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6 12: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抒情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为了纪念中秋节的到来,一些诗人创作了优美的中秋节诗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2021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1《月之故乡》
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2《月亮升起的地方》
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3月亮静悄悄地从东方升起
风吹过山岗
吹散了路上晚归的行人
沐浴着月辉
我徘徊在九月的池塘边
秋虫唱着歌儿
为中秋献上唐朝的舞蹈
一对一对的恋人坐在草坪上
呢喃小语
在这个多情的季节里
他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着自己的爱意
风轻轻地吹过耳畔
我听到了这座城市在对我诉说
汗水与辉煌
在路灯照亮的大道
正流动着城市的血
我爱她
就如同我躲避不了她投的
那炽热的目光
在这个季节
好多繁华都将沉睡
包括守望季节成熟的玉米地
星星站在高处
我双手紧握着秋凉
站在桂花树下
金色的桂花香遍了我的全身
秋天已经走得很远
她将会走得更远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4《中秋节有感》
雁来雁去
花开花落
月圆月缺
云升云降
又是一年中秋节
吃月饼
赏月亮
观嫦娥
看玉兔
宾朋把酒黄昏后
星汉灿烂
银河起舞
霓虹闪烁
街灯阑珊
月光如水歌如潮
畅寥廓
抒情怀
想故乡
思亲人
手机架起连心桥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5《又是中秋节》
月儿慢慢展开圆圆笑脸
月色变得银辉洒脱
月儿很美很柔
迈着轻盈的步伐
缓缓向我们走来
金灿灿的玉米
堆满小院
红彤彤辣椒
挂满墙头
灿烂的野
爬满窗前
又是一个中秋节
就让我与家人
团圆在皓月当空
把快乐拉近
把忧伤抛远
尽享亲情融融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6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7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心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梦回故乡
2021中秋节现代抒情诗歌8中秋遐想
我在他乡
雨中听雷响
你在家乡
门前看月亮
今夜,共寄托一段传说
倾泻思念,如丝缠
愈扯愈绵长
一块月饼
两地分享
今夜
你吃月缘
赶明
篇2
关键词:艺术歌曲;诗;舒伯特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44-02
艺术歌曲是在19世纪初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产生的,而抒情诗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始的标志,由于当时欧洲文学的发展已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要求音乐艺术也应当像文学那样,自然、朴实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他们开始采用一些优秀的,能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心愿的诗歌,使之与音乐结合,从而产生了早期的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诗歌创作而成,侧重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表达自由与幸福的向往,歌颂大自然,歌颂祖国等。艺术歌曲把诗词与音乐构筑在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中,使其既有一定的内涵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歌曲正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歌德和海涅是德国诗人中的两位主要代表者,他们常以短小的抒情诗形成一种主观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深刻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贝多芬曾对歌德说:“感谢您的那些优美的作品!从少年时代起,我就赞叹和喜欢它们!首先读到的是《葛兹》,然后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随后是《哀格蒙特》!当我读完它时,是同样的感动,我一再地想到他,感觉到他,并且把它谱成音乐,这是出于对这部完美作品的热爱,它使我感到幸福。还有您的那些诗!在它们本身之内就有着和声的秘密,要求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①可见,诗歌是艺术歌曲的创作文本,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是艺术歌曲的核心。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诗歌向音乐提供一个可以谱写的思想,提供某种感情基调和联系线索,以此来激发音乐家的想象力。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舒伯特被誉为抒情歌曲之王,不仅是因为他所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数量和质量上无人可以企及,而且他让人们把艺术歌曲作为一个高贵的艺术类型刮目相看。欧洲的声乐艺术在歌剧、清唱剧及康塔塔中经历了一个如何处理文学与音乐关系的过程。最初是以文字为主,音乐为辅,作曲家一般都追求对文字做纯音乐的处理,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又发展到以音乐为主,对音乐做文字性的处理。