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0: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景观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1

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是运用一些草坪、地被、树木等许多植物相互结合,根据生态学的互利共生、多样性与竞争性相结合的理念,结合自然环境,阳光、雨水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较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着重强调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设,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主要是要考虑现代道路、小区建筑。更多的是根据人工改造成符合当今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要求。现代的生态化公园不同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的模仿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园林建筑,使整个生态公园有了新的意境与意义。现代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更着重于通过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态事物来展现公园的独特之处。生态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在现今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来建造适合于当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公园,在当地寻找设计的灵感,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风尚。通过设计,是整个生态公园与当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合成一体,带来真实的美感以艺术色彩。坚持生态的理念,用不同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与创作。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5.结语

篇2

1.1景观建筑的立意和作用

总体来讲,景观建筑的立意具体就是指通过对景观建筑的具体应用,能够将设计师心中的艺术构思及具体想法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园林工程的具体功能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环境条件,在这两者基础上将工程设计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种立意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不仅有主观层面,还有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主要是指园林设计师的艺术构思以及设计想法,客观层面具体就是指园林工程的环境条件以及工程资源等可利用条件。在进行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的环节,立意以及构思是核心内容,总体来讲,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工程的主题概念,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刻把握,充分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能够站在园林工程全局的高度上进行统筹规划,使得整体的景观布局科学合理。在整个园林设计的环节中,通过立意能够将整个工程的各项内容有机串联起来,通过整体的设计规划,来实现设计师的艺术构想,立意将对园林工程有着系统性影响,是整个园林的核心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准。

1.2立意的理论基础和手段

立意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环节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精准的立意,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上,更具有艺术内涵以及人文底蕴。但是天马行空的不顾客观规律的空想,是与立意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到工程的实际条件,其中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安排,通过对各方面内容的精准把握,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使得每一项资源和条件都能够科学合理的被利用,能够使整体效果更具艺术气息。总体来讲,设计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立意,第一就是模仿立意,通过模仿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得到初步构建,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发挥,添加进设计师自身的构思和创意。第二就是生态立意,在这一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为基础,避免生态破坏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能够与园林景观建筑和谐共融的存在。第三就是诗画立意,在这一过程中添加进文化元素以及思想内涵,使得景观建筑可以呈现出如诗如画的艺术效果。最后就是本土风情立意,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本土化的人文风情进行适当体现,使得地域性特点以及地方性的本土文化元素能够在园林中出现,这样一来,整个园林将于这座城市达到水融的效果。

二、景观建筑的实际应用

2.1凉亭的应用

在园林中凉亭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凉亭是我国园林构成的标志性元素之一。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设置在园林的中心位置,从园林工程学角度出发,凉亭不仅有古典式凉亭,同时还有现代式凉亭。现代式凉亭的样式相对较为单一,古典式凉亭构成元素更加多样,而且样式也更加丰富。凉亭的构成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也有利用石料以及木料的情况。通过凉亭展现出的层台累榭、雕梁画栋,人们将能够在凉亭之中感受到古韵古香,产生神游天外的感觉。凉亭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在园林工程中不可或缺。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与山明水秀的景色相搭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湖光山色的怡人景色,还将在清风拂面之下,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必将会流连忘返。

2.2桥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中,通过加入河流的元素将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扩展园林景观的心理空间。更重要的是河流还能够对园林的整体气候进行调节,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湿润,这将使得园林环境极大改观。不仅如此,河流的流动还将使得园林更加富有活力,使人们的视觉感受更加多样,同时还能够通过河流与大自然产生更加亲近的感觉。如果园林规模相对较小,桥梁通常都是用来对水面进行划分,这样一来就使得景观的整体面积有所拓展,同时还能够使水面焕发出幽深的感觉,从而使河流的景观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还可以设计成拱桥,这样一来就能够变得更加简约质朴,简化了人们的感官心理,能够更加沉静的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景观设计 研究动态

伴着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生产形势的转变,在城市的市中心内不断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使用价值,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重心放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在预想的范围内,提前对可能会发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好处理方案。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8]黄滢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4

关键词:景观原型;滨水区;原型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35

1 引言

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们亲水性的平台,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是城市滨水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中高质量的绿色风景线[1]。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滨水景观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具有特色的滨水景观需求量日益增加。建造有特色的滨水景观不仅需要视觉上有特别的效果,还需要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怎样调和设计与情感间的关系,怎样让美感和情感共存,如何靠借助原型来激发大众内心的集体记忆,激发观者潜意识下的体验和回应,创造特色滨水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2]。

2 景观原型

原型就是指从人与自然界当中抽象出来的若干元素的组合形态,人类自古以来就对自然界有着崇拜,而设计师们也对自然界的原型情有独钟,合理地利用自然原型,可以激发设计师们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从概念上说,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是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内容,保存和埋藏着人类以往所有典型的经验和体验[3]。每一个原型都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典型的体验和经历,它们构成一个原型系统。

