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9: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散文

篇1

阅读古代叙事散文,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1.整体阅读,快速推进。初读古代叙事散文,只需了解其大概内容,弄清人物及关系、年代、地点、事件、景物、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古代叙事散文中专有名词的称谓十分特殊,譬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有个人叫乐正夔,这个名字实际是“职业加名”的结构,类似的还有“盗跖”“匠石”等,对这些称谓学生不必仔细研究,只要联系上下文即可知晓。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需要,精读语段相关部分。

2.关注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任何事件都离不开人物,古代叙事散文也大都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所以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人物身份,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

3.理清故事情节,感悟蕴涵事理。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梳理出作者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古代叙事散文叙事技巧娴熟,比如古代叙述战争的散文,能把复杂的战争写得清清楚楚,精彩传神地再现敌对双方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有很强的艺术性。但任何叙事散文的最终目的都是阐述道理。古代叙事散文阐述道理的手法也相当高明,雄辩的分析劝导环环相扣,又常夹杂着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使文章生动有趣。

4.借助文史知识,克服畏难心理。由于历史变迁,当时的社会情形与现在不同,如无一定文化功底,对文中所写的现象也就无法理解。同时词义的变迁转化,这对学生的文言基本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古代叙事散文叙事简洁扼要,过多的省略句给理解制造了障碍,再加之如果所表达的思想又比较深奥,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有信心。

5.联系语境,回归文本。联系语境,就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下面以实词为例说明:①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如“故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一句中的“”,初见时,可能不知其义,但根据语境,长得像狗和母猴,再根据字的偏旁,可以推测是一种动物。②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樵”不能作“打柴”讲,因为它前面有个“取”字,只能作“木柴”讲。③借助文言句式特点推断。相似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一句中的“见”,是被的意思。

阅读训练一

燕昭王求贤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②,则十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③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由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若⑤。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⑥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①诎指:折节,屈尊。诎,通“屈”。②嘿:通“默”。③籍:脚跺地跳跃的样子。,通“吼”。籍,通“藉”,践踏。④涓人:宫中负责洒扫的官吏,也泛指亲近的内侍。⑤若:通“苦”。⑥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争凑燕(混充、凑数)

B.寡人将谁朝而可(合适)

C.燕王吊死问生(关怀)

D.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方法、办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①买其首五百金 ②吾其还也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一项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③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

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⑤往见郭隗先生

⑥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②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③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阅读训练二

贾谊为傅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方受厘(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B.观屈原所自沈渊(沉江)

C.及见贾生吊之(吊唁,指其《吊屈原赋》)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依靠)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至孝昭时,列为九卿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①闻其秀才②汝其善抚之

D.①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很有“辅王之才”。只可惜,他年少入朝为官,33岁就去世了。分析其中原因和教训,就是他才华横溢,太过关注民生社稷,导致功盖官僚,引起嫉恨。

B.贾谊二十岁刚出头就任博士,同年又升任太中大夫,仕途太顺。这“顺”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才华、功绩。“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即贾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嫉妒之心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

C.贾谊不断建功立业,深受汉文帝赏识。后来,汉文帝就想破格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不料,打头反对的是列侯周勃等一班重臣,诽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那一班等待升迁的同僚、权贵也反对。

D.被重臣扶上皇位不久的汉文帝,眼见贾谊在朝廷干不好,便外放他当了长沙王太傅。自此,贾谊的仕途一直不顺。后任梁怀王太傅,又因梁怀王坠马摔死,贾谊自己也哀伤而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散文 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多表现为兴趣不高;老师上课套路陈旧,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同时应试化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审美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 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和诗歌是两种很重要的文体,他们在国家的历史、政治、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尚书》是用六种朝廷公文体裁记载国家大事的文件汇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这导致古代官吏大都由文人担任,这同时也就导致古代散文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使古代散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语言文字呈现出简练的特点。古代散文“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准确凝练,辞简意丰”,这常常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受到一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种阅读感受就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当然,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散文中类似语句不甚枚举,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窥看出文辞的简练美。古代散文的语句言简义丰,不管是事件记述,还是景物描写,完整的意思表达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表述特点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从性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的语言要高效的表达清楚意思,如何组织文字成为一个关键。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人的表述过于嗦复杂,甚至词不达意,以致语句条理不清,无法理解,与古代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写作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往往嗦复杂,艰涩难懂,影响了整篇作文的美感,所以,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提升的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表达。

