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9:1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美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
2、路,起伏历史的沉重,曲折岁月的艰辛。
3、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4、坐在秋天的旷野里,把一地凄清,守候成满山淡黄的野菊。
5、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
8、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9、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
10、走过了幸福,却无法走出你为我编织的童话。()
11、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2、天空飘着泪光雨,洗去脆弱的坚强,我有那麽那麽多想对你说的话。这个世界的晴朗,从来不够长,只有泪光雨不停的落。
13、一株站着的芦苇,加深了秋天的辽阔。
14、你静候着春天的温柔,留我在风景之外。
15、一曲乡谣唱久了,便会凝结成一句沉默。
16、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
17、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篇2
暑假的一天里,爸爸带我们一家人去三清山游玩。
到了三清山,我从山脚往山上看,一大片茂茂密密的树林展现在眼前。有棕树、有梧桐树、有樟树、还有松树,各种各样的树展现在眼前。我和姐姐走在前面,遇到了水池,姐姐看见了,立马脱鞋脱袜子跳进水池里泡脚。水里还有鱼和蝌蚪。我看见了也跳下去泡脚。他们来了,我和姐姐一口气跑到山顶,从山顶往下看,人像蚂蚁,车子像蟑螂。他们也到了山顶。我们家就下山回家了。
我到家高兴地跳了起来。
江西上饶上饶铁小三年级:吴泽广
篇3
关键词:美育 审美 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观念的推广和普及,广大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本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摸索与开拓,“接受美学与课堂教学”、“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等一大批新兴课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学审美化应“立足三本、着力三新”。
一是以师为本,着力培养教师美学教学新意识。作为教学主体,语文教师应积极培养美学教学新意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浓郁深厚的“语文味”。这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题,更是一个普及高层次语文教学的美学理念问题。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谈吐文雅才是目的。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儒雅的文化风度。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形成,文化品味、健全人格也将得到提升,而学生身上浓郁的语文味更是成为个人外在和内涵的重要气质。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荷花淀》文本阅读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站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起点,切入文本中对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中国味的分析,让学生不管是从横面层上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多种体裁改写感受文本的情境美、语言美,还是从纵轴线上,通过多层次探讨文学史上出现的典型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来深刻论证《荷花淀》在文学史中的共性意义与特色补充。这样,整个课堂教学都在浓郁的语文味中不断“翻炒”,不断“打磨”,学生们方言阅读、配乐诵读、改成诗歌朗读,其间也可贯穿快板改编,方言转成普通话等等,始终沿着传统文学的大道去品味文本蕴含的美景、美言、美情。
二是以教为本,着力构建语文美学教育新体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是教育的根本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构建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目前,语文教改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倾向。很多语文教师要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或环节规定得很“实”很“死”,把语文教学模式化,要么以课本教学为出发点,无限制地引发开来,漫无目的地海谈,偏离教学目标和文本中心;有的教师很肤浅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最终把语文课上得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缺乏语文味,违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这些课堂教学都忽视了语文课的语文特性,使得语文课要么成为探讨时代热点的讨论课,要么成为批叛历史的解析课,却单单不是语文课。语文美学教育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本着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的原则,在积极鼓励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张扬的同时,坚决反对拒绝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在新课程的推进中,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回归课本,多种形式的文本阅读,多层次多侧面的文本分析,感受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文味”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务。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李白的梦是什么”,通过诵读感受语言层次的音韵美,通过想象改写感受环境描写的诗意美,通过思想辩证探讨李白梦中的理想及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感受文本内含的思想哲学美。这样一来,整堂课虽只创设了一个问题,但通过阅读、写作、讨论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却得到了不同层次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篇4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刘三姐的故事历史悠久,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刘三姐从广西走出全国,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分析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精神价值
生态审美价值是由自然价值与精神价值组成的,精神价值则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与宗教价值三个方面,刘三姐有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价值取向多种多样,在科技水平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关于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的精神价值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刘三姐的故事历史悠久,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刘三姐从广西走出了全国,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1.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的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的生态审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让人们感悟生态审美世界的生命价值;第二方面是为人的生态审美提供必备的知识与价值支持;第三方面是为人们的生态审美体验提供相应的知识方略。壮族是一个稻作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壮族人民乐观豁达、热情开朗、温柔善良,形成了一种以山歌文化为核心的壮族民族文化。