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协议书范文

时间:2023-03-19 07: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京都协议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京都协议书

篇1

2、北京市实用美术职业学校;

3、北京市民族职业高中;

4、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

5、北京市军乐艺术学校;

6、北京市盛基艺术学校;

7、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

8、北京体育舞蹈艺术学校;

9、北京市英才文化艺术学校;

篇2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为了使人类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以法例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因全球气候变暖签订《京都协议书》,该协议目的就是限制协议签订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使全球温室气体含量达到一个适量稳定的水平。协议中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履行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履行减排义务,为使发达国际履行减排义务,《京都协议书》提出了节能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便是其中之一在该协议第十二条中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发达国家履行节能减排义务而制订,通过此机制,发达国家可利用自身财务能力和先进的减排技术来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进程,发展中国家则用减排量指标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换。该机制的有效推行既可以使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降低,又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有效的利用资金及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之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赢,碳排放权的交易应运而生。

我国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主动提出了承担减排义务的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10月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首先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在我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开展阶段,构建完善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分析

(一)国外研究分析

国际上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都曾出台过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核算准则体系,尝试规范及统一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标准,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出台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就对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有详细的规范说明,该解释公告涉及如何处理“限额排放和配额交易”排放权计划。“限额排放和配额交易”是对参与减排义务的企业进行评估,并明确将其减排量减少至一定水平的标准,政府发放相同数量标准的免费或有价的配额,规定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对参与企业进行实际排放量的核查。企业在配额限制下会出现三种情况:(1)企业恰好符合配额标准,完成减排义务;(2)企业的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可选择出售剩余配额,亦可递延结转至下期使用;(3)企业的碳排放量高于配额,企业必须购买相对应超出部分的碳排放权。根据上述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给出了一致性意见,企业在碳交易市场自行购买的碳排放权以及政府发放的配额都属无形资产,按无形资产的确认方式进行初始确认,若以低于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取得该项资产则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如该碳排放权配额由政府低于公允价值发放给企业,则应确认递延收益,后在排放权发生期间合理确认收益。当发生排放时,应将实际发生排放量按市值确认计入负债,并且应考虑碳排放权价格的不稳定性而其发生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该公告后就引来了极大的争议,国外学者中较为主流的反对观点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不匹配,IASB迫于学术界的争议而在2005年撤消了该解释公告。但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需求日益扩大,2007年12月,IASB重新开展排污权会计处理规范研究工作,且与FASB一同合作,旨在重新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最后确定:首先凡是购买和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都应当确认为资产;其次企业因免费获得碳排放权配额而需要履行的减排义务符合负债定义的,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三是配额与负债的计量无论在初始以及后续计量中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

在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撤销后,欧盟国家参与减排义务的企业就对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计量有了不同的做法,以负债净额法最为广泛运用。在负债净额法下,企业从政府免费取得的配额不计成本,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对于到期满足配额的情况,企业可以无须记账;如果到期配额不足,企业可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增加相应支出;若到期配额有余,企业则可以将其剩余配额出售,亦可将其递延至下个会计年度。

但是,净额法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主流观点认为净额法无法完整表达会计信息,免费获得的配额不予列报影响企业排放成本的明确公示,也会影响投资者对其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判断。

(二)国内研究分析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问题已展开研究分析,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一些学者提出的创新式的核算方式,为我国将来制定出台相关会计准则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赵选民(2013)从环境会计视角分析后提出企业应将不同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确认为环境资产,从政府有偿获得的碳排放权直接确认为“环境无形资产”;从政府免费获得的则以公允价值确认为“环境资产”,下设“排放权无形资产”二级科目。有关环境负债方面,应按照实际排放二氧化碳的当量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借记“环境业务支出――排放支出”科目,贷记“应付排放费”科目。

环境收益方面,减排参与企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以投资为目的;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以自身现实需求为目的。在卖出交易完成后分别计入“环境投资收益”和“环境业务收入”;在买入交易完成后将以自身现实需求为目的的这种情形确认为“环境业务支出――排放支出”,而另一种买入交易情形则与普通投资没多少区别。

张彩平(2012)从经济学视角对碳排放权本质分析后提出碳排放权具有货币的特征,可以在现有的货币资金会计科目下增设一个新的货币资金科目“碳货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很好地统一两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会计确认问题,即项目交易制度下,碳排放权是以权威机构对项目运行的实际减排效果的检验和认定而得出;配额交易制度下,企业的碳排放权则是通过政府的初始分配获得。尽管以上两种交易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性质相同,因此,根据碳排放权特有的货币属性可将其确认为“碳货币”。

张姗、刘静(2011)认为碳排放权存在着两阶段性,第一阶段把政府配额的碳排放权作为与政府签订销售合同的存货来进行初始计量,在这一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仅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与发达国家进行排放权与先进减排技术的合作交换;第二阶段中政府硬性规定企业的减排量,那么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应将交易的碳排放权计入金融资产,在这一阶段我国作为《京都协议书》的参与国而承担减排任务。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通过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资产是国际公认的,我国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首先碳排放权是由政府分配或企业自行获得,获得后企业对其拥有实质控制权,可对其进行自主支配,最后企业可通过碳排放权的转让而达到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以上分析表明,碳排放权符合资产确认的所有条件,但将其确认为何种资产在国内学术界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无形资产”“存货”“金融资产”。

