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9:0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景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景散文

篇1

散文中写景状物常关联在一起,其实景只是物的聚合,包括了种种的物。散文中选择什么景物来写,可看出作者的关注及兴味。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本文是游记,除了记游的经过情形外,也精心选择了一些景物来写。比如,“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这里写湖水,平静中含蕴着气势。各种比喻的运用,又突出色彩之美。再如写松树,“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描写松树的各种姿态,多是拟人化的,可以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散文的写景,既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也要写出相应的心情,从而做到情景结合。换言之,就是心灵的风景了。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很能看出心灵的选择。“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里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为的是集中到眼前的观感上来。虽是细小的事物,却很能体现秋意。即日光、牵牛花还有秋草,都可见出观感的既清且静又悲凉。细数漏下的日光,不用说是清静的。牵牛花色彩的比较则排除了暖色,选取了清冷。尖细且长的秋草虽是陪衬,却能显出秋之悲凉。就传达情绪来说,这一句可谓神来之笔。文中除了这一个精选的场景外,还写到几个物事。槐树的落蕊,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帚的丝纹,既细腻又清闲,但还体味到落寞。这就于清与静及悲凉之外,另有观感上更为复杂的意绪。秋的意味,会将人的心绪引向深沉。再就是秋蝉衰弱的残声,那叫声仍是引人起悲凉之感的。而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话凉,缓慢悠闲的声调里也透出一股凉意。北方的果树正当全盛时节,情调是颇不一样的。但盛期一过,西北风起来,也就到了清与静及悲凉的时节。

散文写景,有的是以景物的描绘为主,有的也可写人事。景物可以是人事的背景,还可互相映衬,构成对应关系。比如茅盾的《风景谈》中,先写沙漠驼铃,表明是人的活动,改变了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接着写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等,将劳作与歌声及背景结合起来。“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还有石洞中谈心的一对以及桃林下的小憩,同样是用风景来映衬人的活动。“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崇高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文中赞扬人的活动,是精神的高贵弥补了自然的贫乏,真的风景就是人以及人的活动。在这里,作者还看到了新的曙光。那山峰上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就写法上说,作者层层铺垫,有其内在的条理。而象征的提升,则通过谈风景赞扬了人的精神。

篇2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篇3

寻根溯源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流转飞动之美,根源于一种生命意识,这便是“气”的哲学。生命的流转,遵循着某种韵律与节奏,这就是《易》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既然是有此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于是便呈现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一俯一仰种种生动姿态。这一哲学落实到美学层面,便是虚实、远近、动静等审美原则与表现手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手法,而是一种情感态度。诗人游目骋怀、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并进而变静态的、孤立的山水为动态的、流走的山水,其实正是其生命意念的高扬。“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度荆门送别》)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两句诗,不仅写的风景相同,而且句式、语词也大致相同,表现的心灵感受,也同是一种飞动气势之美,但是李诗飞动中有流转、有无限的奔放与自由感,而杜诗则飞动中有沉雄、浑灏和无限的苍凉博大感。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内涵形式

动静相映(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这是很多写景诗文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刘长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意境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1.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尽管是一个动词,但它给读者展现的这幅画面分明是静止的,而是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而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诗句,“浮”“动”二词化静为动,“郡邑”“远空”本为静止的景物,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从侧面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汉江水汹涌东去,波澜壮阔的雄伟壮观景象。

2.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动衬静也可称为“以动写静”,典型的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去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地静,而是以声衬静、以闹衬静,以一阵人语响来反衬空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深幽,营造了一个极具幽静的意境。 “以静衬动”也可称为“以静写动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在动态描写、渲染中反衬出静态。“以动衬静”中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正好和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相反。

3. 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动静结合”是“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动与静)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动静相映,要善于表现人物情态的特征,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和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即抓住“最富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富内涵、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的片刻。因为这一片刻没到“顶点”(莱辛语),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就捕捉住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把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使人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诗文中使用动静相映,能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律动和鸢飞鱼跃的流动飘逸之境。

