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1: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梁实秋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梁实秋散文

篇1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怀乡情结

梁实秋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作品硕果累累。在其创作中,以怀乡散文的气质最为独特。怀乡散文的一路追随他生活的足迹,随时间的逝去日臻圆熟。怀乡情韵的表达自然流露在作品字里行间,北平的市井风情,见闻琐事,节日氛围,童年记忆,戏园的热闹,都在梁实秋的怀乡散文中意态宛然的呈现出来。

一、梁实秋怀乡散文渊源及其形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1926年由于战乱回国。在国内依然为躲避战乱四处奔走,中年远赴台湾,老年漂泊美国,一生颠沛流离。对于梁实秋来说,不论何时,他内心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充满古朴意蕴的北平。“一棵大树,从土里挖出来,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况人?”移居异国的梁实秋脱离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思乡之情充溢着他的胸怀。

1948年后台湾成为孤岛,怀乡成为台湾文人的普遍心理情结,经过浸润积淀最终形成台湾乡愁文化并成为梁实秋怀乡散文的土壤。两岸文人怀乡念旧,追忆故土的意识一脉相承,梁实秋散文中的怀乡情结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产物。

二、梁实秋怀乡散文的文化意蕴

(一)安土重迁

梁实秋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安土重迁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动人之处。在大陆的乡情充满希望,客居台湾的乡情充溢苍凉,在美国的乡情近乎绝望。他对故乡的怀恋缠绕在他的生活中,台北的高楼喧嚣常使他的思绪时常飘回北京城“不知为什么,我时常忆起北平街道的景象”。梁实秋以骆驼自比,是对他入台后悲凉生活的自喻。这全部是因为离开了北方故土。

(二)莼鲈之思

怀乡,有一大部分是由家乡食物的想念而构成的。谈吃为表,吃中传递思乡怀旧之情为本。简洁精到的叙述中穿插诗词典故,风俗趣闻,“吃”中饱含的浓郁的乡愁越发清晰。

(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梁实秋作为传统的国人,毫不例外喜欢几合家团聚,佳节离别的痛苦,羁旅苍凉益发的铭心刻骨,“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这样写道:“过年需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他日渐老去团聚日益渺茫,只身一人的他只能,将这份难以释怀的乡愁深藏在心中。

(四)缺月重圆会有时

怀乡情结在作者笔下的意义不仅仅是故乡风物,人文景观的怀想,更表现作者对民族统一的渴望,是一种超越了地域与时代政治关系的关系的民族文化意蕴。他曾这样表明过自己的态度 “国家是需要统一的,对外是需要团结的,但是思想不需要统一”。梁实秋渐渐老去,晚年年复一年的孤独使他清晰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故土旧物是他获得心灵安慰的源泉,这种单纯可爱的怀乡情结伴随着梁实秋过完了一生。

三、怀乡散文的审美特色

(一)简洁典雅,素朴自然

梁实秋在创作中却始终心态平和,用词精炼准确,表达感情细腻节制,既清楚明白,有文理清晰余味悠长。散文中常常引用诗词俗语,却从不使人感到坠余,只觉得更增添了一份飘逸,自然灵动。淡淡的语气,直白简单的文字,却不露雕饰痕迹的将怀乡的深情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含蓄唯美,幽默醇厚

在梁实秋怀乡散文表象静谧安适之下,是乡愁敦厚绵长的意蕴,他怀乡散文的雅致,来源于学养与性情的浸润,可以说是雅人有深致,雅致―贯穿于他的创作,成为一个总主题。而语言的含蓄唯美则是雅致情怀的重要表现,梁实秋的幽是把节制的讽刺和绅士的自嘲结合,就事论事,玩味般的幽默中缠绕的家国之思却日渐醇厚,耐人寻味。

(三)人性角度出发,关注劳苦大众,民族命运

抛开政治因素,梁实秋始终是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故土的。秉持新人文主义观点的梁实秋其实是相当爱国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热心于抗日救亡宣传所以读梁实秋的散文,我们都常常被他那深沉的爱国思想所感染。对古老中国的忧心,劳苦大众的牵挂,为他散文的怀乡情结增添了一份厚重。怀乡散文在大陆引起别样的反响,与他一贯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密不可分。