景观原型发生于自然、历史和地域中[4]。自然原型、历史原型和地域原型是设计灵感的子集,在情感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景观原型可以是基于自然,深入自然事物的内部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景观原型就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参照物,是设计灵感的集合,塑造情感空间的景观设计是针对性对自我内在情感形态或本质进行发现、认识,最后使它以完整形式呈现出来的活动。借助景观原型,景观设计师可以将自然原型还原到特定的环境中,从而使景观体现与之相应的特征,景观原型也可以是基于历史,通过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某种相似点,将历史原型的信息推移到现实中,再现地域空间通过引用文化符号对地域原型进行转译。

3 基于原型的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

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意象的理解,本研究认为基于原型的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可以从滨水景观意象的原型呈现、原型再现、原型深化和原型转换4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原型呈现

原型呈现方法是设计中最为直接应用的一种方法。原型在心理层面而言,是一种潜意识应用。作为滨水景观原型的直接应用形式,是直接对现有形态和场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仅以对景观原型的记忆复制为手段,因此,常用于对场地原有记忆和功能恢复的景观设计中。

3.2 原型再现

该方法与原型呈现有所区别,是在意识中根据对景观原型抽闲简化,从而对原型进行选择性的改良或修正,以此为依据进行景观意象创作。该方法的关键点在于设计师可凭设计经验,对现有的原型进行解构和组合。这种方法有利于在原有景观原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景观表象,得到的景观形象或形式不仅思路清晰,而且生动异常。

3.3 原型深化

当场地现状与景观心理表象吻合,现实环境将对景观原型意象的创作起到一定的激发的作用。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拟将经过原发、继发和创发过程得到景观意象的方法称为原型深化方法。该方法具有依赖思维转换而得到景观意象,具有抽象和具象思维的共同特质和转换过程。

3.4 原型转换

原型转换是在认识原型的基础上,设计师对信息的分解、组合、信息过滤、增加之后,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后产生不同的设计意象。原型转换将对景观原型进行不同景观实践行为,即不同“编码”和“解码”方式,而取得不同景观意象的方法,称为原型转换方法。

4 景观原型的实际应用

滨水区作为城市的更新地区,要想具有持续的生命力,除了普通的规划设计原则外,必须找到本地区的“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5]。

因此我们收集原场地的文化集体记忆,梳理景观,用设计语言还原和转译景观原型,以此唤起居民共鸣,同时相应地增加新的记忆,丰富原有记忆。原型可以由民俗、传说、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构筑物等承载,景观受其影响将呈现出以下两种表现方式和特色。

4.1 以物体抽象形态来表现景观场地的设计风格

物体抽象形态特征关注本土的自然文化环境和场地的内在气质。设计者可以从中寻找集体经验与体验来构成原型的载体,此时景观与原型产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场地文化特性和风格,形成对地方的认同感,使景观烙上了特色标记[6]。

芜湖县罗福湖公园规划面积493700平方米,以环城南路西南段为界,东面至芜湖路,南面至湾石路。罗福湖公园规划位于老城区的西南部分,衔接着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总体规划中是城市公共绿地,它位于东湖公园和南湖公园之间,毗邻青弋江景观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对原有环境进行疏理和整合,充分利用罗福湖水面,结合现状环境、分析其功能需求,将芜湖县罗福湖公园定位为服务于城市青少年儿童,展示芜湖县现代城市文化,凸现芜湖县城市形象和品味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芜湖县罗福湖公园规划设计在分析了基地现状及周边情况后,发现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较为复杂,提出“整合.互动”的理念,整合各景观元素使有效利用,将各种景观元素相互穿插、渗透,使人与自然互动起来,提供各种亲近自然的活动场地,开展各项水上活动,为罗福湖增添灵气。罗福湖公园的主要服务群体是青少年,我们把罗福湖比作一株生机昂然的绿芽,设计提出了以“绿芽”为景观原型的设计思路,绿芽的引用体现了罗福湖公园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希望。它的绽放和成长蕴涵了无限的活力与强大生命力。绿芽的绽开、伸长,给大地增添了无数绚丽的光彩,绿芽通过它的叶脉向周边输送营养,向四周无限的延展,无穷的生命力充斥着整个罗福湖公园,更预示着公园的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调节与改善作用。公园总体上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清新优雅的风格,“绿芽”是中国老百姓常见的,但是又是容易忽略的,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年轻向上的一种心理暗示,因此当把这一理念结合到景观设计作品中时候,特别是滨水区的公园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老百姓的接受。

4.2 用场景元素来表现景观场地的文化特征

场景元素包括反映人类朴素自然观的景观,景观是一种过程的体现,这种过程强调景观与场地自然状态的融人,与周围城市的呼应,用场地本身的发展沿革来凸显特色。场地朴素的历史演替过程也能呈现出集体潜意识的特质[7]。

