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8: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汪国真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汪国真散文

篇1

曾一度在诗坛上掀起热潮的汪国真,有着许多的读者,他的散文也备受人们青睐。其文洋溢着诗意,剪裁讲究,不枝不蔓,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留给人的印象是:蕴涵哲理的思想在充满活力的语言中驰聘,那如饥似渴的追求在他勇敢顽强永无停息的奋斗中闪光。《我喜欢出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以清新昂扬、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抒写了一首奋斗的赞歌。

我之所以赞赏《我喜欢出发》,是因为这篇300字的短文是汪国真散文的精品。这篇短文的闪亮之处有三:充满活力的语言,富有哲理的思考,勇于奋斗的精神。

全文语言充满活力,让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永葆青春的活力。“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这富有气势的顶真、排比句,写出了作者一生永不满足的奋斗追求。他的遗憾是从“没见过大山的巍峨”开始的,可是见了大山的巍峨后又因为没见过大海的浩瀚而遗憾,他的目标在一个个遗憾中实现,他的遗憾又在一个个目标实现后产生,有无尽的目标,就有无尽的遗憾。他永无止境地追求,如饥似渴地探索,给人以积极进取、永葆青春的活力,这正应了文中的那句“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我喜欢出发”,“出发”具有“追求、探索、奋斗”的意思。因此从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奋斗的精神,而这种奋斗的精神永远向着新的目标出发,这不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进取精神么?

富于变化的短句也体现了语言的特色。如“我喜欢出发。”“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人能走多远?”随着句式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绪,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仿佛感到全身的血液在沸腾,似乎也随着作者的心声进入了奋斗的历程。“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一连用了四个“我还想”,写出了作者无尽的追求。从而也唤起人们的联想―――人生短暂,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来充实自己,怎么会有缤纷的人生呢?行文至此,本可戛然而止,但在作者的心中又升起一个信念:“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既点明文章主旨,又道出“我喜欢出发”的内涵,情感也达到,深蕴于此的哲理也得以升华,这正与苏轼登山,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中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以及朱熹观水,从“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景观里明白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一样,汪国真从“出发”中揭示了奋斗、追求的意义。

《我喜欢出发》一文,在主题上是积极的、昂扬而又洒脱的,这就是汪国真的风格。在这篇富有活力的散文中,寄寓着作者对缤纷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展现出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美好精神境界,作者以“喜欢出发”的激越情愫,高唱了一首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人生赞歌。

篇2

“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真兄的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以那独有的清新、隽永、真挚和富有哲理与韵律的诗征服了数以万计读者的心。他的诗集《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年轻的潮》等不可思议地一版再版,一时“洛阳纸贵”,创造了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奇迹,这场“旋风”被人们称之为“汪国真现象”或“汪国真年”。

1991年中秋佳节这一天,我和国真兄初识在“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青春》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金陵明月散文大赛”在“总统府”颁奖大会上。由于我俩同为福建老乡、华侨眷属,父辈在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厦门大学,相见分外亲切,20年来,我俩联系也相当密切。

得知2011年7月8日至10日,国真兄将现身“三国旧地,包拯故乡,淮军摇篮,科技名城”的安徽省合肥市,以主持人的身份出席2011年亚太金融高峰论坛暨“九鼎奖”颁奖典礼,7月8日中午,我到合肥骆岗机场迎接国真兄的到来,并在他下塌的天鹅湖大酒店与他亲切交谈,国真兄告诉我:“假以时日,我的音乐成就将高于我的诗歌成就,以后大家提起汪国真,首先想到的会是他的音乐,而不是诗歌”。

1992年正当国真兄走红之时,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接到这样一个条子:“请你默默地退出中国诗坛。”国真兄说,我可以默默不语,但绝不退出诗坛;我可以默默无闻,绝不装腔作势。于是,他默默地研究起古典诗词来。陆续创作并发表了许多旧体诗词,“念奴娇”、“临江仙”、“水调歌头”、“鹧鸪天”……崭新的内容,豪迈的气派,明快的节奏,严谨的平仄,奇妙的韵律,不仅受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厦门等城市18岁以上的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建国后出生的诗人中,国真兄“名列第一”。

签名练成了书法家

自南京分别之后,我先后在海内外报刊,撰写介绍国真兄的文章。又应《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编辑之托,向他约稿。每逢新春佳节和我的生日,他均寄贺卡向我致以远方的问候。

1995年初夏,我得知国真兄从武汉到上海,参加一家台资企业的营销策划活动。我连夜坐上火车,次日清晨抵达上海。在虹桥一写字楼见到了阔别近4载的他。

“最近在忙些什么?”最普通的,然而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这几年主要精力放在书法上。”

尽管曾耳闻过国真兄近年主攻书法,并颇有造诣,然而看到他带来的字幅,还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之声。

从诗人到书法家,国真兄出人意料地超越了自我。追溯原因,竟是因为签名。

国真兄少年时并未练过书法,成名前,重文采轻书写的他字写得相当糟糕。

1990年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后,国真兄旋即成了大红大紫的名人,各地大中学校纷纷邀请他前去演讲,众多的电视台请他做节目,各种盛誉之词迎面而来。每天,所到之处的国真兄都被狂热崇拜他的年轻人包围着签名留念。这在别人眼里本是很风光无限的事,却让国真兄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的字不好。

1991年11月初,在北京大学校园演讲完后,众学生请国真兄签名,一位女生拿到他的签名后,遗憾地叹问了一句:“汪老师,你的字怎么没有诗写得好呢?”