舒伯特正好处在这个转变过程之中,在他之前,歌曲尚未找到解决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办法。舒伯特的幸运在于他正是生活在德国诗歌蓬勃发展的时期,他选用的诗人不仅包括歌德、席勒、莎士比亚、还有海涅、缪勒等人的诗歌,尽管有些诗歌在文学上没有太大的名气,但经他处理后都变得深情并茂。把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充分诠释了“诗成为创作对象的前提不是名气的大小,而在于它必须有一个‘有表现力的内核’,他应该表达一种‘灵魂状态’。应该用一个完整、简洁、清晰、和谐而没有过多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这个‘内核’,应该给音乐留有一定的想象地盘。”②舒伯特不是屈从于诗歌对于音乐的诠释,而始终是用音乐来重新创作诗歌,在音乐的衬托下,歌词更显得光彩照人。如《野蔷薇》(歌德词)《鳟鱼》(舒巴特词)、《晚霞》(拉帕词)《小夜曲》(莱尔斯塔勃词)等等。《美丽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在1823年根据诗人缪勒的同名组诗选出其中二十首谱写的。诗中展示一个满怀幻想走向生活旅途的青年磨工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并把全部爱都献给了她,但那磨坊姑娘却爱上一个勇敢的猎人,最后,在爱情的痛苦中他投进了小溪的怀抱里。整首套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青年磨工愉快、幸福和希望;第二部分表现了青年磨工的怀疑、不幸和痛苦。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于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生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这部声乐套曲的诗歌内涵与作曲家内心情感十分融合。比如在第一《流浪》中:“去流浪是桩大快乐,去流浪那磨坊师傅不知道着世界多么宽广,去流浪,去流浪……”歌曲以小河奔流不息、磨盘旋转不止做比喻,表达了主人公在流浪中悠然自得的愉快情绪。第十六《可爱的颜色》中:“让青草装饰我吧,让垂柳把我掩盖,只因为我的爱人,她喜欢绿颜色……”青年磨工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然而他得到的却是失望、痛苦,歌曲在暗淡的b旋律小调本身揉进了大调色彩,加强了忧郁情感的表达。整首作品都向人们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艺术才华,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舒曼继舒伯特之后浪漫主义倾向更为彻底。他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修养,音乐更精雕细琢,深刻细致,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受到诗意的启示创作而成的。舒曼成功地为海涅、莫里克、艾肯多夫等人的诗歌谱写了大量的歌曲。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旋律热情而富有表现力。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占比例最高的是爱情歌曲,其中有很多艺术性非常高。同时以抒情的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也很多,如《月夜》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的原诗创作的。歌词大意:一望无边的天空,和大地相拥抱,月亮放射出银光,催大地入梦乡。那晚风飘过田野,掀起一片麦浪,树林在沙沙作响,星光是多明亮。我的心灵展开翅膀,它尽情飞翔,飞过寂静的田野,飞回它的家乡。在音乐中,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旋律还是意境都具有诗的韵味和诸多文学因素,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力和音乐家的敏感、细腻在舒曼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也因此称舒曼为“音乐诗人”。
浪漫主义后期的勃拉姆斯始终如一地进行着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艺术歌曲200多首,被纳入其艺术歌曲的诗作作家多达60多位。除了仍然从古典诗歌和同时代的诗歌中选取歌词外,还有质朴的民间诗词,勃拉姆斯热衷与古典主义音乐体裁,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的华丽,追求深刻、含蓄的感情表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中体现了古典式的均衡、协调,透过这种均衡、协调,还可以看到隐藏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情。如《林中恬静》、《田野的寂寞》等;勃拉姆斯非常注重民间音乐,他致力于本民族的音乐风格,抓住了艺术歌曲创作的命脉,使他的艺术歌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他的很多艺术歌曲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日尔曼风情,纯朴而沉稳,简洁而明朗。充满了清新的乡土气息,如《星期日》、《摇篮曲》等。勃拉姆斯具有诗人气质,对哲学的爱好也渗透在他的作品中。身为路德教派教徒的勃拉姆斯,深刻地把音乐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歌曲推到表达哲理的高度。
