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范文

时间:2023-04-12 06: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散文家

篇1

臧老的散文,种类很多,既有抒情散文,又有通讯报道,既有山水游记,又有创作回忆录。在这诸多散文中,最精彩、成就最高的是抒情味较浓的作品,包括抒怀之作、怀人之作、山水游记、创作回忆录等。抒怀之作,如《炉火》《我和孩子》《我的南书房》《落照红》等。其怀人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我的先生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见《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七年级下册12课把题目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多篇文章写他对恩师闻一多先生的怀念;《老舍永生》是对他的尊敬长者、亲密的朋友老舍先生的怀念;从30年代到80年代,写过两篇题目同为《老哥哥》的文章(第二篇见《诗刊》1980年9月号,曾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正式本第2册)。写人的,有写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昆仑飞雪到眉梢》(曾选入湖南省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2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山水游记等写景散文,有《镜泊湖》《青岛解放我重来》《孔庙•孔府•孔林》等。创作回忆录和自述,有《我的诗生活》《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峥嵘岁月 壮怀激烈》等。这些抒情作品情深意浓,文采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此外,臧老在有关文章中,对他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总结。在《我对散文的看法和作法》中说:“我觉得,散文要求的条件和小说、诗歌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生活、对人物、对事件,观察要深刻而细致,构思要新颖,写起来不仅要抒情味重,而且要有章法,注意集中表现,讲求结构,使散文‘不散’。”在《我的心愿》中说:“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看。抒情散文,更应充满诗的气氛。”这些经验对广大写作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

由此可见,臧老不仅有丰富的散文创作实践,而且有深刻的创作理论。因此,他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臧老逝世后,新华社的消息中称他是中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等。但是,我国的现代、当代文学史,对臧老的散文创作极少涉及。因此,课本在注释时至少应提及他是散文作家,《教师教学用书》应对臧老的创作成就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主要参考资料

1.《臧克家散文》第1集、第3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0

篇2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5.《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篇3

每年5月,秘鲁的马丘比丘遗址的天空碧蓝碧蓝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美景,皮毛被修理得整整齐齐的美洲无峰驼慢慢地从他们身旁经过。那是一种现代与过去、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

海拔2400米、距离秘鲁古都库斯科西北约120公里的马丘比丘是15~16世纪时印加帝国建造的宫殿古遗址。这座在山顶的悬崖边可以俯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垂直峭壁、被称为“空中都市”的世界遗产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之一,每年约有65万名欧美游客至此观光旅游。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1911年7月的一天,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三世发现了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盖的高原城廓。由于当时无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于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名,称其为马丘比丘遗址。作为一名探险家和历史学家,1922年成为康涅狄格州州长、其后连任州长和参议员等职的宾厄姆当时只有30多岁,他是在寻找印加遗迹时偶然发现了马丘比丘这座历史名城遗址。之后,宾厄姆又多次到那里进行挖掘和调查,并将马丘比丘出土的印加古代陶器、青铜器和石臼等近5000件珍贵文物带回美国。

2011年3月,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之后,部分文物开始归还秘鲁。在宾厄姆的母校、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保存的363件陶器和金属制品装箱后由一个受警车保护的车队运往机场,最后到达秘鲁首都利马的总统府。在礼炮齐鸣的欢迎仪式上,阿兰·加西亚总统激动地说:“尽管它们不是由黄金和宝石制成,但都是宝物。因为它们是秘鲁尊严与骄傲的象征。”

随后,这些文物在被博物馆收藏之前全部展出在总统府。在展览的20天内,约30万人到总统府参观了这些 “归国”文物,据说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达2万人。而且,由于参观者热情高涨,政府不得不将展期顺延一周。秘鲁最大报纸《El comercio》还以题为《马丘比丘,100年再见》的文章对此进行大规模报道。

据2010年10月由厅升为部的秘鲁文化部称,此次归还的文物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预计剩下的总共46332件文物将于2012年内分两次全部归还秘鲁,并将全部收藏在新建于印加帝国古都库斯科市的博物馆内。

打开有关流散文物归还争议的历史记录,其中罗列了谁都可以从书本中看到的那些举世闻名的文物艺术品。这些对于收藏艺术品的博物馆来说不仅是镇馆之宝,而且是吸引大量参观客的重要展品,更是收藏国不会轻易放手的珍宝。

鉴于此,那些在殖民地时期被夺去国宝的国家越来越强化了本国的固有文化被侵略者“掠夺”的感觉,因此要求“归还”被夺去的文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国家荣誉面前,他们一步也不退让。2002年,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个国家美术馆联合发表了一个共同声明,以“美术馆不仅为一个国家的民众,而必须为全体国家的民众服务”为由强调收藏珍贵文物的重要性,同时,联合声明还自负地表现出“如果将文物让原拥有国保管,这些人类遗产可能会因为战乱而遗失,因此,它们应该在万无一失的管理体制之下受到最妥善的保存”的意思。

面对18个国家美术馆的联合声明, 20多个文物流失严重的国家于2010年集中在开罗,召开了“文物保护与归还”的国际会议,发表了“文化遗产属于原拥有国”的原则,并在共同对现保有国施加压力方面达成一致认识。

