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6: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编者按: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命题点多,一直是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宠儿”。
散文主要有托物言志、议论明理、叙事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独特的写作思路、写作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命题者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期将按散文类型组织文章,希望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散文阅读题。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象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
从内容上看,托物言志类散文主要有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形式。
近六年,在湖南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有2009年出现了托物言志类散文――《云南看云》,该文是湖南本土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针对这篇文章,命题者设计了五个题目:
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17.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
这几个题目涉及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章表达技巧、概括“物”的特点、归纳“志”的含意等考点。
对于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题,考生可以考虑以下答题策略。
1.抓住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概括“物”的主要特点
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物”通常是某些具体的植物、动物、物品等。这些具体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考生既要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又要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要全面准确地概括出“物”的特点,考生一方面要抓住那些生动形象描写“物”的特征的词句,特别要善于提取描写“物”的句子的修饰语,通过分析加工,从而把特点提炼总结出来,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句来概括“物”的特点。
例如前面提到的第19题,前一个问题考查的是概括“物”的特点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找准相关段落。综观全文,第三段集中写了云南的“云”的特点。其中有两个句子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云南的“云”的主观感受:“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色调出奇的单纯。”考生把这两句中的关键词“素朴”“单纯”抽出来,就可以归纳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语句,归纳“志”的主要内容
托物言志类散文往往把要抒发的情感和想阐发的思想,借助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或物品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全文,了解“物”的特征,抓住议论抒情语句,理解作者所言之志,即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象征意义。理解了“物”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所要表达的“志”。
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所托之物的象征意义呢?
第一,要全面分析文中对所托之物进行描写的句段,特别是那些细节描写的句子,从而概括出“物”的特征。
第二,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物”的象征意义。《云南看云》一文中的“云”就有象征意义,因此命题者在第19题的第二问要求考生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
要理解“云”的象征意义,考生首先要了解“云”的特征,这一步在前面已经完成。其次,找出关键的议论抒情句。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如:“……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考生还要看到文末注明这篇文章写于1940年,当时正是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在战乱中讨生活。
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就可以归纳为“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3.结合文章主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作家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为了让考生品味散文美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含义自然成了高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题型。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最重要的是常常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篇2
典 型 例 题
例1(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例2(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
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错 答 列 举
例1典型错答:
(1)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一句运用拟人描写了岷江的古老;“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艰难。
(2) ①“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激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语势;②“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都江堰的古老沧桑感;③引用《史记·河渠书》记载,突出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 通过对都江堰修建过程和作用的记叙,歌颂了在历史上为人民造福的人。
(4) 先写去参观都江堰看到的景物,再写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最后歌颂了修建和保护都江堰的人。
(5) 运用对比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多种表现手法。
例2典型错答:
(1) ①写了邮差先生送信的故事;②写了一个老太太和他的口舌;③写一个小子和他开玩笑。
(2) 表现小城的贫穷落后,百姓生活艰难和愚昧。
(3) 本文以阳光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阳光的变化表现邮差先生的艰辛和心情的舒畅。
(4) 有利于刻画邮差先生的形象,突出小城生活的特点。
错因分析
例1:
(1) 看题不清,匆忙作答。题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该同学只看到“描写”二字就匆匆作答,也许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在考场上不能冷静看题。
(2) 概念混淆,张冠李戴。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对写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清。
(3) (4)答非所问,目中无题。题干问表达特色,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
