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3:1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排放论文

篇1

对于国外碳排放审计的现状主要基于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方面逐次进行说明。

(一)审计主体

目前碳排放审计的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专门从事审计与鉴证业务的组织,即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国际四大之外,均富国际等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参与;另一类是由环境工程专家构成的咨询、评价机构,如知名的法国国际检验局、英国劳氏质量认证公司、环境资源管理集团等。两大审计主体均属于独立的第三方,经过其审计的碳排放信息质量有保证,更易获得他人的信赖。两大主体优势互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扎实的审计功底与强大的审计队伍,而咨询公司在环境专业知识方面见长。根据WendyGreen(2013)对2006年至2008年来自43个国家的3008个公司的碳排放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发现,当鉴证对象仅包括碳排放信息时,倾向于由咨询公司进行鉴证。当鉴证的对象延伸到可持续发展外的更广泛领域时,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的居多。

(二)审计标准

国外进行碳排放审计时所依据的审验标准有:在国际层面,有审计职业界,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ISAE3000标准,其他组织,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04年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及国家化标准组织(ISO)于2006年制定的ISO14064-1、ISO14064-3等。在国家层面,美国会计师学会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于2003年纷纷制定了关于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认证的审计准则。尽管审计标准种类繁多,然而与成熟的财务审计不同,碳排放信息鉴证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国际性指南。因此IAASB在2007年批准了一个旨在制定碳排放披露鉴证准则的项目,并于2008年在悉尼、墨尔本、多伦多、布鲁塞尔召开的四次圆桌会议中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会计人员、政府监管者、公司代表、学术界成员等)对构建准则中的难题进行集中讨论。

(三)审计方法

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如检查、观察、询问、分析程序等在碳排放审计中仍然可用。根据美国和欧盟的排放实践,在进行现场审计时,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监测计划数据、历史排放数据等,现场检查监测设备的维护状况以及与相关工作人员面谈等,必要时运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对检测系统进行独立的成效检验。基于获取的信息进行策略分析、程序分析以及风险分析,加强关注错误高发源和其他可能导致错误的监测和报告程序,重视经营者为降低不确定性采取的所有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方式。除此之外,大量的数据处理与验证必须允许操作的交易程序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在碳排放报告与审计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审计速度,增强数据的分析以及可比性。美国是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的典范,环保局(EPA)要求污染物的报告应以标准化的电子格式(EDR)报告。当排放数据以标准化的电子格式报告时,可通过数据检查软件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检查,并结合风险评估程序有针对性的投入审计资源,减少或避免错误,审计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四)审计报告碳排放审计的最终成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应明确所有完成的相关工作,并对有关排放信息表述是否恰当做出评价。传统财务审计一般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在碳排放审计中审计人员可基于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报告具体的要求有选择的提供合理、有限保证,甚至是高水平的保证。目前大部分的碳排放信息审计报告仍然作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独立碳排放审计鉴证准则的建立,单独披露碳排放审计报告是发展趋势。

二、国外碳排放审计的效果分析

(一)研究假设

对碳排放信息进行审计、评价意味着企业注重碳管理,属于Sinkin(2008)所指的生态效益企业。相对而言生态效益企业能否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Sinkin(2008)选取2003年431家财富500强企业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采取具有生态效益的策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拥有较高的股票价格;Jacobs(2010)则选取340家美国公司作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方法证明,经过ISO14001认证的公告会引起市场较强的正反应,与Sinkin(2008)结果类似。可见,经过认证的环境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价值,而碳排放审计作为对碳排放信息的鉴证、评价,属于环境认证的子部分,是否有此效果,本文对此加以验证。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经过碳排放审计的企业拥有更高的企业价值。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本文样本来源于碳信息披露项目(CDP)。CDP是由英国伦敦机构投资者自发形成的,旨在向投资者披露有关气候变暖所引起的重大风险与机会的信息,试图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对话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至关重要的碳排放信息和数据。目前CDP已扩展到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碳披露的基本模式。而我国企业自2008年受邀参与CDP问卷调查,成为参与比例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即使在2012年100家受邀企业中,回复问卷的企业也仅有23家,未回复但提供相关信息的企业有1家,尚未披露任何关于碳排放审计的信息。鉴于国内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以入选2011-2012CDPS&P500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CDP属于自愿性披露项目,最终参与CDP问卷调查并予以公开的企业2011年有295家,2012年298家,即可获取的观察值有593个。其中2011、2012年经过审计的分别有79家(26.78%)、179家(60.01%),开展碳排放审计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碳信息披露是否经过审计(Audit)采用虚拟变量定义,是为1,否为0。结合已有的研究,本文的企业价值采用托宾Q值(TobinQ)来衡量,并选择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收入增长率、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模型,模型中的定义变量见上页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上页表2,各变量的标准差较小,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性,处于正常的变动。TobinQ=β0+β1Audit+β2SIZE+β3Lev+β4Growth+β5Roa+ε