要求归还文物的行动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大约在30年前。但是,由于一直没有确立归还文物的国际规则,因此文物归还一直由当事国之间私下交涉。此次美国耶鲁大学将收藏的秘鲁马丘比丘遗址中的大量文物全部归还,只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成功范例。

返还与不返还之争

负责保管宾厄姆从马丘比丘遗址出土文物的是历任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博物馆馆长,他们通常也同时担任耶鲁大学校长,其任务是带着许多学生从事与展览和研究密切相关的工作。对于为何将这些保管了100多年的珍贵文物归还秘鲁,现任博物馆馆长德里克·布里格斯解释说:“不能说这是归还(repatriation),这个词的意思应该解释为(文物)应该返回其适合的场所。此次 (文物归还)完全是善意之举。”

从2003年开始就文物归还进行商谈开始,皮博迪自然博物馆就与秘鲁方面意见不同。时任该博物馆馆长的里查德·博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突然收到秘鲁总统夫人要求归还全部文物的信令我感到非常疑惑。”而秘鲁库斯科市文化局局长弗里奥·加西亚则强调这是因为国民的呼声所致,他说:“市民从网络上得知耶鲁大学收藏了秘鲁的大量文物,于是纷纷到文化局询问。”

而且,就宾厄姆将出土文物带回美国的正当性,秘鲁和美国两国的主张也不同。秘鲁文化部长范·奥西奥说:“美国政府要求秘鲁政府同意宾厄姆将文物暂时保管是以研究为目的,当时的文书至今还在秘鲁政府手中。约定时间为一年半,但是,自从1956年宾厄姆去世之后,美国政府一直未将这些文物归还秘鲁。”博格则对此予以说明。他说,在发现马丘比丘遗址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宾厄姆在得到当时秘鲁政府的同意后将文物运回耶鲁大学。但1914年和1915年两次要求对马丘比丘遗址进行挖掘的要求被秘鲁政府拒绝,宾厄姆随后与秘鲁政府达成了将遗址周边挖掘到的文物租借到耶鲁大学用于研究的意向。不过,这些文物已于1920年全部归还秘鲁。也就是说,皮博迪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文物是得到秘鲁政府许可的最初挖掘出土的部分。

尽管通过交涉耶鲁大学妥协,并答应归还部分文物,但这一消息在秘鲁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民众和舆论纷纷起来表示反对。2008年,秘鲁政府向美国华盛顿联邦法院提讼,要求耶鲁大学将收藏文物全部归还。双方在法庭上的争辩看似官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2010年秋天,形势急转直下,耶鲁大学与秘鲁政府达成了一致意见:将收藏的文物全部归还秘鲁。据称,就在这场官司即将结束时,刚刚上任的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正准备向奥巴马总统递交政治文书。而近5000件文物在马丘比丘遗址被发现100周年之际得以全部归还,这对秘鲁政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成果。

不过,博格对此予以全面否定。他说:“认为白宫介入此事的说法令人难以容忍。”他解释结束官司的理由是“官司拖延的时间越长,对耶鲁大学的声誉造成的影响也越大。而且诉讼费也相当惊人”。

伦敦大英博物馆是英国一处著名的浏览胜地,这里经常吸引许多个人、团体游客和手持门票的小学生来参观。在这个步行参观需要一整天时间的博物馆里,集中了800万件大英帝国时期收集的所有年代的文物。从这个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影子,因此,大英博物馆也难逃归还展出的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文物的宿命。

这些文物的代表之一是“埃尔金大理石雕”。这座19世纪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从希腊帕台农神庙运回英国的巨型大理石雕刻整整占据了大英博物馆一展厅的一面展墙。展厅居中摆放的导示牌上写着:“希腊政府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一直要求大英博物馆将大理石雕刻归还雅典。大英博物馆保存着大约从200万年前人类史起直到现在的文化,其收藏文物每年都能够免费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参观。”

对于长年被要求归还原属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如今也不得不开始慎重考虑这一问题。2011年3月,这种要求在距离其仅5公里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变成现实。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原本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分馆,与大英博物馆一样由政府预算维持运营。自然历史博物馆归还澳大利亚政府的138件文物并非艺术品,而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遗骨。该馆科学部部长里查德·雷恩自信地说:“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次(文物归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实际上,英国法律规定禁止处理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因此归还原属国在早期是不可能的。

情况于2004年开始出现转机。英国于当年出台了以医疗为目的、关于采用和保管人体细胞的暂行法律。由于人体骨骼中含有细胞组织,因此,根据此暂行法律,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人骨可以运送至他国。但是,一旦有这种被归还的要求,是否应该全部准备归还呢?雷恩说:“并非所有归还都好。”其主要理由是研究的必要性。因为从人体骨骼中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祖先和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处在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等情况,还可以知道其它许多事情。雷恩说:“科学价值并非博物馆的唯一作用。它对现代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了解这点不仅对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科学家们的义务。”

此次文物归还,大英博物馆与此次归还目的地的托雷斯海峡的岛上居民进行了多次商谈,并达成共识。大英博物馆今后如果再需对这些归还的人骨进行研究,必须征得岛上居民的同意,否则就不行。据负责文物归还的岛上居民代表纳德·迪比德说:“老一代人约从50年前开始就听说英国有我们祖先的遗骨。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应该将其归还我们,让岛上的居民将它们集中起来世代流传。”2010年5月,岛上居民正式向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出了归还要求,迪比德说:“对英国同意我们的归还要求深表感谢。我想这正是两国人民世代保持友好关系的具体做法。”至于对这些人骨哪些要妥善保管用于研究,哪些应该埋葬,岛上居民正在作具体研究。