(5) 只贴标签,不作分析。提干要求具体分析,该同学答题时只是贴标签,概念化,缺少具体内容。
例2:
(1) 审题不清,能力错位。题干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该同学答为哪些故事情节。
(2)(3) 答非所问,目中无题。这两位同学答为文章主旨和线索的作用,与提干要求毫不相干。
(4) 要点遗漏,表述不全。未能概括出邮差先生怎样的形象和小城怎样的特点,遗漏了对文本风格的阐述。
正确答案
例1: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例2: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例题分析
例1当年全省均分只有027分,得分率为45%,实在低得令人寒心,都是由于审题不清,导致失分严重。命题者已提示“不以描写见长”,描写属于表达方式,意思就是暗示同学们要从与“描写”同一维度的表达方式角度答题,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题干已排除“描写”,而赏读全文,记叙性的文字很少,没有说明,那必然是“议论抒情相结合”了。另,本文是以都江堰为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其目的是讽喻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实写都江堰的修建,主旨是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了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手段,应掌握类文化散文这些常用表达手段。
例2全省均分为179分,得分率298%,也属于低分。此题命题者提示本文没有太强的故事情节,叙述舒缓,对表达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审读题干,首先明确答题的指向——小说的内容;其次,调动头脑中的知识架构,考虑小说的内容包含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最后思考人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如果能从这些角度思考答题,也就减少了失分的风险。矫 正 方 案
一、 精思题干信息,明确答题角度。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审题,就是要精细思考题干相关信息,把握题目要求,准确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选准答题的切入点。因为,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和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考角度。同学们头脑中一定要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如例1,题目问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并要求具体说明,也就是在指出特色后,还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大多数同学审题不仔细,忽略了题目中“不以描写见长”这一提示,因而也就不能明确题目的答题角度,不知道与“描写”并行的是“抒情”和“议论”,也就更不知道“抒情”的下面还有分支,如“托物言志”等,最后只能是凭着感觉做题,焉能不“离题万里”?
二、 整合归纳要点,规范答题训练。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多为散文、小说,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依据题干要求,进行适当归纳并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如例1答案中的“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喻今”等概念性的词语,就必须要从文本的特色中概括出来,并能做到分点答题,将答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借此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感官印象。
三、 建构知识体系,掌握答题技巧。
篇3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
B.通过具体形象来烘托意境、营造氛围。
篇4
随手打开一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术语让我们眼花缭乱,反复、反讽、白描、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等等各个妖娆万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万花丛,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从中走出来,其中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从不同艺术手法的作用可以来试分析一下。从文学艺术类和绘画艺术类可以这样区分:文学艺术类包括象征、反讽、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绘画艺术类包括烘托(渲染)、白描。同时还要进行比较,比如对比和衬托,衬托不是对比,衬托中两事物主次分明,对比中两个对立面是平等的; 衬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的是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再如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从旁边着意描绘,从而使主体更加明显突出。如水墨画的“烘云托月”,画的是云,显现的却是不着一笔而皎洁如雪的明月。文学的渲染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气氛、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加强艺术效果。环境、景物的描写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些可以试着分析,灵活运用。
除上述所讲的手法,其他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拥有了大量的手法分析还要注意技巧归纳。首先,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其次要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再次要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1)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最后要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篇5
教学重点:1.理解内容,感情诵读;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直抒胸臆”和“托物寄怀”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花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梳理文言知识点,独立完成课后题。教师从旁个别点拨,共性问题整理出来全班讲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初步感知文本结构特点
1.昨天要求大家按学案预习课文,现在抽查一下你们梳理归有光人生经历的情况(挑两篇投影出来)。
2.请梳理得好的学生板书归有光人生履历表,同时,其他学生找出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明确: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自束发读书轩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等,这些词句是“志”这种记叙性文体的标志词,也是时间转换的提示语。其中最重要的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喜、悲)
三、探析课文内容、情感和写法
(必要时相机检查字词等文言知识点和简介归有光相关情况)
指学生板书,(幻灯片1):作者18岁时写前四段,15年后33岁时补记第五段。几百年来,人们对第五段的补入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谓其虽非一气呵成,却又浑然一体。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一段跟前四段浑然一体在哪里,以及它们谐调的同时,在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一)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谐调处。
齐读第五段和第一段,思考:两段分别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采用什么手法写的?
