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2: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景抒情散文

篇1

1、《难老泉》,作者 :吴伯萧;

2、《荷塘月色》,作者 :朱自清;

3、《白杨礼赞》,作者 :茅盾;

4、《春》,作者 :朱自清;

5、《海燕》,作者 :高尔基;

6、《土地》,作者 :秦牧 ;

7、《背影》,作者 :朱自清;

8、《秋天的怀念》,作者 :史铁生;

9、《一日的春光》,作者 :冰心;

篇2

一、巧借引用切入

抒情散文,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散”的特质,但是整篇文章的表达也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文章的开头绕来绕去,让人不知所云;或者直接点出题旨,显得寡淡无味。其实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将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可巧借引用等方式将主题以及即将叙写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切入到话题中,也巧妙链接到现实中。如《距离》这篇佳作的开头是这样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距离。在这样一座喧闹的城市中,处处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发生,而作为高中生的我,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听着类似的八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作者巧借佛语,从佛家说的境界引入到距离这个主题上,很是巧妙,特别是进一步与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生活阶段勾连起来,为下面的叙述作好了铺垫。在抒情散文写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引入一些谚语、俗语、名言名句,或者一些哲理小故事等,使得主题切入更加自然。

二、巧写景物寓情

抒情散文中的“情”从哪里来?直接抒发,往往会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做作不自然,也容易流向肤浅。在抒情散文写作中,不少学生不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或者很难将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抓住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有目的地描写,借以传递独特的情绪。《距离》一文中,作者先是由其情到景:

我的心,在浮躁。夜幕笼罩着大地,繁星装饰着漆黑的夜空,明月洒尽光辉,洒得满地都是星碎。春日夜晚的风,带着几许微凉,吹散了我的热意,静坐在书桌旁,从橘黄小灯中透出的温馨的光照在窗外的树上,陡然心惊,不知何时它早已焕发生机。

感觉作者由于现实的庸扰,心境上存在一种迷茫,于是通过“繁星”“晚风”“焕发生机的树”,写出了“浮躁”“热意”“心惊”,这些感觉正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呈现的,接着作者选择了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主要描述:

悄悄地掩上门,来到院中,借着几缕月光,我静坐在石桌旁,看着一盆含羞草,心中早已没了玩弄的心情,而是这么静静地看着,不知怎的竟搬起它回到房中,父母早已睡下,我将它放在窗台旁,打开窗户,任由夜风吹拂着它。它刚开始时好似受了惊吓,蜷缩了自己的叶子,好紧,过了阵子,风散了,只留下了满世界的静谧,而我的心也在此刻沉静,反思自己一天中所得的和自己所浪费的时光,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么多景物,作者唯独选择了含羞草,可见,含羞草的特征符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也就是说抒情必须有所寓,此刻似乎受了惊吓、蜷缩的含羞草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些压力想要自我疏离的我,似有相似,这就是作者选择含羞草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的原因吧。在抒情散文写作中,要在描写景物中突出个性色彩,从而传达出个体的相对情感。

三、巧作对比转承

抒情散文中情感如何呈现?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可采取由景及人的方法,无论景物对情感的表达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采用对比、类比、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使得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得到自然地转承。《距离》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关上窗户,用手轻轻一点含羞草的叶片,柔软而散发出生的气息,它轻轻地将自己蜷缩,再轻轻地舒展开,最后再肆意地生长,好像并没有记起刚刚的耍弄,就像个孩子一样。一株含羞草的灵动,让我的思绪更加静谧而生动,我的心中好似有股清泉在流动,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株草尚能如此自在,尚能在外界环境的打扰下保护自己,而我呢,却不能及。我想:这或许就是种境界吧,但这又是一种距离,如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也就越发精彩。

文章通过含羞草的特质来点出景物的寓意,“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句话通过对比就能够由景及人,把自己所认为不及的“距离”直观而显白地呈现出现来了,在外界现实环境下能否自在,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自己却因做不到而“羞”,这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也是对主旨的凸显。