二、崇尚真实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追求情感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作品审美感受都不尽相同,甚至他们对权威审美的观点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就强调了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民主,往往视学生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而不是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明确学生才是作品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打造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当然,对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应评价指点,以免天马行空,与当今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行。只有建立民主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习主体性,才能保障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环境。古代散文中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尤其是在抒情类古代散文中,这一特点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致。文章是用来以表意传情的,写文章就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要引起读者共鸣,就要有见情见性的语句。《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少汲取来自古代散文的情感力量。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往往讲授一些容易操作的写作方法,或者讲解一些作文技巧,讲解一些比较稳固的写作框架,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技能。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平时作文批阅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习作中情感流露不自然,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套作现象严重。所以,在高中的古代散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赏析真实客观的情感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认识哪种语言能够体现情感美,让学生分组交流学习体验,并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鉴赏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作文教学结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美之时,对自己所写的作文缺少情感美的问题也能有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如何在作文中也能体现真情实感”的问题。

三、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充实作文美

高中语文古代散文作品中,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是很鲜明特征。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该例句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这是古代散文大家写作的亮点。古代散文运用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文意枯燥乏味,修辞手法单一,行文不连贯,文辞缺新意。古代散文灵活多变的修辞技巧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灵活句式、修辞手法、成文结构等,并让学生加以运用就完全能够为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探究古代散文审美教育功能,就应该充分注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述,自然真实的情感诉说,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结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解透古代散文中所包含的各种美,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古代散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古代散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文在刻画蔺相如这一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解析:在本段中,司马迁为了表现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运用了细节描写。其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一句,虽寥寥数语,却把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持其璧睨柱”,从细微处的头发、眼神入手,将蔺相如与璧同存亡的坚定神态勾勒出来了。

【技法指津】

细节描写是把细小事物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等。

写好细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写好细节,认真仔细的观察是基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细节描写用于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小的细节能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但要注意细节与文章中心内容的匹配度,不可以此细节辅彼中心,风马牛不相及。

3.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的细节。

4.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典型。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篇4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11月18日。

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答案]E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A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D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答案]B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答案]C

A《秦风·蒹葭》

B《王风·黍离》

C《豳风·七月》

D《周南·关雎》

E《邶风·击鼓》

题目2: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案]C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答案]D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A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答案]A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答案]C

A《湘夫人》

B《涉江》

C《离骚》

D《国殇》

E《少司命》

题目3: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答案]B

(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答案]A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C

A.赋

B.比

C.兴

第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完成下列乐府名句:

(1)山无陵,江水为竭,[答案]D,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答案]C。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答案]A。

(4)[答案]E,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答案]F。

(6)[答案]B,壮士十年归。

A.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将军百战死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冬雷震震,夏雨雪

E.新鬼烦冤旧鬼哭

F.莲子清如水

题目2: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答案]F

(2)《蜀道难》(噫吁嚱)

[答案]B

(3)《兵车行》(车辚辚)

[答案]A

(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

[答案]D

(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答案]F

(6)《短歌行》(对酒当歌)

[答案]C

A.杜甫

B.李白

C.曹操

D.白居易

E.元稹

F.无名氏

题目3:下列乐府名篇分别属于:

(1)《卖炭翁》(卖炭翁)

[答案]D

(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答案]F

(3)《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答案]A

(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答案]B

(5)《敕勒歌》(敕勒川)

[答案]C

(6)《石壕吏》(夜投石壕村)

[答案]D

A.汉乐府

B.南朝民歌

C.北朝民歌

D.新题乐府

F.旧题乐府

第三章本章自测

题目1:

