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演习通知范文

时间:2023-04-07 15:1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演习通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防演习通知

篇1

关键词:家庭消防;智能系统;其他措施

中图分类号:D035.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家用智能化防火防盗报警系统为家庭安防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该系统利用多传感器检测,通过网络自动实现对外求助,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特点,系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日趋提高的安防要求,系统今后可通过在探测器上加微处理器的方法,进行实时探测,这样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特点,使系统更为可靠、实用。

一、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本消防报警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安全报警系统。它将电子探测、单片机控制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可靠的报警系统。系统总体构成包括时钟模块、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短信自动报警器和键盘显示模块等。

当用户离家时,将系统置于工作模式,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设定的时间控制室内电灯开关、声音播放,给盗犯一种家中有人的感觉,起到迷惑盗犯的目的,使其主动放弃偷盗。防盗、防火探测器不断地进行采集,当在警戒范围内出现人体、家中发生煤气泄漏或火灾时,信号处理电路将向单片机输出信号,单片机则通过短信模块通信,通知家主,同时启动本地声光报警,引起周围人的警惕。

二、系统设计

1、传感器检测电路

本电路负责各种异常信号的采集和转换,同时向主控部分发送信息,它主要由5种传感器组成。

(l)光电感烟探测器,整个电路主要分为红外脉冲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一旦发生火灾,烟雾中的细微颗粒将对红外脉冲发生漫反射,并变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由运放交流放大后,经比较器送单片机处理并报警。

(2)温度探测器,温度探测器使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20,它有3个引脚,将温度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中,节省了硬件,使用非常方便,在本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一起实现火灾检测,如果温度和烟雾同时超标,表示发生火灾报警;如只是1项超标,表示参数异常,只是预警,预警与报警的区别主要在于发送的语音信箱不同,预警时通知用户温度(或烟雾)偏高,以提醒用户注意,而报警则是通知119或用户现场发生了火灾,温度和烟雾信号合成的火灾信号,与键盘中断信号共用89C51的INT0外部中输入端。

(3)CO气体探测器,CO气体探测器是采用MGS1100一氧化碳传感器作为CO敏感元件,对CO响应的选择性好,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该传感器主要作为火灾辅助检测,和上述的光电感烟探测器和温度探测器结合使用。

(4)远红外线防盗探测器,采用远红外线传感器作为防盗信号检测手段,具有价格便宜、抗干扰性能好、工作范围广等优点,该电路所产生的盗情信号接到89C51的INT1外部中断输入端,当检测范围内有人体活动时,检测电路输出一系列脉冲信号,引起INT1中断,系统执行盗情中断服务程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传感器可安装于需要监控的任何地方,并可通过开关设定为监控和监控解除2种工作状态。

(5)微波防盗探测器,微波防盗探测器是由MOS场效应管C3355、电阻和电容组成的高频振荡电路,电路产生微波信号后经过人或物体反射和原信号产生频移,微小的频移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输出报警信号,报警范围实测为7~8m,可有效地进行实时探测。

防盗探测器电路由以上2种类型探测器组成,在单片机内部进行信号处理时,将探测到的红外和微波2种信号进行运算,只有同时检测到2个传感器端口的信号时,主机才会发出盗情报警信号,否则不予报警。

2、语音电路

语音电路采用ISD4004芯片。该系列芯片采用CMOS技术,内含振荡器、防混淆滤波器、平滑滤波器、音频放大器、自动静噪及高密度多电平闪烁存贮阵列。

芯片设计基于所有操作由微控制器控制,操作命令可通过串行通信接口(SPI或Microwire)送入。芯片采用多电平直接模拟量存储技术,每个采样值直接存贮在片内闪烁存贮器中。因此,它能够非常真实、自然地再现语音、音乐、音调和效果,避免了一般固体录音电路因量化和压缩造成的量化噪声和“金属声”。采样频率可为4.0 kHz、5.3 kHz、6.4 kHz、8.0 kHz,频率越低,录放时间越长,而音质则有所下降。片内信息存于闪烁存贮器中,在断电情况下可保存100年(典型值),并反复录音10万次。ISD4004采用3.0 V供电,因此,电源部分采用TPs76030芯片实现。该芯片能很好地满足系统的需要。

三、家庭消防其他措施

(l)头脑里要有一张清单,明白家里房间的一切可能逃生的出口。例如门、窗、天窗、阳台等。应该想到每间卧室至少有两个出口,就是说,除了门外,窗户能作为紧急出口使用。知道几条逃生路线,就可以在主要通道被堵时,走别的路线求生。

(2)平时要让你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了解门锁结构和怎样开窗户,一个被钢丝钉固定的纱窗就会使窗户不能成为紧急出口。因此,无论什么门窗,都应该是容易开关的。要让儿童知道,在危急关头,可以用椅或其它坚硬的东西砸碎窗户玻璃。

(3)绘一张住宅平面图,用特殊标志标明所有的门窗,表明每一条逃生路线,注明每一条路线上可能遇到的障碍,画出住宅的外部特征,标明逃生后家庭成员的集合地点。

(4)让家庭成员牢记下列逃生规则:①睡觉把卧室门关好,这样可以抵御热浪和浓烟的侵入、延缓火势的蔓延。假如你必须从这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方能逃生,到另一个房间后应随手关门。②在开门之前先摸一下门,如果门已发热或者有烟从门缝中渗透进来,切不可开门,而应准备走第二条逃生路线。假如门不热,也只能小心翼翼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通过后立即重新关上。因为门大开时会跑进许多氧气,这样即使是快要闷熄的火也会骤然重新猛烈燃烧起来。③假如出口通道被浓烟堵住,并且没有其它路线可走,要贴近地面的"安全带"。匍匐前进通过浓烟弥漫的走廊和房间,千万不可站着走动。④不要为穿衣服和取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冒生命危险。⑤如果你的衣服着火了,应立即脱掉或躺下就地打滚。若有人带着火惊慌失措地乱跑,应将其放倒让他滚来滚去,直至火焰熄灭。⑥一旦到这家庭集合地点,要马上清点人数,看看还有谁滞留在屋内。同时,不要让任何人重返屋内,寻找和救援工作最好由专业消防人员去做。

