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范文
时间:2023-04-03 01: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为例,文章对于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描写“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段。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知识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部分内容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已经完全将都江堰节节延伸、灵动自然的特点展露无遗。如果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方面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则整个散文鉴赏教学的又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推动。
三、领会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
散文品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体味散文的内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于散文内在情感的挖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灵魂。在《都江堰》这篇散文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览之前简单评述,与作者在游览之后的高度赞美,进而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都江堰魅力的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章的写景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进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动机。通过对文章深层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鉴赏教学才算略有成效,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也才初见效果。
高中散文鉴赏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保障散文教学的有效时间,同时对散文的鉴赏教学做深入的探究,以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从散文的优美语句切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最终再带领学生体味散文表达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散文鉴赏教学的层层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保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语文;试卷;讲评课
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学习时间尤为紧张,任务较重,良好的试卷讲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积攒知识点,开阔视野。可是大部分试卷讲评课依旧是老师掌握课堂主动权、逐题讲解、全面覆盖的现象,令学生的复习效果大受影响。
一、如何看待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大致分为讲思路、讲方法、讲答案、讲错因、讲关联、讲创新。
讲思路以及讲方法最大的益处则为可以令学生掌握审题、解答的方法。所以,试卷讲评课效果如何,讲思路与讲方法尤为关键。讲答案是所有方法中最为省时省力的。讲错因: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一方式则较为推荐。但这种方法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技能。讲关联、讲创新是通过一道题而谈关联、讲创新,这样的方式较为不易。这需要老师内心存有的不仅仅为一道题,还需要具备众多此类的题,老师讲一道题、学生掌握一类题,通过一个知识点,扩散到所有知识体系。创新追寻的是以此为基础,透过老师启发性讲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解题。
二、试卷讲评课的方法
1.形式丰富,方法多样
讲评课的形式尤为丰富,应当将一言堂的讲评课变成师生能够沟通、学生能够交流的群言堂,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身思维的机会,让学生透过质疑、讲解,回忆考试的思路。学生可以自主处理题目,比如,第一部分的第一题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现代文阅读、古诗鉴赏、文言文翻译能够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作为实践操作进行。每一次在讲评时都可以设定一些题目让学生主讲,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讲评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且透过学生自主讲解可以发现,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了得分的题目,有时得分也仅仅是凑巧。试卷讲评时,老师还能够组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解题心得进行沟通,让学生相互参考彼此的得分经验。透过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相互帮助,提升解题的能力。
2.分析考情,突出讲评重点
为了从总体上掌握试卷的基本状况,阅卷之前老师必须先单独完成试卷,如此才可真正感受,准确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重点与难点,如此在讲评试卷时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需及时阅卷,阅卷时必须对试卷进行批改记录,以此记录下批改时出现的各类状况,理清学生突出的问题以及解题的状况,以便为讲评课做好铺垫,让讲评课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在探知未知世界时,兴趣则会油然而生,所以,学生都会的内容则不用再讲。假如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事前并未对试卷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不清楚具体的主要点与次要点为何,不清楚学生掌握的内容及所需的方面,仅仅依照试卷中的试题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只会无法突出难点、重点,不分主次,浪费时间。
古诗文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甚至是作文等方面都成为讲评课的重中之重,每次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必须透过对学生答卷的分析,大量搜集资料,了解哪些题目有问题,哪些问题十分严重,以此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寻求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
3.教师需加强思维培训,提高对学生答题方式的指导
在高三语文试卷当中,题目的难度以及综合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做题能力训练时,与学生一同探寻解题的规律,尤其需关注各类考题的答题形式。比如,就现代文文本阅读题而言,学生在解答中具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理解原文,不清楚作者的目的,答非所问,答案无法表明中心及主旨等等。对于这些方面,老师不仅要在现代文阅读专题中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复习,还要在试卷讲评中,对学生答案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现代文本而言,老师则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切实良好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层次进行梳理,对文意进行理解,找出文本各段的中心句、关联词、总结句等方式,通过评点法点评文本。比如,对于现代散文《草屋的声音》而言,其段意整合则为:(1)草屋(引子);(2)移民筑巢,草屋让人具有知足且生命重叠掠过的感受;(3)意志坚强的人征服土地,草屋主人憨厚淳朴的笑声;(4)温馨的草屋;(5)宁静且富有情致的草屋;(6)草屋风景别致;(7)草屋无言,倾听草屋的声音(点题)。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理解散文的主旨将不再是一件难事,也就是作者透过对草屋与草屋声音的描写,传达出对草屋生活的美好记忆,对草屋主人的赞叹,对草屋声音的怀念,展现出作者别致的内心以及追寻人生的态度。
综上所述,讲评课并非易事,只有通过不断追寻,脱离“一道题”进行方法、关联、规律的讲解,教会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了解更多内容的方法。总而言之,老师必须通过启迪式的方法进行讲评,为学生指点迷津。
篇3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下面试以201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的阅读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该卷第20题是这样命制的: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这道试题是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这句话,的确是情真辞巧。从作者的生活逻辑来分析,她成年以后所了解的那个世界,在地理意义上,显然是远远大于童年所生活的“小小的北极村”的;但是,现在作者偏偏要说“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便是故意违背生活逻辑以求得艺术逻辑的真实。从艺术逻辑来看,作者原来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我”的整个情感世界。这就是我们从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日常话语,若真要这么表达,将会显得直露而了无情趣。作者既然强调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整个的情感世界,那么,北极村究竟给予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或者说,作者从故乡那儿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营养?对故乡的认识是怎样的?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便意味着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着眼于全文,逐条概括,即可形成答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要始终围绕“情”字还原文学语言。
