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2:3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抒情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抒情散文

篇1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篇2

散文,主要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它不讲究音韵,也不讲究句式,准确说来,是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来看,散文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两大类。

抒情散文虽然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清逸的语言见长,但它的着力点却是在于准确表达作者的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便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即学即练】

杏花村访酒

梁 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赏心悦目,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的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来参观的人,一般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脚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柜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的恬静。原来我国的名酒有四个香型,即:浓、酱、清、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贵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带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这些原料及工艺看似很粗糙,甚至还有点不卫生之嫌。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双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一万三千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呆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酿酒之初即如此。每参观至此,客人们都会问,那粗瓷大瓮难道不可以换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吗?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换成工业蒸馏塔吗?换是可以的,也确曾换过,但是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这些粗则粗点、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得仔细。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却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全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一九一六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名酒。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

喝过酒,也看过了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大院,取名曰“醉仙居”。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泥塑的黄牛从山脚处转来。牛背上牧童横笛,牛后山石上有碑,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陈列室,里面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词。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人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种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一下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的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闲情谐趣卷》,有删节)

1.请你结合文章的第二段谈谈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文学创作中,抒情散文的主体是景物,这些景物就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就可以增加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同学们需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行文中所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回答即可。)

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杏花村汾酒的酿造过程。

(解题思路:这类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同学们只需紧扣文中相关段落进行理解即可。)

篇3

2、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3、母亲是黄集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青翠,闻一下香沁心脾,心里得到恬适不会孤单。

4、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篇4

曾经遐想小学生活,那么美丽,异样动人。此是小学时代,从某些久别校园的学者笔下领略的高等学府风韵;一旦身临其境,给人的感受,却是忧郁多于快乐,苦闷多于开心。

让我不快忧郁的,不是它的恬静安适,不是同学的博闻广志,不是教师的谆谆诱导,而是精神上的迷乱。美丽的校园,乃社会的世外仙境,可以借此逃避世俗诸多纷争,超脱物欲,潜心于精神世界。但为什么,我却总如浮游的幽灵,夜阑时叹息,寂静处悄行?

我好像失落了魂灵,忧郁又苦闷,失望又哀伤,在无助中寻找,向空虚中呼唤。久久思索,仍跳不出迷惘的罗网,苦闷的掌心,愁丝的阴影。思想如昙花一现,等不到真理之光的普照便花谢凋零。我的大学生活,如同枫叶,等不到秋实累累,于盛夏便悄然飘落,难觅踪影。

我不明白,人生中,什么叫做最美与最真?人的一生,该追求标新立异,还是默守阵规、因昔相循,或投身于宗教玄妙意境。也许向上帝祈祷,他会指予我所求,赏赐我所欲。

篇5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 抒情 语言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散文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但是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学教材里,《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 结构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大多篇幅不长,随意性强,但构思独具匠心。人们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朱自清先生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散文《绿》,一开头就写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朱自清的笔下,这种绿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绿了,它被赋予了灵性,因为作者情感的投入,是这片绿有了动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荷塘月色》虽然一路写来,处处见“静”,但是处处的“静”,却衬托出了心中的“颇不宁静”。

2 抒情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细致状物的功力,正如他评论别人的描写艺术所说的那样,笔像“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经验告诉我们,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借景抒情,作者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如《荷塘月色》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脉脉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思所笼罩,真切地表现了当时那种心绪和感情,抒发了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对故乡的怀念。文中写景较多,但很集中凝练,字里行间隐隐地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思绪。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也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这里,景色衬托着人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无以附着,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将受到损害。

其次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眼”,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感的痛惜之情。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背影”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描绘的重点。父亲岁数大了,加之境遇、心情不好,行动不便,但却要坚持亲自去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写得非常细,我们读这些内容,肯定不感到“繁”,只能感到父亲形象的高大。父亲的背影可谓凝聚了“千行辛酸泪,万斛亲子情”啊!