1.你认为第五段和第一段是怎样显得谐调的呢?明确:①都围绕项脊轩来写,都写到庭院,都写到项脊轩的破败和修葺——所以,这个文本看上去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都流露了悲和喜的情感;③都采用了对比(或曰衬托或曰反衬)的写法,细节描写的写法。
2.第一段是怎样对比着进行细节描写的呢,我们来细读文本。老师重点示范品读第一段,学生学读。
读古诗文,除了要理解透字面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善于体会言外之意,言外之情。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写项脊轩的小;②“百年老屋”直接点明项脊轩的“旧”;③“尘泥渗漉”,写其“破”;“雨泽下注”写其“漏”;④“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就是这么一个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书斋作者并没有嫌弃它,反而修葺它。
在修葺后的项脊轩里读书,作者感觉如何?(师有感情地背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请大家思考:“满架”、“半墙”的“满”和“半”两字可否互换,为什么?“风移影动”,换成“风摇影动”,好否?(静思2分钟,自由回答)满:爱读书,喜悦自豪之情,体现文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半:明月不可能满墙,因为它会被庭院里的花木或建筑物遮挡住;朦胧美,残缺美,中和美——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摇”用得太过了,显得风很大,“移”则显得比较柔和,轻风徐来,很有文人雅兴的中和之美;“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这是写幽静还是喧嚣?明确:写幽静。这是什么写法?以动写静。
3.请大家把老师背的这几句去读几遍,争取背出来。(个别背,全班背)
小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归有光以这样的笔触描绘项脊轩,是否有刘禹锡写陋室之意呢?按我的理解是有的,归有光以居室来表明自己:志趣高雅,心境恬淡。
(二)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不同处(引导学生用教师品读第一段的方法重点品读第五段)。
1.第一段是修葺前和修葺后对比着写,主要凸显的是作者在轩中读书的怡然自乐之情。刚才大家说第五段也是对比着写,那第五段和第一段的对比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段以哀景衬乐情,第五段,以乐事衬悲情)
2.在抒情方式上,第五段和第一段有区别吗?生答不出则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一是直白流露,直抒胸臆(珊珊可爱);二是委婉含蓄,托物寄怀(亭亭如盖)。板书:托物寄怀。直抒胸臆,感染力强,引人共鸣;托物寄怀,引人想象,耐人寻味。
3.(幻灯片2)第五段最后一句老师改写为“而今庭院寂寂,妻子言笑犹然在耳,恨人去不复,余自伤悲泣不已。”效果怎样?明确:原文托物咏怀,余味深长。看到亭亭如盖之树,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似乎看到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似乎听到当年妻子的欢声笑语,可现在呢——物在人亡!这怎一个“悲”字了得!“枇杷树亭亭如盖”说明从他妻子死的那年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过了很久,而真正深刻的感情随着时光的变迁会留下更深的印记。时间会美化一个人很珍视的感情!经过母亲死、祖母死、妻子死以及科举屡屡失败的重重打击之后,归有光不再泣和号了,他没有哭的眼泪了,没有号的力气了,他的感情更加内敛,所以借物咏怀。
4.请朗诵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句。
(三)探究第五段跟第二、三段谐调处。
1.你认为第五段跟第二、三段是怎样显得谐调的呢?昨晚大家去预习,去思考了,现在立刻分小组交流看法。
2.小组推荐同学发言。
谐调理由:1.都是围绕项脊轩来写(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板书:诸父分家、先妣早逝、大母离世、发妻早亡);2.均为怀念亲人;3.均是选取日常琐事来写;4.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达情感。(传达什么情感?你能用思维的榔头去敲开每一个细节描写,挖掘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吗?板书:家道中落、命途多舛、功名难就。指学生板书的归有光履历表,教师小结道:岁月无情啊……)
四、课堂总结
有专家认为,这个文本写了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你同意此观点吗?请陈述理由。师:我只同意一半。我认为这篇文章还重点写了一个人,一个男人:归有光!联系全文,请用“归有光是个____________的男人”的句式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师问:有没有认为第五段和前四段显得不谐调的呢?有的话课外跟我跟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五、作业(幻灯片3)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和阿婆谈起这些,我就流泪。祖母常到轩中来看我,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一样有大的出息,想起这些事,我禁不住大哭起来。
假如二、三段相关内容这样写,效果怎么样?请用200字以上阐述你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
(教师板书)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___________的男人!
