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3 19: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诗歌

篇1

许多人认为:诗歌在培养人们的文学兴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不论是哪一个人,通过广泛深入的诗歌朗诵,均可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在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质因素,实现情感、文化、哲学和思想上的启蒙和升华,该是诗歌朗诵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之一。

我国古代就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情性”。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无一动词,但情景全出,为个人的“镜中衰鬓已先斑”埋下伏笔,抒写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郁闷,充分表达出诗人至死不渝的的高度爱国情怀。朗读之,便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同身受,引起感情上、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从诗歌陶情养性的角度看,如果同学们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多朗读《诗经》、姜夔的词,如《卫风・氓》、《扬州慢》等;如果心浮气躁,多朗读陶潜、杜牧之诗,常诵柳永、易安之词,如《归园田居》、《琵琶行》、《锦瑟》、《声声慢》等,这优美之境或凄美之声会让人沉浸在柔和或凄婉的氛围中;而心情悒郁、烦闷、心胸狭窄,多朗读一些豪放诗词和边塞诗词,如《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

朗读首先要打动自己,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需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像”。又如朗诵杜牧的《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现的是以轻烟、寒水、淡月、细沙、酒家、商女以及诗人这些单个形象,然后组成群体形象,这就使得在单个形象的叠加中,以商女的歌唱反衬当时的权贵富豪沉溺酒色、不理朝政的丑恶行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此境一出,诗歌的含蓄凝练跃然纸上,以极少的意象,表达出丰富广博和深刻的内涵。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朗读诗歌以至于成诵,诗歌对同学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黯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篇2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语文;诗歌阅读

作为浅层学习的对立面,深度学习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界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尤其是它所强调的对学习者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毫无疑问是当下我们进行各种教学革新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呈现出侧重死记硬背、知识体系零散、学习动机功利性等浅层学习的现状,这既是教学方式程式化的必然,也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必然。为此,将深度学习引入高中诗歌教学,开展深度学习就显得十分紧迫。

一、深度学习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单纯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者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着力培养的是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思考等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对于当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来说意义重大。

1.一种吻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评价方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这些能力素质的指向,某种程度上恰恰暗合了“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积累整合”强调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感受鉴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思考领悟”强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应用拓展”强调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也就是深度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评价方式就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置的,既有基础性学习,也有选择性的提高学习。深度学习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对诗歌多层面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有利于提升诗歌教学效率的新方法理念最终要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够发挥其显性或是潜在的现实功能。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逐步建立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改革理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其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或者是教师自问自答的畸形教学场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都被肢解成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往往就停留在了这些平面化的、凌乱的知识点中,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与批判能力自然无从谈起。深度学习的引入,是对以上问题的一种矫正。构建起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师生来说都是讲授与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教师一方面要为课堂的顺利开展进行更多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则消解了教师原来在课堂上满堂讲的角色,更多演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航者、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努力,去回答诗歌阅读中碰到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的几个规律性认识

作为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走向深度,首先必须服从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但同时要凸显自身的学科特性和学科本质,要服从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领域带有特殊性的规律和认识。总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足课本,细读文本。语文学习的精要在于文本的细读,在于细嚼慢咽之后品味到的“语文之味”。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步骤在于阅读。立足课本进行文本细读是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起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文本细读被推上了前台,认真研读课本成了教学过程的必经之路。细读文本在实践中应做好推敲语言、还原场景和挖掘内涵。语文诗歌的教与学是一门深厚的艺术,细读文本的关键在于走进文本的内部,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情感上的、思想上的共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篇幅较长,但是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群,为我们展现了李杨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二是多元解读,把握方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文本时会呈现出差异性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通过文本的解读来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解答、解决,这是深度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演化为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本,进而去依据独特的视角来阐发、解释文本。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如在教学《归田园居》时,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引导,多元阐释“久在樊笼里”“樊笼”的定义。三是发散思维,阅读创新。作为一个滥觞于美国心理学界的理论术语,发散思维这些年在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备受青睐。从教学角度来说,发散思维是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来关照问题,从而努力地寻求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这种思维方式是多维度的、立体化的。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才能够提升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发散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创新创造。在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方法创新、二次创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源于有针对性的发问。如李商隐的《无题》,运用大量含蓄而富有隐喻特征的典故,通过独特复杂的意象组合,创造出飘忽朦胧的精神世界。