(5)要把住宅平面图和逃生规则贴在家中显眼的地方,使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经常看到。不仅如此,至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家庭消防演习,让每个人都把逃生方案和原则熟悉一遍,并按既定逃生路线走一遍,反复训练是从火灾中脱险的关键。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 心居康饵剂系统;散白蚁;防效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48-01

白蚁是世界性重要害虫,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危害尤为严重[1]。白蚁种类总数不少于2 500种,遍布全世界,为害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50%[2]。白蚁是房屋建筑的大敌,我国南方房屋受害率达40%~50%,古建筑的受害率高达80%~90%[3]。白蚁危害是涉及国家和人民财产及公共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开展白蚁防治工作是政府对城镇建筑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白蚁诱杀法是防治白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更环保、更有效地控制散白蚁危害,笔者在2010年3月至2014年7月期间,对蚌埠市报治的客户使用心居康饵剂系统(含地下型和地下型)诱杀控制散白蚁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0.5%心居康白蚁种群灭治系统[地上(下)型饵站],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生产,剂型为颗粒状;有效成分为氟铃脲;每盒饵剂重约100 g,有效成分含量0.5 g。安装和维护饵剂系统的工具有螺丝刀、避光无味胶带、纯净水、美工刀、一次性手套及记录用的笔和纸等。

1.2 试验方法

1.2.1 全饵站的安装。以2010―2014年蚌埠市范围内报治散白蚁危害的客户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白蚁危害情况寻找适合的白蚁危害迹象位置安装地上(下)型饵站;饵站内的饵剂100 g加纯净水约0.1 L,视安装位置的环境湿度适当增减加水量。饵站的安装量应视现场白蚁危害的轻重安装适量饵站,并及时记录安装现场情况。其中地上型饵站安装共计319个,地下型饵站安装259个。

1.2.2 饵站的后期维护。饵站安装后30 d左右进行第1次检查维护,维护时查看白蚁活动情况和饵剂被取食情况,在饵剂不足50 g且活动白蚁数量较多时需要添加饵剂,并做好记录。地下型饵站还要注意是否有饵料霉变、其他生物入侵、饵站丢失等情况。最后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下一次检查时间,直到没有白蚁取食为止[4-5]。

1.2.3 散白蚁死亡的确定。当饵剂被散白蚁取食后持续到没有白蚁取食饵剂,即确定为一个散白蚁群体死亡;当一个群体死亡后,可在客户许可的情况继续保持饵站,以便再次观察;当再次发现散白蚁取食,表示环境内仍存在白蚁危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型饵站安装效果

从治理效果看,其中诱到白蚁饵站数是164个,占总安装饵站数的51.41%。平均诱到白蚁时间在39~51 d。诱到白蚁最长时间分别出现在2010年和2012年,需要180 d才最终诱到白蚁,平均诱到白蚁最长时间是144 d。从有效饵站的取食量情况看,取食的饵站中取食量为50~100 g的比例最大,共计116个,占总安装饵站数的70.73%。取食量在50 g以下和100 g以上的分别是26个和22个,分别占总安装饵站数的15.85%、13.41%。从灭治成功率来看,成功率逐年增加,从48.15%增加到70.97%,平均成功率是61.07%。5年来共成功灭治80户。

2.2 地下型饵站安装效果

2010―2014年,蚌埠市陆续发现部分老小区公共绿地白蚁危害严重,市白蚁所选择了4个典型小区试验性的安(装了259个心居康地下型饵站系统,先后共检查维护了6次。在发现白蚁取食饵料后,立即投放饵剂。通过后期检查维护,相关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白蚁取食饵料数先逐渐增多后慢慢减少,饵站霉变及其他生物干扰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分布。经6次检查维护,共发现有89个饵料被白蚁取食,取食率达34.36%。饵站霉变数共计86个,占总安装地下型饵站数的33.20%;饵站丢失共计19个,占总安装地下型饵站数的7.34%。饵站投放饵剂后,基本上都能被白蚁取食完。通过后续的调查,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蚁进入室内危害的可能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心居康饵剂系统对蚌埠地区散白蚁危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心居康饵剂系统在室内控制散白蚁效果比在室外效果要好很多,笔者认为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室内投放饵站因人为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小,住户在安装饵站后都特别配合,尽可能地不对饵站进行干扰。二是室内安装饵站目标明确,往往都安装在白蚁危害最严重的地方,白蚁容易取食,引诱率高。而室外饵站的安装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往往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饵站位置被随意挪动;还有其他生物如:蚂蚁、蛞蝓、鼠妇等进入饵站,饵站在室外还特别容易霉变、丢失,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白蚁取食率。因此,笔者认为,心居康饵站在蚌埠地区应合理推广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6-7]。

4 参考文献

[1] 李栋,田伟金,黎明,等.谈谈白蚁与人类的密切关系[J].昆虫知识,2004,41(5):487-493.

[2] 李桂祥,戴自荣,李栋.中国白蚁与防治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 庄永林,杜国兴,周明华.我国进境木材中白蚁检疫的回顾与展望[J].植物检疫,2004,18(5):296-299.

[4] 李国兴,赵建明.白蚁防治饵剂的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70-72.

[5] 樊基胜,张春龙,缪勇,等.几种诱集法对皖南蓝莓园白蚁的诱集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2014(3):35-38.

