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1: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季羡林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雅俗之争,浓淡之辨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进程中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祟雅还是趋俗,喜浓还是尚淡,集中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趣味。而随着历史时代的不断发展,“淡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文学和艺术的审美中却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崇尚“淡雅”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和艺术中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趣味。但是爱好“雅”的人对于“雅”的偏好却又各不相同:有的以“古”为“雅”,有的以“淡”为“雅”,有的是以“不俗”为“雅”,还有的以“平和”为“雅”。清贫的家世,严格的家教,朴厚的性格,对文学的喜爱,使季羡林这位博学广识的学者型知识分子得以有博而雅,有雅而淡,不仅能够在知识的海洋、艺术的氛围里,体味淡雅的意境,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自觉地追求淡雅的艺术趣味。因此,他在散文创作中自觉形成了“淡雅”的审美追求,在创作中自然地以“淡”为美,并树立了“淳朴恬澹,本色天然”的创作理念,由此使得他的散文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平淡美”的特质。
一.朴厚的个性气质
季羡林散文在创作中之所以自然地以“淡”为美,自觉形成对“淡雅”的审美追求,这与他个人的性格、为人密切相关。季羡林朴厚的性格和质朴的为人影响了他对散文“淡”美的追求。“老北大,在外国得博士学位的之也不穿西服,可是长袍的料子,样式以及颜色总是讲究的,能与人以潇洒,高逸的印象。季先生不然,是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1]可见季老的朴实是与生俱来的,不会随时光与地位的改变而变化的,即使西方文化与西方生活的熏陶也不能改变。朴实成了季老品行的魅力,谢冕说:“季先生的魅力来自于他拒绝一切装饰的平易和朴素。”“他只是极普通的说话,做事,写文章,用他的平常心,平常态,平淡至极的语言,却让人从中照出了自己的渺小,浅薄和虚华,从而生发出深深的敬畏之情。”[2]这种质朴的个性在他的散文写作中则表现为用平淡的语言表达浓情,用直白的方式表达深情。
二.为文的质朴
篇2
张培莉介绍,根据国务院规定,所有行政机构必须设专职办理行政复议的工作人员,而目前全市办理行政复议的工作人员,包括兼职的人员在内,也不足200人。朝阳、平谷、顺义、怀柔、延庆、密云等6区县都很不规范,几乎没有专职办理行政复议的工作人员,大多单位都是兼职。
张培莉表示,本市依法行政观念也有待提高,错位、越位的问题很严重,该管的管了,不该管的也管了,今后这样可不行了。另外,本市行政机关在主体资格、程序问题上尚存在问题,比如有没有资格、按照什么程序和哪些法律规定来处理有关问题等。
此外,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环节比较薄弱。比如在行政诉讼中必须按时提交证据,否则过期限就视为无效,行政机关缺乏证据意识。本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后对行政机关是很大的冲击。百姓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逐渐会对行政复议有更深的理解,行政复议同行政诉讼一样,都是民告官的法。行政复议同行政诉讼相比,手续更简单而且不需交任何费用。他们今后会用行政许可法来衡量行政机关的行为,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据统计,从复议法实施以来,行政复议案件正在逐渐上升,到目前为止共有260件。从2002年以来,以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为代表的行政争议占案件的60%,争议多涉及房屋、土地、工商管理等部门,行政复议的热点多涉及房地产。
篇3
一幅情绪的抽象画
摘要:季羡林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黄昏》是其早期作品,是一幅情绪的抽象画,具有以下艺术特色:奇特瑰丽的想象,严谨精致的结构,绚丽、形象、乐感充盈的语言,曼妙空灵的意境。
关键词:《黄昏》 情绪 艺术特色
篇4
那天,当李寻到季羡林的家门前时,时间已十一点多了。因为激动而心脏狂跳的他真想冲过去敲开季老的门,但是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季老该吃午饭了吧?饭后也应该午休的吧?因而他便在老人门外的楼梯上坐等,决定到下午3点钟以后再敲季老家的门。等的过程中,李内心依旧忐忑,期待着下午敲门的时刻早些到来,却又猜想不到敲门之后将会发生怎样的一幕情景。这时,季羡林散文里常提到的那只他非常喜欢的白猫正巧从门边跳出来亲热李,顿时让他感到温暖与亲切,才又重新鼓起勇气,坚定了决心。
下午三点整终于到了,李慎重地敲起季老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慈祥而颇有风度的老太太,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名叫李玉洁,是季老的秘书。当李玉洁问明李的来意后,轻而极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季老到山东去了,你过两天再来吧,我是给他看门的工作人员。”
听了这话,李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又转念一想,季老这样的名人岂是轻易可以见到的,他的心情便好了许多。是啊,拜望大师亦如治学,是应该不怕挫折的!没有三顾茅庐的精神,哪能见得上季老?于是李下定决心: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四次,竭己之所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能见到季老的!
