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诗范文
时间:2023-03-21 03: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美散文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父亲只有自己的名字写的最好,记账是母亲的差事。他记性很好,母亲有时记错了账,他立即就会发现。
从三年级开始,父亲就让我参与家里的大事。快过年了,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收成工分,锻炼我算数。往往我还没算出来,他早就得出结果,他心算很厉害。
父亲13岁时受够了在家做饭照看叔叔姑姑们,宁愿去地里干活。从13岁起,他就做为家里的整劳力和大人一样犁地干很多活挣工分。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年轻时劳动过度,老了,就有痛苦找上他,如今他的膝盖受累就会疼。先生不放心,带他去人民医院找专家咨询,老医生建议先不要做手术,过几年再说,没什么好办法,别受累,疼了就吃止疼片。小妹回来特意带了进口的药,就希望尽量减少他的痛苦。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好,母亲说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不敢来我家玩,他瞅一眼,他们就吓得如鸟兽散。我小时候像个男孩子,调皮捣蛋,到处惹事。父亲一瞪眼,我也吓得不敢动弹。他的眼球不是黑色的,有点深棕,我有点害怕。
我们家标准的严父慈母。青春期的女孩总是有点叛逆,有的小秘密会叽叽喳喳和母亲分享,父亲一出现,我就禁声。父亲有点难过,觉得我们母女搞小团体隔离他。但他自尊心强,不会直接和我说,总要通过母亲转告。后来情况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有次我返校,父亲在路边的菜园忙碌,经过他的身边时和他打招呼。他没说啥,挥了挥手。骑出去一段路,第六感催我回头,父亲一直站在原地目送我。那一刻,说不出什么滋味,有点想哭。后来,我把这段写进作文,老师评价很高。真情实意写的文字总能打动人。
真正改进和父亲的关系,是在高考后。我记得那个夏天的午后,母亲没在家,阳光透过纱窗照进屋地。安静了一会儿,父亲慢慢尝试着开口安慰我。“一个班,总有人考的好,也有人考的不好。不可能人人都好。不用太难过,日子长着呢,路长着呢。高考没考好,还有别的路。老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没考上的人也不会饿死,干什么都有干得好的。你若想复习,我们就去。”
我看着影子发呆。父亲一番话让我眼泪汪汪,我一直以为按他的脾气,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这样说,我很内疚。我没去复读。跟着同村的哥哥去青岛打工。第二年有个机会,我还是复读了。几经曲折,考上大学。我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宴请宾客时喝的酩酊大醉。我知道他高兴。
本来我想一个人去报道,家里正忙。三叔说,女娃家的,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万一被骗咋办?到时后悔药没得吃。父亲本来也犹豫,被三叔一吓,当机立断送我去。我才不担心自己,父亲不识字,回来怎么办?住学校招待所的父亲,一大早等在宿舍外,让我别担心,他和其他家长一起打车去车站。18年前我们还没有手机,我提心吊胆一天,下午给舅舅打电话,父亲已经在舅舅家的饭店喝酒吃饭了。那是唯一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出行。
后来工作找男朋友,父亲一直尊重我的想法。婚后,他说的最多的是要孝敬公婆,好好过日子。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真的不普通。他教会我很多礼仪,吃饭时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要满盘翻找自己喜欢的菜肴,太没家教。打喷嚏背过身,不要朝着饭桌。递东西给对方时尖头朝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炕上吃饭最好盘起腿,吃完饭不能依着被子,又不是没长骨头。他若看到葛优瘫,肯定会生气想的揍人。
歌词里写“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想起奶奶去世的场景。等我长途奔波赶回家看到父亲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也红了眼眶,好像在说“闺女啊,你爹没娘了。”
父亲是老大,要主持葬礼。奶奶遗言,要热闹要鼓手吹吹打打唱歌唱戏。周围的村子,很多年没有这样的仪式,懂这个的人不多,出殡那天人山人海,很多老人感叹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
父亲记性好,老姥姥走的时候,请过唱戏班,繁琐的步骤,他记得一清二楚。奶奶走后22天,爷爷也跟着去了。又一次同样的仪式,父亲瘦了10斤,母亲瘦了8斤,操心啊。
奶奶爷爷葬礼期间,父亲一滴泪没掉。想起《请回答1988》,父亲不是不难过,可他不能倒下,只会哭有什么用?这么一大摊事,没个主心骨就全乱套了。
奶奶爷爷的生日祭日,父亲就会很难过,会掉泪。父亲这大半辈子极少掉泪,为数不多的几次都和亲人离世有关。奶奶爷爷的坟在我家果园,不知道父亲累了时会不会和他们说说心里话。
父亲在村子里人缘极好。我家盖南屋时,很多人自发来帮忙。吃时,3桌,人都坐不开。
篇2
作者:清扬婉兮
景物描写:
1.黄昏,一日之尽,一日光华的式微,在这光明和黑暗的温柔交接时刻,从喧嚣到沉静,从燥热至微凉,从繁忙到闲适,波谲云诡的余霞如一曲交响乐的多声部曲谱,余霞为幕,一排白杨在风中婆娑,如大师随手抹下的一道浓墨,浓墨之下,一条小河蜿蜒而去,听不见声响,如同寂静耐受独自担当的人生,不起回声。黄昏中那种深藏不露的美,让人瞬间沉静下来。
2.城中村就是滞后,破败,脏乱的代名词,而城市改造仿佛遗忘了这里。参差错落的房屋,像一口烂牙,没有廉耻地呲着,早晨惨淡日光和敝旧的街道辉映,白是白,灰是灰,如同一幅灰扑扑的木刻画。
3.山里的风景很美,去时的路上下了雨,山中五月天,烟雨渐次散去,静止的大山里空气清甜丰润,天地是一片灰青,阳光拨云偷看。我们坐在一块大石上勾勒描画,仿佛时间停止,烦恼尽消。我画大山深处的一角白屋,她画一棵奇枝别出的大树。
4.我喜欢夏天。夏天是少年的白衬衫在巷口一闪而过,是蝴蝶飞过去落在女孩的花裙子上,是手上迅速融化的冰激凌从指缝流下来,是碧翠的树木染亮了从罅隙里穿过的光影,然后暖暖地落在地上;夏天是孩子们常常在大人们午睡以后,蹑手蹑脚地溜出家门,去结伴干点恣意妄为的坏事。
心理描写:
1.那扇洞开的门,像一个黑洞,张开着大口,仿佛准备随时将我吞噬到无尽的寒冷和黑暗中去。我站起来,脚底发软,踉跄地走过去。
