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0: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雪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雪的散文

篇1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练就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那么,如何拟题,使之更具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⒉围绕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跨越式试验;识字;阅读;写作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持的“非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在我校进行试验。我有幸成团队一员,与课题组的专家一起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探索出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跨越式语文教学把“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紧密结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突破识字关。试验中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按课标要求教学、扩展阅读、创新写作。对讲读课文的一、二课时的重点做了不同的定位:

第一课时以教识字为主,识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放在篇章中进行。具体的流程为:导入新课――读文学生字(巧记生字)――指导汉字书写――拓展阅读(词、篇扩展)――手写运用(媒体辅助)。

第二课时以“读书感悟”为重点,教学流程为:读编写的儿歌、故事巩固识――自学课文――教师导学,深入理解课文――扩展阅读――有感而发,创新写作。

一、快乐识字,突破阅读瓶颈

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识字教学,教师认为每节课学生都是从零开始,于是将本课所学生字,不管多少,不管学生会与不会,总是依靠机械乏味的认读和大量的抄写来完成。一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学生苦不堪言,学习热情就这样被慢慢耗光。而在跨越式试验研究中我们打破“零基点”教学观念,对于学生会的生字绝不再浪费时间单独去识记,而是在“篇章”中巩固字音,理解字义,使识字教学变得内容丰富而趣味十足。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的《失物招领》一课时,我经过课前检测14个需要会认的生字中学生不熟悉的只有“准、观、圈”。于是课上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初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教师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准、观、圈”3个字的识记及写字上。识字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孩子们思维动了起来,有的用猜字谜记忆:“淮河丢了一滴水”,有的用自编的“聊天法”记忆:卷对圈说“大哥,你会转呼啦圈啦?”有的编顺口溜记忆:“又看见就是观……”孩子们在思为训练中快乐的识字。同时教师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提炼与积累,为学生的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利用10分钟扩展阅读,孩子们在生字再现率比较高的、内容丰富的5-6篇短文中,通过阅读巩固生字。最后利用10分钟应用生字词“写话,编儿歌,编故事”等。学生在运用中领会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词义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词语的水平。40分钟里孩子们在这样的识字、阅读、应用中发展着思维,收获着快乐。二年级结束时他们都能掌握2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快乐识字,突破阅读瓶颈。

二、大量阅读,营造书香课堂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二课时以“读书感悟”为重点,这应是一个书香飘溢的时段。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40分钟教师一味讲解,面面俱到,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试验中我们抓住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理解、积累、运用”。“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品味重点段,在20分钟内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扩展读与创新写。我在执教《恐龙的灭绝》的第二课时中,首先播放了一段恐龙生活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填表格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读书、概括恐龙灭绝的原因;汇报时抓住自己支持某种说法的原因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中规范其语言表达,当学生讨论得难解难分时,老师的一句“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很多种说法,你们想去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又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扩展读中。利用10分钟阅读6至8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既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又深化了课标。

篇3

关键词:高考 议论散文 高效 写作

近年高分作文中,不少就是遵照模式而获得的。因此,构建作文运行模式,将能提升学生快速构架文章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档次。

一.序列推进,思路建模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实施了议论散文序列建模教学实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我们根据评分标准,把高考议论散文写作训练分解成:“审题立意巧拟标题扮靓开头写丰细节论证方法酿造辞采形象深刻创新立意活用素材打造结尾立纲布局”十一个板块,然后逐项训练,构建模型。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训练,我们都遵循“研习范文仿作练习归纳模型依模行文熟练用模变模作文创新升格”的思维流程训练。教师依模施教,学生遵模行文,使教与学真正达到双向互动,实现了议论散文教学的高效化。

二.分类训练,结构建模

古人说:“为文有道,但文无定法.”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有道(方法)”,二是“无规定的方法”;因此有人说文章无章可循,这话是对的,但是有人说作文有章可循,这话也是对的,为文章和作文是不一样的,文章的结构可以不是很明晰,读者可以慢慢的品味,然后理出头绪,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则不同,读者主要是阅卷人,他们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待作文,一旦作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明晰,阅卷人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看明白,那么作文的分数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作文教学中的结构建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议论散文结构的建模,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五种使用模型,即1.横列式分层论述结构;2.纵贯式分层的结构;3.正反对照式论述结构;4.重章叠唱式论述结构;5.引议联结式论述结构。

