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7:2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天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天的散文

篇1

约定,记在心里;

恍惚,哪个身影,

我的,秘密,只属于你的每一个依靠,

幻觉,梦想,只有你才会实现……

我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约定,我们的秘密,

不希望,你会离开……

看着天上飞舞的雪花,高声道:

篇2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建议

初中散文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散文作品,并且有自己的切身情感体验,能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学生要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对作品呈现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感知,对作品中感动的情景和人物的形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认真品读作品中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语言。为达到以上效果,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初中散文阅读理解

我觉得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就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要培养学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阅读,通过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出来的内容来开拓思维,提升阅读质量。

散文之所以这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它的魅力在于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背后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没有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像诗歌那么牵动人心、一唱三叹的韵律节调。它不过是作者平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随想随感,只是它的结构与想法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又巧妙。很多学生都欣赏作者的文笔,但是往往因为诸多负面因素而止步于对它的兴趣。但是散文的作用又决定着散文不可被忽视的地位。

二、提高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要提高初中生在散文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出建议:

1.从老师的角度。教师对散文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散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倾向。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钻研散文作品,在这基础上再对该文的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和情感认真解读和领悟。这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首先教师要反复诵读这篇课文,理解文本后,再结合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练的文笔,来感悟这篇写景散文。他所写的山、水、城、雪都会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老舍先生紧抓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虽然济南位于北方,但是冬天却独有显著的“温晴”,接着,后面的景物处处跟“温晴”紧紧相联,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全文的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教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整体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欣赏文章的设计

思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有三种意识:(1)独特意识,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文思独特,情感唯一。学生在学习时要潜心领会作者所呈现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深掘作品独有的情思,悟出作者的个性特点。(2)鉴赏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理解―感受―鉴赏的步骤循序渐进。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的相关课件图片,同时配备音乐朗诵,让学生理解感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奇思妙想,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观赏和欣赏后的感悟,这就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3)语言意识,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欣赏价值、教学价值的语言让学生加以咀嚼,最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的“让”“赶趟儿”“眨”“逼”等词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春天百花争艳的繁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等不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还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春”这一主题,熟练运用鉴赏语言,表达抒情。

2.从学生的角度。初中生刚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思维在独立性和批判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会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要抓好文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文章描写的景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问题:冬天是怎样的季节?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入课文。把本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对比,感受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别样的美。

提高初中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多媒体的运用、测评手段的运用等。在此,我们只就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必然不难。

参考文献:

篇3

文/胡晓东

【摘 要】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诠释了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有时远远重于美本身。而在教学领域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学内涵和地位自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便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其人文色彩亦更加凸显。就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来说,审美教学的主体集中在中学散文教学。本文就将结合教学实例一同探讨审美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自然美;感悟;审美教学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较以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努力实践课堂表达方式的转变;积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协调选取雅俗共赏的文章;重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基于此,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一大批文质兼美、文化性和时代性兼具的散文完美汇聚于缤纷的散文天地,选文的初衷无疑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柏拉图说,审美体验具有独特性。但是时至今日,审美教学却有其内在的一致规律,以《春》《夏》《济南的冬天》为例,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可以由以下几点切入:

一、声情并茂,情感穿透纸背——审美入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就《春》《夏》这一类抒情性较强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则应该抓住“形散而神不散”这根主线,要更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实现审美的入境。比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适当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个无限生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春”。而这些极细微极精致的文字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野花遍地都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起来朗读,朗读时要注意先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朗读,调动他们通过文字所能生发的对于“自然的春”的审美体验;继而老师要不失时机进行示范朗读,与学生展开优质阅读课堂互动;最后,如果效果仍旧不达预期,老师可以再课堂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在课堂层次性的推进下,也就实现了《左传》中所谓的“一鼓作气”,因而学生对于《春》这篇文章里所展露的春的纷繁、春的活力、春的清新等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将通过自我朗读和交互朗读而逐次铺叙开来。这样的朗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实现学生的感性情感对理性文字的驾驭,最终帮助学生敞开胸怀迈向审美之境。