阅读链接

【古人论“动”与“静”】

1.阅读下面几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王阳明《传习录》卷中)

(B)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C)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为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儿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只一帘影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

(《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1)请为C段中画线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2)请翻译C段“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中“上下句只是一意”中的“一意”是指什么意思?请结合语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C语段对“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的分析,谈谈你对A语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与“动”“静”】

2.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评点所给语句。

例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评点: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精心熔裁营构,注意景物描写多角度的动与静变幻与搭配,从而使文章清幽隽雅、意境优美。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1)有人说“睡起”二字是全词结构的关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1)“倚吴山翠屏高挂”一句中“倚”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玉人”慢卷朱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请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下面的诗歌,要求准确地表达出诗中动静描写的效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参考答案

1.(1)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2)唉,善于填词的人,一定都是对于佛事有深刻了解的人啊。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上下句都只是以动(声)衬静。(4)“花影频移”,动中有静:花影移动,是客观运动,无人的情感,是“极静”,此所谓“动极而静”。而“帘影无风”,静中有动:帘影无风是静,但这却是女儿芳心中仔细观察发现的,说明女儿内心一直在活动,乃是“极动”,此所谓“静极而动”。

2.(1)①消散②坠落③鱼(借代)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2)“美”;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总领全文。(3)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4)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篇4

看 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装满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实。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至今仍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过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赏析】

作者要表达一种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因此,作者才要去“看树”。文章开头总写自己作为教师,四季都看树,然后,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写。春天是自己去看树,收获了生命的绿色,也就是生命的希望;夏天和秋天和自己的学生去看树,用夏天的树写“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这实际上是在写学生的朝气蓬勃,用秋天树上的果实写“一种最美的完善”,实际上是写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冬天是和父亲一起去看树,写白杨树“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这实际上是写父亲的坚韧。最后作者点题,“看树”,实际上是看人生,看自己、学生和父亲的人生。

【技法解说】

构思仿格:“看树”实际上写的是“看人”,看树只是表面的现象,而看人才是写作的实质,是中心。这种手法习惯上叫“借物写人”。就本文来讲,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三种人,我自己、学生和父亲,通过对这三种人的“看”,表达了自己要学习树的精神。

结构仿格:范文采用的是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下来的“四季格式”,这种格式,线索明晰,容易记容易学,但容易成为套路,显得死板。这就需要在运用过程中,要在每个季节所写的景物和事物上下功夫,让选材更新颖,描述更细致丰富。

语言仿格:本文语言是典型的散文语言,精要的描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在行文中,每段一般是先描写四季景物,然后向写人过渡,写人时不是精细刻画,而是粗笔勾勒,主要是写哲理,抒情感。

变格:范文是横向格式,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平行对应。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变化格式,将横向格式变成纵向格式,如只将一种景物或事物写在一个固定场景下,将几个人改为只写一个人。

【文题】

“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要求:除诗歌、戏剧体裁以外的写作,字数600字以上。

――2012年江苏常州中考作文试题

【教师下水写作】

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刘德福

我喜欢四季,春有花,夏有雨,秋有果,冬有雪,这些景物我都喜欢。喜欢来自于对四季不同的发现,而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花是春天的骄傲,无花的春天只是一堆乏味的日子。早春,花苞刚刚从树枝上冒出来,带着害羞的表情,似乎还害怕严冬的余威。可是,只要经过几天的艳艳春阳的激发,含苞的花蕾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茂盛娇艳的花朵。吸引着蜂来蝶往,游人如织。我发现,少年时代就像春天盛开的一朵花,我始终坚信,总有我盛开的季节。我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我铭记老师家长的教诲,当春天赐予我充足的阳光,我就抓住开放的时机,尽情地展现自己,绽放自己。

