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3: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杨朔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杨朔散文

篇1

今天下了一场雷阵雨,我十分高兴,因为我最喜欢雨后的景象,那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画面。

俗话说的好,风生雨,雨生风,风雨交加生雷电。今天这场风刮的可谓是昏天暗地,黄沙满天飞。

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后,我快步到了书房的窗口处,看到的景象却使我大吃一惊,我看到的不是远处的树木,而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怎么可能是这样呢?我以为是自己看错了,就急忙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睁开眼却发现没有任何变化……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旗杆特别高,我便向旗杆的方向望去,发现高高的国旗杆早已被“八一路”上的高楼大厦所挡住,大家可想而知,三年之后,大家就会被高楼大厦团团包围住,现在从我家向正北看视野只有一千米,三年之后会变成五百米,六年之后……到时人们不得全是近视眼啊!

我晕!“三年大变样”人们是为了啥?

岭南路小学六年级:李博恩

篇2

关键词:三步阅读 划关键句 形成思路 传播快乐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一大难点,更是一大重点,尤其是散文阅读,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功能。散文阅读往往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复习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必要的积累,调动其情感生活体验,触发感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感悟中获得愉悦,提升相应的理解、认识能力。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掌握方法,三步阅读,逐层推进

散文重在表达情感,要分析思路,进行三步阅读,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怎么写: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为什么写:这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需要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分项训练,形成思路,养成习惯

此环节的复习是依据考点从词语解释和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意概括具体内容、品味语言等方面展开,复习中重方法指导和实际举例及演练。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1)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2)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3)抓住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把句子所在的段落读懂读透。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1)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⑵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⑶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⑷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告诉学生语言通常的特点: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个性化、精辟含蓄、朴实清新自然等,并强调对具体语言的分析,切忌套用一般文体语言特点或作家语言风格的概念,而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粗读细嚼,划关键句,深思品味

对于阅读或者高考,掌握阅读方法很有必要。诚然我们教师可能条分缕析地介绍方法,但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没有大量的感悟积累,很难在考试时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地理解散文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意义。要用粗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甚至是题目中关键信息,要在速读时细细品味。结合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

我们读马温的《风,越过马背》(见界首中学2010.3训练试题)一文,摘录词句段如下:

成吉思汗喜欢在草原上纵马奔腾。

大雕是草原上的英雄、草原的神话和草原的精神寄托。

成吉思汗需要对话者。

我们所骑的马都是为草原景区服务的……真正的马,我是说一匹充分享有自由权的马。

还有如此自由的骏马么?

理解到:作者借助写成吉思汗与大雕、马、弓箭来写征服世界的雄心及自由勃发的精神,呼唤自由的英雄主义。

四、针对训练,分析错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高考阅读的适应性。

这里强调学生在综合测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每次自己做错的地方,特别是思维的错因,记录在专用本上,经常地看看,起到一种警醒并强化巩固的作用。

篇3

一.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篇。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读者抓住了文眼,将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标题上,“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选取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谈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以概括的语言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历程与规律,作者以感性的笔法含蓄地为读者解读了人生的密码;《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引导学生以此领会本文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通过仔细阅读全文,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灵魂升华的超越境界。现实世界黑暗,作者找不到出路,所以哀愁;另一个世界幽静美好,所以作者感到宁静和喜悦。《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风雨前的勇敢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

二.理清线索和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种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景物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物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杨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这种线索和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而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而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在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最后以哲理的语句结束全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作者启示人们:把握今天,奋斗不息,成就人生,方能最终“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四.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的辩证统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现。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治读者自身的心灵。朗读时,要运用语言美表达的各种手段,再现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动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而本文却给春天赋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和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整个画面洋溢着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起来,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现出来,从而产生激情回荡奔放的感染力。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学 时代感 地域性

