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23: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母爱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但是母爱分两种:温和的爱,严厉的爱,温和的爱能给孩子带来温暖,严厉的爱同样也能给人带来温馨,只是需要我们去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温暖。有时严厉的母爱更伟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供大家学习。
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1母爱是什么?是一句句唠叨的关心,是一碟碟美味的饭菜,是一件件缝补的衣服,是生活里一点一滴汇成的大海。
小学的时候,每天出门前都不会忘记带上那一瓶温暖的开水。瓶子被抹布擦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粒灰尘,也没有一滴水珠。透过光线,里面的水泛起一卷卷颤动的波纹,清澈、透亮。特别是冬天,只要手里捧着它,就不再寒冷。
上完课,总会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疲倦的步伐回家。回到家门,那弥漫在空气里的诱人香味,却让我迫不及待地开门,用自己的极限速度狂奔进去。啊!那桌上的饭菜虽没有满汉全席的丰盛,也没有街边小食的精巧,但却充满了家的味道,那足以让我垂涎三尺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妈妈用心在做的呀……
她对我回家后的絮絮不止,从没有露出厌倦的神情,总是不作声响静静地聆听,但每一次做错了事,她总会给我带来一记严厉的目光,然后对我轻声教育、批评,从不溺爱孩子。当我拿着一张100分的试卷递给她看的时候,她总会说:“100分也不要骄傲,下次要能保持就好了。”然后,不由自主地看了看试卷,皱着眉头,两边翻了翻就还给我,或是提醒我:“字要写工整一些才会得高分,不要连老师也看不懂啊!”当时觉得唠叨的话,现在却受益匪浅。
是的,这是碗蛋炒饭,平凡,但在我饥饿时能抚慰我漉漉饥肠;这是张面巾纸,真实,但在我伤心时能拭干我晶莹的泪水;这是杯白开水,无味,但在我口干时能浇灭我炽热的火焰;这是一块口香糖,由浓变淡,但在要吐掉时,才发现它已伴你那么长久;这是一团棉花糖,还未全入口,它就融进了你的心田:这是一块牛排,炖得越久,它就越香气逼人;这是一瓶老酒,存得越久它就越醇。这就是母爱,有爱情的坚贞不渝,有友情的天长地久,还有爱情友情没有的:蛋炒饭的平凡,面巾纸的真实,白开水的无味,口香糖的持久,棉花糖的温柔。它是牛排,是老酒,时间是它们的凝固剂。
生活从来就不简单,因为它让我从中读懂了母爱,也学会了用心去诠释母爱。
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2世界在变,生活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随着时间而改变,而一份真挚的母爱是不会变的。这种爱是一种永无休止的爱。我想就算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一定会握紧我的手,嘱咐我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照顾自己。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也许你工作忙忘记了母亲但是母亲不会忘了你,只要你想吃,桌子上总会有你爱吃的热着的菜:也许你出了意外,母亲无论多远,都会赶到你身边彻夜不眠地照顾你:也许你远离故乡,外出打拼,时而会念起母亲,但是母亲却会一直想念着你,她的思念永不间断化作云朵飘进你头顶的蓝天,化作清香飘进你甜甜的梦!