(学生板书)
篇6
《纸船》是第四单元所选四首托物言志的现代诗之一,主题是倾诉童年梦想,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新月集》是他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初版于1913年。这些诗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而来,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和贤妻。《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全诗以纸船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我的纸船投到急流中的新奇的想法和奇特的感受,然后写我夜来时的梦幻,充满神奇色彩,表现童心童趣。诗人庞德评价泰戈尔的作品说:“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及其普通的感情,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验想象,唤起学生童心童趣的回归,促成善良美好的人性滋润心灵。
2.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有的也许知道泰戈尔或他的名句,但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可能了解不多,本诗触及他们有了解的需要。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库名称,课前让他们自己收集了解。这首诗反应的儿童内心世界正是学生过去所感受过的或现在还可梦想的,所以他们有进行阅读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有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应鼓励并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支持学生仿写散文诗。
3.教学目标
依据对应《课程标准》、学生和环境情况制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文学常识,揣摩修饰性词语作用。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文,通过查资源教师讲授等方法了解本诗文学常识,通过默读诵读等解析诗意、思路,猜测诗情。感受本散文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童心回归,唤醒学生童趣,促成学生对善良愿望美好情感的体验与追求,催生学生用散文诗表现生活。
4.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诗人的奇思妙想,童心童趣。
解决措施:教师导析唤醒,媒体音像刺激,学生体验表达。
5.课时计划
一课时
6.课前准备
1、 学生查阅网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
2、 教学相应媒体及课件制作。
7.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诗内容学生大都有些感受,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实践性学科特点,联系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梦幻,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结合起来。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文学修养、心灵素养。教学要让学生活跃起来,教师要适时适情适度发挥组织引导“打火”作用,营造探究氛围,积聚互动内涵,荡漾青春的心旌,放飞师生梦想。设计思路:预习感知——朗读欣赏——导析探究——归纳迁移——动手仿写。
8.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1:文学常识(作者、作品、散文诗)。
学习水平:了解《纸船》相应文学常识。
媒体内容与形式:互联网络资源;自制多媒体文学常识重点阅览教学课件。
使用方式:课前学生按网址查询了解相关内容,课堂教师相时出示相关课件。
知识点2:揣摩修饰性词语作用,理解本诗诗意、思路、情感。
学习水平:正确理解本诗思路,充分理解本诗意象意境情思。
媒体内容与形式:本诗动漫四层次想象及本诗结构思路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时出示演示文稿。
知识点3: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
学习水平:迁移积累,体验托物言志。
媒体内容与形式:自制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时呈现。
使用效果:提供直观印象,激发兴趣,刺激想象,促成情感体验。
9.教学流程设计
9.1 安排预习,整体(直观)感知
1、 推荐网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课前安排浏览了解。
2、导入:清澈明快的小溪上,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把心爱的小纸船一只只放出,看着它们越漂越远,你想知道这些纸船承载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吗?请预习《纸船》。
预习要求:默看课文、注释、体验内容思路;划出纸船触发的"我"的四个想象方面内容的诗句。
3、安排预习(教师出示相应文学常识重点阅览课件供学生掌握。板书课题思路为学生预览导向)。
9.2 激情引入作者作品文本介绍,疏通字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纸船》选自《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诗集中天真的孩子的原型就是作者的小儿子。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实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比喻描述了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
字词:异地 载 子夜 浮泛
9.3 教师范读诗文学生联想欣赏,学生自由朗读展现意境诠释意趣。
说明:意境 儿童口吻 意趣
9.4 导析诗文
1、课文借以表现童心童趣奇思妙想的事物是什么?本诗这种写法叫什么?