(一)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部分学者主张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碳排放权符合非货币性资产的特征;二是碳排放权没有实物形态;三是具有可辨认性。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日益活跃,碳排放权交易频繁,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不能完全符合企业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无形资产的真实意义。

(二)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定义了存货的概念,即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其中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这一点与碳排放权的特征有所不符,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减排任务,并非是完全为了出售;其次,将碳排放权初始确认为存货无法合理地确认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部分。所以单纯的把碳排放权归类为存货存在一定争议。

(三)金融资产

很多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即企业通过碳交易取得的碳排放权是为了短期内持有并最终出售来获取利润,但碳排放权与其持有者之间并无直接的权益关系,所以直接把碳排放权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并不完全合理。

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展为碳排放权在本质上赋予了商品属性,碳排放权符合资产定义,可新设“碳排放权”科目对其进行计量。碳排放的直接取得分为两种情况:政府配额;企业通过交易获得。所以在“碳排放权”这一科目下设“配额”“交易”两个二级子科目,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在初始确认时可通过“碳排放权――配额”来确认,并以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借记“碳排放权――配额”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企业因配额不足而通过碳交易购入碳排放权的情形应按公允价值入账,确认“碳排放权――配额”,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碳排放权――配额”“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企业以近期内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碳排放权应按其公允价值入账,确认“碳排放权――交易”,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记“碳排放权――交易”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科目。因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则代表了碳排放权的现时可变现价值。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碳排放权――交易(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篇3

摘 要 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催生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业应积极探索低碳金融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加快碳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因此也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信贷 低碳金融模式

1992年,世界上签订了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公约补充条款《京都协议书》面世,现在“低碳经济”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京都协议书》所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F)和联合履行机制(JI),“低碳金融”被明确推上历史舞台。

一、低碳金融的内涵

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等的买卖。

二、低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在发达国家,碳减排权已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为与国际金融接轨,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发展低碳金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渐加深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变化,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各国都在寻求如何使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捷径,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能够调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的金融自然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脱钩,大力发展低碳金融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金融以实现经济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人类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转型关口。在低碳约束的前提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发展模式都要相应做出调整。在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的投入。因此,金融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

三、与低碳经济相配套的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金融业低碳金融活动以各类“绿色信贷”业务为主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绿色信贷就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还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前提。

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中国碳交易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即集中在具体项目上,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二)银行发展低碳金融面临的诸多困境

中国银行研究部副主任王元龙指出,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甚至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银行业作为低碳金融发展的先锋,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中国,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没有金融的支持都很难顺利地完成。银行的倾向性直接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因此,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着手低碳金融创新,而银行业应成为低碳金融创新的急先锋。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将有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大量新兴产业成长,必会产生巨大“绿色信贷”需求,而银行不仅可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还可以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

五、建议和展望

对银行业来说,发展低碳金融,具体还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整合资源,搭建碳技术框架。根据国际经验,金融机构应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但目前在国内,各家的商业银行尚未形式完整的碳金融体系框架,在长期,我们将引入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二)创新产品推广低碳信贷模式化。经过了前期的探索,在现有的制度下,要推广碳金融业务,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创新产品,除最基本的信贷融资,还要创新排放权的远期和期货交易。二是推广模式化,现阶段碳金融为高风险,可以利用抱团取暖等方式,达到收益的规模递增和风险规模的递减。

(三)降低风险,着力打造碳金融银行。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把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授信的重要标准,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技术、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碳综合银行。

参考文献:

[1]王元龙.把碳金融培养成中国金融业新增长点.中国低碳网.

[2]李梅影.银行:探路低碳金融发展各类绿色信贷业务.投资者报.2010.1.4.

[3]大洋新闻.番禺日报.2010.1.21.

[4]Philip molyneux and Nidal Shamroukh.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绿色信贷发力低碳经济升温.中国环境报.2010.1.29.

[6]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中国金融.2009(24).

[7]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进入重要分水岭.新华网.2009.11.30.

[8]Carbon Finance.

篇4

关键词:碳排放权国际贸易;CDM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108-02

1 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的现状

碳排放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贸易产品,它的目的在于以较低成本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以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或减排信用额为主要商品形式。企业是这一贸易主要的参与实体,在特定范围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框架进行贸易。

按照《京都协议书》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要求,2012年前发达国家需要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在50亿吨至55亿吨,其中一半减排量由发达国家内部完成,余下超过25亿吨则需要通过通过国际市场,主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CDM项目合作以实现减排目标。而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范围已签约的减排量还不到3亿吨。在今后五年的时间内,可以预计,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将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尽管《京都议定书》在美国并未获得批准,但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止式启动,并获得蓬勃发展,潜力巨大。据世界银行估计,2008年~2012年全球碳交易需求量为7~13亿吨,交易值可为每年140~650亿美元。另据欧洲气候交易所称,一旦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在期货期权市场展开,仅欧洲市场每年的规模就将达到580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碳排放权国际交易的迅速增长,附件一中的发达国家是碳排放权的主要买家,用以充抵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责任,或者作为一种投机手段在今后出售来获利。而非附件一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该商品的主要卖家,与发达国家进行CDM项目的合作,并将产生的CERs通过合同规定的方式出售给发达国家。

