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7: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雪的散文

篇1

我的同桌在做作业的时候超过了我划的“三八线”,我因为超过了三八线的事非常气愤,便用手反击了一下他,他也不甘示弱,也反击了我一下。幸好我身手敏捷,躲开了,可是他这一下却把我给惹怒了!我拿出我随身携带的雨伞攻击他,由此,一场“人伞打架比赛”拉开了帷幕。我使出了“雨伞劈木头”的招式,三下五除二就把他KO了!他跪在地上连忙说:“大侠饶命!我以后再也不敢越过三八线了!”我大气地回答了她一声:“哼!知道就好,如果再敢越过三八线,哼哼,你知道后果的!”他连忙答应了我的要求。我见他这么乖的求饶,就饶过了他。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旁躺在边上已“骨折”了的雨伞。

天气就像一张多变的脸,早上还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可转眼间下起了雨。一开始,外面飘来了一片:乌云大军“,后来天空中划过了一道闪电,好像把天空划破了一道口子,让里面的雨水都出了活动了。闪电、雷声、雨水交汇成了一首”雨天交响曲“,我以为这只是雷阵雨便没把它放在眼里,和同学们玩了起来,

放学了,这该死的的雨还没有停,我的心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妈妈他们肯定不会来接我,此刻,我想到了那把被我大家打“骨折“的雨伞,我突然觉得对不起那把伞。

篇2

【关键词】冰心;散文语言;艺术魅力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星作家,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一直紧跟历史脚步,用知识女女性的角度记录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她一共坚持创作75年,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散文上,冰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她的散文,处处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让冰心的散文中迸发出爱的光辉

在冰心的散文中,自始至终要表达的就是“爱”,她主张爱自己的母亲、爱护儿童,还要热爱大自然,在她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互爱”来解决的。之所以冰心有这种大爱的思想,正是由于她孩童时期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而作家的民族记忆、少年记忆与民族记忆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特别是童年记忆,这会影响一个作家的一生。正是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造就出了她高雅的气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冰心,在行动与思想中都有着善良的品质,在成人后形成了“爱的哲学”,在她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有直接描述政治变换的篇章,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家庭,阐述家庭伦理观念与道德。例如,在描写自己的母亲时,她写到:

“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这种家庭伦路思想贯穿在冰心一生的创作中,在她的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山中杂技》、《往事・二》、《南归》、《空巢》中都可以看到她对传统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精神的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拉发扬光大的。

二、典雅的中华文化让冰心的散文富含诗学的气质

冰心有很深的古代文学造诣,她长期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让她的散文充满诗学的气质。同时,冰心非常擅长利用诗句来点化文章,一些极为平常的诗句经过她的加工又重新绽放出光芒。在《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中,她这样描述到:

“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一段是冰心描述的自己居住的小楼,在描写时,她借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句意与语序上做了变动,实现了抒情叙事和语境描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冰心的这种语言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连先生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她的散文有着音乐美和形式美,善于应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给她的散文赋予了更好的表现力。

三、时代的进步为冰心的散文赋予坚韧的生命力

在时代的进步下,冰心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与品位,文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冰心的散文善于描述感人肺腑的片段,有着鲜明的美文特征,这与作者的人生阅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童年温馨,求学生涯顺意,工作环境平和,人际关系友好,家庭生活幸福,都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冰心在她的回忆散文中描写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宽广胸怀,表达出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冰心虽然没有像巴金那样,强调社会责任,以反思的态度和含而不露的锐气,立足人生书写,但她自觉地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爱心贴紧大众人生,目光依旧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是通过自我感情的变动来折射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写出带辣味的烫手文章。愈近晚年,冰心的写作愈发收放自如。冰心以更大的诚意与智慧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以逾越人生苍桑的睿智与慈爱来展示她的心灵,表达她对时世的喜悦与愤慨。她在新时期的一些短篇散文中有一点文化祭的味道,这不仅是《我的童年》一类文章中引用了好些对联诗文,她对早年的回忆,更让人体会到五四精神的返照,充满了雅正之气。且冰心特有的深情,在这一时期,更化作奇妙的想象。