(四)雅而能俗,以雅化俗

梁实秋的怀乡散文用最常见直白的文字,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场景构建自己的乡愁世界,优雅的表现着世俗生活。在生活中他不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且能将主体精神抽离出生活并将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并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琐碎的生活与恬淡的精神追求完美结合,呈现出和谐的韵味。“显示出了以雅为本,雅而能俗,以雅化俗的艺术特点,并形成了一种雅致闲适的重要的散文创作范式”。

梁实秋怀乡散文幽默与雅致并举,文采与趣味并重,词浅意深,言近旨远。简洁朴素的叙述中,人文关怀精神指引下,民族情感的关照下,表现出对中国现代文化独特的理性关照,保持了独立超然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出独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篇2

1、《雅舍小品》。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2、《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曾出版过论文集,宣扬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梁实秋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为独特的批评家,其前后期的批评理念差别很大:前期以浪漫主义批评为主,后期转而皈依于古典主义批评的门下;

3、《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古英语文学;贝奥武甫;中国;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81-06

一、引言

相比于文艺复兴之后和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研究,古英语文学研究在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算是冷门。但是,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却可以追溯到新文学时期。周作人在其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中分析了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中“委心任命(wyrd)”的异教思想。另外根据冯象的介绍,周作人在《知堂随想录》中提及他在日本时曾试图翻译《贝奥武甫》,后因兴趣转向古希腊悲剧,未能坚持。自周作人以来,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一点仅从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的中译本就可见一斑。据笔者现有的资料,目前国内《贝奥武甫》的翻译和编译版本有四个:《裴欧沃夫》(1959年,陈国桦译),《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1992年,冯象译),《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1999年,陈才宇译),嘲《贝奥武甫降妖记》(2003年,史雄存编译)。除此之外,梁实秋,李赋宁坯节译了《贝奥武甫》。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的翻译和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依据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两个古英语文献检索工具“盎格鲁·撒克逊研究目录”(Anglo-SaxonEngland Bibliography)和“古英语研究通讯目录”(0ldEnglish Newsletter Bibliography),均未收录国内学者的文章。但国内学者在古英语文学研究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这应该是国际古英语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著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则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二、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

篇4

一边是老鼠猖獗,聚蚊成雷

一边是皓月当空,把酒言欢

1938年,受命“中小学教科用书编辑”工作的梁实秋随编委会从重庆迁到北碚,一边开始给“后方中小学编战时教学题材”的工作,一边开始了长期的乡居生活。他与朋友吴景超夫妇合资购置了一栋平屋,共6间,同时居住的还有另外两位编教材的同事。雅舍之意取自吴景超妻子单名中的“雅”字凑趣。虽以“雅”为名,但房屋其实是“陋室”。

雅舍,当时位于璧山青木关至北碚市区的一条公路北侧的山坡上。茅舍、竹蔑墙、纸糊的窗户,远处能望见一片青山绿水,旁边有翠竹林立。虽然地势荒僻凄凉,但梁实秋仍晏然自如。他提笔写“雅舍”二字于木牌之上,竖在土坡下面,便于和外界邮递交往方便。谁知不久,木牌也被好事者顺手牵羊,大概作了劈火柴。然而,“雅舍”的名字却从此不胫而走,这里成了和梁实秋一样“客里似家家似寄”的流亡文人常常聚会的场所,往来热闹。

雅舍的居住环境不是太好,梁实秋曾这样描述雅舍的老鼠: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人不得安枕……

而“雅舍”的蚊风之盛,也是梁实秋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雅舍的蚊子仍格外猖狂,来客稍不留心,就会伤痕累累。

尽管居室之乱累得梁实秋叫苦连连,却也有其动人之处。在他的心中,最美不过皎洁的月夜,“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这时,梁实秋就和三五好友设座于院落,只需一壶清茶淡酒,半把煮花生,便可放言高论,无所不谈。“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是时,月昏沉,人醺醺,何等乐事!

