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0: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莫言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莫言散文

篇1

既然答好题目的第一步是准确理解文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呢?我们一起来解读下面这篇散文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⑴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天气虽好,但风如刀割。注意作者使用的修饰词语,早春前用“清寒”来修饰,灿烂前用“有些”来限定。读完后,你是不是已被作者带入了一个余寒尤冽的早春?)

⑵滩下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做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主角开始登场,原来是滩下的一片芦苇荡。这般寻常之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作者大书特书呢?身处寒冷之中的芦苇,表面上只能听凭寒冬摆布,但是内里它们仍然在苦苦坚守。划线的句子我们是不是应该重视起来?生命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注意本段中“人称”的变化,从“它们”到“你”,有什么不同?)

⑶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此段中作者承上阐发自己对芦苇的钦佩之情。注意划线的关键词句。作者由芦苇引发到一切生命都在采取各样方式来顽强地越过生命的冬天。)

⑷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有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芦苇是如此地褴褛枯衰,令人不忍目睹其衰老。本性虽顽强但仍抵御不了酷寒,风中摇曳的芦花也是这般地无可奈何。)

⑸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作者由物及人,人生如芦苇一般也有很多无可奈何。但人与芦苇一样仍然在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与信心。)

⑹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这一句让人想起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脚下泥土松散,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作者释然后周围的景色也顿时明媚起来,一扫之前的肃杀之气。)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并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人与芦苇在越过生命的冬天后,在明了洞悉一切后,在明白自身的价值和崇高后,才会超然物外,宠辱偕忘。)

⑺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净化解脱后的“我”原来才是真正的“我”,因为这样的“我”没有在红尘中迷失自我,坚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

⑻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苇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新生的芦苇所代表的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新人生方式无可抗拒地来到世间,而旧的生命即将消亡。其实生命永远不会消亡,但新生芦苇何尝不是苍老芦苇生命的延续?)

⑼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选自《品味书香》)

(新旧更替是世间万物的必然。)

阅读策略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后,对于理解文意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我们试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粗知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这是我们在第一遍阅读时应该完成的任务。浏览文章内容时速度宜快,把握大意即可,为后面进一步研读文章做准备。

通览这篇文章后,我们明白了作者的走近芦苇,其实就是理解了芦苇的生命本质,并且作者由物及人联想到人也如芦苇一般,面对生命的严冬,守住了自己的本性,感悟到生命世代衍生,生生不息的哲理。

二、精研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情真意切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怎样把握作者情感,细心揣摩作者语言是最有效的途径。

哪些语言需要我们着重研究?是文章题目,段落中的关键词句。这些语句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

三、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得有意识地积累散文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

把握文意并不代表你一定能答好题目,我们来试试下面这几道题目。

阅读训练营

阅读《走近芦苇》,完成1-4题。

1. 结合全篇,请你谈谈对文题“走近芦苇”涵义的理解。

2. 第⑸段中写到“我们……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请结合全文思考,作者认为的“人生的冬天”具体指的是什么?

3. 作者走近芦苇后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

4. 品析第⑻段,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走近芦苇”不仅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所探究到的芦苇的内在精神。这种走近,不仅是躯体上的亲近,更有思想与心灵的亲近与理解。

2.是指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或是身处没有荣誉的寂寞中,或是遇到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

3. ①环境力量的强大,感悟到生存的困窘,人生有许多的无奈。②固守人的本性,要有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③领悟到人类的传承与发展,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

4.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那是”、“那就是”两组排比,增强了气势,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芦苇的笋尖”比作“宣言”、“生命”、“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揭示了芦苇的象征意义(或比喻意义),深化文章的主旨,由对人类个体生命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的感悟。

1. 表述答案时应尽量做到准确,简洁与流畅。

篇2

这篇权威的综述文献发表至今已过去了17年,关于新产品扩散的模型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尝试对1990年以后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的新进展作一次总结,并参照上述文献中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导意见,分析研究现状的优势与不足。

1990年以来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大的方面:①对Bass模型的改进和扩展;②脱离Bass模型体系构架全新模型。

1新产品扩散的改进扩展模型

Bass模型是新产品营销研究的主要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依然垂青于对它的改进和扩展。

1.1加入营销组合变量

近10多年的研究综合了价格和广告因素对扩散的影响,同时增加了推销渠道的作用研究。

(1)价格和广告1990年以前的研究是将二者分开,单独研究其中之一对扩散的影响。因为价格和广告的变化均可刺激市场潜量,所以1990年以后将二者一并引入模型的研究更有意义。BASS等提出了一个包括价格和广告2因素影响的广义Bass模型:

式中,f(t)表示t时间的新产品采用率;F(t)表示t时间的累积采用率;p、q分别是外部和内部影响系数;x(t)表示价格和广告的影响;P(t)=P(t)-P(t-1)表示价格的变化;V(t)=V(t)-V(t-1)表示广告的变化;β[,1]、β[,2]分别为价格变化率的参数和广告变化率的参数,分别表示价格和广告每变化1%时对x(t)的影响程度。当价格和广告保持不变时,上述模型就变成了Bass模型;当营销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广义Bass模型比Bass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数据。

(2)推销渠道研究分别集中于传统渠道和在线渠道2个方面。

JONES等研究了传统渠道新产品的扩散,并假定对任何新产品的采用有2种渠道:零售商渠道和消费者渠道。采用新产品的零售商的数量取决于消费市场潜量。结果表明,即使消费者的采用曲线是指数的,如果开始的销售水平有限,消费者的采用模式也是与Bass模型相似的S型曲线。

RANGASWAMY等研究了基于在线渠道数字化环境下Bass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在线渠道,创新的市场潜量、模仿系数和创新系数将变大,导致销售增长和采用加速。作者认为在数字化的环境里,好产品,如果有正面的口头传播将会比传统渠道更快地取得市场成功,反之坏产品加上负面的口头传播也会比传统渠道更快地走向失败。

1.2竞争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一个新品牌对同种类其他品牌扩散的2种影响:①增加了这个产品种类的全部市场潜量;②它加入同一市场的竞争,因而减缓了现有品牌的扩散。同时认为价格、广告等营销变量的变化引起品牌扩散响应的敏感程度也随竞争品牌的进入而发生变化。