没想到那天晚上中央三台刚好播放了倪萍访谈季老的节目,始知季老果真回到山东故乡祭祖去了。通过荧屏看到老人还深情地跪在双亲坟前颤抖着磕头时,李被季老的德行感动了,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时,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师就是大师!也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拜望到老人的决心。
季老回山东老家了,自己该怎样给季老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呢?李煞费苦心地琢磨着。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孔夫子曾经对弟子说过的一句话:“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意思是,你若买上10块腊肉来见我,我怎么能不见你呢?于是两天后,李特地买了十块上好的腊肉,再次登门拜望季羡林。他想,凡是要请教孔子的,只要送上十块腊肉作拜师礼就成,季老先生算是今世的孔子了吧,请教他老人家,这十块腊肉的薄礼中蕴含的意思老人自是应该清楚,同时也表明自己并非不学无术。
敲开季老家的门,开门的仍是慈祥的李玉洁老太太。老太太告诉李季老还未回京,但却将季老家的电话告诉了李,叫李过一天再来电话问问。老太太说她先替季老收下李的礼物并叫李给季老留张条子。李虔诚地用古文给季老写了一封信,简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自学经历,以及对得到季老指教的迫切愿望,文中写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兹次来京,若能得先生赐教,则吾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之心愿则不为奢愿也。”并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四句作结。另将自己写的《三苏小传》《论琴南林纾氏之古文》两篇文章一并交给了老太太。
第三次去季老家时,通过电话从李玉洁老太太口中得知季老已回来,但很累,老太太请李最好只与季老谈五分钟。不想李怀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敲开季老家的门时,慈祥的季羡林已微笑着在那里等他了。当李刚进门,老人便热情地与李握手,把李请到满是线装书的书厅里。
见季老如此礼贤下士,李感动得给季老倒头便拜,跪在地上恭敬地磕了三个头。见此,季羡林也很意外,他连忙扶起李,一边扶一边说:“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快起来!快起来!”当李起身坐下后,季老又对他说,他已带着老花镜并拿着放大镜看了李写的信与文章,夸他很有功底,能自学达到这种程度很难得!他又叫李不要慕硕士、博士的虚荣,现在硕士、博士到处都是,有学问的却没有多少。如果李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自学同样能出人才。季羡林还举例说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就什么学位都没有,却是中国最大的学者。王国维先生同样也是自学成才。
后来李才知道,他在信中所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四句也是季老甚为钟爱的,因而决定挤出5分钟时间与他见见面。但没想到两人一聊便聊了两个多小时。当李唯恐打扰季羡林的休息而请辞时,听说李正在写一本书,季羡林还意犹未尽地主动表示,愿意给李的这本书作指导,并让李留下地址,说需要什么资料告诉他,他会给李寄去。
看到老人对自己如此热情,李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季老这样一位饱学的大师,却如此垂顾自己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后学,没有淳正的人格是绝对做不到的。因而道别时,李再次恭敬地给季羡林磕了三个头。
当李起身欲行时,季羡林忽又想起什么来,叫回李说,他想与李合影,并叫家人来拍。照相时老人因为穿着睡衣,还连连说“衣冠不整,衣冠不整”,并嘱咐李回去后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国学,日久必然会脱颖而出。之后,老人目送渐行渐远的李,倚在门口频频向李挥手,感动得李的眼泪再次落了下来。
自此,季羡林便与李成了忘年交,不时有书信往来,李有什么学术上的困惑,都会写信给季老,而季老也都一一耐心回复。
后来,李成了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季羡林得知李从一个初中生成为大学教师之后,很高兴,不仅特地打电话夸奖他,新年到来时还给他寄来贺年片:“天道酬勤。赠李友。季羡林。甲申冬。”
2003年2月21日,季老因为身体出现不适住进了301医院。得知这个消息后,李心里很着急,连忙抽出时间前往北京看望季老。之后,又到北京大学季老朗润院家中,流连再三,于季老书房留影数帧。
2006年早春,李又与母亲一起进京,到301医院探望季老。季羡林再次夸赞李自学成才,好学有毅力;夸赞李的母亲贤德,对李帮助甚大。此后,每年中秋、春节都通电话,无论怎么忙,李也会去电话问候季老,或者去北京看望老人。
2009年春节,李还与季羡林老人约定,在自己即将出版的《国学蒙正》一书中,推出季羡林专题,他的提议得到了老人的应允和支持。
从2003年2月住进301医院后,至今已6年有余。期间,季老曾笑言要活到150岁。2008年10月,他阔别13年的独生子季承也到医院陪伴他,让他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季承每天为老父做两顿他喜欢的可口饭菜,亲自送到病房。季老当时的胃口很好,尤其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2009年春节,季老还同儿子季承及家人在医院过了个团圆年。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对学生这样导入,我们都有妈妈,能说说妈妈对你的爱的表现吗?学生很高兴,说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好衣服,生病了母亲陪伴我……在学生兴奋地汇报时,我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妈妈离开我们,会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慢慢才说,没有好吃的了,没有母爱了,马芯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我说,是啊。季羡林先生就是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写下了这篇文章。
