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3 03: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诗歌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 《乡色酒》舒兰。
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11-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银行瞄准了个人信贷业务,并且将其作为银行的重点项目进行开发。个人信贷业务涉及到的种类非常繁多,比如个人的住房、汽车、家电、助学等诸多领域。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利益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在关注个人信贷业务为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它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个人信贷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信贷业务的同时,必须要关注隐藏其中的风险,比如个人信用、银行自身管理以及抵押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规避。
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1.1 个人信用问题
用户个人信用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道德与收入波动两个层面,具体是指用户作为债务人在从事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自行违约,或者是作为保证人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时违约。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贷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方式,其原因除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信用制度比较健全。比如银行与商家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了解到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因此,可迅速的决定是否向该消费者提供个人贷款业务。从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筹建关于客户信用的信息管理数据库,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对申请人信息的掌握还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有时还查不到关于申请人的信用信息,所以我国对于个人信用管理数据库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通常办理个人信贷业务时,银行只是根据申请人所提供了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一些比较基本的材料加以判断,这些资料显然不能够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这也就成为了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1.2 银行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之中学习到了很多管理经验,但是整体管理水平还是有待加强,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就个人信贷业务展开情况来说,对申请人信息获取的渠道,对申请人信用的判断,办理业务的流程都需要加强。
1.3 抵押方面存在的问题
抵押物是申请人为了获得贷款而抵押给银行的物品,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将抵押物进行变现,以此作为第二还款的来源。目前,我国消费品的二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体制不够健全、秩序也有待完善,并且相应的手续也非常复杂,交易的费用也很高,而且变现的渠道也很窄,而且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如果抵押物不能顺利变现,就加大了贷款业务的风险。
2 加强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2.1 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
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是控制这一业务风险的重要基础。个人信贷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业务种类,我们只有提高对它的认识,及时规避风险所带来的隐患,才能顺利、全面的展开这项业务。现阶段,个人信贷业务还受到市场情况、宏观调控、消费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使得个人信贷业务的全面展开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所以,只有加强个人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健全贷款操作流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够推动个人信贷业务健康、稳健的发展。
2.2 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就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可以从信用卡的个人信息资料入手,并且与其他部门所保存的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个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数据库系统,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不断展开,这一资料库也在不断的丰富,同时各级银行将自己的数据库资源联网,实现共享,从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二是由央行出面,在建立一个股份制的个人信用征集公司,专门负责个人信用的评价工作,央行可以联合政法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劳动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这一公司,其任务就是对个人的收入、信用等背景进行记录与统计,最后对每一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这一公司的成立将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但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个人的信用信息,而且能够降低犯罪率的发生,使社会更加稳定。
2.3 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
个人信贷业务有一部分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一是加强信贷准入环节的建设,商业银行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展开个人信贷业务,对于申请人的个人资料、资金状况、信用等级都要进行了解,以判断能否提供贷款,并且严格把握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以防止操作过程风险的发生。二是做好贷款的后续工作,主要是依据客户的贷款习惯、消费习惯,对风险控制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要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协调好、沟通好,要求他们按照有关规定对客户展开贷后检查。三是严肃信贷纪律,出现问题必须要追查到底,对于出现问题的相关人员坚决依法处理,绝不姑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要能做到举一反三,以有效避免同类事件的重复出现。四是采用分类授权、分类管理制度,各级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不尽相同,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分支银行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与操作流程,并且朝着精细化的管理方向发展。
2.4 逐步完善担保体系
担保体系是在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的一个必须保障,同时也是督促借款人员按时还款的有效武器。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法案有待完善的条件下,一是要对现行的法律条款进行认真研读,接受法律争议少、容易变现的标的物来做抵押物。对于产权不清晰,变现存在一定困难,并且在法律上存在一些争议的标的物不视作抵押物。银行一旦选择某物作为抵押物必须保证合法性,并且抵押物足以抵偿贷款。二是对保证人的范围要合理界定,对于收入稳定,背景条件好的客户,可以实行保证担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而且保证人必须要选择信用程度较高的高端客户,至少保证人的自身条件不可以低于借款人的条件。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的开放性逐渐增强,个人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建设的业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展开还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我们可以从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担保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2011,(2).
