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3: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适合朗诵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适合朗诵的散文

篇1

一、激趣入境,启迪美

1、活动准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是丰富经验。在中班欣赏散文《芽》中,活动前可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甚至认为芽指的是牙齿。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二是提前理解散文中较难懂的词汇。要做好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三是准备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与散文匹配的导入方式。

儿童散文欣赏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导入、谜语导入、情景表演导入等,也可结合图片、图谱、课件等来导入。导入环节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它所占的时间一般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良好情绪、情感氛围的营造。

二、引导感悟,感受美

1、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注重直观性。

在初步欣赏散文时,教师应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如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2、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一是完整欣赏配乐散文朗诵,使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优美的散文课件,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如:散文《落叶》,为了描述小树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需采用形象的课件,用舒缓、悠扬的钢琴曲作背景音乐,让孩子视听同步欣赏,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趣也被画面和音乐所感染,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活动中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幼儿充分感受散文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作品的文字美。二是整体欣赏和部分欣赏交替,让幼儿在反复听的过程中体味美。 ①、组织幼儿欣赏散文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时机。一是多听少问: 二是边听边问。②、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运用一些可操作性手段来辅助欣赏。③、师幼共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独有的韵味。三是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扮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这样,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三、积极拓展,鉴赏美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散文欣赏教学中的拓展提升环节,教师要积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了解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二是散文的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三是散文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只有积极拓展散文的内容,激发幼儿情感,使孩子更快乐主动去欣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美,同时也为续编散好了准备。

篇2

一、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配乐朗诵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广泛,许多教师都曾用过这种方法来进行诗文教读。首先是诗歌教学。诗歌教学重在诵读,学生如果能读出诗味,读懂情感,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怎样能使学生读懂感情读出味道呢?那就是根据诗歌选择合适的音乐,让音乐带领学生进入诗歌,让音乐为教学设置一个最佳情境。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艾青的诗歌《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时配上轻缓又略微活泼的钢琴曲,教师轻柔而又深情地朗诵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跟着老师的声音便自然地走进了明月朗照的中秋,走进了酸甜的思念之中。紧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动情地大声地诵读,音乐此时自然能调动起他们的感情,帮助他们走进那种情境。如果没有音乐,不仅老师的朗诵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在诵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不仅是诗歌,散文的朗诵教学也适于配乐。如本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选择的是四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诵时也应配上合适的音乐。如《济南的冬天》可以配上钢琴曲《雪之梦》,这首曲子即舒缓又充满温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情的特点,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老舍先生缓缓而有深情的讲述。而朱自清先生的《春》则更适合《雨中漫步》等更为欢快的钢琴曲,之后再让学生配乐朗诵。当然,学生也不必全文朗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朗诵,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形式多样的配乐朗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而让语文教师头痛的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另外,关于音乐的选择,不仅局限于钢琴曲,各种乐器自有不同的味道,教学时可根据课文内容来选择。如讲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笔者认为用钢琴曲不当,似乎二胡的忧伤深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件平凡小事中的拳拳父子情,因此笔者选择了二胡曲《睡莲》。当深情的音乐起伏连绵时,教师用最质朴的声音为学生讲述起一个最普通的父亲的“背影”故事,那朴实而真挚的情意就随之流泻而出了。

二、音乐导入,铺路搭桥

音乐最能启感,因而在教学之初,用合适的音乐作为新课的导入,能最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最深刻地让学生感知情感。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萧乾的散文《枣核》,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因此,音乐导入时选择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先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这一份不朽的爱国情怀,再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对这一情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如果觉得这首歌有些老旧,或者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那么刘德华的《中国人》或者SHE的《中国话》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听完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歌曲的理解或者感受,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国,也更能体会这一深沉的情感。这样的引入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本单元“爱国情怀”这一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就完全实现了。

再如,苏教版选有《诗经•蒹葭》、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早被现代人谱上曲重新演绎过了,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歌曲导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就是琼瑶依据《蒹葭》作的词,以此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抒发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深婉惆怅,更能体会那种缠绵悱恻又不折不挠的曲折追求,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恒久而常新的魅力。

