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协议范文
时间:2023-03-25 18: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回购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要提示:本合同文本为甲方的格式合同,乙方在签订本合同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本合同全部条款,如有不明之处请及时咨询,甲方一定积极解答。乙方有权选择适用本合同或选择其他合同,但在签署本合同后即视为同意本合同全部条款,并对当事人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限制或免除条款的法律含义有准确无误的理解。
合同序号:
签署地: 省 市 区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甲 方: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地 址:XXXX省XXXX市xxxxxxxxxxxxxxxxxxxx室
电 话:xxxxxxxxxxxxxxxx
乙 方:
地 址:
电 话:
鉴于: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公平、诚实、信任、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基础
上,本着为加快发展步伐,共同促进双方事业,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释 义
1、借款人
本协议项下的借款人是指通过乙方先期考察后推荐给甲方,以自己合法拥有
的物或权利作为担保,通过甲方提供的借贷咨询服务(通过甲方或甲方拥有的“XXXX所”平台)从而获得融资的自然人或法人。
2、出借人
本协议项下的出借人是指通过甲方或甲方拥有的“XXXX所”平台撮合,
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
公司
实际出借资金给借款人的自然人。
3、资产
本协议项下的资产包括:
(1)是指上述出借人通过出借的方式或者购买债权的方式获得的物或者权利;
(2)借款人应支付给甲方的服务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咨询费、服务费、管理费、审核费、评估费等)。
4、回购担保
指当满足本协议约定的回购条件时,出借人亲自或者委托甲方向乙方发出《回购通知书》(详见附件一),乙方在收到出借人或者甲方发出的回购通知之日起三日内无条件向出借人、甲方支付回购价款,回购资产,出借人、甲方则向乙方转让资产的交易行为。
第二条 合作事项
乙方作为甲方的合作伙伴,向甲方推荐优质的借款人,由甲方为借款人提供借贷咨询服务,负责介绍正规合法有效的资金提供者;同时乙方为借款人提供无限连带保证,对出借人、甲方获得的资产进行无条件回购。
第三条 合作额度
1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的《借款协议》生效的金额为准,一户一签,一户一放款清算)进行担保。
2、乙方为借款人提供总额为人民币万的服务费用(以借款人与甲方签订的《借款咨询与服务协议》生效的金额为准,一户一签,一户一放款清算)进行担保。
第四条 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五条 担保方式、期间、范围、回购条件
1、担保方式
乙方通过与出借人、甲方签订《回购协议》的方式对借款人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并对出借人、甲方获得的资产进行无条件回购。如借款人违约,出借人和甲方有权依据协议要求乙方办理回购手续。
2、担保期间
(1)借款人履行《借款协议》项下债务期限,具体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由《借款协议》确定。
(2)借款人履行《借款咨询与服务协议》项下缴费期限,具体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由《借款咨询与服务协议》确定。
(3)担保期间为两年,自主债权清偿届满之日起开始起算。
3、担保范围
(1)借款人没有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履行义务,给出借人造成的损失,
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包括:
(a)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按时、足额归还本金;支付利息、罚息、保险费、保证金、赔偿金以及借款人应支付的其它费用;
(b)资产的所有权或价值遭到损害。
(2)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咨询与服务协议》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甲方的服务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咨询费、服务费、管理费、审核费、评估费等)。
4、回购条件:
(1)出现《借款协议》规定的合同解除事由之时;
(2)借款人不按照规定时间对出借人还本付息或对甲方支付服务费用;
(3)借款人可能被依法宣告破产、解散、清算时。
满足前述任一情形,回购条件即成立。回购条件的成立与协议所指资产状况如何无关(包括但不限于丢失、毁损等)。
5、当乙方履行完回购责任后,出借人亲自或委托甲方将相应的资产转让给乙方。乙方明确同意:鉴于资产在借款人的实际占有控制下,而出借人又无法对 资产实施有效监控,出借人不向乙方作实物交付,出借人仅以向乙方交付资产凭 证和债权转让通知的形式向乙方交付资产。乙方负责办理本协议项下资产回购的全部手续并承担所有权变更产生的全部税费、手续费。
6、乙方自行将资产取回,因取回资产引起的全部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六条 回购价款
乙方以借款人的全部债务作为回购价(包括借款本息、罚息、违约金、赔偿金及债权人为实现债权和担保权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应支付甲方的服务费用),一户一签,一户一放款清算。