完成下列五古名句:

(1)行行重行行,_________。

[答案]D

(2)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答案]B

(3)池塘生春草,_________。

[答案]E

(4)_________,澄江静如练。

[答案]C

(5)荷风送香气,_________。

[答案]A

(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答案]F

A.竹露滴清响

B.采菊东篱下

C.余霞散成绮

D.与君生别离

E.园柳变鸣禽

F.一览众山小

题目2:完成下列七古名句:

(1)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

[答案]B

(2)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F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

[答案]C

(4)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5)回头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

[答案]D

(6)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E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何处春江无月明

C.美人帐下犹歌舞

D.六宫粉黛无颜色

E.安得广厦千万间

F.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题目3:下列名句的作者分别是:

(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答案]E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答案]D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B

(4)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

[答案]A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答案]C

(2)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答案]D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杜甫

D.李白

E.李贺

F.苏轼

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题目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目2:粘对是律诗平仄中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题目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题目4: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1.押韵规则(10分)

答案:

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

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

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10分)

答案:

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题目5: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50分)

答案: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第四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名言各出自: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A

(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E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答案]B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E.《荀子》

题目2:下列寓言故事分别出自:

(1)守株待兔

[答案]B

(2)齐人乞墦

[答案]C

(3)刻舟求剑

[答案]D

(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答案]A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吕氏春秋》

题目3:下列文章分别出自:

(1)《齐物论》[答案]B

(2)《劝学》

[答案]A

(3)《五蠹》

[答案]C

(4)《兼爱》

[答案]D

(5)《盗跖》

[答案]B

A.《荀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E.《吕氏春秋》

第十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故事各出自那部史书:

(1)秦晋崤之战

[答案]B

(2)苏武牧羊

[答案]A

(3)邵公谏厉王弭谤

[答案]C

(4)狡兔三窟

[答案]D

A.《汉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题目2: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分别属于:

(1)《史记》

[答案]D

(2)《左传》

[答案]A

(3)《国语》

[答案]C

(4)《汉书》

[答案]B

A.编年体

B.断代史

C.国别体

D.通史

题目3:下列人物的事迹分别可以在那些史书中找到:

(1)重耳

[答案]A

[答案]C

(2)荆轲

[答案]A

[答案]D

(3)项羽

[答案]A

[答案]B

(4)司马迁

[答案]B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战国策》

第十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议论说理是古文的一大题材类型,下列论说古文的作者分别是:

(1)《马说》

[答案]E

(2)《六国论》

[答案]B

(3)《捕蛇者说》

[答案]D

(4)《日喻》

[答案]A

(5)《朋党论》

[答案]C

A.苏轼

B.苏洵

C.欧阳修

D.柳宗元

E.韩愈

题目2:下列叙事记游古文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小石潭记》

[答案]D

(2)《游褒禅山记》

[答案]E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答案]B

(4)《丰乐亭记》

[答案]A

(5)《黄州快哉亭记》

[答案]C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柳宗元

E.王安石

题目3:下列名句或成语分别出自哪位古文家之手:

(1)黔驴技穷

[答案]A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D

(3)成竹在胸

[答案]E

(4)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C

(5)泯然众人矣。

[答案]B

A.柳宗元

B.王安石

C.欧阳修

D.韩愈

E.苏轼

第十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徐文长传》是(

)为明代作家徐渭作的传记,传记突出渲染了徐渭对抗权贵的狂生精神。

[答案]袁宗道

题目2:张岱是晚明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集有(

)。

[答案]《西湖梦寻》

题目3:山水游记是小品文的常见题材,下列经典游记的作者分别是:

《西湖七月半》

[答案]C

《满井游记》

[答案]D

《记游松风亭》

[答案]A

《湖心亭看雪》

[答案]C

A.苏轼

B.柳宗元

篇5

【关键词】三代;礼乐文化;古代美学

中国的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建立了朝廷美学体系,它统建筑、器物、服饰、典章制度为一体,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朝廷美学体系大部分被秦的大一统所继承和发展。“这一主体是以建筑和服饰为核心的政治—审美世界,以仰观俯察为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以视、听、味并重的整合性审美感受,影响了从秦到清的整个历史,也是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重要部分之一。” [1]