另外,音乐导入也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首歌曲,只要用得合适,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教学这一单元课外时,何不使用一些音频声效来导入新课?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叫卖声、地方戏曲的几声唱腔、地方特有的乐器演奏声音或者民俗表演的声音……这些声音能引起学生对于民俗活动的记忆,使学生体会到民俗风情的魅力。所以,各种音乐或声音效果能很好地导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激起共鸣。

三、诗文吟唱,深化理解

音乐除了帮助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现代诗歌和古诗文的教学,最佳的反馈方式就是“唱起来,唱出来”。之前提到的《诗经•蒹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七年级上册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自然不必说,因为有现成的曲调,上完新课让学生唱一唱,不会的跟着音乐学一学,再次体会其不老的深情,对于巩固学习成果非常有效。

对于其他诗歌同样也可以唱起来,怎么唱呢?自然,让学生谱曲难度较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用合适的曲调,改变歌词来唱吧。然而选择曲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抒发伤情的诗歌却用欢快的调子来唱,自然就会成为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规范引导。

篇3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根据学生的意愿,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学生不易体会得到,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不会感兴趣,那么,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就要反复咀嚼玩味,也许有商讨,也许有争论,也许会有短兵相接,也许会有面红耳赤,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在课堂上,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新颖有趣,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查找相关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写好辩论稿,甚至提前练习,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篇4

一、阅读课和诵读课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让我们从新课标看“朗读”与“诵读”的区别与联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朗读”和“诵读”的表述:

第一学段(1~2年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三学段(5~6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总结出以下几点:

1.朗读和诵读要求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是小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朗读在各阶段要求区别不大,而诵读要求则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提高。

2.诵读多是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朗读则不限于文体。

3.诵读比朗读有更高的能力要求。

由此我们明白了诵读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好地去把握诵读课的核心问题。

阅读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把握作品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而诵读则主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读来传达作品所包含的信息。阅读是一种内化,而诵读是一种外化。所以,从需要完成的任务上来看,阅读课主要要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而诵读主要是以理解为基础完成一种声音的表达。同时,就小学阶段而言,阅读课上我们还要从音、形、义的角度进行识字教学,而这一点在诵读上完全可以忽略。

阅读课上我们还要进行一点语法、修辞以及文章的创作方法的教学(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考试不作要求),而这在诵读课上又是可以完全忽略的。但同时诵读课与阅读课都应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否则我们的诵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什么样的课文适合上诵读课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考虑古诗词一类的课文。如,那些生情并茂适合诵读的文章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散文等。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可以考虑一些充满童趣的儿歌、短小的童话,如《萤火虫》《小船》等等,还要考虑小学上课时间的特点(篇幅不能太长)。

三、诵读课授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同时应具备一些必备的诵读技巧如:

情景再现、内在语、停连、重音、语速、句调包含: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另外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名家的朗诵,自己找一些适合朗诵的文章多加练习。

教师具备了一点诵读的技巧,平时认真研读文本、深刻理解文章、勤于练习,自己把一些文章诵读好,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花较短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这样学生的诵读才能做到发自自己的内心,才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诵读技巧。

篇5

一、 第一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浅显的古文,朗朗上口,以好读易懂为主

1. 第一学段的学生读古文,首选的是古代歌谣,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短短的歌谣,读起来特别有意思,祖先那种自食其力的豪情壮志,朴实得如同泥土的气息,通过背诵,影响着每一个儿童。

2. 其次,第一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弟子规》《三字经》里深含做人道理的句子。比如说,《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这句话很短,三个字三个字的,很好读,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就会读了。

二、 第二学段学生读古文,适合读文质兼美的短篇诗词,以吟诵理解为主

1. 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大量阅读唐诗。建议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唐诗,比如王维写的《少年行》,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们来看这组唐诗:(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组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讲了少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整个过程,从相逢到出征、战斗,到受奖赏,一位翩翩少年的英俊潇洒翩然而至,出现在同学们眼前。这组诗在激励学生们抓住少年时光,建功立业,对激扬青春起到了一定的励志作用。