和冰心夜谈――雅趣

和老舍同台演出――挨打

梁实秋为人重朋友、重情义,雅舍常常胜友如云。许多如今声名震耳的大家名士当初都是雅舍的座上客。萧伯青、冰心、老舍、胡青、赵清阁、陈可忠、王向辰、顾毓夫妇等,有的走着来,有的坐滑竿来。由于路远,当晚不能赶回的客人便留宿雅舍,展开方城大战。两盏油灯,加放灯草,熊熊如炬。战到酣处,椅倒人翻,灯推牌散,直到雄鸡报晓。

有一次冰心来访,寒冬腊月,于是梁实秋燃起炭盆,众人拱腰含背,抵足谈心到夜深。冰心兴致不减,还用闽语现场表演了一段福建戏词,大伙儿很是惊喜,没想到这位文静娴雅的女诗人还有这样的才艺。

梁实秋和老舍的深厚友缘也是在北碚结下的。在他印象中,老舍是一个“规规距距、和和气气而又窝窝囊囊的北平旗人”,然而相熟之后,在一次由国立编译馆组织的募款劳军晚会上的合说相声,让梁实秋真正见识了老舍亦庄亦谐的性格。排练时,老舍悄悄嘱咐梁实秋,说相声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时,方可使出全副力气,斩钉截铁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在这个老旗人面前,梁实秋只得唯唯允诺,只提出一个要求:表演到用折扇敲头时千万只可“略为比划而无需真打”。哪知表演开始后,台上浑然忘我的老舍,得意之下哪里还记得梁实秋的央告。只见该用折扇敲头时,那把油光闪亮的大折扇说时迟那时快,就朝梁实秋额头抡去。梁实秋一时气结,看来者不善往后一闪,啪!细腿眼镜应声而落。梁实秋急急平摊出双手,居然刚好接了个正着。这时,台下巴掌和叫好声雷动,外行的还以为他们在露绝活,直声大喊“再来一个”。

亲手侍弄青菜萝卜

茅台酒佐花生的时光

北碚生活是清苦的。梁实秋曾经患盲肠炎做过手术,因为日进米饭中常夹杂砂石和稗子,在一次躲避空袭中,他匆匆进食,稗子不慎落入盲肠所致。

术后不久,梁实秋的夫人带着三个孩子从北京来到雅舍。在享受家庭之乐的同时,梁实秋领着孩子们在附近开辟了块菜地,种了些牛皮菜、胡豆、藤藤菜、豇豆等时鲜蔬菜。虽然饭桌上长年见不到油星,但青菜萝卜毕竟是自已亲手侍弄,梁实秋和孩子都吃得非常开心。

战时虽资源奇缺,但当地的酒却是价廉质美。梁实秋最享受的时光,就是一瓶茅台加一斤盐水煮花生,独酌饮至微醺,然后蒙头大睡,直到红日高升。

此刻虽国难当头,河山半倾,但多年南北流徙的逃亡生活,使中年的梁实秋文思勃发,更加热衷于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以苦为乐,将乱世羁旅的苦难、苦闷,和琐细的生活点滴全部记录下来,汇聚于《雅舍小品》一书。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深重苦难;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他都独具匠心雕琢细节,本意却是要从苦难中寻觅诗意,由“陋”中见“雅”。

作家的灵魂无秘密。后人从梁实秋在此期间写下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窥见,他文弱的身体里所蕴藏着的实际上是一颗追求艺术情趣的心。梁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一再强调“简短乃机智之灵魂”。在重庆期间,他笔下的人情百态栩栩如生:洗澡、睡觉、喝酒、饮茶、无所不谈;男人、女人、幼童、老人,无所不写,却又是三言两拍,饱满几笔勾勒,让人读后心领神会,齿颊留香。

梁实秋喜欢下棋,但是他说:“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脸作吃屎状,或抓耳搔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

梁实秋看多了逢场作戏的场面,下笔也就决不留情,“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坐首座,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立在屋角,静观待变。自以为有占首席座或次座资格的人,却又拉拉扯扯,相互推让,不肯痛痛快快地就座。一场纷扰,直要到大家的兴致均告低落,该齐头并进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形势才会急转而下。本该坐哪个座位的径去就座,于是乎纷争平息,天下太平”。这样好像是损了点,但却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不免沉思。

做为雅舍主人,雅舍也常常成了他口诛笔伐、调剂生活的佐料。“雅”起来的时候:“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俗”起的时候,一下起大雨“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剩下的就只有一副可笑狼狈相了。