(三)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TobinQ与Audit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18,p值为0.664,意味着简单的两者之间线性相关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4),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企业发展状况之后,TobinQ与Audit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14,p值为0.006,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变量的相关性检验,初步说明碳排放审计可影响企业价值。(四)回归分析由表5的多变量回归结果表可得,TobinQ与Audit的系数为0.224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除此之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企业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企业价值。这一结果充分印证了相关性检验的结论,即在控制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与企业发展状况下,碳排放审计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假设得到验证。

三、结论及启示

篇2

国内学者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逐渐增多。魏艳旭等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中公路和民航的碳排放最多,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对集中。肖潇等(2012)[2]研究了不同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旅游平均距离偏低的景区碳排放结构最不均衡。窦银娣等基于生命评价理论,评估了衡山风景区旅游交通碳足迹,结果表明公路交通对景区的环境威胁最大。孙瑞红等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九寨沟景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得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97%来源于游客所乘观光车辆的结论。综上,国内外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和景区微观层面上,对省域中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其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问题能够有效地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而对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估算则能从直观上把握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为制定旅游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准确计算旅游碳排放量比较困难,在既有的关于旅游碳排放量估算的研究中,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两种。“自上而下法”即直接估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碳排放量;而“自下而上法”则是以分析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据入手,根据对旅游行为的分类统计,向上逐级统计各个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各种与旅游相关的交通方式的旅客运输规模则用相应交通方式旅客周转量的9%来表示。在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天大约出行6千米,其中与旅游休闲有关的出行占不到10%,即每人每天大约有0.6千米的出行是与旅游相关的。一般来说,某一区域的经济水平越发达,其居民的出游意愿和出游几率也就越高。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强省和旅游大省,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前茅,以2013年为例,其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48%,而当年我国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18%,结合石培华(2011)的研究结果,本文使用旅客周转量的9%作为与旅游相关的旅客运输规模,而计算所需的2000—2013年山东省旅客周转量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01—2014)。另外,由于居民旅游所选择的出行方式多样化,根据2009年《中国旅游城市网誉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5.6%的游客选择通过公路交通完成旅行,有32.7%的游客选择铁路交通,有25%的乘客选择航空交通,而选择自行车、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旅客约占6.7%,本文使用以上数据作为游客选择各种交通方式出行的数据。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查阅历年《山东统计年鉴》获得2000—2013年山东省旅客周转量后,代入公式即可得到与旅游相关的各类交通方式的旅客运输规模,再根据公式,分别与相应的各种交通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相乘后,即可得到相应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再将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进行加总处理,即可得到2000—2013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然后除以各年相应的山东省游客总数之后,即可得到2000—2013年山东省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旅游交通碳排放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果:

(一)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

2000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为0.848Mt,2013年增至2.924Mt,是2000年的3.45倍,年均增长9.99%。2000—2013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2000—2003年和2010—2013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04—2009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00—2003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长缓慢,2001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长率为8.31%,2002年为8.18%,2003年旅游业由于受到“非典”事件的影响,山东省旅游业收入和接待游客总数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同步下降3.93%。2004—2009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由于国务院在2009年提出要大力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国家旅游局又在2010年进一步提出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旅游业节能减排政策,使得2010—2013年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较为缓慢,2013年仅增长3.32%,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

(二)山东省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来看,山东省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旅游业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山东省游客总数为7079万人,2013年增长到54714万人,是2000年的7.73倍,虽然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但山东省游客总数增长率总体上仍要大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长率,这就使得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受“非典”事件影响山东省当年游客数量减少,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年的游客人数增长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就使2003年和2008年山东省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出现短暂上升。

(三)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是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为消除个别年份的数据对总体结果的影响,以2000—2013年各种交通方式累积的碳排放量来看,可发现各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碳排放占27.37%,铁路交通碳排放占12.38%,航空交通碳排放占57.67%,其他交通方式碳排放仅占2.58%;各种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碳排放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大,航空交通次之,说明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是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主要与山东省公路交通发达,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有关。以2013年为例,山东省8家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884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同时公路交通是山东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其公路建设遍布城乡,四通八达,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已经初步完成了“五纵四横一环八连”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规划,形成了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环连相通的大通道。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2000—2013年山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旅游交通碳排放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00—2003年和2010—2013年的缓慢增长阶段,2004—2009年的快速增长阶段。

2.除了2003年和2008年之外,山东省游客人均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3.旅游交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