请看该试题的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读之朗朗上口、听之声声悦耳的音韵和谐之美。要形成这种音韵美,就得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音节停顿(一字顿、二字顿、三字顿、四字顿等)以及押韵等问题。作家对语音的锤炼,当做到以声传情,即一切声调、音韵、停顿节奏的安排都得有利于情感的传达和情韵的形成。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整散搭配、长短交错、文白杂糅的参差错落之美。散文的句式本是“散体”形式的(相对于骈体而言),其句子结构,形态各异,有散漫之姿。但是,高明的作家往往会考虑如何在散句中配上整句(语言形式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等),如何在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长句中配上短句(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如何在白话中配上文言以增强庄重典雅的色彩等问题。
目前,考查考生欣赏散文语言节奏美的试题有上升的趋势,其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检测考生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能力,湖北省的语文高考试题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下面试举两例。
【例1】2009年高考湖北卷所选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这段文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追求朴素淡雅、灵动含蓄之美的审美情怀,里边蕴涵着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无论是作者的情感,还是笔端的文字,都是古色古香的,极富典雅、庄重之美。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锤炼了一些简练、古拙的单音词,如,“虽是到处一样”的“虽”,“我独喜欢北窗”的“独”,这两个词分别换成双音词“虽然”“唯独”,亦无不可,但,冲淡了全文语言典雅的风格。再者,这段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的和谐,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押韵的字眼,如,“虽是到处一样”的“样”,“我独喜欢北窗”的“窗”,“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的“光”“向”,“我不爱中午的骄阳”的“阳”,其韵脚是“ang”,此类韵脚散落于前半段中,读之响亮、自然。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或短句,或长句,长短错落有致。如,“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前面是两个短句,后面则是三个长句了。这样的句式锤炼,还有多处。此外,本段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亦更见风致,作者把“不喜欢……而喜欢……”这样的排比句镶嵌在散句之中,透出一种工稳、整饬之美,又不失语言的灵动。最后,作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也极有匠心,运用了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如,“隐翳”“清虚”“清晖”“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还多处引用古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等,这样便有了“文白杂糅”的古典韵味。
命题人为了考查考生品味、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在该卷第17题是这样命制的: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2010年的湖北卷仍保留了这种题型,只是增强了其综合性,将语言鉴赏与表达技巧的鉴赏糅合在一块来命题。命题人选取了熊召政的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该卷第18题是这样的:
【例2】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由该答案的第二点可知,命题人将散文语言鉴赏的考点细分为语音(用四字词语实际是语音修辞的问题)、句式和风格三个内容。
其中,关于散文语言的风格鉴赏,对考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也不便于命制高水平的试题。尽管如此,这里还是有必要谈及风格鉴赏的问题。
篇4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学有新的认识,这样才能探索出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中,鉴赏性阅读教学是鉴赏主体的一次再创造活动,体现了鉴赏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教学。古语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以说文学最为基础的根源就是情感的解读,我们就要沿着这根主线,去领会作者的创作,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领会作品中深刻的思想,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新的教学新形势下,我们要认识到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鉴赏性阅读教学为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只有在对事物有了感知的基础上,才会对事物有所认识,因此,可以说有了感知,才有了审美能力。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美的领悟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鉴赏性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上,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感知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可以整体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对作品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鉴赏阅读可以快速将审美内容传递到读者的大脑,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文学作品中那些静止的文字,通过鉴赏性的阅读,结合阅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作品变得有思想,有灵性,赋予作品鲜活的形象。黑格尔曾经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所以,要通过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而且,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艺术精品,不论是文辞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激越的诗歌,还是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阅读,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新课标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鉴赏性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还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具有了高度的鉴赏力,自然就有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而且这也是一般人无法感受的一种美的鉴赏。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鉴赏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鉴赏性阅读,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鉴赏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艺术的认识活动,在这个鉴赏性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灵活的形象以及创作者的情感,正所谓对美的鉴赏是人最为基础的本性。因此,通过鉴赏性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积累丰富的情感,看到文学作品美的形象,感知美的存在,理解作品的内涵。
创新教学方法要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满足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鉴赏性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体现一种很好的创造能力,所以说鉴赏性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因为,人们的创造能力是基于对事物的兴趣之上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语言美、生活美、自然美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进而感染学生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
篇5
【关 键 词】 选修课;目标;确定