中国古代“礼”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提及。如在《为政》:“殷因于厦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又如在《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 [2]由此可知,在夏殷之前就存在“礼”。对于三代而言,“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一、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以孔子为首的美学思想表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意识的相互融合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路径。孔子的思想曾被礼教替代。“礼,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西周时已含有规范和礼治思想,后来逐渐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3]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自小受鲁文化的熏陶,崇尚恢复周礼,希望以此来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把“仁”注入了礼文化中,试图建构一个以“仁爱”为核心,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为根本,以“复礼”为目的的政治、伦理、哲学合一的思想体系。孔子认为,礼乐文化不仅仅探讨什么是人生,而且还探讨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美善合一的礼乐文化理想,如孔子《论语·八佾》中认为《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武》是“尽美矣,未尽善也。”“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礼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礼乐教化的深入,善成了美的核心,成了美所追求的最高理念。” [4]

善,就是一种社会功利价值。对人而言,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的统一,是要符合礼乐教化的标准。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二、《礼论》和《乐论》

荀子是战国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关于“礼乐”论的著作有《礼论》和《乐论》。

荀子的《礼论》是一本探讨人的生死问题的书。在大前提礼的根本“天地君亲师”,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礼”和“丧礼”。举行“祭礼”是为了祭奠祖先,进而显示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命的存在,以此突出历史的深厚,未来的遥远。举行“丧礼”,则是突显一种生命的张力,“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精神。人从而在“祭礼”“丧礼”之中发现生命的永恒的价值。荀子追求这种视生死终始若一的境界。人遵循礼,故而能区分吉凶、贵贱、亲疏。

《乐论》提出“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艺术具有引导志向、陶冶性情的作用,换言之,艺术之美是人格完善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5]

《乐礼》中美和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礼与乐之间的关系。“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音乐抒发的是人内在的情感,注重对人性情的陶冶,礼是维护社会群体等级差异,和谐一致。社会群体中的人通过积极向上纯洁的音乐,使人内心纯净、行为端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这也就是说,只有产生善的效果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

三、《乐记》

《乐记》是东周时期儒家艺术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而且强调

了音乐不同于德育和智育,对后世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审美理论的影响主要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感物动情的主体特征。通过音乐可以使人民移风易俗,性情得到净化,达到社会安宁。音乐和“礼”相辅相成,可以使君臣父子关系井然有序,和睦相处。

《礼记》认为音乐的本质特征是“和”与“情”。中国古代美学十分注重“和”的概念。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协调、相融和恰到好处。即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寻找最好方式和位置。《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二、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

《礼记》的和谐理论,就是“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点,对后来的古代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对刘勰的《文心雕龙》,他认为‘文’不只人才有,天象地形为天地之文,‘傍及万品,动植物皆文’(《原道篇》),而人类是茫茫宇宙的一个有机部分,又分万物之灵,自然也就有自己的文。音乐,是由人感知外物而生情,反过来又从情感上打动人。这种感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乐记》提出“以道制欲”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所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6]

《乐记》揭示了人的内心和外物之间的反映关系,人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性情,最终达到知礼乐、明伦理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后世中国人为人处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结 语

三代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和“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孔子崇尚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美学。三代礼乐文化对中国后世美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美学。儒家以孔子为首的美学思想表现了道德规范与审美意识的相互融合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路径。孔子认为,礼乐文化不仅仅探讨什么是人生,而且还探讨规范、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荀子在《礼论》中提及“丧礼”和“祭礼”,进而提出追求视死如生始终如一的人生境界。在《乐论》中,他提出“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纯洁的音乐可以使人内心纯净、行为端正。《乐记》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而且强调了音乐不同于德育和智育,对后世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对审美理论的影响主要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感物动情的主体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6