2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在发展CDM项目,进行碳权贸易上,我国有较强的禀赋资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率较低。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我国减排潜力很大。另外,设备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发展潜力,所以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一般高于我国,如美国减少1吨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大约是100美元,而在中国只有20美元。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信用额提供者。根据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EB)的统计信息,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已经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总数为890个,其中我国已注册成功的项目数量为147个,占项目总数的16.52%,仅次于印度(33.82%)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已注册项目的减排量规模普遍较大,因此在总减排量上,我国以90.956,948吨二氧化碳当量雄居榜首,占全球预期年减排量的48.38%。根据亚行环境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每年将提供近1.5到2.5亿吨的CO2当量。市场份额约占全球一半。

2.1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碳权贸易对我国的意义不仅仅是我国又找到一种新的贸易商品。根据联合国的定义,CDM项目应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相一致;促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先进、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转让,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转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改善等。

因此,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有助于我国获得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转让,开发由于存在技术或资金障碍而仅凭借自身的能力难以实施的项目,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碳排放权贸易作为排污权交易的一种方式,参与其中无疑对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排污交易制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通过CDM项目的国际合作,我国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积累宝贵的碳减排项目合作经验,这对我国在日后不得不承担起减排责任时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CDM项目的监督、审核、减排量监测等,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不造成新的环境破坏,对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进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CDM项目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监测制度和第三方审核等体制,也为我国进一步治理国内环境污染,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碳排放权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京都议定书》所产生的碳排放贸易机制在短期内除给我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正在向世界传输这样一个市场信号:利用大气资源是有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已基本加入京都体系,而且即使美国没有加人,其在国内也正在建立类似的体系。虽然《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碳减排三种灵活的履约体制,但毕竟还是会产生成本。而聪明的西方人选择了一种一箭双雕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把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他们单个的排放目标,而且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指责发达国家高消耗的声音减弱,并且挥舞起政治和经济的大棒,强烈要求碳排放量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无疑,中国正面临这样一种情形。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的结果,更是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所引起的货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长,1990年至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吨,增幅超过73%。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并且很有可能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京都议定书》下一个履约期的谈判中,我国将面临着国际上极大的压力要求承担起减排责任,再想如第一期中逍遥自在恐怕不再可得。

而我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是能源需求的高增长时期――高楼、高速路、铁路、机场、电厂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并且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高,而技术和

设备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和更新的。一旦在这个时期承担起减排责任,这无疑是给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踩下了刹车,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产生很强的负面作用,影响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粗放式地生产方式还会给中国带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上建立了保护环境的游戏规则,只有节能、低污染的产品,才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站住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国际竞争对手可能会利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设定“绿色”贸易壁垒,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可能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因子,引发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2.4 碳排放权贸易的局限性

令人忧心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流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权交易市场流动性差,发展不完善,被各种交易类别分割成了多个封闭的市场,各市场间缺乏流动性。其中最典型的是CDM项目的交易市场和国际其他交易市场之间的流动性问题。CDM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实施的碳减排项目,发展中国家只能将减排额度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中介机构,却不能拿到国际市场去进行出售,导致这成为一个明显的买方市场。相反,国际买家却可以将在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减排额度拿到国际市场去出售,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交易中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可能期望用自己的CDM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来抵扣自己的份额,并且也无法从中获取较大收益。

篇5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激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50多个国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7年12月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强制要求附件I发达国家减排,这说明了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CO2等气体排放、交易及节能减排等特定环境问题的会计处理规范探讨也愈加热烈,日渐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碳会计思想随后在全球兴起,2008年,StewartJones等最早在相关会计文献中将与碳排放、交易及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碳会计。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自2006年一跃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截止到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比重上升为23%,经济增长和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二五”减排目标。同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以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也应该加紧建立碳会计体系,抢占国际话语权。

二、碳会计的核算

(一)碳会计核算内容分析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重视,碳排放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碳排放问题的根源在于它的外部性,如果企业不承担碳减排责任,碳排放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就必须由社会公众来承担,这很显然对于公众来说是不合理的,而要解决碳排放的负的外部性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将外部成本包括在企业的私有成本中。这就催生了碳会计,碳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必要内容。杨博(2013)认为碳会计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而徐爱玲(2014)认为企业层面的碳会计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碳排放和碳固会计、碳财务会计、碳会计扩展。综上所述,碳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是对碳固、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包括碳固会计、碳排放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

(二)碳固会计

碳固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转化成其他形态存储起来,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碳减排的效果。按照固碳的方法不同,碳固可分为生物碳固、物理碳固和化学碳固。生物碳固是是一种自然碳固的过程,主要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保护和优化土地利用等进行。物理碳固和化学碳固都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将温室气体封存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掌握碳固技术、购置设备以及投入人工等。当企业购买碳固设备时,我们应该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按照购置成本借记“碳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如果在购置时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应当先计入“在建工程”,待达到可使用状态时再转入“碳固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碳固设备应该计提折旧,借记“碳固成本”,贷记“碳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发生的其他与温室气体储存相关的人工、碳排放费用等都计入碳固成本,借记“碳固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企业根据不同的碳固方法所得到的碳减排量,可以确认为排放权,根据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贷记“碳固成本”,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为了能使企业更愿意使用碳固设备进行减排,政府也可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比如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是可以将碳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进行加计扣除。

(三)碳排放会计

碳排放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温室气体进行的核算,包括:生产电、热或蒸汽时产生的燃料燃烧排放;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排放;为了运送材料、产品、废物和员工而使用公司拥有或控制的运输设备所带来的排放等等。从企业层面角度来说,碳排放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精确地计量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及碳减排量。在对企业的碳排放量的识别和衡量时,我们通常会用到碳足迹这一概念。碳足迹目前已被普遍用于测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个体在活动中释放的或是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目前核算碳足迹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命周期法(LCA),从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各环节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