2.我含着怨气撇撇嘴,像一个乞丐一般飞快地捡起钱。走进黑暗潮湿的房间时,蓦然发现手背冰凉,不觉已落了一把委屈的噙泪。生命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却不知如何才能趟过这绝壁悬崖。
3.当夜晚将城市裹挟入巨大的黑暗和岑寂之中,当我无法挤入楼下一家三口的言笑中,我独自蜷缩在柔软的床上,闻到房间里我依然无法适应的陌生味道,家具的木香,被褥洗过后残余的某种花香,云姨悄悄打扫房间后喷洒的清新剂香,各种味道混杂一起,形成一股暗流,我沮丧到想哭。我怀念梧桐巷的房子,橘色的路灯被雨水清洗后的水光潋滟,昏暗的楼梯里有晚饭时各家锅灶奏出的交响,胸前的钥匙打开家门,微弱的一声“咔嚓”,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在哼着歌拖地,在灯光下看书,在窗台边发呆,各种镜头如默片在我脑海闪回,然后,终于遁入黑暗之中。
人物描写:
1.周遭安静下来,黑暗中,只徒留她那张美丽绝伦的脸。她一直是那么美丽,即使在三十多岁,皮肤依旧白皙纯净宛如少女,像半透明的花瓣浸在水里,呈现一种蒙蒙的蜜白,她的眼梢,自然地飞起,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睫毛是卷曲着,此刻,像一把安静的小扇子覆在眼睑上。她睡着了。
篇3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的表现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从形式上来看,它虽有散文的外观,却没有诗歌的分行和押韵的特征,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从本质上来看,它属于诗歌的范畴,有诗歌整体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在阅读散文诗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散文诗一般表现的是作者基于社会或人生背景下所抒发的感受﹐因此,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捕捉住散文诗中以描写客观生活所生发出作者情感的片段。
2.散文诗虽然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征,但它并不等同于抒情散文。归根结底来说,诗意丰富的散文始终是散文,而散文诗却是一种兼有散文形式的诗歌体裁。
3.一般情况下,散文诗的作者都擅长运用生花妙笔把平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无限感怀。因此,把握散文诗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阅读散文诗的关键所在。
【即学即练】
唐朝的风
潘志远
唐朝的风,一路吹来,硬硬的,打在脸上。
那是长风,有着巨大的承载,它能将你的目光吹向天空,作风筝舞;将你的心吹去大漠,作秋雁飞。
长风是好风,可它将高枝都借给了权臣、奸佞,让他们得权得势,却将低枝借给大志诗人,让他们命运多舛,苦苦挣扎。好风劲吹,可它和解不了开元盛世掩盖的矛盾。
长风化作塞风,卷起大漠孤烟,边塞征程,猎猎红旗,嘟嘟号角;卷起长长马嘶,铿锵刀鸣,淡淡血腥。它从岑参的诗中吹过来,裹着奇寒;它从高适的诗里吹过来,载着千里黄云;它从王昌龄诗中吹过来,吹来长云雪山,吹来葡萄美酒,吹来铮铮琵琶。唐朝的塞风,吹来黄沙金甲、帐下歌舞、累累白骨,吹起你心中的痛。
长风低头,裹着离别的苍凉,引雨入船,透窗摇灯,以清猿之啼,凄清诗人的梦。它在灞桥岸边、潇湘渡口、浔阳江头、巴山驿馆、商山旅店,伴随诗人的身影,掬泪揖别,浪迹天涯。
长风转身,吹过乐游原,吹过汉家陵阁,西风残照,那种悲壮,李白最先读懂,再由西风传承,到李商隐笔下,已是彻骨的悲凉。
长风吹拂长安郊外,李贺骑着蹇驴,吟着“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这位一生抱着远大理想的诗人,一生梦想驰骋,一生未能驰骋,最终被白衣仙人,召回仙楼。
长风变得温柔,它牵着柳的青丝、叶的裙裾,走进寒食,徜徉在飞花的春城。长风醉成东风,被人从长安酒肆里拉出来,拉到沉香亭畔。它随青莲泼墨,随龟年引吭,随明皇吹笛,随贵妃舞蝶。那一刻,诗词曲舞和谐一体,只剩下美,剩下诗人高蹈的精神,划破长空。
唐朝的风漉漉,带着天街小雨,落户郊外,遥看草色,绿意满眼。
唐朝的风熏熏,带着如火的激情,在西陆监狱,点燃骆宾王嘹亮的歌喉。
唐朝的风飒飒,带着渭水的薄寒,冲天菊香,席卷着长安巷陌。
唐朝的风凛凛,吹北云,渡河汾,惊秋悸冬,一夜让长安白成巨大的茧,然后抽丝,向西,向西,丝绸之路,千载万年!
(选自《散文诗·校园文学选刊》2012年第12期,有改动)
1.请简要说明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以其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而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抒情性特征。因此,同学们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选文的语境进行回答。)
篇4
一天一次拉屎但量少算便秘吗?
患者如果每天早上都定时排便,虽然排便量比较少,但这不算是便秘,便秘主要是指患者大便过于干结,排便不规律,从而出现排便困难的一种症状。因此建议患者不用过度担心,平时应该积极注意饮食习惯,尽量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或者是粗纤维的食物,帮助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刺激肠道蠕动,才能有效养成每天规律排便的习惯。
大便每天三次有什么问题吗
正常人一天排便一两次左右,一天排三四次就说明排便次数增多了。大便次数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直肠肿瘤等常见的结直肠疾病,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二是疾病、痔疮、疾病。直肠刺激如开裂会导致排便频率增加。最后,平时的饮食习惯或甲亢也会导致排便频率增加。
大便稀但不是拉肚子应该怎么办
大便稀但不腹泻,首先要注意是否有胃痛的症状,如果没有,可以先调整饮食。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你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篇5
关键词:接受美学;《匆匆》;期待视野