第七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介绍正规合法有效的资金提供者,单笔放款条件为签订相关协议并办理相关手续之后,在借款人未违约并及时还款的情况下,甲方应及时协助乙方办理单笔回购担保解除手续。
2、当满足本协议约定的条件时,甲方应及时向乙方发出《回购通知书》;
3、甲方和出借人在收齐乙方的回购款项后5个工作日内,向乙方交付资产凭证和债权转让通知,并配合乙方办理回购过户手续;
4、担保期间内,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资金和财产状况进行监督,有权要求乙方提供其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乙方有义务如实提供。
第八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在回购条件成就时,乙方须承担起担保责任,负责向出借人和甲方支付价款,回购资产;
2、乙方对推荐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借款行为的真实性负责,若因上述原因导致出借人和甲方损失的,由乙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3、乙方对出借人通过出借方式或购买债权方式取得的资产使用情况负有监管义务;
4、乙方应督促借款人按《借款协议》的约定向出借人还本付息和按《借款
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
公司
咨询与服务协议》的约定向甲方支付所有费用,并协助催收。对于乙方推荐的借款人若出现违约行为,乙方承担第一回购担保责任并无条件回购;
5、本合同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乙方应及时书面通知甲方:
(1)乙方出售、赠与、出租、出借、转移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其主要资产或者为第三人债务提供担保,或以其主要资产进行为自身或第三人债务设定抵押、质押担保等承担重大负债的活动;
(2)乙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或借贷高利贷尚未清偿、或即将卷入重大的诉讼、仲裁、刑事及其他法律纠纷;
(3)乙方的重大资产有可能被查封、扣押、冻结或强制执行或抵押物在抵押期间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或执行措施的,或因其他原因可能损毁、灭失;
(4)乙方可能被依法宣告破产、解散、清算;
(5)乙方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中国银行业协会设立或批准设立的信用数据库中出现不良信用记录;
(6)发生其他足以影响其清偿债务能力或可能丧失担保能力的情况。
6、乙方承诺在通讯及联系地址发生变更时3天内及时书面通知甲方,乙方提供送达地址不准确或未及时提供变更后的地址,导致相关文书无法送达或及时送达的,乙方自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第九条 违约责任
乙方不按照本协议约定承担回购责任、支付回购款或者违反本协议约定的其它义务的,每天应向甲方支付应付回购金额_0.5_%的违约金,因此给甲方和出借人造成经济损失且违约金数额不足以弥补所受损失的,应赔偿甲方和出借人的实际经济损失包括债权、利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公证、评估、鉴定、拍卖、诉讼或仲裁、送达、财产保全、执行、律师、差旅费等全部费用)。
第十条 特别声明
乙方完全了解《借款协议》、《借款咨询及服务协议》、《抵(质)押协议》及其相关附件的内容,乙方签署本协议时,已经取得乙方董事会、股东会的书面同意。
第十一条 合同修改、变更
1、 在本合同有效期间,甲、乙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果有一方认为需要修改,需向另一方提出书面的修改建议和理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才能修改,并形成本协议的附件,合同附件是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如果双方未达成新的修改意见,则原有合同继续有效。
2 、在本合同有效期间,如果出借人与借款人协议变更《借款协议》条款(包括本金数额、利率、还款方式、还款计划、债务履行期限的起始日或截止日等),未加重债务人债务的,乙方同意仍由其以回购方式对变更后的《借款协议》项下的本金、利息、罚息、逾期利息、复利和借款人应付违约金、出借人实现债权的
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其它费用等(包括公证、评估、鉴定、拍卖、诉讼或仲裁、送达、财产保全、执行、律师、差旅费等全部费用)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若出借人与借款人协议变更主合同加重借款人的债务的,乙方仍应就变更后的《借款协议》项下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第十二条 不可抗力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战争、水灾、地震等等不可抗力事故,将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时,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尽快将不可抗力事故的情况通知对方。并尽快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另一方进行确认。对方未确认前,合同继续履行,否则视为违约。违约日付守约方千分之五的逾期履行违约金。(该违约金为惩罚性质,乙方放弃向法院申请减少的权利)
第十三条 通知
1、本合同项下的通知各种通讯联系按本合同载明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法送达对方。
2、如本合同任何一方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法发生变化,应立即书面通知对方,否则按变更前地址发送的所有通知或文书均视同送达。