松雅湖生态公园位于长沙县北部,总占地面积489.62公顷,是一个以湖光山色、自然生态为基础的,集休闲、旅游、娱乐、健身、水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松雅湖生态公园将规划建设“一心、五轴、八区”,即以松雅湖为中心,由湖心散发出五个生态景观轴,形成“左岸香堤”企业会所区,“游乐港口” 购物休闲区,“友谊林”都市滨湖区,“绿绕洲滩”湿地文化区,“家庭探索冒险”文化游乐区、健康体验区、“偃月湾、幸福林”历史文化区和“香岛”禅悟休闲区等8个城市功能组团。

长沙松雅湖生态公园作为一个现代都市的新滨水公园,着力探讨如何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基底,它不但为公园本身作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吸引老百姓,更作为有文化特征的,有强烈自身符号的地方。本案在规划阶段,从场地的特征出发,找到了与滨水公园契合的“水滴的漾”作为景观原型,展开规划,很好的结合了周边环境,成为具有深刻特征的优美的公园。

5 结语

景观原型的设计手法,除了单纯的提出一个景观原型的概念,还需要对宏观的框架进行规划设计,要通盘考虑滨水区在整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8],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大的规划中通盘考虑,并且必须注意与周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协调[9]。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把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10], 要考虑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均衡性,个别的特别突出,将不利于整个环境的平衡,不利于整体达到一个最佳状态,需要设计师在工作中继续思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云峰,项淑平.基于原型的设计[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64-268.

[2]金云峰,俞为研.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华中建筑,2012(10):93-95.

[3]周晓霞,金云峰等.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集体潜意识影响下的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论文集[下册],2013:266.

[4]包良婷.园林展主题演绎的探索[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5]杨贵庆.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与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63(06):36-43.

[6]沈建鹰,李发兵,许伯明.从北京园博会看园林展的规划与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8):156-157.

[7]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8]王帅.城市公共景观资源的公平利用规划控制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城市公园 地域文化 扶风县 应用

一、 引言

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园中,优美的环境已经不再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文化景观逐步成为了整个园区的核心亮点。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作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综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设计手法

(1)利用相关要素结合象征与隐喻手法

象征是景观设计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抽象的内涵常常以具体的形象体现,这样不同层次、范围的意义被充分表现。象征这样的体现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文化变得简单,让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续了文化的内涵,创造了别样的艺术效果。

(2)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借鉴手法

传统设计方法流传至今主要通过后人的借鉴和继承,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古典园林中最普遍和常见的方法。将传统园林中的传统手法继承和借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蕴含的不可磨灭的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法应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达的手法

直接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从来都没有处理过的直观的为游客展现文化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往往体现在民俗节日、历史事件阐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强化人们对生活中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形式

(1)民俗活动

56个民族和各个城市地区经过漫长历史的洗涤,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活动很大意义上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时也成为十分有意义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现了陕西的日常生活状态,大唐芙蓉园更多以演艺来体现。

(2)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对城市公园设计来说,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仅承载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记载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城市的历史痕迹。在设计中,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含义的物质保护和继承下来,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维持下来,维护城市的个性。

(3)地方材料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地方材料、废弃材料常常被设计师应用,不管是景观小品的塑造,还是栏杆、座椅等辅助设施,都尽量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给有课带来亲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 实例分析――宝鸡市扶风县城市公园

3.1地理区位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河流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以黄土台塬为主。扶风地处关天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与副中心城市宝鸡的中点,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万众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747处,其中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古周原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1987年举世仅存的佛指舍利从法门寺地宫出土,被誉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2010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入选“中国之美”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区。

3.3平面设计

(1)从功能分区上分析:从动静、商业经济、人群分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将功能分为入口广场区、商业餐饮区、主题广场区、文化展示区、儿童活动区、湿地景观区、植物园区、体育健身区、管理服务区、老年活动区八个片区。

(2)从规划结构上分析:在规划结构上采用主轴线和环形轴线,使每个片区能相互联系。同时在节点上分为主节点、次节点和三级节点,使整个公园有主有次,围绕一个文化主题中心展开,产生开端-过渡--过度-结尾这样一种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及体现

扶风县城市公园中对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设计原则,以宝鸡市和扶风县的地域文化为内涵,依托宝鸡市扶风县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观风貌,使该地成为扶风县新区的城市生活商业功能区和生活休闲区,展现出扶风县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园、华夏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区,带动生态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文化进程,使之成为扶风县乃至宝鸡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 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题

深入挖掘运城的文化,将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结合,突出文化,营造一个具有独特性、时代性的综合性公园,并对园区内的景点通过地形营造空间层次。在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体现地域文化,将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设计中。