MAHAJAN等对相机市场的建模实证发现,柯达从一个以前品牌的潜在购买者中得到了超过30%的市场销售量,同时也导致了市场膨胀。PARKER等发现一种甜点很强的品牌效应,在竞争影响下独立扩散。它的消费者对其他类似品牌的试销给予了完全负面的影响。KRISHNANT等对移动电话行业的品牌销售数据建模发现,新品牌进入的2种影响是分开的:在一些情况下增加了同种类产品的市场潜量;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加快或减慢了同种类其他品牌的扩散过程。

1.3引入供给约束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分析采用模式的改变和等待采用者的决策上,并将企业运作计划和销售研究融合起来。

JAIN等[9]认为在供给约束下,存在消费者不能及时买到新产品的情况,于是出现等待采用者,即采用过程为上述3阶段模式。其模型

式中,A(t)表示t时间末等待采用者的数量;N(t)表示t时间末的累计采用者数量;c(t)是供给系数;m为市场潜量,其余字母意义同上。其中c(t)A(t)=dN(t)/dt表示t时间供给约束对实际累计采用率的影响。模型表明等待采用者数量的变化率随新的采用者(由等待采用者和实际采用者对潜在采用者的影响而产生)的出现而增加(由模仿系数q[,1]和q[,2]分别反映),随等待采用者向实际采用者转变率的增加而减少[由c(t)A(t)=dN(t)反映]。

而采用者总数的动态增长则描述为

但是,作者将延期交货量假定为生产量的增长,将等待采用者假定为始终满意的等待着而不会中途取消购买的需求者,这些假定在实践中未必成立。

HO等[10]允许一些等待采用者在某一时点之后放弃他们的采用决定。作者使用优化控制理论建模,允许库存和供需变化。在面临是立即出售一单位产品还是推迟销售以备将来的短缺时,结论认为公司应立即销售,理由是即时现金流的时间价值超过对需求加速的限制。

1.4补充性产品的影响

补充性产品包括共生的补充性产品和衍生的补充性产品。共生的补充性产品是指一种产品无法离开另一种产品而独自扩散,且二者重要性大致相当,因此又称共生性产品或互补性产品。如电脑硬件与软件。而衍生的补充性产品是指在某些创新主产品出现后会带来某些补充性或衍生性的副产品。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二者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主产品可以不依赖于副产品而独立扩散。如电影和录像,手机和小灵通。这是一种一方对另一方有间接外部性的市场。

BUCKLIN等[11]建立了一个检验2种共生性产品(产品条形码和扫描器)共同扩散的模型。作者发现二者共同扩散且相互的影响力并不对称,其中一个产品对另一个产品的扩散有更大的影响。GUPTA等[12]分析了数字电视的扩散。作者将共生性产品提供者(数字程序供应商)的响应作为数字电视消费需求的函数和外生变量,将消费需求的概率模型和共生性产品响应模型综合起来建模,结果表明数字电视的消费需求依赖于电视产品的硬件和软件特性。

对于连续发行的产品,如电影通过影院和录像出租发行就变成了2种产品的扩散。LEHMANN等[13]分析指出这种发行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确定不同渠道发行的最佳时间。一种渠道发行太晚会减小来自另一个渠道发行的营销影响力。作者断言最初产品的销售(如电影票房)有助于预测后续产品的销售(如录像出租),并对录像发行的最佳时间提出了建议。SHOCKER等[14]则引用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竞争的例子说明,一个最初是补充性的产品,随着新的市场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变成竞争性产品。

1.5产品更新换代的影响

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采用者的跳跃行为、多代产品扩散的相互影响及其对价格变化的敏感性,以期弄清楚影响的性质、预测多代产品扩散和制定新一代产品上市的最优决策。

NORTON等[15]将他们以前的新产品更新扩散模型应用扩展到电子、医药、消费和工业品行业,这个模型

{F31S2146.jpg}

MAHAJAN等[16]建模说明使用者会跳过一代产品而去购买较新一代产品的跳跃行为。作者分析了耐用技术品连续几代的采用和替代扩散模式,建议对新产品上市采取“立即,或者成熟期”原则,即对于新一代产品的上市,公司的最优决策是要么尽快上市,要么等到上一代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再上市。KIM等[17]建模分析指出一代产品的市场潜量不仅要受到来自另一代产品的技术替代的影响,也要受到其他种类产品销售的影响。作者应用香港无线通讯市场的寻呼机、手机和第二代无线电话的动态增长数据的实证表明,最早上市的寻呼机对手机的市场潜量有积极的影响,而手机对寻呼机的市场潜量有负面的影响,第二代无线电话作为补充性副产品对前二者的市场潜量都有积极的影响。另外,DANAHER等[18]分析了在连续几代的技术更新产品扩散中,营销组合变量各自独立的影响,指出在欧洲手机行业中价格变化可以引起2代产品在扩散中相互影响。

1.6考虑成倍购买和“试用—再买”的情况

Bass模型只考虑每个采用者采用一单位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考虑重购问题,其后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一次成倍购买问题。

STEFFENS[19]用市场潜量动态的Bass模型对第1次单位产品采用者建模,分析了耐用品成倍购买问题。因为外部的影响和以前的成倍购买者的影响使第1次单位产品采用者变成成倍购买者。第1次成倍购买模型

式中,M(t)表示t时间第1次成倍购买者的累积数量;N(t)表示t时间累积采用者数量;П[,1]表示第1次单位产品采用者占全部采用者的比例;a[,1]、b[,1]为2个参数,分别代表外部和口头传播对第1次成倍购买者的影响。

作者认为第1次单位购买者后续的成倍购买往往会多于2个单位,后续的成倍购买者的上限可以处理为成倍购买者数量的一个固定比例。后续的成倍购买模型

式中,Q(t)表示累积的后续成倍购买者的数量;П[,2]表示后续成倍购买者的比例;a[,2]、b[,2]为2个参数,分别代表外部和口头传播对后续成倍购买者的影响。这个模型描述了成倍购买的过程和规律,但是没有详细说明推动这种成倍购买过程的内外部因素。