在一本书上看见过一个让我热泪盈眶的故事:‘一位母亲三十岁才生了一个儿子,而丈夫却在第二天出车祸死了。母亲原在一家医院工作,由于没人看着孩子,她只好把孩子锁在家里,终于有一天由于担心儿子而抓错了药,害的病人差点丢了性命,于是她被开除了。
为了生活,她一个人兼好几份工。漫长的艰苦路,儿子终于二十六岁了,娶了一位小气的妻子。孙子六岁时,母亲病倒了,虽然六十出头,但已白发苍苍剧咳不止。儿子因为买药而常于儿媳妇吵架,但是母亲的病仍不见好转。一天上午,儿子把药熬好放在母亲床头就上班了。
中午回家,他吃惊地发现母亲割脉自尽了,床下淌了一滩乌血。床头柜上有一张用药瓶压着的纸条,上面写着“我深爱的儿子啊,你忘了母亲曾是个药剂师了吗,我喝了你的药死了,公安局一定会立案调查,到时候我深爱的儿子就要吃官司,坐牢,所以我选择了割脉,那碗药我倒进了水池,碗也刷干净了,来生再见吧。”
读完这个时,我想起了一句谚语:‘母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母亲东西的时候,母亲哭了。’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会对你千依百顺,只有父母才会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当‘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一万个悔恨也没有用,所以尽一切机会孝敬你的父母,别让悔恨伴你到老。
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3在我最无助的人生路上,妈妈,你的爱是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妈妈,你的爱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妈妈,你的爱是我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在我最阳光明媚的小学时段,每天最盼望的是,在校门口看到你和你那如四月阳光般的笑容。那一瞬间,我会放下心中的所有不愉快,冲向那象征温暖的人跑去,一把抓住你的手,我的笑在那个小巧却柔软的掌心中绽开。你总会从口袋里,想魔术师一样,带给我惊喜,掏出我最爱的糖果,然后笑呵呵地看着我喜上眉梢地吃下去。我总是含着糖,含糊不清地跟你说着一天发生的事情,你吓着看着面前的我,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的影子在阳光中灿烂得微笑着。
我的房门被悄悄地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我能感受到,那个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温暖着我的心。
你看见我有踹被子,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过一次,也没有发出很大的声音,只有你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你日日夜夜都是这样子踮起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中慢慢移动,总是无声无息。
踮起脚尖,你的爱,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王符曾经说过:“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从小到大,你一直是我身边最亲最爱的人,对我嘘寒问暖,知冷知热。在我们还不能清楚地表达时,你不厌其烦地教我呀呀学语;当我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时,你义无反顾地用博大无私的爱为我遮风挡雨……你为我做的太多太多,可是你从来不求回报,用广博无私的爱温暖着我。
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4世界上有一种爱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种爱就是母爱!
母爱是稀释在海水里的盐分,虽然看不见,但每一朵浪花都尝到了母爱的味道;母爱是沉淀在我们骨骼中的钙质,母亲的唠叨是爱的叠加,母亲的叮嘱是爱的积累。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当时的天气特别的炎热,我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做晚饭。我拿着书包到房间里写作业。突然听见妈妈在厨房里的一声惨叫,我匆匆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只见几个盘子碎落在地面,我急忙问了妈妈,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可妈妈一直摇头,说什么事情也没有,只是不小心打翻了盘子。尽管我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听到妈妈这样说,我还是头也不回的投入到题海中,继续奋斗。
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一个踉跄,重重的撞到了妈妈的手臂,妈妈吃痛地叫出了声。虽然声音很小,可还是没能逃过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我的耳朵。我连忙查看妈妈的手臂,只见妈妈的手臂红了一大片,我顿时鼻子一酸,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激动地问妈妈,可妈妈还是遮遮掩掩的不愿意说。后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妈妈终于说出了傍晚在厨房里发生的那件事。
原来,妈妈在做晚饭的时候,手臂不小心碰到了已经烧红了的锅,被烫了一下。妈妈本能性的收回手,却不小心打翻了一旁的盘子。听完了妈妈的话,我忍了许久的眼泪终于掉落了下来,霎时间泪如雨下,噼里啪啦地,怎么也止不住了,我是多么的恨自己。
母亲的付出是爱的充值,母亲的奉献是爱的接力。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有一种关爱无微不至,有一种情感真诚无私,有一种形象堪比天使,那就是母亲!
小学三年级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左右5世间所有的母爱都是伟大的。母亲哺育着我们成长,陪我们读书玩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的一点点细微变化,而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母亲那一点一滴的变化呢?