二、巧借资源,想象激发灵感——审美发散

散文教学、古诗词教学相较于文言文教学、社科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的实现方式具有多元性。具体说:在《春》《济南的冬天》《夏》这类散文的审美教学里,语文教师应当集中整合资源,尤其要注意对多媒体的规范运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因此,以《济南的冬天》为例,笔者建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依据文意,选取小段音乐渲染济南冬日宁静安详的气氛;课件制作宜选取暖晴色调做主背景,以凸显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图片选取宜少而精,可以适当展示几幅能代表济南古城魅力的文化图景,凸显济南作为一座老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尤其是文中所描述的下过小雪后的济南的图景,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画面还原,在激发完学生的想象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并适当展开课堂补充,如:课件链接济南古城风韵、动态展示山上雪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关手段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加散文课堂的审美容量。

三、组织合作,探讨交换体验——分享审美

萧伯纳说:“我们的思想一旦交换,便各自拥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往往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散文篇目审美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更能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动,实现组员对于美的交互体验。以梁衡的《夏》为例,古往今来,吟春诵秋的文人数不胜数,而对于“夏”的记述甚至夸赞确是寥寥可数的,由此可见,作者梁衡在赞美夏时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定势,战胜了自我,他的独立思考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赞美。那么,他笔下的夏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魔力呢?这无疑就是全文最大的悬念。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授课时以这条悬疑主线贯穿始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引导学生实现对全文脉络的把握和小组之间的审美交换。具体说,可以设置的问题有:读罢全文,你认为梁衡笔下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梁衡在《夏》中,详细阐释了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对此,你是否同意?若不同意,你心目中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请与小组成员讨论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汇集成小组成果,继而推出小组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成果,这样的教学探索以小见大,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精神,由表及里,呼应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及时习作,温习延展审美——升华审美

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鉴赏实现审美体验是关键所在,而在课堂朗读,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作业,尤其是同类习作的重要意义。教师课上的审美教学行为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因而在散文教学中补充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至关重要。具体说:在苏教版讲完《春》《夏》《济南的冬天》这一单元后,教师应及时根据课堂反馈制定适宜的作文题目。题目的设定可以:在保证主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性;激励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就这个话题有话可说甚至不得不说;如:我眼中的四季;四季的颜色;遥想季节等命题作文。又如:()之美;难忘的()等半命题作文。又或者是指导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到的描写季节的一些小窍门(如抓住某一季节最大的特点;如采用最适合的修辞手法;如体现自己最真挚的情感等)运用到自己的文字里,通过小日记,小短文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审美才是完整的、丰富的。最后的书面表达不仅将升华学生对于自然、对于四季的审美体验,也将引导学生看清自己内心的喜好,开展奇妙的自省的文字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多元化展开:着重通过开展课堂优质朗读、小组合作探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后同类习作等形式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不断丰富课程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曾朝晖.试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荣.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4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诗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着。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现着散文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散文结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自己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与“随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概括地讲,朱自清的散文的特点,可以说主要表现在他精妙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精妙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思上,集中体现在“文眼”的安设和线索的贯穿上。正如高尔基说:“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一)“文眼”的设置

所谓“文眼”,就是指作者经过艺术性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比如:《春》这篇散文,就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生机和创造力,进行了充分的赞美。作品率先写了对春天的盼望,紧接着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分别细致地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图,最后,作者从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描写。作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粉饰却是最具功力。

(二)线索的运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们都会看到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关联起来并服务于主旨的线索,以此达到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二、严谨缜密的结构设计

朱自清散文严谨的结构,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构思上,我们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结构严密性同时还表现在它的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特点。