【作者简介】 顾舟山,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时杨中学副校长,盐城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名校长,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盐都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究竟怎么样定位,是自成体系,是必修课程内容的补充,还是延伸和拓展?就当前而言,各地师生对选修课程和选修教材都有较高的认同,但也不容否认,由于选修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选修教材教学中的应试化倾向日渐突出,选修课程教学特点不够突出,选修、必修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趋同化现象日渐明显,“知识本位”现象突出,选修课程的开设逐渐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教材的选择上,突出应试目标
相当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把选修教材当作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注意,我这里用的是补充而不是拓展和延伸,两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如在高二阶段,大部分地区选择了《唐诗宋词鉴赏》《史记选读》和《语言规范与创新》模块,高三年级选择《现代散文鉴赏》《唐宋家散文鉴赏》和《实用文阅读》模块。这几个模块的选择体现了学校选修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在应试,把《唐诗宋词鉴赏》《史记选读》及《唐宋家散文鉴赏》当成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知识补充,因为在高考试卷中,这两块所占的分值很高,分别是11分、18分,占基础部分总分的32.2%。选择《现代散文鉴赏》则是因为试卷中阅读理解达38分,再加上作文70分,所占比例更高。这样,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选修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教师对选修教材的专业研发能力不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匮乏、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等固然是选修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不容否认,应试的现实导向束缚了学校对选修教材的选择,目标的错位成了当前选修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2. 在教学方式上,沿袭必修教材教学的传统
前面所说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选修教材才能达到选修课程目标的问题。这里要说的则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成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很多必修教材教学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强调“训练”。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流程都服从于这一目标。就连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中也毫不讳言“考虑到了高中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
实际上,选修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开拓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尊重学生个性选择。选修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题材是多样的,可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的余地是广阔的,但是,又有多少选修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资源有哪些?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课程目标如何确立?这些是实施选修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选修课程评价有比较明确的建议,“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因此,确定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决定什么样的教材选择内容和教学体例。为了纠正上述两个方面的偏差,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下几点:
1. 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意识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这里的语言应用不仅仅是指高考试卷中的“语文知识”或者是“语言运用”之类的东西,更是指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选择《实用阅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三个选修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完全可以摒弃传统必修教材教学的线性流程。应以文本阅读为中心,进行语言问题的探讨。
如谈到语言的规范使用,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现象,事实上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语言现象,已经影响到汉语表达的规范性、科学性,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我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如“斑竹”、“围脖”、“ 喜大普奔” 、“人艰不拆”等等网络语言。在课堂上选择《当代语言生活》中《中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等一系列文字进行阅读探讨,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选择《语言的规范与创新》中系列文章阅读,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与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实用阅读》中的系列文章,明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通过探究,学生明白网络语言实际上就是一把双刃剑,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的表达力和深厚的感染力,从而规范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 以培养学生探究和质疑精神为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探究和质疑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选修教材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比必修教材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史记》选读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研讨的问题:《史记》人物的生存价值观(诸问题之一),并为学生推荐了一批阅读篇目,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渔夫》等,选文不限于《史记选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李陵事件及司马迁的“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屈原的“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列传》)和渔夫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处世哲学,伯夷的“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和管仲的“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以及韩信的“胯下之辱”,让学生从中探究主人公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认识。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横向对比阅读,进行独立、自主探究,学生加深了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因此选修教材的学习,“不是仅仅掌握概念、原理,记住教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培养应用语文、研究语言文字或文学文化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领略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生活品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选修课程的教学尤其强调,应体现学生对“不同于必修课的期待”。所以,选修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应避免必修教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的功利性色彩,要从构建个体整体素养出发,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教育,使其领略传统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如在必修教材中诗词的教学已经涉及很多,学生对诗词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对古诗词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么,我们如何处理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 ?古代散文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很多篇目,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言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如何组织《论语孟子选读》和《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有效教学?是不是仅仅是必修课程文言文教学的延伸?