刘三姐的出现不仅仅是壮族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基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出现。爱美是壮族人民的天性,他们希望获得美好、快乐的生活,在茶余饭后,壮族人民会使用山歌来歌唱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快乐的时候会唱歌、忧愁的时候也会唱歌,独处时唱歌,大家在一起时也会唱歌,而壮族人民在每逢节日时,也会用山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每年的三月初七到三月初九,都有大批人自发来唱山歌,壮族人民对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情感,他们歌唱的地方多会选择河边、岩洞与山洞等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中。例如,在《刘三姐传世山歌》中,大多的歌曲都是歌颂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同时,壮族人民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会为了自由来歌唱,例如,在电影《刘三姐》中,青年男女以山歌定情,这是多美的美好和浪漫,这种自由的形式比父母之命更加具有人性,刘三姐用山歌与财主来对抗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对于壮族人民而言,他们是非常注重团结的,只有团结才能够搞好生产,而山歌就是他们表达情意的主要方式。
刘三姐文化的知识价值是巨大的,给壮族人民的审美情绪、生活方式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而山歌文化正是其中的核心。
2.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的道德价值
壮族人民历来都可以与周边的民族和谐相处、互敬互爱,这从刘三姐的形象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在刘三姐的很多山歌中,都是宣传伦理道德的,如礼仪歌、游历歌、处世歌,都表现出了壮族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现阶段下,党和政府也常常利用山歌来宣传相关的方针政策,在近两年,刘三姐文化也在不断升温,其中的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当地在发展刘三姐旅游产业、刘三姐商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时,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
3.刘三姐文化生态审美的宗教价值
与其他民族类似,壮族人民也深信万物有灵,壮族人民信奉巫教,据说壮族的巫婆可以出入阴阳两界,能够预知过去未来,可以替人消灾。刘三姐机智聪慧,这也给刘三姐的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性的色彩,在她的故事中,有很多刘三姐成仙的传说。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之中,神仙既可以救苦救难,又是长生不老的,人们将刘三姐不断的神化,将一些壮族人民的美好性格都赋予了刘三姐,刘三姐就充分代表着壮族人民的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神话故事,但是刘三姐文化却依然得到了一代代的传承,这正是由于刘三姐的生活智慧与优秀品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对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不朽的影响,这也正是刘三姐文化是生态审美的宗教价值。
4.结语
如今,刘三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刘三姐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刘三姐文化,给壮乡、给广西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刘三姐已经成为壮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融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文化精神于一炉,从壮乡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她穿越久远的时空,展示出永恒的生命魅力。在全世界人民都普遍关注/生命共同体如何共生共荣的今天,研究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弘扬刘三姐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等方面将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陈钰文. 刘三姐: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03).
[2] 王利飞.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刘三姐文化品牌建设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 2010(05).
[3] 吕曼秋,曾令锋,卢卫. 刘三姐文化及其在广西旅游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篇5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 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
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绘画中往往可以感到线条的力量,流动的线条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体转化为飞动的线条,这就是我国古代绘画带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画《飞天》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重视线条,我们看到了“笔墨”对于作画的重要。笔墨技法表现在“骨力、骨法、骨气”上,“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骨节相同的因此我们见得每一幅国画都有一种坚固的形象组织和坚定的内在生命力量。我们应该透过“骨”去领略“风”,这才能得到享不尽的愉悦之感。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说到建筑和园林,我想前立刻会浮现出气势宏伟磅礴的紫金城、颐和园;含蓄温婉的苏州园林和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的飞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是不会深刻的。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刻上,还表现于建筑园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几大宫殿中的装饰:飞腾的龙、愤怒的猛兽、展翅的鸟雀、扑翼的凤凰、转来转去的蛇、伸着脖子的白鹭、顾影自怜的仙鹤、互相嬉戏的猴子、还有神仙、玉女飞天的场景和妖魔鬼怪狰狞鬼脸......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民族人们内心涌动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飞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宗白华还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窗子使其内外发生了交流。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
中国人喜欢设亭台楼阁,喜欢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味变化万千的韵致和美丽。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
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2022精选关于《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篇6
武汉的春天还带着寒意,冬奶奶仍不愿离去,春姐姐已经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
星期六的早晨,太阳暖洋洋地照耀着大地。我趴在窗前朝社区的花园看去,春姐姐已经用她那小巧的手给枯黄的植物换上了新衣--小草不再低头,而是昂首挺胸,冲破泥土,晃晃它那尖尖的小脑袋;花儿争奇斗艳地竟相开放,迎着春风跳着《春之园舞曲》,它们张开笑脸迎接春姐姐的到来;大树总是很朴实,用它那粗大的脚站在大地,一动也不动,仿佛是军人在练习军姿;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和燕子一起嬉戏,一起给大树唱歌,和花儿跳舞……
社区小道的花圃里种着许多小松树。小松树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氧气;花圃里的小花一簇簇,一丛丛,给我们带来了春的信息。
社区的一角摆放着健身器材。人们常常在这里锻炼身体,充分地享受着这生机勃勃的春天。
啊!春天真美呀!