(一)服务性

作为形式美的因素,结构是为表现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旨思想服务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为核心,对所有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对它们进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机地组织安排,来表现父亲舐犊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线索脉络,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继写“描春”再现春天的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颂春”照应开头,很好地服务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情感表达的层层推进,采用了谨严有致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整体性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关联的材料,却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大小景点,不论是赏玩、还是遐想,还是凭吊,都表达了对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感伤。《罗马》一文,则是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开来。如这类记游的散文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还富有变化的美。他往往从主题表达的需要出发,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如:同样是怀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与《给亡妇》,它们的结构就不同。《冬天》这篇散文,作者用怀念亡妇时的温馨和甜蜜,掩饰着内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而《给亡妇》,怀念则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心的怀念和哀思为主线,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由上观之,朱自清先生严谨缜密的散文结构,不仅体现在精妙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为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结构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清富.现代文学纵横谈[M].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篇5

一、关键词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会用与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时抓住富有感彩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常常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

如阅读《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处?学生发现:“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是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由此得出“妙”在雪光、雪色的结论。“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显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得出“妙”在雪态、雪情的结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妙”景的欣赏让他们体验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动情法

散文语言富于哲理,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选准动情点进行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交流心声。

如教学《春》时,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哲理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哲理句的丰富内涵: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早作考虑和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天或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讨论的热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学生要践行惜时的表现。

这些语句含义富有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总之,教师要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议论为动情点,引导学生对哲理句咀嚼回味,达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目的。

三、美文诵读融情法

感情需要语言作载体,许多散文作品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富于韵味。而这种韵味主要体现在散文语言的音韵美上。

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拟声美,即运用拟声词,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产生一种声在耳畔的真切感受,从而让心灵受到触动。《阿里山纪行》中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朗读这样的语句,会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行进的样子,从而触发了“思古幽情”,使他们产生无限遐想,自醉其中。

散文句子长短、整散错杂相间,使文章的声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再如《阿里山纪行》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个片段,只要一读,我们就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如此节奏鲜明,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之美。又如朱自清的《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春鸟啼鸣婉转,如见春花悄悄绽放、春草萌生嫩芽,心中自然涌动起对春的欣喜之情。

朗读散文时应娓娓道来,或轻轻吟唱,或激昂慷慨,如同给文字配上田园牧歌、小夜曲、交响乐,学生在朗读中也会不知不觉进入文我相融的境界。

四、美景欣赏悟情法

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活跃的画面表现出来,到达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的境界,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阅读写景抒怀类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欣赏美景、领略意境、丰富感情。

篇6

关键词: 初中 现代散文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 30年代 ,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 ,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 ; 评价能力; 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 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 ” ――品读 2 、 3 、 5 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的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激起阅读兴趣。

初中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水平还不高。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无论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长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拓展学习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或寻找美点,让语文课奉献一份美丽的心灵鸡汤,注重感悟,让语文课绽放一束美丽的理性之花……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 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恰当运用测评手段,量化测评后进行量化分析,适时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教学适当转化为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即时的反映并通过讨论修正他们的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个人的文学阅读感受和经验; 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唤起和回顾,引导他们联想、比较正在阅读和曾经阅读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教学的领域里,既要不断提高理论的能力,更好亲身实践,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25

现当代散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当下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浅谈如下:

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脱轨,不能与时俱进

初中阶段安排的散文多为现当代名家的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的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对于提升国民的文学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作品的编排已经跟当下的初中生生活脱轨,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异常丰裕的时代,根本体会不到物质生活匮乏、人的思想禁锢、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的国人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无法全面理解那个时代的国人的思想和举动,因而就不会从根本上理解文本。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生对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陈腐的生活和对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的批判就很难理解;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尽管是“至情之文”,但由于写于20世纪20年代,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笔者认为语文教材的编排必须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初中教材精选现代经典之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起以点带面的作用即可,把当代的名家之作编入教材更易于学生接受,可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作家如余秋雨、余光中、贾平凹等的作品,除此之外,尽量多安排一些跟时代接拍的切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作品。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更容易理解,会起到更好的人文教育作用。

