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2 06: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当代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
B.通过具体形象来烘托意境、营造氛围。
篇2
一、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语文新课程倡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能够互相“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围绕文本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这与其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论认知相对薄弱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驾驭诗歌理论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现当代诗歌不知从何着手,只能依靠教学参考资料或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比较模糊,且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考试上。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破坏了诗歌原本的审美境界,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
2.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学生花在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 而花在课外审阅现当代诗歌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已有近一百年历史, 而学生能说出口的现当代诗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个, 更不用说对现当代诗歌真实面貌的了解了。学生现当代诗歌知识的匮乏, 不能真正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美感, 继而对学习现当代诗歌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使高中现当代诗歌的教学陷入困境。[2]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措施
1.让学生大声朗读。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对古诗而言,生僻词汇的解释对于理解全诗基本含义,找准感情基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有着强烈喜悦之情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含有万丈豪情的诗篇更加需要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来找到非凡的气魄,从大声朗读当中提前找到这类诗的创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个别词汇的理解。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观感受,学生或许很难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意境美。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部分发达地区完全有能力提供给学校先进的教学媒体,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放映仪等现代设备。通过图文讲解,不仅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同时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更大大加强了师生互动这一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
3.鼓励学生选读课外诗歌,拓宽学生知识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诗歌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从而有能力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猎课外诗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的诗歌,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
4.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纸质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诗歌阅读更是备受冷落,加之现代诗歌本身语序错综、多成分省略、常扩展紧缩、较含蓄多义等文体特征,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缺乏热情。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纸质阅读习惯,教会他们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现代诗歌为媒介,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独特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从而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张扬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3]
5.善于用语调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不同的诗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语调则是一种能表现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这些细节处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培养学生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为提高诗歌教学课堂的气氛,教师可灵活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调的把握而掌握诗歌的情感。然后推选出语调表现最准确,最符合诗歌基调的一组作为获胜组。通过这种带有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并开始注重从细节处体会诗歌的内在含义。
6.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7.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课后巩固的效率
篇3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2011(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篇5
干部人事档案是我们选人用人和正确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它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档案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选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不完善,影响档案质量
通过对档案的查阅,发现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中的完整率、准确率和齐全率没有达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档案材料收集不齐,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材料如入党材料、考察材料、干部任免材料没有收集齐全;二是档案材料内容填写失真,有的干部档案年龄和文化程度存在前后不一的现象;三是目录书写不规范、不工整,存在涂改和乱画现象;四是归档材料未编页码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页码与目录不相符;五是整理不够规范,部分材料归类不准确,不该归档的材料也归了档,如各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六是有少量的履历表、自传未盖组织人事部门公章;七是零散材料没有及时归档。
2.内容陈旧,多头管理