梁实秋的至深好友冰心曾说过: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朱光潜在给梁实秋的书信中写道:“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篇5

梁实秋: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

茅盾: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指的是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白的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她的精神和文学才能,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巴金:有你在,灯亮着。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读冰心的《繁星》《春水》,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李远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它不雕饰,不浮华,不世俗,没有激越的调子、浓烈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与朴素相辅相成的淡然。在淡然中谈亲情,在淡然中说体悟,在淡然中明事理。在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朴素和风格的淡然是散文作家创作成熟的一种表现,就如同绘画艺术中的白描和写意能体现画家至高水准一样。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用简单的眼光来看,纷繁的人生也可以用淡然的情怀来诠释。正因如此,朴素的文笔和平淡的风格才最适合散文创作者把自觉的人生关怀表达出来。

李远散文中的人生关怀看点颇多,但首先表现在对情感的体察。在李远的散文创作中,有相当篇目的文章其核心内容和亲情、爱情、友情有关。这类文章纵的来看涉及到三四代人,横的来看涉及到多个家庭,这类文章叙说都是真实的,感情都非常细腻,不再单纯是人和事,而是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时光里的背影》里,作者把父母、妻子、孩子的背影有机地联系起来,融思念、体贴、关心于一炉,让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煞是感人;在《母亲陪我醒酒》中,作者不是在醒酒,分明是在体会无微不至的母爱。作者感受到的是情感,体味到的是人生,升华出的却是人生关怀。

如果说对情感的体察是人生关怀基本,那么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则是对人生关怀的拓展。李远散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进而肯定生活、肯定人生、肯定生存。在《假如生命剩下三年光阴》中,通过一个有趣的预设实验,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对时间的珍视;《去敲邻居的门》、《借钱先亮家底》则从稀松平常的琐事中,让人感悟到现代都市人们微妙的心理动态。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彰显着其社会的担当,反映着文学本真的人生关怀。正因如此,李远的散文才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

李远的散文充满对于人生境界的感悟,折射出作家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审视角度,它没有陷入乡土式的感伤里,也没有滥情在都市的喧嚣中,而是恰到好处地将生活、情感与心灵对接、融合,从而引发对人生的多面思考。作为当代青年作家的李远,以其朴实的行文,向读者展示着生活之美和生活之思。他总是从现实出发,细致入微而又鞭辟入里地关注着人的内心世界,把人生的五味和人性的多维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李远凭借其对文字的热忱并以之为载体,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展现在行文的方方面面。

篇7

关键词:新诗;散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13-01

慨叹“无人读诗”、“诗集卖不出去”、“新诗危机”、“新诗路在何方”等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90年代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的社会,现代新诗创作已被人们放逐,刊物给予新诗的发表空间也越来越少,新诗集的出版数量远不及小说等其它文学作品。到了新世纪的网络时代,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网络诗歌五花八门,令人摸不到新诗的艺术规则,良莠不分、好坏难辨,无形之中又对新诗多了几分误解与指骂。新诗疏离读者,读者从新诗逃逸,已经到了不能不引起特别关注的地步。笔者考察近三十年公开发表的文章发现,新时期以来,对于新诗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新诗“散文化”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对新诗“散文化”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另一些研究者从积极的意义上建构完善新诗“散文化”的理论内涵。对于新诗“散文美”,有的研究者将其与“散文化”对立起来,加以肯定。

从近三十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新诗“散文化”研究的数量并不算多,有60多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的相关文章是前二十年的三倍。可见新诗“散文化”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三十年研究者对新诗“散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阶段进行评述。

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者比较激切、旗帜鲜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总结:

一、反对新诗“散文化”,提倡新诗“散文美”。研究者们所反对的新诗“散文化”主要是指诗的散漫、不凝练,无韵律、无节奏。他们提倡的新诗“散文美”所指涉的涵义是内容形式上自由、语言口语化,而又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二、认同新诗“散文化”,积极建构完善其诗学理论。研究者对新诗“散文化”肯定的方面是:散文的内容、句式可以使诗歌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多样,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可以使诗歌表达晓畅明白,诗的节奏完全听凭情绪的书写而形成自然的节奏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将新诗“散文化”与新诗“散文美”等同。丁芒在《从新诗散文化到建立新诗体》一文中认为,主张新诗“散文美”就是提倡新诗“散文化”。丁芒对新诗“散文美”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主张诗的散文美,主要是反对诗的音乐性。丁芒极力反对新诗“散文化”,提倡“格律化”。他认为: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比散文要求更高的文学样式,诗如果“散文化”,是一种降格,一种退化。