(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

由于《京都协议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碳排放权交易也就是碳减排购买协议,合同一方通过支付获得二氧化碳减排额,用于减缓二氧化碳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通常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我国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此类典型的交易为CDM项目交易。执行CDM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核证减排量(即CERs),其可在碳交易一级市场进行交易,即原始碳排放权交易。随后与核证碳减排量挂钩的碳期货、碳期权等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也相继面市,形成了与碳一级交易市场挂钩的相关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该确认为资产,但具体确认为何种资产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确认为无形资产,二是确认为存货,三是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是有形资产,而碳排放权是无形的,而且碳排放权也不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所以将碳排放权单一地确认为存货是不合理的。从定义来讲,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是比较合适的,在2004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曾经颁布过IFRIC3将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最终IASB又撤销了IFRIC3,可能是由于这种处理方法导致确认的无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负债却以市价计量,二者之间存在“不配比”的问题。所以把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不尽如人意。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定价机制还有待发展,而且企业持有碳排放权不全是为了交易,所以将其碳排放权单一地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也不合理。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队碳排放权的确认不应采取单一计量属性,应该根据企业的持有目的的不同来确认。从核算简化以及各企业可比性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可以引入“碳排放权”这一新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当企业取得政府无偿分配的排放权时用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我们可以使用净额法,在初始取得时不予确认,年末时,根据无偿分配额与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差额再进行确认,差额大于零时,我们将其确认为碳排放权,根据公允价值借记“碳排放权”,贷记“营业外收入”;差额小于零时,需要从其他企业购买,按购置成本借记“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在使用时,应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碳排放权”。同时,政府也可以配合使用碳税政策,对于排放量超出无偿分配额的企业可以征收碳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如果企业购买碳排放权是为了持有待售,我们应根据购置成本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全球问题;碳减排;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急速增长,碳基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以扩大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更是日益受到重视,在《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框架下,各缔约国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人与自然矛盾的科学发展模式。

很多学者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研究我国各行业的碳排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各行业碳排放进行的研究较少。

二、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来的一门新兴理论,该理论是一种运用特定的方法描述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并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崭新的系统理论。[1]灰色系统的实质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对运行机制与物理原型不清楚或者根本缺乏物理原型的灰关系序列化、模式化,进而建立灰关联分析模型,使灰关系量化、序化、显化,能为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重要的技术分析手段。[2]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有参考系的整体比较。设以若干年的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构成一个参考数列,记为,各行业的总能源消耗量,以及电力、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消耗量,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组成比较数列集,记为。

三、灰色关联度应用与分析

2000~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与其相关的六大行业及生活消费的总能源消耗量(如表1所示),其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数据来自于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世界资源研究所)的The Climate Analysis Indicators Tool(CAIT),而各行业能源消耗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生成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并根据式2-1计算出2000~2009年我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六大行业及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量的灰色关联度,同理可以计算出碳排放量与六大行业及生活消费的天然气、电力、煤、石油消耗量的灰色关联度(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整体来看,碳排放量与各行业能源消耗量的灰色关联度都很大,说明能源消耗的增加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其中从行业的能源消耗状况来看,在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的能源结构中,与碳排放灰色关联度最大的是石油,而天然气在此行业未有统计数据,说明使用量极少。因此,要着力控制石油的消耗量、开发新能源和注重调整行业的能源结构;在工业方面,电力消耗是最关键因素,其次是天然气,两者对工业的碳排放具有很大影响;在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石油和电力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使用量较大。因此,要根据行业的特点,逐步的开发可替代能源;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中,总能源和电力是需要给予更大关注的两个因素;而石油和总能源则是生活消费中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四、结束语

本文立足当前背景,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我国与碳排放有关的各行业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各行业及其能源消耗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这对进一步碳减排工作提供一定解决思路,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的产生;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广泛的社会认同来看,绿色是代表生命、生机的颜色,这已成为超越民族、地域的普遍共识。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色,欧洲人乐于用蓝色代表地中海文明,到了美国,蓝色和紫色成了贵族色。但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绿色都代表着生机,代表自然给与人类的恩惠,因为,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颜色!这在不同的文化、文明中都有反映!

一绿色建筑的产生

自有了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以一定的人工环境抵御野兽和自然灾害,于是就有了建筑。最早的建筑来自树木,见之于有巢氏的贡献:教民构木为巢,昼拾橡栗、暮栖木上……

这便是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雏形。后来,研究建筑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被容纳于一个被总括称之为“土木”的行业中,如建筑、桥梁、道路、防洪工程等都属于“大土木”之列。再后来,建筑全过程能耗(从建材生产到拆除重建)超过了全社会能耗的一半,建筑业发展到“土木”(也就是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之重的程度,绿色建筑便应运而生。

在悠久的建筑史中,绿色建筑绝对是一个新鲜名词,因为新鲜,刚出现时人们对这个概念曾经有过的理解也就五花八门。有人误当做绿颜色的建筑,以为只是要在外墙刷上绿漆、贴上绿砖;稍微好一点的是,把绿色建筑当成“绿化建筑”,以为多种树、多些绿地就生态环保了,就是绿色建筑了,这样的事情有些类似笑话。众所周知,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四大范畴为生态、节能、减废与健康。不过在今天看来,“绿化建筑”其实是个美丽的误解或者被误解了的美丽。