篇3

(秦皇岛消防支队,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重点对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分析,探讨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通信模块设计、软件设计、硬件结构设计,为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

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处理器选用的是三星ARM9处理器,芯片为S3C2440,操作系统选用的是Linux。这一系统具有嵌入式Web接口,这样在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中移动终端也就能够是实现关于设备的远程监控。在室内实施了GPRS通信模块及Zigbee模块设计,以能够实现传感器和ARM9处理器之间的信号传递,强化室内环境的有效监控。本文把基于ARM的无线嵌入式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各方面设计实施分析研究。

1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多种子部件组成,在这些子部件的支撑下,该系统才能实现内部和外部智能化系统的通信,并强化内部设备管理和控制。

2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

关于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分别是其内部通信模块及外部通信模块。其中在内部通信模块设计中,最主要的就是设备控制器以及信号传输设备,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对环保和美化需求满足,本次设计所选取的是Zigbee作为无线传输设备,这样可以消除布线的麻烦。外部通信模块主要包括互联网、GPRS模块以及终端设备,其中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终端设备对IP地址的访问,这样也就可以成功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设备[1]。

3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1嵌入式系统运行环境的裁剪移植

Linux系统设计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首先需要实施控制系统初始化,同时将其内核各项参数实施调用,实施开发板U-boot移植,另外也要对系统中的内核启动各项参数实施优化设置;其次要对系统中的不必要部分进行移除。

3.2Web服务器的设计

关于Web服务器理由的选择范围包括:Apache,mini-Httpd,Thttpd,Goahead等等。关于Web服务器核心处理器的应用,则不但要确保其能够实现Web服务程序运行,并且还要确保支持TCP/IP协议,这样用户在实施Web服务器访问的时候通过APP或浏览器即可,采用相关操作也就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相应监控。

3.3Main软件功能的设计

Main软件功能设计主要是要实现其与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温控以及烟感等的有关连接,如果在房间内的烟雾和温度已经达到之间设置的值时候,Main软件也就会作出报警,在终端设备上出现相应的显示;如果屋内出现明火,也就会把被红外传感器成功监控到,该软件会自行命令相关设备进行喷淋,或者根据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下发的指令进行其他的处理[2]。

4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4.1系统的所有硬件结构

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有:LED显示设备、Zigbee调节器、电源模块、、GPRS模块、消防设备门禁传感器等外围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等

4.2嵌入式处理器

三星公司的ARM9处理器是本文设计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处理器,其核心芯片是S3C2440,除了ARM9处理器本身具备的外设模块外,其芯片也集成了JATG、通信、存储器等模块,使得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可靠[3]。

4.3Zigbee模块

这一模块在家庭网关中的重要作用是网络协管器,经常应用的型号是网峰牌CC2530,主要是针对烟雾、红外线传感器、温度、湿度以及门禁感应器,终端处理模块可以成功将数据无线传输和信号无线通信实现,不但能够作为是通信的起点,同时也能够作为是终点,并且可以针对内部设定的应用软件,采用相应的应急措施,有效的确保组网安全[4]。

4.4GPRS通信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被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并且将采集来的图像成功转化为电信号之后,将其传输给嵌入式系统,成功连接智能消防设备和网络。在本次设计中所选用的GPRS通信模块信号为M35,为四频GSM/GPRS,这一模块在应用中具有抗干扰性能强、工作温度范围宽、尺寸小,同时功能消耗量比较小等,另外还可以同时支持多个IP地址以及Socket[5]。GPRS通信模块在将信息成功处理之后,可以将其发送给运动终端,让用户可以及时有效的对相关情况有所了解,提高设备监控和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5结语

本文设计的ARM的无线嵌入式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于能与智能化系统进行联动联动控制,比传统的消防系统更加的节省材料,也更加简洁、环保,也更加的方便、快捷、智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国威.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的联动[J].民营科技,2008,07:185.

[2]周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中消防水泵及防烟排烟风机的联动控制接口及配线方案解析[J].硅谷,2014,08:74-76.

[3]黄佳丽.自动报警系统与联动控制系统的维护技术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178-179.

[4]邹勇,李鑫.消防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化系统联动的探讨[J].才智,2010,09:60.

篇4

一、消防演练时间、地点、对象、人数和联系人

1、××年×月×日,上(或下)午×时×分×至×时×分。

2、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

3、参加对象×××,总人数××名。

二、演习活动组织机构

灭火行动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如下:

1、总指挥:×××、副总指挥:×××。

2、义务消防队队长:×××,副队长:×××,各部门义务消防员名单:×××、×××、×××、×××、×××等 名。

3、通信联络组成成员名单:×××、×××、×××、×××、×××等 名。

4、疏散引导组成成员名单及负责部位:

×××和×××负责一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负责一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负责一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负责二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负责二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负责二楼层,引导×年×班––×年×班学生向外疏散……

5、安全防护救护组成员:×××、×××等 名。

6、消防演习活动必须事先召开上述领导和各个组织成员准备工作会议,把消防演习的组织程序和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要求一一分解说明,务必在正式消防演习时不出差错,更不能在演习疏散时人员的损伤以外事故的发生,力争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消防演习的安全进行。

三、消防演习人员疏散组织程序

1、以一间宿舍、教室或办公室作为发生火灾演示点。(用破布块泡浸少许柴油放入铁桶内点燃,把火扑灭会产生很浓的烟雾即可)。

2、值班员或巡查员、发现或听至某个室内呼叫救火信息后,应在就近区域找到通信工具及时报告119和保卫处总值班联系单位灭火应急总指挥奔赴现场协调指挥,同时,利用广播、喇叭或则校内特定的火灾报警器报警。各小组成员听到报警后,立即各就各位,在校内应急总保卫处总值班要及时通知属地治安科负责人,组织义务消防员维护现场秩序等安全协助工作。应急保卫组安排成员到路口接应消防、医疗救援车。

指挥程序如下:

(1)报警后一第一项工作,疏散引导组成员应迅速利用现场最近的疏散出口,,引导人员及时疏散到统一指定的地段。点名中发现缺少人员时,必须立即报告联络组并请示指挥部处理抢救方案。

(2)同时通知现场的义务消防人员利用身边最近地点配置的灭火器材开展初期火灾的扑救工作,使用灭火器材必须懂得正确方式的安全操作规程。(演习时要明确使用指定地点的灭器,不能浪费)。

(3)强调电源着火不能使用水源灭火,必要时应该及时关闭总电源,凡是电源起火一定要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方可。