接着我深情地范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很用心地在听。读完后我说,我们都有一个母亲,季羡林却写到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为什么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受不深,而季羡林说怀着同样真挚的敬爱之情?学生略作思考后说,因为他离开祖国出国留学了。对,能说说你记得的一些诗句吗?学生马上积极踊跃地回答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说,只有离开故乡,离开祖国,你才可以感受到祖国母亲。课文中也有解释,你能找到吗?两位同学回答,得出两种答案,一是第三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二是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再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什么?之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答案最后一段。那第三段呢?他们考虑之后,告诉我是承上启下段。我鼓励他们说我为你们骄傲,真会学习。
在理清文章结构与思想之后,我们开始研读第二段。请学生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在汇报中,重点解读了下列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并在学生逐句汇报时指导了朗诵。之后我读了两段文字。一是季羡林写的与母亲小时亲昵的事情。二是母亲去世后他的悔恨之情。读完后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我没有着急,我说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是因为……学生马上说,是因为他再也不能回报母亲了;是因为他不能再为母亲尽孝了;是因为他成为孤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学生说,再也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了;再也无人给缝补衣服了;再也无人疼无人爱了;当学生这样说完了,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之后我们师生配合朗读了第二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从他们的读书声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理解了,他们在用心地读。
篇6
文章节选: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寻梦》这篇散文主要描写出作者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显而易见,时下浅阅读变得很时髦,追求轻松、享受的浅阅读本无可厚非,但是,阅读是人提升自我的方式,是一种长久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放松。一个学生,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更需懂得如何深入阅读、如何研习经典。
一味地浅阅读,我们就不会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安安静静地阅读、写作、研究,青灯黄卷,他何曾轻松?他几时轻松?一部几十万字的文献他翻阅数十遍,才有了那些著作,那些成果。我们读季老的散文,虽少有华丽的词藻,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幽香,这香气,便是文化,便是经典酝酿出的馥郁的芬芳。浅阅读虽然可能令我们见多识广,但给不了我们文化的气质与底蕴。
一味地浅阅读,我们就不会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刻感悟。苏子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雄厚的积累绝不是只有广度,更应该有深度。苏轼“尝读 《汉书》 矣,盖数过而始尽之”。他注重反复品读与思考,“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正是没有浅尝辄止,苏轼才成了名垂千古的大文学家。
诚然,浅阅读的确能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很多知识,但文化的经典与精髓更需要深入地阅读与研究,这样才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文化的长河才能够生生不息地流淌。
几千年前,孔子读 《易》,韦编三绝。而今,我们早已不再用竹简,取而代之的是纸质书、电子书。当我们的阅读方式更多元化的时候,我们更应当保留孔子那种研究的态度,不断感悟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目的、有重点地深入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的阅读态度,是一个民族对待文化的优秀品质。就如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我们只有认真地对待经典,并深入阅读,切身体会,才不会愧对诗、词、曲那样的经典;也只有深入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整体评价:
篇8
作为一个爱书人,每每看到自己这些年慢慢攒下的两大架子图书,我就感到心潮澎湃。信手翻阅,哪一本书都曾是我隆重迎进家门的“新娘”,我们曾经相遇相知相爱。如今,经过岁月变迁,虽然已有些许陌生,但那份真挚的感情从未改变。于是,我轻声地问候她们:原来你们一直在这里!
