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范文

时间:2023-03-26 00: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舍散文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舍散文集

篇1

【关键词】安全可靠;延长寿命;电源开关;自制;保温

随着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技术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新设备的造价也越来越高,当然电烙铁也不例外,它是电子焊接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当代电子技术发展的同时,电烙铁也不断地更新换代,从传统的木质手柄云母绝缘发热芯,后来改进为电木手柄半陶瓷发热芯,到目前使用耐高温塑料手柄全陶瓷发热芯,恒温电烙铁和定温电烙铁等纯电阻元件芯,但是,在工作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天的重点就是要解决电烙铁在焊接或电路维修过程中温度过高、过低的问题(注:对电路焊接温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笔者根据在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工作实际,便萌发出自制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够在焊接间隙中防止温度散失。这种保温电烙铁支座,既能节电(减少能耗),又可以延长电烙铁的使用寿命,也为了避免电烙铁在使用过程中长时间通电造成电烙铁过热现象产生,否则容易烧坏电烙铁内部发热元件,加速电烙铁头过早氧化形成氧化铜,甚至被“烧死”(焊头发黑)不再“吃锡”(粘不上锡),降低焊接速度和元器件的质量及其技术要求,缩短了电烙铁的使用寿命,就此问题笔者自制了这种保温电烙铁支座。这种保温电烙铁支座,能够让电烙铁的温度仍然处在一定的工作温度范围之内,既提高了工作进度,又提高了焊接效果,避免了电烙铁过热的现象产生,省去了频繁插拔电源插头的麻烦,同时也保护了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提醒操作者:频繁插拔电烙铁电源插头,特别是大功率电烙铁在断开瞬间的同时因电流过大会产生火花(注:要想着它带有220V电压),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所以在电源电路上装上手动开关SB1,通过开关来控制电源通断,来避免电流过大产生火花的现象。这样,既方便操作,又可以延长电烙铁使用的寿命,也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成本。

1.具体制作方法

(1)使用材料

①座板一个(木质或胶木板、尺寸35cm×25cm仅供参考)

②手动开关SB1(普通开关也可以)

③微动开关SB2(又名灵敏开关)型号TMS-3型

④电阻R1规格为100K(限流电阻)

⑤发光二极管D1(可用字母LED表示)型号54HCA(根据需要选用正向工作电流IF在0.6IFm以下,仅供参考)

⑥二极管D规格为0.1A-0.22A/250V、电容C规格为0.1μF-1μF/250V

⑦熔断器FU为RT系列gG型

⑧U形活动支座一个(镀锌铁丝φ2mm或镀锌铁皮厚度φ1mm~φ1.5mm)

⑨插座XS(三孔插座10A250V)

⑩插头XP(三芯插头10A250V)

注:以上规格仅供参考,以常用电烙铁功率的大小随个人选择。

(2)电路图制作及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做印制板比较贵,加之此电路并不复杂、组件少、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笔者就采用了廉价的木板制作,然后,把所用的元器件都牢固地固定在座板上,要在微动开关SB2(灵敏开关)上做一个U形活动支座即可。接通电源(220V)插头XP,手动开关SB1闭合,电容C充电,将电烙铁插在插座XS上,开始工作,如果线路过载或短路时,熔断器FU起到保护作用。在使用电烙铁的间隙中,将电烙铁轻放置在U形支座上时(处于保温状态)发光二极管D1发亮,利用电烙铁自身的重力使微动开关SB2(灵敏开关)断开,这时,二极管D起到“分压、限流”的作用,此时R1(100K限流电阻)也起到限流作用,电容C释放电荷、平滑输出,通过交流来阻隔直流的作用。此时主电路回路为半波整流供电,这时电烙铁仍然处在保温、节电(减少能耗)状态。当电烙铁处于使用状态时发光二极管D1熄灭。电烙铁就离开微动开关SB2(灵敏开关),微动开关SB2(灵敏开关)闭合,回路又重新导通,恢复到全功率交流供电之中,保证了电路畅通,这时,电烙铁会很快地上升到正常的工作温度,操作者又可以进行工作,工作完毕后,切断电源。

2.结束语

篇2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后不久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篇3

它虽没有牡丹那般娇艳芬芳;