2、纸船触发了我哪四个层次的想象?( 课后练习一)
3本诗结构思路和内容分析。(出示动漫四层次想象和本诗结构思路演示文稿)
四层次四部分 导析
9.5 探究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学生看图读文写出。
2、抽生交流,教师做肯定性归纳。
9.6 本诗主题特色归纳
9.7 拓展延伸(出示演示文稿)
泰戈尔名言集锦或冰心《纸船》比较阅读。
9.8 作业
篇7
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散文本身就是美的艺术品,文字是它的载体。教师通过散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描写了什么形象和是怎样描写的,创造了什么意境和是怎样创造的;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散文教学 音韵美 语言美 意境美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利用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优势,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美,衡量美的尺度是什么,从而指导学生去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一、通过朗诵,感受散文的音韵美
在散文教学中,优美的朗诵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上,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感知材料。正如叶圣陶所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快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品析词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作者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易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春风拂面,说“像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籍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三、联想和想象,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和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物象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境地。散文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就是“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如《春》在意境表现上就具有鲜明的特色: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调。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获得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毛美、郑蓉芳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篇8
一、记叙文如何构思新
记叙文构思新往往需要注意:
1.角度新。不但要从正面切入,也要学会从侧面甚至反面切入;不但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局部入手以点代面,大题小做等。
2.顺序新。可以综合使用几种记叙顺序,有时候倒叙或插叙比顺序效果更好。
3.人称新。各种人称都有其优劣,综合来看,第一人称相比第三人称就显得更加感性。有时,第二人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叙述技巧,营造出文章的波澜起伏之美。主要的方法有一线串珠、横向剪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叙事突转、设置悬念、虚实相生等。掌握技巧,能够提高记叙文的叙事效果,显得构思新颖,增强感染力。
二、议论文如何构思新
议论文是考场作文最常见的文体,但是,也容易写得平淡,千人一面。所以,议论文也需要在构思新方面下功夫。
1.议论文精巧的构思首先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我们从一则材料上可以得到很多的立意方向,有些角度是大众化的,有些角度是新颖独到的。
2.议论文精巧的构思还表现在行文思路的独特上。如《拿来主义》,作者本来提倡“拿来主义”,可偏偏先批判“送去主义”;批判“送去主义”,却又从“闭关主义”写起。这样,就使人容易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进而认识到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3.选材精当。材料新颖、丰富是使作文出新的重要因素。议论文中,也要注意选择有文化内涵、使用频率低的材料。比如,论证“贫贱不能移”,写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选择归隐富春江,就比我们都熟悉的苏武、文天祥、钱学森不受利诱,要新颖得多。
三、抒情散文如何构思新
抒情散文的构思新颖,主要体现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既要掌握直抒胸臆的手法,也要掌握间接抒情的方式,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还要注意结构严谨。散文形散神聚,需要有一根线把看似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这也是构思新颖的保证。
另外,我们可以逆向构思,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
【思考一下】
1.所谓逆向构思,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依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定式,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的一种创造性构思法。能够体现这种思路的故事是( )
A.王戎识李 B.司马光砸缸
C.三顾茅庐 D.负荆请罪
2.为了论证“宽容别人,成就自己”,作者想到了一个材料。你能够利用类比联想,再补写两个材料吗?
如果齐桓公不宽容管仲的一箭之仇,怎会成就号令天下的春秋霸业?
答:
3.请用递进结构法,为作文《要钻牛角尖》列一简易提纲。
答:
4.请为论点“我们应该学会坚守”设计三个并列的分论点。
答:
5.“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
这种开头方式属于( )
篇9
[关键词]:散文阅读课 散文教学 方法研究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最持久的文学样式,其语言色调、文化内涵,它的风采与魅力,都是难以描述的。阅读散文,会令我们心旷神怡,令我们愁肠百结……如此魅力的散文,如今入选了我们的教科书,这就如同被束缚,套上了枷锁一样,远离了人文,淡化了情感,消失了味道。肢解,分析,研究,精美的文章成了碎片,可口的美味如同嚼蜡……我们的散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大致与此有关吧。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呢?