三、促进诗歌深度学习进行的基本路径

由上观之,教师与学生是最终影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深度的基础变量和重要因素。因此,在完善高中语文诗歌深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进行改进。

1.合理性整合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新版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始终存在着一个根本的效果规律”,[2]那就是阅读与整合的循环上升。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落脚点是要建立起知识体系,将新旧知识用问题等因素联系起来,以推动学习者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入,从而实现能力的固化与迁移。这种整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整合教材资源和信息技术,以教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包括中国知网、百度文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完善诗歌背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深度性把握,提炼出有机的教学内容。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升级为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将诗歌教学的目标、设计、评价等要素进行融合,通过引入微视、视频等互动性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情境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诗歌分李白、杜甫等专题进行设计。在正确处理教材、合理使用教参、恰当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当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打破旧事物、探索新事物。三是要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着力做到全员参与、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学生既要扮演一个发问者,也要充当一个回答者。而发问与回答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水平。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十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等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如在讲授《琵琶行》时,要充分考量到由于年代较远以及语言修辞习惯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有理解障碍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各式的教学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肢体动作、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浔阳送别之景,将学生情感代入诗作中,随后进行引导式师生对话,由此衍生差异性解读。

2.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学习效率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高中语文诗歌包含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等不同的类型,差异性的诗歌必然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具体而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几个路径:一是知人论世,多元解读。通常情况下,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多元解读又往往以对话的方式呈现,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凭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并不意味着过分宽容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越界的情感体验与话语呈现。较之其他学科,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作为导读、导学的启发者,应该特别重视价值引领与方向把握。在背景介绍、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步骤,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建构情境,整合思维。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而创建情境,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与情境互动中相遇知识的本质与意义,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重要方法。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相关诗歌的写作艺术、情感脉络等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等多维度的手段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世界。三是细读文本,填补空白。充分利用诗歌含蓄隽永、结构开放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诗歌的空白点进行补充,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四是层层深入,创新方法。通过诵读法、提问法、对比法、合作探究法等全新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变为诗歌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的知识、文本、文献等,引导学生培养起阅读之外的研究意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如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解读中,既要从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体现了大唐恢宏开放的气息,也要透过具体诗歌来分析他的风格、特点,如《将进酒》中时光飞逝、华年难驻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等,无不散发着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3.反思性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事实上,这是师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抓手。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依托评价机制的建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只关注总结性评价,唯成绩论,以成败论英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都较单一。反思活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思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有意识性、调控性的元认知活动。”[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强调反思性,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二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听课、评课等传统手段能够获取的反思性材料已然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以问卷、访谈、无记名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更加有真实性的教学反思,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的学习反思则更多体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自身在诗歌深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诗歌知识体系。换言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都是反思性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学习的深入都有重要意义。当然,深度学习从理论到实现的跨越,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层面来说,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诗歌教学能够摆脱传统注重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迁移能力、整合能力、批判性理解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篇3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篇4

【关键词】学习境界 诗歌教学活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探究 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56-02

诗歌是最美的文学样式,而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落实上述理念与目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打破了以年代、风格、体裁、题材为中心的编排规则,转而以“鉴赏方式”为中心,设立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这就给教学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境界。