3、负责疏散人员的任务是:A、要认真告诉身边人员往哪个方向逃生有出口,并告诉逃生人员要用湿手巾或代用物捂住嘴鼻和降低身躯的姿态逃生的方法;B、对逃生人员说明各自逃生对指定地点等待点名,发现人员未到时,做到第一时间及时报告联络组通知指挥部处理;C、组织人员疏散时,强调不要因拥挤而导致不必要的创伤事故。

4、人员疏散后以及火灾即看来时,在第一线的有关义务消防员应立即保护好火灾现场,等待消防大队和校领导调查现场情况做好预案演习记录和简要现场讲评。

5、安全防护组,要服从指挥部统一命令,积极拨救人救物工作;必须明确一个救护受伤人员的抢救地点,保证救生医疗队出入畅通。

四、总指挥负责把参加消防演习的全体成员集中在一个场地或场所内进行本次演习后的总结点评。

1、请消防大队领导做整个演习活动的讲评和指导(时间不宜太长)。

2、请学校或医院领导讲评和指导(根据现场演习情况)。

五、消防演习结束

明确清理演习活动的后续任务:

1、清扫卫生。

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估 B/S结构 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

一、引言

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科学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量定性分析,对教学过程的表现形态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目标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制定评估的内容和标准,根据评估目的把有关属性分解为评估指标,系统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做出价值判断,从而指明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并提出相应举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是进行动态管理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是由专家学者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找出办学管理上、教学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而指导学校实施,以谋求积极发展的一种改善高等学校办学的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特点。

目前,我校采用的是浙江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依托浙江大学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该软件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是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一个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修改,我校成功地将该软件系统应用到我校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初步实现了教学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为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数据规模日益庞大,数据维护日渐困难,教学管理效率提升遭遇瓶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更加适合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实现我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估方面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我校掌握教学质量现状,了解教学效果,寻找存在问题,探讨解决方法,督促教师成长,建立科学奖励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等提供信息源泉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设计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设计成熟稳定,客户机上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系统运行时,浏览器从服务器调入Web页面并对其进行解释,然后显示给用户,用户通过对Web页面进行操作,发出请求给浏览器,浏览器将请求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将结果返回浏览器,浏览器再以合适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设计中的数据处理都由Ruby程序来完成,Web页面只负责结果展示等简单环节,同时应用Ajax技术实现页面平滑刷新,提供用户体验。

系统设计分为以下模块:

1.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可在登陆后给所教的课程评分,可以查看学生给出的建议。同时,教师可以查看自己在校期间,历年学评教的排名情况以及每一门主讲课程的学生评价情况。

2.教学质量检查人员模块

教学质量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的课程代码,查找并对该课程给出评价,包括班级学风、教师教学效果等细节。因为教学质量检查人员多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导、专家和教师,这部分的数据具有相对公正性和科学性,这部分数据将会成为数据统计时的重要部分。

3.教务管理人员模块

教务管理人员模块,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学生、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生成所需数据,包括教学效果和学风情况的统计数据。教学质量评估变动,如评价指标、各指标权值等方面变化的实现,也可在这部分完成。

4.决策人员模块

教学质量决策人员模块提供给学校及学院具有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权力的领导。该模块主要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数据分析结果的查询功能,为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图1为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登陆界面。图2为普通教师登陆后的学评教查询界面,教师可参考相关数据完成自我评估,对自身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四、结束语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与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将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融入到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中,使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馈等工作真正匹配适合实际工作业务流,为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支持,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的出发点与核心。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平台,采用灵活的B/S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强化权限分级管理,遵循业务流程设计数据交互,提供规范的报表打印,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与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海生,沈红.基于自我评估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的理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2):47-52.

篇6

关键词:RBAC;访问控制;信息系统安全;OA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585-02

Research on the Access Control of Academic OA System Base on RBAC

ZENG Gua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Fujian Colleg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access control technology, the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 in academic OA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he complexity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OA system was greatly reduced,and the security and the flexibility of jurisdiction assignment of OA system was improved.

Key words: RBAC;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OA system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OA)系统在高校的应用日益普及,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访问控制是OA系统安全性的核心,它通过对关键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行限制,只允许拥有适当权限的用户才能创建、修改和删除特定的数据库对象及能够访问的数据,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或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缺陷

作为一种针对越权使用资源的重要防御措施,访问控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给用户授予权限;另一种是先将权限授予角色,再将角色分配给用户。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属于第一种,它又进一步分为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和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其中DAC由管理员设置访问控制表,规定用户操作的权限;而MAC是先对系统内的用户和数据对象分别授予安全级别,再根据用户、数据对象之间的安全级别关系来限定用户的操作权限。

DAC和MAC这两种安全策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系统的安全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把用户和访问权限直接关联起来,一旦发生人事及职务变动或权力重新分配,就要逐一从头设置用户的权限,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员的重复工作。而且,随着OA系统中用户可访问的资源结构越来越复杂,规模日益扩大,合法用户的量也会越来越庞大,使用这两种访问控制形式会使系统的安全管理变得很复杂,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

由于角色、权限之间的变化比角色、用户关系之间的变化相对要慢得多,引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可以大大减小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

2 RBAC模型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因其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是目前公认的解决统一资源访问控制的有效方法,在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各种操作系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访问控制技术的不足,减少系统安全管理的复杂度,降低管理的难度,为管理员提供了更加友好的安全策略管理环境。

RBAC最早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David Ferraiolo和Rick Kuhn在1992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软件系统中定义各种角色,给不同角色分配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当用户要访问某一类资源时,要给该用户授权具有可访问此资源的相应角色,用户与资源之间不建立直接关系,而是通过角色建立间接联系。角色与用户之间是多对多的对应关系,一个用户经管理员授权而拥有多个角色,相应地同一角色也可以授权给多个用户。

1996年R.S.Sandhu等人正式提出了RBAC96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它对RBAC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个模型由基本模型RBAC0(Core RBAC)、角色分级模型RBAC1(Hierarchal RBAC)、角色限制模型RBAC2(Constraint RBAC)和统一模型RBAC3(Combines RBAC)四个子模型构成。