二、文本的学习多重视课内,轻视课外相关内容的衔接和延伸

尽管新课标颁布了,但散文教学新鞋旧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落后的教学观念,多重视课内文本的学习,轻视课外知识的衔接。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们教师多把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探究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完成了这三点即完成了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如果通过课前让学生查阅鲁迅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相关背景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课上重点通过解决以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课后通过阅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有关作品来加深对该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单纯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文章文质兼美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教学务必注意整体之美。而部分教师讲授散文时却成了肢解优美作品的刽子手。经典之作在个别教师手中成为单纯对字、词、句、段、篇的零散的解析,了解作家、掌握字词、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掌握主旨等几乎就是散文教学的程序。教师为了考试技巧而讲解,为了提高成绩而准备,久而久之看似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提高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语文素养却难有提升。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过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和济南冬天的水色这三幅美景来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从而渗透出作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多通过重点分析这三四段的写景顺序、修辞手法、重点词语辨析来应对考试、提高成绩,相对于课文本身的人文性教育作用退到次要的位置了。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深入地阅读,精心地查阅资料,预习好课文,让学生谈自己最欣赏文章的地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集体研讨探究,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火花,教师再顺势引导到文章的整体意蕴上来,让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赞美已渗透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笔者认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单纯的知识讲授对散文的学习来说只是游兵散勇,无法聚合,永远也达不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四、学生诵读少,教师引领不到位,不能真正理解文本

语文学习尤其是散文的教学必须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现在不少的学生不愿意诵读,导致了对文本学习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语文教师的自身诵读功底不足,诵读引领不够。

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诵读的专家,学生能从教师的诵读中听出情感,听出人物的悲欢离合,听出景物的鸟语花香……语文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诵读能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诵读声中喜欢上文本,学生才能带着热情读懂、走进文本,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生对诵读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不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问题设计肤浅,教师引领不到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包括字词的识记、层次的划分、语句的赏析、主题的把握等环节的肤浅的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诵读不到位,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几个肤浅的问题中走了一下,根本就不会走进文本。

笔者认为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按照诵读――体悟――入情――品味等环节来设计,让学生有感情、多途径地诵读,通过诵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的赞美,再通过诵读体悟作者对陕北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革命激情的赞美,最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这种赞美之情的写法。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凭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始终掌控住局面,顺势引导解惑,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教材解读]《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艺术感受方式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细笔触再现视觉形象,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但许多学生运用起来不一定准确、灵活;虽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粗读和初读上,思维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补充本课容,借助本课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和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故学习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激发想象力,发展个性。

[达成目标]学习、鉴赏作者用细腻笔法再现视觉形象,表达真切感受的写法;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关。

[重、难点]重点: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结合起来,感受细腻的散文笔法,进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学准备]教师结合文章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课时]一课时。

[纪实]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生: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从头到尾都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小草钻出,花苞待放,都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欢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种运动。夏天里还有鸟叫虫鸣。

生:我喜欢冬天。虽然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种特别的美。冰清玉洁的美,圣洁的美。

师: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家们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我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夏季文中呈现出的固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由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两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也喜欢最后一段的后两句,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录像师,用文字模拟录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现要求,如下: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通过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请××同学用文字摄制壮美的黎明。(掌声。)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红了,海也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口技:风声。)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声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时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人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写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雨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配乐萨克斯曲《回家》)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喊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幕中出现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渐渐地大雁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火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春天组)本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影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影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生: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光,以及它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

师: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有没有对板书提出好的建议呢?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板书,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板书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板书中为妙。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需回报,无需等待,无需规则。雪似乎从开天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片片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问题: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从知识、学法、态度、情感等方面反思、总结。)]