但它那浓郁而淡雅的墨香,却伴随着我不断成长,永远翱翔。

——题记

丁冬,丁冬——走上这条寂静的阶梯,一切仿佛都与喧嚣隔离开来,别有一番自在和风韵,仿佛春风拂面,又宛如步入神圣之殿,望着眼前这座光明的知识大门,恍然想起,我已经离开它太久,太久……

顿时,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浓郁而淡雅,如纱如雾,飘飘渺渺,使我心旷神怡!我疾步走进这座神圣之门,来到我久违的书架前,认真地翻阅着。不时有一股清新的墨香涌入我的鼻孔……

我久久伫立着,晃过神来。只见手里拿着一本《鲁滨逊漂流记》。那是我看的第一本书!也是对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它让我认识了一位勇敢,机智,大度的鲁滨逊,此时他已成为我的伟大偶像之一。他竟然可以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整整27年。这无不另人称奇。因为这决非易事,而他——鲁滨逊,却做到了,我们难道不应该敬佩他吗?

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了另一个书架前,随手拿了一本书,定神细视,噢,原来是《安徒生童话集》。那可是我小时侯最迷恋的书哇!可小时侯的我并不是冲着它的精华而读,而是注重它那美丽的外表,花花绿绿,多好看呀!

如今的我,已不是那个只注重外表的淘气小顽童了,如今——

我又翻开了那本让我如痴如醉的《西游记》,好一个孙悟空,生性活泼,竟敢大闹天宫,实在不凡!还有《三国演义》,充满传奇色彩的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常让我望尘莫及,自叹不如。他顾大局,识大体的意识,更让我学会了集体生活;他那丰富的知识,时刻提醒我好学才能上进!

篇4

瑟瑟发抖需要帮助的人,或许棉袄可以使他获得快乐;

闷闷不乐需要帮助的人,或许安慰可以使他获得快乐;

思想麻木需要帮助的人,只有书籍可以使它获得快乐。

我很庆幸,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无目的的游荡时,才发现,自己拥有一个充满书香的徐州、单元房和梦幻小屋!从此,我不再迷茫……

书香徐州

之所以爱我的家乡徐州,不仅仅是因为夏朝时开发徐州呕心沥血的彭祖、狮子山的楚王陵,而且,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依然有迷人的书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虽没有北京人那么有气质,也没有上海人那么的大方,但他们却有着文质彬彬读书人的气概。唐诗的壮阔,宋词的豪迈,元曲的优美,融入着我们徐州人的点点滴滴。他们不会因为对方踩到自己的脚而破口大骂,不会因为买菜的老年人不小心少找一元钱而气愤不已,更不会因为自己吃了亏而耿耿于怀。是这书香,让徐州人如此快乐。徐州更是一座书香城市,大大小小的书店加一起数都数不清,夸张的说,就如天空中的星辰,花园里的蜜蜂。甚至傍晚摆小吃的摊位也早已被没有租门面的卖书人占了去!你说,我们徐州是不是名副其实充满了书香?

徐州,美丽、现代又充满书香的徐州!

书香单元房

在徐州一个小区的单元房里,也充满着书香——那便是我家。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睡得沉沉的,突然,一阵说话声把我从梦中拉了回来:“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只见爸爸站在阳台上,学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一字一顿,自认为豪迈壮阔地朗诵着,样子可真滑稽!我想笑,可是一阵睡意让我的脑子转了一个圈儿,刚刚想笑的我立即气愤了,大声叫道:“你!可恨!可悲!可笑!可怜……”一口气把所有我知道的“可”开头的词语全回了过去。爸爸一听我这么一说,也生气了,以一百八十分贝的嗓音向我吼:“孺子不可教也!”话音刚落,只听妈妈用一百八十一分贝的嗓音尖叫:“Goout!”“一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儿,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对!只需官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后,话一句比一句有哲理,一句比一句有深度,知道三方都无语了才罢休。这是,自己才感觉到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睡意也无影无踪了。你说,这个普通的单元房是不是充满了书香?

单元房,幽默、幸福又充满书香的单元房!