(二)对策建议

1.山东省可以借鉴国际上对交通业征收碳税的做法,适当提高燃油经济标准,对燃油、天然气等按含碳量的比例征收碳税,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推动替代燃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达到旅游交通节能减排的目的。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技术等手段降低航空旅游交通的碳排放。航空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优化航路、截弯取直缩短飞行距离、精确计算所需携带的能源量达到合理配载、尽量减少地面滑行、提高空管效率、推广桥载设备、鼓励使用生物燃料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航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

3.在公路旅游交通减排方面,应积极研发与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在机动车的保有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下,应建立长期的补贴机制,优先发展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车、混合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篇3

(一)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评价和估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处理的整个周期内产生的CO2及其当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统使用LCA方法进行核算,并与Defra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PAS2050),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成为产品和服务碳排放评估和比较可以参考的标准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由ISO1404014044确立)之上的评价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产品,从摇篮(原材料)到坟墓(产品报废进入垃圾场)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PAS2050规定了两种评价方法:企业到企业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到消费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从产品运到另一个制造商时截止,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大门”(fromcra-dletogate);后者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PAS针对温室气体评估的原则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a)整个商品和服务GHG排放评价中,部分GHG排放评价数据的企业到企业(BtoB)以及企业到客户(BtoC)的使用。b)温室气体的范围。c)全球增温潜势数据的标准。d)处理因土地利用变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产生的各种排放的处理方法。e)产品中碳储存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艺中产生的GHG排放的各项处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产生排放的数据要求和对这类排放的解释。h)符合性声明。

(二)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EIO)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该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业、部门或城市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Matthews(2008)将碳排放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计算。第一层次为来自部门或组织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产或运输;第二层次将边界扩大到组织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层次边界继续扩大,包含了其他间接活动的碳,及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这种估算方法涵盖了产业供应链中从采购开始的所有过程,边界广泛,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活动。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应用二手数据,将I-O表中的经济活动与环境指标结合,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边界,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综合和稳健的碳排放估算数值。

(三)IPCC测度方法该方法是

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将碳排放的范围分为能源部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门、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以及废弃物四个部门。其中,能源部门包含了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业等燃料燃烧活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包含采矿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工业、电子工业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剂使用的非能源产品和臭氧损耗物质氟化替代物排放等;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废弃物处理主要计算废弃物排放、生物处理焚化和燃烧以及废水处理与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IPCC的测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四)碳足迹计算器

就个人或家庭的碳足迹而言,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计算器,可以根据个人或家庭户使用的能耗设备、家电以及出行工具计算CO2的排放量;美国加州以及我国的一些网站也设计了一些碳足迹计算器,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时需要考虑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来源、准确性、一致性、可再现性等)达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标准,为数据的获得付出的成本较大。

二、我国碳排放测度方法及低碳经济发展选择

(一)以产品供应链为依据

确定碳排放的测度计算碳排放是能够量化减排的第一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最终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分析内部产品数据,了解产品过程,包括原材料、将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和产出的副产品、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运输环节。第二步,建立供应链流程图,明确所有投入产出和过程,同时构成数据收集和计算的依据。流程图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和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品。因此,每种原材料加工需要详细的追溯,直到确认初级的原材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步,确定系统边界和数据要求,应包括原材料、生产转化,到使用和处理的所有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四步,收集数据。构建的产品供应链流程图有助于确定数据,涵盖了从投入到最终处理的所有排放数据,为计算打下基础。第五步,通过供应链流程步骤计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平衡,即在整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中满足:输入=累积+输出。此过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气体的排放系数,待每个步骤的CO2当量计算完毕,汇总的结果即为整个供应链中以CO2当量表示的产品的碳排放量。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需要与ISO14004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生命周期清单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结合公司温室气体清单标准ISO14064、III型生态产品的环境标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共同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结果的标准化程度。

(二)考虑国际经济的环境利益问题

此外,在碳排放测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部分。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运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科学技术和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相对宽松,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高碳产业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区。因此生命周期的过程核算框架应该跨境延伸,在确定边界层次时,需要考虑到扩展的碳排放。评估与核算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建立)、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系统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励措施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其他环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为主导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励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来决定企业实体的排放量或者应该采用的技术类型,而激励型措施由于对如何达到减排标准和减排数量更具有灵活性,可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励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税(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总量及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减排的边际成本。采取排放税措施,政策制定者为企业或组织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吨CO2制定一个费率。研究表明将CO2排放税的税率确定在估算的减排边际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励企业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时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排放量。与固定总量限制相比,排放税的净收益为后者的5倍。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排放税达到减排目标的成本小于固定的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北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全面实行碳排放税需十分谨慎。在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计划下,可就一段时间内规定总排放的上限,要求企业实体拥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权利或者额度。在给定期限内额度或权利分配完毕,企业可自由买卖排放权。与排放税不同,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会对排放上限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市场的能源、气候和减排技术不同,减排成本也有差异。自2008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龙头,广州、大连、河北、武汉、昆明等几个省市均成立环境权交易所。与欧盟和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权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权的定价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规范和加强政府监督指导外,合理地设计总量和交易安排的结构,对达到碳排放减排目的有促进作用。首先,设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过维持上限,出售给企业额度。其次,允许企业跨期转让减排需求,即存储额度。当减排成本低于预期的将来成本时,企业将存储额度;反之,企业可以借出额度。最后,基于额度的价格逐年修订总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结构