生: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用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散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竟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反思]这节课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也终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既有义务去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拓展教学资源,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角色体验式学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特点。它打破了单纯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限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指导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又实践阅读、再现阅读。

[评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文本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见解的自由表达是本堂课的亮点。教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涵,以《四季的美》为凭借,实现了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和对生活体验进行独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时检验了学生是否能将“吞进去”的知识进行“倒嚼谷”式的反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9

摘 要:淡墨散文以对红土高原的热爱为依托,在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蕴涵情感与理性,试图凭借对西南山水风物的描写,呈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来探求大西南民族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 :淡墨散文 文化意蕴 地域文化 独特语言

淡墨(原名陈朝慧)是云南当代散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对红土高原的热爱为依托,在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其写作风格以及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写作语言,在云南散文中独树一帜:“淡墨先生的散文蕴涵某种文化自觉……他着力于将这种文化自觉或文化统一性转而成为有血有肉的客体生命,让云南成为云南,让大西南成为大西南。”[1]阅读淡墨散文,能感受到如其笔名一样具有雅致而独特的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的气息。

一、在对自然与民族风情的描绘中呈现高原文化

传统的山水文学多出于文人雅士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山水遗迹的凭吊。淡墨是乐山乐水之人,他沿袭传统文化精神,亲历自然,于是他的书写便带有了以往山水文学的意味。他在游历中抒发和吟咏自然山水之美,展现出高尚的品格气节和独特的审美思想,表达出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在美丽的富和山,在“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春天里,作者回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江南美景(《富和山的春天》);原始而自然的山谷“声音没有被机器切割过,色彩没有被画笔修改过,秩序没有被观念规定过,开花与结果都是山谷的本意”(《人与山谷》);滇西的群山如同高原汉子的灵魂,高昂着头颅,挽着手站在滇西高原之上,托起了属于高原的太阳(《走进滇西》);大自然的儿子怒江桀骜不驯,在大峡谷里一路奔走一路呐喊(《怒江》)。淡墨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继承文化余脉中的精髓,有了崇高的品格、境界和独特的山水文化韵味。

淡墨还在对西南地方的风俗民情的描绘中,透露出边地高原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蕴涵。喜欢佩戴一把阿昌刀在身上的阿昌汉子(《阿昌刀》);喜欢喝酒的高原人,不论高兴和忧伤都围坐在一起,一碗一碗的喝酒,借酒咏歌,以酒为媒,“高原汉子的太阳是从酒碗里升起来的,酒就是他们的女人”(《酒神》)。这种对酒文化的别样感情,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贪恋,而成为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高原人有浓烈的“火文化”情结,“高原人心中没有偶像,没有上帝,但他们崇拜火。”[2](P55)住在高原上的人家,堂屋里有不熄的火塘,每当黑夜降临,他们便回到火塘旁,决定着有关盐油柴米的家政,婚姻和爱情也开始酝酿,孩子们五颜六色的梦也从火塘旁飞出,火成为了高原人的第二个太阳(《在高原上感受火》)。性格豪迈勇敢的彝族兄弟弹着弦子、唱着赶马调和酒歌,“尽量让豪情倾泻,直到把血液唱热,直到把忧伤唱到比大凉山还凉”[2](P76),而女人则跳着左脚舞、锅庄舞……这些民俗风情的描写,无不洋溢着浓重深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二、在高原历史彩绘中展露文化心理

红土高原是一块极富历史色彩与民族气息的高原,它背负着高原人数千年来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积。淡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富有深度的散文家,常把笔触深入到高原的历史文化之中,包围在一层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之中。“这里的文化被元谋猿人的篝火燃烧红过,被铜鼓铸造和敲打过,被寻找粮食的锄头挖掘过,被巫师的法术和咒语点化过,被外国传教士虔诚的祈祷感动过”[3],在淡墨的笔下,滇池清澈的湖水有了历史的底蕴,楚人引马入滇,在滇池旁埋锅造饭,伴着一弯清澈的湖水,苴兰城高高地耸立其起来(《庄跻人滇》);圆通寺的咒蛟台在20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以咒蛟台为自号的老人挥笔写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天下第一长联(《咒蛟台的冬天》);曲折的五尺道上留下了徐霞客的嗟叹、杨升庵的低吟,也见证了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古道》)……这一切无不诉说着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沧桑和文化沉淀。