此后,、沃尔夫等人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努力,使德奥艺术歌曲在19世纪西方音乐中居主要地位。欧洲艺术歌曲是欧洲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舒伯特为它注入新鲜血液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它对世界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显著的,产生了至今仍被视为艺术歌曲楷模的许多经典杰作和优秀的诗篇。艺术歌曲充满着浪漫的诗意情怀,可以说,没有诗,没有了表达内容的具体体现者,艺术歌曲也就不复存在。同时,音乐完成了对诗的二度创作,使诗歌获得了更加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让诗得到了提升、完美。
注释:
篇3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胡丘陵 历史意识 人性光辉
一
诗歌的“宏大话语”受到拆解是20世o90年代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诗歌的个人化、内心化、知识分子化甚至“身体化”①写作进入了诗歌写作。在这样的写作语境下,该怎样谈论有着明显本质主义倾向的政治抒情诗,值得关注。
提起政治抒情诗,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作为中国当代诗歌中最特殊的一类,“政治抒情诗”的提法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尽管它实际出现的时间可以再向前推进到20年代与30年代的“左翼”作家蒋光慈、殷夫等人处。
一般而言,对于第一代政治抒情诗人来说,政治抒情诗主要强调诗的政治性,即在主题上,诗歌必须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必须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兵相结合,必须表达无产阶级的建设热情与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成就,必须歌颂党的领导等;艺术风格上,必须明朗纯净,不允许晦涩难懂;对于作家个人来说,他必须融入革命群体之中才是关键的,即如张继红所言,在“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双重规约下,“十七年文学”则集中地表达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建构,并在个人/群体、民族/世界等二元关系中,书写诗人见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主人翁精神②。换言之,第一代政治抒情诗人的任务,是以文字的方式参与到意识形态的阐释之中,诗是意识形态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③,比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等。这些诗歌曾经轰动一时,因为它们是战歌,是颂歌,是充满建设热情与战斗精神和鼓动性的。
有趣的是,当人们谈论“十七年”期间的政治抒情诗时,谈论的重心往往落在“巨大的热情”“伟大的奉献”等话语上,而非诗的审美特性。笔者认为,这些政治抒情诗实际上并非建立于“诗”,而是建立在异于诗的“其他性”上。
即使是那些被认为“经典”的“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依然存在二元对立。比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整首诗依然是在好人/坏人、奉献/剥削的二元对立的框架下写作的,只不过情感有所节制而已。“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为这一状况开了这样一个头。
那么,政治抒情诗是否就已经缺失了诗的价值而难以彰显于当下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
胡丘陵的长诗《2001年,9月11日》和《》可谓给政治抒情诗带来了一股活力。
由于“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中大量“包罗万象的词”④占据了本来就狭窄拥挤的诗歌公共空间,要打破读者偏见与政治抒情诗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写出一种新的,尤其是有一定长度的政治抒情诗是不易的,就连胡丘陵本人也坦言这是一次“精神历险”⑤。但从创作实绩来看,胡丘陵的这次“精神历险”是颇有收获的。
蓝棣之、谢冕等著名学者把胡丘陵称作“第三代政治抒情诗人”的典型代表。胡丘陵擅长写长诗,他的诗紧扣当代生活现实又能超越其中,用诗人的精神观照和关怀现实与历史。《2001年,9月11日》和《》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1年,9月11日》和《》虽然被定义为政治抒情诗,但由于诗歌本身较长及诗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实际上也是叙事的。与第一代政治抒情诗人所不同的是,胡丘陵这两部长诗的对象要么是媒体的镜像,要么是历史的尘埃,严格来说,胡丘陵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与“9・11”。这种“无经历的写作”固然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诗歌叙事的真实感,但正是因为这种“缺席的经历”,使胡丘陵能够摆脱僵一些束缚,创作出具有历史意识和人道情怀的诗歌。
不得不说,胡丘陵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参与意识之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对译,而是“通过对这个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阐释,参与历史意义创造的过程,甚至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审理”⑥。也就是说,一个具有高度历史意识的诗人在描写历史事件时,并不会把历史当作客观的事件,而是把它当作文本,把历史文本化,这种“文本化”绝不是肆意篡改历史,把历史当作玩具,而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发掘人性共通之处,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观照历史。在《2001年,9月11日》中,有这样的诗句:“那股通过卫星传来的浓烟/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小女孩美妙的琴声/被戛然撞断/老奶奶菜篮里的西红柿/滚落在地/流出血的汁液/……我的那些从海中打捞的整整齐齐的诗句/也被撞倒在海里/东一行,西一行/至今,还不知所经的旅途/到处流浪。”⑦而在《》中则有这样的诗句:“将军们,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战士/一个一个长成草/自己的头发、眼睛和心都长出草来/手挽手,走过若尔盖/走过这片世界上最不踏实的土地/以后走什么样的路/都踏实无比了。”⑧