不过,雷恩对此感到不安。他说:“如果这些人骨原属地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话,它们将被全部埋葬。”他强调说:“应该怎样在凭吊祖先这种文化氛围和从人骨中学到什么这样的科学的价值观中找到平衡呢?此次不仅仅是归还文物,对于将这些文物进行更有效管理和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用材料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亚欧文物归还现状

韩国首尔近郊的利川市是一个人口约20万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条以烧烤闻名的小吃街。在一个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庭院一角,有一片3米见方的空地,空地上一幅古代石塔的巨幅照片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利川五层石塔在没有征得当地居民的同意之下被移至日本,它的回归或许可以抚慰朝日两国间过去的不幸经历带来的伤痛。”

石塔曾经是利川一所寺庙中的古建筑。在殖民地时期,日本通过朝鲜总督府带回国内,现在放置于位于东京都港区一家名为“大仓集古馆”的私立美术馆的屋子外面。数年前由于舆论要求归还的呼声不断高涨,2009年利川市开始举行署名活动,在一年时间里,约一半的市内人口参加了署名活动。随后,利川市成立了石塔回收委员会,并到日本向其政府提出归还石塔的申请,并参加了在东京举办的专题活动。据负责咨询的回收委员会委员李奎先(64岁)说:“石塔凝聚着祖先的魂魄,被夺走一直不归还,这让我们无颜面对子孙。”

利川石塔只是一个例子。在殖民地时期,一些古墓屡次惨遭盗挖,包括高丽青瓷等在内的许多出土文物都不知去向。据韩国国立文物研究所统计,流入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已经增至6万件以上。在日本结束对朝鲜半岛的统治20年后的1965年,日韩两国政府缔结了《文物及文化合作相关协议》,尽管那时日本归还了超过1000件的文物,但许多一级文物至今还留在日本。

许多韩国人至今仍然受殖民地时期的影响。他们认为,《文物及文化合作相关协议》只不过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应该予以取缔。但是,两国政府始终根据协议来处置文物归还问题,使民众不满始终无法消除。

最近,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东京大学向首尔大学赠送了记录朝鲜王朝历史的《朝鲜王朝实录》。2010年,菅直人内阁在“日韩合并”100周年纪念之前称要将皇宫内收藏的朝鲜王朝祭祀和举办礼仪的《朝鲜王朝仪轨》归还韩国。据负责仪轨归还具体事宜的僧侣慧门说:“我非常感动。仪轨的归还对开启日韩两国的新局面作用巨大。”但是,要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许多文物由于深藏于私人家中,因此难以正确把握具体数量,归还文物最终还得靠这些收藏者的善心。

2011年3月下旬,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了《国外美术品公开促进法》。共6条的这部法律在第3条中明确规定,“不能随意处置文部科学大臣所指定的需强制执行和暂时扣押的文物”。事实上,在欧洲就出现过将租借来的艺术品单方扣押的纷争。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文教科学技术科科长寺仓宪一称,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国法院提出诉讼,称德国租借的绘画作品为列支敦士敦王公所有,并要求德国将其归还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通过没收国内贵族的财产作为德国对其的赔偿,但遭到王公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双方诉讼到国际法院,但王公贵族们的主张没有得到认可。寺仓指出:“在欧美,超越国境的扣押文物行为经常出现。在许多官司中,以保管为由不认可文物所有者的主张,对现在的所有者来说存在风险。”

俄罗斯也由于害怕其他国家主张文物所有权的情况发生,要求这些国家完善防止租借出去的文物被单方扣押的相关法律。英国在俄罗斯举办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作品展览会期间制定了这样的法律。美国、法国和德国也都在制定相关法律。

让文物归还有据可依

随着希腊要求英国将文物归还“故国”的愿望日益强烈,大英博物馆中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引来了世界的目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希腊民众在曾经是电影演员、当时任文化大臣的玛丽娜·墨蔻莉的带领之下掀起了要求英国返还文物的运动。尽管希腊还为此计划新建博物馆,并且准备“借2004年奥运会之机让英国归还文物”,但由于遭到英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此该计划流产。就这一情况,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国际文物法专家河野俊行指出:“要想英国将文物整体归还,要求归还文物的行动就必须像5月的梅雨那样绵绵不绝,让英国对希腊民众那种矢志不移的精神产生危机感。”

文物归还问题难以解决,原因是没有一个可以在多国间进行交流的国际性组织。主要的国际条约是1970年联合国大会上制定并于两年后正式实施的《禁止和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口及所有权转让手段的相关条约》,日本于2002年加入该条约。但是,在条约生效之前,除了殖民地时代被带出的文物外,归还文物事宜只有当事国双方协商解决,有些拥有需归还文物国家和博物馆甚至不与原属国进行交涉,理由是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对文物在归还后是否能得到妥善管理感到不安”、“保护那些可能因战乱而丢失的文物”等。