四、既反对新诗“散文化”,也反对新诗“散文美”。周仲器在《评丁芒的新格律诗观》中认为:诗歌和音乐总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忽视这种特点,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什么诗的散文美,甚至等而下之把诗歌散文化,只会妨碍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者赞赏丁芒的新格律诗观,提出当前的任务是:既要支持写自由诗,又不鄙薄写格律诗,并大力提倡写新格律体诗。梁锦茂在《诗的“散文美”新辩――当前新诗发展趋向之弊谈》一文中对新诗“散文美”作出进一步的批判。作者认为对于新诗“自由体”应该在诗的规律上不断去完善或规范它。

新世纪的有些研究者着手国外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研究,他们试图寻根溯源,发现中国新诗“散文化”的症结所在,探求“散文化”的本来面目,反思误读给中国新诗发展带来的弊端。如,王珂在《论中法诗歌现代化进程中自由诗革命的差异》和《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新诗草创期的误读》两篇文章中认为对西方现代思潮的误读,导致了自由诗在20世纪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新诗的文体建设。王珂同时也探索了东方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他在《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较大。泰戈尔强调诗的哲理性的诗观和散文化式的诗体方式,对中国新诗诗体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中国新诗人也误读了泰戈尔,以为他写的都是无韵诗。

篇8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那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梁实秋散文随笔选》)

导 读

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大师,著作等身。其作品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洗练。这篇短文围绕“寂寞”,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寂寞”的真谛,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文字之美。红尘攘攘,难觅清静之所,然而,只要内心宁静,就可以享受到“寂寞”的美妙,作者此说,对当代不少身患“焦虑症”的人无疑开了一张很好的处方。另外,作者的细腻笔触也很是耐人玩味。

训 练

1.文中第一段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屋外庭院中……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①地听到。

(2)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②有关。

(3)只要内心③,随便在……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

A.清楚心境清净 B.清晰心境清净

C.清晰心情清静 D.清楚心境清静

2.作者在第一段以工笔画般的笔调细腻描写烟线、紫丁香,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寂寞是一种清福”,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寂寞”赞美不已,那么作者眼中的寂寞究竟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B(“清楚”指“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或“对事物了解很透彻”,“清晰”也有“清楚”的意思,但比“清楚”程度更深,更符合这里的语境。“心情”“心境”意思差不多,“心境”更能与前面的“环境”照应。“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符合“内心”这一对象。)

2.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旨在烘托环境的静谧,引出“寂寞”产生的条件(总共三个要点)。

篇9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邻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

那一片脆亮、嘹亮的声音,有的一声长叫,有的一声短叫,有的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种声音,虽然短,但是圆润而清脆。在黎明时,这是属于一种小生物的天空——是鸟、鸟的声音。

鸟的模样非常小巧,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不及小鸟轻巧、俊俏。它们有长长的尾巴,毛茸茸的毛,胸前加一块美丽鲜艳的颜色,有的飞起来在太阳底下显示出那斑斓的颜色与斑点,多么可爱呀!鸟的身躯玲珑饱满,不瘦也不胖。它很巧,在一点惊动下,便像闪电似的飞走,非常的快速,它不允许人们看见它的身姿,留下来的是无限的迷!