胡丘陵本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9・11”的现场,更不可能看见“老奶奶的菜篮”和听见“小女孩美妙的琴声”,他所了解到的关于“9・11”的一切,都来源于媒体报道,也就是说,胡丘陵诗歌所面对的历史,本身就是文本的。如果诗人用客观的标准处理这些素材,那么诗歌势必会显得幼稚可笑。胡丘陵把目光从宏达的历史事件中移开,利用想象,塑造了在“大历史”背景下受难的普通个体的形象,他似乎并不在意历史事件本身,而在意事件中的人,尤其是没有抵抗能力的鲜活的普通人。
三
胡丘陵似乎有意在历史文本中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历史文本,比如上文提到的《》中的诗句。过草地一向被塑造为“艰苦”和“牺牲”的代名词,如果胡丘陵继续以此为写作基点,则难免使诗歌流于重复。好在胡丘陵避开了某些代名词,新写了这一历史文本,用细腻的情感替代了持续的呐喊,既维护了诗歌的想象,写出了独特的历史体验。
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说:“小说不只是叙述一下人们的经历而已,它还要在经历之外添加一些什么……小说决不是新闻报道,它写的并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重大事件……小说家的想象力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这种想象力不只能创造,而且能洞见。它是一种强化剂,因之,哪怕是平凡普通的日常事物,一经想象的渲染,也具有了力量和特殊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真实,更富于内在的现实性。”⑨
尽管鲍温谈论的是小说,但诗歌的真实亦是如此。对于诗歌,尤其是以历史事件为对象的诗歌来说,想象的真实比起新闻式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力量。胡丘陵这两部诗的写作,可以说是“想象的胜利”。他完全不拘泥于“客^”,而是尽情发挥想象,构造富于情感的“历史诗句”。《2001年,9月11日》中有这样的诗句:“听一听小珍妮稚嫩的童声/妈妈,我才俯瞰这/美丽的城市/为什么要成为最后的一瞥/妈妈,我要摘取红红的太阳/可太阳,一下子/就倾斜了/太阳好热,我好热/原来不是太阳在燃烧/许多吊灯都成了他的玩具/只是小手/来不及动弹/听一听爱丽丝的电话/‘妈妈,我爱你’/然而,这是最后一次。”⑩想象的小女孩与想象的母亲不一定在灾难的现场,但诗人却把他们放置在了现场,通过与暴力行径的对比,这种女性和孩子的柔情更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与忧虑,这也就是鲍温所说的“内在的现实性”。
胡丘陵曾说:“诗人必须是人类命运峰值的独行者,但又必须与芸芸众生共享空气、雨露和阳光。诗,永远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歌唱。”???从表面上看,胡丘陵要说的似乎是诗歌的社会性和现实性问题,但实际上,他强调的是与芸芸众生的共生性问题,是诗歌的人性问题。在胡丘陵看来,诗歌必须是人性的。
在《2001年,9月11日》中,胡丘陵写道:“如果你感到这寒冷的冬天有些漫长/请用我的诗歌取暖/如果你感到被撞的地球还在疼痛/请用我的诗歌疗伤。”???诗歌能否用于“疗伤”我们并不清楚,但是诗人的人性意识是清晰可见的:“养老院里/一位朝鲜战场短腿的老兵/露出了他一生中,最为灿烂的笑容/另一位曾用机关枪击毙过15名美国大兵的老兵/愤怒地表示/如果需要,他将与50年前的敌人一道/走上反击恐怖的战场。”???昔日因政治原因而枪炮相加的敌人,在胡丘陵的笔下,成了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战的团体,也许在胡丘陵看来,人类的命运本就是一致的,人们只该为共同的敌人而奋战,诗人是关怀人类的。在《》中,胡丘陵写道:“为了这一山石头/两个用不同刺刀刺倒对方的战士/四只鼓胀的眼睛,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兄弟/一个被抓走的,不得不上战场的哥哥/一个因为哥哥被抓走/毅然上战场为哥哥报仇的弟弟。”???战争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胡丘陵所同情的,这也是胡丘陵诗歌人性光辉的所在。
胡丘陵好像是一个矿工,坚定地在现实的不完满之中挖掘黄金,并把这些历尽千辛万苦挖掘出来的闪闪发亮的黄金,一个个放到读者的面前,饱含深情地向读者介绍这些小石头的美好与光亮。
从第一代缺乏象征的政治抒情诗到胡丘陵充满历史意识与人性光辉的政治抒情诗,这一类型的诗歌似乎已经走出模式,走向了一个更开放和优秀的未来。但政治抒情诗似乎不易摆脱“主题先行”。创造诗的天然意象,将有助于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与传播,而胡丘陵给出了自己的方法与手段――把历史意识穿政治内容之中,用人性的光辉照亮它们。
注释:
①“身体化”写作实际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的“身体化”写作主要指的是对女性身体的直接,甚至的描写,比如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极受欢迎的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身体化”写作并不是强调作品中“身体”的在场,因为没有“身体”在场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②张继红:后革命时代,政治抒情诗何以可能?――从胡丘陵的“后政治抒情诗”创作谈起[J].芙蓉,2013(3).