RBAC0定义了能构成一个RBAC控制系统最小的元素集合。在RBAC之中,包含用户、角色、目标、操作、许可权五个基本数据元素,权限被赋予角色,而不是用户,当一个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时,此用户就拥有该角色所包含的操作权限。会话是用户与激活的角色集合之间的映射。RBAC0与传统访问控制的差别在于,通过增加一层间接性,带来了灵活性,RBAC1、RBAC2、RBAC3都是在RBAC0上的扩展。

RBAC1引入角色间的继承关系。角色间的继承关系可分为一般继承关系和受限继承关系。一般继承关系只要求角色继承关系是一个绝对偏序关系,允许角色间的多继承,而受限继承关系则进一步要求角色继承关系是一个树结构。

RBAC2模型中添加了责任分离关系。RBAC2的约束规定了当权限被赋予角色时,或角色被赋予用户时,以及当用户在某一时刻激活一个角色时,所应遵循的强制性规则。责任分离包括静态责任分离和动态责任分离。约束与用户、角色、权限三者之间关系共同决定了RBAC2模型中用户的访问许可。

RBAC3包含了RBAC1和RBAC2,既提供了角色间的继承关系,又提供了责任分离关系。

最小特权原则是系统安全的原则之一,它用来限制用户对系统及数据存取所需的最小权限,既保证用户能完成所操作的任务,同时也确保了非法用户或异常操作所造成的最小损失。根据最小特权原则,用户和许可为基本信息,部署在中央服务器上,进行集中管理,这样可以让系统管理员根据各个业务系统的业务安全需求汇总情况,统一进行许可管理,实现最小特权。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设计

3.1 系统模型设计

图2给出了OA系统中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模型。当用户访问系统时,首先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口令进行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再到RBAC数据库中读取其角色信息。当这个用户请求某个操作时,首先验证该用户担任的角色是否具有操作权限,若有操作权限,可以授权对系统数据进行操作。用户账号以及用户的角色和相应的权限由应用系统的管理员通过RBAC管理系统输入和分配,管理员对一个用户进行设置后,则该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角色、授权信息就写入RBAC数据库。

3.2 数据库设计

图3为RBAC数据库实体关系图。为了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里定义了五张表以实现用户到角色、角色到权限的分配。其中用户信息表记录了用户的基本信息、登陆的验证信息、所属部门和用户是否已经被授权等;角色信息表用于存放系统中所有的角色;用户角色信息表用于给用户赋予角色,角色权限信息表用于指派每个角色的操作权限;用户信息表用于给用户进行角色授权。

3.3 动态授权和动态约束设计

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关键是建立用户、角色、权限这三者之间多对多的映射关系,由于这种映射关系具有可更改和可扩充性,所以它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应用需求。虽然在用户进行访问控制时,其所拥有的权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有的时候,可能出现人员不在岗,其工作需要授权他人处理等特殊情况,这时动态授权机制可用来反映这一需求。具体的实现方法是:使用委托授权模板来实现动态授权功能,增加委托用户角色表(委托人姓名,被委托人姓名,角色集,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通过委托授权模板(委托用户名,被委托用户名,角色)来修改委托用户角色表,该表使用时间区间来限制动态授权的权限的使用次数和有效期,同时委托人信息使这种委托不可以转移,以防止权力滥用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约束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中重要的安全策略,是对用户执行权限的一些限制,分为静态约束和动态约束。某个用户在系统中可能同时拥有多个角色,但是在某一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当他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同时不能激活其另一个角色。在系统执行过程中,通过记录历史可以实现这种动态约束。

4 结束语

在高校OA系统应用中,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可以大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动态授权和动态约束机制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张素伟.基于RBAC的电子政务权限访问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3):680-682.

篇7

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采取单纯睫状体冷凝法,B组患者给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31.20±7.57)mm Hg,B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20.01±2.9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睫状体冷凝法; 青光眼阀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45-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2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高表达有关,由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引起,在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及生活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因其红膜表面及前房增生较多的血管或结缔组织,致使房角被阻塞关闭,传统药物或外滤过手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严重时造成患者失明[2]。为此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治疗方法对恢复患者视力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行睫状体冷凝法和引流装置+青光眼阀治疗,比较两者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0只眼,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患者。男30例,36只眼,女20例,24只眼,年龄49~66岁,平均(54.3±3.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1.1±0.1)年。其中糖尿病(原发性)引发视网膜病变26例(32只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8例(10只眼),尿毒症引发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眼缺血综合征4例(6只眼),其他11例(11只眼)。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前,均接受降眼压治疗及常规检查(眼压、视力等)。术前3 d指导患者口服乙酰唑胺片, 0.25 mg/d, 3~4次/d,并每隔12 h滴专业滴眼液;术前半小时行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尽可能地把眼压降到正常范围内。

A组:该组25例(30只眼)患者采取睫状体冷凝法治疗,术中应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LD3性多功能冷冻设备,作以角膜缘为底的结膜瓣,将角巩缘处的液体吸净,调至冷冻温度在-60 ℃左右。冷冻设备头部直径约为2.5 mm。将阀门开启,等到冷冻头位置开始出现霜花,把探头放在角巩膜处,贴紧巩膜5 s,移开探头,均匀冷冻半周约8~10个点,在冷冻位置作巩膜灼滤口,切除虹膜,术后进行包扎,注射庆大霉素、阿托品等抗生素。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二极管配合完成治疗选择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针(20 g/L)联合布比卡因针(7.5 g/L)患眼球后神经阻滞麻醉,打开眼睑把半导体激光探头功能逐渐调升,保持功率在110~200 W左右,持续曝光120~200 s后,调整探头位置让其与巩膜垂直,并适当的按压巩膜,动作轻柔且准确。术后把典必殊眼膏均匀的涂抹在眼睛结膜囊内,检查满意后包扎。

B组:该组25例(30只眼)患者采取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针(20 g/L)联合布比卡因针(7.5 g/L)患眼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之后开始开眼睑操作,准确剪开眼球结膜,以充分暴露巩膜内部直赤道,然后彻底有效分离眼球结膜与结膜下组织,利用0号手术线缝合固定外直肌肉等肌肉。保证引流阀门顺畅的前提下经由引流阀门把生理盐水注入直赤道,接着进行房角分离术,手术缝合完成后把典必殊眼膏均匀的涂抹在眼睛结膜囊内,检查满意后包扎。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3个月,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眼压改善、视力恢复及眼球疼痛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比较