HAHN等[20]分析了制药行业“试用—再买”的扩散过程,建立了一个4阶段模型。这4个阶段包括非试用者、试用者、试用后不再买者和试用后再买者。作者发现营销努力和已采用者的口头传播影响试用,而产品质量、营销活动和对市场熟悉程度影响重购率。

另外,在引入时变参数方面,唯一的扩展是改变Bass模型中已采用者的影响是同质的假定。SHARMA等[21]提出了一个非一致影响的扩展模型,在这个模型里,不仅已采用者的影响各不相同,而且已采用者对近期的影响大于早前的影响。

另有一些研究者还分析了跨国社会系统的异质性、世界主义、妇女运动、迁移、不同国家大众媒体的可靠性、不同的文化和学习环境等跨国扩散变量对新产品世界范围扩散的作用。

2新产品扩散的新架构模型

一些研究者认为以Bass模型为平台的研究的最大局限是,理解产品扩散仅仅依赖于传播过程,而实际扩散还依赖于营销战略和采用者的购买力及其异质性等因素。为此,他们放弃了Bass模型这个平台,从全新的角度提出新的模型。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2.1购买力驱动扩散

Bass模型假定所有想买的人都能同等地买得起新产品。消费者之所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是因为他们知晓产品的时间和渠道不同。而考虑购买力的扩散模型认为采用者的支付能力是有差异的。GOLDER等[22]指出大多数消费者早在购买以前就了解新产品,但是高的价格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购买力是新产品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作者将新产品销售作为价格、收入(购买力)、消费者情绪和市场表现的函数来建模,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的形式:

式中,S表示销售量;P表示价格;I表示收入;C表示消费者情绪;M表示市场表现;e是残差,表示影响销售的其他因素;、ε则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这个模型拟合数据不如Bass模型好,但是对于新增的观测数据它表现得比Bass模型更稳定,而且能够给出更好的来年预测。

HORSKY[23]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分布,将有购买力的个体定义为合格个体,认为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人购买产品。其销售模型

式中,N是市场潜量。作者对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那些口头传播很弱的产品种类的扩散,这个模型的拟合数据好于Bass模型。最后作者给出了决策建议,认为当存在弱的口头传播时,专卖者应采用价格撇脂战略;当存在强的口头传播时,应采用价格渗透战略。

2.2战略驱动扩散

这部分的研究是用模型来解释一个公司对诸如市场进入、营销组合的努力和定位的选择。

DEKIMPE等[24]分析了数字通讯发射机的技术采用的2个阶段:①创新的首次利用和它在一个国家开始推广之间的时间;②创新被引进到一个国家和它被充分采用之间的时间。作者分析了经济、社会人口统计因素、设备安装的基础条件、创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国际经验以及使用的方法等对创新扩散的影响等。指出政府或中央通讯单位在管理和建立标准方面是一个关键的决策者,并有可能极大地影响到产品扩散(无论是迅速达到充分的渗透扩散,还是呈现出更加渐进的S型扩散路径)。

VANDENBULTE等[25]建模分析了社会影响和药品公司的营销努力在赢得医生采用方面的作用,发现是营销努力而不是传播影响了扩散过程。BRONNENBERG等[26]对比萨饼生产商进入当地市场的时机、零售商的品牌采用时机和进入的条件进行建模,分析了通过零售连锁店向市场推广的2个比萨饼品牌的扩散。研究不仅说明了考虑空间扩散的重要性,也说明考虑制造商的营销行为(投放市场战略)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夸大竞争传播的影响。

2.3异质性驱动扩散

理论界把研究消费者异质性驱动扩散的模型称为个体水平扩散模型,而研究假定消费者为同质的集合的扩散模型被称为集合水平扩散模型。一些研究者认为消费者是信念更新和异质性的,因此其采用决策是动态变化的[27]。CHATTERJEE等[28]主张消费者是风险规避的,只有当他们对产品性能的预期超过他们能承受的风险临界值和价格临界值时才会采用产品,而且因为消费者的差异使其在所需信息的积累方面是异质性的,他们会根据各自所得到的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更新他们的预期。通过分析预测个体的采用行为,作者建模得到一条扩散曲线,而且模型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Bass模型。

BEMMAOR[29]证明一个集合水平扩散模型可以从改变Gompertz模型(G/SG)的个体水平异质性假设中得到。接着BEMMAOR等[30]又证明了个体异质性的G/SG在预测能力方面的优势。作者认为个体采用的时间是随机的,遵从2参数b和η的Gompertz分布。其累积分布函数

如果α=1,b=p+q,β=q/p,上式即为Bass模型;如果α=0,上式即为指数模型。

实证发现G/SG比Bass模型预测得更好,然而,在新增观测值数据的情况下,与Bass模型相比,G/SG的参数稳定性较差。

SONG等[31]假定消费者对价格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未来预期随着二者的动态变化而改变。认为消费者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选择“买”或“不买”,从而达到预期效用的折现值最大化。作者综合这些个体的采用决策得到一个集合水平的扩散曲线,从而使用易得到的集合水平数据去估计个体水平的决策参数。SINHA等[32]通过将总体分为最终采用者和非采用者,将采用的时间和概率作为个体水平变量的函数来建模,分析了单个企业采用新产品的时间和概率,揭示了个体水平的异质性。CHANDRASHEKARAN等[33]则应用Tobit持续期模型说明了采用量和采用时间的变化。

KARSHENAS等[34]分析了公司等级(rank)、采用者累计量(stock)和采用位次(order)的影响。在考虑公司等级影响的模型里,一旦创新的效用超过某个关键水平或临界值,公司就会采用。如果效用随时间系统地增加而临界值服从某个铃型分布,那么扩散曲线将呈S型。在考虑采用者累计量影响的模型里,假定来自采用的边际收益随已采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获取成本下降,采用者的数量增加,新产品产出增加、价格下降,导致技术采用超过某一点后就变成非盈利的了。在包含采用位次影响的模型里,假设使用新技术会产生第一推动力,则采用新技术公司的回报依赖于它的位次,高位的公司比低位的公司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对于任一给定的获取成本,只有一定位次的公司在一定的点采用是盈利的,由此决定了采用公司的数量。接着作者分析了英国工业CNC工具扩散中公司等级、采用者累计量、采用位次和传播的影响,建立了模型