泰纳曾提出文艺发展的“三要素”,即文学发展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一理论在当下仍在使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在思考何以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问题。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观点达成了一种共识,不少文艺工作者将视角投向了地域文化研究。2004年4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中西部当代文学高层论坛,展开了“区域/地域文学”、“中部文学”、“西部文学”等话题的讨论。会上,刘川鄂提出“有必要澄清‘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学’的概念”,并需“从区域文学理论的限制和一体化区域文学体制的不足中,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外部环境,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外部环境,反思当代中国文学不高的原因”[1]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他对区域文学的思考。同时,关于地域文学研究已经在刘川鄂的脑中酝酿。由他主编的包括他在内的湖北大学几位中青年教师参与编撰的湖北文学研究丛书于2011年问世,比较系统介绍和评述了转型期湖北文学各种文体的发展状况。

一.宏观上把握丛书

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是一套试图基于湖北这一地域作家作品研究,来“探寻区域文学与中国文学,全球文学的多元复杂关系”[2]的丛书。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政策的出炉,更是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与发展。同时,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思潮和创作中。”[3]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区文学共性越来越突出,个性相对淡化,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共性是否会逐步消解个性这一严峻的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势头已是不可抵挡的事实,作为中国文学一隅的湖北文学在顺应时展潮流如何来保持自身个性,彰显独特的文学魅力呢?笔者认为,保持地域文学的独特魅力,有赖于地域文学写作者和地域文学研究者共同努力。世纪转型时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着力于关注在转型期这一特定的时间段,湖北文学理论、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发展状况。将研究时间限定在转型期,在于这一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文学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事实上,伴随九十年代经济体制变革,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断地加深,各种外来文学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输入,使得中国文学理念愈益庞杂。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湖北文学深受这些的影响,为应对新的形式,湖北文学写作者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方向,从纵向上看,呈现出与以往时段的文学发展不同面貌。同时,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多,写作者关注的话题趋近或趋同,但各地区写作的视角仍有不同。从横向上看,湖北大学研究者在关注同时代主题的同时,仍然以自己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彰显这一地域文学的不同。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丛书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微观上分析丛书之散文问题研究

丛书分别对湖北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理论批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笔者选取梁艳萍等著的《实际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作为批评分析的重点,以呈现该书关于湖北地域散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此书主要关注的是纯散文的研究,报告文学、杂文及小品文并未纳入到其中。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湖北不同时期和不同散文类型各行其章,各章以作家传论成文。该书对散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点:一是对老一代湖北文学家散文创作研究;二是对湖北散文主力军作家作品研究;三是对湖北先锋散文、新散文作家作品研究;四是对湖北学者散文、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研究;五是对湖北主题散文研究。由上观之,此书对湖北散文所涉及的面是比较宽泛的。而能贯穿和统摄所有面的就是本书的时代感和思域性两个基本特征。

篇5

生长在小石路北面的是红色樱花。一簇簇红樱花,红得像漂染过似的,再有浅红色的嫩叶作陪衬,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晨熹微露的朝霞。在小石路南面的是白色的樱花。白樱花洁白如朵朵小白云,又有红色花蕊点缀其中,好象白绸子上嵌着无数颗粉红的宝石,在绿叶的陪衬下,真是美如画卷呀!

这些樱花有的挺立枝头,含苞待放;有的笑逐颜开,开心地迎接春光的到来。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抓住了几朵樱花,仔细观赏起来。只见,红色的樱花有七层,共有35片花瓣,米黄色的花蕊从花瓣中探出小脑袋,象是一个个好奇的孩子悄悄地探视着外面精彩的世界。那白色的樱花有两种,一种是由5片花瓣围成的花朵,形状像酒杯,黄色的花蕊有竟有17根!另一种白色樱花也和红色樱花一样,有7层35片花瓣,约有20根花蕊,蕊身是白色,蕊头是黄色的。奇怪的是白色花蕊中间,总有一根绿色的蕊,听妈妈说这是“雌蕊”,很是可爱。静静地观赏着,那一树晕红的花蕾,淡红的花瓣,粉红的花蕊,如一天的云锦,如盛装的新娘,又如一群正随着春天的旋律在舞台上跳芭蕾的纯情少女。一阵轻轻的春风吹过,那樱花的花瓣如飞扬的雪片儿,纷纷扬扬的撒落在赏花人肩上、头上,一会儿树间的草地上落满了一层花瓣。

