愿参与:各方本着发展的共同愿望自愿参加_________合作,并在合作框架中享有发展的平等地位和权利。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其余协议各方有权根据法律、政策和需要,参与本协议全部或部分的合作项目。
(二)市场主导: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合作的主体,依法自主决策投资经营。政府主要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区域合作发展方向。
(三)开放公平:坚持合作的公平、开放,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市场开放,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四)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和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经济资源、产业建设、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集成与互补。
(五)互利共赢:各方应主动改善合作环境、深化合作内容、落实合作措施、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推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条 合作要求
(一)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推动解决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
(三)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推进,逐步构筑_________发展的着名品牌,增强区域的整体影响力、竞争力。
(四)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合作领域
(一)基础设施:
1.能源:各方积极推进_________内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实施“西电东送”等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鼓励省际间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产销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2.交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区域内交通运输一体化。
(1)公路:加强省际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规划和港澳路网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快跨省、跨境和出海通道的建设,构筑和完善区域公路交通运输网络。
(2)铁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发展规划,构建区域铁路运输快达网络。加快云南国际铁路、东南沿海铁路等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跨省(区)铁路项目的建设,加快广深港高速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的建设及与港澳的衔接。
(3)航空:加强各地航空公司间、机场间的合作,增加区域内飞行航线,促进区域内客货快速运送。
(4)航运:研究制订区域航运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内河航运、海运事业发展及与其他运输系统的衔接。
3.管道:按照国家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内输油、输气管道建设步伐。
篇4
乙方:___身份证号:
丙方:___身份证号:
丁方:___身份证号:
戊方:___身份证号:
现有甲乙丙丁戊合股(合伙)开办一家调味品厂,全面实施三方共同投资、共同合作经营的决策,成立股份制公司。经5方合伙人平等协商,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签订本协议,以供信守。
一、出资的数额(5人的出资比例)、出资的形式(出资的是现金还是场地、设备等)、出资的时间(年月日)
二、股权份额及股利分配(如:5方约定甲方占有股份公司的多少股权;乙方占有股份公司的多少股权;丙方占有股份公司的多少股权;丁和戊……同上)甲乙丙丁戊方以上述占有股份公司的股权份额比例享有分配公司股利,5方实际投入股本金数额及比例不作为分配股利的依据。股份公司若产生利润后,甲乙丙丁戊可以提取可分得的利润,其余部分留公司作为资本填充。5方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提取股利后再将其投入公司作为运作资金,以加大资金来源,扩充市场份额。
三、在合作期内的事项约定
四、在调味厂成立股东后,全权委托(谁)作为公司运作的总负责人,全权处理公司的所有事务,必须实现公司一元化领导,独立处理公司事务,如有以下重大难题和关系公司各股东利益的重大事项,由5个股东研究同意后方可执行:
1、单项费用支付超过元;
2、新产品的引进;
3、重大的促销活动;
4、公司章程约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五、股份合作公司成立后(如生意做大开分厂),调味厂的资金独立调控运作处理,不得与总厂或其他分厂或经济实体混合使用,完全独立核算,每月召开一次股东会议,审核厂的每月财务报表,评议厂的运作状况。调味厂所有的一切经销的产品的权为5个股东共同享有,厂方的一切业务往来由总厂认可,操作合谈。凡是厂方所有的返利扣率和奖金、奖品或者其他方面的优惠和待遇,归各股东共同享有。
六、公司今后如需增资,则乙方、丙方、丁方、戊方享有优先的权利。为了消除各股东的后顾之忧,甲方同意在乙方、丙方、丁方、戊方加入股份后__月内,如乙方、丙方、丁方、戊方任何乙方要求退股,甲方完全同意,并在__天之内退还股本金,并且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结算给退股方。股份合作公司成立后,在__至__时间内___方不允许退出股份。在__时间后,如有哪方股东退股,其所持股权由其他股东认购,如其他股东不认购,退股方方可把股份转让给第三方。
七、作为调味厂股东,同时作为经营运作人,作为调味厂的返聘人员,厂里每月应付工资为元,并享受聘用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为了更好的进行资金调控运作,灵活使用,成立后的股份公司的所有现金和其他资产以及财会资料都由甲乙丙丁戊方同时保管和支配使用。
八、股份合作公司成立后,如公司性质变更为独立公司,为了更好的进行分配管理、市场运作,内部协调等,营业执照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变更为。
九、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丁戊方共同协商,本协议一式6份,5方各执一份,见证方留存1份备案,自5方签字并经公司盖章确认后生效。
甲方(签名):年月日
乙方(签名):年月日
丙方(签名):年月日
丁方(签名):年月日
戊方(签名):年月日
见证方:(签名和盖章):
公司盖章确认:
公司负责人签字确认:
篇5
2015 年1 月22 日, 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务咨询会上,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表示,工作在北京但生活在河北人群的就近就医问题,将按照异地安置的政策,居住地就医、北京标准医保报销。
北京已与河北签订了框架协议,基本原则是在北京参保、居住在河北的人群可以按照北京异地安置的政策实现就近就医、再按照北京医保标准进行报销。“比如你在燕郊居住,过去只能在北京选择4 家定点医疗机构,如果在燕郊就医,就无法报销。今后,还可在当地选择两家定点医疗机构,就近就医,先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再回到北京按照北京医保的标准进行报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实现了京津冀三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互认,同时就医一体化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正在制定当中。目前在河北香河、燕郊等聚居区,对异地就医的需求比较迫切,因此率先选择解决此部分人群的就医问题。至于何时能实现异地就医的实时结算,该负责人表示要按照人力社保部的部署。据悉,按照人力社保部的部署,今年,将基本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建立国家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明年,将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来源:《北京青年报》)