篇4

1.1碳排放权的确认

本文认为,从碳排放权本身来说,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定义。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自身形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碳排放权流通不灵活,在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形成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还需继续推广,以增值为目的的买卖交易还在少数。我国排污权交易体制下的企业为了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超额排放所面临的处罚,往往将企业的碳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政府分配的实际数量上。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碳排放权成为了需要进行排污的企业的必要资产,应最优考虑确认为无形资产。

1.2碳排放权的计量

碳排放权的计量尚无统一准则,本文的观点是依据碳排放权的确认方法的选取而选取相应的计量属性(。1)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可以考虑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作后续计量(。2)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则需要在初始时选取历史成本,按每期实际发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摊销,将摊销额转入当期损益(。3)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应选择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需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3碳排放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认为,碳信息披露报告主体应主要分为三部分:碳核算、碳管理与碳审计。碳核算包括碳排放原始数据的记录与汇编并编制低碳报告。碳管理部分本着优化企业碳排放现状的目的具体列出企业的减排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所制定的计划与实施的步骤,最后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碳审计部分包括低碳报告的审核、企业碳排放实际数量的限额审核。碳信息披露报告这三部分循序渐进,详实准确的碳核算是进行有效的碳管理的必要基础,碳审计为碳管理提供了可靠地依据与框架,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则最终有助于企业真正实现低碳下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碳交易发展初期,碳信息报告应更加注重企业碳排放行为而不是碳交易行为,有的放矢。碳信息披露报告的具体编制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加与低碳相关的具体项目,在附注中对其进行解释与说明。如:无形资产-碳含量、碳排放费用,附注中增加列报碳减排目标等。二是单独编制碳资产负债表、碳现金流量表等。

二、推进我国碳排放会计发展进程的若干对策

2.1建立健全的碳排放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为了推进碳排放会计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该在准确分析我国目前低碳会计与碳排放权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导向、预测未来发展形势,批判地继承国外研究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体系框架,循序渐进。首先,我国建立的碳排放会计应在大方向上与税法、会计准则保持一致,重点探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确认、计量问题,使之适应于我国交易市场较之国际尚不成熟的现状。其次,在符合我国特点的同时,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核算体系的趋同,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以持有以待增值的投资行为的进程,形成高效、完善的市场环境。最后,从企业自身的碳管理、碳成本核算、碳审计监督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从根本因素谋求发展。

2.2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碳减排会计工作在实际落实时,可以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从而对企业考虑环境情况下的经济效益与减排成果作出衡量评级。从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评价指标与数据测算中得到启示,创建同样适用于碳排放会计的财务管理框架,并且从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寻求自身环境战略性发展,真正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对不同行业区别的对待,指定有针对性的不同侧重、不同等级的碳排放会计评价指标体系。按强制性分出的等级标准可以根据国家考察逐一应用于地区、行业、企业等,充分发挥国家在碳减排上的宏观调控能力。

2.3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发挥科技创新机制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住宅排水的相关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之一。以此为研究对象,分别讲述现代住宅中卫生间和厨房的排水方式,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帮助。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间、厨房排水方式一直沿用将用水器具排水管敷设在下层房间上部的方法。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这种传统的敷设方式已经明显地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传统的敷设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卫生器具排水管道吊装再楼板下,把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留在别人家中,使下层住户卫生间厨房需要为上层住户设置吊顶如果管道渗漏或堵塞需检修时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引起邻里纠纷;其次上层住户夜间冲水的噪声对下层住户也存在干扰。虽然传统的敷设方式在我国沿用至今,但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一、改进住宅卫生间排水管敷设方式的探讨

为了满足现代住宅对卫生间排水管敷设方式的基本要求,国内先后出现了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后排水方式和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这三种排水方式目前在国内同时存在,本文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并针对它们各自的技术特点不足之处和适用性对三者进行比较。

(一)垫高卫生间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1.垫高式排水方式的技术特点

(1)不但要做好原楼板和卫生间墙面的防水,而且要做好卫生间垫高部分侧面墙防水设置,防止卫生间由于垫高造成渗水到其它房间的问题,这是垫高式卫生间要注意的技术难点。垫高部分卫生间侧墙常采用素混凝土浇筑并加设防水层。(2)要特别注意组织好卫生间地面的排水。由于地面比相应的原地面高出许多,地面排水如果出现倒坡将难以处理。