在植物的选取上,结合历史上的记载,采用适宜该地边生长的乡土植物。扶风县当地有一个杏林镇,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如主题广场周边的银杏片区,利用了当地的景观植物,既能展示气公园的高贵,又能给主题广场和入口一个无形的限定。

(2) 利用历史典故再现历史

利用传统的设计手法,借鉴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传说,并借助历史再现的体现手法等,营造具有艺术感染力、特色历史文化的景观风貌。如园区内历史文化区的浮雕墙和四个展馆,展示了扶风县特有的历史文化、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体现了宝鸡市的周礼文化之乡,如马援、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

(3) 利用景观小品展现地域文化

景观小品的营造过程其实是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剖析、表现、提纯的过程,反之地域风情常常也是通过景观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为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景观小品的设计亦应如此,与本地区的人文风情达到一个文化融合的层次。如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中心的主题广场和凤凰雕塑展现了青铜器文化和宝鸡凤凰这一城市形象。

四、 结语

通过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体现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1)从人类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园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绿色空间,更是一个满足人类需求的绿色场所。城市公园设计,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协调,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园。

(2)从生态的角度研究,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现代城市中的人们逐渐开始遗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在认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营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绿色空间。城市公园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创建一个真正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公共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今琪. 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曹峰.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篇6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当今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先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把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的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

本文从很多成功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的案例中,并就“什么是生态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的手法。

1.分析场地特征

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亦即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的状况,所有细微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所涉及区域都是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在生态设计中,节约的设计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设计不至于脱离场所的个性,从而保持其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地域性的延续

所谓“地域性”生态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生态景物或生态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生态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生态空间场所。

在法国苏塞公园中,视线所及之处,林间宽阔的园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构成法国传统的平原上的树林景观。巴黎雪铁龙公园的空间布局有着尺度适宜、对称协调、均衡稳定、秩序严谨的特点,反映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自由与准确、变化与秩序、柔和与坚硬、借鉴与革新,既异乎寻常又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原则来对全园进行统筹安排,雪铁龙公园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空间等级观念,沿续并革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

图:巴黎雪铁龙公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师吸收融合国际文化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断不能离开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将传统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 ②将传统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并赋予其新意,创造性地再现传统; ③尊重地域传统、环境和文化。

3.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遭到破坏,系统功能紊乱、减弱甚至丧失;景观机理悄悄发生着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衰退;城市涝灾的发生;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生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标本,研究分析在大环境下,长期时间下,形成既有生态景观的原因及特点特征,通过这点特点特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形成的机理做以总结,在城市生态设计中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与地域相适应。为营造一个舒适、宜人、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以此达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4.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兼顾观赏性和科学性,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基础,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注重植物生态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同时利用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和小气候条件的深刻了解,将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在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保留了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 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以达到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图: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生态廊道,实现了生态水岸与人工自然的重塑。三里河曾是迁安市城区的排污通道。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河床淤积。由于滦河水位和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三里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段干枯,河床,河流流域的植被生长不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2007年委托“土人”设计,进行了三里河生态廊道的改造设计。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 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本项目从生态设计出发成功保护和改善了三里河河道的水资源环境,值得设计同行和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图: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6、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周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篱,生态,美学,实用性

 

0.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居住环境的创造也从未停止过,园林景观早已经摆脱了观赏价值的局限,更多的趋于美化城市和改善居住环境。其中绿篱在园林景观中扮演着美学点睛的作用。与西方园林景观相比,中国的传统园林更倾向于“浑然天成”的自然性,从而对景观植物的选取往往是具有一定生长特点的,而很少采用人工修剪的绿篱。随着园林设计中国际化元素的增加,以及对国外经典景观的借鉴,绿篱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并成为美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论文参考。

1.绿篱与生态城市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生态美,体现了人们在喧嚣都市生活中对山林之乐的向往和返璞归真的自然生存需求。园林景观的作用在于平衡自然与建筑之间的美学平衡,满足人们的视觉和生活感知需求。随着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已经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路桥丛生,从而更激发了人们对生态城市的渴望。论文参考。通过园林景观的点缀,可以平衡发展与原始的矛盾,改变城市风格,回归局部的生态环境,还给人们视觉中的绿色。绿篱逐渐替代了一些自然的灌木、人工栅栏等,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实现了美学与功能性的统一。 [1]

2.园林景观绿篱种群结构合理性研究

园林景观的绿篱配置中,常常需要群植栽培,如何保证绿篱生长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园林设计理念中的景观效果,就需要潜心研究绿篱种群的合理搭配。种群结构合理原则是从绿篱植物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规定植物的合理配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密度合理

绿篱与所有的植物一样需要个体的生长空间,也就是生态密度。密度过高,会对绿篱自身的生长产生影响,降低绿篱对光和地面的生长利用率,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和水,还有土地带来的营养,因此合理安插绿篱密度,是绿篱成活和生长稳定的基础。[2]