但随着归还要求的增加,对这种观点予以批评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促使双方进行交涉,要求归还文物的国家和团体大多是向保有国的法院提讼。河野说,在这种情况下,“保有国答应归还文物的事例也不断增加。”2005年,意大利政府向埃塞俄比亚归还了阿克苏姆王国的花岗岩石柱。日本东京大学也于2006年向韩国首尔大学“捐赠”了《朝鲜王朝实录》。

暂且不去议论保有国将文物带回国内的正当性,仅从文物原属国掌握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返还文物的现实来看,这些国家已经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今后,要求归还文物的国家肯定会增加。因为,不仅掠夺和非法出口文物,而且通过交易流入国外的美术品等数量将不断增加,这种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要处理这样的问题,用普通方法肯定不行,这就要求文物原属国在交涉事件增多、尚未掌握丰富的文物归还的相关“知识”之前,先制定针对归还文物的相关法则。

文物到底属于谁这一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诠释。面对各国不同的立场,面对文物的保护问题,流散文物的回家路都不会是顺畅的。

越南大气污染世界前十榜上有名

据《越南快报》报道,此前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年会上发表的有关全球大气污染与人体受害的研究报告《环境绩效指数》显示,越南进入大气污染世界前十行列。

该项报告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附属环境研究中心编制的。研究人员对全球132个国家进行了调查,通过人造卫星对地球大气污染浓度进行了测量,并对当地居民健康受害等情况进行了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越南的大气污染现状在132个国家中排名第123位,水质污染排名第80位,整体环境污染排名第79位。

越南的有关专家称,越南的大气污染排名不佳,主要是交通流量大的城市和工厂密集地带的大气污染严重所致。大气污染除了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外,对于眼睛和鼻子等器官的损害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统计数据表明,越南中央肺病医院以往70%的患者为结核,现在的患者大多为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等,慢性肺病患者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10~20倍。

篇4

“向诸位报告,2013年1月18日,我从最后一次《非诚勿扰》录制结束后,已结束了我个人的非诚勿扰之旅,无比感激大家的厚爱和这段时间里持续不断的关心。

从2010年1月开始,我参与播出的节目,历时3年3个月,322期。有离开的想法,始于2012年,曾先后与台里交流了两次,最后这次,和领导反复沟通,最终取得了台里的理解,相约未来某个合适的契机继续牵手。

非诚勿扰无疑是我人生中自2006年写第一本书后最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这个机会,我不可能在大众平台上得以展示。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比我有才华的人千千万万,也许少数高人不愿入世,但更多民间藏龙卧虎的高手是因为没有得到我这样的机会,否则您所熟悉的必定会是另外一个人。……”

大部分观众通过《非诚勿扰》认识了乐嘉,而此番乐嘉的离开,无疑让很多观众扼腕叹息,无论是于正还是曾子航,似乎都无法替代乐嘉的位置,使《非诚勿扰》恢复从前充实又有活力的铁三角主持阵容。而乐嘉则在深圳卫视以一档谈话类节目《夜问》另起炉灶,并称“这个节目让我更有价值感”。但离开了《非诚勿扰》的舞台,乐嘉的发展究竟是脱离了束缚还是无地借力,我们将三问乐嘉,试着为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铁三角——是得是失?

在《非诚勿扰》时期,乐嘉、孟非以及黄菡三个人的共同主持,使《非诚勿扰》的主持模式格外丰满,三个人全然不同的角度与风格在节目上经常擦出火花,并互补不足,使节目充实丰满,刚柔并济。

孟非在铁三角中起到整体制衡把控的作用,言语诙谐幽默同时稳稳把住节目尺度与价值取向,控制节目进程、调剂节目舆论导向,在乐、黄二人的发言后,孟非永远可以得当地收尾总结,并提出充满人生阅历的见解与体悟。乐嘉是节目中的亮点,他的言语无所顾忌,犀利而直接的质问,虽然屡屡让男女嘉宾下不来台,但却又替大众提出了最犀利的质疑。乐嘉的不留余地、不留情面,如机关炮一般的质问,让嘉宾无措、尴尬,进而反击或是反思,这无疑成为了节目最痛快的一部分看点。而乐嘉本人的攻击性和记仇个性,也偶尔为节目所用,使节目增添了乐嘉一笔个性化、风格化的亮色。而黄菡在其中更多地是利用自己的女性角色,对节目中激烈的冲突或者孟非乐嘉两人价值观不同时的对峙,提供一份温柔的开导与劝解,并作为知性女性,对节目中的现象做出女性角度的认识与评判,为节目增添一份温情。

这三人形成的微妙制衡,对节目组也许是最佳结果,但对乐嘉而言或许如他所言是缺乏价值感的。在《非诚勿扰》的平台上,如果用菜来形容,乐嘉的犀利点评只能做为辣椒一类提味的点缀,而不能成为主食,从这个角度而言,乐嘉的发挥虽然对节目是得当的,但也许对本人来说是不足够的。况且在乐嘉离开《非诚》之前的中后期,孟非所占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强势,很多时候更挤占掉了乐嘉发挥的一些空间。但到了《夜问》的舞台上,是否真的又如乐嘉所言,可以给他更多施展专业的空间,一个更大的舞台么?

独立主持——更专业的发展空间还是新模式的茫然无措?