一 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的原因及目的

第一,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中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是组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古代诗歌往往是诗人经历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凝练而成的,思想感情深刻而含蓄,再加上诗人为了表达感情所选用的词语、意象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因此学生对待诗歌文本或诗歌考题在理解上有很多困难。从心理层面上讲,通过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可以恰当地落实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三个原则,引导学生将对诗歌文本的心态从仰视转变为俯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第三,以高中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状况看,他们认识诗歌文本的过程及学习的状态基本上是被动的—被动地背诵、被动地回答问题、被动地做作业,甚至是被动地做小组合作探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鉴赏方法的点拨,更缺少深刻生命的体验。从操作层面上讲,这就要求诗歌教学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引导,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由被问,逐步过渡到主动提问,并予以合理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境界,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方法与情感的结合、聆听与体验的结合。

二 学习境界提升与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的结合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师莉萨·施耐尔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把自己看成是读者和文本相遇时悄悄地站在一边的人,即使偶尔介入其间也只是为了让这种接触得以继续或者静静促其前进。如果我站在学生和这首诗之间,把诗解释给学生听,他们就会失去这首诗。”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当做一个阅读的参与者,而不是讲解者或是评论者。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不是某首诗歌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而是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理解的——理解的深入过程就是学习境界的提升过程。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从而升华自己的境界。

1.知识经验的积累——明确基本要素阅读诗歌的起点

主要目标:构建基本知识框架,明确诗歌鉴赏的要点;倾注情感地诵读,建立与诗人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活动:第一,教师必须讲明诗歌鉴赏的要点,包括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讲解这一点时可以结合历年高考真题中的典型题型,比如语言版块中的炼字题,手法版块中的修辞题,形象版块中的意象题,思想感情版块中的主旨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可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究“诗歌鉴赏”四个版块之间的关系、四个版块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个单元的鉴赏方法是怎样的关系。可以明确以下内容:语言是基础,手法是手段,形象是途径,思想感情是目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以思想感情为突破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以形象意境为突破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以语言手法为突破点,三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肯定会有思想的火花,答案未必限制在这些要点。设立这些讨论题目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明确鉴赏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诗歌鉴赏),直到他们遇到了再一次吸引他们的东西(诗歌),这时他们将再一次转移注意,指向他们自己的观念(鉴赏方法)”。第二,强化诗歌诵读。诗歌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艺术样式,本身就是用来吟唱朗诵的。因此,诵读是接近文本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早读、课前五分钟等形式督促学生将一些重要诗歌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在字音、情感变化方面加以示范指导,引导学生倾注情感地诵读。这项活动必须在探究文本之前完成,因为带感情的诵读会使学生以自己的感悟接近作者的心灵。

2.理解分析诗歌最重要的手段:教学内容的反思—基本方法的梳理

主要目标:梳理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点思路,提升感受力;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主动重复演练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充分运用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为教学指导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每个单元都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步骤,是一个“方法指导——示范过渡——学生尝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范例出发逐步梳理解读文本的方法。教学活动也可以围绕教材的方法指导进行。对于“赏析指导”应该组织自读活动,教师点拨要点并补充例证,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应单元特点整理学过的诗歌,用“以意逆志”等方法重新认识这些文本。对于“赏析示例”,更为重要的是诗歌之后的那篇分析诗歌的文章。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编者是如何深入分析诗歌的。对于“自主赏析”,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赏析示例”中分析诗歌的方法,借助参考书,自主分析诗歌,形成书面作业。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转变成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分析作业,再由小组推荐,全班展示。但是,由于境界所限,学生的简单模仿式的分析肯定有许多不足,教师就应在学生诵读作业时予以适时的评价补充,将自己真正转变成为阅读的参与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直接分析文本,教意味着“让学生阐释他们自己创造的意义,教师要力图去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阐释事物”。有了这些环节的铺垫,“推荐作品”部分就可以作为下一层学习境界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探讨。

第二,补充高考诗歌鉴赏各类题型的做题思路与方法。紧扣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四个要素,分类梳理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从标准答案中提炼做题的基本方法。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来进行。这样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教学与高考应试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熟练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三,回顾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每一堂课都有它相应的要点,每一堂课也都有它的分析方法。每节课都进行必要的反思是一种很好的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反思内容可以是梳理分析文章的思路,也可以是对自己分析方法的改进。反思过后还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以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