治疗后,A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31.20±7.57)mm Hg,B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20.01±2.94)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及眼球疼痛情况比较

B组视力提高人数明显多于A组,眼球疼痛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临床上被认为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其发病原因很多,如原发性增生糖尿病、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眼缺血综合征等[3]。上述病症诱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高表达。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作时疼痛难忍,且伴有视力模糊等症状,若眼压控制不当可能最终导致患者失明。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常用方法有睫状体冷凝法、青光眼引流置入术、单纯小梁切除术等,各有优缺点[4]。其中睫状体冷凝法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适应证范围广、安全有效等特点,在难治性青光眼中得到广泛的应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把一种房水引流装置(Ahmed)植入眼内,以构建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5-6]。本研究A组患者经睫状体冷凝法治疗后眼压从(49.90±12.88)mm Hg下降到(31.20±7.57)mm Hg,B组患者经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后眼压从(49.86±12.30)mm Hg下降到(20.01±2.94)mm Hg,两组治疗后眼压均明显下降,但B组优于A组。另外A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13.33%,比B组低20.00%;术后眼球疼痛发生率为53.33%,比B组高33.33%,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内压偏低、眼角膜水肿、前房渗血等有关。由此可见,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更明显,眼压降低效果更优,视力提高更佳,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史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5(34):153-155.

[2]孙洪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25):111-112.

[3] Mehmet B,Aylin K,Cem K,et al.Aqueous humor and plasma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nitric oxide in patients with 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 and pseudoexfoliation glaucoma[J].Journal of Glaucoma,2010,19(3):207-211.

[4]张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疗法的疗效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0,16(4):671-673.

[5]万艳丽,张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14(8):584-586.

篇8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三维适形放疗; 化学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08

临床所见肺癌患者中15%~20%为小细胞肺癌(SCLC)[1],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其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研究表明,同步放化疗可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那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小细胞肺癌是否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呢?自2009年10月起笔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依托泊甙、顺铂化疗同步治疗SCLC 3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1日-2011年10月1日云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和胸外科31例SCLC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SCLC,肺原发灶可测量,并经B超、CT和ECT等辅助检查排除远处转移,无重大内科疾病。KPS评分≥70,既往无肿瘤治疗史,无放化疗禁忌证。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前肝、肾功能及血象检查无异常。本组共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1~68岁,中位年龄57岁。

1.2 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均采用EP方案化疗。DDP 40~50 mg/m2,第1~2天;VP-16 40~60 mg/m2,第1~5天。21~28 d为一个周期,共4~6个周期。化疗前后分别给予止吐药托烷司琼、胃复安等处理。化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1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及心率。3DCRT在化疗第l周期同步进行3DCRT。靶区包括原发病灶和转移的淋巴结及邻近一站淋巴引流区。分割剂量1.8~2.0 Gy/次,1次/d,5次/周,共28~31次。复查胸部CT或MRI,根据病灶变化避脊髓缩野照射,总剂量达50~60 Gy,疗程6~7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出现骨髓抑制应用G-CSF治疗,并且酌情延长下次治疗时间。

1.3 评价标准 同步放化疗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本研究采用实体瘤的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对疗效进行评定,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正常组织急性期放疗反应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化疗毒性按WHO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表现及分级标准评价,分为0~Ⅳ级。以卡氏评分(KPS)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31例患者全部完成同步放化疗,均可评价。全组有效率为70.9%(22/31),其中CR为25.8%(8/31),PR者为45.2%(14/31)。

2.2 局部症状缓解情况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EP方案化疗能明显改善SCLC患者的胸痛、血痰、气短及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等临床症状。31例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具体见表1。

2.3 急性毒副反应 31例患者共化疗141个周期,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分别为19例(13.5%)、16例(11.3%)、10例(7.1%);非血液毒性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上述毒副反应,患者经过1~2周休息、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正常。31例患者中没有出现Ⅲ、Ⅳ度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其中Ⅱ度放射性肺炎5例(16.1%),Ⅱ度放射性食管炎4例(12.9%),经过积极处理后均能耐受。

3 讨论

SCLC是肺癌的一个未分化癌分型,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约15%~20%。由于其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进展快,常伴内分泌异常或类癌综合征等,这使放化疗治疗在综合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小细胞化放疗联合治疗模式有序贯、交替和同期三种。一般序贯疗法较为常用,好处是减少同期治疗所产生的双重不良反应,缺点是耐药细胞加速再增殖、细胞周期时相最敏感的G2/M期转化进入为放射耐受S期及治疗抗拒的细胞增加,使肿瘤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变大;交替疗法的特点是急性毒性副作用较少,患者的耐受性提高,但对肿瘤的完全控制率明显低于同期疗法[2-3]。部分国内外研究显示,早期放疗好于晚期放疗[4-5],早放疗可消灭耐药细胞的亚系,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率,疗效优于序贯疗法和交替疗法。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全组有效率为70.9%(22/31),其中CR为25.8%(8/31),PR者为45.2%(14/31),并且患者疾病相关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本组病例采用了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这样笔者能够通过精确摆位与固定,使治疗的精确性得以提高;可以多野、多角度照射,保护周边正常组织,减少放疗反应,增加局部放疗剂量,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提高有效率。从结果来看,急性毒副反应相对较轻,并没有出现Ⅲ、Ⅳ度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血液毒性反应也在可控范围内,通过积极处理并未影响下一步的治疗。

综上所述,对初治的SCLC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同期EP化疗治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较轻的毒副反应。当然本研究由于患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尚短,其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尚待进一步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Govindan R,Page N,Morgensztern D,et al.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analysis of 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ic,and end resuits database[J].J Clin Oncal,2006,24(28):4539.

[2] CurrenW J. Sequentialversus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in unresected stageⅢNSCLC: RTOG 94-10 initial report[J].ProcAm Soc Clin Onco,2000,19(4):484.

