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0:2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国散文

篇1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见到刘备并保护好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历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明,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又不显形于色的实数罕见。

古人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关羽为人忠孝,又为刘备之弟,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仁慈勇猛,所以帐下百万雄兵,千员虎将,都听使于他。因此到后来,关羽不单单是人,他已经被神化,而且历代加封,直封至“盖天古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篇2

说到诸葛亮,人人皆知。他号称卧龙,隐居山林。他名震四方,却从不耀武扬威。他满腹经纶,饱读经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鞠躬尽瘁,一心为国,忠心耿耿,看的是大事,理的是朝政为的是扶持刘备父子早日统一全国,社会安宁,让人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不再有战乱。而他自己呢?虽屡战屡胜,获得无数金银财宝,却全部捐给了国家,自己却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智慧,不禁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赞叹,他的才能,不禁让一代又一代人敬佩。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一个有一个的高科技机械,比如说木牛流马,价值是巧夺天工,木牛流马这精湛的设计非同小可,已经超常人所能,它似牛非牛似马非马,它能代替动物驮重物,也能用在战略上。诸葛亮为减少士兵运粮辛苦,造木牛流马。他的连弩,是当时唯一的一个轻型连发型武器,一次可发射十支利箭,为国家的军事做出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虽然未能协助刘氏父子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作为一代贤臣和军事统帅,在历史上有很大盛名,他是我最喜爱的三国人物。

初一:于博

篇3

汽车“三包”规定难产多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各利益相关方难以达成妥协。中国的汽车产业本身就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利益关系尤其复杂。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都有各自的利益代言人,而汽车消费者没有特定的利益代言人(实践证明,消费者协会在各利益方的博弈中,几乎无法有效捍卫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站在汽车企业的立场出发,称汽车是特殊产品,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链长,汽车产品实施“三包”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而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没有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做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则从汽车销售商的立场出发,认为谁销售谁负责退换的汽车“三包”规定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汽车销售商也是不妥的。两个协会背后都有十分强势的国家部委(工信部和商务部)支持。而汽车消费者则没有一个强势的利益代言人。显然,以质检总局这样一个部门去推动实施汽车“三包”规定是决计难以实现的。

在汽车的消费关系中,毫无疑问,消费者处于最弱势的地位,是需要政府政策和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而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则处于强势地位。在厂商中,制造商又相对于销售商处于强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部强有力的法律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地位,满足各方的合法合理利益诉求。

在汽车“三包”问题上,政府不应过于爱护汽车厂商。一方面,厂商作为组织,其承受风险的能力远远强于作为个体的消费者,而且作为汽车产品的提供者,它们理应为自己提供的产品质量负责。从完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行业整合、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角度来看,恰恰应该实行严格的汽车“三包”规定。这就好像汽车排放法规不断加严以提升汽车节能环保水平,汽车碰撞法规不断加严提升汽车安全水平一样。实践证明,我国的汽车排放法规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是法规不断加严,目前已经能够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企业付出了一些技术升级的成本,但是没见哪个企业因为要满足更高的排放成本而倒闭的。同样道理,汽车企业不会因为汽车“三包”规定的实施而破产,它反而会更加积极的提升产品质量。

中国目前的汽车年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但是大家都不认为中国是汽车强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规范和成熟程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恰恰需要通过出台各种必需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市场的成熟和市场规则的完善。而不是以市场发展不成熟作为各种法律法规不能实行的托词。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行业的各种行业组织极为短视,他们的主张实在不应成为政府部门再度搁置汽车“三包”规定实施的借口。

篇4

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篇5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篇6

何锡章:对于这篇散文,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其“散”,散在何处。我认为这篇散文的散,散在作者要表达的心境非常复杂。有对过往岁月的亲切回忆,有对世相人情的讥刺嘲讽,有对宝贵情感的珍惜眷顾,有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还有从回忆中寻求自勉,为自己在艰难人生中继续前行寻求动力的心理。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思想、心理融汇在一起,凝聚成回忆之流,自然地从作者的笔下流淌出来――它不是命题作文,不是先有题目再来围绕中心做的。文章的题目叫“藤野先生”,实际上“藤野先生”是一个触动心绪的契机,而不是所有。理解这一点,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样的散文,其“散”的背后是真正的生活之流、思想之流,也是作者气质之深沉博大的自然体现。