式中,X是包含了技术获取成本、t时间采用者的累积数量、公司等级、在(t,t+1)期间累积采用者数量的预期变化、价格及其预期变化等因素的解释变量;h(g)表示未采用的公司在t时间采用的条件概率。他们发现公司等级和内生的学习效果在扩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采用者累计量和采用位次的影响很小。

2.4空间扩散

主要考虑产品在空间扩散的模式而不是随时间逐渐扩散。REDMOND[35]主张对一个国内的扩散过程进行空间扩散建模时应假定空间同质性,并断言地区条件和人口统计的差异将导致一个国内不同的扩散率。GARBER等[36]认为借助于复杂的系统分析,通过观察空间扩散模式来预测新产品的市场成功是可能的。在作者的分析中,市场是由个体采用量为元素组成的矩阵,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作者用0代表新产品非采用者,1代表新产品采用者,p代表个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概率,q代表一个个体受到相互作用的另一个已采用个体影响的概率。没有采用的个体在时间t采用的概率

式中,v(t)表示t时间保持强联系的已采用者的数量;r(t)表示t时间保持弱联系的已采用者数量。作者指出对一种获得好评的产品,口头传播和模仿将扩大内部影响,导致采用者群的形成。如果产品失败,内部影响的活动将减到最小,扩散主要归功于外部影响,导致采用者随机分布,因此,一个失败产品的空间分布将更接近于均匀分布。作者使用交叉熵的测量方法将这种产品的空间分布与均匀分布相比较,来预言一种处于推广期的新产品的成功,并认为成功的产品会有一个下降的交叉熵,失败的产品将有一个持续低的交叉熵。

2.5娱乐品扩散

娱乐和信息产品的销售,通常遵循一个指数的衰减模式而不是铃型模式。ELIASHBERG等[37]建模预测了个体在电影娱乐方面的差异。SAWHNEY等[38]将个体看电影的总次数作为决策次数的总和,建立了一个仅仅含2个参数的简单模型,但能给出代表所有的票房模式的3种采用模式,而且比Bass模型的有效预测需要更少的数据,遗憾的是不能解释票房是怎样逐渐扩大的。

随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前预测。ELIASHBERG等[39]假定最初的消费者都处于“未决定”状态,并受到媒体广告和正面或负面口头传播的影响。在广告和口头传播的影响下,有一个从“未决定”到“考虑者”(最终会去看电影)或“拒绝者”的转变过程。考虑者会变成一个正面的或负面的传播者。作者通过建立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了这个状态转变过程。模型的参数有口头传播的频率、传播持续期、考虑持续期和电影发行延迟等,这些参数通过电影预映试验来决定。ELBERSE等[40]主要分析了一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对随后国际市场发行的影响,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市场预测。

另外,研究者也考察了广告、电影评论和电影网站促销在预测票房上的影响。另一些其他的模型考察了与娱乐品销售有关的方面。LEE等[41]和MOE等[42]使用分阶段的贝叶斯方法进行娱乐新产品,如音乐CD销售的上市前预测。

3比较与展望

与1990年MAHAJAN等所作的重要综述相比照,可以看出17年来新产品扩散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些方面的发展是突破性的,另一些方面则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1)在引入更多的营销组合变量建模和实证方面有一些进展,模型考虑了渠道或价格和广告等营销变量的影响。但是只涉及有限的几个变量,而且没有考虑这些变量的绝对水平。未来研究的一个自然发展应该是建立一个融合所有营销组合变量的统一模型。

(2)考虑竞争影响的模型研究有很大的进展,解释了扩散过程随新品牌进入的时机及其所面临的竞争而变化,但是模型并没有说明在新产品市场中是什么引起了竞争的不同影响。

(3)在放宽Bass模型限制性假定的其他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一个方面的改进只解决和放宽了一种限制,管理者和分析者可以使用某一方面改进模型中的任何一个为他们的产品及其种类建模。但是各方面的改进基本上是彼此分离和单独发展的,缺乏一个放宽所有这些假定的统一模型,也就是说新产品扩散的研究至今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另外,如前文所述,这些扩展模型均认为新产品扩散过程的基本驱动力是通过消费者传播的知识扩散过程,而这只不过是推动新产品增长的动因之一。

(4)在对共生性产品捆绑上市的扩散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研究了共生性产品的扩散特征,而且研究了补充性副产品与主产品的共同扩散。其他如市场干预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突破,这2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很少见。另外,关于市场“起飞”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属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范畴,本文限于篇幅不作讨论。

(5)1990年以后最重要的发展是在放弃Bass模型框架,建立新架构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成为新产品扩散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使人们不再局限于扩散的传播过程,对诸如购买力、采用者异质性、战略等作为扩散的驱动力及扩散的空间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并研究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扩散。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成为新产品扩散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其中,基于购买力驱动的模型能够具体地说明价格、收入(购买力)对采用过程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

基于异质性驱动的模型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将个体水平的采用决策作为扩散的主要驱动力建模;同时还可以避开难得的个体水平数据而使用易得的集合水平数据,但是应用集合水平数据实证能否准确判定新产品扩散过程的驱动力令人怀疑。

基于营销驱动的模型发现营销战略的作用往往在传播的作用之上,这一发现有助于避免将新产品扩散全部归功于传播的错误结论。

基于空间扩散建模应用复杂系统分析等技术,有助于从微观层面考察个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助于理解它是如何影响新产品扩散的,但是,模型忽略了传播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购买力、异质性和战略等)的解释力。

娱乐产品模型在理解、拟合和娱乐品上市预测方面比Bass模型效果好,但是这些模型不适合非娱乐品,对所有娱乐品是否具有一般性也还没有得到证明。

(6)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技术方兴未艾。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新兴技术产品的增长必将成为创新扩散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而新兴技术有不同于以前新技术的诸多特点,如高度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毁灭等,其技术的新特征导致其产品扩散也会出现与以前新产品扩散不同的特征和模式,这应该成为未来扩散模型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MAHAJANV,MULLERE,BASSFM.NewProductDiffusionModelsinMarketing:AReviewandDirectionsforResearch[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1):1-26.