四、巧释主旨提升

抒情散文中的“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主旨、主题。怎么准确而深刻地阐述主旨是关键所在。在抒情散文写作中,由于前面的由景及人,接下来就需要将景物带来的启发鲜明地呈现出来,照应首尾。文中作者回到开头引用的佛语,通过巧妙解释提升主旨:

此刻我终于明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浅层含意,我明白了人只有在安于淡泊时,才会让自己的世界发出光辉。或许你我的归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或许你我的感觉,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

作者回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句话,却认为自己理解的是其浅层含意,那么深层的呢,如果说安于淡泊是浅层的,那么“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是安于距离是一种表层的意义,而“冲破距离的外衣”才是真谛。作者在结尾进一步阐述:

所以,请别忘记一朵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能变成菩提的距离,给自己力量,去冲破距离的外衣。我相信,明日阳光必照我心。

篇3

【关键词】《白杨礼赞》;现代抒情散文;转折

《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其中应用的借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手法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同时,《白杨礼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现代散文的转折点,并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

一、《白杨礼赞》的创作历程

在1938年,矛盾开始了自己的新疆之行,这一旅程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矛盾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事后编辑为《白杨礼赞》、《时间的记录》、《见闻杂记》等集子,西北之行给予了矛盾非常深刻的创作启发。在当时的社会,爆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优越阶层,虽然会免遭屠杀,但是往往不得已必须要迁徙到他乡。矛盾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他的西北之行,在迁徙的途中,他发生了高亢的声调。

二、《白杨礼赞》的创作姿态

《白杨礼赞》并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对于自己西北之行的总结,可以说,矛盾将自己对于西北最为深刻的情感都融入到了《白杨礼赞》中。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西北黄土高原风景进行了描绘,塑造出了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句话中既包含肯定,又有否定,之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式,就是为了塑造白杨树不折不饶、力争上游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对白杨树的品格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重新审视白杨树的审美趣味,他用铿锵的词句赞美白杨树,也是赞扬西北高原的抗日军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感情的荡漾,作者反复使用准确、有力的形容词释放自己胸中的情感,因此,《白杨礼赞》并不是简单的礼赞,更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

三、《白杨礼赞》中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

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爆发后,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开始走出禁锢,深入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审视我国以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大众化运动发展起来,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在以往,很少有作家描写白杨树,矛盾当然也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文章中提出,白杨树并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却以退为进表现出白杨树中蕴含的新美学。除此之外,矛盾还清算了旧的美学与意象,借此表达出了白杨树的灵魂。《白杨礼赞》中虽然蕴含着矛盾的情思,但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一时代下,大量新意象诞生,白杨树开始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彻底摆脱了五四后乡土文学的卑劣形象。同时,农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作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农民的态度,积极从他们身上攫取时代的精神,《白杨礼赞》正是这种典型新美学的佼佼者。

四、《白杨礼赞》中散而不乱的结构美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 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 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 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了,线索像是断了,其实不然,写西北高原恰恰是在写白杨,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的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形象。

五、结语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运用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来形象自然地说理。抒情与说理结合后,可以直达主题,很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运用诗歌、对偶、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要让文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蕴涵哲理并给人一种启示。议论和抒情,常常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并不是在一段叙述后加上一段议论,而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将议论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郑江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作家笔下的白杨树形象浅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篇4

珍藏的信

秦文君

小时候全家人白天散在各处,到了夜晚就聚齐在家里的灯光下,好多年都是如此,没有谁颠沛流离。生活虽然也是紧,可是最亲的人都能伴在左右。那时的好友们也是,同学之间一旦好上了,就多少年都在一起,好像时光把这些人圈起来了,令一群相悦的朋友长久厮守。

然而,也有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我当时就很迷跟人书信往来的,可是所喜欢的人都在近处,想试着写信时惶恐着不知该给谁写,写出去又担心收不到回信。

记得第一次写的信是寄到一家杂志社的,是投稿。寄出去好久也未见回信,已经死心的时候,才收到回信。虽然是退稿信,可那时的我是如此狂喜,那种感觉好像一声声的问之后,有人开始搭话了。