2.垫高式排水方式的不足之处

(1)卫生间地面荷载加大,相应地加大了土建费用。(2)由于把卫生间垫高,对用户来说造成许多不便,同时不便于地面排水地组织。

3.垫高式排水方式的适用性

(1)受建筑专业布置位置影响的卫生间。如设卫生间位置下层是其它活动空间,不允许改变空间尺寸,并且不允许造成视觉上的任何不良感觉。(2)旧房卫生间的装修不影响下层卫生间的使用。(3)适用于任意层住户要增加或者增大卫生间,如果加设一间成品式卫生间等。

(二)后排水方式

1.后排水方式的技术特点

(1)要组织好卫生间地面的排水。地面的坡向对侧向地漏很重要,应适当加大卫生间地面的坡度。(2)由于后排水的需要,注意做好卫生间侧面的防水处理,特别是卫生器具放置处外墙与管道井隔墙防水处理,不然这个地方是渗漏的重点之处。(3)内管式卫生间管道井需要考虑足够的安装尺寸、检修位置。

2.后排水方式的不足之处

(1)卫生间排水管在地面以上接至管道井或室外排水主管,水力条件相对较差,尤其当排水立管距离坐便器较远、排水横支管较长时,往往使坐便器虹吸力遭到破坏,坐便器冲洗不干净或用水量较大。(2)使用局限性较大,首先。外管式卫生间应至少有一面靠外墙或管道井,造成卫生器具布置相对固定;其次,卫生器具的选择局限性较大,特别是后出水式大便器当前我国这类品种较少,进口的品种也不多而且价格均较高。(3)当管道安装在外墙时,维修有一定困难。(4)从实践工作情况来看,侧式地漏容易造成排水不畅、污水返溢。

3.后排水方式的适用性

适用小康以上住宅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作法。特别是外管式排水方式,将排水立管和各层卫生间排水管道设在外墙或管道井内,从而避免了排水管道渗漏带来的污染,同时管道噪声干扰也被隔绝在卫生间以外。(三)下沉卫生间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

1.下沉式排水方式的技术特点

(1)做好下沉空间排水、防水,不填充材料做法的箱体通风问题。对于金属管道作为排水管道的卫生间,造成金属管道的快速锈蚀,加速了卫生间的渗漏。特别对于不填充材料的下沉式卫生间,上一层楼板是后浇的或是预制的都很难做到不渗漏,因此下沉式排水方式的关键问题是下沉后结构层楼板积水的排除。(2)密切与其它专业的配合。设计中要树立卫生间设计好坏不仅是给排水专业的事,必须与其它专业密切配合。对下沉式卫生间在住宅放置的位置以及如何设置管道井来解决排水、通风和检修等问题是下沉式作法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技术。(3)减少在下沉部分设置存水弯。如洗脸盆的存水弯设置在楼面标高以上便于检修,地漏设计时选用防臭、防虫、防溢的高水封新型地漏以及自带水封的大便器等。如果存水弯需设在下沉部分时,尽可能减少存水弯高度,以减少下沉尺寸。这就需要相对应的材料与配件。

2.下沉式排水方式的不足之处

(1)荷载增加。由于卫生间的板面下降,这就需要回填材料或做成两层楼板,给土建方面增加了不少费用。(2)要求与土建之间的配合更加密切。遇到双卫或特殊做法的卫生间时,要求土建在梁上预留孔洞是常有的事。(3)管道发生堵漏或漏水时,必须破坏地面,检修比较困难,工作量大。

3.下沉式排水方式的适用性

由于这种作法使卫生间的布置更加灵活和方便,满足各种品牌和档次卫生器具布置的需要,增加的费用也不多,较适合商品化住宅卫生间布置的需要。

二、厨房排水方式

厨房的排水管道一般只有两个排水口,一个是洗涤盆,一个是厨房地漏,对于前者因洗涤盆出水管本身即带有存水弯,该存水弯均在楼板以上,因此洗涤盆的水管经过该存水弯后可直接沿墙敷管坡向排水立管,而不必穿过楼板后再经排水横管与立管相连对于厨房地漏目前存在四种方式:

1.鉴于厨房散落于地面的水终究不多,少量的水可考虑人工用抹布清除,因此厨房内可不设地漏。

2.当厨房外连着阳台时,可与阳台的排水一同考虑,即厨房地面在找坡时,即与阳台一起找坡,一同坡向阳台排水地漏,厨房万一有大量水时,通过厨房与阳台的连接门流到阳台地漏排走。