篇6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力或过失,人员或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将法律风险包含在内,但排除了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关注内部操作,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②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③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人员失误不包括由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④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⑤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2005年三月二十八日,我国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答记者问中,也给出了操作风险的解释: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和其他灾难等事件。可以看出银监会就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巴塞尔委员会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着重说明了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即:内部程序问题,人员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事件类型:①内部欺诈: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规则法律公司政策的行为;②外部欺诈:第三方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法律的行为;③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安全:由个人伤害赔偿金支付或差别及歧视事件引起的违反雇员健康或安全相关法律和协议的行为;④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无意或由于疏忽没能履行对特定客户的专业职责,或者由于产品的性质或设计产生类似结果;⑤实物资产的损坏: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造成的实物资产损失或损坏;⑥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业务的意外中断或系统出现错误;⑦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由于与交易方的关系而产生的交易过程错误或过程管理不善。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如下:
1、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为了确保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层应该设定一个组织结构,明确工作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是必要的。
2、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就操作风险管理战略而言,为了使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运行,企业或银行需要识别相关利益人,了解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这有助于在决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时识别关键业务的驱动者和相关目标。就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而言,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是为所有关键业务及其支持过程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目标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内含于这些政策中。
3、操作风险管理过程。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应该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过程。(1)风险识别。操作风险的识别过程应该以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两方面为重点。这个过程应该考虑到以下六方面的因素:潜在操作风险的整体情况;银行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银行的战略目标;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银行的独特环境因素;内外部的变化及变化速度。识别操作风险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风险的所有潜在原因,包括交易过程,销售活动,管理过失,人力资源,卖方,技术,外部环境,灾害,越权和非法行为等等。(2)风险评估和量化。操作风险被识别出来以后,就应该加以评估,决定那些风险具有不可接受的性质。风险评估和量化的作用在于,它使管理层能够将操作风险与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进行比较,识别银行不能接受或超出机构风险偏好的那些风险暴露,选择合适的缓解机制并对需要缓释的风险进行优先排序。(3)风险管理的缓释工具。银行应该设计并实施具有成本效益的风险缓释工具,使操作风险降低到能够接受的水平。在风险管理缓释的步骤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实施措施的责任明确的分配下去,并确保责任人有实施措施的动力。(4)风险监控。高级管理层要建立一套操作风险监控程序,以确保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量化和缓释的监控,并使重大事件的信息能够在梯级管理结构中运行顺畅。(5)风险报告。风险报告过程要涵盖诸如银行面临的关键操作风险或潜在操作风险,风险事件以及有意识的补救措施,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管理风险暴露的详细计划,操作风险即将明确发生的领域,为管理操作风险而采取步骤等方面的信息。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框架如下图所示: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国际银行界一般认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根据重要程度排序依此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当然,由于银行的业务结构不同,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巴塞尔委员会的一项统计表明,发达国家银行操作风险资本需求平均水平为资本需求的10%左右,可见操作风险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并不处于显著地位。
和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产权结构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体系的缺陷(如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银行难、判决难、执行难,个人住房抵押品的处置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转型经济对道德、文化的冲击,这些极易引发操作风险。而且,我国银行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健全,如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多种管理模式造成政策、管理程序、管理标准难以统一;管理制度的重复与缺失并存;监督制约独立性差,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必须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防范操作风险。
篇7
