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16 03: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1

其一,“选修”第19页《越中览古》中的“义士还家尽锦衣”,而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57页为“战士还家尽锦衣”。我认为“义士”与“战士”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士”解释为“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之士”,“战士”解释为“①军队最基层的成员;②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从词义产生的时代看,咏叹越王勾践,似用“义士”为好,但新教材的修订未做任何说明,让人无所适从。

其二,“选修”第30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23页为“天台一万八千丈”。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善用夸张手法,那么是不是用“天台四万八千丈”就一定比“天台一万八千丈”更好呢?如果仅是为了夸张,为何不用“天台十万八千丈”呢?问题是李白原诗中到底是“一万”还是“四万”,我们普通读者也没有条件考证,新教材改动亦未做说明。

其三,“选修”第41页《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愿醒”,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140页为“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虽不是炼字的高手,但也是一代大文豪,按理说,他不应该在同一句诗中用两个相同的字(叠字、叠词除外),根据诗意推测,我倒觉得用“不复醒”比“不愿醒”好些,可搜狗简拼法只能打出“但愿长醉不愿醒”,却打不出“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不是新教材做如此改动的依据,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四,“选修”第77页《阿房宫赋》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113页为“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两种版本一字之差,意思迥异。我认为,根据前文“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来看,意为宫女想见皇帝,后文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倒是更顺理成章。而新教材改为“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就有歧义,读者既可以理解为“宫女不想见皇帝”,又可以理解为“皇帝不想见宫女”(即宫女想见皇帝见不着)。当然,前一种理解结合语境看,意思不通,但毕竟有可能产生这种理解,我们讲解病句中的歧义句,不是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吗?

其五,“选修”第86页《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84页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新教材还在课下注解“‘下’指在六国之后”。我觉得“从”在“跟从、跟随”这个义项里,本来就是“后者跟随前者,后人跟从前人”的意思。再从句意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是“跟随着六国走破亡的老路”。新教材为何要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上一个“下”字呢?如此以来,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六,“选修”第111页《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而旧版本第三册第96页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根据文意看,前后构成的应该是因果关系,因“内外多置小门”,故“墙往往而是”。我认为旧版本断句更合理些,而新教材的改动,倒是让人费解了。不知新教材是回归原文,还是另有深意。对于这样的改动,新教材也未做说明。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 教学策略

1 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课内与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2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选择阅读方法

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3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整体性与个别性统一,面与点的结合

选修课教材资源十分丰富,涉及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例多种多样,风格也异采纷呈。然而,就一本教材而言,内容却又相对集中,体例也大体一致,虽然篇目之间有变化,但总体说来,还是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教材的这一结构特点,给我们实施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内容体例的一致性,忽视篇目的个别性,那么教学很可能陷于呆板,没有生气;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篇目之间的个别性,忽视教材内容体例的统一性,那么教学又很可能陷于支离破碎,缺少系统性。因此,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兼顾了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课堂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篇3

苏洵的《六国论》,思路流畅,行文严谨,语言气势非凡,每次教学都被文章的雄辩所折服,为苏洵为文的严谨结构而赞叹。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其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赏析示例《六国论》一文,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84页的《六国论》第五段却是这样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明显不同。

《六国论》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安的政策。苏洵对这种贿赂求安的政策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讽今,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当然,文人只不过是替历史多操点闲心,屈原怀石殉国了,楚国照样灭亡;同样,北宋统治者并未接受苏洵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三十一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七百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苏洵对“六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希望看到北宋重蹈六国覆辙,故而大声呼吁。从这个角度讲,后者更规范些。

同样,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自主赏析《项脊轩志》的第二段:“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墙……”

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96页《项脊轩志》第三段则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苏教版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以上三个版本,哪种断句更好?