[2]王晓胄.浅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海南金融,2006,(4).
[3]于志武.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0,(6).
[4]杨廷芳,刘印涛,王大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5]蔡利农,邓宏.试论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途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的古典诗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诗歌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人们提起诗歌必然会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到词一定会想到宋词,而随着文学发展样式的多样化,诗词也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大多源自教材,这一种普遍现象而非个人的不自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
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 语文 现代诗歌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职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不受重视,一是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这类抒情性暗示性强的文体缺乏兴趣;二是因为教师授课也常常难以得其要领,要么是简单的满堂诵读,要么是脱离文本过多引申。那么,怎么获得一个进入诗歌的有效的方法呢?
诗歌是最讲究含蓄蕴藉的,这种含蓄美的重要承载方式就是意象。诗人郑敏曾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正是诗人把自己的“意”寄托于“象”,从而使诗歌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它仍然把意象作为自己的基本单位,通过想象和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所以,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钥匙。
1要抓主体意象的特征
诗人既然常常通过意象表现思想,抒发感情,那么意象一定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主体意象尤其如此。比如《致橡树》的橡树和木棉、《雨巷》中的雨巷、《我爱着土地》的土地等。如果能发掘这些中心意象的特征,便能大略领会诗歌的意旨。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作者以两颗高大的树木――橡树和木棉――寄寓自己的爱情观,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那么木棉能不能替换成其它的树木,比如榆柳桑槐?答案是否定的。木棉除了是高大的乔木外,还有“红硕的花朵”,这一特征既暗示了女情的热烈,又暗示出在肯定自己女性特征的前提下爱情的独立和平等。当时很多人以为,把女人变成表面上和男人一样的“铁姑娘”才是实现了男女平等,其实,对男女特点差异化的忽略才是更大的不平等。作者通过设置独具特征的“木棉”这一意象,展示女性在爱情中追求平等之时对自我个性的坚守,这种超越时代的爱情观正是本诗的主体内涵。
2注意分析组合意象的共性
诗歌作为“意象的联结”,除了主体意象外,还有很多辅助意象,它们共同传达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或情感,因此要注意这些意象之间有无组合以及组合的特征。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归类之后不难发现,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
组合意象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诗歌《雨巷》中意象的组合虽然相对松散,但也能看出共性之处:江南梅雨的潮湿、凄冷;小巷的阴暗、狭窄、悠长;油纸伞的怀旧、迷蒙;丁香姑娘的美丽和哀愁;雨的哀曲;篱墙的“颓圮”等,无不指向一种压抑迷茫怅惘的氛围,领略到这种意境,才能在诗歌美的赏析中更进一步。
3留意诗歌意象的文化传统
篇5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图,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篇6
作者:王佩君
艾青说:“诗歌是灵魂的雕塑。”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却反映现代诗歌抽象、难懂,对诗歌学习丧失了兴趣。诗歌是纯文学,读懂并进行鉴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介绍解读现代诗歌的几种方法:
一、多样化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现代诗歌学习尤为重要。很多人喜欢戴望舒的《雨巷》,就是从一遍遍的朗读开始的。读时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声音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读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除了个别读、齐读之外,还可以男女二人朗诵,配乐朗诵。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适合配乐朗诵;舒婷的《致橡树》,适合男女二人朗诵;的《采桑子・重阳》又特别适合集体诵读。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鉴赏作品。
二、抓住艺术手法 诗歌的跳跃性强,想象丰富,表达的手法多样,只有抓住了每首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才能把握基本内涵。例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篱笆”“草莓”“上帝”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闻一多的《死水》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里尔克的《豹》“客观的忠实描写”,存在先于本质的象征;艾青的《礁石》,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是最主要特色。抓住了艺术手法,就拿到了一把通向文本的钥匙。