篇4
2、标题(“聘请书”或“聘书”的字样)写于笺首正中,宜用较大字体。
3、正文必须写清楚聘请何人担任何职或承担何种工作。
4、结语常用“此聘”二字。
5、署名时须加盖单位公章。
6、发聘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事先应就有关问题,如任务、要求、时间、报酬等,同有关人员进行充分协商,切忌轻率从事。
篇5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知语言顿挫的节奏美与和谐自然的声韵美。古人非常重视诵读,正所谓“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这也是诗歌鉴赏的入门法宝。基于此,在写景抒情诗歌赏析教学中,教师要从诵读开始,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的整体氛围、情感,细读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注释等,精读诗歌的好词佳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诗歌字里行间蕴藏的孤寂、悲愁之情。在初读过后,我用大屏幕展示了李清照的一生,着重点出其南渡前后的不同词风,让学生在理解词人经历的基础上解读诗篇。学生开始精读,并揣摩诗句的意蕴。从读入手,我们谈诵读的体会。有的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真好,易安是排字的高手,连续的叠音字,代表的就是自己无处安放的心情。”学生在一字一顿中,体会了语言背后的情绪。有的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诗人的道白,写出了这样季节中自己身体的感受。”有的则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明写雁,实写人,应是作者睹物思人。”学生读诗,读出了诗歌背后的故事,读出了独特体验,初步实现了从言语到情感的切入。
“诗”与“歌”是一体的。通过诵读、反复咀嚼,学生披文入情,在头脑中描画出语言传达的声音形象,走进诗人的内心,触摸他们的灵魂,感受诗韵、诗情之美。
二、锁定意象,重构画面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传承,许多意象的内涵是比较固定的,可以成为我们解读诗歌的钥匙。如“梅兰竹菊”(君子的品质)、红豆(爱情)、杨柳(离别)、月(思念)、长亭(送别)、流水(年华流逝)等。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锁定这些带有诗人独特情感的形象,明确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手法,并运用联想,重构当时的画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深悟诗歌的主旨。
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由抓意象、构意境到明情感的教学策略。这首诗,通过写深秋的景象,构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橘子洲秋景图,表达了革命青年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诵读完毕,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自己的体会。整体感知之后,我让大家找出秋景中的典型景象――山、林、江、舸、鱼、鹰,本来很普通的景象,在诗人的如椽巨笔之下却变得与众不同,这是为何?有学生回答,这些景象被诗人写进自己的诗歌中,特点鲜明,融为一体;还有的说,从这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意象”:远处的山林,色彩斑斓;江边的帆船,竞相出发;水中的鱼儿,在江中自在畅游;天上的雄鹰,正在搏击长空。词中描写的大自然景物在深秋争相发展,生机勃勃,正如上阕的结尾“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也不禁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景到情,自然过渡,不着痕迹。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诸多意象构建了宏阔的意境,表达革命者的豪迈之情和伟大抱负。学生掌握了这种解读思路,在鉴赏写景抒情诗歌时,就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三、补全留白,升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含蓄蕴藉,诗人们将“景”与“情”完美融合,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透过语言,还原诗歌的真实意境,并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感想。我让学生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笔触描写出诗歌的意象,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多重对话,升华学生的情感。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中国诗歌写意的特点。诗歌选取了富有田园特色的景象,韵味独特。在鉴赏中,我让学生通过诵读抓意象,通过联想构画面,补写诗歌的留白,并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扩写,做到情景交融。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在南坡儿的开阔地上,几间草屋并排而立,简单而古朴。屋前,桃树、梨树迎风招展;屋后,榆树、柳树遮住了屋檐。几个孩童正在大树下面斗草……夜深了,深巷中传来几声狗叫声……乡村,静谧而美好。”
篇6
考场读诗,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快速抓住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题材
诗歌抒发的情感往往跟诗歌题材有密切的联系,熟悉诗歌题材,也可以快速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2011年考查了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诗歌题材看这是一首咏古怀史诗。这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描写,或歌颂古人,表达自己的情怀抱负;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警告当朝统治者;或感叹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这首诗歌考查的难度就在于很多考生不熟悉诗人,也不了解具体的写作背景,虽然在注解里有给出作者的生卒年限,但是对于一部分不熟悉历史的同学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如果考生熟悉掌握了咏古怀史诗这类诗歌,也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诗歌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就已经明示了这首诗歌的题材,诗后第一句“荒郊一望欲消魂”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及其哀愁的。结合诗中描写的萧瑟的意象,以及最后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也能得出压派私裰情。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再来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就要容易得多。