后来和家人朋友离散了八年,社会交往也多得超出估量,我收到过很多有意思的信,好像都想要一直好好留着的,可是也不知怎的,有的珍贵是无常的,明明记得在手里紧紧攥着的,转身后却发现原来已经弄丢了。

好在,我手头留有的信件还有一些,它们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和一些好看的叶子放在一起,里面有早年收到的家信,有年轻时零星的情书,有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的问候信,还有近年来收到的八千余封小读者来信。那些经久留在身边的信中,都有着特殊的气息,每次拉开抽屉,都能感受到一段段微妙的情愫丝丝缕缕地飘散开来……

其中有一封信时日已久远,是1971年末一位中学女友的来信,那是我留的信件中的重头戏,那一封信洋洋洒洒的近万言,寄信人担心超重,是把一封信拆分了几封寄来的,她在每一页下都写着:请看下页,像如今的电视连续剧中的节目预告一样。

如此浩瀚的信中却没有太多的要事,只是叙叙起居,说说想念,谈谈心得,这倒是避免了任何的功利和仓促,从从容容的秉性中有着朋友来信的绵长朴素。当时,我刚到黑龙江当知青,正在一生中最迷惘、最无助的时期,当年那落后的环境,人际的险危使我灰心。朋友的这封连续的信,恰似生活中的惊喜,它暖着我,唤醒我,让我感觉自己在世上并不是孤身一人。那厚厚的信,有一阵,到哪里我都带着它,它不仅抚慰我,还使我每每感到骄傲和自豪。

后来才知,女友那时也处在最灰心的时候,百事不顺,我的回信也成为她心灵的甘露,我们彼此的交流如此默契。友情,在没有爱情的时候,它是生活中最割舍不断的情感,是艰难萧瑟年代的一束阳光。

直到今天,我还是很喜欢写信的这种方式,有许多絮絮叨叨的话,坦率毫无心机的随意的心境,只有在写信中才可能娓娓道出,有些看似饶舌的平平的畅写,却能体现出彼此心灵中摇曳的小花和小草,潺潺的流水,多好呵,写信吧,那些细细的笔触,温馨体贴的墨香,是人际交流中最优雅的形式。

我和这位中学女友至今还是有情有义地交往着,虽然几度分离,几度相聚,彼此的友谊却已延续了三十余年。每一次翻阅那些我存留下来的信,我都会喜极而泣:这么一路过来是多么的幸运,能时时体味到人和人彼此相知相悯的欣喜。

[阅读提示]

人们常以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把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又常常有写景抒情、托物抒情两类。不论阅读哪一类散文,都应注意以下问题。

⒈了解散文的选材特点。有的散文选材自由广泛,时间、空间跨度大;也有的散文集中地叙述一件事、一个人,但不论怎样选材,作者都是从某一独特的角度入手的,在阅读时应该注意把握。

⒉掌握散文的结构、线索。散文的结构往往不拘一格,中心思想却是明确而集中的。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贯穿全文的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是某个物品,也可以是时间、地点、人物的感情变化。找到文章线索,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⒊分析散文的抒情方法。散文中常用的抒情方法有两种,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对某人、某事的爱憎。间接抒情也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分析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要找到作者赞美的事物与用作象征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阅读训练]

⒈第二段中的“小小的遗憾”具体指什么?

⒉收到退稿信,本是令人伤心的事,但对于第一次投稿后收到的退稿信,“我”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⒊文章写少年时收到的退稿信,以及“收到过很多有意思的信”,其意图是什么?

⒋在作者珍藏的信中,其感到最为珍贵的是哪一封?为什么?