四、结语

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冰心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清丽、思想纯洁,随处可见意境美。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在她的散文语言中显露出她独特的美学追求,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不论是对当代的散文创作还是散文理论的丰富,都是一种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丁晓卿.论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识”:一步一步走向真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

[2]裴旭东.春华秋实 圆熟雅致――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09(02)

篇3

刘亮程曾经是沙湾县的一个农民,他的创作生涯是先学诗再学散文,诗名未成便改写散文。在他的文章中不难找到诗的影子,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一位勤劳的农民对自己故土家园的淳朴感情。他的文章最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情真意长,这种真诚的感情正是通过一种诗性的表达,才让他的文章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独领。

刘亮程可以被称为乡土型作家,他的文章取材都集中围绕着一个名叫“黄沙梁”的村子。“黄沙梁”之对于刘亮程犹如“马孔多小镇”之对于马尔克斯、“高密东北乡”之对于莫言,那片平凡的土地是刘亮程的血沃之地与文学王国。如果把视野拓展开来,故乡,早已不仅仅是地图上所能标识出来的那块地理区域,在文学中它成为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符号。刘亮程的文章对自己的故乡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解读,一阵风,一场雪,一道沙梁,一堵墙及其他零碎破烂的东西,都承载了作者本人内心最为动人的幽情。原因无它,只因为它们曾和作者及作者的亲人或祖辈一起生活过,它们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道具,也或许充当过生活的障碍物,但是无疑它们又是作者生活的见证者。莫言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远离故乡,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故乡。”刘亮程笔下对故乡的描写的确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正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对故乡的描写采取了一种“让描写对象不太靠近‘镜头’又不远离‘镜头’的笔法,这一笔法颇类似于风景照的摄影方式”。

可以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都保持着一种淡淡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刘亮程所有的作品是一部田园组诗,那《寒风吹彻》就是其中一首质朴醇厚的冬季诗篇。

《寒风吹彻》一文,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氛围,每个读者都可以体会到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不管寒风为我们带来了漫无天际的黄沙,还是为我们带来了漫天飘扬的大雪,我们都不必恐惧。因为,我们与这阵寒风保持着一段适当的距离,我们只看到作者一个人身处寒风与黑夜之中,但是作者将这些看得都很平淡。

“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与技巧,不是知识的炫耀与卖弄,也不是冷冰的推理性推理和演绎。”(陈剑晖《诗性散文》)《寒风吹彻》一文最大的技巧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到这些普通的文字之中。

“雪”、“寒风”、“炉火”、“柴火”这些都是北方乡村所能见到的极为普通的事物,这些普通的意象交替出现,作者通过一步步渲染烘托,把凄凉的氛围营造出来。“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柴火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作者用一个农民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农村极为普通的意象,对“雪”与“炉火”这两个事物所采用的白描手法用得很到位。这两处描写虽处于文中的不同位置,表面看起来并无多大联系,但是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其实构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炉火”给人们带来温暖,但是“脊背依旧凉嗖嗖的”,这就突出了这个冬天的十足寒冷;屋外漫天飞雪的场景,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这种活动更加温馨动人,让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心向往之,让读者在凄凉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温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这篇散文中运用得较为普遍。“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在这里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寒风与我似曾相识的关系,作者流露出了对寒风这一苦难意象所特有的依恋情怀。“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这两处描写,作者赋予寒风以人性,在对寒风的描述中透露出了一丝恐惧。这些文字都是作者所特有的文学言语,这些“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充分显示了文学言语所特有的心理蕴涵性。

在本文中,作者叙述了三个主要事情——“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冻坏”、“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姑妈之死”。前两件叙事,作者采用了间接转述人物对话,在凄凉的环境描写及缓慢的叙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凄凉。在第三件叙事中,“我”与姑妈的对话仍然间接转述,作者把“我”与母亲的对话直接展示出来,这看似无意的写作方式似乎是在向读者暗示一种“活在当下”的哲学命题,让人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寒风”这一事物在文章中早已不仅仅是指现实自然中的寒风了,它寄托了作者对生活艰辛、人际关系冷漠的感慨,它象征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在“寒风”中,许多人在慢慢变老,无家可归,走向流浪,最终走向灭亡。