三、语言层面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练,要侧重围绕语言进行鉴赏,领悟语言所负载的丰富意蕴,赏析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语言所赋予的美好情趣。如“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冯至《蛇》)“月影”“ 轻轻”写出游走状态下,修长的蛇曲美动姿。欣赏至此,谁还会联想到平时令人厌恶的蛇吗?鉴赏诗歌语言时,还应避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泛泛地、空洞地或概念化地加以评析。
四、进行仿写练习 仿写是进行个性化鉴赏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片段仿写和整篇仿写。例如学习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进行片段仿写练习,表达心中对爱人诚挚的爱。有同学写下了如下诗句:“我愿意是一方池塘/在宁静的乡村/倒映着天上的云彩/倾听着池塘的蛙鸣/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朵温柔的水莲花/在我宽广的胸怀里/悄悄地绽放、绽放……”意境优美,情感动人,表现出他对诗歌的深层次解读。《语文报》上登载了常伟才同学的《雨巷的思念》就是对戴望舒的《雨巷》的仿写,但是又不拘泥于原诗,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借助于语言这个外壳独抒性灵是仿写的最高境界。
篇7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篇8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用白话写诗,更为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鉴赏现代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在作品中的真情。
1.现代诗歌朗读的层次性
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不受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可以更真切地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同时也为朗读者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诗歌有单节的,有多节的,单节诗歌有时因为篇幅长、容量大而需要划分为若干的小层次,多节的诗歌可根据情感的变化和内容的关联程度或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层次的划分有助于更细致地体会文本,也有助于在朗读中更好地把握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学习,相对集中地让学生感知自由诗的优美。现以郑愁予的《雨说》为例,体会层次划分对现代诗歌朗读的意义。郑愁予的诗风轻美如音乐,这首《雨说》更是清新活泼,明朗而耐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雨生命的灵性,把绵绵的细雨化为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读来会觉得诗文如雨丝般飘入心田,沁人心脾。所以这首诗歌朗读时的整体基调是欢愉轻快的,体现出一种积极而明媚的感觉,但在其中又是有层次和有变化的,在朗读时需要细细体味。全诗共有九节,第一节写四月的大地在等候春雨的降临,第二节写雨轻轻来临,温柔而甜美,第三、四两节写春雨希望人们不要抗拒它,而要迎接它、亲近它,第五节写春雨滋润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生灵,第六节写雨从远方来,是笑着长大的,第七八节写雨希望孩子们要像它一样勇敢地笑,最后一节写雨满足地安息,滋润大地,把甜蜜的果实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祝福。这首诗歌的层次感是很强的,也很易于分辨,所以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层次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色彩,在朗读时有意识地体现出这种层次感。这首诗第一节描绘的是细雨来临之前大地干枯停滞的景象,所以在朗读时应体现出一种滞重感和满怀的期待:“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两个“等待久了”要加重语气以显现出急切感,“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子”,这几句场景的描绘更要突出一种凋敝无力之感,语气要相对沉缓,直到最后一句“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转折,春雨一来,一切都将改变,所以朗读时要用兴奋而又柔和的语气,带着一丝惊喜,体现雨的降临所带来的喜悦。第二节主要写雨的温柔和对大地上的孩子的爱,所以语气要更加柔和,像一位母亲说给婴孩的温言软语,“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这样的诗句也需要用甜蜜柔和的语气朗读出来,展现出母亲呼唤孩子时的柔情。三四节的语气要变得急切一点,雨希望大地上的孩子不要抗拒它,“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春雨带着满满的热情而来,它希望和大地上的孩子们亲密接触,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它的滋润,所以这两节要表现出春雨迫切的恳求,应该加快语速。春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感受被洗礼过的大地,所以到了第五节,语调变得明朗起来,“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几句诗歌充满了童真童趣,朗读时要进入情境,想象自己还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子,伴着细雨,在田野、牧场、池塘和小溪边愉快地玩耍,所以朗读时的感觉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欢畅的。第六节又要转为和缓的语调,雨在讲述自己从哪儿来,是怎么长大的,读时要饱含温情,第七八节是全诗的,是雨教给孩子们要勇敢地笑,这两节的感情是最热烈的,“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一系列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一个充溢着欢声笑语的世界展现了出来,朗读中一定要把这种快乐的感觉传达出来,使听者仿佛听到了柳条儿、石狮子和小燕子的笑声。最后一节写春雨落地安息,留给孩子们甜蜜的果实,语调又缓了下来,变得较为平静,还有淡淡的感伤,但更多的还是对孩子们温柔的祝福:“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在朗读前对诗歌进行分层处理,体会每一层次体现的不同的感彩,再用最合适的语气语调来表现,会使朗读更有节奏感,更加灵动,更加引人入胜。诗歌文字本身是具有画面感的,而朗读时通过声音的张力,语气语调的变换,会使画面动起来,带给人更为立体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2.更高的朗读追求――诗歌朗诵