二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将环境问题再度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在全球一片减排、降碳的呼声影响下,我以为,“绿化建筑”至少在三个方面有可取之处:

首先是做了一定的生态补偿。建房子难免要三通一平,难免有摧花折木推平绿地之举,如果从空中鸟瞰,会看到又一块绿块被抹去、转为灰色,“绿化建筑”总算没有白吃白占。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向业内先进学习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试举一例: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兴建的科研办公大楼――建科大楼是极好的例子,该楼本身选址于城市废弃土地,没有破坏生态绿地和农田。不仅如此,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建筑建起来后,绿化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整个大楼就是一个进行立体绿化的“人-建筑-绿化”的共生体。不但面积翻了一番,而且质量很高,其中的各种灌木、草本植物的品种都经过精心选择,使其环保性、经济性、可维护性都是高水平。在这些花草的根部,隐藏着一套滴灌系统,使植物主要根区的土壤经常保持最优含水状况,而其水源,是来自首层人工湿地处理后的中水和雨水。因此,人们在这里既能在城市中轴线上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气息,同时综合维护成本也得到控制。

其二是有助于碳氧平衡。哥本哈根会议在全球开了气候外交的先例,其实争来吵去,一句不太方便直说的潜台词就是:人太多了、树太少了。人口的增长是与城市化、更多的碳排放和公共开支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气候的大局中,人多树少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远远超过了树木的消化量,带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一系列的灾难:旱涝常态化、自然灾难频繁、海岛小国消失……所以人们想到了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这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许您会说,建筑中的那点绿化能有多大作用,九牛一毛也算不上吧。这里我想请您看一看当今城市化的厉害:A、B两城区之间通一条路,过不了多久,路两边的区域就都成了和A、B一样的城区,当然其中也少不了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滋生。现在我们可以说,城市面积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但是随着如此惊人的城市化,未来我们还有多少森林、多少“绿肺”?在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难以抑制的情况下,在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城区中都努力多种树木、少用能源,应该是“地球村”达到碳氧平衡和大气碳浓度稳定的第一步。

第三个好处,是美化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如今的城市,灰尘太重了,噪音太吵了,空气太浊了,树木在抑制以上城市公害上起到的作用,相信每个步入绿化做得好的小区的人都有切身体会。至于建筑环境中的树木之用,其高超者以中国的苏州园林为代表 ,真正达到了“一景生一情,一园拟天下”的境界。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不应只是概念、示范和展示,它应该影响到常规的、大量的建筑设计,影响到建筑师的概念、设计的技术路线及技术系统,这是一条刚刚开始起步的道路。而目前建筑领域的粗放型建设,高能耗使用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源自“赶工设计”的粗放成果。建设“绿色”建筑,除了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如何提升设计质量,走精细化设计的道路,也是建筑师彻底改变现状,实现“四节一环保”目标的重要一环。

对建筑师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从城市尺度、建筑尺度以及人的尺度全方位的思考,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次设计理念和价值标准的更新。在规划建设的实体――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产生和拥有绿色低碳

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才是成功的关键。

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更为重要的是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参与,人的行为才是关键。在一栋绿色建筑建成以后,能否真正的节能并达到低碳排放,使用者的行为理念和正确使用,才是其中的关键。如何引导人们开始低碳生活,有多种方式,首先要让人们对于行为的碳排放有具体而直观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形成低碳排放的行为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

篇8

[关键词]R22制冷剂;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B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26-01

1 当前 R22制冷剂在行业中的发展

制冷行业制冷剂仍然是HCFC类制冷剂,其中R22作为替代R12的重要工质,上个世纪末以来获得了高速发展。因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小ODP值(臭氧破坏系数)仅0.05,有一定的GWP值(温室效应潜能值)为1700,所以制冷空调产品的制冷剂选用上R22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在R22制冷剂的设计、制造、运行、维修等方面已成功地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正是由于R22的ODP值为0.05,对臭氧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也被列为必须被取代的制冷剂。但这对已经成型的制冷方面的企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如上游的制冷剂行业、整机制造企业等在内的中国空调制冷行业整体。HCFC的提前淘汰首先将给中国的制冷剂生产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2 当前R22制冷剂的生产现状

氟化工的原材料比较丰富,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及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成为氟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萤石、氟化氢、氟化铝、HCFC-22的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且氟化工市场总体上正以15%~20%的速度增长,与美国、日本、欧盟一道成为世界4大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区。但是,氟化工产品大都是廉价的初级产品,高附加值品种、高尖端领域的市场仍然被国外产品所主导和占据。国内HCFCs的生产概况HCFCs主要包括HCFC-22,HCFC-142b,HCFC-141b和HCFC-123等,其中,以HCFC-22为主,占到了全部HCFCs量的约70%。HCFC-22可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等ODS消费用途,也可以作为原料生产PTFE高分子材料.据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3]:在HCFCs行业消耗总额中R22占到99%,2008年国内家用空调使用的R22大约为5.71万吨,商用空调的使用的R22大约为4.13万吨,HCFCs的使用总量达到10.46万吨,目前每年仍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3冻结用量为13.81万吨。

