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8: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清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清玄 乡土散文 散文特质 佛学意识 情景交融 意境
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在《卖茶老妇》中,林清玄用静默的安详展现了老者的温暖。
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
老妇人衬着那一袭金澄色的夕阳,仿佛笼罩着一层光辉,她默默无语,只是用心冲好一杯茶,再缓缓的踱回去,用一只眼睛看着你,看着这个世界,淡定的步履和温暖的眼神展现了其心灵的安详,营造出一种静默的肃穆之美。而作者在寺庙中,一人、一茶、一碟瓜子足矣,“一”字有“纯”之意,简简单单就是人间至美,平平淡淡就是最好。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展现了平常生活中的美,挖掘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景、事相融的表现手法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模式:他将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文物事件相联系,引出下文后再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将其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美好的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淡雅风格之中。这类模式因为有了虚实相生、时空交错与多元文化互动,而让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显得内容翔实、生意盎然,大大丰富了其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使散文艺术面目一新。林清玄所创造的散文模式,更被许多评论者称为“林清玄体”或“林清玄风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境生于象外。而虚实生辉。
这种特色文体的创新。与林清玄的人生经历、创作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受林清玄深刻的童年经验影响。《现代心理美学》指出: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童年的林清玄,虽然物质生活过的比较艰难,但有手足之情与亲情的滋润,精神上并不空虚。林清玄在《长途跋涉的肉羹》中写道: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成年后的林清玄,更是熟谙此理,常用也爱用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深邃的情感、哲理。
其次,林清玄的审美视角非常广阔,审美立场比较完整,折射出其对时代宏观审美的良好把握。在《随风吹笛》中,写道“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净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在《雪中芭蕉》,写道“以《雪中芭蕉》来说,那裸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林清玄热爱阅读,涉猎广泛,茶道、音乐、书画等艺术内容都能信手拈来,各类典故在其乡土散文中的交错让散文显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林清玄对情景交融的拿捏也更加到位。
再者,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十分全面,不仅有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分析,更有主观与客观等诸多范畴中明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是一种整合,他先用客观的语句来描述自然风景、人文事物,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引出自己富含哲理的主观见解。最后,受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的影响,林清玄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内在意蕴,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更能够展现出乡土散文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清新空灵的意境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风格清新。笔触清新淡雅。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流露出婉约含蓄的美感,散文显得典雅又不失灵动,更具有冲淡之美。同时,林清玄非常注重乡土散文的节奏感,清新淡雅的文风配上一句一段的分段风格,使散文有了合适的停顿,有了诗的韵味。林清玄坦露无遗、昭然若揭的叙述加上诗歌的韵味,再配上男人最清简最空灵的胸襟底蕴,从而创出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
在《秘密的地方》中,林清玄写道“在我的故乡,有一弯小河。小河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开满小野花的田原……响着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林清玄用清新的词汇、简短典雅的句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小河流水、岸芷汀兰的美景。而“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田原……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的句式有着朗朗上口之感,河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空静而不失灵活的气息,能穿过一切直至永恒。在《月光下的喇叭手》中,喇叭手站在寒凉的街头,从冬天一直吹到了春天。“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老人吹着乡愁小曲,抑制不住的落泪。喇叭手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长音不高,笔触平淡,但节奏分明,喇叭声充塞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凹凹扭扭”四字更将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笑春风》中,林清玄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苏轼的《赠刘景文》,先塑造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此外,更在文中用诗的形式写道“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林清玄巧妙化用诗句,唯美的笔触配上诗意的情境,将“分离”和“相约”这如此伤感的事物写的清新空灵,写的唯美释然,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慰藉。