妈妈背我越背越沉,我背妈妈越背越轻。在我们茁壮成长的同时,我们的妈妈,却在渐渐地变得苍老。三月八日,‘妇女节’到来的时候,当我看到母亲那丝丝白发时,也看到了妈妈平日的辛劳:每天都为了我和家庭操劳,上班、做家务、陪我练琴、陪我学习……
当我为妈妈拔下那一根根白发,妈妈幸福欣慰地笑了!我深深理解到了那母爱的深处蕴藏着: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专心致志、任劳任怨!母亲头上的白发一点点增加,我的黑发一天天茂密。妈妈为了我们献出了她的一切,而无情的时光犹如白色的粉笔染白了他的头发。
母亲每一天都在为我们操劳着,而我们却只在屈指可数的几天里关心过母亲。那‘黑与白’仿佛一块石头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头,好像时间在向母亲讨债!母亲用时间和生命教导我们茁壮成长;母亲用无私与奉献浇灌着我们的内心深处;母亲用辛劳与汗水使我们一天天进步;母亲用关怀与问候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我们成长了,母亲却衰老了!
篇2
一、找准情趣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内容根据其体裁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两大类。根据不同散文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发掘不同的兴趣切入点,以快速激发学生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类记叙性散文。切入时,应着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从老先生的衣着、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入手,揭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老先生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在对老先生钦佩之余也引发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所内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对《家里的灶头》这类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教师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情感表达为主,通过由灶头的描写到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从民俗的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在感悟作者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发掘作品所内蕴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深入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的传授。首先,要重视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感性特点,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和新奇的思维活动。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阅读欣赏时,学生第一感觉往往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对北平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学生也都会对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着装报以会心一笑,同时对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对爱情的坚守执着给予发自内心的敬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对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第一步。
其次,在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对文章字、词、句、文的疑惑之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出的精彩点、内涵点、寓意点等亮点给予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如在阅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时,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品味、感悟,并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结尾处文章整体内涵得到升华”的理解。圈点、批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在散文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议题,从而将对文章的鉴赏感悟养成初中生散文阅读的习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议题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审美体验点、培养思维习惯和文学素养的过程。如在阅读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美”、“文辞美”、“社会美”、“内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几方面进行审美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领会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创设审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课堂作为这个交流的枢纽和平台,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引入与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学生对散文内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成为了可能。多媒体具有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和动画互动的特点。利用图片,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唯美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音乐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丰富情感变得形象生动;动画视频的展示,不仅丰富了散文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阅读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采集关于母亲、母爱的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配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加深了对母亲辛劳、慈爱、无私等形象的体验,也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爱的感悟。通过情境的创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篇3
一、导入新课时渗透情感,以情引情,拨动心弦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课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机器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机房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我的母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有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先生一起走进《我的母亲》,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如在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是人曾用彩笔描绘出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情绪饱满地进入语文学习。
二、挖掘教材内涵,移情动情,体悟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一次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的炽烈的感情波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如《爸爸的花落了》中的骨肉情,《新大陆》中父亲因为孩子而欣喜,因为孩子而与世界息息相关的动人。这些都使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了一定的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康人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激感
篇4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分支,开发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提倡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论文将从实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这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丰富多样,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笔者根据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将其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筛选
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材中文章的特点筛选出可供利用的感恩教育信息。主体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住课文的语文因素和德育因素等,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方法,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做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完美统一。
教师要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感恩教育价值的信息。具体说来,首先在体裁上,感恩自然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诗歌、写景散文和说明文;感恩父母、祖国、社会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叙事散文、小说。其次,从角度上,有的文章直接讴歌自然如《春》、《敬畏自然》等;有的文章侧重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如《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等。此外,也要注重课文之间在某一感恩主题上的联系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间在感恩教育上的联系等。总之,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具体地语文教学中,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 情感体验
这一步骤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具体策略如下:
1. 在阅读与想象中体验
(1)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体会诗歌与散文(写景题材)的语言美,感知恩情。“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全诗七节除首尾两节外其余每节都有一个中心意象,优美语句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平仄压韵回环往复,具有一种音韵之美;诗行排列整齐,符合诗人提倡的“建筑美”的创作原则。仔细阅读,在欣赏主体的脑海中便想象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康河夕照景,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自然创造的美景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感恩自然。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的描写可谓生动形象,请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读来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回归到了童年时代,跟随着当年的作者一同在百草园中探秘寻宝。