新时期人事档案的价值正在发生着变化,其社会价值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在传统人事制度下形成的人事档案,有些陈旧的信息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事档案价值的需求。如人事档案中记载个人履历、社会关系、政治面貌等基本情况的内容多,而反映个人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方面的材料少。有的单位对新形势下干部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干部人事档案归属不明,管理不善,出现了混乱、多头管理现象。
3.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在整理档案过程中,都是靠手工操作,如裁叠文件、打页码、装订、编制封面等都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没有引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改革
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漏洞需要我们不断去弥补。
1.采用光存储
病毒的侵入和系统的崩溃,是造成计算机数据泄密和丢失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用定期光存储的方式进行解决。利用光盘刻录,定期将人事档案的数据刻录后归档保存备份,可以避免因计算机安全原因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威胁。
2.配置扫描仪
人事档案的管理,对一些档案的原件有很高的要求,文件类档案往往只有一份,证书类档案往往因对个人的重要性,在过去只能采取复印的方式来在档案中保存,复印的质量和纸张的质量等都影响着档案的直观效果。将文件类和证书类档案进行扫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归档,令调阅更直观,也增强了原始档案的安全性。
3.补充监控程序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各节点、各岗位的权限和职责更为清晰。各节点工作任务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步操作的时间性、结果的正确性都被计算机很明确的记录下来,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监控,也大大促进了考核工作的准确性。
4.开发数据分析软件
篇6
关键词: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写实造型设计;写意造型设计;结合;表现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Image Design Style of Film Charac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Yang-yang
(School of Fine Art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影视艺术是在导演的总构思下,由灯光、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艺术和科技部门共同拍摄完成的。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故事的叙述”、“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表现”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员作为造型的载体,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创造者,而且是角色塑造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更是画面的主体。演员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它与剧情等一起构成观众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观众感知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出色的人物造型设计,亦为影视艺术增光添彩。
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趋于多元化
电影、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风格的构成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剧作家之外,演员、导演、摄影、音乐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力求在艺术风格上达到和谐,从而形成演艺活动的整体风格。当然,人物造型设计也必然从属于这样的整体风格,不同风格的人物造型设计的形式都会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发展提供创作的养分,只有这样人物造型设计和影片的内涵才能形神兼备。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三是发式造型。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有更复杂、更独特的特点和更丰富的内涵与艺术形式。当代的影视艺术人物造型设计由于受到演艺风格的影响,趋于多元化的表现风格,其中包含写实风格、写意风格等等。这些造型风格特点为影视作品的风格表现、强调影片的形式感、画面的视觉效果等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二、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影视艺术具有纪实性、逼真性的特点,决定了人物造型设计的现实主义原则。现实主义的主要原则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换句话讲就是人物造型设计是在注重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造型依据的基础上强调形式感、强调装饰性、强调风格化的一种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它更注重真实,重在形似。
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古典名著改编剧、历史剧、正剧等,重在表现历史的真实和可信感。古典名著改编剧剧本对人物形象的详尽描述,为角色的造型提供原形,因此剧中的人物角色造型要遵守现实主义的原则,要具有历史时代的鲜明烙印,从而逼真地展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精神风貌。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形象塑造都是写实风格的经典之作。历史剧、正剧更是如此,因为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其人物造型都完美地实现了“逼真再现”,那些为传统的审美规范和传统的文化内容所雕塑出的“鲜活的面容”,激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
电视剧《汉武大帝》就是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的体现。《汉武大帝》全剧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浪漫、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时代。造型师在借鉴并理解汉代妆面、发型、服饰文化的前提下来体现剧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强调时代特征。首先,从服装造型方面分析,剧中女主角服装造型源于汉代最重要的文物《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女主人的造型(图1)。比如剧中卫子夫红色的“深衣”和松散发式的形象的设计灵感都源自史料记载,但比它更鲜明浓烈。(图2)服装颜色从大的色调上复原了汉代的风格。汉代崇尚黑色,服装主要的颜色就是黑、红、白、蓝、黄,女性服装大多都是红色,衣着以布为主,粗线条的风格比较重。剧中士兵披挂的盔甲则是铜制的,穿戴的皮子也是真皮。匈奴人的则明显都是皮革。积聚历史文化特征的技术性细节营造了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真实影象”。其次,从发式造型上讲,女子主要采用了梳辫、挽髻的形式。汉代著名的发髻“堕马髻”、“垂云髻”等都被剧中人物角色借鉴使用。如:卫子夫的发式造型运用了“堕马髻”,平阳公主则梳理了“百合髻”,男子造型主要带冠帽。最后,从化妆设计上看,也较多的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根据史料记载,汉代女子崇尚“檀晕妆”,就是女性的妆粉涂得很厚,再将胭脂涂抹于双颊,红白对比强烈。眉型以细长而弯曲的“远山眉”为主,唇妆则采用口红只是唇上一点的“点唇”法。《汉武大帝》剧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采用了以上的妆容,较好的还原了汉朝妆面的特点。总之,剧中从帝王、后宫嫔妃、百官到异域匈奴的发式、妆面、服饰等都具有浓郁的汉朝气息,极具汉朝的时代特征。
写实风格造型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对角色的造型设计缺少创新,形象容易出现重复;其次还体现在如果一味的强调历史史实的还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无法引起观众视觉兴奋点,造成视觉上的沉重与压抑。例如电视剧《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说明,严谨的还原态度,超出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范围,观众收看的积极性必然受影响。