2. 第二学段的儿童也可以读宋词。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非常有趣。引领学生读时,教师务必要讲故事给同学们听:李清照还是少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睡着了。这天晚上,风很大,雨被刮得稀稀疏疏的。第二天一早起来,发觉酒还未醒,头还疼着呢,就迷迷糊糊地问侍女:“春梅,院子里的海棠今儿开得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院子里的海棠,回答道:“小姐,和昨天一个样儿!”李清照走到门边往外一看,笑着叹了一口气:“春梅,你怎么看的?明明这一夜的风雨,把海棠给吹得红花更少,而绿叶却长得更加肥壮了。”侍女没读过书,观察能力自然比身为才女的李清照差多了,她愣是没看出来海棠在一场风雨之后的变化。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是很孩子气的,本来他读这首宋词,觉得只是写得美而已,但是听了教师讲的故事以后,他发现,哦,原来还有一个古代小姐和丫环之间的故事呢!很有意思。还有什么道理呢?要细致观察呀!这么一来,他们就会读得更加起劲了。

3.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小散文,读《小学》《朱子家训》等古文。篇幅不长、但蕴含的做人道理,说得丝丝入扣,具体可感,读了这些文章,使人终身受益。

三、 第三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思想较为深刻的古文,探究发现,以思考研究为主

1. 第三学段学生读经典散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清代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古文气势磅礴,排比句式甚多,适合朗诵。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们大声朗读。学生们一读就懂,一懂就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从而对少年立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第三学段学生读“四书”,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孟子》里的“离娄”篇中“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段话中,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令人关注的是,孟子认为,光有仁爱之心是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只有实行法度。法度本身也不会自动运行,那怎么办?孟子认为,规矩可以帮助善良搞好政治,规矩可以帮助法度得以运行。三年级的学生读了这些句子,会对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新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成长。

篇6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赋在初期是用文字写下,而后才朗诵,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附:

红桥游记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m6)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篇7

台台上考四大题目

朗诵:考查普通话水平

一般朗诵内容都由考生自己选择,参加过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面试的考生小吴说,许多考生都会选择现代诗作为朗诵的篇目,甚至连自我介绍也不忘与朗诵接轨:“自我介绍时,有人不用说的,用喊的。”

专家解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李立宏表示,朗诵时考官希望听到考生自然的声音,这其中包括普通话水平和语音情况,但最重要的还是考生对作品的理解。李立宏说:“我个人觉得现在的考生选择反映现实的散文、诗歌、小故事等比较适合,这便于他们表达对人、自然以及生活的认识。”

声乐:唱法不拘重表现

声乐考试其实就是唱歌,可以是通俗、美声、民族或者其他唱法,没有硬性要求。很多考生都会选择美声歌曲和民歌,表情僵硬、跑调是常见情况。小吴说:“如果跑调,有的老师会直接打断,有的老师会笑,还有的老师听几句后会打断,不做评价。”来自贵州的考生小骆说:“有男生唱《曲苑杂坛》的主题曲,引得大家狂笑不止。”

专家解读:李立宏指出声乐考试更倾向于考查考生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另据某表演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在声乐考试中,考官并不会依照考生的声乐水平打分,他们更注重考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力,包括表情、肢体等方面的表现力。

形体:艺多不压身

形体可采用舞蹈、武术等方式展示,由考生自选表演内容。小吴称,北舞附中的考生舞蹈水平比较高,但对于大部分普高生,舞蹈是硬伤,也正因为这样,出糗的人屡见不鲜,很多人在跳舞的过程中摔倒、忘记动作或者跟不上节奏。

专家解读:形体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一些关于身体运用的基本技能,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说:“有的考生小时候学过舞蹈,还有的学过杂技、魔术等,总之艺多不压身。”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培训基础的考生就没有机会,他补充道:“有的考生是一张白纸,但他在表现的过程中能用真诚打动考官,这也是考官所赞赏的。”