一句轻叹,叹得国真兄脸红,回到家,他决定练习书法。

刚开始,国真兄练的钢笔字。当时,他的诗已被硬笔书法家们出了多种字帖,一有空他就比着练。几个月后,再签名时,国真兄竟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了。

此时,文坛上对国真兄的诗褒贬不一,争论得正酣。面对各种评价,甚至中伤,正在练习硬笔书法的国真兄超然对之,大彻大悟地认为:“苦求名声先受累,求得名声累双倍。无欲无求也有伪,取舍有道少是非。”尘世的繁芜让国真忽然觉得书法是那么的奥妙无穷,乐趣无限,一个人静静地练习书法是那样的悠闲神怡。他渐渐喜爱上了书法,于是又提起了毛笔,改练毛笔字了。

1993年整整一年,国真兄很少再写诗文,并谢绝外出参加社会各种活动,独守斗室,潜心毛笔书法。1994年以后,不管再忙再累,国真兄每天总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书法,直到1998年。

国真兄练的书法比较杂。他先临欧阳询的楷书,然后是王羲之的行书和怀素、张旭的草书,并参照了书法的篇章布局。临字帖,摹碑刻,为了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平日亲朋间书信往来,国真兄也改用了毛笔。

国真兄的书法悄悄地走近了人们的眼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先生在看过国真兄的书法作品后,曾惊叹地评价道:“笔画舒展,章法潇洒,稳健刚劲,豪迈磅礴,字里行间渗透着阳刚之美。”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般书法家所写的内容,大都是唐诗宋词,古文名联之类,而国真兄所书写的诗词歌赋,全是自己创作的全新内容。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九华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关帝庙等旅游名胜景点,有他的手迹;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

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为香格里拉集团题写酒标,“在很多国家,香格里拉酒店的酒标都是由该国最有名的诗人来题写的。”国真兄说,酒店方面辗转找到他,提出要他创作一首诗并亲笔题写,具体要求是:第一必须有“酒”,第二必须有“生活”,第三必须有“香格里拉”,第四,这首诗不能太长。国真兄提笔写下:“酒中豪情雾里花,唯愿时光尽潇洒。人间仙境何处寻,香格里拉请回家”。后来全国18家香格里拉酒店都使用了这个版本。

2002年他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年出版的《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一书。我提及这些时,国真兄微笑道:“我的书法与安徽有着不解之缘。”1998年春,应庐江县县长常启斌之约,他为该县的周瑜陵园题写了一幅碑铭,凭着他深厚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与他那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功底,一时名声鹊起,登门求墨者及信函,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国真兄坦诚地说:“如果说我的书法有点名,还真应该感谢安徽,感谢安徽的周瑜墓呢!”

说来有趣,像他的诗被人们认可的过程一样,国真兄的书法作品一开始也是先在书法爱好者中流传馈赠。

2000年秋,国真兄结识了《报》的一位美编,这位美编喜欢收藏,那天他见到国真兄时忽然说:“我那里有你的字”。国真兄十分惊讶:“我并未卖过字画,也与你素昧平生,此话从何说起?”原来,这位美编是从国真兄与一朋友的书信往来中收集的。2002年年初,国真兄在北京琉璃厂的一家古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札,上前询问值多少钱。店主说少千元不卖。国真兄又问真值那么多的钱吗?店主说,这你就不懂了,世上有两种字最值钱,名人写的字即名人字和书法家写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国真的字二者兼之,你说能不值钱吗?国真兄虽然半信半疑,但怕自娱的书法作品再流落在外,从此后再不敢轻易用毛笔传书了。练书法不仅使国真兄成了书法家,而且也带他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写旧体词谱曲和绘画。

“旧体词的节奏,曲谱的韵律,绘画的浓淡干湿与书法的章节布局有内在的联系,在本质上是融会贯通的。”说这话时,国真兄满脸的淡然宁静如无澜的深潭。看来,书法能洗掉人们身上的铅华浮躁之说,当信。

滚烫的心永远年轻

22年过去了,当年读汪诗的豆蔻年华的青年男女,早已步入中年,但汪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是难以忘怀的,他们还时不时会翻出当年抄写的诗句,回忆起那青年时光。而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又如何呢,他们喜爱国真兄的诗吗?

“有青春年华在,就有汪国真的诗在”。当年评论家对国真兄的诗歌定位评价实在是恰如其分。

国真兄告诉我,应青年学生的要求,2000年教育出版社在出版《高中语文读本》时,特意将他的五首散文诗收集一起,起名《短文五则》放在第一册第一课中,供学生们学习。

如今的青年学生依然喜爱着国真兄的诗。2010年8月,国真兄做客南国书香节南方分级阅读馆,本来是一个与小朋友分享人生经历的活动,没想到来的却几乎清一色是大学生,把小小的场馆挤得水泄不通。

重温22年前的盛誉时光,甚感欣慰的国真兄有点兴奋地说,这一代人接受新事物更多更快,商品意识更强,选择性更多样化,取舍更大胆。我的诗能得到他们的青睐,真让人高兴。

说这话时,国真兄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之中。国真兄虽然在1980年读大学时就开始写诗并发表,但他的诗直到10年后的1990年才得到读者认可。国真兄的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引起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当时因没有国真兄的诗集,人们只好到处抄着阅读。

说起国真兄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呢。1990年4月初,北京一所高中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正在讲课,发现同学们不专心听讲,在下面相互传递抄着什么。这位老师一问,同学们正在抄写国真兄的诗。中午,这位老师回到家,闲谈中把此事告诉丈夫孟光。孟光是北京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一听,职业的敏感使他当即放下碗,让妻子找来同学们传抄的汪诗,读后,拍手叫绝,下午回社后,向领导汇报,决定出版国真兄的诗集。

但却找不到国真兄这个人。四处打听,有人说国真兄是台湾的,有人说是香港的。找了整整两天,最后发现国真兄在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上班。

北京学苑出版社找到了国真兄,表示希望出版诗集,并提出一个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和最好的装帧出版。国真兄非常高兴。按约定,出版社拿到书稿仅23天,就推出了《年轻的潮》。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很多汪诗的手抄本,诗集出版后立即被抢购一空,引起很大反响,出版社不断加印,一股“汪国真狂热”迅速在全国大中学生中掀起。