樱花,以白色或粉红色为多,其色不浓艳,其形态也不丰腴,浑身却又透着一种清新质朴,雅而不俗的风韵。

当樱花盛开时,美丽的樱花相竞吐芳争艳,宛如粉色的面纱温柔的覆盖在树冠上。樱花那热烈而浪漫的绽放,引来不少赏花的人群,他们谈笑嬉闹的尽情欣赏着树上的樱花和身边的春光。

而,和樱花的盛开相比,我似乎更偏爱于缤纷落樱的情节。樱花的花期短暂,日还是绽放枝头,楚楚动人的繁花,转眼却似雪如雨般的飘落了。毫不犹豫,前仆后继的从树上落来,义无返顾的洒落在大地上。看着飘洒纷扬的花瓣,能让我想起了杨朔的散文《樱花雨》。

她才开了几天,就毫不犹豫的飘落了。这不免让人感到几分的怜惜,几分的惆怅。

然而,她也确实有过轰轰烈烈开放的曾经,就在她短暂的盛开中,让我看到了她的热情和奔放,她又是那样的纯洁高雅,红如胭脂白如雪。在这样的短暂中,她把自己所有的美丽奉献给了爱她的人。

看着如此花落如雨的情景怎不让人扼腕?又让今古多少人为之陶醉。记得在散文《国立的雨》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樱花雨的文字:“透过亮晶的雨帘,瞧着树上的樱花一瓣一瓣地随着风飘在雨丝里,粘着雨一起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透明的水花……”

樱花在那份恬淡、那份静谧,那份淡泊,那份悠然的意境之中飘落了,看着铺撒着的满地的樱花,我回想起:她灿烂过,她芬芳过,她也辉煌过,如今,她只是带着自己希望,静静的投入大地的怀抱,“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樱花走过绽放的芬芳,又迎来缤纷的飘落,在这样的短暂中,她把自己所有的美丽奉献给了爱她的人,也献给了来年的春天。

樱花在盛开的时,是那样的美,凋落时又是那样的清纯高洁和果断决绝的壮烈。使人不由得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不舍、留恋和钦佩。

篇6

胡竹峰是个“80后”的青年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并不丰硕。我读到的是他的《墨团花册》和《衣饭书》,且还有几篇是重复的。当今有些大家,散文作品等身,却乏味,读了没有让人回味。胡竹峰散文量少,却有味,耐读,值得一论。