林清玄认为散文是最适合他的,是最自由的。他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散文的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空灵,大大提升了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篇2
初识作者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为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学”。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林清玄的创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他倒没有一丝后悔,写作要自由得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奖,10岁就开始读小说,在初中时,他便坚定当作家和畅游世界的愿望。林清玄17岁在高中开始发表作品。
1972年,林清玄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他在学校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忙于创作。1973年,20岁的林清玄出版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气的几十部剧本,只是后来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环下反而鲜为人知了。在大学时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在那段时候,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清玄开始在新闻行业工作。林清玄曾任台湾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位。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林清玄继续自己的写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地区的文学奖。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31岁,林清玄已是很成功的报人,在即将升为报社社长、发行人这一令人羡慕的职位时,为了不被报社事务牵连而继续少年时的作家梦,他辞职成为自由作家。
这以后,林清玄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创作3000字以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的新书。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三十多年,他出版作品114部。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的散文集曾创一年中重印20多次的纪录。
林清玄的佛禅散文
32岁时,林清玄闭关修行,隐居山林。面对严酷的生存现实,很难设想精神的丰沃。面对纷纭的世界,受佛教影响的林清玄想通过佛禅去寻求现代人心灵疲惫痛苦的解脱,去感化人们内心的郁结,于是他之后写的不少文章就带有了佛禅色彩。
由于林清玄的散文劝人为善,他赢得了“精神导师”的美誉。有读者说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为自己的心灵照一面镜子,更像是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
林清玄在台湾还经常举办公益演讲,有300万人次听过林清玄的演讲,林清玄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导师”。此外,他还创办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旨在帮助世人更好地生活。
林清玄的自我评价
林清玄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自己的30多年写作生涯:“第一个十年我才华横溢,‘贼光闪现’,令周边黯然失色;第二个十年,我终于‘宝光现形’,不再去抢风头,反而与身边的美丽相得益彰;进入第三个十年,繁华落尽见真醇,我进入了‘醇光初现’的阶段,真正体味到了境界之美。”
作品荟萃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书中收录《生命的化妆》《迷路的云》《温一壶月光下酒》《黄昏菩提》《正向时刻》《求好》《有情十二贴》《不是茶》《柔软心》等4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白雪少年》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为文时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本书便是以“从母亲多年珍藏的我儿时的国语字典里,发现了一张泡泡糖纸”为切入点;要善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或挖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泡泡糖纸中看到了童年中的“白雪少年”及伟大的母爱一样。
《在云上》
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绝境中还要飞行,逆风中还要穿云。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
《境明,千里皆明》
绘制细笔插画,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学散文,林清玄自选“菩提十书”精华。忙碌、茫然的现代人,随手翻阅,随时领悟。
经典书摘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境明,千里皆明》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境明,千里皆明》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
――《白雪少年》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在云上》
当我知道每一个我,每一个自己都是稍纵即逝,下一个自己是全新的。这想法使我充满了启示,总使我有更深沉的感激、更非凡的勇气,去建造未来的自己。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
――《在云上》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篇3
那时候,古龙的一部武侠小说在林清玄当编辑的报纸上连载。古龙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一写就刹不住车,本来说好连载一年,可小说连载到800天还没有停的意思。在报纸面临改版的情况下,林清玄就打电话给古龙,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可不可以停止这个小说?”正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武侠世界里的古龙一口回绝:“不行,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无法结束。”一看古龙态度坚决,林清玄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把这事暂时搁置不提。