如今,国真兄分析道:“当时轰动也是有原因的,很多读者长时间找不到我的诗,所以诗集一出就能够在年轻读者中间引起轰动”。

一些人看到年轻气盛的国真兄一下子成了诗人,在快速出名、人气极旺的他还在飘飘然之时,便怀着各种心态开始议论甚至诋毁他的诗。

22年后的今天,国真兄再谈起当年对他的诗的不同评论,他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诗也如此,不可能完美无暇。但有人笑我的诗浅薄,我不敢苟同。我的诗虽然通俗,但可以流传。”

为了写好诗,国真兄曾系统地研究了古代、现代的一些诗歌在当代仍脍炙人口的原因,比如唐诗《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国真兄研究后认为,容易传播流传的诗有3个特点:词不华丽,通俗易懂;真情实感,能引起读者共鸣;常读常新,经得起品味。

国真兄按此要求,写出了“通俗但可以流传”的诗句。至于汪诗究竟有多大生命力,国真兄告诉我:“要真正给我的诗定位,公正客观地评价它,还要等50年以后。”

作曲成就高于写诗

国真兄不仅与诗有缘,与书法有缘,而且与音乐也有缘。正当有人说:“汪国真搞书法是不务正业”时,国真兄完成了他的“三级跳”———又在默默地搞起了音乐创作。

2001年立秋,国真兄应邀来到合肥、舒城等风景名胜采风。这是我在合肥和他第三次相逢,他已成为一名作曲家……,之前的7月29日,他的诗词音乐演唱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大厅举行。

国真兄说,“我是幸运的。”我说,至今你已说了很多次“幸运”,你太谦虚了。其实,成功当前不止是幸运二字能涵括的。他笑了,沉默片刻,点头说,是的。

作为艺术的门类,这些也都是触类旁通的。诗歌的张驰、错落和书法互为映证,音乐的节奏、韵律也和诗歌一脉相承。这大概也从侧面解释了国真兄能够于艺术的各个门类有所领悟的原因吧。国真兄曾在诗里说,“海洋是一张大纸,自然是无与伦比的字帖。”诗、书、文、乐之余,他还喜欢旅游。他说,自然能出诗出画出旋律。即使只见一根枯枝,也可想到书法的运笔之势,令人豁然开悟。

国真兄真正学习作曲是从2000年开始的,但真正触动他对音乐有兴趣的却是1993年,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在一家杂志上看到国真兄的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内容极佳,随即音乐灵感迸发,作成曲子。恰在这时,辽宁电视台《万岁,高三(2)班》剧组要徐沛东为其创作一首主题歌,因为《挡不住的青春》的词曲与该剧内容相符,便作为该剧的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来,国真兄还有些诗作被著名作曲谷建芬谱曲,由歌坛大腕刘欢、韦唯、解晓东、阎维文、那英等明星演唱,它不仅感染了那些年轻的听众,而且还感染了国真兄自己。国真兄认为自古以来,词与诗,合乐可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想:如果我用音乐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作品,也许会比别人理解更准确,更有意义。于是,他尝试着作曲。北京是中国音乐界名家荟萃之地,加之随时有高人指点,国真兄很快作出20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歌曲,且曲调优美,格调高雅,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准。听国真兄创作的歌曲,就像他在《音乐》那首诗中所说的那样:“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娓娓述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把一块七彩宝石/悄悄放在你我心上。”

2003年,国真兄出了第一个音乐专辑———《听悟汪国真》,以后几乎每年都出一个音乐专辑。他的一首古诗词歌曲入选王淑芬教授主编的,中国音乐学院教科书上。

“通过歌曲的形式,更能让大家了解和熟悉诗词,就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许多人会背诵,是因为一首流行歌曲的传唱。”国真兄说,对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乐坛,他并不陌生,特别是周杰伦与方文山搭档创作的中国风作品。“方文山写的一些歌词,很有古诗词的韵味,我发现以这种方式传播更能引起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的兴趣。”

篇3

一、激发热情,拉近距离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应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到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使其能“亲其人而信其书”,知道名著是能给他们启迪和帮助的,自然会激发兴趣,主动阅读经典。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做的是让同学们明白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我为学生印发过谢冕先生的《富有的是精神》《读书人是幸福人》等文章,也为学生播放了一些由名著改变的电影戏剧、百家讲坛等视频,我们还随时开展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例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活动,在作家诞辰日举办他的作品介绍会。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们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二、分类引导,品读经典

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确保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

我们可以把名著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类介绍给同学们。

小说是同学们较为喜欢的体裁,在调查中我发现有63%的同学最喜欢读小说。中短篇的小说如《边城》《老人与海》,我安排在读书课、自习课上来读;长篇小说如《复活》《堂吉诃德》,我多安排学生在假期读,并且制定计划,让学生在高一课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在高二课余时间读完《红楼梦》,并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

此外,我还把当代的优秀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推荐给学生,这些作品也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曾举办了河南作家的专题交流会,引领学生们认识了我们河南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王奎山等,让同学们认识到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诗歌也是受同学们欢迎的文学体裁,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22%的同学表示最喜欢诗歌。通过与同学们座谈得知,同学们最重视诗歌,因为古诗的默写、赏析是试卷中必考的内容。古代诗歌的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点。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诗歌,还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大声诵读、自由背诵,并且我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新诗经》,为学生补充了大量经典诗歌。

对于新诗的学习,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就能接触到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但我认为重点还是安排在高二年级较好,因为在高二年级,学生们将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中接触许多经典现代诗歌。我们可为学生们播放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一首首名篇佳作,经过主持人们的深情演绎,再次闪现出熠熠光辉,感动了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我们还可给学生们讲解一些诗歌朗诵的技巧,包括声音基调的把握,节奏的安排等等。那段时间,我们班里掀起了读诗的热潮。当然我们还应趁热打铁,在班里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诵读。我发现:泰戈尔、普希金、郭沫若等早已进入同学们的视野,汪国真、席慕蓉、海子、舒婷、余光中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诗人,许多经典的现代诗歌同学们也熟读成诵。我还鼓励同学们自己尝试创作诗歌,那些较好的作品还曾发表在我们的校报《矿砂报》上。