中华古诗词和古典散文都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涵咏传统文化兴趣和素养。在北师大考察时,更明确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是同志在治国理政中善待传统文化,更善用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除教材中一些疑难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相互探讨,适当讲解外,我们大可不必停留在学习必修教材时那种大量简单反复的讲解与练习上面,我们必须立足于教材中,把学习的内容延伸到更加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中去,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的机会,从而达成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生活品位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辅以一些诸如诗词背诵比赛、诗词诵读、古诗新唱等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和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论语孟子选读》时,可以设计一个研讨学习的模块:谈谈孔子、孟子的论辩技巧。选文语言之准确,譬喻之精当,思维之缜密,语言之平实,说理之形象等等,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思辨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使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
此外在开设选修课程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园环境、网络等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有效扎实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成选修课程教学目标 。
参考文献:
[1] 贡如云.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
篇6
[关键词]建筑物 防雷设施 装置间距 跨步电压 埋地深度 接地电阻
一、前言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设计人员对一、二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比较重视,疏漏差错很少,但对大量的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却常有忽视。由于设计质量管理规定:对于一般工程的电气设计允许可以不要计算书,因此许多设计人员对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不再进行设计计算,仅凭经验而设计。对于防雷设施的是否设置及防雷设施的各种安全间距未进行计算、验算,因此造成大量的三级防雷的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存在较大的的盲目性,使有些工程提高了防雷级别,增加了工程造价,而有些工程却未按规范设计、施工,造成漏错,带来很大隐患和不应有的损失。
二、建筑物防雷规范的概述及比较
现今建筑物防雷标准有1993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推荐性行业标准,199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057-94使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逐步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防雷标准接轨,设计施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GB50057-94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而JCJ/T16-92将民用建筑防雷设计分为三级,分得更加具体、细致、避免造成使某些民用建筑物失去应有的安全,而有些建筑物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为更好的掌握IEC、GB50057-94、JCJ/T16-92三者的实质,特择其主要条款列于表1。且后面的分析、计算均引自JCJ/T16-92中的规定。
三、预计的年雷击次数确定设置防雷设施
除少量的一、二级防雷建筑物外,数量众多的还是三级防雷及等级以外的建筑物防雷,而对此类建筑物大多设计人员不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N,使许多不需设计防雷的建筑物而设计了防雷措施,设计保守,浪费了人、材、物。现计算举例说明:
例1:在地势平坦的住宅小区内部设计一栋住宅楼:6层高?层数不含地下室,地下室高2.2m?,三个单元,其中:长L=60m,宽W=13m,高H=20m,当地年平均雷暴日Td=33.2d/a,由于住宅楼处在小区内部,则校正系数K=1。
据JCJ/T16-92中公式?D?2-1?、?D?2-2?、?D?2-3?、?D?2-4?得: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e=?L?W+2?L+W?H?200-H?+πH?200-H??×10-6=?60×13+2(60+13)20(200-20)+3.14×20(200-20)?×10-6=0.02084?km2?
建筑物所处当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0.024Td1.3=0.024×33.21.3=2.28次/?km2?a?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Ae=1×2.28×0.02084=0.0475?次/a?
据JCJ/T16-92第12.3.1条,只有在N≥0.05?GB50057-94中:N≥0.06?才设置三级防雷,而本例中:N=0.0475<0.05,且该住宅楼在住宅楼群中不是最高的也不在楼群边缘,故该住宅楼不需做防雷设施。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现以L=60m,W=13m,分别以H=7m、10m、15m、20m四种不同的高度,K值分别取1,1.5,1.7,2,Ng=2.28?km2?a?进行计算N值,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在本区内:①当K=1时,举例中的建筑物均N<0.05,不需设置防雷设施。②当K=1.5时,即建筑物在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或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在高度达15m或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③当K=1.7时,即金属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高度达7m及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④当K=2时,即建筑物位于旷野孤立的位置,高度达7m?两层以上者,均设置三级防雷措施。
可见,有的建筑物在20m的高度,却不需设置防雷措施,而有的建筑物高度在7m,就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关键因素在于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土质和雷电活动情况所决定。
同时在峻工的工程中,我们也看到,例1中的民用建筑物,有许多类似的工程不该设置防雷却按三级防雷设计施工了,施工后的防雷接地装置如图1所示。
其中8组引下线均利用结构中的构造柱的4?12主筋,水平环路接地体埋深1m,距楼外墙1m。以上钢材均为镀锌件,则共需镀锌钢材0.192t,人工费2950元,定额预算工程直接费约0.75万元。类似这种三级防雷以外的住宅楼、办公楼及其他民用建筑,在我们地区1998年约竣工600~800栋,仅增设的防雷设施其工程直接费约为450~600万元。以此类推,在全省、全国因提高防雷等级而提高工程造价?浪费?的数字是巨大的。因此,设计人员对民用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具体条件,确定是否设置防雷设施。
四、防雷设施与人、金属管道等的安全距离
1.雷电流反击电压与引下线间距的关系
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雷击电流通过敷设在楼顶的避雷网,经接地引下线至接地装置流入地下,在接地装置上升高的电位等于电流与电阻的乘积,在接地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的对地电位则为
Uo=UR+UL=IkRq+L ?1?