过了几天,林清玄提着几瓶好酒来到古龙家,两人就着几碟小菜,开始拼酒干杯。古龙喝醉了,林清玄的脑子还很清醒。乘着酒兴,林清玄就催要明天的小说内容。古龙醉醺醺地睁不开眼睛,就随口说了一句话:“我要去睡了,你帮我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林清玄巴不得有这个机会,回家后急忙动笔,正好趁此客串古龙的机会,帮古龙结束这个小说。
第二天,古龙一觉醒来,打开报纸一看,傻眼了,也气极了。林清玄居然有那么大的能耐,一夜之间,把自己书中100多位人物都写死了。情节是,江湖中有一个人遍发武林帖给100多个主角,邀请他们在少林寺比武,选出天下第一。结果这100多人来到少林寺,却被一个小人事先埋下的炸药炸死了,天下从此归于太平。
古龙的小说连载就这样被结束了,江湖上没了恩怨情仇,报纸是太平了,林清玄却麻烦了。愤怒的古龙拒绝再和林清玄喝酒,说林清玄是个心狠手辣的杀人犯。虽说结束古龙的小说实属无奈,但对古龙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是林清玄没想到的,他非常后悔,一再向古龙表示歉意。
篇4
在我的课本中,我最喜欢读《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每次读到这篇文章,特别是这段话,我都颇受启发。
《桃花心木》一文讲述了年青时的林清玄先生遇到了一个种桃花心木的老人,他每次来给树浇水的时间都没有规律,引起了林清玄的好奇,通过聊天,林清玄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位老人的用心良苦。也懂得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的道理,正如开头中的那段话,一直影响着林清玄先生的一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布满了荆棘,有时候伴随着狂风暴雨,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坚强的人终究能够站起来,勇敢地和困难搏斗;懦弱的人只会选择放弃和退缩。要想战胜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让自己渐渐强大起来,就必须要学会在逆境中锻炼和成长,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心。
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可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写作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像桃花心木一样的坚定,他才成长为台湾乃至亚洲最着名的散文家。我还想起了安徒生,想起了这个在破旧阁楼里,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他先后完成了《丑小鸭》、《美人鱼》、《拇指姑娘》等闻名于世的童话,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话大王。
其实,我也是一个梦想的孩子,可是在优越的物质生活里,我有些懒惰、有些依赖,不大愿意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一些困难,也经不住一些考验。记得刚学长号时,每天都要进行长时间的枯燥练习,吹得嘴都发麻,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最后选择了放弃。今天,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的脸不由自主地红了,我为自己的不坚定、不努力而感到惭愧,我想,我一定会珍惜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不断地改变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坚定的、独立的男孩。
篇5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其作品清新自然,又蕴涵深刻的哲理,总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处联想感悟,给人启发。他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被选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且被安排在了《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专题中。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能明白生活的哲理,体会理性与智慧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笔者设计此文教学时,在学生品读美文的基础上,关注了文章的思想性,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体悟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了。在这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寻找语言的“味”,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对关联词的提炼关注去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今天我们师生将一起走近作家林清玄,品读他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
二、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但文章是不是写的雪呀?——不是。
那文中有没有哪个段落提到了雪?文中只有第三节提到。
“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2、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可以预约的雪”,在作者的笔下其实是指的菅芒花。
同学们见过菅芒花吗?——没有。
菅芒花其实是一种台湾土生土长的花,它每年在秋天开放,它的茎很细长,它的花是白色的,毛茸茸的,(课件投影:菅芒花景)漫山遍野,像什么呢?
冬天的雪和秋天的菅芒花都是白色的,颜色相似。所以我们说花如雪,菅芒花如雪。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比喻。其实雪和花是可以互喻的,一句诗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雪指的是菅芒花,那么“预约”又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雪”(菅芒花)可以预约?
——因为雪是冬天下的,而菅芒花是秋天开的,它们有季节性,到了固定的时候它们都来了。“预约”是指时间可以约定,指雪和菅芒花都带有季节性。
换个角度,仿佛可以预期约定一样。你预先邀请,它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必然到来。
3、好,我们同学思考很敏锐。现在我们知道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他不是要写雪,而是写什么?对,菅芒花。(板书1: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那这篇文章具体写了菅芒花吗?没有,那它究竟要写什么?
齐读,课文的第四段和第五段。
随机问,作者由看菅芒花写想到了什么?——由看菅芒花想到了看花人(板书2:人)
由看花联想到了看花人,由花及人。这两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
在两年内看花人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离散呢?