1.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写于“五四”落潮时期,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的代表作,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这与接受美学倡导的翻译应该尽量使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契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对本诗进行分析。
2.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人物,理论核心为“读者中心论”。在姚斯看来,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品才能进入一个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1]伊瑟尔则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2]
为了建立文学作品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姚斯提出“期待视野”这一中心概念,它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意识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倾向等,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必须注意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
3.《匆匆》之美学分析
《匆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排比,叠词的使用,充满诗意,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3]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
3.1音韵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音韵美,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同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例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译: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 drop of water ”“into the ocean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选词准确,英文地道,形象生动的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3.2结构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字词、造句、修辞上,以及句子之间、段落时间的组织上,更在文章整体所表现的艺术境界。散文诗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于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着力于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
例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例2诗人用排比句流线型的展开画面,张培基先生翻译时考虑到英语的“重形合”和读者想要从译文中感受到的意境,用了三个条件状语从句,既体现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又对应了原文的三个并列句,再现了原文的结构和意境。
3.3节奏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节奏美主要靠词的重复、对偶、对仗、对称以及句子的联系方式表现出来,是散文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文节奏的翻译得摆脱原文句子结构的限制,按照译文语言的要求重新组织句子,进而传递原文的节奏美学特征。
例3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张译: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跟着旋转”,这些叠词的使用,使诗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真实性,情景交融。张培基的译文再现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美和意象与情感的表达,特别是把“轻轻悄悄”翻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准确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使译者和读者达到视野融合。
4.结语
散文诗的翻译关键在于译者对于原文情感,写作风格和意境的把握,张培基对《匆匆》的翻译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加深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接受美学为散文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其应用于散文诗的翻译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 1989
[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加切奇拉泽. 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M]. 蔡毅, 虞杰编译. 北京: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55
篇6
【关键词】思想激情;情感体验;内心世界
Abstract:Rationalized pass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 in the prose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 Yangchaodong's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Yangchaodong's prose poem. In order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Yangchaodong's inner world. The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Yangchaodong’s distinctiv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rationalized;passionemotional;experienceinner world