3 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3.1 制冷剂替代品选择原则

从制冷行业的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冷剂的选择不仅要遵守《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同时要保证环保、安全,拥有良好的热力性能等。因此,选择替代制冷剂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臭氧损耗潜值ODP和变暖影响总当量TEWI尽可能的小;

(2)优良的热力性能;

(3)制冷剂的毒性可燃性低,有较高的安全性;

(4)系统的耐久性,包括热力学、化学稳定性和材料与油的相容性等;

(5)制冷剂的制造成本要低,生产工艺要简单,便于推广;

3.2 新一代制冷剂的趋势

在环保和可发展的大趋势下。急需解决的R22的替代品的发展方向会在哪呢?经历了前三代[7]的发展,在第四代的研究中把目标的着重点重新设在了第一代制冷剂的身上已经是大部分专家的共识。第一代制冷剂即可再生天然工质。主要包括氨、二氧化碳及丙烷等碳氢化合物,还包括水、空气以及用于低温制冷的甲烷、氦、氮等。CO2最具竞争力,在可燃性和毒性有严格限制的场合,CO2是最理想的。CO2制冷剂是一种安全无毒、不可燃的自然工质,不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系数GWP=1,价格低廉,不需回收,可降低设备报废处理成本。CO2的热力性质很好,单位容积制冷量为人工制冷剂的3~10倍。经过汽车空调的实验,CO2系统的效率虽比R12系统的效率低一些,但是CO2系统的效率提高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CO2系统成为新一代制冷剂中关注的重点。但其的单一使用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天然剂的在复合使用系统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其中CO2与氨复叠式系统就是一种可行性非常强的替代品。如上所述,CO2制冷剂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天然制冷剂。但是,CO2的临界温度仅31.1℃,即高于该温度就无法冷凝。利用复叠系统,解决了该问题。CO2/NH3复叠式制冷系统可扬长避短,发挥了二种制冷剂的优点,避开了它们的缺点,其特点是:

(1) 二种制冷剂均为天然物质,纯CO2液体比NH3液便宜,ODP和GWP可视为0。

(2) 二种制冷剂各自成为一个独立制冷系统,CO2在低压级运行,而NH3则在高压级运行。这样既避免了CO2制冷系统的冷凝压力超临界压力,采用复叠式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环保的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工业安全的要求。

(3) 系统更为紧凑,减少了系统灌氨量。CO2低压级吸入压力约1.3MPa。

(4) 排出压力3.5MPa,大大降低了系统承受的压力。

(5) CO2的运动粘度较低,在0℃时饱和液体运动粘度为氨的5.2%且饱和蒸汽的运动粘度只是氨的31%,这样可以提高CO2流速而压降不会太大。节流后各回路间制冷剂的分配比较均匀,使CO2系统有更少的回路、更高的系统负荷、更紧凑的蒸发器。

(6) CO2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在0℃为NH3的5.18倍,这意味着相同的制冷负荷下,CO2制冷压缩机的部件尺寸、阀门、管道的截面积比NH3制冷系统小,CO2的系统灌注量也少,相应减少单位冷量的轴功率,故CO2/NH3制冷系统在满负荷和50%负荷时,它的单位冷量耗功均低于双级NH3系统,这些优点体现在节省系统的基建投资和日常的运行费用。

(7) 库房内的蒸发器中运行的是CO2,克服了氨的安全问题。文献[13]报道了一个实际装置的配置,该系统CO2的蒸发温度为-42℃,冷凝温度-11℃,CO2充

注量2500kg,氨的充注量240kg。CO2回路配备两往复式压缩机,制冷量分别为210kW和140kW,循环贮液器4.745m3。

4 结语

在当前环保与节能的的俩大前提下,制冷剂朝着天然可再生发展已避不可免,《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书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国家要在未来几年内淘汰HCFCs,含氟制冷剂产品的最大生产和消费基地,而其中R22制冷剂的产品份额占到了90%。未来几年内R22制冷剂的替代品的发展将会对制冷空调行业的制冷发展以及新型天然制冷剂的应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目前的各种制冷剂替代品的探索中,想要找到一种更复杂的化合物制冷剂来完美替代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HCFCs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与之相对的第一代制冷剂的环保和节能性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单一的使用某一种天然物质显然很难克服其本身性质上的缺陷,但混合和重叠几种不同的天然物质却能使其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毛海萍.R22氟利昂制冷剂的替代[J].压缩机技术,2011,No.22703:27-29.

[2]王鑫,李宗帅,徐强,孙森.当前制冷剂替代品发展态势及我国制冷剂生产现状[J].制冷与空调,2011,v.1101:110-115.

[3]杨昭,吴曦,尹海蛟,刘焕卫.低温室效应HCFCs替代物性能分析[J].制冷学报,2011,v.32;No.13701:1-6.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幸福

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悄然迎来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低碳经济时代。

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里,低碳经济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早以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沐浴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春风,人类正享受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无限量的文明成果。那么,从理论上讲如果摒弃工业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许就会减缓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阻碍人类奔赴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历史和事实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理智的选择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迫使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的幸福。

关于幸福,古今中外,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英国哲学家休谟有一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又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结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环境作为物质基础和前提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或消费)行为又影响和制约着环境的构成、质量和变化。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这种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在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敬畏、平等、征服和趋于和谐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靠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也正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让人类和环境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一定的协调和平衡。