篇7
这篇游记中,作者紧紧围绕一个“独”字作文章,以独游江苏太湖之滨的马迹山的不同历程,以及此时此境中独特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淡淡描绘独游中所独览的北山风光景物,款款道出独游中所独得的乐趣和感受、所领悟的独到的启示。全文仅有二百七十多字,却有写景,有状物,有记事,清新、形象,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心旷神怡;也有抒情,有议论,酣畅、深刻,掩卷,令人凝思静想、深受启迪。真可谓写景状物一波三折,抒情议论油然而生。
在作者读书的马迹乡山寺,向北远望,只见“一峰然而高”,那就是又高又险的北山。作者早已心驰神往,几次都想登临北山,可是苦于无人结伴同游,都未能成行。文章一开头便从渲染向往已久入笔,不仅自然、亲切,而且更是着意以这一顿挫,为“奋然独往”作了有力的衬托、铺垫,以便更鲜明地突出“独游”。
最为传神、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是作者把登山前前后后的历程同当时的心态、感受,彼此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得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熨帖而真切。
心向往久之,一旦下定决心,奋然独往,初攀时节,当然兴致盎然,意气风发。正因为山势陡峭,必须攀葛藤而上,才登上半山腰,便不由得感到“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得以见到“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面对如此一幅令人惊叹、幻缈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心中难免涌出“惑不可辨识”之慨叹:真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纵横的山涧流水,哪些是烟缕般的山间小径。――也许更无须细究吧?其乐趣可想而知!“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独自一人,面临此地此境,身在虚响振动、一片空寂荒凉的氛围之中,恐怕就连读者也同样会情不自禁地敛声屏息,不寒而栗吧!“余心动,欲止者屡矣”,欲进欲止再三,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读者深切体察个中的滋味又有何难!可以想象,经过了一番或进或止的反复思想交锋,终是初衷不改,断然不肯半途而废,于是更加鼓足勇气,奋然益前,终于登临北山峰巅,果然获得了大自然极为丰厚的奖赏:“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至此,读者当然自会如同亲临其境,与作者同一般雅趣,同一般情怀。谁人能不脱口惊呼:无限风光在险峰!进而对作者那些饱蘸感情又富于哲理的抒情、议论,点睛之笔:“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读者不仅会首肯、会认同;或许不少人更会有所深层次的感悟:岂止登山览胜如是!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描绘风光景物,文笔简洁优美、富有情趣;既以简笔作正面展现,又以侧笔作折射点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用墨省俭,而容量颇丰。
不顾登到半山时的足力疲倦,奋然继续攀登,此时作者仅着寥寥数笔,却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北山迷人的宁静温柔美:满山生机盎然的绿草之中,大大小小的涧水纵横流淌,清水滋润,使绿草更加青翠欲滴;绿草映衬,让流水更显清澈晶莹。读此,读者眼前似乎也铺满茵茵草色,耳畔似乎还响起淙淙水声。那些奔向山巅或涌下山腰的微径小路,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犹如或浓或淡随意翻滚的烟缕。对此,读者也一样会顿生飘飘忽忽之感。蜿蜒的涧水,蜿蜒的山径,一样的飘忽不定,又时时交错,真让人一时难以分辨哪是涧流,哪是山径……好一派山清水秀、草蔚径幽的绮丽风光,好一幅忽明忽暗、飘渺朦胧的山水画图!
篇8
——题记
伴随着这空气已被污染了的城市,我睡着了……
我起来了。吃了些早餐,立刻走上了访“友”之路,花香,鸟鸣,水流淌,伴随着我来到了丛林的深处。
我来到了一个可见阳光的地方。抬头一看:嘿!太阳伯伯,好久不见,身体真的强壮了许多耶!所以说,多运动,必有好处。哎?!天空妈妈,让我再次投入你的怀抱中吧!你的心胸是那么的宽广。可人类却一直在破坏您,让你受委屈了。白云姐,你好!这一阵子,谢谢你照顾天空妈妈,使她那憔悴的脸开始变得红润了。低下头,一大片的绿绿的青草地想远方伸去,让人感到多么舒服。这,当然是草地弟弟的杰作了。不过,花儿妹妹也不甘示弱。花儿遍地都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那五颜六色,更好地为草地弟弟点缀。这里,也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嘿,小溪流,你和众溪流汇聚在一起,成了河,江,海,洋。你深深地告诉了我:团结就是力量!
越来越接近中午了。太阳伯伯的阳光也越来越强,可大叔阿姨用她那手臂为我遮了一些阳光。这时,小动物不知是欢迎我,还是一个固定的活动时间。都出来了:藏羚羊,熊猫,小鸟,小棕熊,斑马……我们用眼睛对望,行了个注目礼,表示问候。接着,我们围成一个圈,在一起嬉戏,一起玩耍。
篇9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篇10
关键词:初中 散文写作 方法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