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平时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体现了真挚美。

3 语言表达方面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入画”,他的散文多采用“活的口语”,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在他的散文中,它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平易淡雅,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们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展示在你面前;“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的轻柔,温情送入你的心田;还有写草、写花、写人的活动,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沿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对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语言形象、新颖,含意深刻,把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写得如此鲜活,不能不给人以振奋向上的力量。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利用“通感”的方法,把“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神奇般的感受。

事实上,凡是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诗的意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像一面镜子一样将永远烛照后世!

参考文献

[1]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

[2] 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你们好!我是食品与化工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9班的学生蒋金良,来自南阳市宛城区官庄镇新庄村。我现在十分需要领导、学校、国家帮助我,帮我和我的家庭度过难关,让我能有幸和其他的同学一起顺利完成学业。

我的家庭有五口人:爷爷、爸爸、妈妈、弟弟、还有我。我的父母都是农村人也没怎么上过学靠种地支持家庭的各项开支。特别是从弟弟出生的那时侯开始,我们的家就陷入了窘迫之中。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需要妈妈的悉心照料,所以家里的重负一下子都落到了爸爸一个人的肩膀上。爸爸一直都在外边打工,希望能为我挣出大学学费,但每次都是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没有文化,不时间不长就被人辞退了。多次的外出打工并没有实质上改善我们家的条件,反而给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爸爸,留下了许多的伤。现在,爸爸经常都会腰痛,更加不能承担强体力劳动。有一次,爸爸的腰疼的非常厉害,在我和妈妈的强烈要求第一次去了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医生说,可能是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和营养不良所致,若想进一步确诊,还要经过很多检查。然而,爸爸为了给家里省钱,给我留点学费,坚持不再做检查,也再不去医院了。

20xx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带着全家人的梦想,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高昂的学费却让我们一家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我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我原打算放弃继续求学这条道路,早日参加工作来减轻父亲的负担,贴补家用。但是父亲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切体会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所以为了让我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教育质量口碑良好,学风严谨的学校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人经过仔细筛选,多方考证,最终在高考志愿书上坚定的写下了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这几个沉甸甸的字。但这几年的巨额学费是我家2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出来的。而我的父母情愿为了我的前途,我们家的未来背负超过3万的债务。多亏了我的父母、亲戚,朋友,我得到了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机会,来到了美丽神圣的大学,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上大学两年以来,我深知着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各门功课均达到优良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热心帮助同学,在班里名列前茅。从大一起一直担任班级的团支书,大二的时候报考了计算机三级级考试,一直是入党的积极分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大三的学习生活如期而至,而父亲,也和每年一样,又在挨家挨户的为我的学费奔走。每次回到家里都是愁眉不解的闷头抽着烟。这样的情景让我的心里很难受。因为我知道,别的朋友也许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父亲非要让我去上大学。我也知道,父亲一定又是为了我遭受了许多的冷嘲热讽、白眼、闭门羹。我还知道,有很多给我家借过钱的亲戚、朋友也再不愿意借钱给我们家了。这些让我的父亲十分发愁。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真诚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机会,一解我求学之路的燃眉之急。我会以200%的努力好好学习,争取上进!只要自己一有能力,就马上回馈社会,帮助所有有需要的人。特别的是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和巨大贡献的人。

再次真挚的感谢各位领导。

篇7

牛郎织女历经无数个春秋,至今依然相爱!今天是七夕,亲爱的你看见吗?天上的他们正是我们的倒影!

盼望能跟你说着情意绵绵的话,盼望能躲进你的怀内,盼望能得到你的,盼望你的爱。

假如天空下着滂沱星雨,那万点灵光漫天雀跃,我将打开手心期待,那颗最为烂丽的异彩,因为我相信,你的到来

左等右等终于盼来了你的信息,回信时按键的手指都激动得发抖。其实我很在意你!因为我用自己的心血在爱你。

你知道这些天我为什么这样沉默吗?因为我在等待,等你问我原因,然后我会告诉你:因为我想告诉你:我爱你。

我愿化作天空的流星,划破长长的夜空,轻轻掉进你心中。悄悄的遗下心迹,留给你美好回忆。

紧紧地抱住你,让你感觉到我因爱你而加快的心跳;紧紧地搂住你,让你体会到我因爱你而急促的呼吸。

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不管明天就算有坏的消息~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我的心,我的心,就会满意~

手握相思笔,独坐相思椅,望着相思月,想着相思的你,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爱你是真的。

在那相思风雨中,我们再次牵手高歌,就让我的相思,随着那风飘到你的心里,这雨就是我为你流下的眼泪。想你。

爱是一种迷恋,爱是一种无休止的惦念,爱是温柔的呵护,爱是给予和奉献,真的好爱你!