⒌细读全文,体会书信对朋友间交往的作用。

⒍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的一段令人难忘的书信往事。

[参考答案]

⒈“我”当时就很迷跟人书信往来,可是所喜欢的人都在身边,没有必要进行书信交往。

⒉当时很想跟人书信往来,终于收到一封信,所以感到很高兴。

⒊一是自然引起下文,二是衬托1971年末一位中学女友的来信在“我”心中的地位。

篇5

许多同学喜爱读作家肖复兴写的小说,比如《中学生三部曲》,据说他创作这部小说与日记有关。

当肖复兴着手准备写《中学生三部曲》之二(青幻曲)时,母校一位高三女生将她高中三年所记的三本厚厚的日记本借给了他。读完之后,肖复兴将原来设计的构思方案全部了。他突发奇想:替这位高三女生写一本日记如何?于是,他真的做起来了,一写就是整整半年,日记都是依据那位女生的性格想象出来的。很有意思,当他进入创作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象这位高三女同学变成小说的主人公――路天琳,那部日记成了小说构思的主线。像这样并非来自作者实际生活而完全是想象的日记,我们称它为文学日记。

文学日记来自于生活,因为文学性很强,所以称为文学日记,比如徐霞客的日记就是文学日记。但文学日记又可以是虚构的,比如在日记里练习写的小说,这种小说也不同于日记体的小说。日记体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借用日记的形式创作的,不一定是写在日记里的作品。

文学日记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它同广义的文学作品一样也包括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戏剧等等。以诗歌为例,有的同学喜欢在日记里学习写新诗,完全可以尝试尝试,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写诗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诗的语言特别凝练,语言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特殊要求,它不是散文的分行。下面我们结合某种体裁具体说说文学日记怎么写――

青春的舞步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中学 刘 婧

2007年12月18日 晴

十四岁的我们

用感伤的心情

编织成了一张张纱布

十四岁的男孩

英俊潇洒

只一抬头

春天便尽在眼前

十四岁的女孩

优雅妩媚

回眸一瞬

引得睡莲开放

十四岁的我们

牵起彼此的手

脚尖在时光中穿梭

跳出一方青春舞步

用拼搏来舞蹈

《青春的舞步》一诗写出了十四岁少年的情怀,十四岁少男少女的胸襟和姿态,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激情。也许我们初学写诗,仅仅是外形上有点像诗歌,但慢慢就会逐渐摸到写诗的门道。

其实文学日记有益于训练我们的思维,我们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在日记中进行自我练习。

练习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先从练习写散文开始。写散文的本领是写作其他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这是大家所共知的。散文的样式较多,有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对锤炼语言极为有效,从语言的准确性到生动性、形象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练习。比如――

我愿化作一片云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中学 刘 婧

2008年3月15日 晴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自由自在的云。听风吟诗,听雨歌唱,大自然到处都有我的身影。

我可以游遍名山大川,可以倾听各种鸟鸣,观赏各处风景,也可以给许多地方带来欢乐与祥和。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六盘山上的云。在听着鸟儿动情地吟诵的《清平乐・六盘山》时,我感动得落了泪。“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看着六盘山山顶的那面五星红旗飘扬,心情万分激动;听着战士们铿锵有力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我的心怦然一动。我把自己的一份感动、一份崇敬留在了六盘山上,留给了五星红旗。

我愿化作一片云,一片撒哈拉沙漠上的云。当来到这片荒凉的沙漠之上,在它上空悠悠走过,看着那里的人们卖力地劳作却改变不了没有水喝的悲剧,我忘记天空的约定,流了几滴感动的泪在撒哈拉沙漠,当看到那里的人们欣喜的姿态时,我笑了。然后,感到似乎有股强劲的风扇在我的脸庞,甚是疼痛。

“你忘了当初在众人面前的约定吗?绝不许在撒哈拉沙漠上流一滴眼泪!”

“我知道,他们的祖先乱开垦,让他们的子孙偿还债务,可那公平吗?”我声嘶力竭。可是,却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我被染成了黑色――那对于我这洁白的云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尽管被打得遍体鳞伤,可我绝不低头,我没做错什么!不知何时,我似乎死了,白色的血液留在了撒哈拉沙漠。

我梦见有一天,那里成了一片绿洲……这是我成为云最终的目标。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把自己大胆想象成一片自由自在的云,可以任意东西,游山玩水。当行云至六盘山上、撒哈拉沙漠,“我”的心被感动了,既有悲又有喜,但“我”的意愿在篇末得到了显现。

由于散文形式多样,我们可以不断变换文体样式,以锻炼自己的构思能力,还可以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