2.2性比合理

绿篱植物中的雌雄异株栽种,需要满足合理的性比条件。绿篱种群的繁殖能力直接受到栽种时异性植物比例的影响。性比合理,可以有效的保证种群繁衍的持久性,增加绿篱景观的使用周期。

2.3年龄结构合理

绿篱种群离不开新生和死亡,年龄结构的饿合理安排可以有效的抵消新生和死亡交替时的绿篱变化。通过控制对各个年龄级别的绿篱植物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来掌控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绿篱种群的影响。通常,种群中各年龄级所占比例从幼龄到老龄构成年龄金字塔模式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增长种群,稳定种群,衰退种群。[3]

2.4种群空间格局合理

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绿篱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通常按照实现设计的方案,大致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三种类型。其中聚集分布是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的,也是相对最稳定的群落布局,其形成原因与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均匀分布类型多见于人工栽培种群中,其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差,对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

3.绿篱的运用实例考证

3.1对广场的装饰作用

以浦东世纪公园的景观装饰为例,世纪公园规划面积大,中心活动区常常用来进行湛蓝和文艺表演,所以铺装下沉广场尺度也比较大,根据广场的实际环境和建筑风格,对周边的台阶线条采用了绿篱装饰,用来突出层次的丰富,避免过于单薄,缺乏景观美感。加上尺度较为宽厚的面状绿篱并适当地点缀上黄杨球绿篱和月季等草花后,整个广场景观效果的层次感大为提升,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3.2 各种娱乐区域及不同景观空间的分隔与围合

很多公园采取绿篱分隔空间的作用,对景观空间和活动空间进行划分,提升了公园的使用性。从杨浦森林公园的绿篱应用可以看出,设计者利用绿篱对区域划分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绿篱的不同高度对环境心理及视觉的影响把握了空间的私密性和开敞性。如儿童活动区及其他热闹区域用矮绿篱界定区域,较为安静的景观休息空间用高绿篱加以控制。论文参考。另外对于游乐设施区的划分也充分利用了绿篱的高度错落,提升了设施环境的娱乐氛围。。[4]

4.结语

绿篱是伴随着人类的居住历史而产生的古老设施,在人类的生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从古至今,绿篱的材料,形式,功能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防御、保护、分隔、美化是绿篱永恒不变的主题,它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将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卉荣.绿篱的配植与造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9,(2):123-125.

[2] 张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0-14.

[3] 牛立新.关于绿篱的几个问题[J].中国园林,2009,(1):29-31.

[4] 俞孔坚.景观的生态设计原理与案例[J].生态学报,2009,(2):35-37.

篇8

关键词:公园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规划特色

引言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还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景色,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很早以前,人类就认识到自然景观的精神愉悦作用,并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到了现代,生活在拥挤嘈杂城市中的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静感受,使他们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舒缓紧张工作的压力。现代的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园林,为城市里的人提供了一片视觉和心理上的“绿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在人工环境中再现自然,在中国漫长的园林建造历史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例如通过对各种形式石材的组织堆砌,形成千变万化的叠石掇山造型,以此来象征自然山岳的各种形象;又如通过精心开凿的各种动、静水体,象征自然界的河、湖、溪、泉、瀑等。所有这些手法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以此向人们传达自然环境的意向。现代城市公园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必然会承载一些城市的功能。加上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城市公园相对传统园林来说要具备更多的功能,势必会影响到公园的景观塑造。但不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如何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满足新的功能的前提下塑造人化自然景观,是本次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公园环境与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既体现在参与建设公园的各部门或集团之间,又体现在整个公园的运作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景观设计和建成的效果之中。限于论文主题,在此仅涉及整体性的形体环境方面。整体性形体环境的一切组合都应该是支持人的想象,合乎人的行为。

1.2 因地制宜原则 即: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运用;规划应顺天应时,新的设计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将阳光、地形、水、风、植被等能流、物流的流通过程融合在所设计的景观生态过程内;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景观设计中给予体现;景观、建筑小品和构筑物的设计考虑到地方的审美习俗与使用习惯;注重园区内古迹和纪念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场所感的景观开发;在尊重地方传统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对时尚游乐方式的需求。

1.3 和谐、发展的原则 公园景观的设计要讲求其自身的和谐性、人与动物及景观之间的和谐性、景观设计自身所反映的文明健康性,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衔接良好的和谐景观,进而营造出一个人与动植物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

1.4 以人为本的原则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根据当代人类的行为心理特征,自觉地为人类的发展寻求一个美好的、适宜生存的空间。

2 园林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依据

2.1 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环境设计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2.2 社会需要 园林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2.3 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定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2.4 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