走过了春天,进入了夏天的雨季。夏天的雨,不是春雨。夏天的雨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让你变成“落汤鸡”,让你狼狈;夏季的雨发起怒来,让你猝不及防,江河暴涨,山崩地裂。尤其是带着雷鸣电闪的暴风雨,简直就是要和你较量胆量。而你只要坚信,乌云过去会是太阳,那么,暴风雨过去之后还会有彩虹。我发现,青年时代就是一场暴风雨。青春期的叛逆、情感世界的起伏跌宕、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都是生命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歌中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坚信自己能够超越暴风雨,并且最终喜欢暴风雨的人,才能在青春的季节里立于不败之地。夏季,是青春的季节。

秋天是伴着果实到来的,这就像一个人一进入了壮年就步入了收获的季节。当秋风将赞美成熟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各种各样的果实就开始红着脸开始响应,这时候的果实,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和太阳约会。太阳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热量传递给果实,因为太阳知道,春天的花,夏天的叶,以及深埋在地下的根,它们的希望都寄托在果实身上了。果实也深深知道,不能错过这个季节,这是自己实现一棵完整植物梦想的季节,是自己的季节。我发现,一个坚信自己能成功的果实,总会找到自己成熟的季节。我就要做这样的一粒种子,只要我撑开了春天的花,经历了夏天的雨,我的壮年就是这样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也许,我们会讨厌冬天这个季节吧,冬天寒冷,冬天单调。可是,我要说,在冬天,通过观察也有我的发现。春天繁荣了花朵,夏天繁荣了叶子,秋天繁荣了果实,只有冬天才繁荣了空阔的时间。冬天的时间是最空旷的,该落的都落了,该收的都收了,就是天空上落下的雪花,也会化掉,坚持不化的,也会凝聚成冰。剩下的都是精品,都是在岁月中坚持住了自己生命的脊梁。树叶落了,树干挺立在冬风里;草茎枯萎了,草根深扎在泥土里。通过观察我发现,冬天才是我自己的季节。抛弃了一切粉饰,删除了一切虚荣,生命达到了纯粹和单一。

通过对四季的用心观察,我发现了人生道理。

【教师下水感悟】

模仿范文横向的四季格式,也采用借物写人生的写法,只不过不是写许多人,而是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语言也是模仿范文的描写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的方法。

【学生习作】

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金顺楠

爷爷在阳台忙活着,时而端起水斗在花架上细细喷洒,时而又用小铲子翻翻郁结的泥土,晨光洒在他的肩上,一头银发渲染着灼目的光。

“爷爷,我要去上课了。”我塞了最后一口包子来到他旁边,站在阳台向下看,过往的行人匆匆,又一个崭新且忙碌的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对于上班党或学生族来说都是一样的,两点一线,重复,单调。可是,如果你细心观察,情况就不一样了。

爷爷正用手指轻轻地拭去兰叶上的水珠,似在梳理少女的秀发,舒缓温柔。这兰花是他最爱的宝贝,绿叶黄边,清晰的脉络自叶根到叶尾连贯工整,以恣意又优雅的模样匐在花盆上,散发着隐隐的香气。

它长得不急,似是四五年来都是一个样子,不像抽芽的花草一个春天就窜高好几寸。它始终计算着时间的长短,以微不可见的速度拔高叶子的长度。岁月没给它带来任何痕迹,它亦没给生活留下任何惊喜。只是以不变的略显慵懒的优雅迎接一轮又一轮的朝阳,与一次又一次的黄昏。几缕细叶落于墙外,倾听着世俗的喧嚣,望着街上的车水马龙,行人的一路匆匆,然后摇一摇,抖落一身灰尘。