也可以从模仿课本开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文学作品的篇数最多,各种体裁都有,我们在课上精读之后,不妨试着仿写。

当然文学日记还有其他的练笔方法。

比如小说,我们也可以先练习写小小说。这是一种篇幅短小、很重构思的体裁。不像中长篇小说那样构思宏大、投入的精力巨大,中学生一下子还驾驭不了(只有极少数同学写中长篇获得成功)。还可以从课外阅读开始,平时大家读了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模仿一下。

篇6

一、荷塘月色中的“妻子”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开头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读这一段文字,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我”,因为“悄悄”明显的说“我”悄悄出门,怕影响家人,所以独自出门,去荷塘寻找宁静,所以更显得作者内心的孤寂。上课时,我特意一转:那“妻子”只是作者的一个闲笔吗?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

学生一:作者不与妻子交谈,却只写到妻子在屋里里拍着闰儿这个情景,我觉得有深意。

学生二:你想多了吧?妻子哄孩子,作者独自出去散步,想静一静,这不正好说明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吗?

学生三:对呀,作者因为不宁静,所以想沿着荷塘去寻找一点宁静。况且,朱自清是文学教授,《给亡妇》一文,也反映出他的妻子是个家庭主妇,只管带孩子的。她是不理解丈夫的苦闷的。

学生一(继续发言):你这样说呢,的确有道理,但我更认为这是作者在用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段表现他自己内心的孤独。大家再看看文章结尾,“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经熟睡好久了”,这里也写到妻子。两处都没有写到夫妻二人的对话与交流,似乎只是顺带了一笔,但已更深层次地暗示了作者的孤独,整个过程作者一个人神游,而妻子却不在自己的世界里。

教师:相当原创的理解哦,同学们。大家想想此处是什么手法呢?我们还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一(继续发言):反衬。李清照的词“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晚年孤寂,在诗中表面写丫鬟不理解自己,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愁闷。

学生四:还有选修课文《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表面上写童子无言以对,只有打瞌睡。其实是借无言的童子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悲凉,用意本身不是为写童子如何如何。

教师:我明白了,《荷塘月色》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并非要写妻子不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这是借妻子的状态,来写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无法排解。

学生能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跳出散文鉴赏的常规格子,发现 “妻子”这个闲笔,去思考散文中的“非主角”,我认为是难得的创新思维。这段交流虽然让我的教学预设暂时搁置了,但经此一顿,却让我不得不欣赏学生思维的美,这种对“非主角”意义的思考,也让笔者获得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非主角同样值得关注。《氓》中相比于“桑叶”这个意象,“淇”这个“非主角”不应被忽视。诗中四次写到淇水,淇水的深刻意义在于:作为主人公感情变化的一个见证,更是女主人公命运变迁的一个见证。可是,许多课堂把淇水忽略了。

二、《囚绿记》中的“窗子”

《囚绿记》中有多处写窗,但很少有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窗”这个“非主角”上,大多引导学生围绕“绿”的特点展开思考。借“绿”来抒情,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但“窗子”这个非主角对于主旨的呈现又起什么作用呢?

以下是学生探索的结果:

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开头结尾都写“窗子”,把窗和绿结合在一起。开头写因为窗子而看见绿,结尾写怀念圆窗和绿,首尾圆合,前后照应,并引出后面的放绿、怀绿等环节。

二是情感表达的作用,文章开头写窗子破碎,而作者却因绿而选择这个房间,足以表达作者对绿的渴望与喜爱。

三是起象征的作用,文中写囚绿于窗中,而绿却固执地往外长,永不屈服于窗内的黑暗。窗,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约束中华民族自由的东西。窗是本文不可忽视的意象,与绿一样,可以椭探究主旨。

学生在这篇散文阅读中,在笔者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再读文本,对“窗”这个意象有了新的认识,表现出了多维度的思考和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从不同意象去探究散文主旨的能力。学生对一个“非主角”意象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解读散文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思维宽度。