小品:集体表演需抢戏

表演专业的复试通常是演集体小品,考生分为数组,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一组的题目,题目定下来以后,考官会给考生一定的时间在考场外沟通。小品题目有给定一个情景的,比如公交车站,也有较为抽象的,比如秘密。

考生小潘说:“由于小品时间有限,许多同学为了突出自己的角色抢戏、加戏,导致场面很混乱。”小骆回忆说,当时他们演完后,一个女生突然下跪,来了一出夸张的“卖身葬父”:“我想这位女生的突然加戏能给她加分。”

专家解读:李立宏坦言,多人小品考查的不仅仅是表演本身,还有考生的适应能力、交流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欲的强弱。他表示考试时作品完成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考官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考生对于人、事、物的理解。

台下考三种做人素质

做人态度

态度似乎比考试本身更为重要。据某艺术类院校老师透露,他曾在面试中遇到一位考生,让其陈述个人爱好,该考生说自己喜欢历史,老师便问他关于刘邦的看法,不料该考生错将刘邦安到红巾军名下,老师随即指出错误,但该考生表现得极为自负,事后老师表示考生的谦虚谨慎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修养

对于艺考中的文化常识考试,许多老师都表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李立宏说:“多年来,表演专业的文化n成绩几乎是所有专业里最低的。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演员,文化程度低是一个缺陷。”他表示演员要通过表现不同的角色来反映作品的思想,传达对人和社会的看法。而对于人的认识是世间最博大的学问之一,如果演员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又怎么认识人?所以,一个成功的演员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王劲松认为考生的文化素养高证明其自学能力强:“这样他就可以主动学习国内外最新的一些行业经验,并从中选择有益的信息,这些人文修养可以帮助演员更快更好的成长成熟。”

素颜示人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朗读 问题

本文以长春幼儿师范学校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该校在朗读教学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目前在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本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提高师生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认识,帮助教师转变传统固有语文朗读的教学理念,摆脱朗读教学问题的困扰,进而推动朗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形式及评价指导方式的改革,从而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长春市实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学校方面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2010年教育部等单位组织推出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结合教育部要求,我校加强组织管理,致力于打造“书香型校园”,倡导和鼓励全体师生“好读书、读好书”,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投入到读书学习中来。为进一步拓展“书香校园”活动,通过读书,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实实在在好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提升内涵修养。我校分阶段制定了朗读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宣传活动

1.校园宣传板,全篇幅报到活动方案。每周一句读书名言。

2.校园广播每周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3.在班级板报上增加名人名言板块。

第二阶段:开展“五个一活动”

1.开展每日一读活动。各班利用(周二)早自习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提升学生文化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每月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师生交流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可利用班会时间)

3.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4.每学期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师生同台表演,教师带动学生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5.结合学期读书感受,发挥学生想像,开展“名著书签“制作活动,学生将自己所读名著或书籍,浓缩成书签形式,各班推选优秀作品5个,参加学校展评。

(二)为学生创造朗读的第二课堂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长春市实验小学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合唱、书法、小主持人、经典诵读、疯狂英语、篮球、珠算。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组织教师进行朗读教学培训

培训学习是教师进步的阶梯,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2008年至2015年组织语文教师去吉林省孔子学院听课四次。为提高语文教师诵读、表演、讲解经典的技能和水平,2012年至2015年学校选派五位语文教师参加长春市中华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2010年至2015年,学校经过培训,选派三位教师参加吉林省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整个比赛分为诗歌朗诵表演、现场命题作文(看图说话)、字词正音三个部分。

二、长春市实验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语文课上,教师大多采用齐读、分组读、男女读、个人读等朗读形式。而这些常见的朗读形式相对单一枯燥,并不受学生欢迎,长此以往朗读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的朗读所采用的朗读形式有各自不同。例如:散文教学,散文普遍意境优美,适合运用个人读,齐读易破坏美的氛围。还有课上常见的‘齐读’形式,它虽然能节省课堂时间,营造声势,但却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长时间采用齐读形式不利于学生朗读技巧的提升,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反倒影响了学生的诵读效果。