爷爷把小铲子递给我。“帮我松松花盆里的土。”我已顾不上时间的步步紧逼,将观察改成了行动,把手探进花下,清凉自皮肤蔓延至全身,那股香气似顺着血液的周转涌至心脏。身体微微向下探去,花叶便抵在了鼻尖。上紧了弦的心颤抖了一下,然后放松了紧绷,被时间驱使的麻木心灵于是有了些许的知觉,花在眼前,而心在花上,焦急与疲惫已然无处躲藏。

爷爷终于结束了一早上的忙碌,躺在阳台的摇椅上伴着一丛花草翻着报纸,戴着老花镜的眼在报纸上游离,时而皱了眉头,时而又轻轻笑着。摇椅一下两下,以不规律的速度摇动着,阳光下的影子投在兰花之上,一暗一明,叶子扬了扬,伸了个懒腰。

而我站在房门前,已背上背包穿好了鞋。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生活就要像这样,不用赶时间,也不用急功近利。像老人的生活那样简单快乐,像兰花的日子那样恣意而幸福。

停一停,去看看生活中细小的美,还自己一个干净明媚的心。生活还要继续,没什么能够阻挡时间的脚步,人已站在了时间的前面,即使你再忙再需要前进,也要留心一下身边的风景。

篇5

江南的水是清的,清澈似镜,靓丽似眸,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江南以水乡闻名,放眼望去,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观周边村落,处处以河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水一体,亭阁其间,桥梁棋布,板巷纵横。乘兴,划上一只小小的乌篷船,穿过一孔孔的石拱桥,逍遥而去,不见踪迹,船头一壶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这是何其的自由,又是何其的洒脱,又是何其的适意……

江南的天是蓝的,碧空如洗,一望无际。放眼四望,点点白帆点缀其中,星星水波出没其间,遥遥青山矗立其后。青山似凝,绿水似玉,淡云似烟,星月似画。若遇天气变幻,则波移船动疾如箭,风起云涌惊世容;若遇秋高气爽,则孤鹭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生于其间,何愁人间无仙境;生逢其时,何愁世间无英雄。

江南的色是艳的,让人目不暇接,纵而忘情。春天里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夏天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里有枯藤老树昏鸦,冬天里有暖冬胜似早春来。时时皆美景,处处皆名胜,艳丽无比的色调,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绿柳红桃,及淡淡的茶烟氤氲、轻轻的弦索弹唱,演绎成一个响曲,一起在江南水乡的上空徜徉,一起在人们的思绪里穿梭……

江南的雨是美的,一点点,一滴滴,一阵阵,一串串,点若游丝,滴若甘露,阵若惊鸿,串若雁阵。曲指算来,在一年之中,江南大概有—半的日子都在雨水里泡着,因此才孕育了江南的柔,陶冶了江南的娇,洗染了江南的丽。 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撑一把油纸伞,冒着蒙蒙细雨,就一个人孤零零地,穿着风衣,走在梧桐树下的青色古径小巷里,那一种意境,岂是一个妙能描得出。

江南的情是浓的,浓烈似火,浓稠似血。只要在江南呆过一阵子,江南的情,就会彻底地溶解在这个人的血液里、骨髓里,不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想到江南,就会骤然升起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江南令人清心魂,—睹如饮甘露纯。那片白墙,那串青瓦,那座小桥,那条流水,那缕柔风,那句软语,那位佳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篇6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城乡经济一体化 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分化和发展不和谐问题凸现出来。其中城乡分割、工农失调与城乡发展不和谐不仅是国人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关系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我们在解决“三农”及城乡一体化等问题时面临着极为沉重的体制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资本积累与投入不足,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量资金源于农业积累、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在二元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约束下,“三农”问题不可能单纯靠中央转移支付和从农业内部得到解决。本文就实施城市工商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扩散,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本困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下降,两者的脱节和摩擦更加严重。在讨论反哺政策时,总是强调向农村、农业“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地培育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竞争能力。另外,由于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信用质量低下,民间金融萎缩,农业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因而汲取资金的能力极其脆弱。相反,由于工业相比于农业具有普遍的比较优势,农业资本从农村“外逃”至城市经济。这表明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极其严重,其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造血和输血功能。为此加快金融体系创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困境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制度改革提升国家财政能力,对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有的政府主导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梗阻现象,通过金融功能再造等多种手段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