3、任何通知或各种通讯联系只要按照上述地址(通知地址变更的,则按变更后的地址)发送,即应视作在下列日期被送达:
(1)如果是信函,则为挂号发出后5个工作日;
(2)如果是电传,则为收到对方确认回号之日;
(3)如果派人专程送达,则为收件人签收之日。
4、乙方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等发生变化而未书面通知甲方的,甲方按本合同所载资料发送的所有通知或文书,视同送达。
第十四条 争议解决条款
如因履行本协议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合同签署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合同签署地以本协议文首所载签署地为准。
第十五条 特别约定
甲乙双方确认,本协议的签署、生效和履行以不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如本协议中任一条款违反适用的法律法规,则该条款将被视为无效,但该无效条款并不影响本协议其他条款的效力。
第十五条 补充事项
第十六条 合同生效
XXXXXXXX互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本协议自各方签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续合作的,可另行签署书面协议。
第十四条 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各执壹份。
第十五条 提示
甲方已提请乙方注意对本合同各条款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并应乙方的要求作了相应的条款说明。签约各方对本合同含义认识一致。
附件:
1、《回购通知书》;
2、《款项支付表》。
(以下无正文,为签字部分)
甲方: XXXXXXXX
(盖章)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乙方:
(盖章)
篇2
第二条 本协议所称回购双方包括债券回购交易中的正回购方和逆回购方;本协议所称债券、回购、正回购方、逆回购方均按《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定义。
第三条 除签定本协议外,回购双方进行回购交易应逐笔订立回购成交合同,回购成交合同与协议共同构成回购交易完整的回购合同。回购合同在办理质押登记后生效。
第四条 回购成交合同是回购双方就回购交易所达成的协议。回购成交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参考文本附后),其书面形式包括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简称交易系统)生成的成交单、电报、电传、传真、合同书和信件等。回购成交合同的内容由回购双方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成交日期、交易员姓名、正回购方名称、逆回购方名称、债券种类(券种代码与简称)、回购期限、回购利率、债券面值总额、首次资金清算额、到期资金清算额、首次交割日、到期交割日、债券托管帐户和人民币资金帐户、交割方式、业务公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等;以交易系统生成的成交单、电报和电传作为回购成交合同,业务公章和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可不作为必备条款。
第五条 回购双方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的质押登记。质押登记是指中央结算公司按照回购双方通过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发送并相匹配的回购结算指令,在正回购方债券托管帐户将回购成交合同指定的债券进行冻结的行为。
第六条 成交日期是回购双方订立回购成交合同的日期。
第七条 交割日分首次交割日和到期交割日。首次交割日是办理债券质押登记和逆回购方据此将资金划至正回购方指定帐户的日期;到期交割日是正回购方将资金划至逆回购方指定帐户并据此解除债券质押关系的日期。
第八条 回购期限是首次交割日至到期交割日的实际天数,以天为单位,含首次交割日,不含到期交割日。
第九条 回购利率是正回购方支付给逆回购方在回购期间融入资金的利息与融入资金的比例,以年利率表示。计算利息的基础天数为365天。
第十条 资金清算额分首次资金清算额和到期资金清算额。到期资金清算额=首次资金清算额×(1+回购利率×回购期限/365)。
第十一条 回购交易单位为_________元。债券结算单位为_________元;资金清算单位为_________元,保留两位小数。
第十二条 回购双方可以选择的交割方式包括见券付款、券款对付和见款付券三种。
(1)见券付款是指在首次交割日完成债券质押登记后,逆回购方按合同约定将资金划至正回购方指定帐户的交割方式。
(2)券款对付是指中央结算公司和债券交易的资金清算银行根据回购双方发送的债券和资金结算指令于交割日确认双方已准备用于交割的足额债券和资金后,同时完成债券质押登记(或解除债券质押关系手续)与资金划帐的交割方式。
(3)见款付券是指在到期交割日正回购方按合同约定将资金划至逆回购方指定帐户后,双方解除债券质押关系的交割方式。
第十三条 回购双方应按回购成交合同约定,向中央结算公司及时发送内容完整并相匹配的回购结算指令。回购双方在接到中央结算公司关于回购结算指令不匹配的信息反馈后,应及时沟通,并修改重发。
第十四条 正回购方的权利和义务
正回购方的权利:
(1)按合同约定获得债券出质融入资金款项;
(2)收取回购期间所出质债券的发行人支付的债券利息;
(3)在到期交割日,按合同约定购回同品种债券。
正回购方的义务:
(1)按合同约定,及时发送内容完整的回购结算指令;
(2)在首次交割日,按合同约定的券种和数量出质债券;
(3)在到期交割日,按合同约定的到期资金清算额支付款项。
第十五条 逆回购方的权利和义务
逆回购方的权利:
(1)按合同约定的券种、数量取得债券质权;
(2)回购期间拥有债券质驻;
(3)在到期交割日,按合同约定获得到期资金清算款项。
逆回购方的义务:
(1)按合同约定,及时发送内容完整的回购结算指令及相关的确认指令;
(2)在首次交割日,按合同约定的首次资金清算额支付款项;
(3)在到期交割日,按合同约定的券种和数量返还用于质押的债券。
篇3