(二)教师指导简单死板,力度不足

通过听课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指导方法过于单调、机械、生硬。忽视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传授,只侧重于对文章读音的指导。比如:一位教师讲解王昌龄的《从军行》,正音后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战士的爱国之情?”(不破楼兰终不还)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说:所以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战士的爱国情怀。学生齐读几遍,教师不满意,再次引导学生说读出爱国的情感。可是学生依旧那样读。假如这时教师示范一下,指出朗读的技巧,重音放在哪,为什么放在这。可能学生会读出真切的情感。这种不痛不痒的指导语句,致使学生不能理解,很难走入朗读的语境。

(三)朗读时间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五分之一。可见整节课教师几乎是不间断的讲解,朗读练习往往被“讲问教学“所占用。还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朗读,读准生字。但实际上,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下,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很难完成自读训练。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朗读内容狭窄

调查结果显示,在语文教学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深受学生欢迎。有80%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喜欢朗读这类文学作品。而议论文、文言文朗读所占比例仅为10%。这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诗歌、散文的情感细腻,语言生动,多数又是要求背诵篇目,学生值得一读。小说、戏剧情节曲折,人物塑造生动,能吸引学生去读。而议论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文言文语言绕口,议论文枯燥乏味学生不爱读,这就造成了朗读面狭窄的问题。长时间这样,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直接会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

篇9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教学现状

(一)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普遍不够重视

很多同学觉得朗读教学是没有必要进行的。尤其是到了中学时期,需要读的文章越来越长,分析文章的涵义也更深了,且朗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阅读起来效率非常低。加上我国在应试教育方面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当多的教师或学生都有着要考什么就学什么,朗读不需考试就觉得没必要继续学习它了,还是多练习阅读会更有效果的这类想法。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听讲了很多文章,老师也讲解得不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未能在大脑里留下任何记忆,学过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优秀课文当中的很多语句及表述形式,既不依据朗读来理解、揣摩和掌握,又不能通过背诵来学习,需要用时才翻出来。按照这样的形势进行下去,肯定是学不好语文的。

(二)语文课堂朗读时间不足

当前,在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的“讲问教学”,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朗诵时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几乎不进行范读,同学们的读书时间也仅有几分钟,朗诵练习通常都是非常匆忙的。例如,进行预习性朗读时,需要学生通读文章,把生字新词过一遍,而其实甚至占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未朗诵完一遍课文,老师便会要求同学终止朗读,立马进入下一个课题,朗读成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被忽视的环节。

(三)语文课堂朗读情境不够充实

在语文的阅读过程中,将理解和朗读分割开来的情况经常出现。讲解前朗读一次,分析完成后又读一遍,有时在未能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需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纵使学生有多么丰富的感情,也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再经过一步步的升华才可产生出来,仅依靠技巧性的朗读是读不出感情来的。只有给同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得学生入境、入情,读懂课文甚至作者,读出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例如,在给学生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朗读时,应营造良好的朗读气氛,播放优雅轻松的曲目,也可设置出朦胧的夜景与隐约的竹林等场景,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感受文章里自然月色之美,又感知作者在逆境当中进行自我排解及乐观豁达的内心世界。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创新性策略

(一)分析教材并研究语文课堂中朗读的材料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课文的朗读,分析出哪些文章对朗读的训练更有效,哪些文章对训练朗读更合适,哪些课文更适宜于进行精读。例如,从文体的角度方面考虑,诗歌是最适合朗读的,若未读就不能体会要领。另外,小说、散文及剧本等体裁的文章也比较适宜于朗读。因而,需要充分、透彻地分析初中课本,认真研究各册课本里与朗读教学相关的内容。