在《夜问》节目中,乐嘉变成了独立主持,不同于《非诚》中的嘉宾主持,乐嘉在这档节目中必须自己独挑大梁,担负起全局的掌控。无论是对节目节奏的控制,还是对嘉宾的提问,都无人可以替他分担。这对乐嘉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大的挑战。

在《夜问》中,也许是为了规避掉乐嘉在独立主持谈话节目上的风险,节目每期都以命题讨论的模式进行。三次情景再现给出三个命题,借由这三个命题,乐嘉借题发挥询问嘉宾观点、处理方法,进而进行进一步讨论。同时观众团的存在也减少了节目冷场的可能性,观众的现身说法和观点表达,提供了更多的谈资,但观众团的存在事实上却并没有和节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观众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仅仅是帮助了主持人与嘉宾提供了更多的话题与谈资,但每个话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并且为观众团设置的情景选择题环节,也并没有和节目真正地呼应起来,乐嘉也并没有就每次观众选择的结果从不同的色彩性格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也许这些环节的设置可以有效地规避掉一些乐嘉独立主持力不从心的情况,但事实上,即便节目组提供与乐嘉与嘉宾如此之多的话题,乐嘉仍然不善掌握谈话节目的核心。

在《夜问》中,乐嘉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乏话题,而是缺乏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能力。在节目中,对于每个嘉宾,乐嘉都提前备好一定的问题,这对谈话节目来说并不是特例,但问题在于,在每个问题掷出后,对话似乎就仅仅止步于嘉宾的一个回答,现场格外僵硬。乐嘉在独立主持中,除了不能熟练地“顺藤摸瓜”开拓话题外,还有一点同样严重的问题。许多次当嘉宾终于找到话题,结合到自身经历,开始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时,却在这时被乐嘉转移了谈话方向或者截断了话题。这种情况在节目中出现过多次,也许是因为当嘉宾真的放松,乐嘉也才慢慢可以放松,于是头脑活络起来找到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每当这时乐嘉都是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直接结果就是打断嘉宾的叙述,彻底截断良好的现场节奏以及嘉宾的倾吐欲望。谈话节目究竟应该以谁为主?答案当然是嘉宾。谈话节目的重点并不是展现主持人的深刻思想,而是展现嘉宾的观点。也许《夜问》和其他谈话节目有所不同,也许其中乐嘉对于性格色彩的解析同样重要,但在嘉宾在场的情况下,乐嘉应该做的是基于嘉宾观点之上的点评与总结归纳。而这一点恰恰是乐嘉没有去做的。

性格分析——华而无实还是助益良多?

乐嘉作为性格色彩的创始人,曾经表示过,以性格分类进行心理分析这一方法并非由他原创。他想做的是一个“送牛奶的人”,通过自己的性格色彩理论,将高深的心理学理论通俗化、实用化,把它变成可以喝的牛奶送给每个平民百姓,从而更好地剖析自我、他人,引导自己的生活。然而以乐嘉的性格色彩为核心建立的《夜问》这一平台,是否真的做到了服务大众这一初衷么?

我们可以看到,每期的《夜问》都是以一个特定话题开场,诸如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漂亮女生如何应对种种麻烦、夫妻之间该不该有秘密等等。这些的确是观众关注,并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在节目进行中给出的三个情景再现,也的确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通过性格色彩学得到了解决呢?每次情景再现后,乐嘉都会询问到场嘉宾,请他们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然而三个嘉宾在一般情况下最多能给出的只有两种处理方法,并且这两种处理方法还是高度基于他们的个人情况的,无论在工作、年龄、情感状态上,这些嘉宾能够提供的一到两种答案都不是及其个人化的。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就是节目给出的所有答案。与在《非诚勿扰》时不一样,乐嘉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判断与总结,并在他准备好后将问题抛出,在面对控制现场节奏、保持与嘉宾谈话、对嘉宾回答作出分析评判这多层的任务面前,乐嘉鲜有精力与时间可以就问题本身提出自己的完整设想,也从未基于四种不同色彩性格给出既不违背个人性格又有效的处理方法。而这其实却是观众最想得到和最希望得到的。

乐嘉对问题的剖析与解答似乎只能在不得其解与灵光一现中徘徊,而面对灵感迸发的时刻,乐嘉却又对自己的想法缺乏审慎的态度,被分散耗尽的精力与无法抑制的表现欲都不能使他冷静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突发奇想。乐嘉在这种情况下对观众给出的意见,事实上很多都是应该更多了解个人信息且有待推敲的。

到目前看来,乐嘉通过《夜问》交上的这份试卷,是不合格的。至少从他本人所希望的,利用性格色彩帮助大家认识自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目标上来讲,是不成功的。乐嘉个人主持功力的欠熟与对场面把控能力的不足,使《夜问》这个舞台非但没有成为乐嘉发挥其性格色彩理论的更佳平台,反而暴露了乐嘉其他方面的缺陷,并将其精力全部转移于弥补这些缺陷上,反而疏于了自己的本职——性格色彩分析。