3.在厨房外墙的位置且排水坡度方向的低处设侧排地漏,地漏穿墙后与排水立管相连。

4.下沉厨房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此方法与卫生间下沉式排水方式相同。

至于上述阳台内的地漏排水口及排水立管,仍需穿过楼板敷设,但是可使地漏及排水横管尽量靠近排水立管,减少支管的距离和阳台地漏排水管的露出范围,目前住户对阳台一般不装修,万一出现问题易解决。

参考文献:

[1]邓宏毅,建筑设施给排水设计施工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篇7

论文关键词:碳关税,六重,不确定性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虽然世界上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拟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指碳关税在合理性、合法性、征收标准、操作方法和预期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环境是复杂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其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碳关税实行前所设计的目标、实施速度、预期效果与世界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博弈,更可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影响进而改变“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实施进程与实际效果。

一、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的不确定性

“碳关税”纷争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这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必需措施国际贸易论文,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碳关税”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同时也违背了WTO关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对“碳关税”在WTO框架下的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设想: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种增值税,是政府对市场所产生的扭曲——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一种矫正,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应该看到这一合理性而对‘碳关税’予以接纳”。但是,在国际分工的固有框架下,国家间碳关税的财富调节机制是将一部分收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在没有相应的税收反馈、调节和补偿机制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碳减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援助,反而会因为碳关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出口部门的就业、收入等问题,从而违背了人类公平发展的基本准则,使得碳关税的合理性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争议。

二、征收“碳关税”是否合法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和《京都议定书》第10条都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肯定了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各国承担的责任并不完全相同小论文。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是一种“奢侈排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性排放”和“发展性排放”,理应负担主要的减排义务。而碳关税是不区分来源国,对未达到美国国内减排标准国家的进口产品一律征收,无视附录1缔约方和非附录1缔约方国家的区分,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另外,在WTO框架下,从GATT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来看,征收“碳关税”也有违WTO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再看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其中(b)款要求该措施可以是“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而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碳关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符合“保护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条件,但问题在于碳关税也符合“必需性”的措施吗?这一点现在无法证明,仍有其他合理可选择措施的存在。此外,碳关税是否适用第20条(g)款也存在争议。从以上分析可知,碳关税有不合法的理论依据,而实践中国际贸易论文,又有曾经著名的“小虾——海龟案”,当环境和贸易冲突时,在WTO法律框架下以保护环境为由而胜诉的先例,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导致了碳关税的合法性具有不确定性。

三、“碳关税”征收标准及其是否一致的不确定性

虽然美国和欧盟都没出台具体的碳关税征收方案,但文献中提到的碳关税都是直接基于进口产品的所谓“碳含量”或者“内涵排放”的标准进行征收。“内涵排放”是指产品自此上溯到各个生产阶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碳关税的征税基础是贸易产品的内涵排放,则影响内涵排放的因素很多,比如能源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等,此相关信息需要根据各国采取的减排政策措施,定量计算出国家间政策的具体差距,这都需要获得出口国政策的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还要细分到各行业、各产品,计算其内涵排放来确定税基,同样需要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出口国政府的大量合作。而出口国政府是否愿意配合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即使愿意配合,征收碳关税如此之高的信息要求能否真正做到也是未知之数。因此,征收标准的确定是个技术难题。最后即使碳关税合理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发达国家可能仍有权选择自己的征税标准,就像普惠制一样,可以任由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不同的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待遇。碳关税征收标准的实施是否也会如此,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四、“碳关税”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确定下来,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操作。不论怎样的标准,都需要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制定排放标准并计算排放成本,且进口产品的排放标准或排放成本不能高于本国成本,这需要统计各国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所有数据,上文提到了这样高要求的数据几乎难以获得,而且如何计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标准和方法的统一。目前碳排放的计量方法日益多样化,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大致有ISO/EC207/SC7、IEC/TC111、GHG Protocol、黄金标准、PAS 2050等等,这些标准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其核算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但是究竟选择哪种计量标准和方法能更准确地加以统计,且不会引起各国的争议国际贸易论文,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探索。

五、征收“碳关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不确定性

作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减排计划的必要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看出,碳关税的目标是以征税为名达到保护气候安全之实。然而,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实践中同时却会产生碳泄漏的问题,即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碳泄漏的产生主要源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构成的经济传导作用,通过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三种渠道产生,进而增加了非减排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碳关税的实施有可能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全球减排合作机制,造成碳关税目标与预期效果的偏离。