“散文诗是以抒情见长的文体。‘为情而造文’,可谓是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这也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触动,才去创作散文诗的。为此,散文诗的取材立意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不必从人物出发,也不必拘泥于情节的发展,有所感才是取材立意的出发点,而思想激情正是创作散文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1](P235)这段关于散文诗艺术特征的论述,把“思想激情”作为散文诗创作的灵魂,可谓是切中肯絮的批语。在整体阅读杨朝东先生的散文诗时,我的脑海里面闪过的便是“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这个精辟的论断。事实上,“思想激情”正是支撑他进行爱情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素和不竭动力。
一、独特的思想激情表达
正是凭着这种饱满的、充沛的思想激情,杨朝东先生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起了个人的“文学领地”。那些瑰丽而优美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透露出他厚重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而且饱含着作者极富个性特征的主观色彩。其间,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倾诉与咏叹,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有情世间的一种洞见、一种观察。《石恋》《谁的流水》《想你在春天》《遥望与抒情》等散文诗组章都是以刻写人类真挚美好的感情作为出发点,作者试图通过描摹和赞美自然景物时,传递出了内心中的一种意愿与梦想,从而表达其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诗意描摹其实浸润着他对美好情感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诗性体验:
……把我粉碎吧!躺在城市的边缘,我已闻到了食味飘飘的香甜;把我粉碎吧!我飘飞的身影,已站成了大街小巷一尊一尊的石林,我粉碎的美丽,已在混凝土的结构中,一点一点站成了高楼大厦,刺破白云。
你来吧!月光挂在你的窗前,已被风雨浸泡长大。你来吧,我们一起站在月光下,慢慢去畅饮爱的情话。
就这样,让酒和诗歌结伴,让破碎的石头和柔软的爱情,在暗夜的缠绵中,擦出火花一串。就这样站在暗夜,谁会看见月光、风光、火光与石头会同时灿烂?
你来吧,在石头的根部,有一条爱的小溪不知为谁歌唱?……(《石恋》)
全诗处处含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纷繁的意象、情感的流变、思想的激情,再加上那种一咏三叹的节奏感,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石恋》的每一章节,都镌刻在作者的心底,这是对美好爱情矢志不渝的追逐。白云、月光、酒、石头、小溪这些驳杂的意象,一经诗人的点染,便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拥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杨朝东先生之所以反复抒写其对美好情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日常平庸生活的一种拒绝、一种反叛,甚至是一种挑战。这种拒绝日常平庸生活的方式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疏离,从迷于表面的诗意洞穿了生活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选择,目的是为自身寻找一方可以安生立命的净土。这种有意识地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进而把精神的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的选择,是需要背负着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换言之,“生活在别处”的选择就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泅渡或者救赎,它让我们卑微的生活变得高贵起来,它让我们平庸的生活处处映射出诗意的阳光。那浓烈而炙热的情感,深沉的思绪和悲悯的情怀,不仅挖掘出了自然景物内在的诗意,而且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杨朝东先生在自我的文学领地里,建构了一个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游牧之地。
二、丰富细腻的情感抒发
在《春天的情事》一诗中,作者试图将温柔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以爱情的名义审视生活:
……你在海边,读着滴入海心的月,就像读着忧伤一串,破碎的梦里,爱,找到了昨日回家的方向。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美吗?雪花一样飘来,冷了思念,化了情怀。你在冷冷的黑夜,学会守护心的疼痛,学会了痛苦要用痛苦来打磨苦难的爱。
心,才会慢慢平静,水,才会潺潺而来!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愁么?愁丝袅绕愁节,愁闷点燃愁思。点点滴滴,伤了我的心,痛了你的怀。
在这月明的夜晚,谁会告诉你什么?夜,已经很深了,月,已经睡着,只有星星,还在同草们聊着情话。
我来了,忧伤还在星空里徘徊,流水还在流水中哀叹。我不知,你的忧伤,要忧伤到何时,才能停此一切伤感?爱的梦里,谁能找出答案?……(《春天的情事》)