前面已经论述过朗读和朗诵的区别,朗诵是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口语表达中最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朗诵带有表演性,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并不适合经常使用,但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朗诵水平,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朗诵指导,以训练学生更高的朗读能力,也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有更高的朗读追求。现代诗歌是非常适宜作为朗诵材料的,许多经典篇目都被搬上舞台,成为人们进行朗诵艺术表演的最佳选择,所以笔者将在此谈一谈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朗诵指导。
朗诵是极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所以要追求朗诵的个性化。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表达复杂多变的文学情感的基本能力,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朗读中渗入丰富的个性体验。而提倡诗歌个性化朗读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对于诗歌的解读不可僵化,禁锢学生的思想,要锻炼学生的多元解读思维,让他们明白每一首诗传达的不只是一种情感,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了多元化的欣赏和解读,才能使个性化的朗诵成为可能。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感情细腻的现代诗歌,写的是诗人在静谧的夜晚遥望星空,满天的星辰勾起了他内心的温情和朦胧的憧憬。江河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这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在诗中抒发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讲解朦胧诗的特色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但是不能过于强调所谓的诗歌主题或者深究作者每一句诗歌有怎样的隐含意义,这样会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赏析和朗读。比如,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诗歌是什么意思?书上给的参考答案为:“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本来意蕴丰富的诗句被略显生硬地解读出来,还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这两句答案来讲解,必然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因为以学生的情感经验是不可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当时诗人的处境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本身,把自己当成这首诗的主人,想象自己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这样的感受,比如青春的孤独,求学之路的寂寞,家人的牺牲和重托,这些真实的情感都有可能在诗句的诵读中激发出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体味和联想。当学生产生了与作者的共鸣,在朗诵时才能有真情实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惫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只有有了真情实感,这样的诗句才能更有力量地表现出来,或许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面“飘动的旗子”,这面旗子给他们带来鼓舞,可是旗子的内涵又各不相同,这才是诗歌朗诵应该达到的效果。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听众。
篇9
关键词:中学 现代诗歌 第一课
都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林淑婷老师执教的何其芳的《秋天》一课十分的精彩出色,相信对所有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开好初中现代诗歌第一课都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现将自己对林老师在诗歌教学与课堂有效性二者完美结合的感悟与众同仁分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现代诗歌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内容、形式和艺术方面不迎合中学生的需求,不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且现在教学上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诗歌教学以人文本和美育之感。这也让一线老师陷入比较为难的境地。初中语文具有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教师既想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地欣赏诗文、体会意境,又要教会学生掌握赏析和应试技巧,实乃不易。