书香梦幻小屋

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地,梦幻小屋便是我的天地。它仅仅有十几平方米,除了有床和桌子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橱,使原本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书橱很旧,黄色的油漆大都被磨掉了,像一个近百岁的老年人,但他知识很渊博,有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老舍的《骆驼祥子》,有朱自清的散文集,有我最爱看的鲁迅的作品,还有好多好多,甚至变魔术的、学炒菜的和做手工的也夹杂在其中。一有时间,我便会拒绝妈妈“热情”邀请我陪她看电影,回到梦幻小屋来看书,继续做我美好的文学梦:书橱里的书变成写满文字的飞船,带我寻找有书香、有更多数的美好境界……你说,这个狭小的梦幻小屋是不是充满了书香?

梦幻小屋,希望、惬意又充满书香的梦幻小屋!

哦!书香徐州,书香单元房和书香梦幻小屋,你们给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飞翔,飞过缓缓流动的小溪,飞过一望无际的绿洲,飞过波涛汹涌的大海,飞过坎坎坷坷的小路,飞过……

篇5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多方面主客观的影响,比如说阅读兴趣不够,选择课外读物不恰当,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和同年级的老师一起共同研究,从一年级带班起就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作为首要工作,一年来我们积累了一起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描写宇宙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本期开学后,我利用家长联系电话推荐本年级学段阅读的书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这些书籍。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同看一本书。例如,本期我向孩子们推荐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狼王梦》、《草房子》、《爱的教育》、《窗前的小豆豆》等等,课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的还是名家名篇。于是,我将这种课内的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学完《丑小鸭》一文,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我就会组织一个“三国小故事”的讨论会,推荐学生去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读物内容,且作了认真的思考,那么,阅读必定有收获。

三、借助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味书屋》时,笔者找来一幅鲁迅的肖像,拿着一本厚厚的《鲁迅散文集》走进教室,为学生们饶有趣味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师高超的叙事本领和俏皮的语言深深打动了孩子,这不仅为学习《三味书屋》打好了基础,而且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印下了这位文学巨匠的身影。第二天就有很多孩子拿来了许多鲁迅的书。在教学老舍的《猫》时,我也找来厚厚的《老舍全集》,摆在讲桌上,给孩子们讲起老舍平易近人的文风,又读了《阳光》中有趣的一段。下课了,学生们都到讲台上来翻书。……这样,崇尚书、热爱书的“火苗”逐渐在孩子们心田中燃起熊熊大火。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篇6

在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则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的。根据现阶段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实际应用状况,笔者发现散文这一体裁几乎占据了各类教材的半壁江山,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散文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对策。

一、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实地调查,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留学生、教师、教材。

(一)留学生方面

笔者在研究期间,做了一份关于散文教学的调查表。调查对象是来自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均具有三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读过散文,但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散文有兴趣。他们阅读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扩大词汇量,学习写作技巧。大部分留学生认为学习散文对提高汉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有较大帮助,但普遍反映课堂散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散文。为了准确把握他们对中国散文的了解程度,笔者特意设置了三道选择题。有10%的人知道朱自清,有30%的人知道散文主要是记事、写景或记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当问及学习散文存在的主要困难时,留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词汇量比较大,很多词汇比较生僻,特别是一些成语、歇后语和俚语,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位土库曼斯坦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有些词语书本没有注释,没有老师指导,根本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一些排比句,连续使用很多成语,更加难以明白。二是散文中牵涉到大量的语法和修辞问题,例如介词、副词及其他词类的使用,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方法的频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散文的难度。三是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其对散文中的人物、情感、事件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譬如,西方的留学生很难理解《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情感交流方式,也不明白《五色土》中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与古代的“五行学说”。

(二)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据了解,目前高校教授留学生的师资主要来自中文系和外语系。中文系的老师文学功底普遍比较深厚,对散文的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到位,但大都缺乏较好的外语基础,遇到一些需要对比解释的词汇或文化现象,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外语系的老师在语言上占有绝对优势,在与留学生的沟通上几乎不存在任何??题,但其文学修养却相对比较匮乏,讲述散文的语法、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也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问题。据留学生反映,散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老师只是一般性地解释些字词句,不太注重对情感、文化的深入解读,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很多老师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读和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学习热情。