具体操作要领如下:

1.掌握几种便于操作的开头。(1)直接式,即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主张、看法。常用的词语模型有:a、“我主张……”,b、“我认为……”c、“我的看法是……”(2)引入式,即用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引出论点,其形式为:……这个(则)故事(报道、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明:处为由头,由作者概述可自然引出论点的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寓言……处为连接由头和论点的“桥梁”处为作者根据题意,确立的论点。(3)对比式:其形式为“……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众说纷,莫衷一是,而我……”

2.议例三式。对论据的分析课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肯定式,即认为正面论据是实践了论点,或反面论据与论点背道而驰;(2)假设式:如果不……那么……,假如……又如何……呢?(3)因果式: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

3.面例三法。关于面例上的例子可用以下几种句式叙写。(1)一例一句排比式(单句、复句皆可)。(2)“……是这样,……无一不是这样”式。(3)“从……到……;从……到……”式。

4.重视引联。议论散文不仅要“晓理”,还要“明法”。引论(是什么)----本论(为什么)----结论(怎么办),是议论散文常见的结构方式。然而不少考生只注重论证“为什么”,习惯于“分析问题”后就草草收尾,而忽视了“怎么办”,不再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结合社会现实生活类的论题,更应该在论证论点的社会化意义基础上,专设一段,来讲讲“怎么办”。可以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措施,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向,提出大胆的合理设想,可以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谈几点合理的建议……,须知,议论散文中,有没有这一段文字,其“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

5.严谨过渡。本模型,为了体现行文的逻辑性,特别强调过渡。过渡的形式有:(1)首尾之间的过渡。开头是文章从无到有的过渡,结尾则是文章从有到无的过渡,本来没有这篇文章,可是你为什么让读者阅读你的这篇文章?这就需要开头来完成这项工作。读者终于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整体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就是文章结尾要完成的任务。因此,考生一定要巧为文章开头与结尾。(2)段落之间的过渡。完成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首先要看准两部分之间的两个中心句,然后在这两个中心句之间写出意义联系句。其方法是利用反复第一个中心句的方法过渡,利用两个中心句独立成段的方法过渡。(3)段落内部的过渡。作文段落内部的过渡应关注四个位置:段落中心句与事例句之间的过渡; 事例句与事例价值句之间的过渡; 事例价值句与议理句之间的过渡; 三种议论方式之间的过渡(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正反对照分析)

总之,议论散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想使教学切实有效,从建构模型开始训练,就会逐步走向高效之路。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三自法;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方式,并将这些环节概括为“三自法”。

一、自助设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参与教学的自由,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古诗《春晓》时,我便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自助设计了课件。学生们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制作出十多份多媒体课件,从各个角度表达了一个细雨纷飞,落花飘飘的江南之春,完美地展现了古诗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使学生们明白了合作与创造性的重要性。

二、自然激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太阳》一课,我们就排演了“后羿射日”情景剧,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三、自觉提高

一节好课,学生会切实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变化,也会体会到这种变化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参与意识更强,自觉提高的意识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推动学生们荣誉感的形成,并为之创设一个提高的通道。我的做法是这样的:(1)实行分级提高。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提高目标,告诉他们教师的期望。绝大多数学生都充分理解老师的想法,并逐步提高。(2)实行分别提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协作意识不强,那就侧重提高其协作意识,如在小组学习中,让她多做一些辅导性工作,多做一些配合性工作,使她充分认识到其他同学的优点。(3)为同学建立提高日记簿,由学生自主填写,每周在小组评价中朗读,从而使学生的荣誉感大大增强。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让教学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另外,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的主体,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玲.听名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读学结合;古诗文;教学

引言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历久弥新,行之有效,理应今后长期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弘扬光大。