3.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并予以探究—尝试深入诗歌

主要目标:展现思考分析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在熟悉了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学生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回答课后问题或是应付各种考题了。这个时候,必须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继续探寻出题人出题的侧重点和思路,而后大胆模仿课本和试题中的提问方式,针对“推荐作品”提出问题,设计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讨论,互相提问。具体操作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负责对一首诗歌进行提问和设计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加入讨论环节,组内合作把问题及答案考虑周全。而后由该组向其他小组提问,请其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最后提问者还需要对回答给予评价,教师可以略作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推荐作品”部分众多的篇章,既可突出重点,又可统筹兼顾。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可以提出很多有建设性、针对性、专业性的问题,他们都可以体验到自己分析诗歌时的心态已经由仰视转变为俯视。

4.深入文本,升华情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即理解诗歌的最终状态

主要目标:体味诗歌的个性化特征,对不同流派风格有深入理解,能自我创作诗歌。

诗歌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学体裁。深入诗歌文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诗人独特的语言手法体味诗人的心灵。所以感悟诗歌是一种美的体验,如果只是单纯的做题提问就会把鉴赏诗歌变成简单的技术性工作,使诗歌失去美感,鉴赏也会偏离应有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活动,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之获得美的感受。

首先,运用比较文学的鉴赏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广泛而多样的比较。比如《李凭箜篌引》一课,除了课本安排的与《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艺术风格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拿李贺和李白这一对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进行比较,体会冷艳诡谲与豪放飘逸的区别。在探究《蜀相》时,可以与《书愤》这个同一话题的诗歌进行比较。教材中同时收录的两首《菩萨蛮》,可以进行韦庄、温庭筠“花间派”的内部写作手法比较……诸如此类,教师引导学生紧密围绕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的异同,可以展开细致的比较阅读,更好地深入文本,升华情感。

其次,改写诗歌甚至进行自主创作。好的文学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情感填充的空间,也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共鸣。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就是展现共鸣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梳理自己的生活感受,讲述诗歌和生活共同带来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改写的过程中,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沟通,甚至让他们讲述改写的缘由,这样才能凝聚集体的力量,整体提升学习境界。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部分学生会去尝试诗歌的创作,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予以鼓励——他们开始完成阅读者向创作者的转变——诗歌的灵魂从此降临到每一个敢于创作的学生心中。

“我们唤起自身的学科知识,以确认学习者理解学科所采取的可能途径,并要提供材料、问题、活动,以及评论,使学习者能够实现其某些潜能。”教学就是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习境界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唤醒对美的感受力。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真正回归其本身应有的价值之上。

参考资料

[1]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以有限的课文材料为依托,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接受调查时指出课文内容陈旧乏味或脱离生活实际,学习效果不好。若能结合英文诗歌教学,将英语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美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唤起其对语言的感知和兴趣,提高对英语文学及文化的综合审美情趣,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且可以丰富弥补课堂教材学习的不足。

二、英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诗歌欣赏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美学鉴赏能力,而且“对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日益重视,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英语诗歌鉴赏课。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认为,诗歌是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在意趣盎然的诗意欣赏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通过语言的美感给人以教益。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诗歌有以下适合大学生的特点:

1、从诗歌凝练的语言中学习如何用语。

诗歌的语言艺术在于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诗歌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学到用语的精到之处,从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去把握语言的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在其他语境中创造性地发挥这种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英语水平和技能的提高。

2、透过诗歌的想象艺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诗歌较其他文学形式需要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在字里行间表现的意境使得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性有更深的领悟。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包括对语言蕴藉的把握,对内涵的理解。如果加以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诗歌各种修辞手法学习如何润色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较少的诗歌篇幅获取较多的文法知识。学习比如意想、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有好处。此外,诗歌中的用典多,典故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读诗,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