又如2012年考查了宋代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这是一首怀人诗。这类题材的诗歌多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又因为思念之人远在他乡,这样的思念大多是哀愁的。所以第8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难度就变小了,而紧着着第二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也会相应降低难度。根据这首诗歌的题目“思远人”和诗句“千里念行客”可以明确答出诗歌的情感是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而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这样浓烈的秋景是描绘出了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当然,诗歌题材还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当熟悉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做好知识储备。
二、意象
明代大学者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中国诗人作诗往往较少直白地表露情感,我们的传统审美习惯是含蓄,含蓄常常就表现为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理解了诗歌意象,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从2013年到2016年间考查的即事抒情诗和即景抒情诗较多。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陆游的《鹊桥仙》,2016年新课标Ⅲ卷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等即事抒情诗和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和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金陵望汉江》等即景抒情诗。对于这样的抒情诗歌,要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就必须理解意象的内涵。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内涵。通过复习,考生可以对某一类意象所代表的某一类情感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表达离愁别绪意象的有杨柳、长亭、夕阳、酒、秋、南浦等;表达凄凉悲伤之情的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熟悉掌握常见意象的内容,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情感。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一盏,透露出的是漂泊异乡的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也已经不单单是天空中那一轮弯月。作为意象,它是作者多年漂泊,午夜梦醒后那份无尽的漂泊流浪之苦和去国怀乡之痛的唯一寄托。
其次,要注意多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内在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既是意象创设的意境的协调,也是意象与情感的协调。
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体现在景情的顺向关系上,即以哀景抒哀情,或以乐景抒乐情。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词的上阙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风吹雨,落花残枝的衰败图景,再加上小池的“寒”水,即使雨过天晴,红日却已西沉。这些意象的组合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哀婉凄凉的意境,在这样哀婉凄凉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自然也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再如2011年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中通过描写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一系列荒凉破败的意象,发出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因此在分析意象时,还要注意描写意象的修饰性词语,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感受意境。
另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还体现在景情的逆向关系上,即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歌的前两句写碧绿的江水,雪白的水鸟,青翠的山峰,花朵正怒放,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火,多么灿烂!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可惜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眼前的美妙春光非但不能引发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他漂泊异乡不知何时归的感伤。诗人以乐景来衬哀情,这份漂泊的感伤让人读来更觉深刻。鉴赏诗歌,理解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歌前四句描写出了长江奔腾万里,横溃中原,水势浩荡的雄壮气象。这不仅是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体现,更是蕴含着只在盛世才有的豪情。“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是直接对盛世的热情歌颂。结尾两句化用任公子的典故,流露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我们知道李白是盛唐诗人,在他的很多诗歌里,都洋溢着浓烈的盛唐气象,但是他一身才华,也只做得个御用文人,皇帝需要的只是用他的才华来粉饰自己奢华的生活。他郁郁不得志,被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他的游历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惆怅。熟悉掌握了李白的身世遭遇和时代背景后,也不难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
篇7
蓦然回首,伊在灯光阑珊处。)
在茫茫的人海中,我邂逅了你-
在芸芸的众生中,我遇上了你-
在湍急的人流中,我选择了你-
我欢呼着,我来了,我来了!
你微笑着,来吧,来吧——
我们成了好友,成了朋友。
好友,好的朋友。
多么亲切的名字,
多么温馨的名字,
多么浪漫的名字,
多么高贵的名字,
多么纯洁的名字,
我要高声赞美你!
你的家园,令我陶醉。
黄梅盛开,荷花怒放。
蝴蝶纷飞,歌声悠扬。
栢涛阵阵,溪水潺潺。
我徜徉在这繁花似锦的乐园里,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你的藏品,让我称奇。
有牡丹画卷,有小说书籍。
有绝美诗篇,有医疗知识。
有养生学说,有喻世哲理。
有授课书稿,有杂说文集。
我徘徊在这琳琅满目的珍品之中,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你的魅力,令我感动。
你是大师,不嫌新兵。
你是方家,不弃学生。
你屡枉顾,指我航行。
你游海外,赤心依红。
我倾倒在你圣洁的灵魂下,
久久,不忍离去,不-忍-离-去-
啊!好友,我的好朋友!
你是最高雅的殿堂!
你是最璀璨的明星!