三、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作为影视创作重要元素之一的人物造型设计,也开始用“以形写神”的造型审美标准来刻画人物,用自己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来诠释人物,着重描绘“角色”的意态神韵。人物造型设计所要表现的境界,是由直接和间接表现两个方面组成的。直接表现就是运用化妆材料和化妆技术塑造形象,间接表现则是由观众眼睛观赏后所引起的联想与情感。写意的造型设计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在和形式美,强调以意写神。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的特点,写意性人物造型风格在影视古装娱乐剧、神话科幻等影视作品中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古装娱乐剧、神话题材的作品在电视荧幕上广为流行。这类题材作品是以追求娱乐为目的的,结合历史英雄主义、情感浪漫主义和冒险主义以满足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看戏的娱乐性心态,既然是为了娱乐,那么历史就只是一种手段,对人物的造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历史,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电影《夜宴》,在影像语言的造型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尝试和创新。影片的故事背景置于战争频仍的五代十国,这一虚拟的历史时空为导演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影片中的人物造型设计整体表现华丽却不夸张、沉稳却不沉闷。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等。《夜宴》最大的人物造型设计成功之处在于用色彩来强化个人特征。色彩在电影视觉语言元素里是生命和情感的象征,它具有使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倾向于在银幕空间中传达与揭示人物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视的形象语言。《夜宴》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服装色彩的选择上,厉帝服装主要是黑色。阴沉、浓厚、让人压抑的黑色既代表了帝王的庄严与权势,又象征了厉帝阴暗残酷的人性和被欲望扭曲了的灵魂;皇后文婉的色彩基调则以艳丽夺目的红色为主,那红得滴血的颜色象征着人性无法压抑、熊熊燃烧的欲望等。《夜宴》为了突出电影的意境,也为了让片中的人物造型更加符号化,与服装相同,影片中人物的发型和饰品处理方式也都用得非常粗放、简洁,正犹如写意式的水墨画。
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写意风格的缺点主要是与史实有出入,与观念中既定的人物形象不符。例如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86版《红楼梦》历经10年的拍摄,可谓是中国古装电视剧经典之作。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采用了写实造型风格,依照原著的描写刻画塑造角色形象,剧中人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新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则是采用纯粹的写意手法来体现的。在这部剧中,运用戏曲艺术中的旦角为表现形式和美感来设计剧中人物造型。例如钗、黛、“四春”以及其他诸多的女性角色都是用了戏曲元素来设计造型,可谓是满脸“铜钱”。这样的人物造型虽美而有味,但和原著形象刻画相矛盾,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相抵触,不易为观众接受。
四、写意与写实风格相结合在影视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两大设计手法,写实和写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使得写实的造型不再是一味地去模仿“过去”,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强调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形式感、装饰效果、整体风格等。写意风格的与史有出入,角色性不强的缺点刚好可以由写实去弥补。写实和写意进行结合的人物造型是既带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完全拘泥于那个时代,将历史和创新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感又加入时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有更强烈的装饰性、设计性的艺术效果,以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升华效果。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 校企 紧密连接 一体化教学
一、当代技工院校生源分析
1.1当代技工院校生源以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为主
技工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技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
由于近年来的“普高热”形势下,技工院校中以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不多,生源以初中毕业起动的学生为主。
1.2国家资助政策下,生源以“免费生”成为主体,文化基础较差
国家近年来推行的部分农村地方能享受的免学费优惠政策,致使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以乡镇和农村的“免费生”为主。对于这类“免费生”,由于全国范围内各乡镇,农村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层次偏低,有的地方校舍陈旧甚至已成危房,教学配套设施落后,因此大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因此,当代中技汽车维修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化基础等问题,开发既为学生所容易接受,又能满足汽车维修企业技能要求的教材。
二、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
2.1传统职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往往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分别进行的,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这导致了学生难以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低下,也造成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之间的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
2.2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来源于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中的有效连接。
由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明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地应用与实践技能当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成为了当代大部分技工院校的首要工作。
三、汽车维修课程要注重内外评价
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汽修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体系。其中包括企业对学校课程内容的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考核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为了使学校和企业之间能紧密连接,企业和学校之间应多沟通交流,建立完善的课堂学习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议学校积极聘请企业的专家当相应课程的主考官,实现教考分离;积极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中学习,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紧密结合。