林老师在《秋天》这堂里让我们明白了诗歌可以读得这么美,读得这么轻松,让学生既能爱上“快乐语文”,又真正地掌握了技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个人认为,一堂优秀的课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工作。而课前工作准备主要分为两方面: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他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现有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写出符合自己本班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当然,在这一步骤中,每个老师对教材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能以教材为依据写出具有创意并融入自己独特见解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是教学的成功。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终点,所以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准备工作:例如借助字典做好解决生字词,同时初读全文以获得真实的初读印象,再细细品味,带着疑问来听课,效果才佳。从当时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这两方面,林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二、注重诵读 营造诗意空间
将各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读来感知文本、带动文本语言的品析,从而达成体悟诗情的目的是大部分教师都喜欢的教学环节。且林老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也较强,课堂当中琅琅的书声使人置身美好的诗歌世界,营造了诗歌教学应有的意境。
笔者认为,读的形式多样,并不是每个有朗读能力的教师都能将此环节运用得恰如其分。难得的是林老师以一年轻老师的身份,但教法却不失老练,她不仅注重诗歌诵读,而且注重诗歌诵读的实效性。林老师设计的第一环节就是“听秋”。通过配乐视频朗读,课堂一开始就用古典的配乐和大师的朗诵声声,营造起“秋天”的意境。可以说,一上课,林老师就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拉入了诗境。在听完大师深情的朗诵,学生们也是跃跃欲试。这时班得瑞的《安妮仙境》如天籁之音响起,林老师又拉着我们的手进入了第二环节“诵秋”。全班学生在柔和的音乐的伴奏下齐声诵读,他们读秋的同时全身心也在感受诗歌带给他们的音乐美和音韵美。在这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教师营造出了一个比较诗意的空间。
第三环节的品秋里面也穿插着朗读,此处看似意外实则出彩。在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针对该小节的两个题目时,教师充满感情地范读,此时学生思,听,看,写多重思维并进,课堂的高效集中于此。先听秋,后诵秋,再品秋,层层深入。品秋之后,再由学生读秋。就这样,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诵读,品读之后带着理解再诵读。每一次的朗读都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而对诗歌意境的越靠近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二者相互促进、携手共前,岂不美哉?
林老师将“品秋”作为其解读文本之环节,是她带领学生体会秋天三幅画面的过程。在这里,林老师的分析详尽细致而且巧妙,可谓“题题有意,步步为营”。品读第一小节时,林老师抛出了“哪些东西体现了农家风光”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意象去体会诗歌勾勒出的情境,而学生也能答出了“背篓、镰刀”等物。林老师进一步“逼问”学生:“为何用背篓而不用卡车呢?毕竟卡车装的更多,更能体现农家的丰收啊”?听到这个问题,不单单是被提问的学生傻了,作为听课老师的笔者心里也是咯噔了一下:此题该做何解答?教师这不是在给学生挖陷阱吗?林老师看着大家一脸茫然,继续引导:“背篓与卡车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答开了:有说背篓比较小,卡车装的多;有说背篓只能用肩膀扛起来,而卡车必须用油才能开动……教师又问:“那乡间小路上农民背着背篓的场景和开着卡车过去的场景,那个更适合这首诗歌的意境”?大家这才醒悟过来,林老师轻轻一点,道破其中奥秘:“背篓是需要双手去完成,与人体接触。”于是学生们答出了第二问题:这一小节营造出一种宁静、丰收、休闲的农家氛围,而“背篓”比卡车更能体现农家的朴实。从背篓这一词广泛的想像空间来营造浓郁的诗意角度去探讨,这样,学生可能就会对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有了自己的切身的体悟。而在林老师设置的阶梯式的问题里面,帮助学生将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具有诗意的美丽秋景图。可以说,对诗歌本身的解读以教参为依据,加上教师个人对诗歌的个性而深层的解读,从而形成了诗歌教学的诗意是林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
三、还课堂与学生
教学要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愉悦、兴奋体会到发现和成功的乐
在课堂教学的第二节,林老师煞费苦心找来两幅画,让学生找一找哪幅画更能表达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一节诗,两幅画,这跟现在学生中十分流行的“找你妹”(一款找不同的游戏)如此相似,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可想而知。有的学生抓住了诗歌里面的“圆圆的网”而选择了第一幅,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圆的网”,给读者什么的样的意境?学生们七嘴八舌表示圆网容量大、充实,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顺理成章地描绘出渔民清晨出航时盼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还有学生发现了第二幅图有夕阳之景,而诗歌里描绘的是带有“白霜”和芦篷船的清晨,于是结合诗歌加以朗读,学生边读边体会,一副《霜晨归渔图》的意境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林老师的教学真是做到了“润生细无声”啊!