散文是不太受高中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因为大多数同学表示散文没有什么情节,不太吸引人。调查中,只有11%的同学喜欢散文。我为同学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梁衡的一系列人物传记式散文、张晓风温情脉脉的散文,同学们渐渐被散文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思、缠绵的温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同学们介绍了朱自清、汪曾祺、林清玄、龙应台、迟子建、毕淑敏等不同风格的散文家及其作品。当然,同学们之间也互相介绍彼此喜欢的作家,鲁迅、韩寒、巴金、冰心、丰子恺等都受到不同同学的喜爱。

三、注重积累,以读促写

在引导学生们阅读名著时,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只注意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们在读书时做好笔记,摘抄优美段落,积累写作素材,学习构思技巧。

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写下自己的感悟,也能摘抄一些好的句子段落。可有些同学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督促同学们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分阶段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可以举办“读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比赛,还可以以“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为内容举办演讲活动。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对解决写作的材料积累、构思、立意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阅读名著对写作教学的促进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篇4

曾在午夜时分拜访过那抹月光,轻轻悄悄的,温柔地在你耳旁呢喃,人们心中的那抹月光就如这般滋润着我们每一步的成长。

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我与地坛》,史铁生一次次地挣扎,一次次地徘徊,一次次地茫然也一次次地蜕变。四百多年,时间剥蚀了地坛中的琉璃,褪去门壁上的朱红,倾圮了段段高墙却遮不住心中的那抹清辉。那抹月光照亮在清平湾的每一个夜里,抚摸着地坛里的残垣断壁,驱走心间的阴霾。这抹清辉,这种努力活下去的想法就是史铁生身上最坚强的意志力,支撑着他不断与病魔抗争,不断地记录心情以此激励更多的人。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的独特在于他的不变,他的写作一直是遵循内心的指引在进行,而不像其他作家一样,用被挤压变形的文字来表达思想,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史铁生的去世让中国的心灵写作成为绝响,没有继承人才是他去世留下的最大悲哀。”

虽然史铁生已经离去,但是他心中的月辉早已升华,他的信念与文字交织在一起,被更多的人品味与铭记,让更多人在心中筑起这种信念。作家韩少功评价史铁生时曾这样说过:“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汪国真说:“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若是人们的心中乌云遮蔽了月光,清泉早已干涸,信念被苦难夭折,那么你早已变得不堪一击,即使你拥有再坚硬的外表,再殷实的财富,再倔强的性格,在困难面前你也总会不堪一击,因为你的灵魂早已枯萎,你的信念早已折翼,你的月华早已暗淡,这些你生命中最本质的源泉都不复存在了,还有什么能支撑着你继续前进?

即使外表软弱只要心中的信念还在,道路依旧宽阔;即使没有殷实的财富只要心中的信念还在,阳光依旧明媚;即使目前困难重重只要心中的信念还在,花儿依旧芬芳。只要心中的明月清泉还在,那么你便拥有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你是否看到月光如水在心间流动,你是否感觉到心灵因此宁静而美好。

教师点评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寄托,是托起人生大厦的支柱。本文最大亮点是“意境美”与“文字美”的和谐统一。通常来说,信念看不见,也摸不着,显得比较虚。而本文作者却形象地把信念比作心中的明月清泉,富有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题目清新脱俗,让人眼前一亮。开篇从读过贾平凹的《明月清泉自在怀》一文谈起,导入文题,接着,作者以自己对“明月清泉”特有的理解,挥洒自如的文笔,并用史铁生以坚强的信念与病魔长期作斗争的典型事例印证自己的观点,有着强烈的说服力,同时引用作家们对史铁生评价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底蕴。

语言鲜活有味,排比的段落,拟人、引用等修辞技巧运用娴熟自然,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5

中职语文应重视学生的阅读,积极探索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学生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达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育人效果。在阅读中,具体可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几个方面去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

一、从教材内容入手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有针对学生实际,新鲜活泼、文质兼美的散文和诗歌,这些文章均可以反映学生的心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反映当代科技最新知识和社会热点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读、背、赏、析,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素养,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升了美的品位,并体会到美的价值。

如阅读欣赏汪国真的两则随想,其中《我喜欢出发》的教学,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与欣赏中,在关注羡慕成功的同时,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成功的最初阶段――出发,在出发时,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在追求和探索中感受人生的完满。平淡而坚定,是面对所有艰难险阻的那份坦然。学生在文中体会到只有出发并具备良好的志向和意志,才能实现高远的目标,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了追求崇高的目标,我们必须出发,只有时刻追求进步,才能拥有永远的青春和缤纷的人生。《平凡的魅力》则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虽只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但只要拥有平常的心态,一样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两则随想充满哲理,语言风格独特,让学生看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信心,初步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又明白了如何对待人生,品位由此提高,实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二、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帮助学生选择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把学生的阅读选择引向健康的轨道上。设计每周的读书活动,从班级、年级、全校层层展开。首先,让学生侧重选择有益的书籍,可将书目列成表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便做出相应的选择。其次,开展“晒晒读书笔记”活动,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欣赏,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丰富人文情感、人文价值及人文品位。通过读书,让中职生有了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意识,从而树立信心,改变人生,活得健康、充实、完善。

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知识领域,扩大能力范围,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读书。

如在周末,可选择中外优秀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世界的艺术在不断地变化,也可以从影片中感受人物及欣赏世界各地的美景。看完影片后,让学生作短小的影视评论,口头表达。教师可从影片的思想内容、制作手法、表现形象等,引导学生从人文价值、人文情感、人文品位等方面对影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中提高人文素养。