FPA性格色彩

“FPA (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的四色分类以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作为源头。希波克拉底提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特征”的理论,并论证处于同种群体的人总保有某种统一的行为模式。乐嘉于2001年创立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将性格学说提炼而成“FPA性格色彩”。并立志将其从最初人际关系发展的培训课程,拓展为为一套完整的性格分析的实用工具,从而帮助使用者洞见自己和洞察他人,同时推动和帮助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乐嘉的FPA性格色彩理论中,大致分为三种性格色彩:

红色——快乐的带动者。做事情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乐,快乐是这些人的最大驱动力。他们积极、乐观,天赋超凡魅力,随性而又善于交际。

蓝色——最佳的执行者。持久深入的关系是他们这类人所着意建立和维系的。他们具有可贵的品质,对待朋友忠诚而诚挚,并在思想上深层次地关心和交流。

篇5

据了解,截至寒假前,大部分初三学生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部分已经普遍学完了,初三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只剩下一些现代文内容没有学习。专家认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下学期书本上的现代文知识没有特别大的难度。专家建议,针对语文学科,这个寒假学生已经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一轮复习了。

1、立足课本

复习三年的课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尤其是语文科目,知识点纷繁复杂,可能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同芳学校杨老师认为,假期是语文科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如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在假期找专业的老师为孩子进行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学习方案,有目标的进行补习。开学后一般学校都会进入一轮复习,所以这个假期学生最好能够在课外辅导机构提前进入一轮复习,让专业老师提前为学生查缺补漏,开学后学生就能快速跟得上复习的节奏。

杨老师说,初三学生假期语文科目的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重视巩固基础知识。之所以要立足课本,是因为中考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来自课本之内。比如,我们常说课内文言文难过课外文言文,也就是说对于课内的文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就会给你很大的帮助,使得你在了解一些课外文言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这个寒假,初三学生语文科目应该重点巩固和练习的基础知识。首先是文学常识、字词、句子改错、文言文重点字词等;其次是文言文的背诵、重点课文和古诗词的背诵,如果等到开学再进行背诵的复习就会感到时间不够,所以这个寒假最好提前完成背诵部分的复习。

2、阅读和作文

在中考语文科目中,阅读和作文分数比例很大,也是很多同学的丢分大项。丁老师认为,学生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阅读和作文必须过硬。所以,如果学生能利用这个寒假,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取得较大提高,那么开学之后语文成绩取得飞越,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丁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很多阅读的文章都是抒情类的散文,这一类文章最容易导致学生抓不住切入点,表达效果差,在表述上缺乏规范性。在过往的考试中,经常出现二三十分的阅读题,有的同学只能得两三分的情况。阅读题需要学生将信息有效转化为答案,而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就是加强阅读,让学生平时多看一些文章。

丁老师说,初三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很难有大段的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现在寒假来临,正是补上这一课的大好时机。多读文章,多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文章思路和中心思想的能力。在考试中,遇到抒情类散文才更容易抓住主旨。

在作文方面,由于目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比较多,因为整体的模式和概念是相同的,那么就需要学子学会提炼主题、分析观点,然后进行全面论证或阐述。这方面的复习,丁老师建议学生在假期有针对性地多看一些范文,打开思路、积累素材。

初三语文寒假计划范文二:

从初二的暑假开始到第二年春季,初三考生可以进行四轮语文复习,分别在暑秋寒春各期复习一轮,每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寒假时间短暂,同学们要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题型;春季则是对前三轮复习中的漏洞和易错题型进行回顾,做到中考冲刺零失分,整个初三全年的复习思路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再整合的方式进行,那么针对即将来临的寒假,提醒中考生在语文复习时要注重几个要点:

一、重读。让学生利用早读的时间,要求背诵的一定背熟,不要求背诵的要反复读,首先要掌握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重新领悟、巩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以及学习重点;由老师或学生从课外选择精美的文章,在佳作欣赏课上彼此交流自己推荐的文章,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理解、谈感受、谈启示,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二、题海拾贝。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特别是各地历年的中招试题、模拟试题,有一些试题设计比较精巧,我们从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小题——主要是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比如:句子仿写、语言概括、古诗词的理解性背诵、文学常识、口语交际、修辞方法、利用课前几分钟采用竞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有兴趣,精力集中,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些中考试题,可以明确中考试题的命题意向,撑握中考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中考作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运用复习资料上,我们以陈荣华主编的资料为参考资料,选择xx年各地的中考典型的试题训练。

三、分类训练。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这应该作为复习的原则。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的过程。这里的“训练”是广义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背,狭义的训练我理解为就是做习题,做习题是必要的,通过做习题来验证、反馈,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我们语文组有10个老师,每人负责出一个类型的题目,要求紧扣课本,借鉴近两年的中考题型如:字词短语填空,注音、改错、议论文阅读、记述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这三种文体的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类。)文言文阅读等。

四、稳步推进。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有这种思想,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我们要求每个老师一定安计划完成任务。

