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1: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鲁迅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鲁迅散文

篇1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2、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3、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6、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8、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9、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10、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1、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12、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13、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现了就更好。——《外国也有》一九三三年

14、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5、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16、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17、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8、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19、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20、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21、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22、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2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4、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25、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26、「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病后杂谈之余》一九三四年

27、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28、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六15、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29、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30、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31、「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32、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33、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34、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5、“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36、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7、「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25、「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38、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39、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篇2

她回答我说,眼泪淌进血液,渗入骨髓,难以戒愈。我听后不禁有些啼笑皆非,似想嘲笑她的矫情和浮夸。可她眼睛里的坚毅平添一份斑驳让我不忍忽视,听说这是眼泪结痂过的痕迹。

两年后我遇见了你,我终于开始相信眼泪的份量。

谢谢你用33天陪我完成了恋爱练习时。遗憾的是,我还没学会怎样用眼睛临摹你的微笑、还没学会怎样用鼻腔清嗅你的习惯、还没学会怎样用唇型复述你的喜好、还没学会怎样用心跳编辑你的情绪。还没学会,你已离开,就像来不及收拾的包袱,即便负重却仍旧不改突降的仓促旨意。

烂俗的剧情错乱的节拍,原谅我这个俗人事无巨细的陈述。

我一度想要戒掉眼泪,假装从来不曾难过你的离开。也一度试图销毁想念,就像从未被孤单俘获过一样。可我几欲尝试却败给自己。

我想在下过雨的清晨给你送一杯拿铁,可你需要的仅仅是一把雨伞;我想在相隔时日后的见面里予你深拥,可再见面你只想要一句轻轻的问候;我想在奔跑的清晨用相机记录你我,却不知此刻应该用毛巾替你擦干汗痕。

千堆雪与长街,日出一到彼此瓦解。我们之间,缘不逢时无计可施,我哪敢作怪其他。

就像无数段被生活拆散的爱情,刚牵手时有走到最后的勇敢,可想分手却又不缺理由。

梁静茹从勇气唱到分手快乐,还是没有与玛莎共铸幸福;林忆莲和李宗盛才子佳人,十年之恋造就了那首当爱已成往事;张国荣在人海中浮沉,终究来不及与梅艳芳共白头。

原谅我中途切入别人的故事妄想模糊自己的难捱。

原谅我试着感同身受假装不是这场爱情的傀儡。

你知道最讽刺的后来是什么吗?是我拼命在脑海里放映你冷冷语调,却依旧在心里死命惦念着你的好

;是我走路忘记步伐的稳重,一跌倒还以为会有怀抱深拥;是夜晚被你毫无预兆的闯进梦境,醒来后眼泪蔓上脸庞一伸手却握紧空气;是……是我明知道你已走远,可不管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你的影子。

是不是用情太深总会负载,以至于被失望凌迟后,心心念念着的仍是你的快乐。

频频回头间你已换上利落短发眉目更为硬朗。我多想回从前时空,一出门还能看你微笑的脸;我多想将时间倒退,夜晚还能听你浅语晚安;我多想被时光厚待,满腹心事所幸还能倒戈予你;我多想让生活等等我,哪怕后来只能在追逐你的长途里看到你的背影。可是我又多想忘记你当作从来没有遇见过。只怪时间之手将爱强韧折断。

我也想越过荆棘去拥抱你,断掉想念的挣扎狠了心说真心谎话。思念在发酵,有些美好始终不会腐烂。我还是会保留那份专属你的温柔,在某个合适的契机汹涌出热情寄给你。

席慕容说,“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在我心里/我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痛。”所以我不敢在继续这篇文字的延伸。

如何戒掉眼泪的毒性 是你教会我想哭就要笑。将眼泪咽下让心事结痂。

你终于要离开。

所以我的眼泪里全是你的影子。

所以我走过的路都循着你的孤独。

片尾林宥嘉细腻的声线闯进寂夜

陪我一同戒掉眼泪的毒性。

“辉煌哀伤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的离散,为何生命不准等人成长,就可以修成过往,我曾爱过你 想到就心酸。”

篇3

在柔石的散文作品中,本人比较欣赏的是《人间杂记》。有关这篇散文,《柔石的生平和创作》[2]、《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3]、《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4]、《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下卷)中国部分》[5]、《浦漫汀儿童文学序跋集》[6]几本书中略有提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上,但是忽略了《人间杂记》在柔石整个散文创作道路上的重要转折意义,缺乏对促成这一创作转折原因的考究,对文本中创作特点具体表现方面的分析也明显不足。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点出发,尝试对《人间杂记》一文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学解读,希望可以借此带领更多的读者走进柔石的散文殿堂,为今后的柔石散文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柔石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23年至192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柔石散文以抒情散文为主。从内容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写浪漫缠绵的感情,如《忆S君》《别蕙》《对花》;另一类是抒发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厌恶与憎恨,如《诅咒》和《不安》,“他向旧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并用强烈的抒情笔调激起读者对黑暗的憎恨”。[7]1928年往后的散文创作为第二阶段,在这期间柔石决定要转变创作风格并付诸了实践。柔石在朝花社倒闭前后曾对鲁迅明确表示过“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鲁迅劝其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是柔石依然坚持、肯定地回答道:“只要学起来!”[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柔石决定转变创作风格的决心,而《人间杂记》正是创作于这个时候。