昨天你在我脑子里跑了一天,晚上你在我梦中陪了我一夜,我想说:谢谢你,你辛苦了!

又是一年七夕日,想你念你终得见;愿那鹊桥恒长久,与你相偕至白头!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七夕鹊桥上你更加美丽,我一生一世只爱你!

今晚站在鹊桥那边的是你吗?你知道吗?我在等你!

亲爱的,都说七月七是中国的情人节,让我们共度这一天吧,因为我们比牛郎织女还幸福!

牛郎唱道:我要和你相会,我要亲吻你,——喜鹊呢?天!喜鹊竟然自行相会了先!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祝情人节快乐!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仙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爱你一万年,就从今天开始!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

很感谢你给我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祝我们俩永远相爱,白头偕老!深深的吻你!

织女不用敛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鹊桥执手望泪眼,良晨美景不思归。

天若有知愿我十数年换与你共醉一回。织女尚有七夕日,我岂全无见你时?

今天是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都能在今天相会,可是你在哪里呢?

我爱你~!似乎一万年万万年!用思念编织成爱你的语言,月亮代表我的心!~爱你永远~!

亲爱的,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远远的,送你一个情人节的吻!

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建议见义我们的爱情之桥最好是由我们自己来搭建!

我们不做牛郎织女,因为他们相距太远而相见又太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篇8

这可以说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只有天天乐观向上,

烦恼才不会排徊在你的心里。

人的一生,

并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而在乎的,

是你愿不愿意去面对它。

生活,

不管你的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

只在于你过的生活是开心的——

那么,

其实你也是一直在拥有一笔财富。

要做一棵茁壮的大树,

那就要接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考验。

如果你想自己身边的每一位人都是开心的,

那么——

你也是重要的;

因为,

那些得带你祝福的人,也会真诚的祝你开心……

生活,

就像一张白纸,

只要你愿意在上面涂上自己所爱的颜色,

它,就会变成一张只属于你那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图纸——

篇9

关键词:苏州 明清时期 “三农”问题

自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苏州无疑是其中心。我们常用“三农”问题概括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一总结说明其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对其中一部分的研究必定涉及其他两个方面。本文虽然将“三农”划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但要明确的是每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其侧重点。

一、农业的研究

农业是基础,学者对于苏州农业的研究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土地利用状况等多个方面。如潘国英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了庙会活动和苏州农业的联系。他从立春行春会、赛猛将军会、东岳生日会等五个有代表性的庙会着手,认为这些农事活动或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特色,或展示了与农业有关的时代经济新面貌。夏维中探究了明中后期苏州地区的农业状况,他认为应该重视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劳力集约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范金民对于清前期的苏州农业发展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从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经营、生产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型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程度、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以及永佃制的发展和地权的进一步分化是清前期苏州农业发展的四大特色和重要表现。土地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根基。王克强对于明清苏州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展开探讨,其中水网平原的土地利用问题,涉及地力生产、土地抛荒等方面,说明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很多学者将苏州作为地域范围的一部分做了深入探讨。如朱冠楠、李群将太湖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农林牧副渔整体、系统的生态养殖观念。如赫鹏飞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果树种植研究》、闵宗殿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赵荣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等。在以太湖流域进行的农业研究中,陈家其的文章突显出来。他从气象学的视角,分析了明清这里的气候特征,并认为双季稻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等农业问题都与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关。

二、农民、农村的研究

农民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也是社会的主体。而农村是农民生活的空间。不论是农村什么事物的变化,那都必定有农民的参与,所以对于两者的研究是不可分割和大量存在的。