BASSFM.ANewProductGrowthModelforConsumerDurables[J].ManagementScience,1969,15(5):215-227.

BASSFM,KRISHNANTV,JAINDC.WhytheBassModelFitsWithoutDecisionVariables[J].MarketingScience,1994,13(3):203-223.

JONESM,RITZCJ.IncorporatingDistributionintoNewProductsDiffusion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1991,8(6):91-112.

RANGASWAMYA,GUPTAS.InnovationAdoptionandDiffusionintheDigitalEnvironment:SomeResearchOpportunities[M].MAHAJANV,MULLERE,WINDY.NewProductDiffusionModels.Boston:KluwerAcademic,2000.

MAHAJANV,SHARMAS,BUZZELLRD.AssessingtheImpactofCompetitiveEntryonMarketExpansionandIncumbentSales[J].JournalofMarketing,1993,57(3):39-52.

PARKERP,GATIGNONH.SpecifyingCompetitiveEffectsinDiffusionModels:AnEmpiricalAnaly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1994,11(1):17-39.

KRISHNANTV,BASSF,KUMARV.ImpactofaLateEntrantontheDiffusionofaNewProduct/Service[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0,37(2):269-278.

[9]JAIND,MAHAJANV,MULLERE.InnovationDiffusioninthePresenceofSupplyRestrictions[J].MarketingScience,1991,10(1):83-90.

[10]HOT-H,SAVINS,TERWIESCHC.ManagingDemandandSalesDynamicsinNewProductDiffusionUnderSupplyConstraint[J].ManagementScience,2002,48(2):187-206.

[11]BUCKLINLP,SENGUPTAS.TheCo-DiffusionofComplementaryInnovations:SupermarketScannersandUPCSymbol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3,10(2):148-160.

[12]GUPTAS,JAINDC,SAWHNEYMS.ModelingtheEvolutionofMarketswithIndirectNetworkExternalities:AnApplicationtoDigitalTelevision[J].MarketingScience,1999,18(3):396-416.

[13]LEHMANNDR,WEINBERGCB.SalesThroughSequentialDistributionChannels:AnApplicationtoMoviesandVideos[J].JournalofMarketing,2000,64(3):18-33.

[14]SHOCKERAD,BAYUSBL,KIMN.ProductComplementsandSubstitutesintheRealWorld:TheRelevanceofOtherProducts[J].JournalofMarketing,2004,68(1):28-40.

[15]NORTONJA,BASSFM.volutionofTechnologicaiGenerations:TheLawofCapture[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2,33(2):66-77.

[16]MAHAJANV,MULLERE.Timing,DiffusionandSubstitutionofSuccessiveGenerat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heIBMMainframeCase[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1996,51:109-132.

[17]KIMN,CHANGDR,SHOCKERAD.ModelingInter-CategoryandGenerationalDynamicsforaGrow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ManagementScience,2000,46(4):496-512.

[18]DANAHERPJ,HARDIEBGS,PUTSISJRWP.Marketing-MixVariablesandtheDiffusionofSuccessiveGenerationsofaTechnologicalInnovation[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1,38(4):501-514.

[19]STEFFENSPR.AModelofMultipleOwnershipasaDiffusionProces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02,70:901-917.

[20]HAHNM,PARKS,KRISHNAMURTHIL,ZOLTNERSA.AnalysisofNewProductDiffusionUsingaFourSegmentTrial-RepeatModel[J].MarketingScience,1994,13(3):224-247.

[21]SHARMAP,BHARGAVASC.ANon-HomogeneousNon-UniformInfluenceModelofInnovationDiffusion[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1994,46:279-288.

[22]GOLDERPN,TELLISGJ.BeyondDiffusion:AnAffordabilityModeloftheGrowthofNewConsumerDurables[J].JournalofForecasting,1998,17(3):259-280.

[23]HORSKYD.ADiffusionModelIncorporatingProductBenefits,Price,IncomeandInformation[J].MarketingScience,1990,9(4):342-365.

[24]DEKIMPEM,PARKERP,SARVARYM.GlobalDiffus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ACoupled-HazardApproach[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2000,37(1):47-59.

[25]VANDENBULTEC,LILIENG.MedicalInnovationRevisited:SocialContagionVersusMarketingEffort[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1,106(5):1409-1435.

[26]BRONNENBERGBJ,MELACF.MarketRolloutandRetailerAdoptionofNewBrands[J].MarketingScience,2004,23(4):500-518.

[27]ROBERTSJH,LATTINJL.Disaggregate-LevelDiffusionModels[M].MahajanV,MullerE,WindY.NewProductDiffusionModels.Boston:KluwerAcademic,2000.

[28]CHATTERJEER,ELIASHBERGJ.TheInnovationDiffusionProcessinaHeterogeneousPopulation:AMicroModelingApproach[J].ManagementScience,1990,36(9):1057-1079.

[29]BEMMAORA.ModelingtheDiffusionofNewDurableGoods:Word-of-MouthEffectVersusConsumerHeterogeneity[M].LAURENTG,LILIENGL,PRASB.ResearchTraditionsinMarketing.Boston:Kluwer,1994.

[30]BEMMAORA,LEEY.TheImpactofHeterogeneityandIll-ConditioningonDiffusionModelParameterEstimates[J].MarketingScience,2002,21(2):209-220.

[31]SONGI,CHINTAGUNTAP.AMieromodelofNewProductAdoptionwithHeterogeneousandForwardLookingConsumers:ApplicationtotheDigitalCameraCategory[J].QuantitativeMarketingandEconomics,2003,1:371-407.

[32]SINHARK,CHANDRASHEKARANM.ASplitHazardModelforAnalyzingtheDiffusionofInnov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92,29(1):116-127.

[33]CHANDRASHEKARANM,SINHARK.IsolatingtheDeterminantsofInnovativeness:ASplit-PopulationTobit(SPOT)DurationModelofTimingandVolumeofFirstandRepeatPurchase[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95,32(4):444-456.

[34]KARSHENASM,STONEMANP.Rank,Stock,Order,andEpidemicEffectsintheDiffusionofNewProcessTechnologies:AnEmpiricalModel[J].RandJournalofEconomics,1993,24(4):503-528.