四、汽车维修课程要注重学生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4.1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技术员工的管理概况
在当代汽车维修企业当中,技术工种拥有相当强的专业技术能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车间工人R抵识和技能水平都相当高,但由于大多数的车间工人来自于技工院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强但管理能力弱的问题,既有较强的技能水平,又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综合人才少之又少。因此,技工学校的学生要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难度较大。
4.2汽车维修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组织管理能力理念的植入
在汽修维修课程的开发中,应加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应课程。比如说:在“汽车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检查”这一类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自行分组,以轮岗制的形式各自挑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安排每位组员的工作任务,小组内通过讨论,制订出本次课程任务的工作实施计划,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次课程任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植入理组织管理能力等概念,经常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让他们知道并且切身体会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3汽车维修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 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 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 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维修企业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获得快速提升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技校学生要想在企业当管理,人际交往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在实训课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角色扮演平台,切合实际地模拟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人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让现代网络技术服务于汽车维修课程教学
5.1“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教育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把“互联网+”应用与职业教育,并使其充分服务于日常教学中无疑将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主流。
5.2教学设备贴上“二维码”,让汽车维修课程教学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日常汽车维修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学设备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好助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好伙伴”。而由于部分教学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技术较为先进,且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大难题。学校应邀请教学设备的开发人员作指导,组织一部分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录制关于该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小视频”,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的方式,为教学设备打上“二维码”。教师和学生只需要通过智能移动电话或平板电脑等设备,扫描教学设备上的“二维码”,便可通过互联网观看该设备的使用方法,真正实现了“OTO”( 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的多方位、多渠道学习。
六、校企合作“双元”并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连接
6.1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得以成功的保证。德国制造之所以蜚声海内外,与他们的职业教育有关,与双元制教育模式密不可分。
“双元制”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现。按照这一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培训,还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两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学生获取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后,按照联邦德国的法律规定与一家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岗位,参加生产实践劳动,然后再到各州办的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入学,参加理论学习,取得理论学习资格,接受严格的实践和理论并举的教育,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这种学生同时具备双重身份:学校的学生及企业的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准入制度,谁都可以参加职业培训。重视实践,“二元”并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6.2校企合作是当代汽车维修课程的重要环节
在当代中技汽车维修课程中,校企合作“双元”并重,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连接。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近百年,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且德国是高度发展工业化的国家,成熟的业教育成为了当地高技能人才来源的重大后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的特定环境和国情,职业教育发展难以跟上世界步伐,完全实现如德国一样的“双元制”难度较大。尽管如此,在汽车维修课程中,为了让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环节必不可少。在新时期下的汽车维修课程改革,我们要参考世界职业教育中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以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缩短学校和企业间的差距。
结束语
在当代中等技工教育中,汽车维修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汽车维修企业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地缩短学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节的差距,培养出为当代汽车维修企业所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汽车维修中等技工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编排,教学模式改革,人才能力培养,互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教研开发,校企合作实现“双元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有效紧密连接。
参考文献
[1] 刘新林,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情况及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思考〔J〕, 天天爱学习 2016年02期.