这段文字从前面的书房项脊轩的环境描写,转入悲情体验,写其一悲,就是分家一事。人教2005版认为分家后是“小门啊墙啊,到处都是”。而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后认为是“小门很多,墙到处都是。”笔者以为门是暂时隔开了人情的东西,开关还是自由的,而墙则让亲情彻底冷漠隔离了。在2005版那,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那种分家的鸡飞狗跳和烦躁的画面时时出现;在人教2002版、苏教版那,可以体会到亲情的冷漠,但是于理不通,怎么安置许多小门后,又到处都是墙呢?既然装了很多门,说明亲情只是暂时疏远而已。笔者认为人教2002版、苏教版断句更好。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可谓众望所归。自从2000年拉开序幕,十几年间,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就出现了多次变化。毋庸置疑,新教材体例灵活了,内容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美中不足的是,几乎每一册教材的古文注释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篇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选修课教材。选修教材有很大的主动性,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学篇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选学篇目。这种教与学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就势必促使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教材的性质和新的课改要求,我尝试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诗情画意配乐朗读教学模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拿出来和各位同仁共享。

一、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科学家发现,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那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根据选修课的特点,我把课堂10分钟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老师,这位“老师”在课下把要讲解的教材发给学生,而作为授业者的教师的责任是督促他积极主动地准备资料,精心备课,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教材的深意,这样在属于“他”的10分钟才会是有的放失。例如,A16班毕云飞同学讲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时,他向学生介绍王维时抓住王维40岁归隐,信奉佛教,世称“诗佛”,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知识点。在他分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句时,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并拿出自己画的一幅多姿多彩的水彩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在讲解“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时,讲解王维的向佛思想,在讲解“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时,他又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王维诗中表现的淡泊自然的心境。这位学生在赏读这首诗时就自觉运用了“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读诗的方法。学生的讲解让我明白,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已。“授之以渔”,但要灵活运用,要把知识化为本领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诗情画意配乐朗读教学模式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无论是古诗或者古散文都是先辈留下的非常丰厚的遗产,要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必须通过朗读这一环节。古人重视“书读百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名篇佳作的音韵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起伏也需要在诵读时感受。例如,在教读诗歌《将进酒》时,我先播放了濮存昕的配乐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处理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接着提问学生配乐朗读,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就能明白李白情感变化的过程。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播放名家配乐朗读录音、给学生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审美熏陶,把死板的文字变成艺术乐感,把课堂学习变成艺术陶冶。

三、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模式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共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诊断和反思,进行学习调控,提高认知水平。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采用合作探究、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师生、生生合作,注重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通过交流、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走向完善。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教学,共分八个小组。一组结合教材讲解知识,另外几组给第一组提出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适当点拨。能提出新颖的问题的小组给予鼓励。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方式,教师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例如,在讲读《项羽之死》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项羽是怎样的人?项王欲渡乌江和后来的不渡乌江是否矛盾?还有学生提出如果项羽渡过乌江会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展现出来了。而课下学生们也会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分析。“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学生积极实践、缜密思考和精确表达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在作业设计上也应立足文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诗歌变成散文,把古文变成现代文,或者写对诗歌散文的欣赏。例如,有个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酒与愁》,作者说:“李白的《将进酒》,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写他的愁绪,我感觉自己道不明的情绪被李白一语道破了,让我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和李白成了知己朋友。” 这样通过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实施策略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了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的开设也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

(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

(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篇6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但大部分教师会将选修课上成比必修课还“必修”的课,或者干脆变成高考复习课。别说课堂内学生朗诵、讨论的时间大大减少,有的教师根本就直接省略了学生活动的环节,使选修课变成了类似大学里的专题讲座即“教师讲坛”。

当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基本仍是接受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时,如何上出选修课的特点?如何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成效呢?我尝试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网络是一座资源大宝库。但是当我将学生带进网络世界时,我发现他们很快就迷失了学习方向,眼花缭乱的网络环境是对学生克制力的巨大挑战,而且网络的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学生要在庞大的信息库中搜索到有效信息简直如同大海捞针:利用网络授课就如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罗盘一般,这可不行。几次不成功的授课让我确定这个教学平台应该是“主题网站”。

语文教学的主题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的“学堂”,它的主题性强,互动功能强大。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有效地组织网站的内容,并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丰富网站的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各种互动及反馈功能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主题网站中的学习资料,有效地完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网络学习的盲目性,还能借助网站的互动功能自学、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以及与教师沟通。最关键的是,主题网站丰富的学习内容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下面我以湖北省确定的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三个诗歌单元的教学为例,来介绍我设计的这个诗歌教学主题网站的结构。