六、利益博弈影响“碳关税”能否征收的不确定性

能否征收碳关税还取决于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博弈,首先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虽然发展中国家产业的碳密集度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这主要是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分工的结果。而且,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和开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因此,发达国家欲征碳关税,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相反会结成“反碳关税同盟”,争取国际舆论,利用有关国际贸易准则,共同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企图,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小论文。碳关税可以成为惩罚少数不履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国家的措施,但不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2010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12月3日,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四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东道主丹麦提出的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草案。由此可见,新一轮博弈刚刚开始。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碳关税能否征收还取决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其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碳关税是否是牺牲其他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部分行业的一种做法,征收碳关税是否显然是安抚有关利益集团的一剂良药。因此,欧盟内部少数发达国家一直在推动碳关税议题,而许多其他成员国却一直表示强烈反对。无独有偶,2009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对众议院法案获得通过的消息进行评论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他说:“在当前整个世界经济仍深陷衰退之中而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贸易大幅衰减之时,我想我们对于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信号都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我想存在其他方式,最好有一个国际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碳关税能否最终实施仍具有不确定性。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期来看会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稀缺资源的角逐也会促使经济走向低碳化发展的轨道。因此,“碳关税只是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解释不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沉迷的理由。碳关税将是大势所趋,尽管最终能否开征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外贸沿着低碳化道路发展的选择应是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战略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为此,我们应改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模式,调整贸易政策向竞争力导向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篇8

监管互联网的教训

迈阿密大学 A. Michael Froomkin

“学到了很好的教训”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演讲

2011年9月22日

近十年互联网已成为美国立法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美国经历了三波监管浪潮。

第一波网络规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互联网才刚兴起不久,对其缺乏了解的政府自然而然有三个想法。

首先是为互联网找一个类别或相似的门类,以便于用一套已知的流程套用到对互联网的管理上;其次,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处理相关事务并划定其职能目标;最后,政策制定者总希望新事物保持现状或回到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因此他们会尝试建立一套标准让行业遵循。

例如,美国政府曾担心网络“过度自由”,故尝试在通讯公司设备上安装加密软件以便监控,但最终失败。在这波监管中,美国政府学到不少东西。他们明白了监管要从商业公司入手而非直接针对用户,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网络世界特殊的法律管辖权,还有对互联网版权保护等问题。

2000年后,美国互联网进入第二波监管浪潮。在这波浪潮中,私人企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它们拥有最新的科技,对互联网世界最为熟悉,更重要的是英美政府也特别习惯于让业内专业人士起草各种行业监管法案。

在此期间,政府和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互联网设备、软件、用户身份及其相关信息的识别力度。商业公司希望掌握更多的用户信息用来创造更多产品,赢得利润;政府希望掌握用户互联网行为便于监管。

作者认为,在现在的第三波互联网监管浪潮中,趋势必然是对互联网“匿名性”的进一步削弱甚至废除。但通过网络追踪用户行为如此简单,以至于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我们反而需要更强的隐私保护措施。

制度

内涵碳关税的利与弊

奥登堡大学Christoph Bohringer

卡尔加里大学 Jared C. Carbone

“内涵碳关税”

NBER工作论文 17376号

为了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黯淡前景成真,需制定一个全球性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对于很多单方面实行减排政策的国家来说,用贸易政策可以作为国际间控制碳排放的方式。一种常见的具体方式,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关税。

所谓“碳关税”,是一国向某非经合组织国进口钢材时,会征收直接碳排放关税(包括冶炼钢材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税)和间接碳排放税(如将钢作为原材料制成其他产品时产生的碳排放税)。

经济学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检验发现,这种碳关税确实能减少“碳泄漏”:即因有义务减排国的减排导致无义务减排国增加的碳排放量。碳关税有效地把经合组织国家所承担的部分负担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惩罚”对于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利的,它也可能伤害到现有的减排政策。在最坏的情况下,过度的碳关税会激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战。

观点

推动美国核电厂效率

加利福尼亚大学

Lucas W. Davis、Catherine Wolfram

“解除管制,市场合并,与效率”

NBER工作论文 17341号

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是近30年的大趋势,核电市场也不例外。核电在美国刚投入使用的40年,从核电力价格到分销渠道一直在政府的管制下运行。

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保持安全可控,但安全可控是否一定要由政府来完成?答案却不确定。市场本身也能借助竞争来帮助实现核电运行领域的安全可控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力市场在许多州开始解除管制。伴随着解除管制的是大量市场合并,现在全美最大的三家核电公司掌握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核电负荷。

篇9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视角,浙江,低碳社会,技术层面,政治层面,法律层面

 

建设低碳社会是浙江省应对能源短缺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对促进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笔者试从企业财务的视角对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做深入和全面的探析。

一、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

浙江省在探索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企业视角看,目前浙江省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能耗中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浙江省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对促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另外,浙江省的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强化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2、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十五”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近年来全省能耗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但能源总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从产业用能情况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低碳生活论文,但仍然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浙江省把工业、交通和建筑等三大部门作为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目前的基本做法主要有:通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交通能耗,提高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出行效率和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节约建筑物能耗,通过节流,即提高采暖(制冷)、照明及其他电器使用的效率,减少建筑物本身所散失的能源,通过开源,即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余热能等自然资源。