一、真正理解散文的本质特性
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印象极其深刻。这个观念影响了很多老师和学生,以前是,现在也是。然而,我们很多教师,把“散”理解成了松散、凌乱、无序,这本身就是对“散”的解说的误解。“散”仅是指句法而已,用“形散而神不散”作为一个定义来界定散文,并不能真正体现散文的范畴。
目前,我们教材中的散文,从范畴论的角度来说,属于狭义的散文,文学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所以,散文的应该具有情感真实、内容实在、思想深刻、文采华美、感悟生活的特性。从上可知,教师散文教学就应侧重以下几点: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这些本质特性,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把握散文的教学核心
散文具有一种抒情言志的功能,一般通过一定的物、事来表达作者内心最丰富的情感。而这种生命情感体验需要外在的形式去表现。教学中,教师应兼顾散文的内在和外在,即独特的内心感悟和外在的形式。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的愉悦和共鸣,唤起审美体验,从而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我们都会被父亲拖着笨重的身躯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而感动。人是有情的,也是会动情的,此情此情,如果是冷眼旁观,是不可能有这种审美愉悦的。只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呼应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刻意会到作者在作品中要表现的复杂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通读、研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语言材料、感悟情感。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感染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作家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态度,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构成了散文独特的哲思美,诉诸作家的笔端。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特别关注那些人、物、生活片段、场景等,并分析其为着眼点,揭示出作者所寄予的主观态度、情感和哲思。因为哲思类散文的特点不是为了写人而写人,为事而写事,而是不管写什么,都是有感而发,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对人生、生活、社会的某种深切体会和感触。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信息,才能体会作品的哲思美。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再独特的情感和哲思都离不开形式美。这种形式之美表现在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构成了内容的整体性。很多人以为散文内容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不然,其内容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而这都是因散文独特的形式获得。恰当的篇章结构、连贯的线索,就像一条贯穿的红线一线,把内容这些珠子串联起来,形散神聚。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真正体会到文作品的行文之理,结构之妙,提高欣赏散文形式美的水平。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风格迥异。无论篇幅长短,其语言都是灵活多变的。质朴、绚丽、含蓄、简洁……即使是看似作者简单的几句,也是苦心思虑的结果。所以,教学就是要学生赏析理解一些重要的词句,感知语言的美妙和深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指导,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领会语言的韵味。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其中有一段关于藤萝的描写文字,语言就很有特色。“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瀑布做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花朵的繁密,如在眼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这段文字的理解,靠的就是联想和想象。有时品味语言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或是作者当时的心境,体味出语句所要表达出的作者的情绪。
三、选好散文教学的切入点
散文的中心、情感、主要内容、思路,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表现,它们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过渡语句或段落等,这些都是文章最关键部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点”。分析理解文章,就需要我们找到这个“点”,即切入点。它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向课文各部分扩散,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个点靠拢。
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与教师有关。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程度,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分析,对教学的预设和驾驭,都影响着好的切入点的最终确定。另外,切入点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又有一定的原则性。灵活性表现在选择可以因教材、对象、教师而不同,原则性则体现在“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能以此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正确理解新课改的实施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案例
一、导入
《我的空中楼阁》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系》(台湾出版),其作者是李乐薇,台湾的当代作家,其擅长散文的撰写,文笔清新、风格融合、语言优美、温婉含蓄。
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那作者笔下所描述的空中楼阁是什么样子的呢?难道是建立在空中的楼房么?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开始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作者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空中楼阁的具体情况。
二、正课
1.走进课文