[3] Resell R.The integration of newer agents into neoadjuvant therapy[J].Semin Onco,1998,25(Suppl 8):24.

[4] Walter J,Curran bined modality therapy for limited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J].Semin Oncol,2001,28(Suppl 4):14.

篇9

【关键词】 鼻咽肿瘤/放射治疗;咽旁间隙侵犯

The Radiotherapy Effects of 70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Involvement of Bilateral Pharyngeal Space Treated by Different Protocols

HUANG He-cheng, WEN Zhi-fei,LIU Qing-shen,et al.

Shantou Central Hospital, Guangdong Shantou 515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adiotherapy effects of 70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involvement of bilateral pharyngeal space treated by different protocols.Methods 70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bilateralpharyngeal space invasion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CT scan.The patients were.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one has 30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lateral faciocervial portal withtotal dose 36Cy firstly. Then adopted pre-andpost-auricular fields,.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lateral faciocerviallatleral portal firsdy.Then the neck adopted retrocervial partition portal.Which designed by ourselves, We enlarge theportal to the exterior auditory meatus.Results The local control ratein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group.Radiospinitis and radioactive brain injury in treatment group was n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trol group , ( P>0.05 ).Conclusion The retro - cervial partition portal.Which designed by ourselves,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and feasible approach to trea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involvement of bilateral pharyngeal space.

【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adio therapy; Pharyngeal space invasion

作者单位:515031汕头市中心医院放疗科

随着CT及MRI的普及应用,对鼻咽癌侵犯范围的了解越来越明确。文献报道,鼻咽癌就诊时咽旁间隙受累率达73.6%~91%,双侧同时受累约占27%[1,2]。双侧咽旁侵犯鼻咽癌的治疗是临床治疗难题,优化放疗方案是提高鼻咽癌的疗效的关健环节。我们改进传统的放疗野、探讨较合理的放疗方案,设计改进的颈后分割野照射双侧咽旁间隙,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从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我院7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改进设计组(称治疗组)和常规放疗组(称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入组符合如下条件:经病理和CT检查确诊为双侧咽旁间隙侵犯,CT未发现颅底侵犯,未发现远外转移,未接受过放疗、化疗或其他抗癌治疗。两组病例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情况

性别期别年龄

男女 ⅢIV≤50岁>50岁

治疗组 1713 2281416

对照组 2010 2461317

注:P>0.05,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对照组先采用面颈联合野照射36 Gy后,鼻咽照射改用双耳前野、9 mev耳后电子束野,鼻咽放疗总量68~70Gy,颈部改用前颈分割野,根据颈淋巴结情况,颈部照射50~70 Gy。治疗组采用面颈联合野照射后, 鼻咽照射改用双耳前野, 双颈采用我们自己设计改进的颈后分割野,我们的方法是在面颈联合野照射后,颈部改用后分割野照射,并将颈后分割野提高扩大至外耳孔水平,同时使用双外侧挡块保护双下颌支,照射野下界根据双颈淋巴结情况而定,照射剂量24 Gy。照射野设计如图1所示。中心挡块保护颈段脊髓,我们在模拟机定位下,能准确划定颈段脊髓保护范围。射线从中心挡块和外侧挡块之间直接照射到双侧咽旁间隙。这样使用改进的颈后分割野照射双颈部时也同时照射双侧咽旁间隙。TPS剂量曲线显示90%以上的剂量区与靶区相符,脑干、脊髓避免照射。如图2所示。

图1 改进的颈后分割野照射模拟定位图

图2 TPS剂量曲线显图

2 结果

全部患者分别于放疗后3个月作鼻咽CT检查,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咽旁间隙疗效评定标准为:①全部消退(CR):肿瘤侵犯全部消退,咽旁间隙恢复正常;②部分消退(PR):两侧咽旁间隙肿瘤侵犯消退均超过50%,或一侧消退大于75%,另一侧不足50%;③肿物残留(LR):两侧消退均小于50%或一侧超过50%而不足75%,另一侧小于50%,有效部分按CR+PR计算。两组局部控制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局部控制情况

CR+PRLR

对照组 23 7

治疗组 27 3

注:经检验,P

随访期间,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3例、4例出现低头触电感,经激素治疗后恢复,两组均没有发生放射性后组颅神经损伤及下颌骨骨髓炎。

3 讨论

目前随着CT、MRI普遍使用,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鼻咽咽旁侵犯情况。鼻咽癌分化差,恶性度高,易于转移和侵犯邻近组织,咽旁间隙与鼻咽腔紧密相邻,极易受肿瘤侵犯,CT检查发现27%的患者双侧咽旁间隙侵犯[1]。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咽旁间隙的侵犯又是引起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茎突后间隙侵犯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高于无侵犯者咽旁间隙的侵犯、口咽侵犯、后组颅神经受累、颅底骨质破坏及颈淋巴结的转移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咽旁间隙的侵犯常常伴随着多个部位的受累同时存在[2]。因此,我们在放射治疗设计时,将鼻咽、咽旁特别是咽旁间隙、上颈深淋巴结引流区设置在同一靶区内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双侧咽旁间隙侵犯,传统上采用面颈联合野或扩大耳前野照射咽旁间隙,会不可避免地照射到颈段脊髓。而颈段脊髓放疗耐受量约为45 Gy,超量照射容易并发放射性脊髓炎,因此临床治疗照射至45 Gy后,照射野后界必须缩小至外耳孔后缘以避开颈段脊髓,双侧外耳孔后缘的连线相当于茎突根部。照射野缩小又造成咽旁间隙得不到充分照射甚至漏照。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以双耳前野为主的照射方法造成咽旁间隙后剂量偏低(低于40 Gy), 使其成为鼻咽肿瘤残留和复发的隐蔽所, 严重影响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 导致生存率下降,治疗鼻咽癌伴双侧咽旁间隙受侵都存在这样的共同难题,即既要控制脊髓放疗量45 Gy左右,又要使与脊髓相毗邻的咽旁间隙颈动脉靶区得到根治量65 Gy左右。由于此问题未能解决,临床放疗工作中往往只能顾此失彼两难全,致使受侵的咽旁间隙病灶处剂量不足,导致肿物残留、复发。上述矛盾存在,使鼻咽癌伴双咽旁间隙侵犯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难题。因此,要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需对面颈联合野照射后的布野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合理解决咽旁肿瘤足量照射与脊髓保护之间的矛盾,缩野后既要将咽旁间隙划入靶区,给足剂量,同时要避免脊髓照射超量。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根据CT上肿块位置,结合TPS提出许多改进意见,较为常见的一个方案是增加耳后野,另一个方案是缩野后耳前野后界向后扩至外耳孔后缘0.5~1.0 cm,并将机架角向前5~7°避开脑干、脊髓[3,4,5]。但这两种方案不能照射对侧咽旁间隙,且对定位及投照技术要求高,重复不易达到,因此这两种方案不适合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病例。即使补用电子线,由于电子束的物理特性,剂量分布仍不理想,首先存在照射野衔接的问题,其次高能电子束的等剂量分布中,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并且这一特点在大于7 meV时更为明显。这样,扩张的低值等剂量线进入相邻的X线照射区域,形成了剂量热点;而高值等剂量线内敛这一特性,也是靶区剂量不足的原因之一[6、7],导致咽旁间隙剂量不足,病灶残留,成为复发的根源。双耳后如采用6 meV电子束照射咽旁间隙咽旁间隙剂量不足,如采用9 MeV电子束照射,脊髓咽旁间隙受量太大,因此耳后补充电子束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