1.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学习古诗文,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这是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对古诗文兴趣不大,甚至产生怕学、厌学的心理,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文本身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感觉有如学外语,有语言障碍;二是学生以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考试,古诗文似乎没多大实用价值;三是“训诂式”的教学方法,呆板、沉闷,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与感悟,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吃力,导致恶性循环。

2.古诗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教师串讲全文,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翻译之后,就直奔主题――背诵、默写。这样对学生的理解与深化认识无疑是放下一道“闸门”。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层次依旧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上升到能力层面,更不用说以文言文的文化底蕴来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提升学生的思维。

3.“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具体办法

3.1要求学生每天积累

每天在积累本上,搜集重温一些学过的课内名家名篇的词句,着重是理解,能够解释其义,了解其延伸的深刻哲理,逐步从识记的层面拓展到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随笔练习多运用积累过的古诗文的名句与事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活用到日常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方面,让自己的作文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

3.2利用语言运用题加强理解

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积累过的古诗名句,归根结底就是要他们“知其所言”。大部分的学生在识记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上下句的默写,不仅课内学过的知识,包括一些课外的名家名篇都有所涉及,但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大,视野还比较狭窄,词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会读、会写的水平,但不知其所言,更谈不上使用,甚至活用。

在下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使上下文语义连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在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为精神的支撑,需要悲壮而崇高的选择。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______________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因为这才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作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注定是悲剧,也是美的。”

上述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学过的名言诗句或课外积累过的诗词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也可从此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中,让学生找出积累古诗文的规律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懂得灵活运用,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加强对古诗文的积累。

3.3活学活用文言素材实现读写结合

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加强内化,然后逐步在运用的层次上体现出学生对古诗文积累与内化的深度与厚度。在运用的过程中,如写议论文要引用到课内素材作为论据材料说明中心论点,除了积累以外,还要对已有的材料分类、整理、整合,有助于提取到写作中。其次还要善于联想,激活思维,从提取素材中进行“合拼同类项”,把观点一致的素材整合起来,加强议论的说服力。例如教师在讲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引导学生重点积累作者从游记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观点,并活学活用在写作之中。如文中“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某学生的点滴感悟为:做任何事情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志,能否成功都不会后悔;相反没有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而畏惧被人嘲笑退却的人,最后一定会后悔。

3.4通过随笔促进学生内化思维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单是对古诗文基础知识进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对文中的思想情感进行了积累,并把自己的积累内化为独特的体会与感受,再通过表达,使积累内化得以巩固。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以通过以必修拓展选修的方式,让学生以“赤壁”为核心,赏析“赤壁三文”,并且利用课后时间观看《百家讲坛》,课外补充拓展阅读林语堂的《坡传》及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时间学生对苏轼有比初中阶段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初中所学的苏词,并以《假如我是苏轼》为话题,进行“一课一得”的随笔写作,进一步通过以写作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小结

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效益。要读写结合,防止只读不写。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手高眼低,而且也不会真正高起来。语文教师要勇于负起责任,要善于引发、组织、协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适量地将课外阅读的内容向课内渗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宣传、褒扬、奖励读写结合优秀学生的范例,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篇6

一、征文对象

本次论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范围内色彩领域科技工作者,邀请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基地企业、理事单位科技工作者参与,欢迎广大色彩科技人员和色彩应用人员踊跃投稿。

二、征文类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开发表或在三年内公开发表的原创性论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发表的论文),已请注明出处。

三、征文内容

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领域的各类研究及应用成果。内容包括:纺织品、服装及服饰、工业设计、汽车工程、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室内装饰、光学、照明设计、数码设计、印刷技术、色彩文化、艺术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设计、个人形象设计等。

四、征文要求

(一)内容

立意新颖、色彩应用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围绕主题、理论或方法创新务实、观点明确、资料翔实、文献引注规范。

(二)篇幅

论文正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摘要不超过300字。 (三)格式

论文采用Word文挡,页面按A4纸排版,正文字体为宋体五号字,单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正文;(7)参考文献;(8)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领域和成就、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号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在200字以内。论文中图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论文应为作者原创,尊重知识产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论文和学术观点及图片,无侵权或版权纠纷,组委会不承担核实义务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五、论文提交