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渗透 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另外,由于在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各门专业学科,所以现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可谓步履维艰。但是中职学生较少受到应试的压力,在情感空间有更大的自由,所以不妨利用情感这一优势因素,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并进行整合,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一、利用好教材这个知识宝库

(一)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发掘和升华

在教材中找准发力点,也就是那些情感洋溢、激动人心的经典文章,让人粗略一读就能触碰到作者的心灵。在各类文体中,诗歌是最富有情感因素的,每一行激情涌动的文字,每一声纵情的诵读,都让人情不自禁地与作者共鸣。我在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教学中,就比较充分地发掘了文本的情感力量。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在汶川抗震救灾一线的所见以及强烈的感触而写的,通过描绘七张脸,借战士、医护人员、教师等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在救灾中的精神体现,传达出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了在感情方面充分蓄势,我先以中学老师张米亚舍命救两个孩子,而牺牲后手臂被锯掉这一个感人的事迹来转入汶川抗震救灾这个时代大背景。借助英雄事迹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怀着深深的敬意去通过文字细细端详这一张张蕴含中华民族大爱情怀的脸。并用多媒体展示救灾现场的各种画面,使学生对相应的章节理解更到位,感触更深。在诵读环节则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齐读和伴随背景音乐的分角色诵读,层层深入,让师生的情感逐渐融入文章的基调,最后达到升华。

另外,一些经典的小说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就讲述了失散二十年的好友相聚后,身为警察的吉米让人逮捕了沦为罪犯的鲍勃,我启发学生根据各种细节描写去赏析人物,他们慢慢地感受到鲍勃对友情的珍视,并对吉米在情与法之间的正确抉择深感敬意。

(二)对教材进行课外延伸

中职语文考试基本上由教师自主命题,学生在摆脱了初中时代的那种繁重的应试训练后,有更多的精力去汲取语文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宽学生情感的视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作者、主题或文体等为支点向外扩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涉猎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汪国真散文《随想二则》这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诗集、散文集,一起品读了他的代表作《年轻的潮》,并且简要介绍了他在书画和音乐方面的成就,学生都十分羡慕他的多才多艺,更是佩服那种勤奋的求知精神。在学习了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我不仅与学生简要回顾了他的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还介绍了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和契诃夫,引导学生从三人的生平以及作品去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时代气息。自从打开了这扇通向课外的学习之门,学生的课余生活少了几分烦躁,多了几分宁静和专注,图书馆和教室里多了埋头看书的身影,有的学生还用手机上网浏览名著和观看影视,不少人还主动找到我交流读书的体会。

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一)教师积极投入情感

中职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在操作和实践性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单纯靠程序化的教学只会让这些原本基础就差的学生跌落到初中时期的厌学状态中。但是语文课堂也是一个特殊的情感载体,教师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去发挥,可以借助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完成课程的目标。以情动情,在感动学生之前,教师必须让自己被感动,否则,任何丰富的表情和语调都是苍白无力的,学生更不可能被感动。在备课过程中要潜心钻研教材,从文字的层面逐渐深入到对中心的把握以及与作者的灵犀相通,并且在多次阅读中记下自己的细微体验。有了充分的情感积淀,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心感受就会油然而生,表情和语调等显得更加贴切,掌握好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的契机,引导他们置身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想作者之所想,看作者之所看,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相融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课堂中融入教师的人生内容

有的课文比如随笔之类,形式比较松散,学生不仅较难把握内容,而且对比较抽象的中心也不容易理解。教师如果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补充,就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情感更加真切。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之前,询问过几位学生,他们能看得出作者表达的是不愿虚度年华的郁闷情怀,但却对那些诗意的描写理解得不够具体、形象。我找出自己从小学阶段到现在的一些珍贵照片,其中有小学毕业那一年与小伙伴的合影、初中时与实习老师和同学那难忘的瞬间以及在实习学校与少男少女们亲切交流的情景。经过整理后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清晰地打量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我,并允许学生猜测或评价他们的老师是怎么度过每一分成长时光的。在学生展开遐想和讨论之后,我平静地告诉大家:“我之所以今天能站在这个讲台,也是靠自己长久的努力换来的收获,大家或许预想不到在今后的日子里将如何度过每一分时光,但是老师的人生经历已证明了时间的价值,为了每一个明天更精彩,好好珍惜和抓紧时间吧。”后来,许多学生在作文里谈到了这一节课,有的回想到自己的过去,有的设想自己的未来,有的去询问父母的成长轨迹试图从中受益……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教师本身的内容,并不需要刻意准备,有时是灵感的迸发,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和疑问,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乐意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情感教育的最终实现还得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最好的催化剂。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营造情感氛围,我在教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招聘启事中常常会出现的非专业要求,比如“善于沟通、诚实、主动、有上进心”等,让大家对此各抒己见,为什么用人单位都爱加上这么一个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条件?到底我们有多少人现在已具备了这些要求?应聘者符合这一条件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看到学生的热情正从讨论中慢慢散发出来,我引导他们分别从企业以及员工的角度来度量这一条件分量的轻重。一个员工具备了诚实、上进和善于沟通合作等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与他的同事团结协作,整个企业也会运作得更好,员工们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会更有幸福感。反之,如果某位员工品质不好,甚至心理过于偏激,可能会导致破坏企业或者伤害同事生命等惨剧的发生。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认为读中职学好技术就行,不用学文化课,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学好文化课,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性格,自己所学的技术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

也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共同经历的回忆来营造氛围。有一次指导作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讨论交流大家在广东实习的情况,课堂里充满着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体会,虽然大家意见不一,但却有一个共识:这次与社会的接触不仅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它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克服困难,学好本领,把握灿烂的明天。