式中Ik―雷电流幅值?kA?
Rq―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Ω?
L―避雷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的为h?到接地装置的电感?μH?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kA/μH?
?1?式中右边第一项?UR即IkRq?为电位的电阻分量,第二项?UL?即 ?为电位的电感分量,据GB50057-94有关规定,三类?级?防雷建筑物中,可取雷电流Ik=100kA,波头形状为斜角形,波头长度为10μs,则雷电流波头陡度 = =10kA /μs,取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Lo=1.4μH/m,则由?1?式可得出
Uo=100Rq+1.4×h×10=100Rq+14h?kV? ?2?
根据?2?式,在不同的接地电阻Rq及高度h时,可求出相应的Uo值,但引下线数量不同,则Uo的数值有较大差异。下面以例1中引下线分别为4、8根?假定每根引下线均流过相同幅度的雷击电流,且忽略雷电流在水平避雷上的电阻及电感压降?,计算出的UR/UL值列于表3。
由表3中可知,接地电阻?Rq?即使为零,在不同高度的接地引下线由于电感产生的电位?电感分量?也是相当高的,同样会产生反击闪络。
2.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间距
雷击电流流过引下线及接地体上产生的雷击电压,其电阻分量存在于雷电波的持续时间?数十μs?内,而电感分量只存在于波头时间5μs内,因此两者对空气绝缘作用有所不同,可取空气击穿强度:电感UL=700kV/m,电阻ER=500kV/m。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等于空气击穿强度,砖墙的击穿强度为空气击穿强度的一半。
据表3计算的数据,下面计算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距离。因每组引下线利用构造柱中的4?12钢筋,可以认为引下线与人体、金属管道、金属物体之间为空气间隔,且认为引下线与空气之间间隔层为抹灰层,可忽略不计。
?1?当引下线为4组时,人站在一层,h1=3m,Rq=30Ω,则URI=750kV?UL1=10.5kV?人体与引下线之间安全距离L安全1>
?方可产生的反击。人站在5层,h2 =15m,Rq=30Ω,则:UR2=750kV?U12=52.5kV?则安全距离L安全2>
1.575m<1.83m。在上述两个房间内,保持如此的距离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存在很危险的雷电压反击。
(2)当引下线为8组时,当站在一层房间内,h1=3m,Rq=30Ω,则UL1=5.25kV?UR1=3.75kV? 则安全间距L安全1>
0.757m。人站在5层时,h2=15m?则UL2=26.25kV?UR2=375kV?则安全间距L安全2>
可见,引下线数量增加一倍,安全间距则减小一半。因此设置了防雷设施后,应严格按照规范设置引下线的数量及间距。同时建议可缩短规范内规定的引下线间距,多设一定数量的引下线,可减少雷电压反击现象。这样处理,对增加工程造价微乎其微。
3.引下线与室内金属管道、金属物体的距离
?1?当防雷接地装置未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例一中数据:楼顶的引下线高度h=Lx=20m,Rq=30Ω时,据JCJ/T16-92第12.5.7条规定,Lx<5Rq=5×30=150m,则
Sal≥0.2Kc?Ri+0.1Lx?
式中Kc―分流系数,因多根引下线,取0.44
Ri―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电阻,因是环路接地体,Ri=Rq=30Ω
Sal―引下线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m
则
Sal≥0.2×0.44×?30+0.1×20?=2.816m。
?2?当防雷接地体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式?12.3.6-3?,Sa2≥0.075KcLx=0.075×0.44×20=0.66
由以上计算的Sal≥2.816m,Sa2≥0.66m,在实际施工时,均很难保证以上距离,因为金属管道靠墙0.1m左右安装,又由于Sa2≤Sal,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楼层内应将引下线与金属管道?物体?连接起来,防止雷电反击。
4.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地下多种金属管道及其它接地装置的距离Sed
据JCJ/T16-92第12.5.7条及公式?12.3.6-4?:Sed≥0.3KcRi=0.3×0.4×30=3.96m,而在实际施工中,地下水暖管道交错纵横,先于防雷及电气接地装置施工,等施工后者时,已经很难保证Sed≥3.96m了,也难于保证不应小于2m的规定,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各种接地装置共用,即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接地体。将接地装置与地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连接起来,实行总等电位联结。
综上所述,在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总带电位联结、一个共用接地体的措施后,在楼顶部应将避雷带?针?与伸出屋面的金属管道金属物体连接起来,在每层内的建筑物内应实行辅助等电位联结,即引下线在经过各个楼层时,将它与该楼层内的钢筋、金属构架全部联结起来,于是不论引下线的电位升到多高,同楼层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包括地面内钢筋、金属管道、电气设备的安全接地?都同时升到相同电位,方可消除雷电压反击。
五、跨步电压与接地装置埋地深度
跨步电压是指人的两脚接触地面间两点的电位差,一般取人的跨距0.8m内的电位差。跨步电压的大小与接地体埋地深度、土壤电阻率、雷电位幅值等诸多因素。当接地体为水平接地带时,
?3?