(2)品味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致的语段,把握其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比如表现母爱的散文《我与地坛》,作者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时候并未通过太多的对话描写,而是借助形象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于无声处感受母亲心中的万语千言。读者似乎看到了那个送儿子出门久久呆立在原地孤独无助的母亲的背影,深刻体验着母爱的苦难与伟大,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感激、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2. 在思考与回味中体验
在整体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前后课文,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索与回味中体验感恩。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作者那种面对厄运不屈不挠的心路历程深深感染着学生,教师可以联系同册课文中《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及《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海子是天才诗人,少负盛名;川端康成学贯中西,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海子和川端康成才气名气皆有,无身体疾病却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史铁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且遭受车祸致残却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样,通过作者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懂得精神上的空虚软弱远远甚于身体上的病痛,使学生懂得不怕挫折笑对人生,懂得感恩生命,珍爱生命。
3.身体力行
教师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报恩上来,知恩的目的是图报。感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报恩,感恩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突破口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转化为外在行动。
总之,感恩教育大有可为,提倡感恩教育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开发和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既是语文学科所具人文性特质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感恩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本论文关于感恩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只是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其中的理论观点仍有待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注释:
1. 刘淼 李樱,纵观英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3.3
2.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4. 潘文富,《传统礼仪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4上半月
5. 施红燕, 《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品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7上半月
6.闵智亭,《热爱自然 尊重生命》 新华网专题报道,
7. 林姗姗,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小草资源网
篇5
关键词:语文 关注生命的完整 凸显生命的灵动 张扬生命的个性 关涉人生幸福 走向生命关怀
成长的历程是多彩的,这里除了有灿烂的阳光,纯真的笑脸,也会有迷离的细雨,成长的困惑。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语文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语文,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凸显学生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现实:一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变数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就曾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然而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滞了。
是的,学生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应是一种"诗意地栖居",而不是压抑生存状态下的单方面的智力提升。我们应带着语文的芬芳把对学生的关怀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悬崖峭壁上的一株青松任凭劲风摇撼而依然不倒,因为它要彰显生命的顽强 。它纵然孤寂地眺望着,但它从不向狂风暴雨低头 ,毅然挺立着。因为它要告诫世人: 生命是顽强和可贵的。然而从温室中成长的幼苗们,何曾经历过风霜的洗礼。面对暴风雨的到来,他们畏惧了,甚至变得失去了理智。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教育便要呼之即出,滋养生命便成为了一种理性的呼唤。关注学生心理教育,凸显学生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进而关涉到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就让我们挽着他们稚嫩的小手,带着语文的芬芳引领这些孩子们走过他们迷离的雨季吧。
引领专题(一):给孩子们的烦恼画上句号
“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我们带着七彩梦,走向未来.”我们几乎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们的生活确实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便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短暂的阴云。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从现在起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吧。
活动一:诉说烦恼。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他们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把你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与同学们交流、
活动二:饰演记者。让孩子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身边的人,如妈妈、爸爸、老师、朋友等。采访的内容: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
引领专题(二):献给母亲的歌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的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让我和孩子们一起融入这种人类美好的情感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
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音乐,或用画笔,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那温柔深挚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让同学们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描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活动二:剪不断“脐带”。
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剪断,可是,与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十几年来,也许你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找时间与母亲聊聊天,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面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2.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3.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4.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活动三:多角度看母亲。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情感,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在班上和老师及同学们交流。
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
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自己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活动四: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们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主题班会,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形式展开活动,邀请母亲们参与。
引领专题(三):让世界充满爱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活动一:关爱每个伙伴。
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请你与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活动二:同在一片蓝天下。
篇6
关键词:《落花生》 教学目标 文化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现有的思想价值
《落花生》(以下简称《落》)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经典散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篇目,正确解读其文化意蕴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只有500余字的文本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分角色朗读――说说课文讲了哪些主要内容;抄写第十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理解、体会和交流“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可是很有用”和“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通过学习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1]
四个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分别从“读、说、悟、写”四方面入手,层次分明,有序推进。角色朗读在于通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师生交流是对文章重点段落含义(第十自然段)的理解,这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接下来便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感悟,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对照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迹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最后一层是能力表达方面的练习,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的表达水平蓄电。人教版教学参考书[2]和北师大版教材《落》[3]也没有突破此约束,说明标准的教学设计已达到这个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在于,为何教学中学生反复质疑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如何深刻把握文章深层意蕴,引导学生领悟经典的价值所在,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的文化使命[4]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要求呢?