三、诗歌教学中注意的方面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句讲解,把整首诗歌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破坏了学生对一首诗歌的感悟。诗是情感的艺术,要体会和感悟。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基本常识之外,启发学生内在的诗心和美感的勃发。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语言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体验诗歌的兴发感动,这才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1、情感导入

英文诗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在讲授英文诗歌时,应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把握诗歌话题中的情感蕴藉。在古今中外浩瀚的诗歌篇幅中,情诗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其唯美的文字和柔美的情怀总能唤起众人的共鸣。所以可以借助诗,音,画把一堂诗歌鉴赏课丰富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解析诗句字里行间的韵味,让其感受经典的文字魅力。比如在学习诺顿的诗篇“love me little,love me long”,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较短时间内反复大声朗读全文,注意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通过和已有的情感生活体验的融合,准确把握诗歌蕴含的深刻的爱情哲理。

2、美感导入

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美的。读英语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英语的优美和力量,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在教授诗歌时,应引导学生体会英文诗歌的修辞美,韵律美,绘画美。

2.1 修辞美

我们在理解英文诗时,往往会碰到修辞手段,因为对于诗的语言来说,修辞手段极为重要。诗的美,诗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修辞手段。英文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声,对照,反复,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矛盾修饰等。诗歌的修辞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比如在教授艾米莉的诗歌“ifrecollecting were forgetting”,可以介绍其矛盾修饰的手法,并理解诗人矛盾重重的心理,她的爱情得到的只是思念和哀悼。

2.2 韵律美

文学中诗歌是以声律见长的典范,特别是英语诗歌采用的rhyme和rhythm艺术手段,能使诗歌的朗读产生声乐般的艺术效果。让学生伴着悠扬的乐曲,反复大声她吟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积于心,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比如在讲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Stopping by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刻意采用重复的韵脚而使诗歌呈现出强烈的催眠性节奏,描绘了新英格兰冬日大雪覆盖,神秘幽暗的树林,展现了旅行者内心的孤寂和困惑。

2.3 绘画美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比如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the daffodils”,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欢快活泼的画面――美丽的湖边,茂密的树荫,随风起舞的水仙。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画,描述画面的场景、色彩等。诗歌中没有明确出现的色彩、画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想象补充描述出来。

篇6

徜徉在这部宝典中,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有特定的节奏和音韵,所以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不读,又焉能体会得出诗人的喜悦、忧愁或凄婉呢?

因此诗歌仅靠老师讲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呢?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浅吟、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来揣摩李白、苏轼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语言。其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

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用画面展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醒目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总之,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以点带面

诗歌有独有的艺术技巧。比如意象、意境等,对于高中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就可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些专题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用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四、以练带学

物质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美。

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而想写好古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更好。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篇7

一、古典诗歌是语言艺术

语言制约着诗歌内容的表达,也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语言特别注重抑扬顿挫,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而表现节奏的要素也是多样的,诸如平仄、顿、韵脚、双声叠韵、句式的长短变化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鲜明的节奏,就不是一首好诗。因此,注重诗歌节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如,李白的《蜀道难》,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在语言运用上采用了散文化句式,长短错落,加上“天”“然”“烟”“颠”等字的运用,使之在音韵上层层相叠,而且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旋律。因此,在错落有致的诗句中同样产生了节奏感,产生韵律美。正如古人评价此诗:“妙在起伏。”但是,语音美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才能获得审美享受。

二、炼字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

炼字,就是炼出“诗眼”来。在诗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的“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优美的境界全出。就用句而言,对偶句的使用,比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一对偶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纵横两个方面扩大空间,不但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扩大,而且在极度夸张中,表明自己的收复之心的不灭。

三、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中,注重语言特点,可以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者在阅读中就已经感觉到凄冷及其忧郁的情感。这种感觉恰恰是词人通过这独特的语言形式(由叠字形式)传达给读者的。为此,读者会想,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这时,远离丈夫的李清照,现在找不到生存的依靠与希望。因此,诗歌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孤独、寂寞、痛苦、伤感萦绕在词人的心头,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此,词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而读者从中也感悟到词人内心的愁苦。