冯为民:何老师说得太精彩了。这种“散漫”恰是作者的苦心经营。《藤野先生》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尤其是开篇的长段,写在东京的见闻,讽刺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状,似和文章的主题关联不大,却很能反映鲁迅先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也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种种复杂心绪,都包容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可见,鲁迅先生写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实质上也是与下文写藤野先生的朴素而有高尚的情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与鲁迅胸怀救国救民远大志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开篇的长段是很有深意的,对深化文章的主题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从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祝宇红:散文的结构,是不能机械地搞总分总、分总分、铺垫――升华之类公式的。读散文重要的是把握其内在的情绪结构、思想逻辑。成功的散文在此都各有特色。就拿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它的内在结构就是“做戏――做事――做人”。开篇的长段就是对做戏的讥刺。许多人打着救国维新的幌子到外国留学,说起来是新派人物,其实不过是在做戏。鲁迅对中国人习惯做戏这一点可谓深恶痛绝,并把它看做是国民劣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鲁迅自己不想做戏,他想沉下来扎扎实实做点事,所以到了仙台。藤野先生正是一个认真做事的榜样,这种认真尤其体现在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异国的受歧视的留学生也是一视同仁。所以这种认真是无条件的,是人格层面的。再加之“幻灯片”事件的刺激,正反对比让鲁迅醒悟,要想认真做事,非有首先好好做人,启蒙人民的精神,重塑民族的人格、灵魂。我觉得“做戏――做事――做人”才是这篇散文独特的情绪、思想脉络所在。正如何老师所说,这篇文章并不单纯。

何锡章:宇红说得好!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与认真,是深深打动并引发鲁迅记忆的重要因素。日本民族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印象极深。也许这种精神和品格不够大气,甚至小气,但却能将一件事,一件物品,一门技术发展到极致。藤野先生对鲁迅笔记的订正,特别是关于血管位置错误的纠正以及与作者的对话,正是这种精神品格的体现,鲁迅一生认真的品格自然与藤野的影响分不开。更主要的是,从藤野先生身上展现出来的平等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品格,正是鲁迅到异国求学所需要学习、培养的品格,更是中国人在现代所需的品格。鲁迅后来的一系列杂文都谈到这个问题。即便在抗日爱国洪流中,鲁迅仍然清醒地推重日本民族这种精神,在《新的女将》中讽刺中国抗日爱国运动的浮华,而认为日本人“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不像中国人,把“做戏”当成“做事”。

主持人:鲁迅对老师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抉择,让人感佩。近来日本学者发现《藤野先生》原题为《吾师藤野先生》,称“吾师”,可见鲁迅对藤野先生极为尊敬、爱戴,但后来删去了“吾师”,不知为何?

祝宇红:我想,一则语义上“师”与“先生”有所重复,再则,更重要的是,鲁迅把藤野先生视为一种人格典范来褒扬,而不仅仅限于先生对自己个人的关心,这一点是《藤野先生》中非常明确写出来的。

冯为民:原题“吾师藤野先生”,颇显敬重,而“藤野先生”,于敬重、贴切之外又多一分亲切。但《藤野先生》一文集中写出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如果冠以“吾师”就会给人以“狭隘”之嫌了,而且如果以“吾师藤野先生”为题,有不少内容就不宜写进了,如“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等,果真那样文章就缺少了现有的内容深度。以“藤野先生”为题,有悬念,容易激发阅读兴趣:藤野先生是谁,鲁迅为什么会写个日本人等,况且“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恩师,也是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良师与益友,文题同样不失敬重意义和敬仰之情。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脉络清晰。总之,加上“吾师”,或许可以写成“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之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短小精悍、诗意盎然、华丽煽情,是中学生习作中争相效仿文风,但常常免不了华而不实、矫揉造作,而丢掉了应有的真情、厚重。《藤野先生》不施浓妆,却又一种丰赡的美、温醇的美,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真实而复杂的心灵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何锡章:要读懂鲁迅,是很不容易的,鲁迅的经历、思想有很多独特之处,需要我们多加了解。这里可以告诉同学们一点背景性的材料。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也正值秋瑾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鲁迅是见过秋瑾的,当然鲁迅也是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的,还加入了光复会。但是鲁迅同时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鲁迅曾这样对她评价秋瑾的牺牲:秋瑾是被人拍巴掌拍死的,她其实也没做什么。鲁迅主张的是真正的韧性的战斗,而不图表面的一时的快意、风光――他认为这些实际上最后都有沦为“做戏”的危险。这些独特思想的形成,其实在《藤野先生》中都可见端倪,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篇7