二、语文教学目标可开掘的文化价值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5]这是我们科学设计语文教学、深挖文章主旨的理论依据。
许地山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者以“落花生”为喻,从具体生活中寻找感悟,希冀子女成为对别人对祖国有用的人,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时的思想文化内涵所在。从课文来看,父与子的对话中隐藏着父亲启发孩子“说出花生的好处”,勉励孩子“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时展到了今天,《落》在教学中还有何时代意义可以挖掘呢?
(一)对“体面”理解的时代局限性。“体面”一词的三层意思 [6]指向的都是关于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在”印象,和许地山要求子女做人的标准相异,若是执意寻求关联所在,则必是祖国在外寇蹂躏之下的“体面”,挽回民族的“体面”需要炎黄子孙为之奉献、牺牲。在“磨课”和实习听课中,每次在组织师生交流时都有大学学生和小学生提出“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正确与否的疑问,这种疑问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亦有教学之后的真情流露。问卷调研表明,98.6%的同学倾向“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价值追求,即否定“不讲体面,只讲有用”的“规定”,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甘愿奉献又追求自身幸福才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价值所在,即文本所蕴含的时代文化价值,亦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理解。教学中若是忽视了学生的这一深层追求,则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价值判断,那么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则会飘渺难测,遥不可及。可能导致由于教学目标认知偏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得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出现失误,甚至会使教学误入歧途。[7]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8]进而发挥语文教学在儿童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价值。
(二)关于家教的文化合力。《落》的主旨明显表现在通过对父亲要求子女如何做人的理解上感受深沉的父爱,实际上还隐藏着关于“母爱”的问题。文章前二自然段写到了母子们一起从种花生到准备过收获节的事情。虽然只占三分之一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由城市步入高校的师范生对母爱的伟大有了坚实的生活理解;认为母亲的身体力行和朴实勤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另外,北师大版的小语教材将《落》与《拾穗》一起放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并冠名“收获”,意欲通过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目的十分明确。教学中,学生认为母亲带着孩子长期辛苦劳作,而品尝花生时父亲才到场,且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母亲没有直接和孩子们谈论劳动价值的主旨,而是通过精心布局,把教育子女的机会留给了学识渊博的父亲,这是母亲关爱子女,只讲付出,不求“体面”的大爱。更是许地山家庭教育子女成功的文化艺术价值。
爱国主义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情感基石则是爱家爱故乡,这一目标显然不能离开对家庭教育文化的阅读理解。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父爱之后,才能让他们更加明白母爱的坚实伟大,进而体会爱祖国的具体文化内涵。教学交流和诸多研究信息告诉我们,家庭(家族)之爱只有形成文化合力,谐振时代要求,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正能量。学生自主地由感受理解父爱进而感慨母爱的看似童真的思想正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教学闪光点,应精心引导,让“火花”持续亮丽。这种由母爱而父爱而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之爱的文化关注毋庸置疑应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之亮点。
(三)关注民俗文化的价值。收获节是一个关于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表达习惯相异,然而相同的文化心理都是收获的美好喜悦。唐诗宋词就记录了诸多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屈原、李白、鲁迅、莫言等人在创作中均有对民俗文化的精心阐释。小语教材有许多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把握,依据学习主体兴趣和特长适时阐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且不可仅盯着书本,放过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和探索创新的好机会。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
三、教学环境的文化关注
(一)语文文化品牌成果的推广。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与经典”构筑的教育文化品牌引领了语文教改潮流,吸引广大教师、学者和专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语文教改经验的广泛深入交流。通过实践以及学术牵引,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还原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境地。“同课异构”、“经典诵读”、“儿童阅读”、“诗意语文”等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然而改革的红利仅受益于部分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望梅而不能止渴;至于农村学校仍处于边缘化或沙漠化中。因而推广语文教改文化品牌迫不及待。
(二)语文课程文化主体建构。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写、及时修订应增加不同区域的一线特级教师的评价程序,并且把多元文化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因素,打破思想和艺术二维结构的课程目标考评惯例。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全国联动机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语文教学文化内容的深层研判和挖掘,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情择优而用。
高校语文师资培养质量的实践技能评价虽丰富而有活力,然而评价主体的文化审视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本教学前瞻的趋势。因而必须吸引大量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充实评价团队,一定程度上既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改理念,又能推进评价团体的学术和实践的深层交流,更好地调控职前培养阶段语文教改的运行轨迹,利于高校师资输出及时融入一线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先进行列。
研究表明,营造语文教学改革多元文化评价的优质环境势在必行。语文教学虽然受高考创新作文影响,但紧紧局限于写作模块训练的改革已是片面畸形的运作,不足是基于语文课堂的模块教学过程调控疏于散乱,比如深层次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不能完全摆脱高(中)考的隐形约束而深入落实新课改要求。小语教改的环境虽然相对中学较为宽松,但广大的一线教师资源共享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及时改善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条件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应切实把握文化育人这一永恒主题,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整合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科学设计目标。唯此,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完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9]的课程教学目标。语