式中ρ―土壤电阻率/?Ω.m?
L―水平接地体长度m
Ik―雷电流幅值kA
K―接地装置埋深关系系数,见表4
Ukmax―跨步电压最大值?kV?
按例一中的接地装置计算,接地体长度L=146m,取Ik=150k,土质为砂粘土,ρ=300Ω.m,则按埋深深度0.3m,0.5m,0.8m,1m时相应的K值取2.2,1.46,0.97.0.78。按?3?式计算:
其Ukmax值分别为107.97,71.66,47.61,38.28/kV。
世界各国根据发生的人身冲击触电事故分析,认为相当于雷电流持续时间内人体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为90~110kV。从计算结果可知,该工程的防雷接地体埋深0.8m时,跨步电压已在安全范围内。JCJ/T16-92第12.9.4规定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第12.9.7条规定:防击雷的人工接接地体距建筑物入口处及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水平接地体局部包以绝缘物。包以绝缘物易增大其接地电阻,因此还是以埋深大于1m时为好。这样处理,只增加少量工程造价,却将接地装置处理得更加安全可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采用基础和圈梁内钢筋作为环形接地体,但由于三级防雷的建筑物大多为毛石基础,毛石基础上的圈梁埋地一般为0.3m左右,较浅根本达不到防止危险的跨步电压需将接地装置埋深1m的要求,因此不宜采用圈梁做为环形接地体?指三级防雷建筑物?。
六、区别工频、冲击接地电阻
工频、冲击接地电阻两者的区别及关系,许多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区别与明晰,使部分工程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已达到设计值,而仍然盲目采用降阻措施,增加了工程造价。
工频接地电阻是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工频电流求得的电阻。可以认为是接地体20m以内土壤的流散电阻,距接地体20m以外的大地是电气上的零电位点。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的电阻,即为工频接地电阻。
自表4中可知,当接地体为环绕建筑物的环路接地体与敷设于陶粘土、沼泽地、黑土、砂质粘土等电阻率ρ≤100Ω的土壤内的接地体,其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电阻相等。但当敷设于砂、砂砾、砾石、碎石、多岩山地的环境时,其工频接地电阻是冲击接地电阻的2~3倍。因此如在上所述地面内敷设接地体时,如用接地电阻仪测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只要不超过设计要求的冲击接地电阻值的2~3倍,即可为符合设计要求,不需再采取降阻措施。如不分析接地装置敷设地点的土质、接地环境条件,发现接地电阻仪摇测值大于设计要求值,就盲目再增加人工接地体或采用降阻剂来追求达到设计值,必须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提高了工程造价,而这一现象却有普遍性。
篇7
流年碎忆,我用最美的时光为你抒写了长长的文章,我以为你会感动,原来是我错了。
那种潮水般来势汹涌地心灵悸动,早已回复平静,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去换取无缘的相遇,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若干场离别的演绎,即使结局再残酷,落幕之前依然感人至深。
我不再是懵懂的孩子,却是一个无知的少年,很突然就喜欢上一个人,很突然地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然后走着走着又散了。懂我的人,会替我觉得可惜,不懂我的人,面对我的倾诉,也许仅因为好奇。
其实每一次的繁华过后,我都仿佛被释放到世界边缘,被洗窃一空的心,是无法结出果实的桃花曾一度轰轰烈烈地盛开之后所呈现的黯然。
如果我变成回忆,那么从前那片蔚蓝的天空,是否也会昼夜不分?
如果我变成回忆,那么从前那道熟悉的风景,是否也会随风而逝?
如果我变成回忆,那么从前那份浅薄的缘分,是否也会云烟过眼?
如果我变成回忆,那么从前那次虔诚的告白,是否也会事过境迁?