请于2012年9月30日前将论文和论文征集登记表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组委会电子信箱,并将报名表传真至组委会。论文征集登记表请登陆.cn下载。

六、其他

(一)经评审,入选的优秀论文将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为论文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择优在《流行色》、《色彩中国》和中国流行色协会网站等媒体刊登。论文集将被中国知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收录。

(二)部分入选优秀论文将推荐在11月30日召开“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及做学术交流。

(三)本次论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秦爱梅

电话:010-85229522 85229582

传真:010-85229531

篇7

一、诵读在散文诗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诵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散文诗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在散文诗的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人文,尤其在散文诗创作时,更需一腔激情。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又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这篇散文诗(人教材将之处理为诗)时,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张开神奇的幻想翅膀.想象自己也变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一起嬉戏、逗乐,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间母爱和童真的温馨。为此,在学习散文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加准确、深刻。

(二)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散文诗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受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精美的散文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如教学巴金的《日》和《月》两篇短文,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大略可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了优美的意境,而这份意境又是含蓄的,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蕴美。

二、散文诗课堂教学中诵读训练的设计与巧用

(一)言传身教,有效发挥教师课堂示范诵读的作用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现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板教学,而是要让语文的课堂活起来,要使每位语文教师成为语言诵读艺术的继承者和传导者.其中以身作则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教学内容精辟、情感浓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时,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雪》时,笔者先用舒缓优美的语调范读课文前三段“江南雪景图”.再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范读后三段“朔方飞雪图”.如此处理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前三段作者极力铺陈江南雪之美.尽现其温恬静静的美感.而后三段中鲁迅却着力从三维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挡的气势。另外,作者在写朔方飞雪的开头嵌入一个关联词“但是”,下似无需转折的地方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二者个性鲜明.一个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一个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对比深刻,暗指诗人向往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但更喜欢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一个“但是”,范读时一字一顿.将本该需要千言万语才能讲透彻的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散文诗教学的效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诵读,乐于范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散文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作品的意味,并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让散文诗课堂教学灵动飞扬。

(二)讲究技巧,有效运用灵活多变的诵读方法

在散文诗教学中,要做到诵读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讲究一点诵读的技巧。首先,要对作品的文字进行认真地分析,逐字逐句地琢磨,身临其境地体味,以达到对文字内容有深刻地理解;而后,还要反反复复地吟咏和诵读,分析文字的语言节奏、逻辑重音、语气语调等等。如在指导学生诵读高尔基的散文诗名著《海燕》时,笔者作如下的技术处理:

开头一句中速进入,音色灰暗,通过“苍茫”体现,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黑色的闪电”比喻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应处理为重音,勾勒出海燕的形象。“箭一般的”写海燕的行动之快,应读重,读快。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用鄙夷的语气读;写海燕的形象,用颂扬的语气读,“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重读,“飞翔”拉长.重读。

作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题,破折号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但是,这句的起句一定要低,防止太高后面反而升不上去。全句的最高点应落在“烈些”两个字上,“吧”落下来,语调稍扬。

篇8

关键词:耿翔;双文本现象;文体自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22-01

陕西诗人耿翔的《马坊书》以诗歌和散文双文本的形式展开叙事,诗歌片断以题记的形式放在了散文前面,而散文又围绕着诗歌进行生发,延展;诗歌高度精炼,而散文又极尽铺陈;诗歌是浓缩的结晶体,散文是经过情感与泪水浸泡后晶体的舒展、放大,诗与文之间形成诠释性的文本互动,取得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双重成功。应该说,这种诗歌与散文的双文本写作是作者的文体自觉探索,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超的文体驾驭能力,值得关注与研究。

诗歌与散文的文本互动,基本体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每章中前后呼应。如:“我至死记着,一堆土豆/在屋子的一角,要和父母/相处着越过冬天。屋子里不太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雪在外面落着,寻找不到食物的/飞鸟,正跳过门槛/靠近醒着的土豆。”(《马坊书》之29)