双方同意花草苗木采取先送货后付费的原则,甲方应在_ _年 _月_ 日前将上述苗木一次性送给乙方,乙方在苗木货到一周内付款给甲方,总付款额是人民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卉采购合同协议材料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花卉采购合同协议材料一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买方(以下简称甲方):
卖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甲乙双方自愿、平等、公平及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注:空格如不够用,可以另接。)
第二条 质量标准: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进行约定)。
第三条 包装标准、包装物的供应和回收及费用负担: 。
第四条 合理损耗标准及计算方法: 。
第五条 标的物的所有权自 时起转移,但买方未履行支付款价义务的,标的物属于 所有。
第六条 交(提)货方式、地点、时间、数量。方式: 。地点: 。时间: 。数量: 。
第七条 运输方式、到达站(港)和运输费用负担: 。
第八条 检验标准: 。
第九条 检验单位、方法、地点及费用负担: 。
第十条 结算方式、时间及地点: 。
第十一条 担保方式(也可另立担保合同): 。
第十二条 本合同解除的条件: 。
第十三条 违约责任: 。 买方: 。 卖方: 。
第十四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可由双方协商或申请调解解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有调解权限的其它行政机关受理合同纠纷调解);也可按下列第 种方式解决(以下两种方式只能选择一种):
1、依法向 人民法院起诉;
2、提交 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十五条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 份,乙方 份,( ) 份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 其它约定事项: 。
卖方名称(章):
住 所:
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表人(签字):
开户银行:
账号: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买方名称(章):
住 所:
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表人(签字):
开户银行:
账号: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花卉采购合同协议材料二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就买卖花草苗木事宜达成本如下协议:
一、花草苗木内容
1.甲方按照乙方提出的要求,提供如下花草苗木:
2.双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规对苗木花草根叶进行严格审查,如不符合有关法规,乙方有权要求调换。
二、付款条件
双方同意花草苗木采取先送货后付费的原则,甲方应在_ _年 _月_ 日前将上述苗木一次性送给乙方,乙方在苗木货到一周内付款给甲方,总付款额是人民币: (大写: )。
三、责任
1. 甲方必须保证花草苗木成活质量,如果在一周内不能成活,则乙方有权拒绝付款。并要求甲方承担总金额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2.如乙方未按时付款,迟延一天则按总金额百分之五罚款。
四、其他
1.本合同未尽适宜,将按照《合同法》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合同传真件与合同原件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代表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花卉采购合同协议材料三
出卖人:
买受人:
合同编号:签订地点:签订时间:月日
第一条 棉花品名、数量、价款及交(提)货时间
第二条 棉花质量标准:
第三条 包装标准:
第四条 合理损耗标准及计算方法:
第五条 交(提)货方式、地点:
第六条 运输方式及到达站(港)和费用负担:
第七条 检验标准、方法、时间、地点:
第八条 结算方式及期限:
第九条 担保方式(也可另立担保合同):
第十条 本合同解除的条件:
第十一条 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
(一)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本合同自生效。
第十四条 其他约定事项:
监制部门:
印制单位:
篇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断加剧。无论是按照基尼系数来衡量,还是按照收入分组还衡量,我国的贫富差距都已经进入世界上收入分配很不平等国家行列。在绝对的水平上,我国的贫富差距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有人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基尼系数等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应该在城乡内部分别计算,城市算城市的,农村算农村的。这样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世界上一些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往往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比如,巴西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但巴西的贫富差距也有相当部分是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那么,这些国家是不是也要城乡分开计算贫富差距?进一步推论,有的国家贫富差距大,是不是贫富也要分开计算?