你是最至纯的君子!
你是最美丽的天使!
篇8
一、标题部分:某某公司申请发票增量的申请
二、台头部分:某某国税局
三、本企业基本情况:成立日期、认定一般纳税人日期、法人、财务负责人姓名,经营地址、注册资金、主要经营项目。
四、本企业最近几个月的收入、税金、税负情况; 财务核算情况,是否按时纳税
五、本企业发票的核定情况,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发票使用情况;特别是增值税发票使用情况。
六、本企业申请发票增量的理由:有无大笔定单或合同,根据现有核定情况无法满足实际要求。
七、提出申请,根据我企业的实际情况,现申请发票增量。
八、落款:某某公司
九、日期:
速腾后刹车油泵问题的说明函
尊敬的媒体朋友:
海辰机构作为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全国唯一指定公关公司,现就XX年8月10日《京华时报》报道一汽-大众速腾后刹车油泵问题的进展情况向媒体朋友通报如下:
1.一汽-大众领导看到报道后非常重视,立即启动危机处理应急机制,在两个小时内查明: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尚没有收到一例关于后刹车盘油泵问题的投诉;
2.文中提到的用户情况为:该用户主观感觉车后部有异响,委托其修车的朋友检查,该朋友建议去4s店做后刹车泵检查是否漏油,经一汽-大众特约维修服务站亚之杰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请见亚之杰维修工单);
3.一汽-大众有关方面就文中提及另外车辆问题正在努力联系记者请求提供车架号以便一汽-大众澄清事实、查明原因,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
篇9
您好,我是___班的___,出生在一个贫穷而落后的村庄。当我从村里怀着梦想走进这所学校时,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期待,很有动力,因为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一踏入学校,我就有一股无形的压力,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而是现实带给我无法逃避的环境,在这个处处需要钱来支撑的社会中,我显得那么的捉襟见肘,我无法改变家庭的贫穷,爸爸几年前下岗失业后,在家里种地,爸爸是那么的努力,那么辛苦,可是由于没有其他技术,只能每天汗流浃背,却不能决定是否可以有个好收成,每年收入不多且无法保证,只能维持家庭开支和我的一部分学费而已,妈妈由于身体不好,家里又有上了年纪的外婆和正在上学的妹妹,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外婆生活起居,一家人虽然艰辛,但是也很幸福。
虽然妹妹去年考上大学了,减轻了妈妈的负担,但是却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家里已经无法支付我们俩个姐妹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我很希望得到助学金,为了更好的完成我的学业,也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让他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当然我不只因为我的家庭条件而申请助学金,我认为穷不是别人帮助你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你可以拿来换取同情的条件,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不放弃,充满希望,积极上进的人才是值得别人帮助的,因为那会让人觉得他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是在为祖国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
我从进学校的那天起,就决定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护士,我很爱护士这个职业,因为我可以用自己的爱心和所学知识去帮助人,让他们减轻痛苦。我还有一个更大目标,我想成为像南丁格尔那样伟大的人。所以在学校的每一天我都很努力,努力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像一头饥饿的雄狮见到一头羚羊,但是在学了很多之后就非常想去实践,在去年的实训中,我也认真向老师请教,努力的学以致用,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更加坚定了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信心,并且我的付出也得到了肯定,我获得了优秀实训生的称号,我很高兴,我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回报,但在高兴之余,我又在实训中知道,我还有很多知识不懂,很多技术不熟练。在一回到学校我就针对自己的弱处经过了加强,又补充了很多新的知识,希望更好的得到锻炼,我认为在大城市可以见到更好的护士,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我报了北京的航天中心医院,这样我就可以更好的完成我的梦想。
但北京这么一个国际大都市,又使我感到胆怯,因为我的家庭条件无法支付我在北京的生活费,所以我想申请助学金,来缓解家里的压力,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创造条件,我相信在有了保障之后,我肯定会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护士。
此致
敬礼
篇10
关键词:自由诗;抒情诗;意象;结构;语言
对于两首诗歌的比较研究多是从情感价值观念出发进行比较,本文将从诗歌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结构技巧上进行比较,分别论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两首诗相同之处比较分析
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均是表达爱恋的爱情诗,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语言方式及意象建构几个方面。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均为自由诗
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
舒婷《致橡树》开头用“我如果爱你”引出“凌霄花”与“鸟儿”对爱人的依赖,从而引出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爱人形象,以此抒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念,段数、行数及字数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上没有限制,句式长短不一,是典型的自由诗。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几组诗句均以“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形式结构诗歌,句式较为统一,但并无押韵,段落行数和字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音节上并无束缚,属自由诗,但裴多菲的诗歌受民歌影响很大,以一连串的“我愿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任思绪飘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感情,表露“我”对“爱人”的爱恋。