资产证券化20世纪70年源于美国,成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之一,其发展与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密切的关系。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推动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到1999年6月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次征询意见稿正式将资产证券化列入监管范围,再到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处理几易其稿,资产证券化框架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同时,又引发了对巴塞尔资本协议本身的不断修订。实际上在早期阶段,巴塞尔资本监管框架并没有把资产证券化列入,但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巴塞尔监管委员会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处理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缺少了该部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达不到监管的目的”.资产证券化在监管框架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为把握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主要发展脉络,本文主要把握巴塞尔委员会《资产转让与证券化》、wp2、cp3的资产证券化部分及105号出版物。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资产转让与证券化》是巴塞尔委员会关注证券化的开始,wp2是cp1(第一次征询意见稿)、cp2(第二次征询意见稿)、wp1到cp3的一个过渡,较之前两个征询意见稿和第一份工作文件,wp2更为完整且趋于完善,又有较大的变动,可以反映巴塞尔委员会对证券化风险识别及管理理念的深化。同时,cp3是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全面解析,有必要对其内容进行介绍。105号出版物作为资产证券化框架的最新变更,通过它可进一步加深对于该监管复杂历程的把握。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推动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巴塞尔协议在各国的实施,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重视,大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资本要求为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供了两个路径选择:增加资本的“分子策略”和缩减风险资产总额的“分母策略”。前者是调整资本结构策略,可以进行股权融资或提高利润留成增加核心资本。不过,由于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权益,往往会遭致股东的反对;银行也可以通过次级债券融资,但《巴塞尔资本协议》中附属资本在自有资本中所占比率不得高于50%的比例限制,使得这一方法的使用有限,所以“分子策略”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增长空间不大。而“分母策略”则是通过出售高风险低盈利资产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缩小风险资产总额,显然该策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潜力。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是资产证券化得以迅猛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它的出台推动了国际银行界的资本套利行动。对于发起行,资产证券化的表外处理使得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资产和负债同时发生变动,使资产存量减少;另一方面,资本数量未发生变化,因而发起行的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达到了释放资本、规避资本金要求的目的。对于投资行,投资证券的风险权重一般低于发放贷款的风险权重,也可以减少资本要求,供求两方面都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mathias dewatripont & jean tirole在其合著的((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banks))(中译本《银行监管》)一书中对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理的吸引、银行选择资产证券化还是调整资本作了规范分析,从理论层面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当资本充足率有约束力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股东和经理都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当银行的资本比率接近最低要求时,证券化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特别有效。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中,欧洲和日本资产证券化的推动都主要是基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考虑。如日本颁布资本充足要求规定后,许多日本金融机构为满足要求,通过股权融资手段扩大资金总量。强劲的日本股市曾一度使日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38%,但当股市回落时,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迅速回复。由于日本股市的脆弱性,日本银行认识到提高核心资本并非明智的选择,从而转向利用证券化限制资本增长的“分母策略”。在欧洲,1986、1987两年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abs)总量仅为17亿美元,而到1996年达到300亿美元,1998年为466亿美元,2002年达到792亿欧元。
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演变
一、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起源:《资产转让与证券化》
1992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资产证券化出具了《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的分析报告。报告分为简介、资产证券化的机制、资产证券化的动机、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和监管问题五部分。
1.委员会关注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原因。
委员会之所以提出要将资产证券化纳入监管的范围,是基于资产证券化日趋活跃,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的担忧是:如果不是彻底出售的话,那么信用风险仍会留在银行中。报告简要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使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1)出售方银行因非真实销售,会面临资产质量不佳而遭受部分或全部损失的风险。(2)即使银行有效转移了资产,但当资产出现问题时,它仍然可能面临着重新购回证券的道义压力。(3)银行还面临操作风险。
2.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初步建议。
委员会指出,各国监管者需要认真确定某一证券化安排中的风险是否已部分或全部有效地转给了投资者或信用强化者,并要确保安排是审慎的,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真实销售。
如果发起行承担着下列任何一项责任,则认为它并没有实现真实的出售:一是回购或交换任何资产;二是任何已售出资产的损失保留在出售方银行;三是支付已售出资产本息的任何责任(服务费除外)。这三类资产均应由银行的资本作为支持。
(2)证券化安排的管理。
应确保银行不提供某种形式追索的道义责任和信用风险。如果存在下述情况,银行可能提供了信用支持:一是要求将特别目的的机构(spv)并入财务报表并将其名称列在该机构的名称内。二是为spv或安排提供支持的责任,例如弥补发行损失。三是在从债务人处收到收入之前向购买者汇款的责任,或弥补因所管理资产的延迟付款或未付款而形成的现金缺口,除非完全是出于现金流量时间安排方面的考虑。
在上述所有情况下,银行承受着某种形式的信用风险,且此类风险应有相应的资本基础作为支持。
(3)第三方银行的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或流动性支持。
信用增强的两种监管方式:一是当银行的信用增强所支持的是第一损失或根据历史数据判断的损失金额较高时,以组合资产的金额为基础进行风险加权;另一种方式将信用增强额度从银行资本扣除。流动性支持应视为有效担保,与信用增强同等对待。
可见该文件只是简单地提出了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几个要点,并未提出具体的处理办法,但是它对资产证券化的关注为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两份工作文件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nextpage]
二、资产证券化框架的完善:wp2
如果说《资产转让与证券化》只是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感知,cp1、cp2、wp1是证券化处理方法的雏形,那么wp2无疑是巴塞尔委员会在资产证券化处理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和突破。它在wp1中提出的流动性便利、提早摊还的处理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覆盖了资产证券化暴露的风险。
1.委员会对wp1修改的原因。