有人努力掩饰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也许是用心良苦,即担心注重利益关系的调整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在为继续坚持效率优先进行论证。其实这是一种缺少分析的看法。必须看到,在最近几年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且,能不能形成相对充沛的内需,是关涉到我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经济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度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而要形成足以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的内需,必须以调整利益关系为前提。现在的现实是,过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抑制需求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我国社会中20%的人拥有整个社会80%的财富,而另外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简单化,但大体可以为多次调查的结果所证明。现在的问题是,拥有80%财富的那20%的富人,虽然有充沛的支付能力,但需求开始处于饱和状态。而拥有20%财富的那80%的穷人,虽然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却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这样的贫富格局不解决,国内市场的需求是不可能旺盛起来的。
从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上说,协调利益关系,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现实的背景是,通过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理应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以及由于利益格局失衡引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出现。因此,要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要使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顺利运转,我们必须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建立起来。
协调利益关系,政策很重要,机制更根本
调整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与格局,当然需要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能够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很重要,但机制更根本。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追溯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这种种因素背后的,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可以说,贫富悬殊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的结果。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的背后,往往都无例外地存在这个因素。农民负担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顽症,与农民在利益追求能力上的弱势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征地和拆迁中发生的严重不公,是与利益被损害者缺少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与直接关系的;劳工权益屡屡被侵犯,上百万民工辛劳一年后领不到工资,原因也在于他们缺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追逐渠道。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两极化结构就开始形成和定型化,伴随这种定型化过程的是社会能力和社会权利的失衡。在强势群体一方,强势群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强势群体的社会能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影响。第二,对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和话语形成的能力。第三,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附型关系。而弱势群体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上,显然处于无力的状态。这首先表现在,弱势群体在国家的政治构架中缺少利益代表。弱势群体拥有的众多人口与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代表的比重是很不相称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弱势群体缺少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
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实际上是构建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建立在利益主体分化基础上的博弈经济,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良性博弈。在这样的体制中,利益表达是博弈的基础。在有关利益表达的讨论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利益表达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全面。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利益表达不仅对于弱势群体,就对于其他群体包括强势群体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调节利益关系的基础是规范财富分配
而在政策和体制的层面上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前提是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用诸如个人收入所得税等常规性手段进行有效调控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过程已经比较有限。可以说,没有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规范化,任何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其效果都要打很大的折扣,甚至不能发挥作用。
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具体状况,特别是贫富差距演变的具体过程,就可以发现,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失控的状态。进入21世纪之后,政府对社会中利益关系失衡的状况开始给予很高的重视,并采取种种措施,以遏制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发展。但从效果上来说,预期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贫富悬殊的趋势仍在扩大。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关键是与收入和国民财富配分有关的制度安排处于混乱之中。
我们可以以2002年为例,来看看在这一年里,我们共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是通过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进行分配的?这些财富都分给了谁?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监控这个分配过程?2002年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年头,这一年我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大关。如果将折旧的因素忽略掉,可以粗略地说,这一年我们这个社会创造了10万亿的财富。下面我们就看看这10万亿是如何在社会的各个部分中进行分配的。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块是企业的利润,大约1万亿;第二块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大约2万亿,其中预算内收入为1.5万亿;第三块是城镇居民的收入,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如果城镇人口按4.8亿人(2001年的数字)计算,2002年城市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将近3.7万亿。第四块是农村居民获得的收入,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如果农村人口按8亿人计算,2002年农村全部居民的纯收入将近2万亿。这四块加起来共8.7万亿。也就是说,还有1.3万亿找不到主儿,其中包括折旧、非货币化的部分、计算的误差等。应当承认,上述的计算是非常粗略的,当中有重复计算,有误差等,但大体还是看得出来我国国民分配的大致格局。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共10万亿的财富分配中,有1.3万亿找不到主儿。但主要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城市居民3.7万亿的收入中。这一块比重是最大的,而同时又是最模糊的。因此需要对这块财富的分配加以认真的分析。在这一块中,有一个部分是“工资总额”,按照统计部门的标准,“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集体和其它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在2002年,工资总额约1.2万亿。3.7万亿去掉1.2万亿,还有2.5万亿。这2.5万亿包括城市中的个体职业者的收入,包括股息、利息、租金等收入。但我们知道,这几块加在一起,远达不到2.5万亿。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灰色状态,不过我们尚没有办法知道确切的数字或比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城市居民收入中,除了工资总额部分是处在国家的监控之下外,其余的2.5万亿,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二,是处在国家的监控之外的。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介入了分配,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在强征农民土地上获得的级差地租。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每年以不规范的方式分配的财富比例是相当大的。