咽旁间隙侵犯后肿瘤容易向下侵犯,可一直延伸到上颈部[8]。针对常规方案为茎突后区补量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方案,探讨如何在脊髓、晶体等敏感器官不超过耐受剂量的同时,满足茎突后区的剂量要求,以期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我们创造性地改进颈后分割野,将颈后分割野提高到外孔上缘,将双侧咽旁间隙、双上颈联成一个靶区,这样设计的照射野显然符合靶区全照射原则。面颈联合野、双耳前野照射咽旁间隙时,相对于患者来说是左右方向照射,而使用颈后分割野照射咽旁间隙是前后方向照射,两种不同方向照射野交叉照射,能将咽旁照射量提高至65 Gy,同时脊髓照射量控制在45 Gy以下,使用双外侧挡块保护双下颌支,避免颈后分割野与双耳前野在下颌角附近重叠照射,减少下颌骨放疗的并发症。该方案可以提高靶区覆盖度,对咽旁间隙剂量有明显改善,治疗组鼻咽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晚期副反应也无增加。从目前结果分析表明本方案是较为有效安全的照射方法,为鼻咽癌伴双侧咽旁间隙的治疗开创了理想新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林玉成.MRI对78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影响.中国癌症杂志,2007,17:565.

[2] 乔文波,赵彦辉,王春波,等.MRI与CT比较在鼻咽癌适形放疗模拟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435.

[3] 袁智勇,高黎,徐国镇,等.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237-243.

[4] 王静波,郎锦义,车志伟,等.改进鼻咽癌体外放射治疗方法建议.中国放射肿瘤学,1991,5(2):118.

[5] 罗伟,汤轶强,黄莹,等.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部位探讨放疗设野范围.癌症,2006,25:209-211.

[6] Shamurailatpam DS, Ritu RU, Siddhartha L, et al.Estimation of risk of radiation-induced carcinogenesis in adolesc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ncer treated using sliding window IMRT.Radiother Oncol,2008,86:177-181.

篇10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毛细支气管炎;哮喘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035-02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数由RSV感染所致,临床治愈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高反应,表现为反复喘息,部分患儿发展为哮喘。因此,怎样能够有效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吸入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中已取得确切疗效,但能否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笔者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治愈后给予吸入不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停止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哮喘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76例,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其中,男152例,女124例;年龄2~16个月,平均(8.3±2.9)个月。均为第一次喘息发作,除外支气管异物、粟粒性结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入院时记录个人史、家族史、过敏史、哮喘史、父母吸烟史,入院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临床治愈后随机分为三组,①1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6个月。②2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组,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3个月。③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哮喘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三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与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360,P

表1 三组患儿哮喘发生率比较

2.2 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05)。

表2 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以RSV最常见,临床以喘憋为特征,治愈后易反复发作进展为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直径为75~300 mm细支气管内,RSV感染可致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堵塞管腔,导致肺不张、肺气肿。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上皮损伤,常常需要数月才能完全修复,在此期间反复或持续感染易致呼吸道高反应和哮喘发生[3],还能引起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杨春霞等[4]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H1低下和TH2功能亢进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TH1/TH2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8不足有关,指出可能有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参与其发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与哮喘一致,是感染变态反应性炎症[5],且易发生于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吸入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儿童哮喘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物质分泌,有明确抗感染、抗过敏的作用,并能修复气道,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辅舒酮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第3代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每次喷药可释放出一定量的丙酸氟替卡松,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证实防治哮喘确有疗效,使用安全。辅舒酮吸入能发挥气道抗感染作用,阻止多种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聚集于气道,阻止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可阻止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形成[6]。本组资料显示在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愈后,给予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结果显示哮喘发生率为10.14%(28/276),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哮喘发生率为3.16%(3/95),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哮喘发生率为6.74%(6/89)。对照组哮喘发生率为20.65%(19/92),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几率,降低了哮喘的发病率,但并非所有的患儿均需要吸入治疗。本组资料随访中发现具有湿疹、荨麻疹哮喘家族史、父母吸烟史的患儿哮喘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早期干预,另外激素应用的时限及剂量仍缺乏大样本资料。本文中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时限并非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决定因素。因此,对于有特应性体质,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当延长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时限,以达到干预的目地,对于无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尽量不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2-1164.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3]田曼,赵德育,陈荣华.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儿童哮喘[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5-428.

[4]杨春霞,侯要存,吕芳.毛细支气管炎TH1/TH2的改变[J].全国儿科临床杂志,2007,22(9):683-684.

[5]黄宁,胡小红,徐世侠,等.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4,(z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