五、作文上,我们计划讨论20个话题,给学生范读20篇中考状元文。

篇6

三年级暑假300字作文的素材一

暑假的一天,天气很热,我和弟弟就在家里砸塑料球,我们在客厅里,一人站一头。

游戏开始了,弟弟在沙发上放几个球,一连串的砸过来,搞得我手脚忙乱;他的球砸完了,只好在地上捡起球来,他屁股翘得高高的,我趁这个机会砸过去,正好砸在他屁股上,他赶忙站起来,摸摸屁股说:“唉哟!我的屁股。”弟弟又开始一连串地给我砸过来,我急中生智,拿着又大又软的沙发靠垫挡住上半身,谁知顾头不顾尾,我的双腿还没挡住呢,弟弟瞄准我的腿使劲砸过来,我感觉我的腿有点痛,赶紧把靠垫朝下移,挡住下半身,他又朝我上半身砸来,我尖叫着,灵活地躲开了。又忙乱地捡球朝他砸去。整个屋里,只听见我们的笑声,尖叫声,还有噼噼啪啪的砸球声。弟弟又一连串的砸过来,我无路可逃了,只好认输。我一头倒在沙发上,真是太累了,全身都是汗水。

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

三年级暑假300字作文的素材二

暑假就要到临了,我们应该欢乐的度过这段时光,首先就要注意安全。

暑假里我们可以敞开怀大玩特玩,但是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与此同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安全第一。”

在去年暑假时,我们班的毕兴跃同学玩鞭炮,。玩时特别高兴,手里抓了一困,拿了一个小火炮点燃了。结果,手里的一大捆被引着了,火炮就在手里爆炸了。弄的手上鲜血淋淋。这难道不是血的教训?

在暑假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惊人的事件如:在去年暑假里,邻居家的大哥哥去河中游泳,不幸的是由于手脚抽筋落水淹死;爷爷家后院的一个小朋友放大红炮炸掉一只手……

我想,我们一定要把“安全第一”铭记于心。不去做危险的事。相信,你我他都会欢乐的度过暑假的!

三年级暑假300字作文的素材三

一学期的紧张学习终于熬过去了我制定了一份暑假计划表,来看一下吧:

首先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定好学习计划、作息时间,每天保证上下午各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认真完成暑假作业。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一小时,把读书的收获记下来。

我在暑假里小创作一件科技小制作。我已经是小学生了,应该体谅父母的辛劳,暑假期间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要积极为父母分担些家务劳动。外出要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不能私自外出,不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出门。没有大人带领,不能私自去游泳。星期天,让妈妈买一套《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和《小鲤鱼历险记》过过瘾。

如果时间安排少一点的话,我觉得去重庆看望亲戚不错,回来的时候顺便去永川动物园。

这个暑假计划定的可能不好,请大家支持。

 

三年级暑假300字作文的素材相关文章:

1.暑假三年级300字作文素材

2.小学三年级关于快乐的暑假300字作文素材

3.优秀暑假作文300字素材

4.暑假作文素材300字大全

篇7

阴如梭,三年的校园生活,使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是大专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范文。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系学生会干部的我,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同学们和老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此外,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学习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拼搏、刻苦好学。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年的校生活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段,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如今我有信心接受任何新的挑战和考验。

篇8

冷雨落,寒彻骨。

花凋凌,草枯萎。

无边木,萧萧下。

不尽江,滚滚来。

心衰竭,人憔悴。

欲言清,已无语。

心意乱,乱如麻。

一字愁,说不尽。

无边愁,理不清。

篇9

我家有一盆三角梅。它的来历是我们家三楼的老奶奶给我们家栽的。这盆花是我们用鱼缸里的水培养出来的。

我们家的三角梅越长越高了,现在已经爬到窗户上了!那一天,奶奶到我们家来吃饭,看到我们家的三角梅,把他缠绕了起来,好似一个灯笼!那灯笼绿的叶,红的花,显得很奇特!

花枝上的绿叶也十分可爱!那叶片圆圆的,大小不一,像小小的蒲团扇!叶片在光的地下是金绿色的,在阴凉的地方是深绿色的!

更有趣的是,三角梅的花瓣是三角形的,他一开始是像绿色的小花瓣变成淡粉红的小花瓣!他在阳光底下是深粉红的,但枯萎时,是紫色的!俗话说:花开富贵,我家的三角梅越开越多了!我希望我家里的福气也越来越多!

新疆乌鲁木齐头屯河区九十二小学三年级:张嘉鸣

篇10

一、对“三法”构架的基本认识

首先,“三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商业银行法》、《银监法》、,还是《人行法》,虽然“三法”各自调整的角度、范围、对象有所不同,可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立法的目的来看,“三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其次,“三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整体。从人行与银监两个部门的职责看,法律已作了明确分工,但从其调整的范围和对象方面,有所交叉,甚至有些行政规章的制定者是央行,执行者是银行业机构,而监管者却是银监部门,如存贷款利率是由央行制定,可监管查处却由银监部门负责,这就需要和人行加强协调与配合,确保货币政策的传导顺畅与利率政策的正确实施。从银监与银行业机构来看,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银监部门为其打造一个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较为宽松的从业环境,使银行业依法有序运行,安全有效经营,规避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升盈利水平,从而增强敢与国外银行业同台竞拼的实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银行业严格依照《商业银行法》规范操作,审慎经营;又需要银监部门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三法”的实施急需认知。今年是银监部门的“三法”学习年,笔者认为,“三法”的实施,首先需要执法人、法律调整对象做到知法,只有真正了解了法律的要义,弄懂“三法”内容的内涵,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这就需要加大“三法”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抓好“三法”学习与培训辅导,让银行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通过“三法”学习,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理念,提高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对银行“三法”的认知度,让广大客户和政府部门理解、配合与支持银行业机构的工作,为“三法”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对“三法”学习的几点存疑

通过“三法”学习与调查,初步发现部分法律条款规定与实际操作执行存有疑惑。

1、商业银行资本的确定性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第(四)款: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疑惑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没有资本金,有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原资本金调整为营运资金科目,在监管中,如何确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本金?