参考文献
[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121-129.
[3]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33.
[4]朱永新.新教育的文化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3(9):1-4.
[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
篇7
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中职生语文基础较差,运用母语写作的能力很低。在中职作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成为培养人文情怀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职作文 情感 人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长期以来,学生对作文有着畏难与恐惧的心理,在作文中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更不会反映自己的生活。因此,开展作文情感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在探究中体验,开展作文情感教学
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写作。写景状物的散文、游记等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也是学生常写的体裁。这类体裁有个特点,就是需要细致的观察。所以,在指导作文时,除了结合讲读教学进行外,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察,边观察边同学生进行细致的讨论。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以《淮河景色》为题作文,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名篇的写法去描写景物。事实证明,学生虽然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巧,也学习了不少写景的词句,为写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是要真正运用这些去描写真实的景物,却缺少真情实感。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说过,内心的冲突往往会使人需要关爱,当他无法得到时,便会产生大量的焦虑感。于是教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到淮河岸边进行实地采风,引导学生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等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细致观察景物,从形、色、声、光、动、静等多方面来下笔描写,发动大家讨论交流。由于是在现场观看,同学们较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快,一个个分镜头就展现出来了。
二、与历史文化结合,积淀学生的情感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与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无不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更是我们作文的好素材。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等。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民族情感的长廊。而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人认为这样会让作文教学迷失方向,学生会淹没在历史中,在文化的阴影中失去应有的声音。实践证明,十几岁的青年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清饮或与之畅谈。因为在利用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会简单地照搬照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吸收,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审视历史。例如,学生为了搞清楚《诗经》中描写的黄河清浊的原因,大家就查阅史料,有的学生把“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对比。那历史折射出来的光芒经过他们纯洁的心灵过滤后,从而散发出文学底蕴应有的深沉内涵。
三、加强与文本对话,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在课文中挖掘出作家的优秀品格与深刻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例如,在教学的《我的母亲》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先给课文定下一个情感基调,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我的朋友,但只有母亲才是我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然后引导学生跟随作者思考感受母爱和审视生命的意义,最后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总结:同学们!母爱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这种爱,此时此刻,你不想说说“母爱”吗?学生的内心体验被唤醒了,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讲述,学生体会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于是要求学生以“感悟母爱”为题进行写作,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意识地去体会父母的艰辛,进而激发起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春潮带雨、声情并茂,才能让学生动情动容,从而增强作文教学的感染力。
四、情注批改讲评,关注生命的情感
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最能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我们在批改和讲评作文时,那颗关爱之心与学生渴求知识之心直接碰撞,以真心评真情,并在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互动、推敲,让学生充分感受老师的关爱,进而激发写作的热情。这也正是使学生能始终保持健康旺盛的写作激情所在。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更多的还是以书面评语的形式出现的。这时从我们笔端流出的批改评语应是欣赏、鼓励与启发的。在评语中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寄予的希望,从而激起作文的积极性。而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则应采用暗示的语气提出,让学生从商榷的语气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之情,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强自爱,更加发奋学习。在作文评语中应多鼓励、多启发、多指点,对习作中的缺点不夸大、不嘲讽,注意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惠玲 提高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当代职业教育2010(6)。
篇8
关键词:感恩;体验;熏陶 在中学生德育这块,“感恩教育”是一个焦点,又是个热点。就目前来说,现在的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家长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由爱生恨,感恩意识淡薄,人格的形成出现了缺陷。这些现象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悟,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满足,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报答。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之心,收获的将是丰富快乐的人生。就怎样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开窗启思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平行传递的一颗爱心;感恩,不是你给了我我还给你的简单轮回,它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的火炬接力,是“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和谐境界。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什么的收获。我利用语文课这种形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如,讲授莫怀戚的《散步》、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课文,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与爱的种子,盛开的是希望的花朵,收获的是幸福的果实。感恩的心,自然能够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抱怨与不快,让学生体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善待自然万物的美好情操。