(三)教材方面

一是编选的随意性。现行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增加了散文的分量,有些甚至高达50%左右。但至于选择谁的散文、什么时代的散文、多长篇幅的散文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标准缺失,选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当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二是所选课文难度过大。根据笔者的统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散文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朱自清、季羡林、秦牧、周作人、汪曾祺……不可否认,出自名家的经典散文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学比较高的水准与成就,是向留学生推介中国文化的最好窗口,但是,名家散文一般也意蕴深厚,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恐怕很难真正读懂这些文章。所以,如果编选者在选择课文时只注意到了作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而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那显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三是缺乏标注和英语译文,影响学生自学。现行教材在课文背后一般都有几个知识点的提示和练习,如关于语音、语法、较难的词汇与句式的注释等等。但由于篇幅关系,课文中大量的成语与重点词汇都没有精确的中文注释和相对应的英文译文,这个缺失导致留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目前的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突破,整体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对外汉语散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他的能力素养与人格魅力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留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就是中文教师,可以说,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方能很好地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文学课的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素养。

1.熟悉中国文学史,有较大的阅读量,具备较好的分析解读作品的能力

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重词汇、重阅读而轻文化、轻分析,把散文教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散文的特点及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据了解,目前高校承担对外汉语文学课教学的大都是年轻教师,而且以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居多。由于专业的差异,这些年轻老师对散文的阅读与了解较少,基本上是既不熟悉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又不清楚中国散文的创作现状,所以,讲授散文的时候往往向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靠,以至于散文欣赏课最终都演变为词汇教学课、语法教学课。散文自身的美、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关键内容在课堂上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必须要从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做起。文学课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熟悉中国文学史,比较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散文,培养与提升自己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只有当自身的学识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教授起散文来也才会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通过精彩的讲述与剖析激发起留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具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双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即“首先包括对表面的文化现象的感知,其次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外来文化的感知,再次是能够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最后是以外来民族本身的角度去感受他们民族文化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像散文这样的文学课教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子。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既要熟悉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化,同时又要对教学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双方的文化特点、文化差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哪些文化具有相似性可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哪些文化具有对抗性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

3.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前面说过,留学生不喜欢散文类文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类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讲授《荷塘月色》《清塘荷韵》《春》之类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一个可感可触的充满美的艺术世界,把散文中相对枯燥的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与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进行讲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汉语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在学习《五色土》《胡同文化》《旗袍》等充满文化意蕴的散文时,我们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课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土地”“胡同”“服饰”这些象征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的历史变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了解中国人的旨趣、心理、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针对不同的课文,对外汉语教师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尽量让课堂充满生气、趣味和激情,避免那种从头到尾解释词语或语法的单调式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收获。

(二)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基本依据,特别是对于留学生而言,它更是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本编写精当、合理、规范的教材,会对留学生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虽然出版了种类繁多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如马树德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李晓琪的《博雅汉语?高级飞翔》、肖奚强的《多文体、精泛结合?高级汉语教程》等等,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笔者前面提到的编选的随意性;所选篇目难度过大,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应有的英文标注,影响学生自学等等。所以,如何编选合适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挑选恰当的散文篇目,就成为留学生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看来,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具体到中高级阶段的散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编写体例和所选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高增霞在《高级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文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选编具有随意性,不利于词汇和语言点的系统化设置[2]。针对这种编选的随意性问题,我们编者可以根据教材体例进行系统、科学的设置。例如,在安排散文篇目时,我们可以有选择、有组织地将某一类型的散文集中起来进行编写,以利于学生学习。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写景类文章,我们可以按照难易原则有序安排;而秦牧的《五色土》、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张爱玲的《更衣记》等文化类散文,我们则可以根据课文文化含量的深广、多寡进行合理编排。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某一类散文的特征,通过不断反复、对比与延伸,对这类散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知。

2.适度与实用原则

当前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大都选自名家名作,虽然文章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保证,但留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过大。以笔者的调查为例,留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课文理解困难和词汇量过大。应该说课文理解困难不完全是词汇量过大造成的,因为它也包含了文化背景等因素,不过词汇量过大的确是一个主因。据郭曙纶对三套对外汉语高级教材(肖奚强主编、马树德主编、郭曙纶主编)的研究,“生词方面,三套教材的生词种数的比例都太高了,超过了一半,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且,在生词种数中,超纲词种数是丁级词种数的四倍到五倍多[3]。如此多而难的词汇,当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留学生还普遍觉得散文的篇幅较长,长句过多,非常用词数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根据科学原理与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中的散文篇目。譬如,文章长度以3-4页为宜,每课生词量最好控制在76个以内,非常用词数每百字一般不宜超过10个[4]。在这个范围内,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普遍会好一些。