四、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存在与诗人的想象联想分不开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在前三行全写景,但这些景全是诗人眼中的“景”,即意象,它们给我们许多想象和思考。诗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黄昏时的,而自己骑的马却是瘦的,风是西风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凄凉的感受。这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为什么还在流浪,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意象感受,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诗歌蕴含的意蕴。

五、“形象、生动、富有韵味”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古诗句,所表达的是优美的景象,它们富有春的气息。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在泱泱的诗海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等等,这些诗句中,形象鲜明,富有情韵。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其形象性十分鲜明,它不但表明春天来了,而且春风把大地“吹绿”了,江南的春天,天地葱茏,生机勃勃。一幅江南春景图展现在眼前,我们似乎呼吸到春的空气,感受到春天清爽,我们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和惬意。这些形象不但给我们以感染,撞击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六、主旨是诗歌的灵魂

篇8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诗歌却成了一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内容,主要是由于诗歌的讲解不好把握,讲解深了可以从形式、语言、以及诗人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拓展,但是这样过于专业了,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也使得诗歌的讲解变得索然无味。反之,则是就诗歌讲诗歌,讲解古诗时只是将古诗译为现代文,让学生了解大意,讲解现代诗则是将现代所描述的内容向学生做大致的交待,然后再让学生来读一读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学生也不喜欢,那么如何来教学诗歌,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诗歌当中的物来代表或者承载的,但是这些物已经变成了诗人情感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诗歌,必须得抓住这些物,然后再来理解诗的内容。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明月”所指代的心境,月本来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而在此诗中更加映衬出王安石仕途不得志的心境;而在《元日》当中的“爆竹”本来就有热闹之感,用在此诗中则体现出王安石在仕途上的得意心情。在学习时,抓住了诗中关键的物象,对于理解古诗,体会意境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诗意。

老师在确定理解古诗的关键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讲解的楔子,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理解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所提到的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企图将自己的名字流传下来,以求别人能记住他,而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就可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石头会因风化而碎掉,这种情形学生是很熟悉的,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一心只为人民,人民会记住他,可以和学生所熟悉的雷锋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三,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与体会,因受体式的限制,诗歌语言又十分的凝炼,思维跨度比较大。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这等方面都没有办法与诗人相比,因此在理解时就会存在障碍。例如唐朝诗人李白在《将进酒》描述黄河之水的气势磅礴时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果在教学时单纯告诉这是描写黄河之水的气势,学生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理解也就不能深入,这样的教学学生也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不如让学生想象一条大河从天飞奔而下,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这样的描述使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气势与意境。

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气势宏大的瀑布,并让学生想象瀑布挂在天空的气势,这样学生就能相对容易体会到黄河水的气势,更能感受到整首诗的气势,并为本诗的理解打下基调,再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诗的风格。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来描述,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但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他们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第四,品味语言。

《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也不同于普通话的散文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与逻辑结构,注重情感表达。许多语句或词语都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典故改编或者直接引用的,学生在理解了大致含义后就要深入理解诗歌了,而在这一阶段就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诗歌。

第五,加强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得遍数多了,读者就会自然地领悟其中的含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朗读还是学生掌握写作的有效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说明“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的音乐及建筑美及诗歌的节奏美。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通过将文字变成声音而入耳的过程是再次刺激学生听觉而深入理解的过程。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9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不论是哪个时期的诗歌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因此学生对古典的诗歌理解比较困难,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参字字解释,每句翻译,缺少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整体理解,因此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感到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品味到古诗词的博大内涵、优美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扣人心扉的美感,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以下是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古典诗歌欣赏的几点看法。

一、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要想全面正确把握某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需要理解作者的生平,如: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家庭出身与成长经历、政治抱负与理想追求等,以及理解诗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是因何写这首诗歌的,这些对鉴赏古典诗歌很大的作用。