生:第6-10节,写朋友、自己的变故。
很好,请坐下。那我们看,在两年前,这些朋友还一起相约在秋天一起去看菅芒花,但两年后的秋天,菅芒花依旧会开放,可是当年同看菅芒花的,人生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我想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物是人非。
文学中常用物与人做对比,表达人事多变、不可预测的悲哀,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课件4)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无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三、研读重点文本
1、作者用朋友和自己变迁离散来告诉我们,雪、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可是……什么是不可以预约的?======人生。齐读第11节
这两个“即使”强调了什么?由我与朋友=====推及到所有人。
师: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而人生是不可预约的。由花==看花人===所有的人。这一节在全文的结构上也是起到过渡的作用,
人生是在不停地变化的,思考作者认为的“常”与“变”指什么? 师读第13、14节。
生:“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共同的理想。“变”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美好愿望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在这里,关于“变”与“常”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能找出来吗?我们来读读。
——“我们仿佛纵深于大浪……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师:好,“大浪”“浮木”“巨浪”指什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重点讨论:
——大浪比喻人的生命历程;浮木比喻人对“常”的向往,一种意志;巨浪比喻生命中的“变”。作者用这个比喻句来表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齐读15-17:对待“常”,我们都是很渴望、向往的,而对待“变”却是畏惧、茫然。
作者说“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无法预约我们的人生发生什么变化”,从你的周围人和事中谈谈你的感受? (师准备汶川地震图片与同事的遭遇)
小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时光能倒流吗,我们可以改变吗?读课文18、19小节。
由此看来,这个世界不会静止,人生永远在变且不可预约!
2、“转念”以后,林清玄认为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常”与“变”呢?师读20-22。
=====对待生命要有悯恕之心,对待恒常要有祝福之念,面对人生的变化要有宽容之心。
(板书,悯恕祝福宽容)
要常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板书
文学不是让人悲伤沉沦的,而是促人向善向美,给人以生之理想的;哲理不是制造痛苦,而是解除困惑的。林清玄在这三段中用春风化雨般的文字,荡涤人心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向我们娓娓道诉人生智慧。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之中。
请大家再齐读20-22节,品味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3、如何对待生命的中的常与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在思索这个问题,他们或用文字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诠释自己的理解,请同学结合所学的文章和你熟悉的人物来谈谈。
明确:司马迁:隐忍苟活、忍辱负重、以生践志。
苏轼:豁达开朗,豪放洒脱,以诗显志
史铁生:坚强自尊,热爱生命,以文励志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宰命运、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握幸福 ,珍惜生命……芸芸众生,不一而足。
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像一杯茶,苦涩中透着甘甜,难怪说他的文章是“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玄妙的声音”,他被称为宝岛十大才子之一,是当代散文家之一,十七岁开始写作,曾任过编辑、记者,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等。
林清玄的童年是在贫苦中度过的,家庭的贫苦在他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有兄弟姐妹18个之多,时时面临寒冷和饥饿的威胁。林清玄排行在末,常常穿哥哥姐姐的破衣服,裤子上的补丁有七八处。衣难遮体,食难果腹,盛好碗准备吃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碗里吐一口吐沫,因为稍不留神就被别人抢了去,更别说像汽水那样的奢侈品。童年时想喝汽水而不得的情况,一直刻骨铭心。看到别的小孩喝汽水长长地“呕气”,他羡慕不已,心中向往,竟误将煤油当成汽水喝下去,差点丧命。
林清玄的作品清新自然,总是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物体,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给人启发。而这篇文章就是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展开联想,由看菅芒花到看菅芒花的人,到所有的人,体悟到人生的变与常,并进一步展开思考,指明要从容地面对生活,要维持一颗悯恕的心,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小结
篇6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秧苗”“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受到桃花心木的不一般的生长历程以及种树人的种树态度。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1.出示桃花心木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你看到树有什么感受。
接着出示桃花心木的简介文字: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羽状复叶,小叶4~6对。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造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师小结:是啊,桃花心木广泛用于高级家具、钢琴、小提琴制作等,曾经还用来制作军舰,是当年英国皇室的御用家具木材,是多米尼亚共和国的国树。它可是有名的“贵族树”。
2.介绍作者林清玄。
你了解本文的作者林清玄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过渡:是的,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
课题是“桃花心木”,回忆以前学习过的描写植物的文章,猜想一下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并且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旁做上记号。
2.释疑。
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并板书:树 种树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秧苗 枯萎 锻炼 依赖
规律 偶尔 懒人 优雅
勃勃生机 从从容容 莫名其妙
(2)你有什么词句不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课文的语句来理解,相机让学生用词语“从从容容”来说话。
(3)你能用上面的几个词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4.指名(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读课文重点段落。
(1)课文描写桃花心木外形的句子是什么?