注重所选篇目难度适中的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实用性原则。首先,高级阶段的散文选材应尽量突出当下性,选择留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描写,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次,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每篇散文后面的要点分析都应有中英文双语注释,便于留学生自行阅读与学习。

3.活泼、有趣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温良恭俭、隐忍节制,因此虽被称为礼仪之邦,却也少幽默、欢快之趣。遍览中国散文,文笔优美者多,情韵深厚者众,却唯独幽默、有趣者寡。基于此,对外汉语教材中所选的散文篇目也大都是一副面目庄严、不苟言笑的神态。由于中国散文的意蕴与域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了很多留学生不太喜欢阅读此种文体。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一些活泼、有趣的散文选入教材。譬如梁实秋的《孩子》《吃相》《请客》;林语堂的《我的戒烟》《读书的艺术》《论政治病》;贾平凹的《吃烟》《弈人》《秃顶》等等。这些散文都是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却能用一种风趣与智慧察人之所未察,发人之所未发,于嬉笑怒骂中体现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这种幽默、有趣的文章一方面更容易激起留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出中国文化被遮蔽的一面,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三)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比较注重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便利性,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阻断了留学生和外界的密切联系,因此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都非常有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针对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授介绍民俗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像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让留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获得深刻的记忆与文化体验。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春节,老舍在散文中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如包饺子、贴春联、卖年画、放鞭炮、团圆饭、守岁等等,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或仪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肯定,对亲情血缘的珍重。对于留学生而言,书本上的中国春节多是抽象而复杂的,更不可能深入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但是,如果有条件让留学生参与到中国家庭的春节活动之中,让其切身感受到这一节日文化的特殊性,那么他的印象及对中国春节的理解就必然要深刻得多。事实上,除了春节之外,中国民间尚有诸多充满文化韵味或地方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苗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组织留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节日活动中去,课堂之外的这种实地考察与接触将比单纯的课堂灌输要有效、深刻得多。

篇7

李娟,陕西省作协会员,《读者》《格言》《文苑》等报刊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报》《青春美文》《时代青年》《阅读经典》等报刊专栏作家。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及“孙犁文学奖”首届散文大赛奖。出版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等。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散文年选和散文年度排行榜,入选中学生读本和全国中学生高考、中考语文试卷。

李娟写作题材广泛,文风雅洁温情,蕴含大美,文字流水一般的清澈,很多我们曾经熟悉,并被丢弃的时间和信念,都被她一一捡了回来。李娟作为一个年轻的散文写作者,作品具有至情至性的情怀,她的散文抒发的是一种简静纯粹的人生境界,引发着读者崇尚真善美的心。

留白之美

李 娟

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留白处是天空、云朵、大海、皑皑的积雪,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意蕴深长。

欣赏齐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几树寒梅带雪红》,这是老舍先生给老人出了一道难题,用诗人苏曼殊的一句诗来作画。画中两截黝黑粗壮的枝干忽然间断了,和其他枝干没有连接,几乎显得很突兀。几枝红梅在严寒中怒放,剪雪裁冰,一身傲骨,隐隐还有暗香袭来。再一细想,这两截树干没有画下去,空白的地方不就是皑皑的积雪吗?千朵万朵压枝低,不画白雪,只画树干几枝,留白处就是白石老人笔下的雪,漫天大雪,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令人拍手称奇。这就是中国画的神韵,也是古老东方的意境之美啊。

爱情也要有留白。沈从文先生写过:爱情是半开的花朵。说得多好。半开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盛开,含苞待放,欲说还羞。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是女子的豆蔻年华,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等到花儿全开了,就没有了悬念,没有了猜测和遐想,更没有了悠长的回味。

其实,婚姻里也要留白,再亲密无间的一对夫妻,也要留出两人精神世界的空间来。夫妻间容易做到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但是,能做到比翼双飞、举案齐眉很难很难。先生谈到夫妻相处时,曾说过一句格言:久而敬之。所谓敬,就是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是你的妻子,但是,她永远是一个独立人。是的,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才是有魅力的人。夫妻之间只有相互欣赏、相互体谅,精神世界里才能做到琴瑟相合、肝胆相照。比如,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代名士张伯驹和妻子潘素。