胡竹峰创作散文是有备而来。他和其他新老散文家不同,他有自己固守的散文创作理念,他借散文创作不时要发表他的散文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俞平伯《在〈梦游〉跋》写到这样一件事,他的散文《梦游》“脱稿以后,不署姓名,叫朋友们去猜。他们说大约是明人作伪,至迟亦在清初……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位是我的老师”。读胡竹峰的散文,倘若不署姓名,也给人产生这大概是民国时期的人所作的穿越错觉。他在《〈衣饭书〉前言》中自供:“从二十岁到现在,一直喜欢民国人的作品,我把那一代作家视为师傅的。”他又宣示自己的理想:“写民国文,喝明清茶,读宋元画,交晋唐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②就情趣而论,在他的散文中,时时会闻到周作人、俞平伯、林语堂和废名的气息。同时,他又有意识地追求明人的名士气,如他写“空杯”:“从前的杯子除了装茶水,酒水之外基本就是开水了,现在空杯可以装咖啡,饮料还有。旧时的一份风雅换成今日的几丝暧昧。”他写“刀马旦”:“美人翩翩起舞,树影摇曳婆娑,这些,如今已不大能见到了。美人住在写字楼里成了白领,早就没有月下起舞的闲心,树被砍倒了,树之不存,影将安在?只留下寂寞的人在空山徘徊。”“在这个时代,文人绝迹,情种横行。”“大侠和强盗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小偷与赃官等等。兴浓味足。不过,虽然是追求明人的名士气,不同的是明人的名士气多有隐遁的色彩,而他在散文里,却把眼睛半睁着,时时要注视脚下的土地,不露声色地糅进了无奈地叹息,糅进了人间况味,这样的“味”在我看来,这就是周作人说的“涩味”,也是他自己眼中的好散文的“味”——“清灵灵似野芹菜”所散发出来的清香。③诚然他的散文中更多的是“简单味”,这种“简单味”常常是触景后生“味”,这“味”几乎是天生的纯粹的生理上的反应,是老天对他的恩赐,如他写江南雪:“南国的雪是娇羞的,像旧时未出阁的少女,羞湿地飘舞着,这样落半天,才放开胆子,肆意地撕棉扯絮簇簇而下。顷刻间,田野皑然,天地一笼统,黄狗白,白狗肿。”④这种“黄狗白,白狗肿”的“天地一笼统”的带有明人的气味的描写,是他的才情的结晶。不仅写景如此,写社会风情,他也能简单到把人间烟火味过滤掉,把美的“简单味”调和得让你掉魂,如《瓜子》中的一段文字:“有一年冬日午后,在乡下闲逛,见一小院,有负暄老头拎着火炉,携一顽童,茶几的托盘上有碟瓜子。老头牙掉光了,只好傍火取暖,嘴唇嗫嚅而动。顽童脚下瓜子壳满地,密密麻麻如蚂蚁大战。”这是用心铸造出来的美的文字。不过,就我个人的审美情趣来说,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的半睁眼睛得来的人间况味的散文。我们毕竟生活在人间,有一点烟火味的涩味,耐得人舒心。他的《空杯》、《戏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评论,都是难得的美文。

胡竹峰散文重“味”,在欣赏散文时,也毫不犹豫把“味”作为重要的一条审美标准。他推崇沈从文,原因是沈的散文“一行两行情意绵绵,十页八页,还是情意绵绵,情意仿佛是老酒,绵绵是味,是春天细雨打湿的青绿”。⑤又说:“好的散文要有旧气,但这个旧,不是旧衣箱里曾祖父的旧衣服,而是曾祖父的水烟筒或者金银珠宝,这些旧才有持久的价值。”⑥在散文创作上,主张“接通传统,打通地气,从源头逶迤而来,从民间缓缓化出”。讲的都是“味”。为了味,他不愿牺牲自己,把力量放在趣味耐读上。在当今散文作家中,如此自觉把“味”作为散文的创作理念,实属少见。他貌似是“接通传统”地固守,但骨子里是用“味”以守为攻,对当今散文挑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信自觉的先锋。

胡竹峰的散文为周作人的“味”提供了谜底。“味”,气味,意味,滋味,涩味和简单味。百年以来,散文作家或理论家们一直把目光和兴奋点放在“道”上,连鲁迅周作人都没有幸免,在“道”上死争死拼。一个说载道的散文是“垃圾”,一个说散文是“匕首”。 周作人自己提出了“味”,却束之高阁,再也没有用心阐释它。无视“味”的后果是无味散文充斥文坛。现在再来回顾百年散文,不管打着什么旗号,什么“新文体”,什么“当诗一样写”,什么“形散神不散”,什么“文化散文”……也不管是什么名人,远如梁启超,,后来如杨朔,余秋雨等,把他们放在一起论一论,虽然他们的散文在某一方面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大放光彩,但却也同时暴露了它们的共同毛病:少“味”。现在有论者把“味”作为现代散文发展的标杆,是完全有道理的。散文文体理论的贫乏也表现在人们对“味”的忽视。现在是快餐时代,谁还有兴趣来辨别咀嚼滋味?难怪一个洋博士读了胡竹峰的散文,会发出胡竹峰的散文有什么意思的疑问。但在我看来,胡竹峰的散文真正的意义就在这里。