在wp1中,巴塞尔委员会主要对如下七个问题尚存不确定和疑问,就此向业界征询意见,以对wp1进行修改,从而完善资产证券化框架,这也是wp1修改的重要原因:(1)在计算拥有外部评级或推测评级的资产证券化暴露的风险权重时,使用abs因子是否合适。(2)在计算发起行资本金要求时是否应设立上限,即最高资本要求.(3)监管公式方法(sfa)的测度口径。(4)关于循环证券化经济资本的计算方法。(5)期限的调整。(6)流动性便利处理的风险敏感方法。(7)是否对某些证券化风险的处理上不清晰或充分。
2.wp2对wp1的修改内容及结果。
经过整理业界对wp1的反馈意见,wp2对上述一些问题做出了回复并对wp1给予了修订和更为明确翔实的表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wp2中较大的变更,也是与整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一致的地方,是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第二支柱——外部监管(supervisory review),并在附录4中予以了详尽说明。证券化外部监管支柱要求监管当局在评估银行资本是否充足时要注意银行利用期限错配(maturity mismatches)结构降低资本要求,以及证券化资产池中资产的相关性是否在资本计算中得到反映,并对隐性支持条款、残余风险、收回条款、提早摊还的外部监管提出了操作建议。同时,对证券化的监管也秉承了新协议强调的监管的灵活性。在资本金要求方面,监管当局可根据证券化的风险转移程度对资本要求进行调整,而且为应对证券化飞速的发展,委员会提出监管当局应当能够根据证券化呈现出的新特征来判断其对风险转移的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
(2)wp2的另一个较大变更是提出了资产池分散性(granularity)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以评级为基础的方法(rba)和监管公式方法(sfa)的计算进行了相应调整。通过征询业界意见,委员会认为资产池暴露的分散性是证券化风险分散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对非分散性资产池的证券化将给优先证券化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因而分散性被纳入了rba和sfa中。对于rba,要根据资产池的分散性和证券化暴露的厚度(thickness)来决定不同的风险权重。对于sfa,银行应考虑资产池的风险性和资产池资产加权平均违约率(the pool’s exposure-weighted average loss given default)。
(3)wp2修改了sfa。在wp1中,sfa的计算基于三个参数:kirb、l证券化的信用增强水平)、t(证券化的厚度)。为提高sfa的风险敏感性并根据上文提及的分散性,sfa的计算又增加了n(暴露的有效数量)和资产池资产加权平均违约率(lgd)。wp1中提出的系统资本要求应等于(1+β)* kirb(β是由委员会制定的风险升水,约为20%)也被废止,因为非分散资产池的证券化比分散资产池的证券化需要更多的资本金。由于参数的增多,特别是评估每笔证券化资产池分散性的繁琐,委员会也意识到这将加重使用sfa银行的负担,因而又提出了简化计算有效数量n的“安全港”概念,并对lgd的计算也进行了简化。
(4)wp2制定了对发起行的最高资本限额。wp1中的irb处理方法使得某些情况下银行的资本要求高于未实行证券化之前,业界反映证券化不能增加发起行的整体信用风险,相反风险被重新分配并转移至第三方。由于这与委员会提出的“irb不应激励或阻碍银行实行证券化”及鼓励银行向irb过渡的理念不符,委员会制定了对发起行的最高资本限额,但最高资本限额只适用于能计算资产池kirb的银行。
(5)流动性便利和表外信用增强处理方法的修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①委员会在标准方法下制定了一系列规则,用以认定表外头寸是否可被认定为合格流动性便利。②委员会认识到流动性便利的一种特殊情况,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会使用,比如市场混乱条件下的流动性便利,并对该种情况制定了信用转换系数(ccf,credit conversion factor)。③业界意见表明大多数流动性便利和信用增强不大可能有外部评级或推测评级,因而委员会提出对所有未评级便利扣除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此;并对较优的流动性便利和信用增强提出了“对应法”(look through treatment)。
(6)对具有提早摊还特征的证券化处理方法的更改。
①wp1中对所有具有提早摊还特征的证券化使用固定的信用转换系数。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后对具有该特征的未承诺零售风险暴露(uncommitted retail credit lines)提出了不同的转换系数。
②更改了对具有提早摊还特征的证券化发起行的资本金要求,发起行应对发起行利息和投资行利息都持有资本金。
③委员会还进一步对具有提早摊还特征的证券化进行了区分:控制性的提早摊还和非控制性的提早摊还,并对两者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另外,wp2中将业界普遍表示欢迎的“自上而下法”中适用于剩余期限为6个月的证券化延长为一年。
3.wp2中对业界质疑问题的保留及解释。
对于一些业界质疑的问题,委员会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并未进行修改,而是给予了详尽的解释:
(1)关于扣除低于kirb部分的头寸。
wp1中提出发起行自留或回购部分的信用增强水平如低于kirb就应当扣除。一些银行注意到这种做法与支撑irb框架的信用风险模型不符,提出了异议。委员会给出的解释是该做法能激励发起行将蕴含最大风险的高度次级证券化暴露转移出去,因而是合理的。
(2)关于abs的风险权重。
在wp1中,对于评级为a-及以上的证券化暴露的abs风险权重与具有相同评级的非次级公司债券的风险权重相同,而对于低于a-的证券化暴露,其abs风险权重则低于相同评级的非次级公司债券。业界就这种差异提出了不同意见。委员会的回复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厚度不足的次级证券化往往比相同评级的公司债券呈更高的违约率。其次,分散化资产池支撑的证券化多具有系统性风险,因而其边际风险更高。
此外,wp2就一些尚不明确的细节继续征询业界意见,包括有效数量n的确定、非分散的资产池支撑的证券化方法是否进一步调整以及rba和sfa对资本金要求计算结果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三、资产证券化框架:cp3
cp3的信用风险一一资产证券化框架从501段到606段,分为资产证券化框架下涉及的交易范围和定义、确认风险转移的操作要求和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处理四部分,以下将对框架内的变更和核心问题进行介绍。
1.与wp2相比,cp3中资产证券化框架的变动。
(1)加入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规定了资产证券化的标准法和irb法下的披露,包括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的具体内容。
(2)承诺的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和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的信用转换系数提高为90%(原为80%)。
(3)监管公式的“某一档次的irb资本”计算方法由原来的被证券化资产的名义值*[s(l+t)—s(l)]变动为被证券化资产的名义值乘以(a)0.0056*t、(b)(s[l+t]—s[l])中较大者。
(4)新增加了对流动性便利的重叠部分无需持双份资本的条款。
(5)新增了在银行无法使用“自上而下法”或是“自下而上法”来计算kirb的情况下暂时使用的方法。
2.cp3中资产证券化框架的核心问题。
(1)委员会提出确定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所需资本时,必须以经济内涵为依据,而不能只看法律形式。这项规定适应了资产证券化形式多样、层出不穷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赋予了监管当局相当大的灵活性。
(2)cp3特别对发起行的概念给予了说明,是由于cp3中发起行的定义范围大于一般对发起行的定义,实质上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发起行、承销人,也即对该过程进行管理、提供建议、向市场发售证券或提供流动性和/或信用增强的银行,就会被进而看作是发起行。
(3)发起行可以在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时将被证券了的资产剔除的相关条件。
(4)cp3对风险暴露的处理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中sfa和rba的适用范围、操作要求、具体计算给予了详尽说明。
四、资产证券化框架的最新变动:105号文件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cp3的资产证券化框架部分是业界反应最为强烈的部分之一,也是许多监管当局宣称不接受cp3的重要原因之一。业界普遍认为cp3中的资产证券化irb过于复杂,给银行带来了负担。委员会于2003年10月开始对证券化框架进行了修订,并于2004年1月提出了修改意见稿,主要是简化了资产证券化框架并推进了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1.委员会考虑对一些未评级的低风险证券化头寸采用新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应能够体现领先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实践。委员会将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采用内部评估方法(internal assessment approach)。