(2)农业文明时期,随着铁器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口数量也得到了稳定增长,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开始了包括垦荒、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扩张活动,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但是这种影响一般是局部性的,还没有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被凸显和激化。

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随后这场工业革命势如“星火燎原”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大陆,它对于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逐渐成为工业化时期的主要能源。它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福祉的同时,也释放了大量诸如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渣污染了大地和河流;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现在看来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花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着实劳命伤财。得不偿失,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引以为鉴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前提来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不理智的。

(2)科技革命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经济生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世界人口剧增。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消耗,生态污染严重等种种事实摆在人类面前。全球环境问题增多,河流腥臭,天空黯然,空气混浊,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全球环境面临空前的危机,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挑战。尤其是因为高碳能源消耗严重。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如果说长此下去,不加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百年内就会达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程度。

篇10

2005年,《我在美国当警察》一书的畅销,让作者石子坚――一位美籍华裔警官成为热门人物。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美国艰辛打拼17年,最终跨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生经历。然而不为读者所知的是,在事业成功的背后,婚姻却因异国生活带来的夫妻矛盾而冷战不休,几度濒临破裂,他们的家庭因此风雨飘摇。为了孩子的成长,夫妻俩苦心维持,直到回国定居,婚姻、生活,一切才又重归于好……

我当然要回来,老婆孩子还在家等我呢

出国留学之前,石子坚在天津市某司法机关工作,妻子东华是一位普通的银行职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小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

结婚第3年,女儿石姗出生了。“从那时起,我心里才真正开始有家的概念,一个自己的家,三位一体、不能分割的家。”石子坚回忆说,结婚6年,他们前后搬了5次家。每次搬家,夫妻俩都亲自把大衣柜、沙发等大物件,从5楼6楼上搬下,然后,丈夫骑三轮,妻子推车,一趟趟运到新家……在娘家从没干过重活的东华,也和丈夫一起流着大汗,没抱怨过一声。

1988年,已拥有两个自学本科文凭,仍然不满足于现状的石子坚产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原以为妻子不会赞成,没想到她竟然百分之百地支持:“将来你留学回来,北京都会把你当人才!”通过几番周折,石子坚拿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刑侦系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签证。当年8月,他揣着用全家仅有的现金兑换的200美元,登上了去美国的国际航班。与妻子相拥告别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心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那一年,他34岁。

出国前,他和妻子的想法一样:“拿个文凭回来继续工作!”当有人表示不理解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可能不回来?我是中国人,老婆孩子还在家等着我呢?”但后来发生的事让石子坚渐渐改变了初衷。

第二年底东华向单位请了半年的探亲假,带着5岁的女儿到美国与丈夫陪读。按东华的计划,她假期一完就回国。一家三口在一套简陋的房子住下后,石子坚开始筹划下一步的生活:两口子都得出去打工挣钱,女儿石姗必须上学。他交了300美元学费,为妻子报了一个半年期的英语速成班。尽管听不太懂,但东华还是坚持了下来:白天上课,晚上打工,挣点钱应付家用。

半年的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了。一天晚上,东华对石子坚说:“我们收拾收拾该回国了,要不然,单位该把我开除了。”石子坚愣了一会儿说:“那么多人削尖脑袋想到美国来,你却要回去。”东华不以为然:“坐办公室拿工资,稳定又轻松。我在这里能干什么?”

石子坚搬出了女儿:“石姗刚刚上了半年学,英语还没学会几句,就这么回去亏不亏啊,你也得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吧!”东华冲进厕所,关上门,哭了起来。

这是他们结婚后第一次吵架。僵持几天之后,东华妥协了:“那好,等你毕业咱们就回去!”石子坚不敢再和妻子争吵,默许了。

东华虽然极不情愿留在美国,可吃苦的劲头并不比别人差。她先是找了一份给人看孩子的活儿,后来又在图书馆整理图书、给餐馆当杂工……虽然挣钱不多,可她并不嫌弃:“闲在家里也没人送钱上门,能挣几块是几块。”有段时间,两口子每天晚上都要守着餐桌包饺子。包好了,装袋、冷藏,然后送到餐馆。夜深入静,两个人很少说话,都专注在手上的机械劳动。“那一阵我们包的饺子,都够我们这辈子吃的了。”

两年多的时间里,两口子心里写着不同的关键词。石子坚是读书、打工;东华是挣钱、回国。夫妻俩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甚至连谈心交流的时间和兴致都没有了。两个人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谁也摸不到底。

我们的感情户头暂时还不能关闭

1991年秋天,石子坚终于完成学业,成为华盛顿大学刑侦系培养出来的第一个中国大陆硕士毕业生。按原来与妻子的约定,石子坚完成学业后就回国,可他早就另有打算:跨入美国主流社会。“不搏一把就回国,怎么甘心呢?”这一回,东华没有强烈反对。她想给丈夫一个机会:有了硕土文凭,他总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没有美国国籍,许多好机会石子坚只能望洋兴叹。他只好找了一份狱警的工作。“没办法,既然要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就只能从最低点做起。”

石子坚提出了新的归国时间表:“等我入了籍,5年后再说回国的事。”这是又一次漫长的等待,但东华还是暂时接受了。不久,她也找到了一份全职的工作:在一家电话公司向中国人推销长途电话业务。因为能说会道,她的销售业绩总是名列前茅,自信心也水涨船高。