篇7

[关键词] 散文阅读 诵读 学生

诵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归纳要点,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便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与其它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神情和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才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精彩地诵读,会使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眨眼间变得美妙而神奇,给人以立体感、画面感,能激起听者灵魂深处的情感,比起默读,更能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更能引起听者共鸣。

鉴于此,加强诵读训练,规范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体悟文本的目的,散文阅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脱离诵读,用范读代替诵读,只注重对文本的鉴赏和领悟,那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老师强加的认识很快会因学生没吃透文本而忘得一干二净。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没有个性化的理解,能力就会一直停留在识记的较低层面上,像教学要求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依据文本要点确定诵读内容,避免漫无边际地、毫无选择地诵读

散文篇幅一般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对全文反复诵读,如果对整个文本反复诵读,不但耗时,而且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具体的指导,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取舍文本,合理的确定诵读的范围,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诵读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散文阅读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老舍的《想北平》,文本主旨是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来抒写自己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思念。文本鉴赏的要点是抒情和描写性的语句,作者对北平的爱主要通过细小的生活情景表现的。因此,第四段中的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性特点的描写,第六段对大都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的描绘片段,便是诵读教学的关键部分。经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出草木虫鱼、瓜果蔬菜给予作者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在前文所说的“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另外,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的爱及思念的内容是最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精彩段落。用朴实、真挚的感情去多次诵读文本,能挖掘出作者爱北平的深沉而浓烈,思念北平的凄婉和伤感。从诵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诵读中走出文本,对文本领悟透彻,能够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二、学生诵读要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内容选好后,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诵读,边读边悟,悟后再读,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意蕴丰厚的、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这实际上是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也是搞好诵读,深入鉴赏文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苏教版中的散文《我心归去》,哲理性较强。文章7至9自然段从美学角度和哲学层面对家园的文化概念做深层次思考,既抒写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传达了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彻底领悟。比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段文字出现了6处“失望”,其中第5处的“失望”与其它5处不同,诵读中对故乡的“失望”应是采取舒缓轻柔的语气,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则该短促。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词,能够体会出作者对不尽人意的故乡感到痛心,同时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文本中的“失望”完全是源于对故乡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浸着血,这种爱能引发物质和精神的创造。

再如,“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是一个人生活轨迹的见证,这其中有为家乡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血),也有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泪),更有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汗)。这血、泪和汗是曾经的过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品出语句的意蕴,再诵读这句话,“血、泪”就会自然读成一字一顿,深沉又充满希望。

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就是打开理解文本意蕴的钥匙。内涵丰富的文章,许多句段都是思想深远的,如果教师不注重方法指导,不强调悟读结合,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只能流于表面。因此,准确地诵读和积极地体会对于鉴赏文本很有必要。

三、诵读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散文,读出各自的特点

如写景散文,必须放慢语速,注意节奏和停顿,词语、句子、段落各个组合之间,要有相应的间隔,意象诵读要清晰,诵读时应给人留下形成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文中描绘了五幅画面,体现了江南冬天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传达了热爱冬天、热爱生活的情怀,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诵读时把握叙述和描写,虚与实的关系,虚写场景要读得舒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实写的则要抑扬顿挫,激发学生对优美生活场景的喜爱;全文的语调则要平和,让学生在不同的意境中品味,在诵读中使自己变为作者,让景物、诵者、作者融为一体,如身临其境。这样,才能真正使读者进入文本的神韵,鉴赏文本的艺术魅力。抒情散文的诵读则要注意感情的收放有度、缓急相间,张扬而不失内敛,平和而不失激情,狂放而不失含蓄。

四、诵读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篇8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

1.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3.选准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4.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5.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作业一:摘抄名家名篇中写景抒情散文片段并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赏析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300字左右。

以下是作业评点展示课。

第一节课:展示部分学生摘抄的名家片段,课堂集体赏析

这节课共赏析了五个名家片段,下面举两例展示。

名家名段赏析:

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高中人教版没有这篇课文)

学生甲:这段文字修辞用得好。比如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可爱的小精灵,”用了比喻手法;“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又用了拟人手法,非常生动。

学生乙:我觉得动词用得好。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想象奇特。“瓢虫”“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