《人间杂记》是一组六篇散文,其中的《偷果子的小孩》《死所的选择》《卖笔的少年》《六月的赐惠者》这四篇文章描写了穷苦儿童的不幸遭遇,本文将着重解读以上四篇散文。《人间杂记》意味着柔石开始关注底层人民、关注旧时代背景下贫苦儿童的苦难生活,表明柔石开始尝试通过散文作品来唤起人们对儿童、对下一代的关怀与重视。

柔石之所以会将创作的笔触深入底层人民、贴近儿童生活,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这与他本人的一段自身经历有关。1924年,柔石应聘到普迪小学教书,他整日与孩子们在一起,逐渐了解了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与孩子们更为亲近,也使他更加容易关注当时社会下的儿童生存环境,让他认识到为儿童创作的必要性,这为他后来的创作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二,柔石在与鲁迅的长期相处中,从鲁迅那里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鲁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柔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柔石开始在创作中关注现实、关怀民众。

篇4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朝花夕拾》精彩片段: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创作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露了年少的疯狂时期,从中品味童真的乐趣。

百草园讲述了的景物美,同时也表达了“我”贪玩、淘气、有好奇心……种种的景物让我感觉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及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讲述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但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花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室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先生是本城中级反正,质朴,博学的人。但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连撒很难过还有怒气。

篇7

林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著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

Q:旅游与旅游散文的写作,这二者如何结合?

A:大自然的美常常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旅游既是对风光的欣赏与开阔眼界,更能在辽阔和壮观中摆脱束缚,重新发现新事物,新世界,新心情。于是即景生情,写出心中对风景的理解与思考,可谓一吐为快吧。对人文景观和对历史环境加深了解,进而加快思索,游记绝对不能写成导游词。

Q:在旅游中有让你无法忘记的人吗?那一定是很有特点的。

A: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城市热那亚,头一回目睹了吉普塞姑娘。当时我们在喧闹的街头匆匆忙忙地走着,突然,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女紧贴在我们身旁。我警惕地看到那高高的鼻梁和一双双乌黑的大眼睛上闪烁的

光芒,还有嘴角天真无邪的笑容。跟随我们的意大利朋友笑眯眯地一边说话一边悄悄地推开她们。她们手挽手趁势倒在地下。原来她们是在埋怨破坏了她们今天刚刚要开张的偷窃营生。

第二回是在瑞士琉森湖滨,我在眺望远近美景,并幻想着怎么能爬到对面山崖上俯瞰茫茫人海。突然见一个俊俏的少女,正将她的手指伸进游客的口袋里。我正想给小伙子提个醒,却见她已经把那个钱包丢在地下,然后风一阵地跑开了。那游客赶快拾起来,发觉那姑娘只取走了几张数目不多的钞票,剩下的是厚厚的护照和卡。小伙子高兴地喊叫了起来。

第三回是在维也纳候机厅赶飞机,生怕误机。这时从柜台后面走出一位吉普塞姑娘,她穿着航空小姐的制服,落落大方地带领我们从容镇静地穿过拥挤不堪的人群到达通向机场的闸门。然后,抿着嘴微笑着右手指引我们往里走,大家高挥着手向她致谢。

Q:你如何看待这些吉普塞姑娘?

A:她们属于流浪部族,从未养成读书此类的文明习惯,在繁华都市寄居,只好依赖偷窃为生了。如果让那些习惯于自由自在的流浪者也都接受谋生的训练,那么善良的吉普塞同胞是否会生活得更正常和幸福呢?

Q:现在都市盛行着徒步游热,“驴友”们背着50斤重行囊,集体翻山越岭,检验体能和毅力。你有过负重赶超的体验吗?

A:我有过一段偏僻山村里接受再教育的经历。1975年冬天,我被下放到河北省建屏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住在一座四周用土砌成的破房子里,窗户上贴的旧报纸已经破碎,西北风强劲刮来,浑身就像是泡在冰水里一样,急忙在泥地上踱步,仰起头张望被烟火熏得漆黑的屋顶,突然觉得我不能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这样混沌的生活里。于是满腔热情沸腾起来,迈出快步冲出狭小的院子,来到在峭壁下流淌的河边,看看河里黝黑的流水和混沌的石块,顿时想到贝多芬《第五交响乐》里磅礴的旋律,真想大声疾呼努力生活和奋斗吧。回到寒冷的破屋里,从炕头被窝下摸出一盒火柴,点着油灯,在幽暗的灯光下铺开厚厚的棉被,悄悄钻进去,窗外寒风凌厉,浑身禁不住颤抖起来。在当时二十多年的生活里这是我头一次遭遇刻骨铭心的寒冷滋味,也应该是一种幸福的经历吧。在颤抖和幻想中竟很深沉地睡着了。白天起来在冰天雪地挥舞铁锹,翻动着冻成一团的猪粪;在雨雪霏霏的大河两岸赶着毛驴运送泥土。虽然每天相当的劳累,内心里却非常冲动,于是花了几个夜晚的功夫在油灯下写出了一百多行的抒情长诗《我们的队伍在山里》,发表在1958年2月号的《诗刊》上。