以苏州作为地域限制来看,研究的成果有很多。如王朗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分析明清时期苏州村落和村落群景观的基本要素。他认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村落生活意境具备了村落中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和拥有一定数量的文人士大夫两个前提条件,使得明清时期苏州的古村落呈现出典雅的人居思想和文化。陈晓红对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户兼业行为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粮食市场兴盛都是农户兼业的原因,而这种分化和分工促进了这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这被看做是农民的理性x择对近代化的贡献。对于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研究大多关注特色民俗。李明在比较苏州与徽州民俗的过程中对苏州的农耕和渔业养殖习俗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其形成的自然环境。谭鑫在总结明清时期苏州地区人民对关帝的信仰时分析了关帝的民间职能,如求财、祈福等,而各州县庙宇普修,展示了这种信仰在民众间的普遍性。王健认为明清时期苏州民间信仰的存在使得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信仰领域中较少正面冲突,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带。这种度的把握说明了统治者对以农民为主题的大量民众的有效控制。

涉及苏州地区的研究大量存在,与明清时期农业研究不同的是,学者较偏爱于“江南地区”这一宽泛的概念。王仲对江南农业劳动中的妇女展开了研究。他认为妇女所从事的劳动是交叉的、多重的,她们的辛劳使得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一定提高,反映在服饰、巨额彩礼、“惧内”一词的出现等方面。李伯重也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妇女所从事的主要劳动问题,他将江南地区“男耕女织”传统模式的充分发展推迟到清代中期以后。他认为自明中后期,农家妇女逐渐脱离农作而专力于育蚕与棉纺织、男子脱离棉纺织而全力耕作的趋向已很明显,大体而言,以“夫妇并作” 为代表的男女同工模式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传统观念中“男耕女织”固定观念的极大突破。周玉兵在论证了明清江南农业中妇女复杂劳动的现象和“男耕女织”劳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农家庭的生产规模和经济生活做出了分析。他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的高额田赋使得江南的小农家庭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依然过着贫困生活。

一些学者的关注点在于农村典型的行业领域。如常红萍、张磊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江南的牙行组织。他总结了牙行组织的概况、条件以及多样的经营方式,肯定了其在商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起到的沟通与协调作用,又强调了不利方面。常红萍、王亚军对江南的典当行业做了研究,包括典当的概况、组织管理方式和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他提出农村借贷经济组织的不健全, 是典当行业存在的原因。抛开其剥削的一面,其对农村发展是有利的。

也有学者也将范围缩小到苏松和江苏地区,如王健的《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周志兵的《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

综上来看,很多学者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展开研究,对于明清时期苏州“三农”问题的研究较为集中在生产模式、农耕习俗、民间信仰、家庭生活以及农村的其他行当等方面。农业是农民和农村的载体,对于纯农业性的研究主要是水稻、水生蔬菜、果树等。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花、树的种植也是大量存在的。同时,对于食用性农业产品的研究自然让人们联想起明清苏州地区农民的饮食习惯以及农产品的食用与销售问题。其次,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涉及。这些都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J].中国农史,1991(3).

[2] 陈晓红.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3] 常红萍,张磊,王亚军.明清江南地区农村牙行组织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

[4] 常红萍,王亚军,明清江南农村典当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

[5] 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J].中国农史,1993(1).

[6] 赫鹏飞,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果树种植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1.

[7] 李明.从生态民俗角度比较明清苏州与徽州的区域民俗文化,民俗研究[J].2006.

[8] 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

[9] 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J].古今农业,1999(2).

[10] 潘国英,从庙会活动看明清K州农业经济略[J].中国农史,1992(1).

[11] 谭鑫.明清苏州地区关帝信仰与民间社会[J].黑龙江史志,2013(32).

[12] 王克强.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00.

[13] 王朗,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苏州大学,2005.

[14] 王健.祀典、私祀与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J].史林,2003(1).

[15] 王仲.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J].中国农史,1995,14(4).

[16]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7] 夏维中,对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中国农史,1996(2).

[18] 朱冠楠,李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D].中国农史,2014.

[19] 赵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0] 周玉兵.明清江南小农的家庭生产与经济生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障碍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直是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它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我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数学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也呈现出无效的现象,问题情境的创设呈现出无趣味化、无生活化以及无障碍化的缺点.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在此提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三化”策略.具体论述如下.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呈现趣味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有多么重要,如果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何谈学好数学呢?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尽量呈现出趣味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来.