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之路,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选择,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自身选择。基于我国科技对农业支持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结合国外和农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我国应主要强调生物技术、化肥技术和农药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对农业进步的影响。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农业项目科技进步基金;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或作用;建立和形成对农民进行有效技术培训的制度保证;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网络;加强农业技术专家的队伍建设。通过科技支农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科技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体制的、历史的、制度的原因,“城市偏向”的惯性思维和惯,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不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且逐年递减,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薄弱。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因病致贫”现象严重,使得更多学有专长的人寻找一切机会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应用,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造成不利影响,从根本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鼓励城市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到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知识、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共享,优化城乡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城乡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将对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农村的发展不仅依赖传统农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而且还应引入新型的农业部门,如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无土种植农业等,融生产、生活、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从而在传统农业内部发展出一个多功能、多形态的农业集成体系。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扩大和开放型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主要农产品供求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区域上呈现了差异,因此,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使农业产业结构向市场纵深发展;农业经济向第二、三产业渗透,构造组织体系与生产经营方式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力的比较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五、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综合经营体制,是城乡互动和彼此协调发展并不断向外溢出技术、扩展社会资本的动态过程。借助一系列中介组织(如农业种植协会、龙头企业等),把各类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到市场,才能在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异质型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从农业内部发展出不同的专业化经济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型,最终彻底解决 “三农”问题。其中,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从制度和组织安排的方式上看,存在着两种基本模式: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公司+农户”模式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和购销业务的公司为核心,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探索最优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介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组织;主导产业带动型组;科技带动型组织。

六、工业反哺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反哺过程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反哺与互动传导机制”,把反哺看作是“直接反哺”和“间接反哺”的统一。前者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改进农村公共设施,实施优质的主粮生产区工程。后者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农业产业化政策,培育农业的自生能力。与此同时,政府采取贷款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知识、技术和产业服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工农产业的协调发展。间接反哺是把以农业、农村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延伸至城市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与以城市工业为依托的向农业产业渗透和扩展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联接起来,更侧重政府产业引导下的市场的无形之手对专业化和分工体系的调节作用。探求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是转轨条件下中国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

七、城乡土地统筹与土地合理流转

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土地占用之间的关系;协调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在不同所有权条件下,消除地权歧视,统筹发展城乡土地市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有效结合,维护农民权益的问题。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新思路,需要超越单纯的工业发展优先的认知范围。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通过多渠道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中国的全面转型,推进社会全面转型,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强调经济转型。优化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这对于提高城乡社会和谐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陆学艺:“三农”新论 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4]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Loren Brandt李果黄季Scott Rozelle: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辑

[6]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7]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8]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9]高云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10]吴敬琏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1]尹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篇7

文/徐澄

你对全身的肌肉了解吗?美国《赫芬顿邮报》载文,刊出了一些关于肌肉的奥秘。

1.人体中不存在某一块最强肌肉。有人说,舌头具有超强弹性和力度,堪称人体最强肌肉。事实上,根据测量标准的不同,人体任何一块肌肉都可能摘得“最强肌肉”桂冠。比如,小腿是人体力量最强的肌肉,嚼肌(也称颚肌)是承受最大压力的肌肉,臀大肌则是人体最大的肌肉。

2.肌肉在睡眠中增长。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表示,深度睡眠阶段是人体自我修复完成阶段,这时全身肌肉放松,肌肉中血流量增加。刺激肌肉生长的激素释放,肌肉组织生长并完成自我修复。该组织建议成人每晚睡够7-9小时。睡眠不足,锻炼再刻苦也是白搭。