主题网站的首页主要栏目:课程信息、诗歌中心、在线书库、七嘴八舌、网站导航。

1 课程信息。“课程信息”下设立二级子网页:“文本探究”和“成绩评定”。

在二级子网页“文本探究”下设立三级子网页:“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级子网页的内容就是由选修教材的三个诗歌单元内容构成的。最后在三个三级子网页下设立相同内容形式的四级子网页:“单元导读”、“作品赏析”、“学习资源”。

在二级子网页“成绩评定”下设立三级子网页:“课内作业”、“问题探究”、“学习交流”。

2 诗歌中心。“诗歌中心”下设立二级子网页:“名家名诗”、“寻踪访迹”

和“诗情画意”。并在二级子网页相应设立三级子网页:“名家诵读”、“相关链接”和“音海拾贝”。

3 在线书库。“在线书库”下设立二级子网页:《诗经》《离骚》《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4 七嘴八舌。“七嘴八舌”下设立二级子网页:“原创诗社”、“杂谈短评”和“成果展演”。

5 网站导航。“网站导航”下设立二级子网页:“百度搜索”、“唐诗三百首吟诵”、“中国李白网”、“菊斋论坛――诗词曲联”等。

为了对这种教学模式做更好的说明,我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问题探究――“关于山水诗的探究”,设计了一个课例,并制作了专题的主题网站。

这节课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通过解读山水诗歌,品味诗歌意境,感悟山水的品格,从而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古典诗歌之美。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山水风景的视频动画和合适的音乐,为整节课创设良好的情境;同时辅之以散文化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由读到赏”的步骤,采用“以读带赏,以读促赏”的方式完成这部分教学。

在阅读诗歌的环节中,利用主题网页查找山水田园诗歌,借主题网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特点”;通过学生诵读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评价环节中,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再次通过网络或主题网页找出名家诵读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诵读中的不足,借网络推动教学,自然进入到“赏诗”的环节中去。

在鉴赏诗歌的环节中,我从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人手。选择《山居秋暝》为鉴赏实例,邀请一位学生与我合作进行配乐诗朗诵。这一过程我借助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体味诗歌情感,为鉴赏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和氛围。

在学习、探究、反馈学习效果的过程中,多媒体网络和主题网站再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或主题网页搜索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歌、赏析资料,结合之前总结的鉴赏山水田园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形成于文字,辅以图片音乐制作成小作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向大家诵读、展示,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最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品读、鉴赏山水田园诗时所感受的诗境及感悟到的山水的品格,从而完成、升华整个教学内容。此时顺势给学生布置课外研究课题来结束教学。

篇8

一、高考语文《新大纲》修订的内容变化

《新大纲》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新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5.名言名句默写,必背篇目由原来的64篇拟调整为75篇。

二、高考语文试题变化预测

1.高考语文考试时间、试题总分不变。但原来的试题结构、题型和赋分会有较大变化,预测: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阅读35分,语言应用20分,作文60分,总分仍为150分。

2.总体上选择题型会增加,主观题减少。增加考试的区分度,考生的分差将会进一步拉大。

3.阅读量增加,阅读文体增多,备考范围也将随之扩大。2017年后变化最大的将是阅读。

4.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难度不会因为增加阅读而降低,试卷文字量会增多,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将很紧,试题将会着力考查学生在快速阅读背景下的信心筛选、整合归纳,综合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

5.诗歌鉴赏极可能变为一道选择(五选二),一道主观题。理解性的、诗歌表面的内容分析放在选择题里考,提高主观题的含金量。诗歌鉴赏今后将会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6.考题中增加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会继续像2015、2016年那样在文言文中集中考查。

7.命题选材立意突出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特别在现代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材料的选取上更加突出。

三、高中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1.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考纲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力为本和学科素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要教“真语文”而不是教“高考”,应多做思维型训练而不是海量做题。