鸟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欢喜不是永远,它也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悲苦与一些伤感。在冬天的时候,没事时瞄瞄窗外,看见的是几只可怜的小鸟在觅食时,而悲惨的冻死在寒风刺骨之中,让人看见了就好像回忆起安徒生童话中里的《卖火柴的小姑娘》中的小姑娘冻死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也想到了睡在垃圾堆中那些穿着破烂不堪的乞丐们一样。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爱鸟的人,不,应该说是怜悯鸟的人,把那些可怜的鸟关在狭小的鸟笼里——对于鸟来说的监狱里,不,这个做法是不对的,既然爱鸟,就应该让鸟自由,站在鸟的观点上来说,它们宁愿要自由,也不要享受好的待遇,虽然鸟在大自然中会被冬天的严寒冻死,但是,这就是所谓的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强者生存,弱者衰灭,这是一个永远改变不了的真理!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文中的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文中对各种鸟的所见所感,具体、真切地叙写“爱鸟”的缘由和心情。首先写鸟鸣声悦耳动听,“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它会令人深浸在欢愉的享受中。四川山水秀丽,林木葱茏,气候宜人,正是多类型鸟雀生活的天堂,为梁实秋的故乡北平所不及,尤能产生喜爱之情。他既用听觉去直接写声音,更用心灵去领悟融合,待那些动听的鸟声消逝后,就会淡化欢愉之情。夜晚听到杜鹃声,便感到是“凄绝的哀乐,说不尽的凄楚”,从另一角度映衬出爱鸟之情。其次写的形体可爱,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开启对鸟的形体展示。从多方面,即从不知名的小鸟身躯玲珑饱满、禾农纤合度、跳荡轻灵等方面予以描述,精细生动,渗透着浓烈的喜爱之情。这是“爱鸟”情思的“高峰”所在,精彩动人所在。再写自己的心情,以突出“爱鸟”。

梁实秋的《鸟》让读者不禁感叹,人类残害的何只是鸟,更是整个自然。《鸟》主要记叙了作者看到笼中的鸟并不快乐,整日无精打采的情景。但这并不是最糟的,冬日的雪景中,又有鸟禁不住寒风冻死。看到这,读者不忍再看。鸟儿之所以喜爱飞翔,是因为它拥有自由,然而人类禁锢了它们,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动物对人仍保有忌惮吧。

但人类罪有应得,人类肆意捕杀生物,造成物种濒临灭绝,甚至有些物种已经消失,像渡渡鸟、北极的企鹅,但人类并没有吸取教训,日本还在捕杀濒临灭绝的鲸,还有些渔民因为渔获不够,而去捕杀人见人爱的海豚。这些人是多么残忍。但还有更残忍的,一些富商吃惯了大鱼大肉,竟想去吃野生动物,于是便花大价钱购买,于是有些人为了金钱去捕杀野生动物。这些人大多家里贫困,虽然当地政府对他们有补贴,但这些钱与野生动物的收购价比,根本微不足道,所以他们才会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所以这些富商比偷猎者还可恶。

此外,人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使动物无法生存,人类也意识到了,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但总有些不自觉的人不遵守规定,乱排放污水,环境还在遭受着威胁。但读者希望全人类都能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样世界会更美好。

篇10

历经2011年因住商混合衍生的风波,“师大夜市”如今成为让人犹豫再三的名词。抵达台电大楼站,夜市的指示牌已不复存在,惟捷运站三号出口外,仍是熟悉的景象,或许冷清了些,但这里依旧像盏不曾熄灭的灯,亮在记忆中美好的一隅。书香气息、风格服饰、创意杂货、美食小吃,吃喝玩乐等元素不一而足,学生时期生活中的各种小小愿望,无论生理或心灵上的,都在这里获得满足。

四年前独自到台北念书,不免俗地晃到师大一带,回想起来,当时的举动无异自杀行为。周五夜晚,商圈里人潮鼎沸,独自前来的我被汹涌人潮四面夹击,动弹不得,只看见头顶上花花绿绿的招牌、路旁琳琅满目的服饰配件,以及路旁无限延伸的小吃摊。勉强行进中,天空突然飘起雨,身旁朵朵伞花绽放,在街道上簇拥着,构成了我对繁华台北的最初印象。一个侧身,弯进路旁阶梯,瞬间被温暖的灯光和旧书包围,安静地啃着书,恍如置身天堂。此后,师大成为我最常拜访的夜市,依恋这里不同于其他夜市的人文气息,或许,还有那年轻、充满创造性的生命力。