(二)诱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

由于学生在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不能简单一刀切,还应做到有针对地诱导学生个人方面的情感因素,因材施教,一个赞美的微笑、期许的眼神、肯定的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力量。林业班有个男生,性格十分腼腆,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可是却能够安静地写写画画,从不干扰他人学习。我起初提问的时候,他闭口不言,我宣布说他已经有答案了,只是不喜欢用说的方式表达,于是建议他写在黑板上,学生们一致赞成,他不好拒绝大家的好意,就认真地写了。他的字确实不错,我说这种无声的语言更有它的美感和魅力,大家也要像他那样把字练好。同时指出,课堂上的发言是不可缺少的练习口头表达的途径,毕竟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碰壁受挫。在肯定他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让他在建立自信的同时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在后面的课堂中,我给了他一级渐进的台阶,可以先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再把相应的课文部分念出来,最后再慢慢地根据自己写的来说。经过多次鼓励和引导,他慢慢多了几分自信,后来不用写就能直接发言了,在平时也能主动与同学交流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对个别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比如在学到秦文君的散文《我们是一家人》时,我让一位男生说一说自己离家的感受。这位男生已经在社会呆了一年,后来才读中职,平日花钱无节制,还抱怨家里不关心自己。他看到这个小女孩在短暂脱离家庭生活的遭遇和感受后,深深佩服她的独立精神,后悔自己没有细腻的心思,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我顺水推舟,借此启发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如果等到父母老了才明白就太迟了,自己既然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就不该有抱怨,而要学会独立,少让家里操心。这位学生课后找到我,说他刚给家里打了电话,感受到父母的惊喜和宽慰,保证自己一定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此教师在情感教育中对学生的教导、评价都应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们在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之余看到老师对自己的严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师的肯定、严厉、信任下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正确面对自己的成功失败以及别人的客观评价,同时加以一定的肢体语言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渗透式情感教育,既是解决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一剂良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只要唤醒了学生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和愿望,中职语文课堂一定能恢复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鑫蕊. 论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严明,张晓书. 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 教育探索,2005(01):103-104.

[3]肖雯. 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经典美文;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表达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时,常常叙述不清楚、描写不生动、说明不准确、论理不精辟,要么词语匮乏,要么词不达意。那么,如何做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呢?在语文课实践中,我感受到: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经典美文,朗读背诵,造句、仿写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美化学生语言的一种好办法。那么,如何有效发挥经典美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指导学生晨读,背诵经典美文

写作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前期,全校语文组老师集思广益,精选经典美文,每篇文章都配上诵读提示,分年级编成校本教材《李子风》,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每天早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晨读,背诵对应的经典美文,积累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七年级学生背诵下来的美文包括:《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满江红》、《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和卞之琳、冰心、汪国真等人的经典现代诗歌。此外,还要求他们熟读林清玄、张爱玲、毕淑敏等的经典散文,背诵他们作品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及时摘抄好词、佳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语感就会不断加强,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日积月累,一旦需要,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把握词语特点,有序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造句,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造句训练是受教师重视的,然而进入初中后,造句却遭到冷落,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以致学生对很多词语的意思理解不透,不懂运用。为此,我将每天课前口语训练的时间用来进行造句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紧扣词义,造完整的句

《李子风》挑选的是经典著作,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这些词汇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资源。例如,诵读了冰心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笑了。”后,学生接触了“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指导学生紧扣词义,运用单个好词分别口头、书面造句,并根据学生表达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直至熟练运用为止。

(二)多词组合,造通顺的句

每篇文章接触的好词都不止一个,除了单词造句外,有时我还适当增加难度,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把几个美词进行组合,连词成句,造通顺的长句(复句),表达一个相关的主题。如把“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先不按顺序,优化组合,融入一段话中;然后再提高要求,教师指定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再让学生按序造句。由于难度的增加,学生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意思,还要统筹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协调,考虑词语出现的逻辑顺序。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由于这种连词成句(特别是不按顺序的连词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许多不同效果的优美句段,所以学生很是欢迎这种造句方式。

另外, 造句时难免出现造出病句的现象:有误用词语的、有成分残缺的、有搭配不当的等。通过诊断、修改病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补救措施,在纠错中提升词语运用能力。由于,形式多样,难度不大 ,很多中下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三、拓展思维,仿写出精彩的句子

使用好词,仅仅造完整的句、通顺的句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精彩的句子。在实践中,针对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分课时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语言优美、运用修辞、难度较小的短句进行分类仿写训练;然后由句的仿写提高到段的仿写。每次,注重一种修辞手法的仿写。

首先,挑选学生们最熟悉的“比喻”入手: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例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P27,张爱玲《秋雨》)

学生仿句:雪,像无数各具特色的花,连成一条洁白的帘,盖住了整个冬的世界。路也是白花花的,像刚刷的墙壁涂满了还未干的白漆。那些在树梢的淡白色雪花,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星星。

其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上手的“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给人以整饬美。例句:忘记是一种记忆的洒脱,一种胸怀的和境界的开阔,一种绅士的风度和勇气的超脱,一种对过去和成功的淡然处之,一种对痛苦和忧愁的嘲讽和不屑,一种对人生轻轻松松处世之真谛。(P60,《忘记是一种风度 舍得是一种智慧》)学生仿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嘲讽的微笑,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篇8

关键词: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 词语 句子 理解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39-04

“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与“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类题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几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下面,对此一一分析。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往往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不能生搬硬套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就是要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2012年威海卷第15题“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就可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其答案是“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或者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天动地)。”

(二)赏析词语

词语赏析,就是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其表述大致有三种类型:

1.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妙处)。比如,2010年广安卷第15题“仔细揣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加点词语‘吱’在文中的作用”,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揣摩出加点词语“吱”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2.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呼和浩特卷第15题“简析‘饭桌,院子里,浓荫下,摆正了。一桌锦绣!’中加点词‘锦绣’的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句内容,加点词“锦绣”就可以理解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饭时饭菜的丰盛,同时也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喜悦的心情。”