3 规划特色

3.1 节点式布局、主次分明、节奏适宜 公园在景观序列的安排上, 采用节点式, 即每个景区都有一个主景作为重点空间, 围绕主景再有序的布置其它景点, 使各个点与缓动空间的设置变得和谐、有序, 富于节奏之变化, 避免了因序列饱和而产生的节奏上的反感。在处理主景的重点空间上, 在突出主景地位的同时, 着重于环境氛围的烘托。不仅在主景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其个性, 而且在其特定的环境意象之塑造上, 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3.2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环境特色 水体在自然中的势态声貌, 会给人们以无穷的遐想和艺术的启示, 把自然中的水引进人类的生活, 并用水的艺术形态来丰富和补充人类环境, 加强园林景观的意境感受, 是极富表现力的构景方式。中国园林造景更有“ 造园必须有水, 无水难以成园”的说法。园林中只要有水, 就会显示出活泼的生气。

3.3 游览方式丰富多彩 浏览线是联结各景区的连续空间链。一个有序列、有节奏的安排, 可使人赏心悦目, 主次分明。而游览的方式,同样也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经历, 留下深刻的回忆。以步行游览和游览车游览为主, 可以使游客在陆地自由活动, 到达任何一个景区。这是一个基础。而最具特色的是游览船游览和空中游览。为了充分利用水景, 我们沿湖开辟游览路线, 沿岸各景区开阔处设停靠点, 这样游客可以从湖上观看异国风情。同时, 空中轻轨游线有一部分伸人到水中, 从而拓展了游客的游览视线。

3.4 积极参与、增加娱乐 目前, 国内主题公园的参与性活动, 很多以被动的形式出现, 如观看各种演出等, 而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来说少一些, 使游客难以得到满足。若要达到游乐的目的, 游客必须积极参与, 其提供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娱乐大大超过了视觉刺激。如今, 人们旅游的心理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观光向参与转化。所以, 参与项目的设置也是特色的表现。因此, 在设计中我们有意增加了主动参与的活动内容, 除巡游汇演、剧场演出、古代交通工具游览、儿童游戏场等参与性活动外, 还特辟有休息娱乐活动区, 设有果园、野炊、俱乐部、泳池、水上活动中心、特色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主动参与项目, 增添了娱乐性。

篇9

关键词:街头景观;景观元素;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街头绿地指城市道路用地除外,沿街布置,面积不大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转盘,花园,广场均为街头绿地,其主要功能是装饰街景,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为游人及附近居民提供游憩、娱乐场所。

1 我国城市街头绿地景观的发展现状

在1985―2001年我国公园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组成分子,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期的城市街头绿地是由新区开发而形成,或者旧城更新而形成“装饰性绿地”和供人活动的“街头休息绿地"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街头绿地,这些绿地虽然数目众多,但却分布不均;并且这些绿地的景观设计大多数都以绿化为主,结合布置城市雕塑或其他环境小品,景观效果较差。尽管当时有学者提出景观设计应该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绿地系统平面构图,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观,以达到美化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街头绿地的研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直到2002年,建设部下发的分类标准明确了街旁绿地的属性,街头绿地的建设工作进入了新的。一方面,在设计手法的应用上,首先运用良好的视觉设计,外部空间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其次利用良好的视野。另一方面,延续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设计观点,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2 街头绿地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

(1)城市美化。街头绿地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具有自然和艺术的双重生命力,与亭台楼阁、山石水体等相映衬,更富有生机活力,给人们以静谧之感,令人心旷神怡。一个好的绿地景观设计是装饰城市开放空间的有力工具,它用绿树、鲜花等避开了城市的车流喧嚣,给城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形象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在钢筋混泥土的丛林中营造出人性的空间。

(2)文化名片。由于全球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景观面临重大威胁:城市个性与特色逐渐消失,城市风貌日趋雷同。所以城市在设计街头绿地景观时可以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人物等元素融入其中,从而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

(3)娱乐休闲。城市街头绿地大多小而分散,成为人们散步、运动、交流的主要地方,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休闲空间和良好的环境设施,是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的最佳场所。而这些活动不仅使得城市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城市本身更加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4)生态保护。城市绿地有“城市的绿肺”之称,它具有释放氧气、杀菌减噪、减轻风沙污染、净化城市空气、蒸腾吸热、缓解“绿岛效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 经济的高度增长,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 利用绿化景观设计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5)防灾避难。当城市遭遇到如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街头绿地能够成为市民紧急疏散和救灾的通道,其中的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还能作为居民的临时居住点。且大量的街头绿地还能有效的降低建筑密度,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并能对火灾等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

3 街头绿地景观的规划原则

(1)人性原则。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景观设计的关键。由于街头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群体,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街头绿地从功能、风格、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样化设计,以适应人们不同的需求。