师大周边,早期较多充满人文气息的美术店、书店,到后来异国美食、摊商、小吃店、服饰店林立,构成多元风貌。由于邻近学区,商圈的客群普遍年轻,平价多元的餐饮,更吸引大量学生和上班族聚集。十字型交错的巷弄间,众多贩卖潮流服饰、创意杂货的特色小店一字排开,是女孩们的逛街首选。商圈的二手书店、美术社和艺文咖啡馆,则带来温柔、底蕴丰厚的书香味,师大商圈就像迷人的香水,不同层次的风韵,使人回味无穷。

文学大师梁实秋 故居见证历史

身为1930年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创作风格旷达、幽默风趣,曾参与,推动白话文运动。1949年梁实秋到台湾后,从事编译馆工作,接着致力于教育,在台师大陆续担任英语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任教时间达16年之久。当时台大、台师大皆有意延揽任教,并提供校舍,梁实秋认为,位于云和街的台师大校舍环境较清幽,庭院可供闲暇时散心。在台近40年,梁实秋换过许多居所,多数已拆迁不复当年样貌,云和街11号翻新蜕变,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栋宅邸。

梁实秋先生故居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云和街11号

开放时间: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之下午2时至5时

(由师大亲善大使导览梁实秋故居及梁实秋特藏室)

费用:免费

梁实秋特藏室网站:

archives.lib.ntnu.edu.tw/LSC_SpecialCollectionRoom/index.jsp

1

Saibaba Ethnique

台北市大安区师大路52号

细数人生中最窘迫的几个时刻,“撞衫”绝对名列前茅,如果不想穿得和别人一样,买衣服时当然得睁大眼睛。来到Saibaba Ethnique,浓厚的民族色彩、经典图腾、甚至于充满故事性的图案,打破女孩对衣着的刻板印象。Saibaba Ethnique第一家店成立于1999年,早期多贩卖印度、泰国产品,目前多数商品来自日本和中南美州。环顾小小店面,来自世界各地服饰尽收眼底,秘鲁、玻利维亚、墨西哥、中南美洲、印地安、非洲等地,将衣着的独特性体现在细节中。不管你喜爱的是大自然,还是缤纷多彩、风情万种的民族服饰,Saibaba Ethnique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2

元银手作

台北市大安区龙泉街11号

优雅的银饰是个人品味的象征,虽然银饰店并不难找,但款式新颖、具设计感与原创的品牌实在难寻。来到泰顺街离夜市核心区域稍远的一带,元银手作店面就坐落转角。设计灵感取自日常生活,将原始金属素材与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呈现亲切、自然饰品风貌,猫、青蛙、狮子……各种讨喜动物摇身一变成为饰品,植物相关设计也不少。在品牌名称中,“元”字有开始、最初之意,“银”则是贵重金属中的基础素材,至于“手作”两字,则体现元银的品牌精神,藉由最原始的工具双手传达情感,并在大胆设计中流露趣味。

3

Steam33

Johnnie Grinder艺术创作艺廊

台北市大安区龙泉街73-1号1楼

店内装潢典雅古朴,机械元素巧妙融合在丰富多彩画作中,形成独特氛围。小小的展示间,只见艺术家Johnnie Grinder专注拿着画笔,运用齿轮、水管等蒸气机零件,在画布上建构一个又一个奇妙世界。Johnnie所创作的每幅画都饶富趣味,充满奇想的画面,如果你用心观察,还会发现画作某些场景似曾相识,原来,Johnnie Grinder足迹遍及世界150多座城市,他在两年前落脚台北,在艺廊女主人Orange协助下,他的梦想终于扎根。

4

睡不着咖啡馆

台北市大安区泰顺街60巷8号

台北越夜越美丽,失去睡意的夜晚,就让睡不着咖啡的紫色绵羊陪你一夜不眠吧!2008年创立于师大商圈,由一群热爱艺术及美食的伙伴共同创立,成员包括作家、艺术策展人、画家、作曲家、数字艺术家……难怪店里总是弥漫多元活泼的艺文气息。除了咖啡和甜点,店里长期举办影展、讲座、音乐、戏剧等艺文活动,并邀请设计师、艺术家、年轻创作者展出,甚至提供场地协助公益团队举办活动,希望推广艺文,让艺术更贴近生活。每周三晚间的“睡不着放映室”免费入场,播放许多难得一见的影展电影。