2.委员会将简化sfa。第三次征询意见稿中的监管公式方法用于处理未评级头寸,起初业界对它的反映主要集中于其复杂性。进一步,业界质疑sp与目前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不一致性,但同时也有一些银行认为sf更具敏感性并愿意采用。简化后的sf将适用于所有未评级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流动性便利和信用增强,并且委员会正在考虑是否设立证券化资产池中暴露的有效数量(n)的上限。
3.委员会考虑增加“自上而下法”和kirb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银行反映对用自上而下内部评级法计算的暴露其违约损失率高达100%太保守,委员会正计划制定更宽松的标准,允许银行在用“自上而下法”计算证券化暴露的kirb时,使用自己估算的违约损失率。
4.加强sfa和rba的一致性以及发起行和投资行处理方法的一致性。无论银行是发起行还是投资行,也不论是低于还是超过kirb部分,所有外部评级头寸都使用rba方法。同时,委员会同意修改rba使其风险权重与证券化暴露的内在风险更一致。
5.将调整一些风险权重。
篇8
各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依据《_________论坛章程》,就各方在倡导性建议中拥有的有权成果的实施许可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定义
1.1 各方:是指加入本论坛,签署本协议的所有成员。
1.2 一方:是指加入本论坛,签署本协议的任何一个论坛成员。
1.3 其他各方:是指各方中排除上述一方之外,其他所有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论坛成员。
1.4 协议外其他方:是指除签署本协议,加入本论坛的各方以外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1.5 倡导性建议:是指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针对某项移动终端新技术或新业务的技术文件,该文件将在本论坛成员中获得广泛的推荐和应用。
1.6 有权成果:是指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提交到本论坛的,在本协议生效前及生效后,该成员或这些成员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
1.7 知识产权(ipr):是指由一个或多个论坛成员或协议外其他方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专有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著作权的文件、技术及相关成果的合法权利。
1.8 许可方:是指拥有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并给予其他成员当中的一方或多方实施许可或授权其他各方使用的一方。
1.9 被许可方:是指对本协议中的有权成果,获得其所有人(许可方)实施许可或使用授权的其他各方。
第二条 许可范围
除非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就有权成果的知识产权达成的许可协议(以下称“许可协议”)另有规定,在本论坛所涉及的全部研究领域内,有权成果的许可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在中国境内从事用于gsm、gprs及其演进技术领域内的移动终端产品或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制造、销售等。
第三条 权利和义务
3.1 各方应各自保证资源,致力于符合和推广使用本论坛最终形成的各项倡导性建议。
3.2 经过论坛表决程序通过的倡导性建议,以及或由论坛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形成的其他成果,除论坛成员在其中已拥有的有权成果和知识产权外,其他知识产权属于论坛成员共同享有。
3.3 论坛成员在倡导性建议的形成过程中应如实向论坛其他成员告知其提供的文件、资料和技术成果中是否包含知识产权或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其他论坛成员应在倡导性建议形成之前对涉及的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提出主张。若倡导性建议形成后发现存在论坛成员尚未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则各方可根据有关论坛规则,重新对倡导性建议进行讨论和表决。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拒绝在议案中加入其知识产权并拒绝许可。
3.4 若上述倡导性建议,相关成果中包含一方的有权成果,该方将继续拥有该方对有权成果的所有权利。
3.5 倡导性建议被论坛通过前,任何成员可以撤回其议案,并拒绝向其他各方进行知识产权的许可,具体的时间和处理方式,各方将另行讨论,并在有关规则中确定,但论坛成员不应随意撤回其已经提出的议案。
3.6 一旦被论坛通过成为倡导性建议,在倡导性建议中包含其有权成果的成员可根据各方已经达成的一致,与其他成员签署有关许可协议,许可协议的签署应基于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原则。若该成员拒绝进行许可,应以书面形式说明合理理由,上报理事会。
3.7 除非许可协议另有规定,许可方依据本协议做出的知识产权许可是非独占的,非排他的,不可撤销的和不可转让的。同时,许可方可向协议外其他方进行许可,其条件不受本协议的限制,由许可方自行决定。
3.8 倡导性建议被通过后,其他各方可自愿按第3.6条的规定与有权成果的所有者签署协议,签署的时间,范围由成员自行决定。
3.9 对于论坛未形成的倡导性建议,提交原文件的成员有权自行选择进行专利申请或对其作其他处置,但不应侵害其他论坛成员的合法权利。
3.10 许可方向被许可方的授权范围和许可的期限以各自另行签署的许可协议为准。
篇9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III ;基本框架;中国银行业;影响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金融监管当局反思监管框架,尤其是对于巴塞尔协议II的争议和反思,直接推动了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金融危机以前,许多银行由于过高的财务杠杆率、资本质量不好、资本数量缺乏以及流动性缓冲不足,加上具有扩大经济周期作用的减债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银行危机加重。针对危机前银行的弱点,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希望能加强银行以及全球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从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共同组成了“巴塞尔协议III”。
一、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规定――兼论协议III与II的比较
总的来说,巴塞尔协议III是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相结合的全面监管框架,使银行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更有效的应对各种冲击。
(一)微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对于微观方面的监管改革可以用资本比率计算等式来思考:一是分子,也就是监管资本;二是分母,也就是风险资产;三是资本比率本身。
1.分子:更加严格的资本定义
协议III对于分母的改革提高了资本质量。先看一下协议II的缺陷。第一,旧的资本定义情况下,银行也许有很高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有形普通资本充足率却可能很低。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银行在风险基础上的杠杆率达到了33:1和100:1。第二,旧协议中资本定义组成要素过于复杂,这些复杂的定义使当损失上升时什么资产可以用的决定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在这些复杂的资本质量决定标准中,还缺乏一致性的资本扣除标准。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银行的一级资本必须充分考虑在“持续经营资本”的基础上吸收亏损,其核心形式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剔除少数股东权益、无形资产等项目;二是二级资本在银行“破产清算资本”的基础上吸收损失,并取消了二级资本结构中的所有子类别;三是银行的三级资本被废除,以确保市场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与信贷和操作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看齐。
2.分母:增加风险覆盖范围
巴塞尔协议III在分母上提高了风险覆盖范围:
第一,提高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提高相关业务资本要求。(1)对资产证券化暴露进一步细分“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并提高其风险权重;(2)对使用外部评级确定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规定了额外限制条件,包括排除隐患自身提供增信安排导致的信用评级提高带来的资本优惠,银行必须进行尽职调查,持续及时地掌握基础资产池风险信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和风险特征;(3)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取消对市场整体出现动荡时的流动性便利的资本优惠。
第二,提高交易账户风险资本要求。对于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法的银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除了计算VaR,还需考虑压力测试下的VaR,即基于10天持有期、99%单尾置信区间以及连续12个月的显著压力时期数据计算风险价值。同时,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计量特定风险的银行,需要对信用敏感头寸计量新增风险资本占用。
第三,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委员会采取的措施有:使用压力测试估计的参数计算有效预期正暴露以覆盖广义错向风险,以此确定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资本要求;使用“交易对手暴露等价债券法”来捕捉信用估计调险,以此提出附加资本要求;大型金融机构计算风险暴露相关性时使用1.25的资产价值相关性乘数;提出延长风险保证金期限、压力测试和返回检验等新要求。
3.资本比率:提出新的要求标准
一是建立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前者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构成,且不低于2.5%。后者比率为普通股或者其他能完全吸收亏损资本的0-2.5%,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来定。
二是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表是巴塞尔协议II和III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一个对比。
通过这样的标准,资本数量和质量都比巴塞尔II要求高出很多。质量上,注重普通股的比率,这是对于银行安全最有利的保障;数量上不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还增加资本缓冲。
(二)宏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是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相结合的新协议,而宏观审慎是针对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计算法为核心资本与总资本的商。总资本不经过风险调整,可以防止模型风险和为计量错误提供额外保护,补充和强化基于协议II的风险管理框架。2010年7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文件将一级资本最低杠杆率定于3%。巴塞尔委员会希望在2013年-2017年双轨运行这个比率,在2017年上半年进行最终调整,并希望在2018年1月1日进入协议III的第一支柱。
2.降低顺周期性
银行自身经营和监管要求的顺周期性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巴塞尔委员会研究并公布了一些降低顺周期性的措施。首先,减缓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其次,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通过推动会计准则认可准备金与预期损失挂钩等方式,推进稳健拨备做法,提高吸收经济衰退时额外损失的能力。
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具备附加的损失吸收能力
由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互交易,产生广泛联系,在2007-2009的金融危机中,大金融机构的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不但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而且造成人们的恐慌,加速经济萎缩。金融稳定局建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可能包括资本附加费、或有资本、保释债等。
(三)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协议III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加强流动性监管,将流动性监管提升到和资本监管同样的地位,引入了两个统一的定量检测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和五个检测工具。
1.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主要描述短期(30天以内)特定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数量,以此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主要考核的是银行中长期(1年以上)的流动性,即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见表2)。
2.流动性监管的辅助监测工具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了五个监测工具随时监测,用于反映银行业机构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以及某些市场指标的具体信息。
一是合同期限错配,该工具反映在指定时间段内合同约定现金流入、流出的期限差距,这个工具显示了在特定时间内跨度需要补充的流动性总量。二是融资集中度,它需要从三个角度测量:重要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及币种,重要性依据是单一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和币种分别占相应资产比重的1%以上,这可以识别比较重要的批发融资渠道及交易对手,监管当局希望借此鼓励融资来源多元化。三是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它是指银行可以用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抵押融资和被中央银行接受作为借款担保品的、无变现障碍的资产。四是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为了防止重要币种的错误配置风险,银行和监管者需要监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外国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该币种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天该币种的净现金流出。五是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数据作为对上述定量方法的有价值补充,包括市场整体信息、金融行业信息和特定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早期预警。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中国银行监管部门拟实施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与巴塞尔协议III的比较
在巴塞尔III基本文件公布以后,中国银监会也推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工具,构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称作“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见表3)。
来源:中国的监管标准根据网络资源整理;巴塞尔监管标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9月12日的文件《各国央行代表宣布更高的全球最低资本标准》整理。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看,对我国影响不大
只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对于银行业资本要求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是一个监管的趋势,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欧美银行。根据各个银行2010年度三季报,汇集了如下信息(表4)。除了深发行和浦发银行低于总资本要求10.5%,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我国监管要求和协议III要求,并且协议III还不会立即实施,各个银行还有机会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2.杠杆率――中国银行业高于巴塞尔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进行了定量影响测算,在样本中全球两组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2.7%和3.8%,中国78家银行平均杠杆率水平为4.6%,高于我国要求的标准4%。