[2] 戴建营,肖冬玲,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汽修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M〕,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篇8
1 调整认识,走出误区
1.1 重视朗读,以情感人。俗话说“诗是读出来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其教学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朗读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朗读功底,教师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讲授诗歌尤其如此。正如北大教授陈平原所说:“讲授诗歌不同于介绍历史故事,除了名物训诂,更需要营造特殊的氛围,导引学生进入规定情境,然后以心传心,进得去,自能领悟,进不去,瞎子摸象。”因为教师在朗读作品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此时的作品就成了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交流与沟通汇集于作品一身,必然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关照而有所思。但是这是以教师深入钻研作品为前提的,“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情感调控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感人”。只有自己先感动,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常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是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除了教师朗读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朗读,两相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伴随师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咏诵,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听觉语言,在听知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体会其感情,达到其教学目的。
1.2 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语文课是要教知识的,但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是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良好语感,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来说,向学生传授有关停顿、语速、重音、语调等朗读知识及其方法技巧,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能否将朗读的方法技巧运用于现代诗歌的朗读中,提升自己的诗歌朗读水平,形成诗歌朗读的能力,才是教学中所要着意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运用朗读知识于朗读实践的过程,即为朗读的训练过程。当学生通过诗的朗读练习之后,已基本上能够运用朗读的相关方法技巧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和节奏了,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把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感受与体验,进一步引向阅读的鉴赏并指向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还是朗读,这便是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朗读吟诵的次数多了,就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至沉浸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鸣效果。
2 正确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角色定位,搭建探究平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诗歌的朗读教学中,这种教师角色的定位更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把激情、微笑、趣味带进课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搭建探究平台。现当代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熔铸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情感,或深沉、或激越,或平静、或浓烈,形成了极强的艺术魅力。
2.2 注重个性解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如果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那必将抹杀学生的阅读个性。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使学生在独立完整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审美教育。而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指导艺术
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诗歌扩展的教学艺术,使其乐于其中,使学生热爱诗歌。即纵观诗史,以读诗促读诗。这一方法就是以课本中入选的现当代诗歌为基点,向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诗歌辐射,挖掘人类的优秀文化,以这些优秀的作品去阐释教材中所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整体所传达出的一种审美取向。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学生却不容易把握。作为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以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而一般的语言在诗歌这一人类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选用一些既好懂又韵味无穷的小诗来阐释要解读的诗人,要解读的诗歌则在这方面显出了优势。
4 开展多种朗读活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篇9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是教育中的基础部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却逐渐明显,严重的影响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下面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教育需要积极的将知识性教育改革成为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可以说给高校的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再加上社会民众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导致现当代文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导致文学教学受到了冷待遇[1]。此外,由于长时间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在学习起来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会比较吃力。以及一些西方的新的思想文化融入,导致学生对于现代的流行文化更加关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却难以产生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有必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文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我国的高校在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课时不足现象。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当代文学多数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存在的,与专业教学之前相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因此会出现不断的缩减课时的现象。
2、学生缺少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现代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年轻的学生们更加愿意采取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进行资料阅读和学习[2]。虽然教师在课堂中会经常的向学生灌输一些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但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始终缺少一些乐趣,导致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都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升积极性,只能靠机械化的记忆方式来获取相应的文学知识内容。
3、教学方式的落后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却始终都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们长时间的使用一种方式教学已经形成了定性的思维,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从主观上难以接受和认识,因此导致教学方式显得落后。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教学组织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是教学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教学进行重新组织,增加教学课时,促使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得到提升。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喜好程度等来进行划分,然后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促使学生能独立的进行知识提升。同时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培养,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文学作品品鉴当中去,促使学生能真正的感受文学作品,为学生奠定稳定的基础。
2、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学的实施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教师更加应当重视起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采取多种不同的措施来尽量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讨论,引发他们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在进行话剧《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过基本的资料和背景以后,要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然后思考“《雷雨》当中从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点?”或者其他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来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3]。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让学生感觉到相应的放松,同时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更加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的参与度。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中已经广泛的开始应用方多媒体方式实施教学,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当中包含着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因此更加能引起学生的主义,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实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入,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教育资源。例如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在学习话剧的时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看相关视频内容等。这种方式将促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将产生重大意义。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评估方式能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从中找到不足从而进一步的进行改进,起到监督的作用[4]。因此,教师在当前需要积极的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估机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参与度、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不足和优势。同时,学生也要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督促教师能及时的组织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有效的,也是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措施。
四、结语
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阶段在教育环节中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我国的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当前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此实施积极的改革和创新。要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科学的组织策略,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建立起相对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帮助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以此为现当代文学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爱军,黄慧慧.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56—69.