读书也要有留白,留得闲逸和散淡。一卷书在手,随读、随记、随忘,那是读书的另一个境界。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看来,不求甚解,乃是读书的真趣,也是读书时的留白。初读书时囫囵吞枣,忘乎所以,过些日子,再翻开书来细读,一瞬间,柳暗花明又一村。留白,就是留下思考和回味的时间。

风动荷花香的季节,我在苏州园林里流连。恍然明白,苏州园林的建筑处处讲究留白。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对季节最敏感的诠释。见拙政园里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一处水榭,一座亭台,一扇花窗,一条回廊,仿佛一阕宋词,一首唐诗,诗情和画意痴痴缠绕。移步换景,人如行走春夏秋冬间,有清风明月相伴。园林里没有一处荷塘、回廊、亭榭是对称的,处处有留白。留园里有一座小亭,名可亭。意思是可以停下来,静静欣赏山水的小亭,可亭夏可赏荷,冬可观雪。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可心、美好吧。

有些美一直藏在意念里,不可说,不可诉,仿佛一开口就意味尽失。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美,艺术的美,爱情的美,文字的美。

佛家言: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你不禁要问,世间为何要有遗憾?因为,遗憾就是留白,没有遗憾的世界,给你多少幸福和圆满,你也会感受不到。再美好的东西,都要有留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好文字不会写得太满,也不可以把话说尽。

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人生最好的境界。人只有渐渐年长,才会懂得节制、自省,也懂得了留白之美。

(选自《2013中国随笔年度佳作》,有删改)

【赏析】

留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绘画之中给人以无限遐思的意境之美;爱情之中增添猜测和遐想的悠长的回味之美;婚姻之中懂得相互敬重和相互体谅的人格之美;读书之中留有思考和回味时间的赏析之美;园林之中饱含空白意味的艺术之美……留白,意味着不完满,意味着留有遗憾,却能使人感受到幸福和美满的人生境界。

文章先列举艺术、生活中的“留白之美”,最后一段引申到人生的“留白之美”,强调人生的“留白之美”和怎样才能真正懂得“留白之美”, 深化了文章主旨。

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李 娟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遇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这是纳西族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去读书吧。多美!

是的,上苍托先生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读书,一件事,贯串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好书如知己。当你和书中的人一见倾心,不禁要如此感叹。仿佛你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你们在时光深处相遇的一瞬间,灵魂摇曳,情投意合。那些文字,不仅忧郁而且明亮,不仅沉静而且飞扬,不仅犀利而且温暖,不仅理性而且唯美。

读大家的文字,觉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他们把文字养在心里,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养在这把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所以,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面,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们充盈着诗意的诉说,纯粹的灵魂,清洁的思想。她洗去世间弥漫的尘埃,给灵魂以洁净和安然。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留出让读者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真正的好文字也处处留白,如一幅水墨丹青。只有胸中有山水的人,才懂得留白之美。

清代的张潮这样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与月亮竟有着这样的渊源,不同的人生阅历、坎坷、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深浅和道理皆不相同,而好书从来都是一轮明月,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心灵的角落。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如此清明而透彻。

冬夜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窗外,是孙康夜读的皑皑白雪,屋内的人手捧一卷书。雪夜里学学古人,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清茶香茗,万物寂静之夜,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美好的事吗?

好书如同芳邻。它陪伴你,滋养你,慢慢成长。你从书的世界感知生命的愉悦,精神的光亮,灵魂的静美。那些优雅的文字,传达世间美好的一切:智慧,良知,悲悯,至善,信仰,理想和爱。似水流年里,唯有他们,能活过时间和未来。

读书,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每个人自幼要有一颗审视美好的心灵,分得清美和丑,善与恶。而如今的人,审视美的能力和意识正在悄悄丧失,而审视丑的好奇和猎奇心却比比皆是。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是的,你的心若简单,世界就简单。你的心若美好,世界就美好。因为,一个人的审美观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当你捧书阅读的一瞬,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上苍微笑着俯视着你,俯视着向善向美的一颗心。自幼与好书为邻的人,养成良好的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品位的高低,也决定了他视野和思想的高低。

那么,读书不要想着实用,也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是谋心,只是为了自身的修养。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善美之人,一颗善美之心。那么,读最美的文字,养一颗洁净的心,做最真的人。

读书,原来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阵风吹醒一片云,是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摘自《辽宁青年》,有删改)

篇8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著作,是十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江南七月,荷叶田田,荷塘边月色下是大学的露天电影院。青春逼人的莘莘学子神采飞扬,在露天影院里观看根据张著改变的电影。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胡琴凄凉的声音在月光下若有若无的时候,银幕上就变戏法似的出现了几个字——倾城之恋!