散文味来自作者的情趣,情趣和性情相关。我和胡竹峰有个相同观点,散文和性情相连。但最后归根结底,“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上。我们常说:味同嚼蜡,是指语言乏味。现在人们常常批评当今散文,开的药方总是什么“联系现实”啊,“抒发积极情感”之类,却从不把注意力放到语言上。在这一点上,胡竹峰的散文又非常自觉,并为此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胡竹峰没有写诗的经验,但世界万事万物在他眼中皆是诗,以诗为文对于他来说是得心应手。用他自己的话,是以“横行”的态度来写作,完全跟着感觉走。他的感觉又不受什么主义、思想等等束缚,而他的感觉又特别丰富。他在《无月》中自称:“我好象完全活在了自己的感觉里——身体的感觉和内心的感觉。”所以欣赏他的散文,我常常被他的感觉惊呆,如《山林》里写城市的霜:“一城高楼,满街的汽车,天上的霜下不来,只好悬在半空。”“悬在半空”的霜完全是诗,既让人惊叹,又是那样入味,它给读者对当今的都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无边的想象。在他的许多写雨,雪,茶和食物的散文中,他常常把这些感觉作为亮点,给读者惊喜。诚然,他也不是任凭感觉泛滥,他又有一个散文创作理念,要“挥土如金”。以《〈煎茶日记〉之白茶记》为例,文章以“白茶”名字起笔,接着感觉蜂拥而来:“有人遭白眼,有人吃白饭,有人说白话,有人写白字,有人唱白脸,我们老家说人傻叫白鼻子,还有人专干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行文到此所展示的感觉统统属于“白”,于茶无关,这大概就是他的所谓“横行”的写法,散文允许的。不过,他完全还可以“白”下去,如还可以写“打白条”之类,他带住了,因为这里他要让“白”发酵了,漫不经心地拖出这么一句话:“咦,怎么扯到这里了,上午小冬说现在猪肉不敢买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喂大的……”把当前的社会病扯进来了,涩味出来了。接下去,就极写白茶了,一忽儿是写白茶的美,一忽儿又是《水浒》又是苏轼,非常潇洒从容,到最后,写到白茶的鲜是“甘鲜,丝毫没有苦味与涩味”,冷不丁又冒出这么一句,“单纯的女人,不经世事,便少了机心”。从说茶到说人,是那样天衣无缝。

胡竹峰凭趣味写作,心却在文字上。他有个僻好,钟爱文言文,对它特别有感觉。他说的“好的散文要有旧气”的“旧气”的显露可能与此有关。他主张在散文的现代白话中镶嵌文言文。他认为,“五四”散文的好,“恰恰是语言的未曾成熟,白话中带一丝文言气”,⑦又说“古人之书奇崛古奥,嵌在白话文上,是镶金丝的楠木箱”。⑧如写他在斗室独坐:“垂足而坐,盘腿而踞,像一个僧人。头上长发垂垂而下,又像一个潦倒的诗人,为什么诗人容易潦倒?诗,言如寸土,寸土如何值钱?”⑨“垂足而坐,盘腿而踞”极写出独坐的姿,接着的关于诗人的两个问号,却酿出了味。文言文嵌在白话文上,收到了奇效。胡竹峰的散文的语言在我看来,是一流的。不过,我要善意提醒,散文语言应该清雕琢,不能刻意,不能过,否则反而要打折扣。如《说鸡》中写一年四季喝鸡汤:“春天的夜,炖一锅鸡,仿佛听见种子发芽的声音;夏天的夜,炖一锅鸡,胡吃胡喝,一股热流撕心裂肺,然后是满头大汗的神清气爽;秋天的夜,炖一锅鸡,闲吃闲喝,落木萧萧下,惬意慢慢升;冬天的夜,炖一锅鸡,一缕浓汤融化冰雪,春暖花开。”⑩第一个“春天的夜,炖一锅鸡”,感觉是“仿佛听见种子发芽的声音”,奇特,贴切,富有诗意,滋味浓烈。但是,接下去的夏天,秋天和冬天的“炖一锅鸡”的描写实在是一般化,这就是刻意的结果。散文的文字难,难就难在不雕琢则粗,太雕琢则飘,清雕琢是一种有味的境界。