2.务必上好阅读课和写作课。坚持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双轨模式。阅读教学要全面化,重点训练学生阅读习惯,要训练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五种文本阅读完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整合各类文本信息,并学会鉴赏和评价。表达要改变以往只重阅读课而轻写作课的严重教学弊端,注重写作教学,从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出发,就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主旨、技法等方面进行循序渐进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材料的思考、辨析能力,并从材料中去感悟自己擅长写的一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3.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梳理教材,巩固古代诗文知识。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要全面归纳梳理;要特别重视在文言阅读语境中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切忌太难太偏。

4.扩大必修和选修教学范围,优化教法。要将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小说学欣赏》等选修教材纳入教学范畴,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归纳能力。同r要注意对教材的取舍,切不可求全责备,力量平铺。优化教法,不必拘泥于范文的精讲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和较好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5.把基本题型训练贯穿于平时教学训练之中。即要在平时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训练。不断扩大成语积累训练;病句训练要准确、典型、有区分度;衔接题的考察要注意语境义的推敲;图文转换的训练务必准确、明晰,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名篇名句要通晓其意,理解背诵,强化默写。对于新增的名句名篇的篇目要加大关注力度,宽备窄用。

篇9

一、抓住核心课程,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稳步提升

1. 以基础与均衡为指向选择核心课程

语文能力和素养均衡发展,打下全面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必要张力。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也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靠课内,更要靠课外,从而逐步建立起在语文学习方面个性发展的金字塔。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不仅从小学习莎士比亚、歌德和狄更斯的作品,还努力学习天文、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还学会了一手娴熟的金工技术,他努力在自己脑中堆砌知识金字塔,这使他后来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创立量子理论。他因此成为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基于基础和均衡,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落脚点。因此,选修课教学中要抓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这些内容一定要保证开足、开好。如:对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选读》等;对学生的现代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核心课程是《文章写作与修改》。这些选修课程应成为学校的必选课程,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2. “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面对高中语文现行的十五本选修教材,我们就应当改变教材观,要让新教材的理念、内容、篇幅、难易程度去适应教师与学生,而不是强迫教师与学生去适应新教材,要树立“教材是一种服务”的意识。面对教材,我们就必须要大胆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合、立,提取澄清而新鲜的活水,给我们的教学增色生辉。

“增”,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教学内容。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未被选入课本的诗词。

“删”,就是删除重复的、不符合学情的、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只有36个学时,如果按照必修课的要求讲,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

“改”,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如《写作》可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合”,就是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如讲《写作》时,可以打破文体界限,比如讲文章开头的技巧,可以将诗歌的开头、散文的开头、记叙文的开头综合在一起讲。

“立”,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开发全新的内容。如《古代诗歌欣赏》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专题编排,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二、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发展

1. 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主体性”更高,“自主性”更强,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语文选修课首选的教学方式。从选修课的设计思路看,语文选修课的五个参考系列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深广的空间,学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研究课题。例如,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阅读文化论著,关注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专题研讨,等等。此外,选修课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授课方式的确定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又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选择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否强调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验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把握的重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演讲式等都可作为学习过程与方法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采用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JP2〗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阔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 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篇10

选修课程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高中课程结构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这本教材,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艺术精神”的说法,在《批判力批判》一书中,康德曾提出:“有某些艺术产品,人们期待它们表示自己为美的艺术,至少有部分如此,而它们没有精神,尽管人们就鉴赏来说,在它们上面指不出毛病来。”对此,康德的解释是:“精神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这无疑告知我们,文学作品的“原理”往往就是某一时期人们的共同追求,或社会的某些本质,以及人性的重要的内涵等。当作品体现这些内核的时候,就会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就具有了艺术生命力。

在课程教材的教学用书中提出“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字,“意”为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志”可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显然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学生读者的探究精神,而深化诠释的正是诗人的艺术精神——赋予诗句以生命的本质。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生活的时代,会更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这一方式是进行诗歌探究教学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下,让学生打开探究对象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古典诗歌由于时代、语言本身的制约性存在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果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开展开创性的阅读,站在文本基本意义的基点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依据这样的方式,笔者以高中教材中苏轼的词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进行其艺术精神的挖掘,来展现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基础理解与多元化探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