5

极简咖啡

台北市大安区泰顺街2巷42号

拜访前,请务必清空相机记忆卡,免得落入“有猫拍不得”的窘境喔!隐匿在师大巷弄间,供应的不只咖啡,“猫”才是极简最大的特色,店里为猫打造专属空间还贩卖各种猫商品,绝对令爱猫人惊叫连连。即将迈入经营第十五年,除了是餐饮艺文空间,更积极参与流浪猫中途照护与送养,所以,猫在这里也经常扮演客人的角色。目前驻店有十六只猫,除了是摄影爱好者的专属模特儿,也是匆忙城市生活中最好的疗愈伴侣。猫儿在跳台上恬然自适地休憩,或亲昵地磨蹭客人手脚,或安逸趴卧在人们的腿上。

6

旧香居

(师大店)台北市大安区龙泉街81号

旧书的珍贵不仅是年代久远,背后保存的文化与历史记忆,才是旧书最最迷人的地方。位于米仓咖啡隔壁的旧香居,架上藏书整齐罗列,从容展现属于悠远年代的风华。入口右方平台上摆放各种艺文信息,供书虫们索取。初次来访,你会发现旧香居和一般传统二手书店不同,除了举办各种文学座谈、书籍发表会,店内贩卖书籍也以艺术类为主,高价绝版书甚至以展示柜呈现,俨然是间小型博物馆。特别推荐爱诗的人们前来拜访,举凡《卫生纸诗刊》到个人出版的诗集,在这里都可觅得踪迹。

7

米仓咖啡

台北市大安区龙泉街83号

虽说台北是艺文之都,然而想找间咖啡店舒服窝上一天,可真不是件易事。人气旺的店往往有用餐时间限制,店里是否提供网络更是重点。曾经在夏日午后抱笔记本电脑跑遍公馆、师大,找不到提供无线网络的店家,这时米仓的出现,实在是一大福音。提供免费插座与无线网络不说,在木头为基调的典雅空间中,鹅黄色灯光柔柔照耀,墙面上的插画、寄卖文创商品及两只很有个性的猫咪,让米仓多了几分活泼清新。点杯咖啡,在这里坐上整天,工作也变成奢华享受。米仓就像温暖小窝,可以独自埋首用功,可以交换两人密语,或者和三五好友大玩桌游。

8

华欣二手书店

(一店)台北市大安区师大路125号B1

人文荟萃的师大商圈,店家必访名单中绝不可或缺的就属二手书店。在繁华的师大路旁,有一道小小的楼梯,通往爱书人的天堂。华欣二手书店的成立,来自一位爱书人对理想书店的憧憬。为了打造如普通书店一般整齐的环境,华欣的陈店长自行创业,期望带给书迷们一个明亮、自在的环境。华欣一店是台大、师大近邻区,维持简单空间配置,书籍种类多且齐全,以服务学术性书籍的顾客为主,也按出版小区分,更增加新书代购服务。

9

星巴克 师大云和门市(悦读门市)

台北市大安区师大路74号

对星巴克的观感,一直处在某种矛盾情绪中,剥削劳工、生产血汗咖啡豆的故事听多了,然而遇到“买一送一”,还是会兴冲冲和朋友排队外带两杯。坐落在师大路和云和街转角的这间星巴克,门市原址是历史悠久的政大书城,2011年关闭后,星巴克才进驻此地。一走下楼梯,眼前空间让人惊艳不已!B1首设藏书空间,存放超过五百本新旧书籍,后方整面书墙尤其壮观。宽阔明亮的室内,两侧挂着咖啡产地图像,中间摆放沙发和长桌,除了是会议理想地点,有时也会举办小型演讲与艺文展览,冰冷而制式化的连锁门市,顿时显得亲切而人性化。

大台北平价卤味

台北市大安区龙泉街54号

从开店到收摊,永远大排长龙,即使下雨人潮依旧不断。卤汁由老板特选的中药包熬制而成,最主要功臣就是当归头!以当归头卤汁加热食材,吃起来会有淡淡中药香,口感十分特殊。老板对食材挑选也绝不马虎,眼前食材眼花缭乱,不知从何选起的话,不如先尝人气商品特制意面、百页豆腐及高丽菜心。

好好味 港式菠萝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