2、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二者均为抒情诗
两首诗歌通过“木棉”“急流”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引人深思,产生美感。诗歌分别把感情移到“木棉”“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
在语言上,二者均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使读者真切的融于画面,亲身感受诗歌勾勒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饱含深情的爱恋,任思绪蔓延,从而延伸思维空间,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二者都采用重言复唱手法,《致橡树》多次以“我如果爱你”、“不止像”引领诗句,《我愿是急流》则是多次重复“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渲染气氛,加强感情。
3、舒婷与裴多菲独特的意境构建
舒婷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把自己比喻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橡树”和“木棉”的整体形象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了共生关系。标新立异的意象,细腻委婉而又刚劲深沉,勾勒了一幅在“寒潮、风霜、霹雳”中相互致意,相互依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和谐画面。但这种共生关系并没有取消彼此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向英勇的火炬……”从意境上,二者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巧妙结合,缘情写景,木棉相互触着,终身相依;鱼儿在急流中愉快游荡,鸟儿在荒林里鸣叫的意境,具体意象的情感转移将哲理性的意念变得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的意境添加了人们内心的思慕之情,沉醉在美好的爱情中。
二、两首诗不同之处比较分析
徜徉在如痴如醉的爱情画面,感受极美的爱情心语之余,《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的不同之处也显露于其情感观念、结构和写作技巧上。
1、对比式与递进并置式结构差异。
《致橡树》采用对比式结构,将文本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对三种爱情观念进行否定,即借爱人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痴情鸟儿;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增加爱人高度,衬托恋人威仪的险峰。接着在第二部分树立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以木棉的形象与恋人并肩站立,继而用“绝不”和“必须”把两部分联系在一起。《我愿是急流》中“我”愿是“急流”“荒林”“废墟”“草棚”“云朵”,给“我爱的人”以快乐、自由、依靠、温暖,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主要以移向思维为主,把想要表达的爱恋之情借“急流”“荒林”等物加以传达,以这些意象的特点,来思索,来说话。全诗分为五节,通过“我愿意”和“只要”把意象联系在一起,结构相似,对仗工整,用复沓的形式直抒情怀,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将澎湃激荡的爱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
2、“以多喻少”与“以少喻多”的写作基本技巧差异
从诗歌的写作基本技巧看,二者均采用以实喻虚的手法,把爱恋之情具体化,实感化。但《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我愿是急流》选用“以多喻少”。《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即在一个基本比喻即橡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层层生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分别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愿是急流》采用“以多喻少”,用“激流”对应“小鱼”,“荒林”对应“小鸟”,“废墟”对应“长春藤”,“草屋”对应“火焰”,“云朵”“破旗”对应“夕阳”,多个比喻来集中表现对爱人的爱恋,使这种感情更加突出。
3、情感观念差异。
《致橡树》是以新时期女性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通过“木棉”同“橡树”并肩站立,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以爱情告白的方式展现了女性要求爱情中独立、平等的诉求,是对时代男性中心话语和男性权威的挑战和回应。以“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常年送来慰藉的泉源”为反面意象,发出摒弃女性作为“陪衬”“附属”的强烈呼声,不需要呵护和照顾,表达女性独立、平等的时代精神。《我愿是急流》则以男性口吻,以一系列“我愿是”的语言方式,借“急流、荒林、废墟”等粗犷宽阔富有包容力量的意象,来保护娇小柔弱的女性,以绝对的主动权来给予恋人呵护,抒发了男主人公对爱恋的义无反顾,为爱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都是表达对爱人爱恋的抒情诗。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诗歌表现形式上,二者同为自由诗,语言方式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上,二者同为抒情诗,意象构造独特优美,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的物镜巧妙结合;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情感上,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观念,舒婷诗歌以对比式结构,以少喻多的写作技巧,抒发了独立平等的女性情感观念。裴多菲则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以多喻少的写作技巧,从男性视野着眼,诠释了对爱人的呵护。(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胡义鹏.何为“伟大的爱情”―我对舒婷《致橡树》主题的一种解读.群文天地年,2012(7)
[3] 晏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新西部:理论版,2011(8)
[4] 刘红.谈《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比较教学.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5] 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J].文教资料,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