“许多平淡、缩写、甚至刻板的题材,经过节奏的征服,都可以变为真正的诗”。(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寒风吹彻》一文所具有的物象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者就在文章中将这些物象排列组合,并不时穿自己的感悟与体验。文章中随处可见一些小短句,这就使文章的张力变大,节奏放缓,文章的诗意也就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

在形式上,这篇文章带有很明显的诗歌形式,注重节奏。一方面,缓慢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作者的感情,限制了作者强烈感情的抒发;另一方面,这种节奏又使作者的感情被抒发得悠远绵长,如一杯陈年老酒,甘醇悠长。这种效果,与乡土文学质朴淳厚的风格是一致的,在诗人的笔下,也只有这样的寒风,才会亘古悠长、耐人寻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自然界的许多力量都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人毁灭;人同时又是伟大的,因为人有思想,可以反思自己的生命及这个世界。

人类对整个自然是缺乏全面深刻认识的,所以,人生乃至这个世界注定要有许多翻不过去的大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顺应大自然的生长消亡、生老病死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永恒的,终究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地停留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冬天。

人的一生,是一个长途跋涉的过程,这里有欢乐与痛苦,也有执着与失望。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卑微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认识自然。作者在14岁时的那个冬天去沙漠拉柴火,寒冷把他的一条腿冻坏了。这条腿的疼痛,是作者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痛,“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无边的寒风,让作者的肉体陷入到痛苦之中。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对自然永远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人是一种不懂得珍惜的动物,只有经历过苦难与打击,才会感受到平凡生活的动人之处,所以作者才会在光线暗淡的小屋里,在大雪漫天的时候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去回忆一些遥远的人和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在路途的终点而在于过程中的点滴琐事,不管是快乐还是苦难,它们都让生命一次次得到提升,这种境界从生活中来,又绝对超脱于世俗生活。

史铁生说:“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并且与他人无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作者在文中写到14岁时去沙漠拉柴火,“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作者把一个流浪的老人让进屋里,“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去看望姑妈,“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可是姑妈最终还是在渴望与他人交流的期待中死去了。母亲告诉我姑妈的死信时,“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与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在凄惨孤独的境遇下,我们都会对他们显示出同情心,即使具备了这种情感我们依旧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在生存状态极差的状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存,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人离去,痛苦似乎也归于平淡,甚至于麻木不仁。在冷漠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依旧是温暖的,“我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作者这样做的更深层原因是为了免去家人对“我”的担忧,作者已经意识到把人推向绝望与痛苦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艰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困境;流浪老人在离开屋子时,“朝我点了一下头”,这个点头是他生命珍藏的最后一点温暖,这是对善良的赞同与感激;在姑妈是怎么死的问题上,母亲没有直接告诉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人与人之间虽然缺少真正的交流,但是亲情光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篇4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诗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578-01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创作的"美文"奠定了散文大师的地位,其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清丽隽永的诗意美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之一。

1.慎密精巧的构思

慎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慎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散文《背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均汇于"背影"这一焦点上。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身潦倒的印记,浓缩了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爱子的象征。

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但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留下的那个背影。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写照,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老境颓唐。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文章四次写"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造成悬念,使浓重的感情气愤笼罩全文;中间叙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令人感动;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结尾思念一一读父来信,浮现背影,照应开头。这样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组织,表达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标题,使文章一气呵成。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朱自清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首先,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园子里可以看到人们在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接着,由各季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到小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接着,由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最后,他以天上的风筝多,地上的人们渐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还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为春天充满了希望。

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才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中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2.画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一种可堪入画的艺术特色,意境刻画情景交融。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无论是一处胜迹,还是一幅景色,都描写得逼真如画,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文笔细腻,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朴素中显出典雅。