我长期研究散文,深知散文创作的艰辛。尤其是散文的语言和以意兴驾驭感觉,是散文创作中的两个难点。胡竹峰着实了得,在这两个难点的破解上,用不多的作品为我们创造了很成功的经验,我之所以愿意为他鼓掌,原因也就在此。

注释:

①周作人:《〈燕知草〉跋》,《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17页。

②胡竹峰:《记朱丽琴》,《墨团花册》,台湾酿出版2012年版,第197页。

③胡竹峰:《甲乙的甲,甲乙的乙》,《墨团花册》,台湾酿出版2012年版,第199页。

④胡竹峰:《独临雪》,《衣饭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⑤⑦胡竹峰:《前言》,《衣饭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第3页。

⑥胡竹峰:《手跋》,《墨团花册》,台湾酿出版2012年版,第34页。

⑧胡竹峰:《绿国》,《墨团花册》,台湾酿出版2012年版,第41页。

⑨胡竹峰:《点墨》,《墨团花册》,台湾酿出版2012年版,第264页。

篇7

当前流行的一词一解的词语教学既不能溯本,也不能博及其它。从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词语教学可以采用“六步连贯法”。“六步”即:①音②释义(本义,引伸义、比喻义转)③重复词解释④多音字注音及组词⑤词语(同义近义及反义)⑥造句。“连贯”就是对于一个词语按六步依次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来。例如:

无聊:我无聊地站了起来,(《小桔灯》)

(1)wúliáo

(2)本义:由于清闲而烦闷

引申义:(著作、言谈、行动)没有意义使人讨厌。

(3)聊:姑且,聊以

略微,聊胜于无

闲谈,聊天儿

(4)(无)

(5)近义词:没趣

(6)这些话言不及义,太无聊了

这样做,似乎有烦琐之嫌,其实不然。在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行跨越文字和词语障碍时,要求学生借用工具书按“六步”连贯法解释词语,对词汇积累大有好处。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最佳时期,发展智力的奠基工作,大部分应在这个时期完成。既然解词“六步连贯法”有助于词汇积累,那么,自然也就益于发展智力的奠基。因为智力发展的程度与知识量有直接关系。所以,词语教学应列为讲读教学的第一个设计点。

精采的语段(或句群)在典范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往往是传神之笔。它们或层次井然,或用语精炼、准确、生动、流畅,或表达含蓄,耐人寻味,或兼而有之。这些对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性格、激发兴趣,习作借鉴,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语段教学,应该是讲读教学的第二设计点。

初中第二册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自然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原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一段文字是说明自然界物候的。作者抓住一年四季的各自景物,按类依次、娓娓谈来,恰似一写景散文,耐人咀嚼。其层次井然有序,先分后总。其语言朴实无华,动静咸宜。读之始见春花烂熳,又闻秋风萧瑟,四季之景如画轻舒,谈墨浓彩依次呈现眼前。这样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诵,用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从中体味、借鉴它在布局、谋篇上的妙处。

凡选作教材的文章,都应是内容完整、表达手法巧妙、突出的文章,它们有的选材“小中见大”寓意深远,有的结构严谨,无懈可击,有的论证得体,理据得当,有的手法独特发人深省,不一而足,这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智力开发,从读中学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样看来,对典范文章的作者意图和思路的分析应是讲读教学中的第三个设计点。“意图”要由学生通过预习,自行归纳得出。“思路”包括选材、组材、结构、表达手法等,可由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去开拓。