茅盾,西洋发型装扮着中国脸,西洋装束披着中国骨,中国骨里藏着一颗中国心。

他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作家,简洁的汉字,精辟的用词。他不像其他人,以为穿着中国服就是爱国。穿着外国货,照样爱国。颇有“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的感觉。而《严霜下的梦》正是他用散文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

鲁迅喜欢用语言来造成对比,而茅盾却是结构的对比。《严霜下的梦》无疑是他集聚经典一本书,里面不管是议论类,故事类,风景类,或是日记类,都把对比运用得淋漓尽致。

它不似鲁迅,暴怒的破口大骂。也不似叶圣陶,激动地恨不得舔干地下的中国血。这本书,只有忧伤,里面没有说祖国的屈辱,却让人看了,愤怒从心来。里面没有说中国的各种问题,却让人看了不由得一阵沉思。这是所有作家的高明之处,但我唯一看好的只有茅盾,他写得文章,是我唯一看了还想继续看下去的文章,很吸引人。时常以景如文,让人在绚烂的美景中想到悲痛,强烈的反差更是让怒火愈烧逾烈。文章充满着想象。每篇文章仿佛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作者刻画出来的美好世界,让人身处悲惨的现实世界,望着身旁的美好世界,想去,却又寸步不能动。那种希望,被控制在残酷中。而有梦想不能实现,现状又如此可怜,这种几重反差叠加起来,让读者在悲愤中体会到生活,思考到祖国的处境。

篇8

一、传神写心,突出人物个性

“传神”是从文章笔力的深刻性方面提出的要求。对于“神”,林纾的《春觉斋论文》中说:“神者,精神贯彻而永无漫灭之谓。”强调要凸显出人或事物贯彻而永无漫灭的本质特征。清代王源在《与友人论史书》中强调:“传其神,写其心。”明确地指出了古人记事散文具有善于抓住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这一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塑造了一个出身微贱但智谋过人、富于远见的军事家形象,作者按“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突出其性格特点。战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简洁明快地透视出曹刿的心态。对战争过程的描写,作者删枝去叶,抓住重点,写曹刿蓄势不发,沉着冷静,又写“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动作反映出曹刿细致谨慎的特点。战后曹刿用寥寥数语,道破取胜的原因。整篇文章,笔墨精粹,言约意丰,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把曹刿这一形象托举出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主要写他一生中两件大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因为通过这两件大事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爱国忠君、机智勇敢的品质。这些都是蔺相如的个性特征。又如《梅花岭记》写扬州城陷时史可法慷慨赴难的情形,描写不多,却生动具体:“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字字句句,图貌传神,写出了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凡是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为了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古代散文作家注意点化小事,传达意旨。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在对比中写人物,刻画得穷形尽相,形象地揭示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和宽大为怀的气度。又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没有写大事,只写了两则生活小事,却把王翱一生最突出的特点――克己奉公、刚正廉洁,典型地表现出来。

二、叙事如画,追求形象直观

“如画”是从生动性、形象性上提出的要求。将人物写活,将场景写真,使读者感到虽千古情事,而今仍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袁宗道在《论文》中评价司马迁的文章,“其佳处在叙事如画”,林纾也指出“写人状物,需惟妙惟肖”。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叙事的生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实现上面提到的“传神写心”的目的,只有达到“如画”的地步,才能将人物的内在之“神”表现出来。

前面提到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迎侯嬴的经过 ,写得细致入微,曲折生动。这一部分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嬴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物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谦恭礼待下士的性格。如果不这样细致生动地描述,就不能充分表现出信陵君的独特个性。