例如,笔者在执教“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希腊有位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他热爱旅行.一次,他旅行到古老的埃及王国,在那里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埃及的司祭长等人陪同泰勒斯一起去看胡夫金字塔,看着看着泰勒斯突然说:‘你们中间有谁知道这座金字塔到底有多高吗?’众人皆表示不知.大家表示说:从来没人知道胡夫金字塔到底有多高,文献中也没有相关记载,他们的现有知识也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但是泰勒斯却说这是完全可以立刻测量出来的,比如可以根据人的身高给测量出来.大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大部分人都表示怀疑.但是,很快就看到泰勒斯拿出一根结绳,在助手的协助下测量得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还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相关故事图片.故事讲完以后,同学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似乎是意犹未尽.看到此种情况,我很高兴,故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我顺势问学生:“哪名同学可以告诉我泰勒斯究竟是如何测量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的?”他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出我这个问题.我接着说道:“不用着急,学完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呈现生活化

现行初中数学新教材的鲜明特征就是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所谓的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主要就是说如何把我们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把原本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和具备吸引力.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初中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掌握和解决我们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更可以很好地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尽量呈现出生活化的特质.

例如,笔者在组织“统计”教学的时候,就曾经安排学生对他们周边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情进行一次调查.如同学们都喜欢喝什么牌子的饮料,大家都喜欢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班里的同学业余时间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再加上学生的实地调查,同学们作出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统计数据.然后拿到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这时候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各个小组所做的统计数据中,你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自由组合,建立了一个个调查小组,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很多小组还作出了明确的分工,比如有人记录、有人统计,还有的同学充当调查的小记者等.在小组合作中,最终得出了他们感兴趣的统计数据.此时学生不仅获得了生活的体验,还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数学能力,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使我们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增强了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使大家更加留意身边的生活和事物,最终建立起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很多学生在活动之后纷纷跑来和我谈心,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希望我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呈现障碍化

虽然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在挖空心思创设问题情境,但是他们中的很多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过于简单化,丝毫没有给学生提出思维障碍,往往是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想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让我们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尴尬,挖空心思却没有起到本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大量存在的话,长此以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使问题情境具备一定的障碍性,不能过于简单.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性,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促使我们的学生可以从该问题情境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最终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我们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的范围也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感觉云里雾里,无所适从,不知问题的解决究竟从何考虑,从哪里寻找到切入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障碍化特征就是要求我们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临界于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我们的同学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状态.

例如,我在执教“正方形的判定定理”的时候,曾经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丽想买一块纱巾,这块纱巾非常漂亮,就是她一直想买的那块.但是,当她拿起来仔细检查是不是有瑕疵的时候,发现这块纱巾似乎不是正方形.卖纱巾的老板也看出了她犹豫的表情,立刻把这块纱巾的一组对角拉起来给李丽看,是对齐的;李丽还是在犹豫,于是卖纱巾的老板又拉起纱巾的另外一组对角,还是对齐的.为了验证这块纱巾确实是正方形,老板还把纱巾的四个角与桌面的90度角进行比对.最终李丽决定买下这块纱巾.说到这里,请同学们说一下,李丽买的纱巾究竟是不是正方形呢?谁能帮李丽检验一下?问题抛出以后,学生开始不断地思考,通过探究,他们终于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四边形究竟是不是正方形,首先要明确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相等的,其次,要证明这个四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把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我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李丽究竟是依据什么原理最终判断这块纱巾是正方形的呢?假如李丽想把这块纱巾改成小正方形,与此同时其四个顶点恰好还是在原来纱巾的边上,那么她需要如何进行设置?其中面积最小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应取在什么地方?这一席话,又立刻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在下面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终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的数学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好的成功体验,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不能过于简单化,而是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让他们在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这样他们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才会更加牢固.

四、结 语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已经显得迫在眉睫.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时候更应该多方面进行考虑,让我们的数学情境创设尽量能呈现出趣味化、生活化以及障碍化的特点.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生活、能遇到障碍,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当中来,最大限度上提高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慧.论职业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2]金如.问题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3]王绍福.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