记得那次电影看完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的几个镜头和对白。一场是白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饭店的舞会上边舞边说的那段。“流苏笑道:你怎末不说话呀?柳原笑道: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全说完了。流苏噗嗤一声笑道:鬼鬼祟祟的,有什末背人的话?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凉。其实此时,在情场上浸得有些疲倦了的范柳原,对白流苏也只是三心二意;而刚从一场失败的婚姻里走出来,在娘家又被挤兑得唉声叹气无处立足的白流苏,对于范柳原也是七上八下,心里忐忑的很。她下定决心跟着范柳原来到香港,一方面是要逃脱那个让她无法承受的娘家和听不完的闲言碎语,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已经成秋后的蚂蚱,对于婚姻只有舍命一赌了。在这样的情景下听着这样的调侃,白流苏如何我不知道,我心头当时的“凉”是一直延续的现在的。

可是,更凄凉的事情是在有一天的晚寝之后。“深夜里,她已经上床多时,只是翻来覆去。好容易朦胧了一会儿,床头的电话铃突然朗朗响了起来。她一听,确是柳原的声音,道:我爱你。就挂断了。流苏心跳得扑通扑通,握住了耳机,发了一会愣。方才轻轻的把它放回原处,谁知才搁上去,又是铃声大作。它再度拿起听筒,柳原在那边问道: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麽?她低声道:你早该知道了。我为什末上香港来?柳原叹道: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流苏道:怎见得我不?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我念给你听——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末小,多末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得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绕着大弯子!什末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柳原冷冷道:你不爱我,你有什末办法,你做得了主吗?我不至于那末糊涂,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就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看到这里的时候,电影场里一片大笑。可是在笑过之后,一股悲凉的感觉从脊梁上嗖嗖蹿上来,“婚姻就是长期的!”这突如其来的羞辱与调侃,真如一盆冰水兜头泼下,怎不让白流苏羞恼成怒?!

整个《倾城之恋》中,张爱玲以其绝世的才华,不动声色地编织着一个引人入胜却又让人叹谓的爱情故事。在热热闹闹的情节中蕴含着一股幽幽的凄凉基调。让人不由想起笼罩在《红楼梦》里的那股悲凉和厚重,如同秋天早晨原野上的浓雾,美丽凄凉,挥之不去。其实,看完《倾城之恋》,人们都会想到,如果不是日军侵占了香港,如果不是当时当地的形格势禁,谁也不会相信,范柳原会娶白流苏。可是上天造化,城倾了,恋成了。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末是因?什末是果?……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张爱玲真是一个躲在角落里极富才情的精灵,在胡琴咿咿呀呀的声音中,我们被引入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故事。在胡琴咿咿呀呀的声音中,故事结束了。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感受和思索没有结束,它像苍凉的月光下若有若无的胡琴的声,久久地缠绕着我们的心灵。

2

在张爱玲带给我们的文学世界中,我们不能不对人生有着更加深沉的体悟和思考,而伴随着思考过程的唯一的感觉,就是冷!幽幽地有点凄美的冷!其实,天才的作家都是靠着自己天才的感悟来写作的。科学已经证明,最早的生命是起源于蓝色的冰冷的海洋里那些雌雄一体的简单的生物。后来,生物的进化使雌雄一体的细胞开始裂变分化,由雌雄一体分解为雌雄异体。一个生命分解成两个生命,带着自己另一半的遗传信息,生命的一半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开始了凄凄惨惨的寻寻觅觅历程。人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或者说从亚当夏娃开始的所有的爱情故事,就是这种寻找的不断和延续。《红楼梦》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心里想的那些话“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以及见面之后说的那句“这个妹妹我见过”,决不是虚妄的无稽之谈。而张爱玲却以她天才的感悟,牢牢的把握住生命最初的那种冰凉的感觉,幽幽的还原着生命在寻找自己另一半过程中精彩或者暗淡、曲折或者顺利、优美或者悲伤,引人入胜或者寡然索味的一个个冰凉的故事。