《鸿门宴》细致地描写了刘、项两个集团在鸿门宴会上惊险曲折的斗争场面,情节设计波澜起伏、张驰有致、环环相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一幅幅画面纷至沓来,使人感到历历在目。正是由于司马迁绘声绘色的描写,才把项羽豪爽磊落、不善计谋而又刚愎自用和刘邦的奸诈、精明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赤壁之战》中大场面的描写: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番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这段文字,有百余字,却将一幅幅战争图景映现在我们眼前。有“黄盖诈降”“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的情形,有火烧赤壁的惨烈场面,尤其写曹军大败,踩踏羸兵,狼狈逃窜的场面,更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浓重的战争氛围。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技巧,给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蕴藉含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蕴藉”是指文章内涵十分丰富,但含蓄而不外露,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古人记事散文有“理不直指,情不显出”的传统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刘熙载《文概》中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强调作者应把文章的主旨和浓厚的感情融合在叙述、描写之中,不要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部分写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极力忍让,最后促成将相和好。司马迁对蔺相如是有强烈好感的,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负。但作者没有直接评议,而是让人物自己去表现,自陈心迹。蔺相如的话耐人寻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发人深省。作者有所寄托,不随便发表议论,启发读者去思考探求。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第二件事是“替友还珠”。当王翱拆开外衣时,“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八个字,有千钧重量。经过多年,封好的记号依然如初,能做到这般清白廉洁是何其不易!作者没有评论,只是用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收束全文,干净利落,留下余韵无穷。

又如《左忠毅公逸事》在写左光斗为国选才、狱中忧国的事实之后,笔锋一转,写他的学生史可法奉檄守御之时,念念不忘恩师教诲,“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又写“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些看似“闲笔”的客观叙述,蕴涵了作者浓烈的情感。与上文相呼应,史可法的言行更突出了左光斗善于识才、以国事为重的伟岸形象。不是全盘托出,一览无余,文章寓情理于叙述之中,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篇9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秦汉文到唐宋诗词,如“四书”、“五经”、《洛神赋》、《千字文》、《出师表》、《木兰辞》、《燕歌行》等,到现当代诗歌小说散文,无一不是绝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渗透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再次,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语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所起的保证和支撑作用。汉字是象形文字,而汉语言又是极易唤起人的形象思维活动的语言,因此,学习汉语言和文学,可以极大丰富想象力,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因而,从工具性特征角度而言,大学语文不仅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潜移默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巧妙融合,是我们工作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大学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而,对于课程繁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他们会按照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例如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勇于面对现实,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抱理想、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道出了我国古代文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全面推行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教育大学生如何成为思想健全、人格完整的人,更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熟知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爱人、爱国。而大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也同样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过程。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助了一臂之力。例如儒家在仁爱观方面,孔子把“仁”作为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这些壮志豪情,无不形象体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历史楷模,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它不单是通过语言表达爱国热情,而是根深蒂固在每个国人心中永不退去的情怀。再次,大学语文课程助推大学生意志品质和情商的提高。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可以使大学生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可以使大学生心胸宽广,志向远大。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能使学生产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激情,形成“宠辱不惊”的博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拒领美国的面粉,这些都说明文学对人的意志品质和心性具有巨大的培育作用。

篇10

怎样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就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体会做个介绍。

首先,有目的的通过某些适宜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来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从道理上懂得怎样爱祖国,这是最主要的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在“润”字上下工夫,而不宜离开课文去外加一大套说教。我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就是因为处处以国家为重。为了保全赵国的国宝,他可以廷叱秦王,甘就汤镬;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不惜“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击缶;为了巩固国内的团结,他又情愿一再对廉颇忍让。他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句名言,虽是就“让颇”一事做说明,其实“先国家之急”也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获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蔺相如为什么能够这样,学生不难得出上述结论。封建士大夫尚能如此,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又该如何呢?类似这样的课文和人物还有很多,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等。

其次,还可有计划的结合写作教学进行教育。“言为心声”,一定的字词句篇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写作既是练笔头,又是练思想。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情况实际,每学期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有关爱国主义内容的练笔或作文,例如结合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学生写写《我的中国梦》。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后及时写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