二、用言传身教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教师,在感恩活动中要做好表率。教育家加里宁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生活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像教师这样对年轻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学生感恩,教师本人首先应是一个感恩之人,教师应感恩伟大的祖国,感谢她孕育我们成长,感恩社会人性的美好,感恩生活色彩的绚丽,感恩自然山水的灵动,向世界感恩万物的博大……同时,要感恩我们的学生,有了学生,才有教师这一职业,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工作中兢兢业业,以一颗真诚之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感恩教育
1.提醒感恩
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抓住“散步”的人性美,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也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然后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讲述“感恩”的故事,吟诵感恩的歌曲,收集感恩的古诗文及与感恩有关的格言,在讲台上演讲朗诵,使学生认识到,感恩是温馨的话语,是体贴的搀扶,是关切的眼神,是无言的支撑。
2.经常问候父母
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讲授印度诗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时,设立两个问题启发学生:(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2)“看着你工作,在你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正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学生明白了爱是交流的。小孩感受着母爱,也想着回报母爱,他想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体会到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着“课堂小练笔”要求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段80字以内温馨的话语,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感恩。
3.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上
组织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温暖,捐献书本、文具等,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要求学生行注目礼,并高唱国歌,由此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爱国情怀,体会到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拒绝了美国政府对他的高薪聘请和一切荣誉称号,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投身于科学事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体会真情实感
1.结合课文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关于亲情、友情的篇章,我结合课文,展开调查:(1)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家,他们是否为你过生日?(2)你能准确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3)你在爸爸、妈妈生日时,为他们献过生日祝福吗?通过学生回答,我及时启发点拨,让他们感到家的和谐与温馨。然后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通过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2.换位体验父母的艰辛
篇9
一、在阅读中体味亲情
1.品读课文,感知亲情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现人间最真、最美的亲情的,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课文里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师应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亲情的基础上,可抓细节潜心研读揣摩亲情。本文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一中心,重点品读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并联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通过这些描述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要诉诸情感,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像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淌在儿女的生命中,浸润着他们每一个成长的足迹,以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趋真挚情感。
2.联系生活,回味亲情
语文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进行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建构起自我意义,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优化自我主体品质,完善自我。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与文中的主人公作对比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最能感动学生的那些因素,用以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感化。如,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写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深夜等父亲睡下后偷偷起床帮助父亲抄便条的事,甚是感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艰辛,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榜样吗?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很多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处处依靠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稍有不如意就与父母吵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习惯,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和叙利奥相比,我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3.阅读延伸,加深体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阅读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醇厚的亲情,材料平淡无奇,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诚的感情。朱自清是“博爱意识的终极关怀者”[2],是个上孝下悌、慈妻爱子的人,他笔下多是关于家庭、亲人的琐事,但却充满真情,他笔下的亲情像酒一样浓厚,像水一样晶莹。讲完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儿女》,体会作者在至诚至真地解剖自己,在沉痛的自谴自责中表现出对儿女之爱的至情深厚;读《冬天》体会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这些课外延伸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亲情的体悟。