课堂教学第三节赏析也是一大亮点。林老师将班里某位学生的画放大到课件上面,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画里的哪些意象应该出现,哪些意象不该出现,并请学生来谈谈这样选择的理由。我们知道,“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指内在的抽象心思,“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由此看来,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此教学环节是大有深意的,教师将赏析提到了意象选择的这一高度,这也就完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更近距离地靠近诗人和他的诗歌。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画,学生的评论,学生的思考,一切都让学生说了算。诗歌本也无需有定论,同一首诗歌带给不同阅历、不同家庭背景的读者的感触自然不同。可以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种解读。可喜的是林老师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到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上,而是让学生去呈现他们的读后感,分享他们的见解,品味语言,这占去了全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堂上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正是因为林老师把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才有了这样的效果。这对于第一次上现代诗歌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增加了,这难道不就是此课堂最大的成功之处?
四、巧设写作情境
林老师的课堂结尾更注重实效。课堂的结尾处,林老师播放了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春天在哪里?》的诗歌,并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改写歌词《秋天在哪里》。此环节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林老师做到训练了初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诗歌,如此妙招不得不令人称赞。
篇10
一、做好期末复习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白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消化吸收、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复习比学习新课更为重要,因为新课是一个一个散的“知识点”,而复习往往要求形成“知识链”“知识树”“知识网”,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知识素养与更强的应考能力。
其次眼光要瞄准高考。知识的网,是一天一天织成的。再说,对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应该成为整个高三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复习不仅仅为期末的考试做准备,更要为毕业考试和高考做准备。一套试卷,考查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只眼要盯着期末考试,另一只眼还应瞄准高考。
二、期末复习的重点与要求
根据高二考试范围要求,将重点考察以下几本教材内容:《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而《中国小说欣赏》在本期未曾配发,所以,课内知识的复习将以前三本为主。
1.《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重点文言字词。要求:一词多义要确定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具体义项;古今异义要弄清在古代的意思;词类活用要弄清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活用的类型与意思;通假字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找出其通假的本字。
②重点文言句式。掌握五种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特殊疑问句。要求会结合语境和相关的语言标志会识别,会翻译。
③文言翻译。要求一一落实重点字词(实词虚词),体现文言句式特点,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文言断句。重在从内容上进行句读断句,注意联系有关的句式特点,注意识别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断句。
⑤注重名篇名句的默写。
复习建议:文言文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诸因互解”;要注意对教材名篇的分项梳理与归纳,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联系一点课外的或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训练。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积累字词短语。
②加强散文这种题材的赏析训练,把握此种文体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语言运用。复习建议:题型千变万化,但都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有关。强调三点:
①入格。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语言运用题,一定要符合特定的要求。一是特定的应用文体的要求,如对联、贺信、一句话新闻、开场白、警示语、标语、口号、图文转换、仿句等等。二是要符合有关的作答要求,认真看清,建议勾划出来,并逐条遵照落实。
②得体。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所在。主要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场合,符合特定的运用要求。
③显美。语言运用不应该只求答完就了事,要力求作答的精准雅美,充分展示自己的人品修养文采才华。
4.作文。在抓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突出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复习建议:
①注意审题、点题、扣题;
②注意列提纲,至少要考虑中心、材料(详略、先后)、结构、手法、开头结尾等;
③注意书写与卷面
5.试题演练。
搜集几套期末模拟试题,准备在这最后复习阶段加强演练,使自己面对试卷心中有数。
三.时间安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