(2)生态原则。重视自然与环境,规范资源开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

(3)美学原则。街头绿地景观空间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景观体,包括地形、植物、水体、景观小品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复杂的组合,运用 “点、线、面”的手法来实现景观空间的营造,并通过材质、色彩、造型、质感之间的交错运用,使景观的布局效果更加美化。

(4)个性原则。街头绿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周围环境、附近建筑物的风格及使用性质、绿地的功能要求等确定布局的形式和设施内容,同时也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建设文化城市,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 使城市的绿地景观更具特色。

(5)经济原则。很多地方政府在绿地景观设计师盲目追求“档次”, 提出“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庭化”、 “绿地观赏化” 等设计手法,给城市的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绿地景观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经济水平,为市民带来真正的福利。

4绿地景观元素的具体应用

本文以南通市小游园的设计案例来说明景观元素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具体应用。

南通市规划城市综合体共10处,主要布局在片区级以上商业中心,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相衔接。将城市综合体建设作为打造各新区形象、聚集人气、带动新区发展的重点工程。而且南通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创造更便捷更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街头游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在若干个重要节点处,布置因地适宜的小游园,下面将例举其中一个游园的建设,阐述景观元素在游园中的运用。

(1)小游园的总体规划

本文中的小游园位于崇川区五一路西、钟秀东路南侧,总面积为7564m2。经过现场勘察及对上位规划的理解,本游园北面为工厂地,西侧为商业办公用地,东南面为商业用地(主要经营“五金器材等)。为了化解略带严肃的用地特性,本次设计采用了曲线为丰要元素,以柔美的曲线贯穿整个园内。加上廊架、坐凳等景观元素的合理放置及乔花植物的运用,使周围使用者在园内得到身心的放松,解除一天上作的疲惫。

图2:小游园的总平面设计图(1.景观矮墙2.樱花径3.景观廊架4.阳光草坪5.台地雕塑6.镂空景墙7.入口广场)

(2)小游园的绿化设计

小游园的绿化设计如图3所示,把小游园分了三大绿化区,并配种不同的植物,增强了小游园的绿化效果。

图3:小游园的绿化设计

生态隔离带――朴树、栾树、青冈栎、香樟、银杏、重阳木、国槐

疏林草坪带――百慕大、合欢、马褂木、樱花晚樱、乐昌含笑

台地景观带――果岭草、白三叶、福禄考

(3)给水系统设计:

小游园的水源来自由市政府管网水,设计范围内有公园内小建筑给水、绿地灌溉及喷泉给水,主管管径为DN100。主管选用木工程给水管材及管件选用HDPE管,热熔连接。绿地灌溉用水采用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选用固定水栓进行灌溉,接上软管后进行手动灌溉溉,即插即用,即拔即止。

针对雨水,本工程采用雨污水流制排水系统,雨水通过雨水管就近排入公园附近的水体中。规划区内道路的雨水管沿道路中线布置,雨水管选用高密度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规格为DN300,管网始端埋深不越过0.7米。

(4)专题设计

铺装设计

图4:小游园的铺装设计

广场铺地主要采用颜色:米黄、灰浅、深灰、褐色;

原路铺地主要采用颜色:深灰、砖红、浅灰;

木质铺地主要采用颜色:深咖啡、浅咖啡、本色;

透水转铺地主要采用颜色:砖红、米色、深灰。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景观小品与设施在景观环境中表现种类较多,具体包括雕塑、壁画、艺术装置、座椅、电话亭、指示牌、灯具、垃圾箱、健身、游戏设施、建筑门窗装饰灯等。

图5:小游园的景观小品意象设计

灯具设计

夜景照明在用灯光的手段突出小游园设计的主旨、充分展现各种元素在夜间魅力的同时,环保和节能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为此,在灯具选择上我们全部选用节能光源和高效灯具。

图6:小游园的灯具意象设计

景观构筑物设计

小游园的廊架依弧形园路而建,为市民提供遮阴休息的场所。廊架顶面造型灵感来源驰的车轮,抽象简洁,与游园周边汽修汽配相契合。

图7:小游园的景观构筑物设计

5结语

景观元素包括了构筑物、绿化、小品及配套设施等等,如何将这些元素合理的创新的在项目中运用,我们通过上述案例阐述景观元素是个有机的联合体,不是个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衬托,并形成宜人宜景的空间环境。街头游园虽然小,但是承载的功能作用非常重要,从以民为本出发,利民便民,并为城市创造生态园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硬件条件,我国街头景观的发展比较晚,城市的街头绿地景观布局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的景观布局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永进,霍宇红,马燕琼,张伟.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

[2]杨媛媛.谈园林城市绿化作用与效益[J].民营科技,2011(9).

[3]朱亚楠.街头绿地的景观设计[D].合肥工学大学硕士论文,2007(5).