[35]REDMONDW.DiffusionatSub-NationalLevels:ARegionalAnalysisofNewProductGrowth[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4,11(2):201-212.

[36]GARBERT,GOLDENBERGJ,LIBAIB,etal.FromDensitytoDestiny:UsingSpatialDimensionofSalesDataforEarlyPredictionofNewProductSuccess[J].MarketingScience,2004,23(3):419-428.

[37]ELIASHBERGJ,SAWHNEYMS.ModelingGoestoHollywood:PredictingIndividualDifferencesinMovieEnjoyment[J].ManagementScience,1994,40(9):1151-1173.

[38]SAWHNEYMS,ELIASHBERGJ.AParsimoniousModelforForecastingGrossBox-OfficeRevenuesofMotionPictures[J].MarketingScience,1996,15(2):113-131.

[39]ELIASHBERGJ,JONKERJ-J,SAWHNEYMS,etal.MOVIEMOD:AnImplementableDecisionSupportSystemforPre-ReleaseMarketEvaluationofMotionPietures[J].MarketingScience,2000,19(3):226-243.

[40]ELBERSEA,ELIASHBERGJ.DemandandSupplyDynamicsforSequentiallyReleasedProductsinInternationalMarkets:TheCaseofMotionPictures[J].MarketingScience,2003,22(3):329-354.

篇3

关键词:空调;实验测试;数学物理模型;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U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居住及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空调成为改了人们变生活环境的首选,而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更是成为了设计师方案设计的首要考虑指标。而对于如何解决室内气流和温度这两种体现房间舒适性的重要参数,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被引入国内,并已进入实用阶段。它通过对室内空间气流的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即可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正确、直观的预测和分析,同时也可在工程调试阶段对工程施工结果做出对比、调整。CFD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测试结果均可做为一种设计依据用来指导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本文就是利用CFD模拟计算软件CFX,对空调系统开启时的某售楼部大厅进行了三维热环境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温度场、速度场的模拟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做出比较、验证。

1 模型简介

2 数学模型

房间内气体流动是湍流过程,所以本文采用紊流自然对流时的k-ε双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作如下假设:室内空气为低速运动,可视为不可压缩流体;符合Boussinesq假设,即认为流体密度对浮升力项产生影响;气体流动为稳态紊流;忽略由流体粘性力引起的能量损失。数值模拟中采用的基本控制方程为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紊态动能k方程、湍流耗散率ε方程,可表示为:

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空气温度分布

6 结 论

本文采用CFX计算模拟软件对空调房间中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较。从模拟气流绕流及房间温度分布情况可看出,空调系统送风口及回风口布置较为合理,房间中温度场、速度场比较均匀一致。从室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中可看出房间中的一些影响误差较大的地方,在今后的空调设计方案中可作出适当调整,使得设计方案更加优化,同时在设计选型参数的选择上更加精确,使得工程方案更加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高飞,李昕.ANSYS CFX 14.0超级学习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 陶文栓.数值传热学(第二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 Markatos N C.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urbulence flo-

ws[J].Appl Math Modeling,1986,(10).

[4] Rodi W. Turbulence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hydra- ulics[J].2nd ed. Netherlands, IAHR,1984,(6).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时展,我们逐渐步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只掌握目标语语言的知识技能,却不了解西方的风俗状况、历史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很难实现交流的目标并成功获得别人的信任。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许多教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其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理论偏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有所疏忽,跨文化交际能力匮乏。跨文化教育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英语教学因其与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强大的平台(张红玲,2012:2)。三本院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教学模式,不断总结不足和缺陷,以期能够找到切合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的策略。

二、跨文化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语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社会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无法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在中国,红色则是喜庆的颜色,虽然现在也包容了西方白色婚纱的风俗,但白色还通常用在葬礼上。如果不知道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看到A white day,不会知道其意为“吉日”,简直可以和汉语的“黄道吉日”遥相呼应。这个例子反映了文化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当教授类似的词汇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解释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理解该词汇的内涵,避免造成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现象。

文化差异从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导致交流中的误解与误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并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及时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礼仪、禁忌等,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活动。

2.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胡文仲,2004:11;张红玲,2007:26)。陈国明(2009:12)认为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是以人际间的沟通行为和文化的互动为对象,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性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构建

本章将探讨跨文化教学模式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深入化、具体化、实践化,并真正把跨文化教学模式落实倒地,避免其成为空谈。

1.合理设置课程。一般来说,在大多数大学里,大学英语课程是连续开设4学期(一、二年级),每周4-6课时,教学内容是教材所涉及的词汇、语法、课文讲解等等。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甚至有学校削减大学英语基本课时,增加四、六级辅导课。如此一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英语是迷茫的,从而导致学生除了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际,根本无法应对专业学习或今后工作上的英语需求。

因此,三本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教学指南》中所述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和依据。首先,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合理分配学时。课程目标力求多元化,在认知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知晓英语知识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并在语言知识基础之上构建学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应增加包括《原声电影赏析》、《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等课程的选修课,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再次,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把大班精讲和小班辅导相结合,根据教学计划,把课时拆分出来用于小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

2.注重文化知识补充。为了避免出现语言和词语表达误解与误用现象,学生不应只重视词汇知识的积累,而应跨越文化的藩篱,把自己从汉语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学会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去做出自己的推理;三本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此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多读有关英语国家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书籍。

篇5

论文关键词:政府采购,寻租支付矩阵,演化稳定策略

 

一.引言

我国政府采购自1996年试点运行至今,采购制度不断健全,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对政府采购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文献大多都是定性研究而且深度不够,仅少数学者运用博弈理论对政府采购作经济学分析,如张雷宝(2002)对政府采购监管作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彭文兵等(2003)通过收益矩阵博弈分析了政府采购中寻租的形成过程及其外溢效应;王宏(2006)通过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研究政府采购制度的变迁,王宏(2007)还用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采购监督制度优化;后小仙(2007)对监管部门、采购方、供应商三方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反寻租目标体系。但这些论证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进行博弈