《荔枝蜜》是中学统编教材中的比较稳定的篇目(初中语文第二册),作家杨朔写这篇散文的意图在于通过赞扬蜜蜂来歌颂为人类辛勤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者,让人们认识到,劳动人民是最可尊敬的。为了表达这个意图,作者在选材、布局、谋篇上是下了功夫的。讲读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揣摩作者选材的思路,安排结构的思路,以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采用表达手法的思路。可以看见作者可选材时不仅想到了蜜蜂,可能也想到了蚕、牛等,但对这些,作者的感情深度都不如密蜂;同时,蜜蜂的辛劳结果多与劳动者相联,这一番权衡、比较、定局的过程正是学生需要借鉴的。为了强化表达效果,作者也可能设计了几种结构形式和表达手法,最后他用“蜂—蜜—蜂”这样一个结构把选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加以强化。如果把这篇文章和结构手法融合起来,便可以绘出这样一份思路力:

篇8

一、教师应该读什么

那么新课程下,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及怎样读,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呢?

1.应该读一读有关新课程的丛书

如,各地新课程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等等。

2.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特别是教育经典

你会发现,我们的一些思想和见识在这些经典面前简直就是沧海一粟。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和发展,那些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就像永恒的阳光一样照耀着教师的心田,孜孜不倦!

3.要多读一些滋养生命、温润心灵的书

古典的如:《论语》《老子》《诗经》;现代的如:冰心的诗集,杨朔、秦牧的散文以及雷锋日记等等。读这些书可以让我们充满智慧,提升我们的信念,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远离无谓的争斗,关注更本真、深邃的事物,把目光投送到更广远的天地。那些优美的文笔可以滋润我们的内心,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用更豁达的心绪来对待世间百态和人生。

二、教师应该怎样读

明确了教师读什么,下一步就应该是怎样读的问题了。我认为读书不仅要广泛更要熟读、精读,即读书要反复咀嚼、反复玩味。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不同阶段读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宋学家朱熹倡导读书之法时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意在强调读书既要熟读又要精思。

对于新课程下的教师来说,读书还要有创新。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读书亦如此。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所以,教师在阅读时也应“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荡”,不能仅拘泥于古法,要敢于质疑,有“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精神,这样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篇9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图》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图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着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篇10

一、培养敬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多少年被选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在如今青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应通过《背影》这课的教学,使学生们体会你们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者说:“多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不聪明,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母的爱,内心充满愧疚的感情。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似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2、在父亲的四次背影中,最感人的是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感动了。他对父亲的爱已有深切的理解,联系自己你的父母对你肯定做类似感人的事,(为你做一切事,甚至是不能胜任的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父母的爱心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吗?希望同学们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到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二、培养勤劳俭朴的良好习惯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在勤劳俭朴方面做得也很不够。好逸恶劳的“小懒虫”不乏其人。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杨朔的《荔枝蜜》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讲解时,我竭力赞扬蜜蜂勤劳的品质,并启迪学生结合自己的懒惰状况谈心得体会。在《一辆纺车》的教学中,我在赞扬革命前辈“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精神的同时,联系学生在衣、食等方面花费过大以及平时的种种浪费现象,进行批评教育。结合课文《俭以养德》,从理论上讲清“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的道理。让同学们对节俭的重要性,从理性上得到提高。

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勤劳俭朴的教育,在语文活动中也对学生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演课本剧时,需要各种道具,同学们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自己动手做各种动物头罩,用丝编织蜘蛛网,改装门铃,修改服装。

三、培养坚强的性格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少人都显得那么“弱”(在心理上)。他们希望一切都是顺顺当当的,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面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们进行:磨难教育”拿自读课本《坚强此,中国孩子》一文中的正反事例,让学生对照学习,谈感受。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是人成长的重要性。再用身边周微民同学的例子作为活教材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周微民同学父母均是盲人,自己在学习条件差,家务劳繁重的情况下,非常坚强,刻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被评为区“自强不息”好少年,事迹在《金陵晚报》上刊登过。)我还配合少先队组织的雏鹰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次雏鹰活动是在徒步三个多小时到汇东门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作文中,同学们在记叙这次活动的基础上,谈了不少体会。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坚强了一些。例如,班上一位娇弱的女生,不慎脚踝骨裂,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教室在四楼),硬是没有塌一节课。

四、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风气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但这方面的现状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