3.肌肉制造人体85%的热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就会释放热量,足以保持正常体温。这种热量通常占人体总热量的85%左右。人体颤抖时,肌肉就在产热。

4.长肌肉比掉肌肉更容易。美国《健身》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接受两个月举重训练的健身新手,其肌肉力量可增强47%。训练停止两个月之后,其肌肉力量只下降23%。这表明“长肌肉”比“掉肌肉”速度快两倍。

5.肌肉比脂肪耗热多。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没有太多的活动,肌肉消耗的热量也比脂肪消耗的热量更多。在静息情况下,1磅肌肉与1磅脂肪每天燃烧的热量分别为6卡路里和2卡路里。

6.肌肉组织占人体体重的35%-40%。人体中有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成年人拥有的骨骼肌大约有650块。

每周散步3小时防肾结石

文/荆璐

锻炼身体的好处无所不在。据美国网络医生网站报道,发表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每周慢跑1个小时或散步3个小时就能将人们患上肾结石的风险降低31%。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收集了约8.4万名绝经后女性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水平后,分析发现,从事任何类型的轻度体力活动都有助于预防肾结石,即使是日常的家务劳动也行之有效。

研究者认为,肥胖是肾结石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每天从饮食中摄取热量超过2200千卡会让人患上肾结石的风险增加42%。因此,控制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和积极锻炼对于降低罹患肾结石风险十分重要。

走路不稳,“智能鞋”报警

文/冯国川

篇8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篇9

情景交融类散文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情引出景,即借景抒情。先有某种情感,想到某种景中去排遣,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自然引出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一类是先身遇目接景物,勾起早有的情感,即触景生情。如“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自然引出余光中对冷雨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哪一类,都是移情于景。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阅读情景类散文的过程就是在景色中寻找作者感情的过程。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寻找作者的感情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不同,作者融入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亭亭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粒粒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闪电般的凝碧的荷波,和谐的旋律,等等,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另一类是曲折幽僻阴森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色,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即使是同一景物,作者着笔的角度不同,所写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融入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同是雨,余光中着眼于凄清――“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凄凉冷清的乡愁之情;而郁达夫则着眼于悠闲――“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微雨寒村的江南冬景的热爱。一凄清一悠闲,相去何止万里?因此,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二、把握关键语句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些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以夜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想摆脱却摆脱不了,想超脱又超脱不成,所以文章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的关键句:“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屋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快把握这篇文章的抒情脉络。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情感与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三、注意写作技巧

篇10

程美莲 苏茂新

【概念阐释】

描写性散文包括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最具美景美意,历来备受人们喜欢。它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写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通过发挥想象,虚实结合,来表达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写景散文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写实景和写情境之分。写实景的以对自然、人工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写情境的则用有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

【鉴赏目标】

一、鉴赏景物形象。包括景物的整体布局和声、色、味、形。

二、鉴赏景物的内在品质和其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个性和能昭示于外的优秀品质,读文看景要能与山水交流。

三、鉴赏描写景物的技巧。首先是表现手法,比如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反复、双关、夸张等。其次是文章的含蓄之美,写景散文意境幽深,往往具有含蓄美。

四、鉴赏描写的语言。一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的语言中往往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二是作者的遣词用句,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完美地表情达意。只有认真鉴赏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

【经典阅读】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糊糊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刷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贾平凹文集》)

灵犀一点

贾平凹的散文历来喜欢运用大量的丰富想象和贴切比喻。文中写“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风雨中的各种景物在作者精准的描写中或潇洒或慌张或惊讶,形象逼真。文章从侧面用笔,不直接描写风雨,但处处写风雨,营造了“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好一幅逼真形象的风雨景物图!文字刚劲,却不失细腻,充满生活的味道,让每个读者都能领略文章的精妙传神。

【时文速递】

夏日草原

席慕蓉

若是问我,每次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到了蒙古高原,最想要做的是什么?

我一定会说,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好的事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地,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也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