3.资本缓冲的要求将使未分配利润受挤压
我国和协议III都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要求还有差距。行业平均水平在1.76%,除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低于2.5%的标准。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标准,那么上市银行将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风险准备,从而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挤压,分红率有可能降低。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来满足缓冲资本的需求。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银行业监管格局发生变化,一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吸收更多国家为委员会成员,另一方面在巴塞尔协议II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出台一系列文件形成巴塞尔协议III。但是,对于风险的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还将继续。中国作为委员会成员,一方面在参与制定规则过程中要为本国谋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将国际协议借鉴过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银行监管规则,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CBS, the Basel Committee'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report to the G20,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Report, 0ctober 2010.
[2]Stefan Walter, Basel III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November 2010.
[3]BCBS, Basel III: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December 2010.
[4]BCBS,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December 2010.
[5]BCB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June 2006.
[6] Hervé Hannoun, the Basel III Capital Framework: a decisive breakthrough, November 2010.
[7]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Reducing the moral hazard posed b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SB recommendations and time lines, October 2010.
[8] BCBS,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nnounces higher global minimum capital standers, September 2010.
[9]BCBS, Guidance for national authorities operating the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December 2010.
[10] BCBS, the Basel iii Accord, From the Basel iii Compli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BiiiCPA), 省略, Sep.2010.
篇10
依托行业协会,展开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已成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澳大利亚工业团体(Ai Group)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工业协会,本文以其为鉴,探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逐步完善我国行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促进机制。
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1.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
所谓行业协会,是一种主要由会员自发成立并实行会员制,以行业为标识,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互益性的社会组织。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的实质,就是市场交易主体――企业为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以及起草、界定和实施合约、监督履约等成本)支出,通过投入一定的资产,从而获取信息供给、技术培训和内外协调等非货币化收益的产物。因此行业协会被赋予了协调和服务两大基本职能。
一般地,行业协会的协调职能包括: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及技改前期论证、行业调研和政策立法建议,参与质量管理监督,受委托进行科技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协调价格,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及实施监督,参与行业许可证的颁发和资质审查等。
服务职能则主要包括市场建设、反映会员要求和协调维权、行业统计、办刊咨询、组织展销展览会、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效果、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技能培训、发展行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等。
2.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行业协会功能的强化
据统计,近90%以上WTO成员国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在自由化的广度、深度、速度和复杂度方面都远远高于WTO规则的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并形成业内广泛的联系,在竞争中强化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是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建立自由贸易区域的可行性研究到商签协议阶段,行业协会提供的是具有公益性质的集体产品,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
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前,行业协会可以基于行业角度进行可行性研究,向政府反映企业的态度和需求,为政府在协议的谈判内容、程度把握和时空安排等领域提供实证参考,丰富相关的市场和行业信息,使政府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方面情况,为谈判中达到贸易促进和产业保护有机结合的目标奠定基础。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后,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行业协会要向企业提供自由贸易协定中关税减让进度、非关税壁垒的弃留、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及进程、投资准入条件和产业保障等环节的详尽信息,使企业对预期市场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进而帮助企业度身制定“攻防结合贸易战略”,便于将制度安排及时、高效地转化为商机,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使企业明确如何运用保障机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澳大利亚工业团体的做法