篇10

【关键词】社区景观;生态空间;生态社区

社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自己居住地社区度过的,社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社区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能否做好社区环境,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区的质量和档次。

随着住宅商品化,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注重在楼盘中注入企业文化内涵,强调鲜明的品牌特征。这种文化特征贯穿整个社区的规划结构、建筑风格及景观特色,使这三者一致且相得益彰,共同体现社区文化及场所精神。一个有特色的楼盘往往有一个点睛的命名,而这一名称也会与建筑及景观风格相呼应。东方情调的建筑往往配以东方传统园林,而欧风建筑则有欧式园林相称。但这只是少数楼盘,大多数的开发商在起初阶段时常常是只忙着卖房子,等到快卖完了,才想起景观设计,然后拿着户型去找景观设计公司。事实上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规划不是分阶段完成的,而是综合考虑、合理配置的结果。

设计一个好的景观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生态、审美和游息。生态,即要求社区植物配置应有层次感,所有的景观设计要贴近自然,让使用者能感受到移步换景和一年四季的更迭;审美,即在营造社区景观时,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亭台轩榭、假山小品、小桥流水等景观的建设中,让使用者在亲近自然之时受到一种文化气息的熏陶;游息,即社区景观营造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其打造成可观、可行、更可栖的境地。

社区生态设计的目的是改善社区的生境质量,恢复因过度使用和忽视而日益恶化的景观。绿化是生态设计的主要方面,做好绿化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步往往被忽视。要知道,对土壤状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以后的经营管理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选择树木和其他植物时,要选择对城市不良环境抗性强的种类。此外,在选择树木时,要选择多个树种,而不是单一树种,增强美感效果,改善生境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

社区景观的生态效果和艺术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社区环境,必须选择好植物的种类。要根据社区内外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规划、防护功能等因素,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保护作用的植物进行规划,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单位面积的绿量,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

社区景观是工人们娱乐休闲所用,公众可以接近,不仅仅是绿地,更不是以观赏为主的保护区域。随着人口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社区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社区公共空间不仅要为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娱乐休闲的场地,还要为老年人着想。社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即应着重塑造社区的“院落空间”、“绿色景观”、“功能绿地”等多层具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所。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昆虫,老人们则能有个歇脚的地方。

目前许多社区的景观从设计到实施都存在较多的不足和弊端。第一,功能性差。许多社区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而是侧重于表现外表的美观,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第二,经济性差。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加大了投资成本,增加了后期的管理维护费用。甚至在一段时间后,无力维持以至荒废。比如我们的社区水景。数年之后,有几个池塘还是清澈见底,又有几个人工喷泉还在喷水呢?第三,生态性差,许多标榜生态的社区,将社区绿地用中央公园的形式来体现,形成“绿地公园化”,忽略了居住者享受绿色的自然化追求。许多社区只有一个大的绿地空间,为的是突出公共观赏价值,但是拉大了绿地与大多数住户之间的距离,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也不利于住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社区景观,按照不同的现状,只需稍加改造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1)只有地砖铺地的社区广场。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社区公共空间,通常以雕塑或是花坛为中心,周围辅以草坪或是灌木,作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明显的缺点就是生态作用差,仅以人工景观作为装饰,显得过于空旷和规矩,公共观赏价值不高。针对这一类的社区空间,我们可以揭掉广场上的部分地砖,种植树木,并在树下设长椅或是石桌石凳。这样既保留了开敞的活动区域,又增加了广场的生机。通过植物的自然分割,在原本纯人工的广场中圈出许多小的自然区域,辅以桌椅等服务设施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提供活动休息的场所。

(2)有大片草坪的社区空间。一般是社区整体设计追求欧洲风格时会采用这种模式,由于草坪的特殊性,为了避免踩踏引起草皮的破坏,社区管理者往往在草坪中立上警示标语。使人们望而却步,这样一来人们活动的空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了。另外,据科学分析,10的乔木所能提供的碳氧平衡,草坪需要25才能达到相似效果。至于其他如吸烟、滞尘等功效,草坪更是比不上乔木。因此从生态的角度,我们也需要对这类空间加以改造。首先要在草坪之上加种乔灌木创造植物群落景观,既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根据社区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水系,形成有山有水有林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铺设几条石板路或是木栈道,使人们既能进入绿色之中,又不会对绿地造成伤害;做一条旱溪,在旱季可以起到石板路的作用,人们走在上面还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在雨季,便形成一条小溪,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又可以迅速将地表水引入绿地,既美观又经济。

社区景观的设计与改造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对当地的气候、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了解的程度。因地制宜,才是一个成功设计的基础。由于个人经验及时间的限制,只能讨论社区景观设计与改造的一些表面问题,未能就某一特定实例深入探讨具体问题,但是,在准备此篇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几本景观类著作及案例的学习,颇有收获。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实际接触一些相关工程,对景观设计及改造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福智.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