经过梳理,我们能够从课本里归纳出关于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字音要读准,不掉字或添字,不可读破句,正确地停顿,吐字需清晰,音量与语速适宜。在朗读过程中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连贯、准确地朗读文章,应带感情朗读,例如《散步》;练习重音及中重音的朗读、拖音和小停,例如《春》;需进行反复的朗诵,如《扁鹊见蔡桓公》、《枣核》;按照不同角色进行朗读,诸如《皇帝的新装》;背诵,如《天上的街市》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进行范读

例如,在《往事依依》一文的讲授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范读,将文章中深刻的思想与良好的情操,引入学生的内心且指引他们去思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范读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精髓与语言,亲力亲为地范读。

(三)加强指引使得朗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老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一直以来从未改变过,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更需注重老师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老师的引导,才可精准的理解文章的情感与基调。老师在朗读的时候,需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引,给学生指明朗读的关键,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朗读的功效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以《春》为例进行说明,文章所描绘的“春风图”表明了春风的柔和,春风的特征,是由听觉与嗅觉等体现的。这个充满着春的气息的场景,要求学生在进行仔细的朗读后方可在眼前浮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需提示注意节奏和停顿,更应提示语调与语气的变化。如“酝酿”和“泥土气”进行重音的朗读时,能带给人们嗅觉上的优美感触;“清脆”、“应和”及“嘹亮”发重音时,仿佛产生沐浴春风的感觉。风虽是没有形状的,但经朱自清描绘后的春风却是有色、有形和有情的,此类情感,多朗读几次之后,肯定可以“尝出”味道来。

语文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接受与表达语言的能力,坚韧努力的坚强意志以及说到做到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需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将其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篇10

如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全面铺开,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其中一大亮点。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次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强调教育的全面和均衡,更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这种变化无疑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本校独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后,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相关资源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和教育理念。下面,笔者以我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为例,谈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校本课程的拓展性和实践性

校本课程要体现内容的拓展性。校本课程是基本教程的重要补充,其开发要立足于基本课程,又要高于基本课程。

在粤教版语文必修(二)中有《项脊轩志》、《我的母亲》,必修(五)中有《陈情表》。这三篇文章都从细处着笔,或陈述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或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或陈述祖孙二人相互依恋之情,可谓情真意切,字字动人。我们将散乱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汇聚同类题材的作品,如将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和苏轼悼念妻子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引入课堂。先开发“吟唱生命,歌颂真情”的情感美文欣赏课程,唤起学生的共鸣,接着通过比较以上文章写作方法的异同,借鉴其多角度抒情的方式,最后以“感动你我的人和事”为主题,让学生自由书写。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更感受到了生命和真情的可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粤教版必修课中有一些现代诗歌,如《再别康桥》、《热爱生命》等,这些诗歌很适合朗诵。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朗诵可以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逐步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朗诵还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作品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于是我校举行了“体会文学瑰宝——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重音和语调,在朗诵中校准语速和节奏,在朗诵中得到陶冶和启迪。

二、以地方为基点,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性

校本课程应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学校所在地区具有的各种特色和条件,都可以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我校位于顺德北滘镇,北滘是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民营经济发达。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我校举办了“走近我身边的建设者”系列讲座,把美的集团、LeSaunda等知名企业的创业者、管理者以及普通的农民工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他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企业发展,从不同角度,生动介绍了创业的艰辛、工作中的迷茫以及成功的喜悦,描绘了30年来北滘经济发展的缩影。随后,开展了“走近我身边的建设者”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了解北滘的发展,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建设者对话,了解他们与北滘发展的不解之缘。最后,组织学生围绕“北滘30年”主题,自己任意选取写作角度,通过走访身边的建设者,利用图书、文件、音像、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得素材,通过人物成长观察企业成长,透过企业成长研讨北滘发展。当凝聚着学生智慧和才华的作品汇集成册时,学生们无比快乐,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提高了沟通能力,学会了尊重北滘的每一位建设者,学会了感恩;因为他们在写作中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在活动中明白如何品味生活。

三、以学校为基点,体现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