Q: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你的旅游中一定会有许多不同寻常的感慨和思索吧。

A:小时候背过许多名句,于是总会有许多时候在景点上相映成趣。比如我小时候背诵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时我使劲儿去猜着寒山寺究竟是什么样,在寂静和凄凉的冬夜里听着古庙里敲起嘹亮的钟声,心里不只是慰籍还是惆怅。几十年过后,我终于来到这座闻名的地方,从此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尽管是一面之缘。那是初冬的薄幕时分,迎着一片片桔黄的落叶,走进寒山寺红色的大门。

还有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的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就是因为范仲淹的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让我浮起如此缥缈的图景。终于来到洞庭湖畔,溅起的浪花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在提醒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向远方的世界。仔细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小巧玲珑的它使我异常兴奋。

篇8

鲁迅曾在《莽原》上陆续发表过十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总题为《旧事重提》。虽是回忆的文章,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无硝烟斗争的痕迹。

有人说鲁迅是仇猫的,而且狗也是仇猫的,这不是证明鲁迅先生是狗了么。但鲁迅承认自己是仇猫的,说起原因他觉得理由是挺充足,并且光明正大。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它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其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这一点我觉得猫和那些叛国叛民的汉奸颇有相似之处,虽是中国人的种,却对侵略者殷勤献媚,点头哈腰,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而后又因为可爱的小隐鼠的死让我对猫的仇恨更深了,即使后来知道隐鼠是被长妈妈不留神踩死的,但这种怨恨从来都没有消散过。

鲁迅年幼时有一个“保姆”——阿长,大家叫她长妈妈,鲁迅平时叫她阿妈。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也是让鲁迅所不耐烦的,其实那些规矩说白了就是旧时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素称迷信。但是她又有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淳朴,厚道。幼时的鲁迅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无意中向她说起,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她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这使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于是对她最后一点误解也烟消云散了。

篇9

解读属于鲁迅的《复仇》

摘要:对于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常规阅读常选择文化批评,也就是从对看客的憎恶和疗救民众的角度进行解读。此种批评视角立足于鲁迅精神特征,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释读出鲁迅创作此文的全部意图。在其于“人”角度之外,还有一个于“己”的角度,即自我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其在1934年致郑振铎信中对《复仇》的解释则表现出其彼时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宣泄 婚姻 二周失和 转变 从欲而为

篇10

现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须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 “品读”、“赏析”、“感悟”中, 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思想,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品读“语言美”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其细腻的笔触,高超的写景技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严谨而洒脱,平实而惊人的语言,拨动你的心弦,触及你的灵魂,更使你留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一重要任务。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反复,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绘景物还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写“活”,就要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别”,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譬如同是写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这是被初阳蒸融的缘故;雨天里的春草则是“青得逼你的眼”,这是细雨滋润的结果。再如写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细密,“像花针”形容它的状貌,“像细丝”形容它的绵长,而“密密地斜织着”,更把微风吹动细雨的景状写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说,在《春》里句句是景语,句句也是情语,通篇绘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树木、风雨,无不渗透著作者对春天到来而勾起的无限喜悦的情绪,而显得“气韵生动”。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突出了爬的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春》为什么有那样大的艺术魅力?关键就在作者善于体物写真,他以为“逼真等于俗语说‘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气韵生动”。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雨景确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写“活”,还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说,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暖和舒适地睡着”、“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她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等等拟人化的语言,再现了济南的娇小可爱,像个可爱的胖娃娃睡在温暖舒适的摇篮里面的感觉,不但突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也侧面暗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气候特征。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孕育着浓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精辟”主要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人物的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精心地寻觅、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诵读,把品味寓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才得以进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释放和升华。

二、赏析“意境美”

现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语言精美、含蓄、精辟外,还在于它再现的优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这是散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而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在引导学生赏析散文的意境时,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绍的“祖母之死,父亲卸职”的背景交代,尽管是寥寥数语,却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情感氛围,了解了这一切,再分析父亲的一系列举动时,才能感受到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独特性。《风筝》一课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两处交代了“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现意境的真实性。在教学《台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头脑中真实地再现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从而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进而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从“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从而体会作者崇敬和悲悯的双重情感。

三、感悟“主题美”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慨是因为自己从小忍受病痛的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强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时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种深沉的悲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借助一树紫藤萝花来睹物思怀,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些都是个性化的,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才能够感悟到。

再如,《风筝》的主题,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这些都是从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或者说引导学生感悟的思想内涵。

对于《老王》一文的主题探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作者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听说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为了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而且总是照原价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无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发自内心地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本再现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小事情引发大主题!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窥探大道理、大主题。

总之,散文的教学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陈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赏》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