3、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所以,浙江省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

二、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事实上其措施主要还停留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层面,而低碳经济并不等于低碳社会论文服务。而且,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策略也仅仅浮于事物表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策策略过于宏观、没有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也很难落实到浙江发展和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中去。从各地发展和建设低碳经济的效果来看,其成效也并不明显,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不相符。

“低碳经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聚焦在气候变化,又将气候变化问题聚焦在温室气体排放,继而将应对全体气候变化问题还原为一个技术问题,即主要是改进能源使用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所以,仿佛只要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成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活论文,而且可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享受建立在新工业技术文明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低碳经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直接说出了具体“症结所在”,似乎给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具有操作性,以至于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是,就理念的合理性而言,低碳经济主张强调局部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经济系统的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系统只是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系统、司法系统、宗教系统、教育系统等其他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系统只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其功能在于满足其他系统的资源需求。由此,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变革,经济系统的导向机制就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可能提高单位经济产品的能效,降低单位经济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但是其总能耗、总排放的趋势仍将是持续增加的。

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在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时应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真正创建浙江“低碳社会”。如果我们把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表面的某些宏观技术层面,那么,我们将既很难看清浙江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最终也将无法实现社会的低碳排放,结局很可能是在单位效率更高的经济基础上的高碳排放。浙江发展的不仅是低碳经济,更是要着眼于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建设真正的“低碳社会”。当然,下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视角相关的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析。

三、从企业财务视角探索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笔者认为,从企业财务视角提出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也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浙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

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在原有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发展碳交易市场等对策基础上,在企业财务微观技术层面低碳生活论文,即在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体现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是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节能减排实质就是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传统企业会计核算仅仅把环境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费用化”,这不仅不符合配比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这种核算方法也会导致企业无视政府对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等的要求,对自己什么有利就怎么做,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的破坏变本加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利用哲学中的“两点论”来处理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尽可能兼顾国家和企业两者的利益,即采用环境成本核算的“双重模式”,建设浙江低碳社会。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1)为在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积极作用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支出和环境管理成本)予以费用化,因为这些成本是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面向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费用化的结果是这些环境成本的消耗可以从税前扣除,目的是鼓励企业单位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发生多少就全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分期转入当期损益,这里的分期要看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受益期限的长短。发生时,借记“待转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在本期和以后各受益期限分月转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待转环境成本”。(2)为在利用或破坏了环境等方面起负面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两部分),应予以资本化,即计入当期及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完工产品的成本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成本上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使管理当局意识到其破坏环境结果的严重性。其资本化的期限可以根据破坏成本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分期摊销。如果发生的是消耗的环境资源成本,则在发生时可以视同原材料的采购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等,而当耗用这些环境资源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如果发生的是环境破坏成本,则在发生时,借记“待摊环境成本”低碳生活论文,贷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影响程度确定的时间长短分期计入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待摊环境成本”。

如此双重核算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保护环境的意思,为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上述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与设想,本身还局限在理论上,要在浙江企业中落实,实现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具体进行有关政策的制定,把这一设想上升到政策高度,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加以,要求浙江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才能发挥技术层面的设想预期的效果论文服务。这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可以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刺激措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在财税政策上,浙江省可以对有关的低碳经济项目,从政府政治的角度给予税收上减税政策的支持,或在财政上给予担保,体现政府在建设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和决心。当前,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面子消费”,这些消费往往都是以多耗能源,多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因此,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要求企业形成自身的低碳文化,倡导企业把建设低碳社会作为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应大力推动环境金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层面上构建相应的激励性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理念的建立及相关金融企业的培训。

第三,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节能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如发展从事企业能源审计、检测及清洁生产审核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低碳生活论文,提高全省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等。

3、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

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省首先可以考虑进行税制调整的“绿色化”,开征碳税。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成本比较低,使得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显得过高,使之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浙江省可以把碳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及时开征,提高火电价格,使清洁能源与火电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开征碳税,提高电价,使发展清洁能源不再是赔钱的买卖,可以极大地提高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注意节能、节电。

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从严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把新上项目用能关;对年耗能巨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①CharlesSokol Bednar,Transforming the Dream—Ecologism and Shaping of anAlternative American Vis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NY.2003,21

②朱勤丰.环境成本核算的新构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9-41

③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8

④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⑤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⑥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01).22-27

⑦郭万达等.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04),5-9

⑧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20-27

篇10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低碳生活论文,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低碳生活论文,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 (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

1.烟草产业

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低碳生活论文,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低碳生活论文,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3]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李俊峰,马铃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J].世界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