文中,则说:“我至死记着,一堆土豆在屋子的一角,要和父母相处着越过冬天。这是我替形象很简朴的土豆,在马坊藏下的一个画面。”“在一个冬天里,屋子里不太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雪在外面落着,寻找不到食物的飞鸟,正跳过门槛,靠近醒着的土豆。”(同上)

另一是当题记中的诗歌不足以支撑文中的情感时,散文会用更多的诗来补充。如“屋后的葵花/你不诉说,我也知道金色/落在一个人身上的感觉。也知道马坊书里/如果没有你的旋转,我头顶的天空/不会紧跟着一个人/涌现花朵。而我最熟悉的/一座老屋,也不会接受/金色的淹没。”(《马坊书》之47)这是题记中关于葵花的诗。

而文中写到“我每次从庄背后回来,都要隔墙喊一声母亲,直到她从屋子里走出来,一手扶着后墙,一手遮额看我。”(同上)除了对诗加以解读外,还进一步补充了这样一首诗:“屋后的葵花/没有一只握笔的手/在我之前,触摸你沉静在/村庄上空的一头金色。而一座农家小院里/有了一道天上的阳光/有了被众神,突然照亮的感觉/扶着你,探出土墙的身子/母亲的眼角,也有了/金子浑身的亮。”(同上)这样的补充对于葵花的质感刻画、对于母亲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无疑是锦上添花。像这样的写法,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

缘事而发,缘情而生;情志所托,自然如流。其实,无论哪种文体,都是行文的一种需要,都是情到真处的自然流露,为一个中心服务。从诗歌到散文,从抒情文本到叙事文本,可以说诗人运用从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将两种文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并立通融,诗歌借助散文而得以诠释,散文借助诗歌而得以升华,同时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马坊。

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大凡成功的大作家,总有自己写作的根据地,这也是作家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扎根的地方。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曾讲述过小说创作的五大关系,其中第一层关系就是“小说和地方”的关系。谢有顺说:“要想在你的小说里面真正将自己的生活写透,将人写活,如果不构建一个跟自己的记忆,经验密切相关的地方,不建构一个带有你自己风格标记的地方就很难成为一个风格化的作家。”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鲁迅先生的鲁镇、老舍的老北京胡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陕南商州、实的关中塬上、路遥的陕北等,马坊,也是耿翔的精神依托与最终归宿地。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您是优秀的诗人,不仅在陕,而在全国!”以马坊为标签的耿翔,正在走向全国发出他的乡愁。

“一个人的故乡,就是他的父母。父母在的时候,故乡就在。”(《马坊书》之56)“一个很物质的故乡,已经背离我了,只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还被我背在身上,一刻也不敢放下。”(同上)我们相信,浸染着诗人泪水,渗透着诗人深情的《马坊书》,由于某些朴素的可以共享的经验,定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持久而深远的共鸣;我们也相信,诗人最喜欢的这本《马坊书》,当初用文字为马坊树一座不朽丰碑的意愿,已经实现。

参考文献:

篇9

1.赏析课文,揣摩语言。

2.分析雨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仿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

活动一:预习、除障(5分钟)

1.初读课文。(自读一遍,互读一遍)

2.圈画字词、查字典、积累。

(把易错字整理到黑板上)

活动二:赏析(有感情地朗读10分钟)。

活动三:探究:雨的形象(独立思考1分钟,对子交流2分钟,班级展示3分钟)

活动四:质疑(7分)。

小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五:仿写并展示(8分)。

活动六:收获。

二、导学

导入:雨的图片,写雨的佳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活动一:

1.朗读课文,试着揣摩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对子再尝试。

2.学生整理的易错字可以是生字、同音字、多音字。

活动二: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悟出诗中形象。(浪、雨)

结合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探究语言及写法。

活动三:雨的形象。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在作者的笔下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活动四:质疑主旨,表达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活动五:仿写,要求见课后三。

活动六:围绕学散文诗,写散文诗谈收获。

三、备注

仿写做测试:

一粒沙,;

一棵树, ;

一株草,;

一片云, 。

四、反思

用第一人称和比喻、拟人、等修辞,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仿写句式:

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五、板书设计(略)

篇10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