就像周杰伦的歌词所述,朦胧的时间,我们溜了多远,冰刀划的圈,圈起了谁改变,如果再重来,会不会稍嫌狼狈,爱是不是不开口才珍贵---
属于春天的季节慢慢走来,甚至在这冬天的尾巴,花儿悄悄绽放,万象正在更新,这也是我能安静地回忆你原因。我很珍惜这样的时刻,因为除了这样,已经没有办法能使我离你更近一点。
其实我们都已经长大,就像水滴石穿,你不再是我想要找的那个人,遗憾的是我当初没有给你留下一个祝福,就已消失在人海。
空旷的高空有着白云飘过,日子就像周杰伦的七里香那样,开始有了夏天的味道。倘若有一天你化了妆,我认不出你也很正常,因为我的眼睛不再如溪水清澈见底。
篇8
【选材分析】
2006年全国17份试卷选文全是散文,主要包括4种类型。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如全国卷Ⅰ的《绵绵土》,重庆卷的《说村落》,四川卷的《乡村的瓦》,江苏卷的《烟雨牛鹭图》。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表达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呼唤,如安徽卷的《行吟阁遐想》,山东卷的《文赤壁》,湖南卷的《在山阴道上》。
3.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感悟,如天津卷的《心灵感悟》,福建卷的《泪与笑》,浙江卷的《平面的生活》。
4.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如江西卷的《秋光里的黄金树》,湖北卷的《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因此,文艺性散文的阅读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分析】
1.突出考查对文章主旨或中心的理解。
2006年全国17份语文试卷中,好几份都单独设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突出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鉴赏评价。
鉴于这种趋势,散文阅读的复习应侧重于对文章主旨和手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整体阅读。解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发挥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关系。
2.抓文章的筋骨。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应当一字一句重点研读。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同学们在阅读时不妨用笔画一画以方便回头寻找。
3.学会利用题目间的信息互通。散文鉴赏是一种整体训练,所以文后的题目不是孤立命制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考生读题时一定要整体研读,把各题干之间的暗示信息利用起来,而不应看一道题做一道题。
4.文题对照,圈定范围。良好的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理解上。高考题的答案要尽量在原文中挖掘,因此,考生在研读题目后要根据题干的指向搜索原文中的有效信息,确认相关段落以供组织文字之用。据笔者多年的阅读经验来看,一个词语(概念)出现时,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会做具体的阐释。因此考生要特别关注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剖析含义丰富、带点哲理的句子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做到“三不离”(即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双关义。
【答题注意点】
1.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从备考的角度讲,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如“象征”可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主体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便于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作答。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2.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有些考生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不是随文就理,而是越俎代庖,以致丢分。所以,应对“概括作者观点类题”时,考生要有一种暂时放弃自我的意识,不能想“我怎么看”而要问作者是怎么看的。答案的形成,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不随意拔高,也不简单否定。
3.概括角度要与提问角度一致。高考命题专家预测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查趋势时曾说:“文中一般不会再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答题的信息都分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命题亦证实了专家们的论断,都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概括性。所以考生不能再机械地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而应根据命题人所问的角度,抓住有效信息中重要的词句,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当然如果考生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而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也非明智之举。那样的回答距参考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去甚远。
4.语句组织要上层次,有美感。一是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而不用问句或感叹句。答题是要对提出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判断和陈述,不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更不能由此生发疑问。二是用理性的判断而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知上。回答问题的层次应是由具象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别提醒】
平时做散文阅读训练时要多揣摩参考答案的来历,这是以前语文高考状元的秘诀,笔者认为很有道理。应该说,在思维运行和语言组织上,学生的练习是最重要和最有实效的。只要在训练中不断感受规律,不断发现失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调整,就能逐步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活学活用】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①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②在我眼里,牛总是象征有点落后,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里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龇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③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④那是1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⑤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呼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⑥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⑦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惟恐失一言而遭来灭顶之祸,心灵十分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哈萨克青年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地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⑧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⑨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总司令的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选自《周涛散文集》,有改动)
【思考题】
1.文章开头,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节,作者为什么说马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节开头有一句:“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请揭示此句中“取消”与“给予”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名马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牛安贫知命,骆驼畸形丑陋,毛驴难当大用。它们都反映了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是俘虏,是仆役。
2.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篇9
设题类型
一、鉴赏重要词句精妙型
所谓“重要词句”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现代文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一)鉴赏重要词语型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使用得比较准确生动且富有含义的词语,它的含义除了准确生动之外,还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鉴赏重要词语的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揣摩重要词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附加意义和构建文章的作用。
【例1】文章的标题新颖醒目,给人一种沉重感,“白得无比的黑”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相关语段]我喜欢看镶在走廊橱窗上这些无名作者的国画,它是我熟悉而亲切的乡村生活的映照。有一幅《一只豹在奔跑》的画,画面上一只豹在奔跑,飞沙走石,惊天动地。一个橱窗一个橱窗看过去,看到最后一幅《瓦房部落》。