分析。本文尝试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政府采购中监管部门和采购方的行为选择,强调动态性,找出影响博弈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变量,并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政府采购寻租监管的三方模型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本是政府利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委托机制、监督体制、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存在权利干预经济、监管缺失等情形经济论文,这些将会产生权力寻租。政府采购中的寻租包括设租与寻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是指采购方利用权力对采购全过程进行控制,人为设置障碍,进而营造获得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与条件;政府采购中的寻租是指供应商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供应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动[2]。政府采购的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开支扩大,纳税人负担加重;导致行业垄断,阻碍技术创新;影响供应商之间的公平竞争,导致寻租供应商与非寻租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滋生集体腐败乃至行业腐败[2]论文下载。

政府采购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多方行为主体,下面以监管部门、供应商、采购方这三方设立博弈模型,模型的假设如下:

1.假设监管部门不与采购方和供应商寻租,供应商和采购方可以选择寻租和不寻租两种行为策略。

2.假设采购方接受委托购买一批商品A,A的市场价值为V;实际的采购价格为Y;供应商行贿金额为R;监管部门的稽查成本为C;监管部门证实违规成功的概率为p,证实违规失败的概率:(1-p),其中证实违规成功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采购方的处罚为KR,对供应商的处罚为L(Y-V),其中K、L为惩罚系数;一般情况下Y-V-R>0。

3.各博弈主体的收益分别是[3]:

(1)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供应商的行贿成本或采购人员收益R和寻租者收益(Y-V)独立于模型之外,本文假设R,(Y-V)为固定值。

(2)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但不成功,则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的支付分别为: R,Y-V-R,-(Y-V)-C。

(3)采购方和供应商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且成功,对采购方收益R处以K倍罚款,对寻租者收益Y-V处以L倍罚款,则三者支付分别为:-(K-1)R,-(L-1)(Y-V)-R,KR+L(Y-V)-C。

(4)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不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0。

(5)采购方和供应商不进行寻租活动,监管部门稽查,三者支付分别为0,0经济论文,-C。

在上述假设之下,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采购方、供应商、监管部门三方的支付矩阵

 

 

 

监管部门稽查

监管部门不稽查

 

 

证实违规成功p

证实违规失败 1-p

寻租

采购方

-(K-1)R

R

R

供应商

-(L-1)(Y-V)-R

Y-V-R

Y-V-R

监管部门

KR+L(Y-V)-C

-(Y-V)-C

-(Y-V)

不寻租

采购方

供应商

监管部门

篇6

【关键词】非稳态;采空区;三维仿真

瓦斯在采空区流场的作用下,沿大量采动孔隙构成极其复杂的空隙系统运移。采空区内岩块间的空隙相对整个采空区是较小的,且是连通的。根据采空区内空隙介质的特征,可采用流体力学理论建立采空区瓦斯运移三维数学模型,进行采空区气体运移的研究。进而掌握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为治理采空区瓦斯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 采空区瓦斯运移三维数学模型方程

进入采场的风流绝大部分经过工作面到回风流中,小部分进入采空区,形成采空区漏风风流。靠近工作面的采空区,由于冒落的岩石还没有压实,孔隙度较大,风流比采空区后部大。其流动状态应是由工作面湍流向采空区深部层流的过渡状态。

1.1 采场气体流动方程

按照渗流力学的方法,将采场视为连续的渗流空间,在孔隙介质空间中可直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N―S方程,忽略瓦斯引起气体密度的改变和紊流效应,经推导得:

1.2瓦斯在采场中的动力弥散方程

影响采空区瓦斯运移的主要因素是:对流、机械弥散、分子扩散、煤岩与瓦斯相互作用。瓦斯在采空区的实际流动和扩散过程为空隙介质中的三维动力弥散过程,即由于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引起的散布过程。

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在气体流动中是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在不流动的气体中,确实只发生分子扩散。正是由于分子扩散,才使得完全层流流动中的气体动力弥散现象成为不可逆。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会使瓦斯既沿平均流动方向扩展又沿垂直于平均流动方向扩散,前者成为纵向弥散,后者称为横向弥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流体动力弥散定律,瓦斯在采场中的动力弥散方程为:

1.3 边界区域条件方程

边界条件包括以下内容:所研究区域的几何形状;对瓦斯流动有影响的全部参数和系数;描述所研究系统内瓦斯初始状态的条件;研究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式。

如果是稳定流动,瓦斯流动状态不随时间变化,不必给定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也不包含时间变量。根据方程的定解要求给出下列条件:

这类边界条件为混合边界条件,称为柯西边界条件。

1.4 采场瓦斯运移控制微分方程组

2 采空区瓦斯运移三维数学模型建立

为了通过三维数学模型掌握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针对鄂庄煤矿2408东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埋设束管的方式收集采空区气样(如图1)。

在2408东轨道巷铺设长度为60m的1几止埽工作面共埋设3路束管。钢管端头放置长0.5m的束管,上下穿孔,堵一端,另一端用快速接头与高压管连接。并把滤尘器放在束管端头,防止被粉尘堵塞(如图2)。

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采集气样,确保每次采集气体的周期是相同的。根据气样分析结果,当工作面推进到2408东轨道巷的气体采集地点时采空区瓦斯的浓度变化不稳定,延长束管继续观测。观测结果见表2。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了2408东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三维数学模型(如图3所示)。

3 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根据2408东工作面采空区瓦斯三维数学模型,总结出了如下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1)随着采空区范围的增加,无论在进风侧附近的测点,还是在回风侧附近的测点,瓦斯浓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即离工作面近的采空区瓦斯浓度低,离工作面越远瓦斯浓度越高。这是由于:一方面靠近工作面的采空区产生的瓦斯量较小,遗煤中吸附的瓦斯还没有完全释放;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域靠近工作面,漏风量较大将瓦斯稀释并部分带回工作面;

(2)沿采空区倾斜方向,进风侧采空区的瓦斯浓度较低,回风隅角的瓦斯浓度远高于工作面的中部;

(3)在垂直于工作面的走向上,近工作面采空区由于漏风流流速大,受到的紊动作用大,浮煤吸出的瓦斯和邻近层涌入的瓦斯随漏风流经上隅角进入回风巷,瓦斯浓度较低;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大,采空区瓦斯受扰动作用减小,因而瓦斯浓度增高。在采空区深处,随时间的推移,瓦斯浓度会日趋平均;

(4)在沿工作面方向上,在漏风流影响到的区域,进风侧的瓦斯随风流向回风侧运移,导致回风侧瓦斯浓度的增大如图3;在远离工作面,漏风流涉及不到的地方,这种回风侧比进风侧瓦斯浓度高的分布特点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吴中立.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赵长波.基于Fluent的采空区流场与瓦斯分布规律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1.