引导学生读桃花心木长成参天大树的句子,感受桃花心木的挺拔、高大、富有生命力。
再引导读出描写树苗和种树人种树像插秧的句子,引导质疑:这样的树,应该是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的。但种树人是怎么做的呢?
(相机学习生字:秧。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并且引导学生从字的内涵上记住并理解:左边“禾”字旁,表示禾苗,右边“央”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指导读描写种树人的句子。
(指名读、分角色对话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熟课文)
5.快速浏览课文,请你用简洁的语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走进课文,初步触摸课文内涵
1.默读课文,你觉得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讨论,读读文字,多媒体课件出示种树人图片,你觉得这个种树人怎么样?他为什么这样做?
2.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是怎么想的呢?
3.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而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那以前种树的人不常来,而树苗为什么会枯萎呢?
四、学习生字
1.观察课文中的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提示“锻”“雅”这两个字的结构,提醒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认真抄写这几个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它树形优美,高大笔直。我们还走近了一位独特的种树人,跟着作者从中知道了一个人生道理。下节课我们将跟着作者,一起走近种树人,去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
【作业设计】
课后到家周围看一看都有哪些树,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是怎么生长的,并查一查,它们的种植和生长有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板书】
桃花心木
树苗 仅及膝盖
――树形优美,高大笔直
篇7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就对父亲说,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呆在家里,等着别人给他邮钱,父亲笑着说:“荒唐,我保证以后不会有人给你邮。”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书上看到了埃及金字塔,就回家对爸爸说:“我长大以后,要到埃及去看金字塔。”父亲生气的拍了一下桌子说:“真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十几年后他从少年成了青年,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每年都出几本书。他每天都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给他往家里邮钱,他用邮来的钱去了埃及旅游。他站在金字塔下面,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爸爸的话,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能保证的!”
他就是台湾最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那些事几年前付清认为很荒唐的事情,十几年后都让他成为了现实。
篇8
"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文本: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选自《慈母情深》)
(生齐读)
师: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生:用了四个"立刻""又"。
生:句式相同,是一组排比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艰辛。
生: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是想多挣些钱。
师:自由读一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一生语速很快地朗读起来)
师:(追问) 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紧张忙碌的母亲,她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口气呢?
生:因为我想多挣些钱。(一生语速很慢地朗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位辛劳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辛苦,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
生:因为我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一生朗读,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拼着命挣钱的母亲,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
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
师: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无私的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亲的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
评析:这段教学的文本内容语言形式特征明显,连用四个"立刻""又"。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写法上的特别之处,并初步理解这样表达的用意,再要求学生借助朗读进行探究:"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同样的内容,学生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有的把最后一个"立刻"分句读得很慢。学生的每一种不同的朗读,教师都及时加以鼓励点评,并提出针对性的追问,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繁重辛苦,理解了内容,还领悟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文字表达的精妙。
"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文本: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选自《猫》)
师:同学们,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时用词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吧""呀""呢"这三个语气词用得很有意思。
师:是呀,很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用。(叫起一个学生) 今天老师来扮演同学。("嘿,xx,我们去踢球吧?""好呀。")如果这天刚好作业很多,你正在做作业。("嘿,xx,我们去踢球吧?""不行,我还要做作业呢。")多亲近呀。
师:老舍先生在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这三个语气词,请大家比较着读一读。(生读)
师:大家体会出什么了?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
生:他非常喜欢这只猫。
师:从老舍先生连用三个语气词,我们体会到他多么喜欢这只猫啊。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就像老舍先生面对面地和我们说话一样。我们就这样读。(学生再读)
师:(配乐)第二天,这只贪玩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对邻居说--(指名接读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他多爱这只猫啊。一位朋友来做客了,老舍对朋友说――(指名读)
师: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生齐读)
师:读了这个句子以后,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把猫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它很和蔼。
生:我觉得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是啊,简单的语气词对表情达意如此重要,以后同学们也要用好语气词啊!