二、在写作中抒写亲情
作文课上,一提到写关于父母的文章,同学们总说没东西写。于是几十篇作文如出一辙——自己夜里生了病,母亲背着去医院,悉心照顾。多少年的此类作文都是如此模式,对亲情的抒写显得空洞甚至虚假。“情者,文之经也。”亲情是天地间的至情,是心灵的绿洲,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编造,而应该透过小事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没东西可写,什么样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呢?没东西可写是因为孩子们从没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揽了家中的一切,没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亲情,更没有用心去体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省吃俭用,不惜用重金为孩子择校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做的。因此,他们天天面对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和忙碌的背影,却表现得很麻木、很平静,完全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感动。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情,很多时候是因缺少点化和激发。此时,我们要适时点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之所以“感激不尽”是因为那点恩惠是出乎意料的,之所以“视而不见”是认为那些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平时把父母所做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以为常的事,我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会,怎能从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呢?人类的高贵未必迸发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之中,人类的真情却必闪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爱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都可见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细细地用心地去体验和重温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那一份关爱和至情。通过类比联想和情感激发,使学生消除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感觉上的盲点,增强他们情感的敏锐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亲情
语文界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旅游胜地、纪念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节日与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如春节,在合家欢度佳节喜庆气氛中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元宵节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插柳挂纸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珍惜现有的亲情,对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阳节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的教育,举行感恩活动。
语文课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亲情教育,如: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了解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讲述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为母亲写小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儿育女的甘苦,望子成龙的焦虑,体验到爱与被爱的甜蜜,感受到一份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它的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家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一张贺卡,一杯清茶,一封信……都能让父母得到慰藉,在关爱和回报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华亲情
亲情是孩子的源头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会爱他人、进而爱国家呢?只有抓好了源头教育,推己及人,才能让亲情教育进一步延伸升华,进而爱师、爱友、爱国家。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享受阅读,获得美的享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圈点点加批注,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在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中,指导学生以此来体会人物情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就要更新以往对以引导学生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的热衷。因为过于功利,再美的文章也只能是索然无味,语文味儿也会消失殆尽,那么阅读教学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对心灵的一种折磨。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用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如,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课文、片段,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的“佳句锦段”介绍给同桌听,甚至可以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注意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并让学生来说说选此句此段的理由。学生在朗读中对情节充分地了解,对人物形象加以感知,细细品味着语言;在反复吟诵中,形象在脑中“复活”,触动情感,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而这不正是一种享受吗?
二、感悟阅读,心灵和谐共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引导他们以作品为媒介,去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咀嚼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跳动于相同的节拍上,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让我们感受到汩汩流淌的亲情融于那字里行间,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那种关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孝敬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厚爱,父子彼此支撑,在共度难关和危险的人间呈现一幕幕感人情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中,学生感悟了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阅读《凡卡》,作者那饱蘸深情和含蓄隽永的叙述,在阅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自内心地悲情呼喊。阅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人物的风采和神韵自然被领略了,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也水到渠成地被品读出来了。可见,感悟阅读让学生不仅能领略到阅读中的审美愉悦,而且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和谐共振。
三、探究性阅读,意象流动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