学生丙:此处景物描写固然生机盎然,但其中蕴含的情和理更深刻。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蚂蚁虽弱,却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著,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报以掌声)

师:这几位同学赏析得非常到位。第一位同学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位同学从善用动词角度赏析,第三位同学更是站在一个高度,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发掘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蕴含的情和理。他们都能用我们所学的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去赏析,看来他们掌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鉴赏方法,很好。我们再看下一个片段。

2.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扬眉得意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劈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记》

学生甲:“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这几句工整对仗,语言非常精炼,主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

学生乙:“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这句非常有韵味。首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觉得这更是赋予黄河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学生丙:我还说语言。是的,作者语言优美精炼,善用修辞,但是关键还是新颖、不落窠臼,没有陈词滥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语言,读了让人感动、震撼,甚至落泪。

师:说得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也明白了要想写好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善用修辞,也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用心写,用情写。

(其余赏析略)

教师小结:如何鉴赏写景散文

1.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1)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2)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如《荷塘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从形、声、色等角度细细描摹景物给我们美的享受。

3.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

4.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征等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5.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总之,我们鉴赏写景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语言,抓住景物特点去把握文中深挚的情感。

第二节课:教师展示学生写景优秀片段,同学点评。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三百字左右。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选取几例展示)

一、通过写景抒发喜悦之情

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贾璐瑶

学生甲:很巧妙地化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彩文段,但又不露痕迹,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能吸引读者。

师:看来初学者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不错的。

学生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手法写出欢乐的农家生活。

学生丙: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也很质朴。看来贾璐瑶同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师: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读来亲切自然、沁人心脾,感情也很真挚,毫不造作,贾璐瑶同学确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吧?

贾:是的。(其余略)

二、通过写景抒发悲伤之情

1.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李子超

学生甲:我很喜欢这一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作者运用通感、以动写静等手法写出了大地震后死一般的静寂,也从侧面写出作者内心的悲悯。很有功力,佩服佩服!

学生乙:对对,我同意。说到侧面描写,我还想再补充几句。这段文字好多地方都用到了侧面描写。“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清澈的小溪”等语段,烘托了地震后的惨相。

学生丙:我觉得“野”是亮点,暗示了生命的顽强。

师:是的,李子超同学写得好,同学们也评析得好。确实,这段文字很有感染力。他善于营造氛围,用沉重的语言,通过描写灰暗残破的景物写出地震后的惨相。善于抓细节,文笔很细腻,语言老道有功力。这和他热爱写作,经常练笔分不开。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2.深冬的芦苇已不再繁盛高傲,苇秆中间已被寒风笔直地折断,深深地泥土之中。空气寒冷而干燥,苍白的天空之中没有一只鸟儿。

风发出一种近似诅咒的嘶吼声,芦苇如泣如诉地低吟着,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落在一片枯死之中,发出残破的声响。

暮色逐渐暗淡下去。寒风夹着夕阳的碎屑,呼啸而过。无数干枯的生命在夕阳中低声哭泣。黑暗越发残忍地降临,最后一抹光亮刷在芦苇之中,泛起悲凉的光,一切寂静无声。

黑暗到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幸福,一切犹如雾气,逐渐消散。

秋风萧瑟,吹卷起片片枯叶。那边缘已泛起皱痕、黄中透着黑的叶子在风中翻滚几下,又缓缓地、无力地垂落下,似风烛残年的老人。

蝴蝶欲展翅飞舞,却最终在秋风的凛冽中放弃最后的挣扎,任随风对她的欺凌,消散了她最后的芬芳。

――王欣然

学生甲:作者善用一些冷色调的词,比如“如泣如诉的低吟、枯死、残破的声响、暗淡、黑暗、悲凉的光、萧瑟、秋风的凛冽”等营造出了悲伤的氛围,很有表现力。

学生乙:同样也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感染力。

学生丙:看来要写好写景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重要,要想让语言生动得多用各种修辞手法啊!(同学们在笑声中认可他这一见解。)

(其余片段略)