评析: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吧""呀""呢"三个语气词,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去词比较、感情朗读、教师示范,以及在音乐背景下用教师简单的语言再现生活场景,进行引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感受语言魅力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领悟到了汉语的精妙,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同学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文本:"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选自《和时间赛跑》)
(在理解了文意后,师配乐深情范读)
师: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听出我把哪些词语读得特别慢,特别轻?
生:我听到老师把"永远"读得很慢。
师:这里的"永远"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我还把哪个词语读得特别轻,特别慢?
生:"再也"。
师:"再也"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这段话还有一个字,反反复复出现了六次,你找到了吗?
生:"了"字。
师:对!"了",不要小看它啊!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中。不相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师:我找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我读左边的,你读相应句子右边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听了同学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师生对比读)
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把"永远""再也""了"去掉之后,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
篇9
读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精神的世界;读书,是历史的梦想;读书,是文化的天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买馒头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买馒头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⑾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⑿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⒀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⒁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⒂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
(3分)
2.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⑩⑾段之间 B.⑾⑿段之间 C.⑿⒀段之间 D.⒀⒁段之间
3.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
请赏析第13段中的画线句。(3分)
4.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答案:
1、①老汉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老汉诚实信用,馒头是手工制造,凭手艺挣钱;
③老汉乐观知足的精神风貌。
2、D
3、表达出每天开蒸笼的时候,老人的欢喜,也写出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也正像开笼时的白色烟雾一样,馨香四溢。
篇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读《当代小学生》成了我的习惯,每当空闲,每天的入睡前,总习惯拿起她,读一两篇好文章,就像学习忙里偷闲时享受一杯咖啡,既舒服又放松。因为每次读她,那优美文字、诗篇,总让我体会到深、回味无穷的淡淡书香。
以散文、随笔为主的美文小天地是我的最爱,听林清玄、冰心娓娓道来,似聆听哲人的教诲,启迪心智,震撼心灵。 而阅读里的“美文小天地”则是这些故事和情感的载体,品读美文,犹如品尝淡淡的香茗,清澈华美的文字似一拘清泉,缓缓流入心间。其中《非走不可的弯路》是最打动我的文章。在青春的路口,母亲极力阻止作者走那条弯路,但作者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尽管碰壁,摔跟头,甚至头破血流,依然咬紧牙关走了过来。由此作者体会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弯路非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练出钢筋铁骨,才能长大。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深深领悟了逆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往往我们认为只要不走弯路,就会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但却忘记了,不经过风雨的洗礼,在一次次失败中顽强拼搏,又怎能克服困难,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呢?这让我想到了蛾的蜕变过程,必须用尽全身的力气靠自己的努力突破旧壳,使翅膀中血液畅通,才能真正的翱翔于天空,有人却帮助它剪破旧壳,或是帮它拿出来,但是被“解救”出来的蛾再也飞不起来,因为它没有经受本应经受的挑战。
《当代小学生》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她交往久了,才能深刻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力量,她像一朵清丽脱俗的花儿,悄悄的绽放在我的心底。
姓名:王振宇
学校:五莲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