散文类――在别人的心灵里散步
前几天回老家,偶然发现了一本《2003年中国散文年选》。抚书追昔,我不禁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真是时光飞逝,一转眼十多年就过去了!记得每年一开春,我会从书店买来一本《中国散文年选》犒劳自己。包上书皮,放在手边,静待闲暇之时,侧卧床榻,走进这方秘密花园,走近作者的平凡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眼前场景。一会儿“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会儿“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流光氤氲,神思飞扬,真是心灵的狂欢!
其间,我也零零散散地阅读了季羡林、莫言、余秋雨、张晓风、林清玄、毕淑敏等名家的专集。阅读大家,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于万籁俱寂之中,独享这份上天赐予的福分,个中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经常是看着看着,睡眼蒙胧。于是掩卷小憩,书亦梦,梦亦书。一书在手,亦复何求!
哲学类――没有经过追问的人生不值得咀嚼
哲学类书籍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当数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该书由他在高校所开的通识课程的上课录音整理而成,他一改哲学课抽象难懂的讲授,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听:“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读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活在下,珍惜高峰体验。”句句发人深省,引人共鸣。
除此之外,我还藏有纪伯伦、周国平、罗曼,罗兰等思想家的书籍,闲来嚼上几句,总有新的感悟,帮你参悟这个世界,明白舍与得、名与利;助你祛除浮躁,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活在当下。
教育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由于本职工作,教育类的书籍我也阅读不少。例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朱永新、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等人的著作。难忘王崧舟的“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男子汉大丈夫的豪爽之气。溢于行间。朱永新是当代教育大家,他的教育思想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教学生活,帮我走出观念迷障,助我插上理想的翅膀,使我能够耐住寂寞,埋头耕耘,静静地守望教育的未来。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育史,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这么多年下来,感谢书籍的一路陪伴。的确,是它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记得有人问一位转山的人,为什么痴迷转山。他答曰:不为什么,就因为山在那里。于是,我释然,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因为书在那里!