另外,除了通过修辞手法来赏析外,还可以通过描写方法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0嘉兴卷第8题“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中的加点词‘咬’‘抽’‘扎’‘翻’,指出其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品味出四个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为:“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梁子杀羊时动作之快,下手之狠。”

3.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有的词语突出的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例如2010年黄冈卷第28题“认真阅读‘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骇人’里所蕴涵的情感”,经认真阅读,揣摩出“骇人”在句子里蕴涵的情感为“作者对母鹰近乎残忍的教育感到极其震撼。”

(三)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词语的含义就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语意思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是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回答“美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回答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好在什么地方,美在哪里等。

但是,也有少数特殊情况例外,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手法、描法,那么,该词语含义的理解就与词语的赏析大体相一致了。例如,2010年重庆卷第14题“理解‘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中‘面黄肌瘦’的含义”,因为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一本小册子,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面黄肌瘦”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这个解释就与词语的赏析基本相同了。因此,词语的含义与词语赏析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了,它们像两个有时相离、有时相交的圆,既有独立的内涵,也有重合的地方。如此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修辞、描写,那么词义的含义就回答为“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回答为“美在哪里”;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描法,那么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题就可以回答成基本一致的内容,省去赏析中分析词语表达的感情即可。如上例中的“一桌锦绣”一词,理解含义时,只要省去“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的喜悦心情”即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中考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或者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甚至比词语的理解与赏析出现的频率更高、难度更大,常常是阅读中用来压轴的题目。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就是解释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原则是“句不离段”,也就是说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段中来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是句子理解题型中较简单的一种。例如,2011年舟山卷第9题“下面的句子‘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他干什么?’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话的意思为“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有的句子具有双关义,或者说有的句子既有表层的意思,也有深层的含义,理解时,必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例如,2011年铜仁卷第20题“选文第(16)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的含义应从深层考虑,具体为“即使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这种句子也被称为哲理句。

3.通过对句子中重点词语、关键词语的分析来理解句子。例如,2011年义乌卷第9题“结合上下文,品味‘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的含义。”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分析来实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具体理解为:“‘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4.有的句子不仅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才能理解透彻。例如,请说说你对都德《最后一课》中句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文章主旨才能透彻理解,答案为“这句话用联想的手法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德国侵略者的讽刺、嘲笑与轻蔑。”

(二)对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赏析,就是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者分析句子妙在哪里、好在哪里,或者对句子进行品析、鉴赏等。句子赏析,常见的途径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另外,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赏析。下面逐一介绍。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有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它们用得非常好,赏析句子,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关键词进行分析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2012年成都卷第10题“请对文中画线句‘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聚的眼光隔空交会’进行简要品析”,结合上下文,抓住一些关键词如“交会”“无边无际”“时空长河”“凝望”等就可以进行品析,具体品析为“‘交会’一词写出了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这种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鉴赏方法,常见的修辞鉴赏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有的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赏析时先说出该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再分析它使用了该修辞手法后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6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14)段画线句子‘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效果?具体分析为:“这个句子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山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句子赏析常常从描写、抒情、议论的角度进行赏析。描写,从对象看,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包括肖像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例如,2012年嘉兴卷第9题“文中画线句‘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又感到惊讶与无奈。”又如,2007年来宾卷第21题“本文语言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当,富于哲理。请对第⑥段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作简要品析。”第⑥段分析为“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从山村走进城市后的生活感悟,论述了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或“本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用五个‘家园如……’构成一组排比句,抒发了‘我’对家园的感激和牵挂之情。”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悬念、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赏析时,先说说被赏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后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7题“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在前边??风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经分析得出:“它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再如,2007年广东卷第16题“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一处并作简要分析。”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找出铺垫的句子并作分析,得出:“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或“‘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5.从句式特点入手进行赏析。记叙文的句式有长句,有短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排比句……赏析中,常常出现的是长句、短句、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赏析时,先说说被分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再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例如,2011年宿迁卷第20题“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的表达特色。”经过分析:“该句用短句,突出时间的紧迫性,突出陈乐平动作的连贯性,表现了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照应文题。”再如,2011年江西卷第20题“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语句,体会其特色。”经过分析,该句赏析为:“句式整齐,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又如,2007年广州白云卷第19题“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经过分析,该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为:“本段以设问开头,以反问结尾,中间以四个短句组成排比,形成强烈的语势,展现了作者那种君子坦荡荡的风范。”

6.从语言特点入手进行赏析。记叙文的语言,有的通俗,有的含蓄,有的朴实自然,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文白相间……赏析时,应抓住它突出的特点,分析它表达的效果。例如,2011年江西卷第20题“琦君的散文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语句‘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体会其特色。”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该句分析为:“本句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再如,2010年广安卷第17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作简要赏析。”经分析,其赏析为:“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篇9

所以,作为前辈、学姐、过来人,在读的高三党们,你们的痛苦,我感同身受。而现在,我就是那脚踏碧波蹁跹而来拯救你们于水深火热的……女——金——刚。

貌似我又废话一箩筐了,迅速进入正题!

高三综合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心理问题,一为生理问题。而你们的亲爱的学姐我,很不幸地,二者都是资深病友。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进行细致的逐条分析。

NO.1前期·无所适从狂躁症

刚进入高三的时候,我真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鉴于高一、高二基本上是在“混呀么那个混日子啊”,所以到高三开始发愤图强的时候,根本就是零基础。

于是整个人心情极度郁愤,就是那种类似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恨不得找个人打一顿来发泄一下的感觉。

开始我采取的办法是跑步,是的,绕着学校操场,每次两圈,保持匀速不休息。起初累得不行,每次跑下来都香汗淋漓(总有一种用了这个词就会被叉出去乱棍打死的预感,果然我还是比较适合用“气喘如牛”这种形容词么?),不过后来就习惯了,跑到最后50米还有心情来个小冲刺。

总之,是跑了,效果也还不错,每次上完抓耳挠腮都听不懂的数学课将要撞墙的时候就下去跑一跑,跑累了,自然不会想太多。

跑步的习惯被我一直保持到高三毕业,每天晚上自习结束之后自觉地往操场上走,把书包往草坪上一丢,迈了步子就开跑。事实证明,好习惯是要保持的。高三下学期体育课的800米测验,我跑了全班第二名。

插播一:我失眠了!