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已经与东盟十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陆续签订或磋商自由贸易协定事宜,形成了复杂的自由贸易协定嵌套系统,使企业在不同区域迅速拓展业务成为可能。澳大利亚各个行业组织,尤其是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肩负着引导企业配合国家贸易发展战略,扶助企业抓住机遇、规避贸易风险的重任。澳大利亚工业团体就是其中之一。
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于1998年由澳大利亚金属贸易行业协会和澳大利亚制造业商会合并而成。目前,它拥有1.1万家各种规模的会员企业,涉及的产业十分广泛,包括加工制造、建筑、航空、汽车、通讯、信息技术、运输、保健、能源、劳务等。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行业协会,澳大利亚工业团体的宗旨在于依托强大的团队服务功能及与国内外行业组织密切的合作网络,通过提供综合性和专业,协助澳大利亚工业提高竞争力。针对本国自由贸易的发展状况,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为企业制定了系统的国际贸易促进机制,推动企业赢取海外商机。
1.贸易与出口发展成员资格认定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实施扩大出口、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海外设厂等拓展海外市场发展战略的过程之中,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为会员提供了独特而广泛的贸易与出口发展服务,协助行业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为促进国际贸易而设置的服务组合包含几个步骤:
(1) 企业的自我评估
在这个环节,企业主要应做出以下几个判断: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出口;企业是否具有出口资格;重点市场的选择;如何考察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进入战略;出口时机的把握;支撑系统的构建。
(2) 加入贸易与出口发展机构
贸易与出口发展机构是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中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贸易和出口服务的职能部门。如果前述工作确认企业适合开展出口业务,那么贸易与出口发展机构将安排企业进行以下程序:第一,会见贸易专家,就出口需求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第二,接收包括出口形势、物流状况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第三,参加网络交流,分享成功出口商的经历;第四,获取贸易专家的技术支持。这样,企业对工业团体全球战略联盟的深度和广度会有所了解,在政策沿革和诠释方面,也能够受益于专家的指点和咨询。贸易和出口发展机构还将确保企业从政府部门和其他支持系统中获得最佳服务。
(3)制定整体出口方案
加入贸易与出口发展机构之后,该机构的专家将为企业系统筹划整体出口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点:深入细致地进行海外市场研究,为企业提供制定成功国际经营战略的智能支持;构建贸易配套体系,确定目标市场上合适的商、分销商以及其他合作者;安排市场考察;为出口营销准备资料,协助制定有效的市场进入计划;协助制定商业和战略计划,以确定公司发展定位等。
2.贸易协定与商业政策
近期,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一系列双边、区域和国际层面的谈判,来改善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状况。其中包括了WTO多边协议,以及与美国、泰国、日本和中国等的双边协议。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中的政策小组负责宣传关于工业的谈判内容。工业团体定期制作时事通讯以监测贸易协议和政策谈判的进展状况。此外,工业团体也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体系为例,表1具体展示了除协议文本和谈判进展以外,澳大利亚工业团体向会员企业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
3.促进贸易启动计划实施
贸易启动计划是联邦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SMEs)从事出口业务而建立的资助计划。主要包括出口商品或服务对目标市场的适宜性评价;关于金融和管理必需条件的建议;指导企业制作利于吸引出口业务的公司介绍材料;协助制定有效的国际营销策略;目标市场的贸易条件与贸易惯例等内容。这项计划的资助对象是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会员企业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一直关注这一计划,在布里斯班、伍伦贡和墨尔本设立了咨询机构,积极推动该项计划的实施。因贸易启动计划的规模并不大,工业团体就借助灵活的市场研究、业务咨询、技能培训和其他实用援助等措施,将自由贸易协议内容与贸易启动计划相衔接,为各种产品的全球市场进入提供相关服务,使中小企业在出口销售中走出第一步,并为此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4.组团考察
国际展会通过聚集物流、人流、资金和信息流,促进优势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创造技术示范和技术学习效应,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扩大,是国际贸易的有效营销手段之一。澳大利亚工业团体中的贸易与出口发展小组对组团进行贸易考察具有丰富的经验。许多著名的出口商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成功地进入目标市场的。
对中国行业协会的启示
1.促进政、企、研交流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中国的行业协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行业协会的功能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绝大部分行业协会可能确实没有能力进行自由贸易协定前期调研工作,但它们可以在促进企业利用协定创造机遇扩大出口方面有所作为。行业协会中有大量熟悉政府运作方式、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的离退休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以及有影响的企业人士,利用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促进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发展企业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所用,这不但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付出,也提高了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积极构建国际联系网络,拓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渠道。
中小企业通过改变国际生产、投资和贸易模式,影响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据全国企业摸底普查,中国有中小企业约1000万家,占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全国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60%以上。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发展资金、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壮大。在国内支持力度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以行业协会构建国际联系网络,帮助中小企业争取国际合作和援助专项基金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为期三年、总金额为960万欧元的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项目就是可供选择的项目之一。该项目接受来自中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机构的申请,中国申请者也可以与欧洲合作者联合提交项目建议书。对于不谙国际惯例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完成包括赠款申请表、预算表、逻辑框架、赠款合同及七个附件等复杂的项目文本十分困难。相关的行业协会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经验,以及与欧方同行的交流使企业的问题易于解决。而这一行动将使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借外力积聚实力,为参与和扩大国际贸易业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