在《春》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以盼春、迎春、颂春的欢快激情作为内在线索,描写春天的画面。如对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用画家的眼睛,既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盛开的野花。在《匆匆》里,为了描画时间飞逝的流,把太阳的移动拟人化。"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淡淡的画面。在《绿》中,他笔下的景色都在跃跃飞动,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梅雨瀑从岩石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扯"和"镶"描绘瀑布流处山涧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仿佛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对"绿"的刻画形象逼真,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写出"绿"的生动画面。在《荷塘月色》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 "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描述,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画得出神入化。在《南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中类似的描画比比皆是,将缤纷艳丽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态融为一体,真称得上是妙手丹青。

3.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篇5

上海卷高考现代文二选取了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小说《雪天》,打破了上海只考散文的“传统”,从语料的选择上有所创新。江苏卷选取了王安忆的散文《比邻而居》,由于所选文本的不同,考查的能力要求不同,试题选定的提问类型和角度也不尽相同,但两者在试题的命制上都倾向于紧扣文体特点来出题。

先看上海卷试题:

7.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⑩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五道考题围绕小说的文体特征,紧扣小说三要素,分别从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作品手法和个性探究阅读的能力,题干指向明确,答案也不超出考生思考问题的常规范围。

再看江苏卷试题: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王安忆的这篇散文聚焦“认同代表各种生活风格的气味”来安排材料,第一家的常态气味和非常态气味(生病期间气味也不间断),第二家的迥异于第一家的常态气味,第三家第四家的常态气味,最后几家人家在端午节不约而同发出的艾草味,其中一二两家材料安排上详写,三四两家略写,江苏卷的上述四题立足于文本材料的展开来铺设问题,几乎是一个材料一个问题,而又紧扣“不同气味不同生活风格折射出不同生活态度”及“不同生活风格在某一阶段的趋同性(比如端午节都变成了艾草味)”,充分利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设置问题,使问题本身的层次脉络一目了然。

两地今年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上都依据文体来命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与思考。可见,依据文体来命题对高校选拔与中学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一,有利于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下,符合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定位。高考测评注重以阅读能力来区分考生语文水平的高下。从上述试卷命制看,考生如要圆满地解答,必须基于小说、散文文体特点;需要熟悉小说、散文这一类文体创作目的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与高考从能力的角度区分考生的不同水平,在变化中彰显试题的选拔功能的目的相契合。其二,对课堂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首先是促使教师“依体而教”。文体是语文因素的一个标志,是文本的表达范式,是文章形式特点的规律性表述,依体而教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篇6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品味郭沫若这首含蓄深沉的散文诗的语言特点。

【妙语品味】

例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这三段是诗人对风的呼唤,由风的咆哮联想到洞庭湖、长江和东海的咆哮。“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诗人运用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暗无天日”“睡着”“沉在梦里,都死了”等词语,形象地点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句式短小,节奏紧凑分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用连用几个“至少”“可以”构成排比句式,烘托情绪,增强了语言的气势。“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构思新奇,极富美感,显示出屈原摧毁黑暗势力的决心。

例2: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着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诗人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因为他们只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黑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一个反问,一个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蔑视。“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诗人用变换的句式、递进的情感,向我们一步步揭示了罪恶的黑暗社会,声调铿锵有力,气势慷慨悲壮,鼓舞人心。

例3: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眼泪是懦弱者的表现,没有眼泪,勇敢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则是强者的表现。雷霆、闪电、风暴等是不可抗拒的荡涤旧世界、改变现实的伟大力量。其中,“没有”“只有”等词语的反复使用,鲜明地表现出诗人顽强的斗争性格。此外,拟人兼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表现出诗人对风、雷、电难以遏制的赞颂之情,他要通过它们伟大的力量,把这黑暗中的一切完全摧毁。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那灰沉沉的夜晚,一座染成银白的小屋子里飘出一丝丝橘黄的光亮,为死寂的天地带去一种感动与温柔,一份温馨与关怀。一位如雪般聪慧的姑娘注视着飞舞的雪花,万般灵性在她闪闪泪光中显现,天地为之动容。她是大地的女儿,是那个曾经用孤魂幻化而成的雪精灵。她用无数雪的生命创造了躯体,默默地担当着大自然赋予的神圣使命。而明天她将消失,因为当金色的光芒升起时,她将结束这一切,而灵魂将升入天堂,找到它最终的所在。