疑惑二: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单户贷款比例是否需要列入监管项目?如列入监管项目,应以什么作为单户贷款比例计算参照物?

疑惑三:贫困地区农信社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如国家不给相应政策帮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在允许的一定期限内将很难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而到时达不到,将意味着其违反了法规,会受到处罚。如银监会最近出台的农信社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中要求,对农信社限期内达不到静态和动态风险预警目标值的,将依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五条、第八十九条和《银监法》第四十五条、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2、高管人员所负债务数额较大确定的疑惑。如《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商业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中:第四款规定: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这里称的“数额较大”究竟以多少为限,是一万、五万、还是百万,或是以其个人或家庭年收入或综合偿还能力来确定?

3、储蓄原则与法律规定除外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储蓄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同时,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银行业营业网点对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时,觉得这里所提的“法律另有规定”比较模糊,不好操作与掌握。

4、依法收贷执行难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依法向借款人收回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受到法律保护。

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和信用社采取依法进行清收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一是法院受理不管是否清收成功,先要收执行费,贷款收不回法院也不能善始善终。二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地方主义,行政干预就象一只无形的手,导致有法难依,法院执行难,银行正当权益得不到真诚的维护。

5、“关系人”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

前款所称关系人是指: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亲属。

本条规定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银行、信用社干部职工有一部分家属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他们有时也需要贷款,对小额农贷实行担保抵押也不现实。如关系人在属地信用社,并且贷款额度符合小额信用贷款权限,经信用社调查、评级、发证,且有偿还能力,这样的信用贷款是否就属违法?

6、对担保贷款抵押物处置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依法亨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理。

在执行过程中,有以下困难:一是担保人虽然为贷款人提供担保,但不一定就有抵押物作担保。如农信社推行多户联保贷款,就没有抵押物作担保。二是贷款抵押物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有些抵押物很快遭贬值,导致处置抵押物借贷双方产生矛盾。三是多数抵押物可以在二年内处理,但由于多种原因,也有部分抵押物在二年内一时难以处理到位。

7、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的疑惑。《商业银行法》第五十六条和《银监法》第三十六条,分别要求商业银行公布经营业绩、审计报告、会计报告、风险管理情况、董事和高管人员变更及其他重大事项信息。

对贫困地区银行、农信社等机构而言,如将其严重亏损、潜在风险等信息如实披露出去,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挤兑现象,从而引发社会动乱。

8、“三法”严于内疏于外的疑惑。通过调查,银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反映,“三法”对银行业限制甚严,而对那些影响银行业依法经营的行政干预、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或者说是缺乏与“三法”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有关法律,导致银行债权难以主张,短期行政行为有恃无恐。

9、监管对象的疑惑。“三法”的出台,银监的分设,使银行业机构顿觉多了一个管束的“婆婆”,对于几经“扁平”的基层的商业银行机构来讲,脸上虽挂出的是困惑的笑容,而心里增加了无奈的烦恼。本来就是人少事多、任务重、压力大,又冒出个惹不起躲不过的监管机构,在接受监管检查过程,不悦之情难免溢于言表。有的机构在征求意见时,请求银监部门减少检查频次,压缩现场检查时间,以减轻银行业机构的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配置的压力。

10、执法者的疑惑。基层人、监分设后,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运作,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诸多的疑虑与困惑。一是基层银监办的定位尚不明确。作为银监会的最基层派出机构,身处监管最前沿,直接与监管对象“刀兵”相接,究竟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方向不定,职责不明,任务不清。二是监管力量与工作负荷严重失调。从目前状况而言,基层监管人员严重超负荷运作,整天疲于应付,顾此失彼,难保工作质效。人、监分设前,监管人员还可专心致志维持监管工作正常运转,什么都不用操心,监管力量不够时,可随时从其他股室抽人,工作条件也有所保障,而现在人员减少了一半,而工作量却成数倍增加,党、政、工群、行政、后勤,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都得我们自己操心操办,一步不到位都不行,从而严重削弱了基层监管工作职能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

三、对“三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制订“三法”《实施细则》。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法》、《银监法》制订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具体细化的《实施细则》,作为法律的补充规定。解决有法难依的尴尬,使“三法”真正得到落实。一是要确定法律调整范围。如对历史性原因形成的问题,应持“法不究往”的原则。区别对待,给予限期纠正、整改、达标的机会。二是要“量体裁衣”。对一些中小银行业机构的处罚,要根据其经营规模和所能承受的能力,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处罚标准。三是要区别调整对象。如农信社身负服务“三农”重任,是党和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要传导者和执行者,有时是政策性的利益牺牲者,必须按有关农村政策执行,由此引起经营风险、或与“三法”规定相抵触时,应从法律规定上给一个“缓冲区”。

2、制订《金融权益保护法》。制订本法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债权和其它权益,制约行政干预,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约束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不惜牺牲银行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为金融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