[2]田欣欣.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元杂剧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55—61.
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贡献卓著。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独立学院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还是生源群体上都和一、二本学校存在差别,而这种差别必然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要谈教学改革首本文由收集整理先要对学科的教学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以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为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学生生源和办学规模上看。独立学院俗称三本,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基础薄弱。在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下设的9个分院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文与传播分院规模较小,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属热门专业。在汉语言文学或是公关文秘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衷而选择本专业,更多的是一种对专业不了解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则是被调剂过来,在一种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中文,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以笔者两年来从事教学的经验发现,入校第一学期,学生都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还不能摆脱高中时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状况在第二学期才能有所好转。
第二,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时情况看。独立学院紧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契机和社会转型时期细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更多的从实用性人才入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这样势必给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带来冲击。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时量进行了重新调整,实践课时增加,理论课时减少。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2008级共112学时,历时3个学期,2009级缩减到96学时,2个学期完成,2010级以后改为80学时。课时量远远小于非独立院校。
第三,从教学资源上看。独立学院由于创建时间较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般比较齐备。以三亚学院为例,目前所有教室已配备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如何让传统基础性课程更进一步,就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学院的历史较短,加之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很多作家、作品或是经典的版本缺失,这样都给教学或是研究包括学生课下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
一、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也由于学生基础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当然,淡化不是彻底的抛弃,而应该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联起来,点面结合,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整体的认知。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两点原则,理论性较强、研究性的教材尽量不选;过老的版本不选。既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借鉴一些新的理论资源。
二、教学方法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
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这种方法,笔者曾在讲授80年代小说时在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做过对比性实验。汉语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师讲完80年代小说概况后,学生登台介绍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公关文秘班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整节课学生除了在忙于记笔记外,很难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都大有帮助。讨论课也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后才可以开始。讨论课也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在个别学校,每次课前拿出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轮流介绍最新读过的作家、作品,在扩大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化教学条件也应当充分利用。在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应尽量用课件上课,一方面提高效率,线索性的标题和重要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音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郭沫若的诗歌时,在课件中穿插了一段《凤凰涅槃》的朗读资料。学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整堂课都精神饱满,学习、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访问一些文学网站、文学研究或评论网站。比如百家讲坛就是一块非常好的阵地,其中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老舍、张恨水、张爱玲、钱钟书作过系列节目。还有世说新语栏目也同样是一档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这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主学习,启发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再者,还可以建立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资料库,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比较文学原著与改编的影像资料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突破口,做一种更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有学生针对王安忆小说及影视改编进行比较写作毕业论文。
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
三、考评标准
考评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以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至关重要。目前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结课,形式相对单一。而考试内容的设置,笔者从这两年来出试题的经验看,也存在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况。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题目,往往因书中缺少固定答案,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较难,考核成绩不理想;而学生感觉相对容易的题目,多是记忆性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自我见解没有太大帮助。由此可见,考评内容的设定也和平常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从大一开始平时就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两难的境况也许就能有所好转。
同时,我们也主张不能以一次考卷定结论,而应适当的加以平时成绩。这一点三亚学院做的很好,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合在一起才是最终的总评成绩。作为平时的考核,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小论文的写作,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平时学习内容的了解,也可以为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