她珍惜着眼前一切,静静地等待灵魂的升华、命运的结束,冰凉的泪水诠释着她的不舍,唇角的笑意显现着她的神圣。(谢鸿桔《雪魂》)

选段中的“她”指代的是谁?作者是怎样进行描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相关资料,赏析下面这首诗。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片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节选自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篇7

冬月天,雪花,静悄悄地飘落着,时而,风呼叫着,像个野性的孩子,从大地上大把大把掀起皑皑白雪,向不会躲闪的树丛和会躲闪的人群砸去。池塘里的水、乡间的田野、山头林间,甚至飞翔的鸟儿、畅游的鱼儿、玩耍着的孩童们,到处都荡漾着生机。浅白的雪,让生活由萌芽到生长到日趋成熟,希望由此定格。

远远望去,整个江南都笼罩在一种雪的意境中。白雪就像沉闷色彩中的一抹灵动,让人心醉。那一抹浅浅淡淡的白雪,焕发了强烈的生命力。透出来的自然是一种亦深亦浅的绿。山林、田野在白雪映衬下,显现江南特有的清秀,又显示出波澜起伏的壮阔。目前薄薄的絮状雪层上会参差地冒出绿莹莹的小草,就像给大地铺上了毛绒绒的毯子。而在江南的大大小小湖泊中,淡淡雪影返照绿水,湖泊中生长着四季开不败的小花,随着水波荡漾,与凝固的雪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白,生命本色,不悔的追求。移动的,透出浓浓的绿意。一片白雪,淡淡地、散乱地延伸开去,铺展开来,而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却在渐渐酝酿着。浅浅淡淡的白,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大自然焕发其博大生命力的前奏。古人说:花雪随风看不厌,更多还肯失林峦。飘飘扬扬的雪花和那江南的雪白世界,甚至可以弥补人们不能尽享山峦绿树的遗憾。不过江南人是幸运的。

爱雪,这似乎成了江南人的一个印证。记得在孩提时,我和一群小哥们一起,顶着冬天里的雪,或漫步或奔跑乐趣无比。但是,那脚踏着厚厚的雪发出来的声音,确是我迷恋的。咯吱咯吱的声音,像音符一样跳跃在大自然里,长大后,倒再也没有享受过。从某种意义上讲,雪已经化作了江南的一种印记,成为人们精神的凝固,并得以传承,让人们去充分地参与和体会,感受和亲近。

江南的雪总是那么新鲜,它是江南的冬天里开放的昙花,美丽且短暂。所以江南人,也总是怀着赏花的心情看雪,对那忽然一夜间白茫茫的山野感到无比地新奇。因为这里的雪,它生得很嫩,像小鸡小鸭的雏儿的绒毛,很轻很轻地覆盖在山野上,稍有阳光的触摸,它们就承受不住,会溶为清清的水滴,洗出泥土上的新绿。

江南的雪总是那么委婉,与北方的雪有着天壤之别。这雪,应着明媚的太阳,和着蔚蓝的天空,是多少人的向往。这里是干净的,没有一丝被工业文明沾染过的痕迹,农村的朴实气息在这里充实无比,就如雪中一串串的雪印,被延伸开去……

江南的雪总是给以纯洁的媚态,风情万种地装饰着江南的冬天,美轮美奂,难以言表,这并不算很冷但还是冷着的冬天,经由时间的封存,却能够暖暖地装在江南人的心里,像那冷冰却又热烈的美酒。

江南的雪总是适合去回味,一次飘雪的造访,便会给江南一种别样的美。飘洒的白雪不光要做温柔的女子,更需要阳刚和伟岸来抒写江南的厚重。回味的是江南城市与生俱来的不羁和忧伤,幸福、甜蜜与希望。江南,正为下一个春天做好准备,在冬日里期待春天的绽放……

(选自《新华副刊》 2010年12月18日)