话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结拜后,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展一番手脚。可是苦于无人指点,没有一条“光明大道”可走,所以一败再败,差点把本钱也丢了。

最近,他们打听到有一位智者,名叫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奇才呀!于是,刘备三人便打算请他出山,帮他们在房地产业打出一片天地。

刘备三人打听到诸葛亮的住处后,开着面包车就过去了。下了车,刘备上前按响门铃。这时,张飞开始打量起这里。一座二层别墅,花园里树枝茂密,花开遍地,还不时传出几声鸟叫。

这时,一个佣人穿过小路走到大门前。他先打量了一下刘备,又看了看关羽和张飞,见他们穿的不怎么样,就没好气地问:“你们来这儿有什么事吗?”刘备却恭敬地回答:“我们来找卧龙先生,请问他在吗?”那佣人听了,说:“我家主人不在。”刘备又说:“等诸葛先生回来后,请你转告一声,就说刘备来访。给这是我的名片。”佣人不耐烦地说:“知道了,走吧!”

刘备三人刚要上车,就见一辆宝马车迎面开来,从车上下来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士,全身名牌,光皮鞋就要两三千。手上还带着几个钻石戒指,纯正的钻石王老五。

那佣人急忙走上前说道:“哎哟,王总,真对不起,今天主人不在家,让您白跑一趟了。”刘备听到后低声咒骂:“势利眼!走!回去换身衣服,我吓死你!”说着,三人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过了几天,刘备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家门前。这次呀,他们是鸟枪换大炮,全身名牌呀!

看门的佣人一看,赶紧跑出来问:“三位老总贵姓?”刘备说:“鄙人姓刘,这是我二弟姓关,这是我三弟姓张。”刘备指着一一介绍。佣人接着问:“刘总、关总、张总三位来此有何贵干?”刘备回答道:“我们是来找诸葛先生的,不知他是否在家?”佣人说:“真对不起,三位老总,主人今早又出去了。”刘备问:“他的手机号是多少?”佣人接着回答:“我家主人出去从来不带手机。”“哦,知道了。等他回来你通告一声,就说刘备再次来访。”刘备说。“知道了,您慢走。”佣人恭送道。

又过了一个星期,刘备三人开着宝马车,带着20万聘金,再次来到诸葛亮家。

敲开门,开门的还是那的佣人。刘备问道:“不知诸葛先生是否已回?”佣人连忙回答:“三位老总请进。主人已经回来了,正在休息呢。”

刘备一进屋便说:“我等今日特带20万聘金,请诸葛先生出山。”

篇7

文/陈书秀

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处方书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几味中药。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凭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征也拿她没办法,只好百般劝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告诉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块,装在果盘中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年老,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梨汁吧。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汤还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但光喝梨汁汤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为老夫人煎煮梨汁汤时就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也有些疲惫了,他闭目养了下神。等他睁开眼揭开药罐盖,谁知药汁已因熬得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魏征因怕糖块口味不好,就先尝了一点,感到又香又甜,他随即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请老夫人品尝,这糖块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凉香味,老夫人很喜欢吃。魏征见老夫人喜欢吃也乐了,于是他就每天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给老夫人吃。谁知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胃口大开,不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病疗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们就称它为梨膏糖。

古代历史中的“三六九”

文/安长军

三秦:“城阙辅三秦”,指关中(今陕西潼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三区,分封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关中也称“三秦”。

三辅:即“衡善少属文,游于三辅”(范晔《张衡传》)。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其辖地在西安附近。

三公:秦始皇建立的新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助丞相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三老:“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三老是秦朝乡设的掌管教化的官。

三省:唐时有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六艺:既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六部:唐时官制。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篇8

摘要:在我国明清时代,其散文流派比较多,不同的流派其创作的风格也不同。正是因为这些散文流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散文理论。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特点,并且对其演变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特点;意义

明前的散文流派比较多,比较熟悉的有唐宋派、桐城派以及公安派以及湘乡派等。可以说明清散文是伴随着散文流派的演变而不断的发展的。明清散文流派不断涌现的因素有很多,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古代散文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明清思潮的涌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1]。