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高度非规范化,给调节社会中的利益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
首先,税收无法实现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在有的国家中,人们在税前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很大,但经过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调节,这种差距会大大缩小。但在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显然还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结果是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政府难以分辨富人和穷人,再分配的调节措施难以准确落实到人头。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则将落实低保对象的任务交给了居民委员会。于是就出现了养宠物不能享受低保、使用手机不能享受低保等荒唐但却无可奈何的标准。
再次,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劳动报酬分配所占比重过小,工薪阶层难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应当说,即使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比较,这个比例也是相当低的。
以理性和制度化的方式化解冲突
在过去20多年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这意味着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而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生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将会成为一种频繁发生的、常规化的社会现象。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利益冲突中的是与非,我们要关注的是冲突的内容与性质,以及化解冲突的具体方式。
事实上,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在利益多元化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并不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象。类似现象的存在,在世界上是一个通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其利益矛盾和冲突比我们社会还要严重。但在这样的社会中,虽然严重的冲突有导致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比如象前一段时间法国的骚乱,但在一般情况下,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社会互动方式,是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进一步说,即使某些严重利益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实质上导致冲突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表达,而是利益对立的本身,甚至有时恰恰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
篇5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和本质
1、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指的是和睦;“谐”,有对称协调之意。“和谐”与“小康”一样,也是我国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一个词。所谓“和谐社会”,指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社会。
二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石的社会。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
三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四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要有经济繁荣,而且需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同步发展。
五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
六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表现为政治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人的发展的活力等。
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要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
2、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均衡
在具体和谐的背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实际上是利益的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现存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转型期中形成的制度应该是各个群体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
利益均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各个群体有着共同的预期和一致的认同,以此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二是国家权利不仅受到各个利益群体的有效制约,而且政府也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执政合法性。这样,利益均衡制度在客观上就成为社会和谐与体制维持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现存的利益失衡已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利益失衡的背后,是公平的缺失,而它正是我国社会存在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公平缺失的现象主要有:
1、机会不平等
机会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机会平等是公平正义的核心。由于机会的有限性,不可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机会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不平等现象未能避免:
(1)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村中男女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差别很明显。
(2)就业机会不平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由于未能使其公民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往往损害了社会自身。
(3)享受医疗机会的不平等。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设施配备方面差距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城市中所提供的卫生服务也不公平,许多人生病后看不起病。
(4)享受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目前,我国的福利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型社会保障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收入分配不公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但是,目前这种原则并未彻底坚持。
(1)初次分配没有体现效率原则。它表现为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同时并存。
(2)二次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控手段,不仅对收入分配差距调控能力弱化,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逆向调节问题。
3、司法不公
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惟有司法公正,社会才能安宁稳定。我们倡导的依法治国,它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尺度,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贯穿到立法的全过程。但是,当前司法不公正是民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执法部门徇私枉法、执法违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安、城管、房屋拆迁等执法部门简单粗暴;因公权侵害群众利益导致超级上访、群体上访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不公之举,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重建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支柱和基础。实现社会公正,才能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以更好地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权利和利益失衡问题
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城市教育资源过分向重点中小学集中的配置方式;改革高考录取向大城市倾斜的不公正制度。
二要打破过分讲关系、讲学历、讲年龄、讲户口、讲性别的歧视性就业政策,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凭借一技之长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三要重视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确保城镇居民享受医疗的机会平等。