点读

江南,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烟雨、重楼、纸伞、绸缎……但是,散文《江南那一抹白雪》却写了江南一种别样的美:那飘洒的白雪。

篇8

【关键词】细节描写 优美语句 表现手法 变化角度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没有会阅读的读者,文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解读中。因此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真正从阅读当中找到乐趣,才是语文课的根本所在。为了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在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把细节描写当作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吃透每篇课文的关键细节,也就让学生读懂了文章深意,明白了细节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这样,在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提问。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段中最敏感的部位,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文章的内容。如:对一些动词、形容词的用法,代词的指代意义等的提问。在教《海燕》一文时,很多学生认为下面这段话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好,于是,老师就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成尘雾和碎末。”有的问:“这段中哪个动词最能体现海燕精神?”有的问:“哪个形容词最能体现狂风的态度?”有的问:“从两个‘摔’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体会出了这里蕴蓄着革命前的紧张气氛,以及作者借海燕表现的那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2.品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成功的关键,重视细节中语言描写,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入文本,喜爱文本的必要环节。如学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时,学生找到了第二段的细节描写:“……那是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困难。”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段中的语言美,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感受到黄鹂充满战斗的激情、矫健的姿态、艳丽的色彩,也体会到了抗战的大背景下,作者不能留住黄鹂的遗憾之情。

3.对重点句子表达感情的理解。有些句子不仅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沉郁的激情,而且发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对这类句子寻根问底,便可消除疑问,破解全篇。在教读鲁迅先生《雪》一文时,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细节描写:“在晴天之下,旋风来米,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学生通过朗读,提出:“在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朔方的雪具有怎样的气势?请联系背景想,作者为什么要赋予北方的雪以这样的形象?深意何在?”讨论后,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所处的现实生活足异常严酷的,朔方的雪具有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正是先生所神往的,能够激发起战斗豪情。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4.引导学生对文段中各种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提问。表现手法是作者加工润色的所在,是散文的闪光点,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才能在写作中运用。一般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表达方式、正侧面描写及作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等。如讲《荷塘月色》时,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请找出鲜明的比喻句,并说出其本体和喻体?请找出对比和衬托,并说说其作用?”通过讨论,学生细读课文后找到了: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等。又如在《海燕》一课中,有学生问:“文章提到的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如何?与海燕有何关系?这种描写叫什么描写?”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海鸥“”、“飞窜”,海鸭“”、“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等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也明白了什么叫侧面描写。

篇9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品味语言,是散文阅读常见考点之一。常见题型有(1)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句意。如2008年江苏泰州中考阅读《郁孤台笑了》试题: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2)品味词句的表达作用。如2008年湖北武汉阅读《神奇的丝瓜》试题: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两个丝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上面看下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3)对句子运用的妙处进行赏析。如2008年湖北罗田阅读《静夜听风》试题: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评点文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例题讲解】

(一)放入具体语境。

【示例1】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2008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说说第④段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解析:有些词、句,我们如果孤立地解读,往往说不出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把其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本题可扣住这一小节的中心句“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作析,“着色”是因为诗人运用了一些表达色彩的词语,而这些富有色彩的词语往往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不难概括出含义为“诗词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二)结合修辞手法。

【示例2】

年的召唤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这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使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

(2008江西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

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解析:有时,作者为了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因此,分析句子的含义,就应结合其修辞方法,以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我们平时不妨有意识地对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加以总结归纳,如比喻可使文句生动形象、排比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反问可使语气更加强烈……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如本题,我们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结合其表达的情感分析即可。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

(三)看描法。

【示例3】

田野上的白发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2008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解析: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散文,都离不开描写的表达方式。我们在品析时不仅要说出运用的是何种描写,还要说出其作用。我们平时也可有意识地加以梳理归纳。如景物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文章的主旨等作用;细节描写,主要在传情达意、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塑造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心理描写则往往偏重于表达情感、刻画性格・・・如本题,我们可以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答案示例:用“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等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四)挖深刻内涵。

【示例4】

别踩疼了雪

(12)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著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2008重庆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第(16)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