一、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特点的分析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其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后期就已经萌发。及时加强封建统治,依旧是不能阻止我国向近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明清时期,虽然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但是彰显人文精神的新的思潮却无法阻止,依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不断的盛行。站在散文的自身发展角度而言,明清散文的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优点,但是却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面主要从演变的动因等方面阐述明清散文流派的演变特点:

(一)明清散文演变的动机分析

明清散文演变的动机主要有四点,首先就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社会政治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流派的形成,散文流派的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不承认社会政治环境对明清散文流派的影响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2]。其次,思想理论对散文流派的影响,明清的散文流派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理之上,特别是具备一定的新人文精神的学理为明清的散文流派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清代的桐城派就是建立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唐宋派就直接受王阳明的心理学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理学作为支撑,其散文流派也是无法获得一定的发展的。再次,前一流派的弊端会直接催化新的流派的崛起。正常情况下,新的流派在早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前期也是散文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基本上到了后期,散文的发展就会出现各种弊端,比如摹拟以及各种剽窃等。明清的散文流派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来者能够除去前者的弊端。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更迭中,明清散文走完了它的演变路程。最后是受统治者的文风取向影响,明清统治者的文风取向对于其散文流派的形成与演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明清散文还受八股文时存环境的影响,特殊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方式对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与演变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变的核心问题阐述

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与演变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就是散文的艺术精神,散文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作者的人生艺术精神,而创作者的人生艺术精神主要来源于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但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散文流派对艺术精神的选择最终要归结为对思想理论的选择[3]。其次就是散文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流派中艺术风格是最主要的标志,不同的散文流派其艺术风格也是不同的。任何散文流派对于艺术风格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其风格的选择必须要彰显一定的艺术精神。明清散文流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文的风格具备一定的多样性。最后,就是对待散文艺术传统的态度,不同的散文流派对待艺术传统的态度是不同的。大部分流派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复古性,在散文的艺术传统上,很多的散文流派都是持承认的态度的。但是在选用的对象与选用的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与不同的散文流派追求的艺术精神以及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因而在选择艺术传统的内容上就会表现出不同。

(三)明清散文流派的演变趋势

明清散文流派的演变趋势主要呈现三点特征:首先就是后来形成的散文流派更加关注社会群体的利益,比较注重散文的时效性,比如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就有很多睁眼看世界的散文的出现。其次,越来越关注散文的审美特性以及创造的艺术性。任何一个散文流派都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比如,桐城派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与积累中才形成了自己的散文审美特性。最后是任何散文流派的演变都汲取了前一流派的优势,比如桐城派中很多的古文见解在明清其它散文流派中都能找到。

二、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意义探讨

明清散文流派的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明清散文家的一种不断求新、创新的精神。关于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散文理论

明清时期的散文流派不断的涌现,最主要是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不仅丰富了古代的散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古代散文传统理论的一种深化。明清散文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学术思想关系等,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4]。

(二)涌现了大批的散文作品

明清的散文作家基本上是既擅长理论同时又擅长创作的。不同的散文流派都具备自己的审美特性,比如桐城派与公安派在艺术精神上是不同的,同时在艺术风格上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散文流派涌现,才为我国散文史上增添了更多的精美散文著作[5]。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不同的散文流派其发展与演变都具有自身的特征。明清散文流派不断的涌现也受不同的因素影响,上文已经对其演变的特点与意义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清散文流派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阮忠.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理念与实践――以刘振东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为例证[J].齐鲁学刊,2011,(01):131-134.

[2]周明初.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11,(06):147-155.

[3]李遇春.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16,(01):105-125.

[4]曾礼军.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时空分布与文学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1.

篇9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言文的阅读与鉴赏需要老师作一些引领,因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学生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想让学生真正能与作者进行对话,能真切地体悟作品中的生活,教师就要以对话中的首席在学生、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间进行沟通、引领,并展开对话,进而去体悟作者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篇10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