四要制定合理公平的用工政策、规范劳资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类边缘群体、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的机会。
2、完善社会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缩小社会贫困差距
一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二是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是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要加强规范收入分配的制度化建设。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获得了大量非法收入,坚决取缔违背现行法律法规所取得的不合法收入。
三是全面实施反贫困战略,努力消除贫困,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分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强化法治,以法律规范为基石来保障社会公平
建立法制社会,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尺度,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等活动,平衡社会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民众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支持并监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为此,法院的司法活动要做到审限严格、程序合法、审判公开、裁判公正、依法执行。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危机管理 和谐社会 政府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政府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政府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篇7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政府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政府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篇8
某采购中心对今年初完成的汽车协议供货进行补充招标,改款或换代车型都将有机会进入补充招标的行列,但要求新进车型必须维持原有的优惠率不变,这也是许多地方进行汽车协议供货补充招标时通用的原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似乎被视为常规方式的要求,渐渐成为许多厂商头疼的事情。
新的车型有新的价格,而老的优惠率究竟是否适用于新价格这有待进一步证明。随着优惠率在汽车协议供货中地位的逐渐上升,优惠率也逐渐成为决定供应商能否入围的最重要因素,这一方式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开始遭到了质疑。
一、新价格难维持老优惠率
一款畅销成熟车型每年进行更新换代或者改款,这已经成为汽车市场上非常常见的产品战略,新的替代车型往往会有更加实惠的配置和价格,却给车企在汽车协议供货补充招标中带来了麻烦。
许多汽车厂商都吃了这种苦头,东风日产销售部大宗客户科负责人介绍,去年新天籁上市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东风日产试图加大新天籁竞争力,因此在比老天籁增加配置的同时还给出了更低的售价,也就是压低了自身的利润空间来换取更多的市场。但是在许多地方的协议供货补招过程中,却要求仍然沿用原来的优惠率或者不能比原优惠率低,这样折算下来,若新天籁沿用老的优惠率则售价将低出成本价。
另一种情况是厂家调整产品价格,往往会抹掉利润空间,降价后的车型也很难继续实行原来的优惠率。
奇瑞大客户销售负责人说,新车型上市时会有一定利润空间给经销商,因此市场定价相对较高,但当市场成熟稳定后,厂家会进行调价,有时售价甚至跟成本价相近。他算了一笔账,瑞虎在近期做了一次价格调整,1.6l款由年初的约11万元调整至约8万元,假设年初投标时给出的优惠率为15%,那么新价格基础上乘以老优惠率得出最终售价将在6.8万元。谢文林表示,厂方在今年做出调价措施,已经将瑞虎车型的原有利润最大限度地压缩,若再实行原优惠率,将亏本销售。新价格与老优惠率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许多厂家投标时的心头患。
二、基数不同优惠率竞争难公平
汽车协议供货招标中,无论是公开招标还是竞争性谈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优惠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厂家是否能入围。然而每个品牌同排量区间的车型价格基数差别太大,很难保证优惠率竞争的公平。
据了解,目前汽车协议供货招标中,往往将同排量车型分在同一包进行评标,有的地方还加上了价格区间的限制,即使这样价格基数差距仍然不小。例如某汽车协议供货项目中,要求第二包为排气量≤1.6l且价格≤12万元的轿车。一款合资品牌价格在12万元和一款自主品牌价格在8万元的车型相比较,若同时给出2万元的优惠,前者优惠率只能给出17%,而后者给出的优惠率能到25%。
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朱文英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目前为止协议供货最大的困难是对市场价格的实时监控,优惠率竞争的方法只是权宜之计。
一汽大众大客户销售负责人认为,厂家价格战略不尽相同,因此在产品定价前充分了解市场,给自己的车型根据成本留出成比例的利润空间,这样还是可以减少优惠率竞争时的劣势。他还指出,有的品牌车型相对自主品牌而言利润空间本来就很大,因此给出比自主品牌更多的优惠价格无可厚非。
三、平均优惠率排序不如分包计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汽车协议供货招标项目中也不例外。许多地方实行的平均优惠率计算排序法让车型比较多的汽车厂商钻了空子,并逐渐演变成为供应商之间流传的所谓“投标技巧”。
在采用平均优惠率排序法的汽车协议供货招标项目中,车型多的厂商占据了优势。根据往年销售经验,这些厂商将销量差的车型给出很高的优惠率,而畅销车型却给出很低的优惠率,这样计算下来,平均优惠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车型覆盖所有包项的汽车厂商,政府采购量较小的小排量轿车成为他们手中最好的优惠率砝码。
篇9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现期,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益博弈可分为对抗性利益博弈和合作性利益博弈(本文主要探讨合作性利益博弈)。我们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关注合作性“利益博弈”,正确调处好新时期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解决群众心理失衡、市场失灵、制度滞后失真、机制失语等问题着手,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既是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考验,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调节心理预期 平衡群众心理
心理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发生的一种预想结果,它对理性人的信心和选择及做事原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呈现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和碰撞,主体意识与多元化社会意识并存,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岗位等之间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较为复杂。时下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突出,集中反映热难点增多,突出表现在个体利益向整体阶层利益的转变。由于各个阶层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在“急难怨盼”的表达方式和心理预期上也会迥然不同。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利益博弈出发,以选择和合作为目标,调节群众心理预期。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要着眼于信心的树立和信任的确立,以此来调剂解决心理失衡。利益博弈突出表现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公共产品缺失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供需矛盾。为此,调节群众心理预期,解决群众心理失衡,应注重对改革、发展和政策目标的矫正。其次,要重新调整价值体系,注重群众心理预期教育。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科学分析群众心理预期,切忌片面简单理解群众心理预期。好高骛远预期终难实现,预期低了难免悲观失望最终无望。因此对待群众心理预期,要因势利导,纠正过激过高的心理预期,矫正畸形心理,形成合理预期诉求,真正把群众心理预期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调节心理失衡问题,让群众心理预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平衡效率与公平 解决市场失灵
市场是双刃剑,在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解决效率的同时,难以兼顾公平,公平常遭受严峻挑战和危机。市场调动了积极性,却容易陷入无序化和恶性竞争,如城市改造拆迁,原设计通过招拍挂,引入开发商,政府节约了大量资金,加快了推进力度。但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市场的硬性进入,刚性原则太强。难以区别对待,效率不尽如人意,公平也屡遭侵害,难以保障和维护好市民的切身利益。