[3] 蒋曙光,王省身.综放采场流场及瓦斯运移三维模型试验[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4).

篇7

望江南不是莫言

一、最近我一朋友看我的散文,感慨道:“你什么时候能够成为莫言?”,我则平静答道:“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莫言。”

二、最近一位朋友问:“你知道你们作家中有个叫莫言的吗?”我说:“知道。”这位朋友又问:“你认识莫言吗?”我说:“不认识。”,这位朋友掉头而去。

三、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说:“你要是莫言就好喽!”望江南回答说:“莫言是莫言,望江南是望江南,望江南不是莫言,莫言不是望江南。”

篇8

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这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本土作家获奖,其意义远非前两位可比。梳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资格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很多,比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但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作家呢?这不能不提到莫言背后的一个人。在莫言获奖之后,许多行家都称,莫言能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努力。这个人就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女士。

陈安娜开始翻译莫言作品大约是在1994年到1995年前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的瑞典文版译者均为陈安娜。最近的一本《生死疲劳》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这部作品陈安娜2006年就开始翻译,费六年之功,全稿修改至少七次,直至今年5月才出版。除陈安娜之外,另外一个功不可没的人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也难以进入西方。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的读者。

翻译无疑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因了陈安娜,莫言才被瑞典文学院认知,才有了今天莫言的辉煌。以著名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市为例,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机构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展。中国也曾有幸在前两年成为该书市的主宾国。但即便中国成为当年的主宾国,中国作品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须知,在有“全球最大书展”的法兰克福书市上参展的,95%都是英文作品。除了华人之外,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说汉语?又有多少人能读懂中文?中国作品再出色,没有翻译这个媒介,最终还是无法如愿走出国门,也就无法让更多的民族、更多的读者欣赏。翻译一直是、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

好歹有了莫言。当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莫言作品的畅销程度绝不夸张,甚至还有所不及。这是莫言的幸事,但绝不是中国文学界的幸事。在读者和粉丝们纷纷涌向莫言作品专架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目光同样投到其他中国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上呢?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在德国的时候。乘火车长途旅行时,经常看见车厢里的旅客捧着一本简装书在静静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抽烟,无人喧哗,更无人打牌、嗑瓜子……

这就是德国,这就是欧洲。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读书型社会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刚刚走出了“”的文化沙漠之后,对知识的渴求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青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公交车上、校园的一角、昏暗的路灯下……

可惜的是,商品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来得过于迅猛,对刚刚形成的读书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人不再流连于书籍,而是沉迷于网络;学生不再为思想和理想读书,而是为考本读书……

理想在沉沦,信念在沉沦,文学在沉沦……一切为了生存。尤其是文学。难以想象,在书市萎缩、读者萎缩的情况下,文学还怎么生存?先是诗歌渐渐走入历史,继而是散文、是小说。后者还在挣扎,只不过换了一种活法:如果网络小说也能称为小说的话。

篇9

去年9月26日,电视剧《红高粱》在高密开机。观众们对《红高粱》并不陌生,早在1987年,电影《红高粱》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更让全国观众对这部电视剧寄以厚望。

《红高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但并没有影响现代人对故事的理解和喜欢。莫言说:“作为原作者,我希望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后,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电影《红高粱》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的是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这部电视剧要做的,是把今天的生活气息、价值观念展示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之后,掀起了一股“家族”题材热。莫言用《红高粱》“为家族树碑立传”,将历史叙述从“国家”和“革命”的控制之中拯救出来。莫言说:“我应该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帜,把那里的土地、气候、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怨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

莫言曾在小说里描写过爷爷在夜里带他去河边扎“梁子”抓螃蟹的故事。这种抓螃蟹的记忆,他在《红高粱》里把爷爷转换成了“罗汉大爷”带余豆官去抓螃蟹。

马尔克斯有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奶奶,莫言则有一个神奇的庄稼活能手的爷爷。

莫言的乡土家世

莫言,他貌似农民,其实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后代——莫言的七世祖家祯、嘉福兄弟,双双高中明嘉靖年间进士,其高伯祖笃庆公是前清的秀才。其伯祖——大爷爷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但生也恨晚,未能赶上科举年代,遂学习中医,成为方圆几十里著名的医家。

管谟贤在《莫言家族史考略》里说:管姓历来崇文而不尚武,自古至今,管姓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管道升(赵孟頫夫人),散文家管同,经济学家管大同,诗人管用和等。莫言之成为作家,是否得益于管氏遗传呢,我的结论是肯定的。管姓来到高密,仅从元末明初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莫言研究会成立,莫言文学馆在2009年建成。2002年春节,诺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到莫言老家拜访,父亲对莫言讲,大江健三郎比你有名,人家都不建文学馆,你有什么资格建?

当地政府执意将莫言旧居整修并保留下来,其父又教训他,都坚决不保存故居,我们有什么资格?

父亲的庭训,让莫言惶恐,但他却奈何不了当地政府。有官员曾言,莫言是高密的,也是世界的。文学馆并非是为莫言修家庙,而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建设的标志、莫言研究的平台、学生教育的基地……在一个人情社会,莫言研究会除了文学价值外,给会员创造了高端人脉资源、致富商机等附加值。

丰乳肥臀:

一个家族的百年史诗

《丰乳肥臀》是另一个为故乡、家族树碑立传的作品。

篇10

(摘自王安忆《长恨歌》)

这是《长恨歌》的开头,显然也是环境描写,是为主角王琦瑶的出场作铺垫。王琦瑶是弄堂的女儿,是“大片大片的暗”孕育出的小女儿。因为有这“暗”,才托住了上海的光亮。这是独属于大上海的弄堂文化,而因为这文化,才让上海称之为上海,也才让王琦瑶屹立为传奇。适用话题:弄堂,文化,光明与黑暗,景象等。

会唱歌的墙

这道墙是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只要是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着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