在“吃饭时忙着记公式上厕所带个单词本骑车还在听古文”这样恨不得把每一秒钟掰碎了成八瓣来用的高三,失眠,可想而知,是件多么奢侈而又罪大恶极的事啊。可是我真的失眠了,在刚升入高三那些茫然无措的晚上。

深夜一点半,把当天所有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得成眠。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不会有结果,因为基础太差缺乏底气而产生的各种恐惧,我睁大双眼,身体极度疲倦,思绪却混沌纷乱。

幸亏很快就被我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当然不是安眠药,而是看书,是的,看书,看电子书。我从电脑上给自己下了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放到MP5里。不得不说,这种外国作家的超长篇意识流小说绝对是催眠之佳品,助眠之良药。我每次翻不到10页,就已经酣然入睡……

直到后来我不再被失眠所困,也依然保持着睡前读这个习惯。只是不再看《追忆似水年华》了,而是看一些散文集、绘本,还有游记随笔之类,都是闲书,可是看了舒服。

当然,睡前阅读助眠之类的方法可能比较适用于文科女生。理科生的话,或许可以考虑买个魔方,天天睡觉之前转一圈,没准你们会更愿意来本霍金的《时间简史》。

NO.2中期·努力无果要人命

真是要了亲命了。努力了却没有收获什么的。这就跟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的庄稼人最后的收成却少得可怜一样啊,一把血一把泪那叫一个辛酸。第一次月考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莫名就想起一句古诗:万里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虽然牛头不对马嘴,但那个凄凉情境,着实可与之媲美。

然后就很不爽,书都看不下去了。上课没精神,下课趴桌困,最开始的那股冲劲儿也受了打击,所有的热情突然慢慢冷却下来,凝结成了霜。

终于有一天,窝在卧室做数学题做得不耐烦快要掀桌的时候,我冲进客厅,对正在听黄梅戏的奶奶说:“奶,我想喝肉饼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先别动手!还有还有!

我奶奶用她看了无数场黄梅戏的沧桑眼神,洞若观火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什么都没说,点点头,关电视,出门,去菜市场给我提了两斤猪肉回来。我把猪肉洗了,放案板上,操起菜刀就开剁!寒光闪闪的大菜刀重重砸在案板上的“铛铛”声狠狠鼓动着耳膜。然后边剁就边跟自己碎碎念:“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直到一整块精瘦的猪肉被我剁成一大坨肉泥,奶奶收拾收拾,放锅里炖了。晚上家里饭桌上,每个人面前就多了一碗肉饼汤。我弟边喝边叹:“每次老姐出手剁的肉都特有嚼劲儿!”我淡淡瞟他一眼,腆着肚子优哉游哉回房写作业。

此时的我已经满血复活了。

插播二:我便秘了!

这事说来有些难以启齿,当然也算是匪夷所思。毕竟,像我这样每天吃好喝好晚起早睡生活极其节制而有规律的十佳优质女青年,竟然还会得便秘,真是太没天理了!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在某个光线迷蒙的清晨,当我顶着一个鸡窝头糊着眼屎坐在马桶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三天,三天没有上过大号了!

便秘是病,得治。

但是真要我拉下那个老脸正正经经去医院问医生便秘怎么办,还真干不来。所以只能摸摸索索地在下了晚自习的深夜,用围巾遮着半拉脸,走进回家路上的平价小药店,僵着表情问值班的药师:“有治便秘的药么?”

穿白大褂的大妈亲热地拉着我的手,给我指了一盒通便排毒美容养颜还去痘的“高贵胶囊”,我挥了挥手:“不用不用,就通便就成,不用那么多功能!”大妈脸瞬间冷了下来,随手一指旁边的小药盒,我一看,酚酞片,好东西!一盒一百片!才3块钱!

我吃了两个月的酚酞片。

两个月后老妈在某天晚上给我熬了一碗桂圆莲子花生红枣,好吧虽然看前缀很像八宝粥,但不是,我妈在里面加了一味不知名中药,于是它变成了“桂圆莲子花生红枣利尿汤”!

我的便秘就基本好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为什么利尿汤可以治便秘。我才不会告诉你们那时候我的成绩已经基本稳定在班上前几了呢。

所以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啊。

NO.3后期·高考使我很焦虑

我高三那段其实一直都在断断续续写日记,大部分是些零碎的句子,内容却也包罗万象,各种吐槽发泄毒舌怒骂自我安慰夸赞哭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摘抄和简笔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有些东西,说出来,就好受多了。

所以在高考前一个星期的时候,我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用的是倒计时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心境,边写边自我吐槽,文风尽量欢快。每次写完日记心情都会很好,很轻松的感觉。我还记得我在倒计时第三天的时候写的——“今天专门空出来专攻光照图!同学已经被我骚扰烦了不理我了啊!可是终于全部搞懂了地理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再也不用闭着眼睛傻蒙了……自己后来翻日记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在高考前一天,我没有窝在家里休息,而是骑个自行车跑到城郊的一个小景区散心。这个景区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个地方,我骑车来这里三次,三次都迷了路,上一次明明找到了下次来还是会失去方向感。那次也不例外,我光荣地问了三个路人才找到地儿。锁好自行车,走入园子,走过雕花长廊,走进湖心的小亭,走向正中的大殿,走遍了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我触摸着那些久远年代留下的斑驳痕迹,心情就像湖水,荡起涟漪,最后归于平静。

回去的时候下了雨,很大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