(1)疏通生字(通过多媒体展示较易读错的生字和读音,对个别词语进行解释)。痣(zhi)、宁谧(mi、 山脊(ji)、一幢(zhuang)、绿野阡陌(qian)、游目骋怀(cheng)、给予(ji)、栖(qi)。导语: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上的字词。设计意图:对生字进行疏通:一是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对汉字进行初步的感知;二是在速度文章的过程中,更好的让学生结合文章,理解生词的内涵。
(2)阅读全文、读一读,谈一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句子或者景物?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改变以往教师主动讲授的方式,采取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读他们想描述的精彩的景物和片段,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不受教师约束的条件下,自主的走进语文课文之中,走入文章描述的景色之中,体现文中的空中楼阁的样子。为下面能够理清文章所描述的空中楼阁以及四周的景色,体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教学情景一:在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讲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作为一个指引者,类似助听器的一个角色,能够让学生自觉思考,跟随着学生的思想,把握好课堂教学,适当启发学生去理解文章,想象文章描述的景物和画面,师生不断的互动和提问,找出本文的教学重点。
(3)同学们在速度课文,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之后,那么以上同学所描述哪些是描写了山、树与小屋的依据,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①小屋与山: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句话写出了小屋的古典美生: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写出了小屋环境的和谐生: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天空掠过一只飞鸟。写出了小屋的灵动的情调。师:山上有了小屋,就好像是一望无际的水面,有一风帆飘过;辽阔无垠的天空,友谊飞燕穿过。单纯的底色上出现了灵动的色彩,使得山川美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同学们仔细想象这样一副美丽的画面,由动到静、动静结合,单调的画面出现了生气。②小屋与树:生:小屋含蓄有风度,大树笼罩着小屋。生:许多树是高大的,小屋却是小巧的。生:许多树呈现绿色的背景,小屋却别致而出色。师:树是动的,衬托着小屋的安静;树是高大的,彰显着小屋的小巧。树同时也有着绿色的背景,衬托着小屋的含蓄、别致。我们可以看出小屋“含蓄而风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小屋的气质、富有生命力,体现了作者无比的热爱之情。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生:刚开始作者是近看,角度转变为,由近变远,站在山下看。师:很好,那我们看看所描述的小屋是什么样的?生:山下看到的小屋,是像小鸟一样,轻灵和自由的。师:站在山下我们可以看到,树挡住了小屋,小屋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凌空而起,文章所描述的小屋像鸟、蝶一样,自然和轻盈。若是没有小屋,就没有了现在的生气,小屋成了山上作为突出和标志的建筑。恰如文章所说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使得小屋更加的美丽动人。总结:文章前半部们通过对小屋周围的山、树的描写,山与小屋以及山与树之间的关系,彼此点缀,相互映衬,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含蓄生动、和谐幽雅、清新自然的坐落在山林中的小屋。师: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了“大路是大道”,小路不是很小么?相互矛盾么?体会下作者的用意。生:“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虽然说,小屋很小,是因为收到了土地的限制,有限的土地,房屋更小,花园比小屋小,小路比花园小,但是文章作者展现的是领空的无限。总结:跟随着以上对于文章的分析,来具体的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所描述的景物以及景物与小屋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对于小屋的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对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景物的特点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来具体的展现小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学习,来具体的体会文章作者对景物的感情以及展现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及整体认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同感和喜爱感。教学情境二:通过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物感受,同学们互相交流,会拿出文章的主旨。
3.语言特色分析
(1)阅读文章的句子,将有语言特色的句子划出,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2)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两相对称的句式,体会文章赏景的感觉以及表现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化用古诗词。体会作者运用浓郁的诗句所展现的景物的神韵。设计意图:文章的阅读,尤其是景物的描写,都要字字、词词去揣摩其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涵盖的古典的诗词名句,细细品位文章,把握语言的精髓。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会积累好词好句。教学情境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句子的语言特色?同时分小组谈论,不同句子所运用的不同的修辞手法,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4.写作特色概括
(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设计意图:文章主要运用了先实写,后虚写的;多角度描写的写作特色。既涵盖了写景,也有抒情,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写作特色的探索,找出文章的景物描写的逻辑方式。教学情境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三、课后作业
1.通过文章对小屋的描绘,画出我的空中楼阁的样子。
2.思考: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作者的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