这幅画非常大,占了三分之一的橱窗。但我却看不出什么,那上面稀疏的淡墨痕迹,毫无规则地散布着,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画。看了很久,看不出什么意味,我就离开了。走到街对面的走廊上,无意中,转过头来,奇迹出现了:就是那幅《瓦房部落》,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庞大的瓦房群,黑压压的一大片,坐落在山水间。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一定是个身处异乡或漂泊海外的游子。作者利用了视觉上远近差异完成的这幅画,表明他心目中的故乡,多少年了,都坐落在依稀的记忆中。记忆中,故乡的瓦房黑得无比清晰。倘若某一天让他突然靠近故乡,故乡的印象就成为一片不知所措的空白。
(节选自刘亮程《白得无比的黑》)
[解题思路]标题表面上是第二段中所指的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以及国画给人的视觉效果,然而阅读第三段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这部分中的信息提供了确定答案的一个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由一幅国画所引发了对“黑”与“白”的相关问题的思索,即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也是题目所蕴含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含义。
[参考答案]文章以此为题有两层含义,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和视觉效果;实际上则是指中国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中国的农业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二)鉴赏重要句子型
我们不仅要懂得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有艺术手法,还要确认手法,分析效果。鉴赏重要句子的艺术表现力,就是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义”强调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强调表达的灵活性。
【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相关语段]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节选自李汉荣《目光》)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运用好比喻句,一定要在明确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本体和某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确定好喻体。文中的本体是“目光”,而喻体是水和雪、星和月、闪电。对比喻表达作用的分析不能只笼统地答出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必须结合句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纯洁;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又如穿过长夜又消融于长夜的闪电,照亮世间的黑暗,惊醒蒙昧的人们,然后又谦卑地消逝,还世人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
二、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型
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指语言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做这类题前应细读所指定的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思路:1.细读所给的语句,确认所用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2.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所要表现的内容;3.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例3】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相关语段]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节选自学群《敦煌》)
[解题思路]语段语言优美、形象,鉴赏时应先明确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从原文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具体分析,并说明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当然解答这类题必须记住常见的修辞格概念及其效果,像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等,还要结合原文中的作者情感来作答。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三、多角度鉴赏语言型
多角度鉴赏题是综合性题型。试题要求从几个角度切入并进行赏析,每个角度都必须符合试题提出的文本的某一个语言特色。题型有两种:一种是先揭示阅读文本具有的某个语言特点,再指定某个语段以及确定赏析的区域,最后提出几个赏析的角度;一种是确定赏析语段,规定赏析切入点,最后总结文本的语言特点。后一种题型赏析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4】请以文章第二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典雅”的特点。
[相关语段]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吧,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节选自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解题思路]“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题目要求考生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典雅”这一特点。具体来说,本文第二段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文言词语、对举的词语;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间;在修辞上表现为排比和引用。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赏析。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者: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者: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备考策略
解答语言鉴赏类的题目时,除了要掌握以上解题思路外,平时还要注意积累答题时需用到的知识。
一、熟悉作家及其散文风格
熟悉现当代一些散文名家,熟悉他们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或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或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但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淳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以及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了解这些,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大有裨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固然与一个作家的美学风格密切相关,但也是由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内容决定的。同是朱自清的作品,《绿》《春》等散文的语言是华美绚丽、富有诗情画意的,《背影》《给亡妇》等则显得简约质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深沉含蓄的,而《执政府大屠杀记》却表现出激动、悲愤的色彩。
二、熟悉常用的答题用语
首先,了解《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在课文中涉及的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篇10
关键词:高考;修辞方法;备考
高考大纲中对于常见的修辞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八种。通过2007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考点分值来看,2007年和2008年占31分,2009年占25分,2010年占16分,所占分值很高,命题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题部分,但是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也时常出现,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辨析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作用;第二,结合句式仿写,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第三,结合古诗文鉴赏,考查对常用的修辞方法作用的理解能力;第四,结合现代文阅读,考查常用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环境中的作用;第五,结合写作,考查常用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一谈这方面的考法和应对:
1.(四川卷)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
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首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解析:仿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在仿写过程中一要形似:句式,辞格等都要与原句中的相同,而要神似:形式与完美相结合,不能是生拼硬凑,生搬硬套。在原句中,很形象地表现了本体的特征,而全句又完整恰当地构成了人生的四个阶段,恰到好处,所以在仿写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答案略)
2.用对联考查学生修辞运用能力: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1)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科学能致富__________。
(2)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______。
解析:对联是我国传统而特有的,对对联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出现在新世纪的学生考试中,焕发了新的青春和光芒,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要求,如审题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高度精练的概括能力。解答这道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知识,还要仔细揣摩所给上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