二、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遗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读准节奏的目的。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来感知诗情画意。节奏的划分,一般视作者的情感而定,即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三、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与像完美统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就为我们描绘出个漂流天涯,孤独、哀伤、凄凉的游子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记住在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体现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景物,譬如松柏、翠竹、冬梅、、白云等,多用于描写性情孤傲,与世异流的高洁隐士;杜鹃古道、落日、沙漠、边关等往往让人联想到思乡的愁绪。芭蕉、梧桐、秋雨等往往让人联想到凄风和苦雨;溪流、细雨、微草、燕子等常用来描写春天的美景。

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情调

典型的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艺术的美的形象,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思想感情。要么借景抒情,要么融情于景,我们要分析并感悟出来,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对其思想上的局限,也要加以鉴别,避免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

古典诗歌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感情等,而这些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地位、阶级立场、个人经历、道德情操等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豪迈与颓废之分。因此我们应引导和提倡学生阅读和欣赏那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

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以景生情,是作者面对有关的人物、事件和现象等所表露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如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

(2)间接抒情,又一分为二。一种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另一种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情景相生。作者对某种现象或可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此情此景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表现手法

(1)渲染衬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以便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用典。在诗歌中引援事实,这样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说理透辟,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邻”二字为用典,《周礼、大司徒》载:“五家为比。”《周礼、遂人》载:“五家为邻。”

(3)虚实结合。这也是古人诗歌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好处是可以使作品结构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4)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意义,使抽象的情理想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含蓄和深刻。

(5)列锦。是指诗歌句子不用动词,都用含义隽永的名词罗列。

(6)换位。即换位思考,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亲人思念自己。如李白的《关上月》中的“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中的最后两句。

篇10

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传统办法,也是最值得发扬光大的绝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激发想象、联想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中国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乐曲大都失传,但其韵律和节奏还在。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所谓“言由心生,心随情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感,“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读,要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融入感情。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扬抑,进而读出韵味和感情。诵读层次由浅入深的推进是培养语感的需要,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

要想读出韵味,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技巧能使朗读效果更加美妙。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前要先预习本首诗歌的大意和创作背景,给个别字注音、释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必须大胆做示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全班声情并茂、有创造性的朗读氛围。

二、析――设置题型,自学探究

诗歌赏析包括两个方面:(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既是教学的终点,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教学的起点。近年来,广东省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手法、技巧、意境和情感类内容,因此,解读诗歌就应从意象、意境、情感入手,顺势解析表达手法和技巧。

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要引导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手法,多做练习,反复推敲,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情感。第二,从意境出发,抓住词眼,揣摩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设置考题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好方法,因此,设置紧密结合高考考点的恰当考题就很有必要。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有些学生似乎难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去。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掌握。

这一环节,关键要让学生形成书面语言,教师要给予引导和指正,并给出相应的分值,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考试能力中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三、导――点石成金,归纳总结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逐步培养他们规范答题的习惯。

在每次师生共“析”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此类题型的思考模式、解题思路,以便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如,考查意境的角度,可以总结为以下题型和答题思路:1.意象题――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题型,情感务必要答上,如果遇到有些形象类小题实在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形象,就分析诗句进行全面概括。2.意境题――营造了什么氛围、或意境、或画面,描写景色上有什么特点。大体思路是:意象(景)描写(手法)情感。3.炼字题:字意手法(意境)效果(情感)。4.情感关系题――二者如何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等于考了上述1和2题型,思路:景手法意境(画面)情感。

此环节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扮演“顾问”的角色。有时遇到参考答案不够规范的习题,还应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学生参与补充修改。

四、悟――学生自学,探究领悟

“悟”字从“忄”从“吾”,即从自己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想法。悟是自省与领悟,是学生真正从自己内心参透诗歌内涵,揭开诗歌神秘的面纱。悟,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诗词方面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慢慢探索进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