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

1.写景要对景物仔细观察,注意该景物与其他景物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它的特点

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要有顺序、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等,总之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写

3.写景可以先粗笔勾勒,然后再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4.写景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5.写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6.写景最重要的是语言要生动

多用一些形象可感的词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多种手法,这样可以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一节课在师生热烈的评点中结束了。写得不理想的同学深受启发,表示要重写。至此教师设计的写景状物单元的总结拓展课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

备教手记:语文学习是面对浩瀚大海的苦苦泅渡,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是几朵拍岸的浪花,要想提高读写能力,取得语文学习的精髓,还需要在广博的大海中畅游,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提高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应该大胆创新,探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新方式。笔者认为,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拓展式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了朱自清、郁达夫的散文,教师就布置学生读他们的其他优秀散文,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文风、才情;学了写景散文单元就拓展读其他名家的同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本次拓展课,这是其一。

其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由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篇9

1.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1.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1.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2.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

3.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

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

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拓展;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30-02

关注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难发现,其结构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的模式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的新模式。拓展延伸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精心设计拓展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竞赛的重要内容,成为评判一堂课“亮点”显现的尺度。不少教师趋之若鹜、竞相仿效,确实使课堂焕发出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冷静分析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由于受教师教学观念、文化素养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拓展延伸在悦耳动听旋律之下战栗出若干不协调音符,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

1.拓展脱离文本。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新课程明确语文教学的要义,即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工具性、人文性如何理解、如何体现、如何统一,让教师非常难把握,语文似乎要承担很多东西。但事实上,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似乎又承载了很少的东西。由于对语文本质属性认识的含混不清,造成教师拓展延伸设计时非常盲目。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要突出人文性,但对人文性认识又有偏差。因而教学中脱离文本现象比较严重,过多地进行拓展延伸,出现了不该拓展的也拓展,使得拓展范围无限扩大。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题:作者的父亲攀过月台买橘子一事,从维护交通秩序的角度,你是怎样看的?引起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讨论。这是典型的拓展脱离文本思想情感的体现。试想,文章要表现的是父爱之深情,这样的拓展除了削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美好情感的体悟,还有何价值可言?又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教师用不到20分钟时间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请你谈谈人和自然不和谐的具体内容,如果让你给有关部门提建议,你该如何说呢?最后,还出示了有关自然遭破坏的图片,以及一些作家写的相关文章的精彩段落,而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分析根本没有涉及。过度的拓展,使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也使语文课成为了一堂环境保护课。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谈了许多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而对文中精彩的描写、精准的语言没有作任何说明。这样的拓展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也没有好处。

2.拓展的无价值倾向。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教师在拓展中没有体现拓展应有的价值,让人感觉是为拓展而拓展,失去了拓展的有效性。如教师在教学《窗》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拓展题:“文末说,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请问此时,文中人物有怎样的心理?”此题结合文本让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品情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那堵光秃秃的墙真可恶,比墙可恶的还有那个病友,他竟然敢骗我”、“那堵光秃秃的墙,我要拆除它”等。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竟然没有作出评判。其理由可能就是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是有条件的,如果不置可否,一概承认学生观点,只能混淆学生的是非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体验,更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只有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的建构,才有学生能力和情感的提高和丰富。那么,有效拓展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言上的拓展。语文的本质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因而语言训练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语言训练既可提升文中语言的品味,也可进行拓展运用训练。如梁衡的《夏》中,写到“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语言训练,“夏之色”为如何呢?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作品,又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又如《绿》中,“那醉人的绿呀,我若挹你以为带,我将赠给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学了这样的句子后,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通过练习提高语言能力;再如,学习了诗歌《乡愁》之后,让学生学习仿写一段诗;学习了冰心的诗之后,让学生学习写一首小诗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语言拓展,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

2.思想情感上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向同题材的文章延伸。如学了《背影》可以找一些写父爱的文章进行对照;学了《明天不封阳台》可以找一些写保护环境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文章的内涵。可以向原著延伸。如学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课后学习《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把握选文内涵。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指导学生学习《水浒传》,进一步理解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产生的根源。这样的拓展可以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是极为有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