平衡效率与公平博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把解决市场失灵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着力点。首先,要正视矛盾,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公平相对于生活资料分配领域而言,效率相对于生产资料分配领域而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条件,效率是公平的目标和体现。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丧失劳动力公民生存保障问题、普通群众受教育难、就医难、就业难的问题,城乡差距拉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既要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同时还要依靠市场解决发展缓慢等问题。其次,要突出机制,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公平与效率,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组合。例如,县域经济发展一般以当地资源为依托,过去政府把资源管得过死,造成资源开发先天不足。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政府必须适当引导,适当放宽资源开发的准入,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有效路径,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发挥、经济跨越发展和市场化机制逐步健全的“三赢”。再次,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及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完备充分的市场机制。政府“公共选择”,就是要用“看得见的手”去矫正“看不见的手”,即政府调节市场机制来弥补市场缺陷。当前,受公共选择、财力大小影响,城市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必须强化并在政府和群众的监督下运营,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产品、公益事业缺失问题,以满足群众对公平的诉求。
矫正政府职能错位 解决制度滞后失真
在从计划向市场、传统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的转型过程中,导致政策无效的重要原因是政策执行中的复杂性与“时滞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侧重于抓大事、抓要事,侧重于宏观调控,采用市场经济的新办法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由于转型期制度、体制、机制设计和市场机制运行上的缺陷和瑕疵大量存在,在实际操作中角色内部结构还存在许多失当之处,存在严重的“职能错位”现象:诸如基层党委、政府几乎是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忽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不少,且管不了、也管不好,有了问题“找市长不找市场”,导致基层党委、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制度失真所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矫正政府职能错位,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范围。要以博弈为基础,解决制度滞后问题。制度的存在是以时空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在事先加以规定的话,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是多年来研究制度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用于解读利益博弈,认识制度滞后也是有启发的。对在涉及各方利益矛盾的处置时,博弈的制度应当是健全的,但总体检视,这些制度要么过于原则,要么过于刚性,缺乏弹性和张力,没有制度前提下的博弈空间。因此以博弈为基础,完善、修订、健全制度,是解决制度失真的有效路径。要以职能为导向,进一步解决制度失真问题。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来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中,政府除按照市场法则办事纠正职能错位外,还要制定市场规则,纠正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以合理的制度作为决策、博弈的前提,并不断规范调整制度以行政权威的发挥和经济职能的履行,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制定各种法规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契约关系和市场秩序,以良好的博弈环境来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落实责任主体 化解机制失语
篇10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所有产业的发展都经历几个时期:实验时期、迅速发展时期、衰退和停滞时期、发展速度减慢时期。就同类产业来说,各地区的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速度不一致,后进入地区就可以直接进入这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时期,这种后发优势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第二,区际趋同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趋同的趋势。R塔穆拉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缩小区际差距中的作用,试图说明人际、区际与国际的收入趋同。而产业结构趋同是区际趋同的一个集中表现。第三,市场竞争理论。对企业家来说,要竞争就要重复生产,如果没有重复的生产就没有了竞争,将估量差不多达到饱和的行业,还能否生产出低价质优的产品来参与竞争。认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合理的理论基础:第一,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只要一国(或者区域)内部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另一国(区域)内部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一致,就有了贸易的基础。对于任意一国,其比较优势都在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上,出口相对价格低的产品,进口相对价格高的产品,境况会变得更好,达到互惠互利。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表现是区域之间贸易受阻,各区域生产分散,专业性不强。第二,规模经济理论。每一行业的生产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结构趋同下的生产分散广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限制技术进步,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发展。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不断加强的过程,生产只有在一定规模上进行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第三,行政体制弊端说。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了一种刚性约束,这种(行政区经济)人为地割断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资源、部门与部门之间、技术、人才、资金联系,在损失了地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省际之间、区际之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趋同倾向,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分工效益、产业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
二、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几个认知问题
1.工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长期以来,由于国内需求不同,供给结构不合理,各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确实存在,但产业结构趋同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在整体经济运行良好时,虽然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也可能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相反,在日本,这种产业结构趋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并不严重。2.产业结构趋同≠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趋同有其客观性:(1)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我国在资源的种类和丰度在许多地区具有相似性,使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似性。(2)交易成本的存在。理论上讲,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交换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但这客观上存在着交易成本。(3)由于产业或产品的周期及行业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产业结构趋同。效率低下是指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条件下生产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人为因素所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不一定产生效率,相反政府所采取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却是十分有效。同时,产业趋同也能促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不断地改造技术,更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与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兼并和联合。3.产业结构问题≠完全是政府的事产业结构状况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总是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寄托于政府的经济干预,显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政府的作用应该限于宏观上的制度安排,而不能介入具体的经济行为,否则破坏“看不见的手”正常发生作用,使价格信号发生误导。
三、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趋同现象的几点建议
精品范文
1回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