篇9
先来看史铁生的《墙下短记》中的一段描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砸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路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那么,这段描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呢?当我们仔细阅读上述内容后,便会发现:这段描写运用了比拟与象征的手法。这是作者在双腿残疾以后,在内心极度悲伤、苦恼,而又十分无奈的处境下,产生出想要破墙而出的种种行为。描写“我”与“墙”和“我”在“墙下”所见所闻的画面,为下文写“我”接受“墙”的原因和理由埋下伏笔。作者对“墙”的存在既无奈又较为坦然,认为那是无法摆脱的,“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墙永久地在你心里”,面对墙,接受墙也许才是理智的。这样写具有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即人应该要读懂命运之“墙”。而对于“墙”,史铁生告诉我们:“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这也正是史铁生对苦难的理解,苦难就像往事,就像“墙”,虽不出声,却要你接受,“直到你听见”。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墙”,或不幸,或恐惧,或思念等。墙,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并且也都无须摆脱,因为它是“趣味的爹娘”。那么就只能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意象
一、创设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散文意境
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些场景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绵长的情思以及深邃的哲理。例如,席慕蓉在《孤独的树》中有一段描写“暮色孤树图”的文字: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像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葱逼人的树木比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作者要表明的是虽然树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它隐含了一种生命的意义,一种独特的美,也是作者自己灵魂家园的栖息与精神的追求,只不过是借这“孤独的树”寄寓情怀罢了。这样写的好处是实现了形与神的二元统一,从而达到了“物”“我”之间完美交融的境界。
二、借用修辞手法,寻求生活中的诗意美
散文离不开修辞手法,作者常用它来传达喜怒哀乐,这也是散文作家在语言上将散文当做诗来写的原因。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任何修辞手法都离不开语境,因此要在语言环境中体味修辞手法的意味,根据不同修辞手法本身所应有的作用来分析,然后概括作答即可。作答时,首先要辨认出修辞手法,然后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对其作用(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例如,季羡林的《夹竹桃》中就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努力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促进学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的
1、坚持长期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钱清镇中学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传统,共同创建一个充满书香与花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
2、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组织*容丰富、数量充实,并取好富有特色的名称,选好图书管理员,健全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4、发放《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详见附件。
(二)、活动实施阶段:(3月19日—4月上旬)
以语文课、综合实践课为阵地,以班主任为主导,语文教师协助,以学生为主体,掀起学生热爱读书的热潮。具体评比项目:
1、开展“与名人牵手”为内容的手抄报比赛。每班选出1份优秀手抄报,要求8k铅画纸,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学校经评选后获奖作品在宣传窗展示。
(备选名人:鲁迅、冰心、朱自清、、郭沫若、牛汉、巴金、沈从文、汪曾祺、萧乾、琦君、冯骥才、林海音、端木蕻良、丰子恺、王安石、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范仲淹、欧阳修、茨威格、海伦凯勒、高尔基、安徒生等)
2、读书征文比赛。每班选送2篇,每篇字数600字左右。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文章主题:紧扣读书精神、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心得等,重点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购书或借书的小故事,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介绍在自己人生失落期间点亮你理想明灯的好书名著。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自拟文题,要求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3、“我
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每班选出5句。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向全体学生公开征集自己的读书名言。读书名言范围指关于读书方面的用于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名人名句、古典名著的名句名段、自己制定的激励自己的话语等,经学校评比挑选后将用于展示。
4、“好书共读”活动。(3.22——)。
5、现场作文竞赛(初一、初二年段 第五周,3月17日)
6、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第7周)
(三)、评比表彰阶段:(4月上旬)
1、评比各类单项奖和校级“读书之星” ,学校表彰。
2、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 钱清镇中学教务处
2011年3月17日
附:《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浙江少儿 第4届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 初中卷
浙江文艺 99个成功育心的经典故事(王菘舟 著)
浙江文艺 特别的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代表作)
浙江文艺 父亲的荣耀(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母亲的城堡(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传记馆:林肯传
浙江教育 天气与气候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地球上的水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天文学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文艺 地球的故事 /【美】房龙 著 陈瘦石 胡澱咸 译
浙江文艺 热爱生命 /【美】杰克•伦敦 著
浙江文艺 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著 力冈 译
浙江文艺 百万英镑 /【美】马克•吐温 著
浙江文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浙江文艺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著
浙江文艺 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著 陈筱卿 译
浙江文艺
童 年 /【俄】高尔基 著 木雷 译
浙江文艺 繁星•春水——冰心诗选
浙江文艺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
浙江文艺 培根随笔 /【英】弗兰西斯•培根 著 徐朴 译
浙江文艺 骆驼祥子•月牙儿
浙江文艺 南方有嘉木 /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 季羡林散文精选
浙江文艺 林清玄散文选
浙江文艺 朝花夕拾•野草
浙江文艺 呐 喊
浙江文艺 边城 / 沈从文 著
浙江文艺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处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钟秉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走向新师德》,檀传宝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学习:为人的发展》,郑太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徐斌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金忠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育寻根丛书: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林高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师一定要知道的99个健康细节》,祝墡珠、陈兴杰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美]杰弗里•科特勒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卜玉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