东华对石子坚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渐渐有了怨言:“当警察也没几个钱,而那些混成白领的中国人,不但买得起大房子,还能供养老婆。这样我们还真不如回国。”可石子坚不以为然。他坚持要圆自己的美国梦。

两口子争吵越来越频繁,争吵之后就是冷战,常常一个星期,甚至十几天彼此不说话,直到有什么事情不得不开口,这一轮冷战才算结束。女儿无处可躲,被迫成为父母争吵和冷战的旁观者。她从不邀请同学到家里来做客,因为她为自己的这种家庭环境而自卑。

时光就在他们的争吵和冷战中过去了。1998年,石子坚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美国国籍。他不但没有提起回国的事,相反还打算在美国再搏一把:有了美国户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申请当高级警察了。很快,他就在华盛顿州的蒙郡当了一名警官。

尽管东华暂时放弃了劝丈夫回国的努力,但对他的美国警察梦还是不感兴趣。她希望石子坚能找一份收入更高、更有前途的工作。而她自己辞去了电话公司推销员的工作,注册了一个旅游公司,专门接待国内来美国考察的团队。生意红火的时候,石子坚也被她动员过来帮忙:导游、翻译、司机、保镖,身兼数职。虽然钱赚得更多,可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份差事,更不甘心受老婆的支使。旅游做起来了,夫妻俩的冲突也开始升温。夫妻俩形容,从考察团赚来的钞票,张张都是他们夫妻矛盾的见证。

东华渐渐心灰意冷,她不想终老在美国。在又一次激烈的吵架之后,她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咱们先立个协议,先别让孩子知道。等石姗大学毕业再正式办手续。”身心疲惫的石子坚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随后,东华立即动身回了一趟国,用自己的钱在国内买了几处房子,全部装修出租,准备将来以房租供养自己的老年生活。

离婚协议书被他们各自锁进保险箱之后,双方遵守约定,在女儿面前保守秘密,日常开销各自负责,两人之间的矛盾和争吵一下子少了许多。女儿石姗到加州上大学去了,家里就留下了石子坚和东华,还有那条苏格兰西高地白更Baby。女儿不在家,Baby就成了两个成年人的联络纽带。有时候,两个人谁都不愿打破僵局,就用Baby当中介,假装对着它,其实却是说给另外一个人听,而遛狗、喂食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也让他们找到重新交流的台阶。于是,这样的情景经常在家里出现:东华叫一声:“Baby,该吃饭了!”石子坚就走过来坐在餐桌前,Baby也跑到它的食盆前享受自己的美食。吃完饭了,石子坚叫一声:“Baby,该出门了!”东华就走出厨房,换上衣服,默默地跟石子坚一起遛狗……

其实,不管是石子坚还是东华,两个人都想继续维持这份婚姻。有一天,石子坚特意到一家商场买了一件价格昂贵的衣服。回到家,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将盒子递给东华。她一边打开一边问:“给我买的?”因为石子坚很少给妻子买东西。“对啊,给你的。”东华穿戴整齐,在镜子跟前左照右照,脸上露出笑容。石子坚感觉到,自己主动示好和东华的满意都存进了那张看不见的感情存折。“我们的感情户头暂时还不能关闭呀。”

我们再不会失去什么,剩下的只有获得

2005年,因为《我在美国当警察)一书的畅销,石子坚在中国内地成为名人。人生又一扇大门向他敞开。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国定居!女儿石姗已经长大成人,不用父母操心了,自己的美国梦和警察梦也都实现了,叶落归根,他想在人生最后几十年再为中国做些事情。

按照夫妻俩原来的约定,女儿大学毕业之日,就是他们正式离婚之时。几年风雨过去了,东华心里怎么打算?回国之前,石子坚想对他们的婚姻做一个了结。

“真的?”听了石子坚的这一决定后,东华眼光一亮,追问了一句:“那我们还离不离婚?”“离婚是你先提出的,你说呢?”东华紧紧抱着Baby,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不离了行不行。我千辛万苦跟着你到美国,熬了这么多年,孩子也大了,钱也不发愁了,本来可以享受一下的时候,婚姻倒没了,是我人生的失败。”

东华拉着石子坚的手,默默地揉搓着:“咱们一起回国。将来你老了,我伺候你!”石子坚乐了:“那时候你不也老了吗,说不定还是我照顾你呢!”

于是,两口子开始计划回国后的生活。在“谈判”的最后,石子坚和东华再次分别给予了对方此生最郑重的承诺:不离不弃,携手此生!

2005年3月,石子坚和妻子,还有Baby――起回到了中国。他们的女儿石姗留在美国继续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

经国内有关部门批准,石子坚将以特聘警务教官的身份回国训练特警。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给警官训课,传授美国警察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以及警务技能,一边写作他的《我在美国当警察》续集。

7月的一天,从美国回到中国与父母团聚了一个多月的石姗又要远行了。石子坚和东华把她送到首都国际机场。一家三口在17年前石子坚离开中国时合影的地方,再次留影。17年前,石子坚和东华正当青春年华,而石姗才4岁。如今,女儿已经成了“香蕉人”(意指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皮黄肉白的亚洲人),与父母渐行渐远了。做父母无法改变这一切,惟一能做到的是,在女儿离去之前,抓紧时间多多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

面对照相机镜头,石子坚揽住女儿的肩膀,她往父亲肩上靠了靠。拍完照,一个外国人羡慕地对石子坚说:“你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儿!”他笑着回答:“是啊,可惜她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