张爱玲不动声色的冷,除了在《倾城之恋》里流露无遗外,在她的另一部小说《金锁记》里面,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金锁记》是以一个出身于油坊家庭的少女七巧,被哥哥骗嫁给豪门世家的一个患有骨癌的少爷为妻说起的。七巧的粗俗和刁钻,娘家的贫穷和丈夫的病,都是她在这个豪门世家里被欺受气的理由。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梦想,好不容易熬到丈夫死了,婆婆也死了,她终于分到了一笔财产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可是财产和自由带给她的是更让她窒息的桎栲和更卑微的心态。她总是感到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打着她财产的主意。她要誓死保卫自己的财产,那是比她的命还要宝贵的东西,是她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根据。守着自己的财产,她抽大烟,也让儿子和女儿抽大烟。为了所谓的脸面,她让女儿缠当时已经没人再缠的小脚,又让女儿读上海滩最时髦的洋学堂。儿子她不仅不制止,反而觉得那是有钱人的排场。儿媳妇的家境比她家差一点,她就变本加厉地在人前冷嘲热讽,致使亲家母无脸见人,儿媳妇活活气死。她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种乖戾的病态,晦暗而有发霉!冷森而又可恶!

张爱玲在这个晦暗的故事中,笼罩上一层淡淡的忧伤惆怅而有凄凉的韵味,一个很有思想力度的悲剧性的冰凉的基调。小说写七巧的女儿长安在学堂里弄丢了一样东西,七巧就要到学校找校长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拦阻了一声,七巧便骂道:天生的败家精!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到的?——将来你出嫁,你看我有什末陪送给你!——给也是白给!长安不敢作声,却哭了一个晚上。她不能在她的同学跟前丢这个脸。对于十四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一场,她以后拿什末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她的朋友,她所喜欢的音乐教员,不久就会忘记有这末一个女孩子,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的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半夜里她爬下床来,伸手到窗外去试试,漆黑的,是下了雨麽?没有雨点。她从枕头下摸出一只口琴,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吹了起来。犹疑地,Long Long Ago的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那呜呜的口琴声时断时续,如同婴儿的哭泣……”

长安退学了,陪着她妈妈七巧抽烟,久而久之出脱成一个当年的七巧。她没有理想,没有爱情,她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病恹恹的老姑娘。不知是命运故意的捉弄,还是命中注定的造化,在她心如死灰的时候,一份意外的比较理想的爱情光顾了她。就要谈婚论嫁之际,她的母亲横加阻拦,固执的认为那个男人是冲着她的陪嫁来的,即使不是,他也是在外洋有过女人,在乡下也有过女人的人了。长安嫁给他是丢脸的事。她以自己的阴险和绝情亲手扼杀了女儿的爱情。小说写道“她知道母亲会放出什末手段来,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这是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她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看,又是一个手势,与离开学校时的那个手势多麽似曾相识!张爱玲以大师的圆熟和独到,用一个虚幻的手势写尽了千言万语,让我们想起席慕容“仿佛雨雾中的挥手别离”那个依依的冰凉的手势。在写到长安与童世舫分别的时候“长安悠悠忽忽听到了口琴的声音,迟钝的吹出了Long Long Ago ……长安着了魔似的,去寻那吹口琴的人。迎着阳光走着,走到树底下,一个穿着黄短裤的男孩骑在枝桠上颠颠着,吹着口琴,可是他吹的是另一个调子。长安仰面看着,眼前一阵黑,像骤雨似的,泪珠一串串的披了一脸。”凄凉忧伤如同长安退学前的那晚,那口琴……

张爱玲就是这样摹写一个女人的命运,勾画一个女人如何“三十年来带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如同《倾城之恋》里开头和结尾那咿咿呀呀的胡琴一样,《金锁记》开头和结尾的月亮,如同一管呜呜幽咽的洞箫,又如荒凉月光下城墙上游走的夜风,吹得人心冷飕飕的,紧紧地缩在一起。

其实,张爱玲本人的命运以及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又何尝不似这凄凉的洞箫,或者长安手头的口琴与白四爷的胡琴吹拉出的忧伤呢?

一个冰清玉洁绝世风华的女人的倾城之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