淡墨以绵长宏大的红土高原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而探寻和揭示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层面。生活在红土高原上的人们是善良的无私的:老猎人用爱心去温暖了一个从大灰狼口中夺回的尚未被咬死的小女孩(《狼谷》);森林的女儿舍去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固守在窝棚里,为大森林的发展贡献了一生(《森林的女儿》);他们还是固执的,那山岗上固执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驮着疲惫的野蜂都在黄昏的黑色中淹没了,牧歌也藏进笛孔里被挂到墙壁上去了,只有那个女子还固执地坐在山岗上等”(《山客痴迷》);更是真情的,如母亲对出了监狱的儿子真情的呼唤,唤醒了青年的灵魂和希望(《回归》)。淡墨对这些淳朴的、善良的、充满人情和爱的高原人的描写,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情美、人性美的阳光、积极的一面。但他也看到了高原人保守、落后的另一面——敬畏自然、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在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氛围里,豪迈中又有保守、内视、封闭(《老祖母》《高原老人》等),深刻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沟通中的断层,令人深思。

三、用哲理而诗意的语言呈现文化意蕴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淡墨散文的文化意蕴是在一种诗意而哲理的表达中找到一种平衡的制约,即在率真的语言中得以传达的。

他常在创作中把诗心与文理相结合,通过诗意的陌生化的语言手段,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之具有“诗散文”的特征。如“你是太阳和海的女儿/你从山岫里走了出来,世界便诞生了美/我真担心那放荡的风,会揉皱你的红颜,带走一支美丽的歌……”(《我心中的云》)他是把散文当诗来写的,这种语言特征在其散文中比比皆是。

阅读其散文会见到一些哲学意味浓郁的句子,如“耸入云霄的大山标志着人生的一种高度”(《走进滇西》);“生命在岩石上粉碎了又组合,组合了又粉碎,生生不息,一种永远执着的精神”(《怒江》);“大峡谷很黑,黑得就像岩石内部的思想,黑得就像庄子的哲学,黑得就像大自然深邃的瞳仁”(《大峡谷》)……这带来其散文思想的深度和生命力,在引发读者对所描绘的事项的深度思考的同时,也使其散文有了一丝深邃的意义,在红土高原之上绽放出无限的魅力。

散文是最见性情之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写高原和人生,也无论是表现心灵和自然,我都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过,用生命去孕育过,我想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心情写出来。”[4]其散文语言表达是直率、真诚的:“我久久地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一阵高原风摩挲她孤傲的儿子。红土地,我生命的胞衣”,“是母亲将我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的,默默地燃烧自己”(《情系红土地》)。这些文字强烈地表达出回报母亲的赤子之心。

总之,在对淡墨散文的阅读中,不经意之间就能领略到其间蕴涵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意识和民间文化。他用自己多彩多姿的文笔,对红土高原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作描摹,以对红土地的炽热之丹青,彩绘着高原历史文化,并随着他的笔触追寻历史的遗迹,思考着高原人的文化心理,感受其在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上的良苦用心、高远立意,及其透显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指导教师:邓家鲜教授)

注释:

[1]张云贵:《散文的诗的散文——淡墨散文精品选评析》,延安文学,2010年,第5期。

[2]淡墨:《淡墨诗散文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版。

[3]淡墨:《情系红土地》,散文百家,1995年,第2期。

篇10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黑子,打算盘,你妈洗脚我看见!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久好久都没有能明白为什么洗脚不可以令人看见。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叽叽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晴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

(选自《雅舍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