情感作为人类最为隐秘幽微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体验,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这组诗所表现出的满腔愁绪,像悠悠的流水一样绵远悠长。这种浪漫而又唯美、沉静而又忧伤的文学表达,是从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迸发出来的,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这首诗所营造出的那种酣畅绵密的诗歌图景,充满了对现世的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写作其实是继承古典诗词写作的余。值得注意的是,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叙述,不仅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与熏陶,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无论从手法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抒情文学的传统。换言之,他的写作无疑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最美好的致敬和怀念。那种温婉轻捷、低吟浅唱的情感抒发,是对爱情世界进行本真的、全息式的扫描。这样的写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爱情世界的丰富性和神秘性,而且有意无意地承担了对爱情本身这一宏阔意象的修复。实际上,在一个灵魂缺席和精神沦丧的时代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或许仅仅存留在那些古老而又忧伤的神话或异域的传说中。“爱情”这一美好意象渐渐褪去了那层神圣的光环,不再被悬置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头顶,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杨朝东先生以爱情为题材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激越的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和珍视。质言之,他的写作已不仅仅停留在抒发个人的文学趣味或情感体验,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人间真情的呐喊与哀婉。
……其实,年轻的时候,谁懂爱情?
当我们踏入不惑之年,怀想爱情,爱呀,早以远去,我们只能品味,过去的那一往情深,那一帘幽梦。
仿佛世界停止了转动,仿佛阳光只能在梦中温暖,仿佛过去的一切,都在想你的梦里,一一浮现。
春天,无语;花朵,凋零。面对这一切,你总是默默的、默默的,不动嘴唇。我说,春天来了,你说一句温馨的话吧?你想了好久,终于说了句,“爱一个人,不能把他放在口上,要把他存放在心里”。我终于明白了,你对爱的理解很深,深得让我看不见底,就像我看不见你飘飞的长发。……(《想你在春天》)
《想你在春天》@组诗是一个长者以一种回望的姿态深味年轻时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一种阅尽苦难人生的口吻道出对幸福的理解。这种极富个性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中所含蕴的为文观念,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大抵是相同的。正如洪斌所指出的那样:“散文诗的感人诗情正是从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中生发出来的。假如没有作者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也就不会有散文诗感人的诗情,也就写不出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而只能写那种“为文而造情”的无病之作罢了。”[1](P235)
正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爱情,表达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通性,即便历经岁月的流变和更迭,也不会有丝毫的褪色。爱情之所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意义正在于此。对爱情的吟咏,古往今来,不管是哲学家还是诗人,都在以其最为至诚的表达涵咏其对爱的理解。爱情迄今仍然被作家们乐此不疲的抒写,不仅表明了爱情对于生命抑或人生的巨大诱惑,同时也印证了“独特生活感受的感情是散文诗创作的命脉,也是散文诗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要素”。[1](P235)
三、结 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写作,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植根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描摹和抒写。事实上,他常常从爱情入笔,以其似水的柔情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深深地寄予在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表达出了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经验。在他看来:无论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多大的落差与对比,但真、善、美将永远存在,美好动人的爱情仍然是人类对自我最好的精神抚慰。因此,即便在某些诗歌中,那种忧伤的情绪不时在主宰着他,甚至一度让他陷入无边的彷徨之中,但由于诗人本身这种高洁的人格取向,对真与善、爱与美的这种精神向往很快就会将那种忧郁的情迅速绪驱逐出去,取而代之是一种达观的、向上的精神状态。从他全部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精神情调的诗人,爱情在他笔下,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有时是能指,有时是所指。以诗歌的名义,杨朝东不仅是对自己多愁善感的心灵世界作了一次最为温情的抚慰,同时也是对其个人的精神世界作了一次深深的打量。
篇7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篇8
的高度。幼儿语言欣赏从过去单一的图画书拓展到现在高质量的绘本、动画。幼儿的阅读量剧增,幼儿阅读过程中获得信息倍增。随之而来,教师语言欣赏活动的选择范本扩大,这时教师需要理情引领和组织语言欣赏脉络,让幼儿在语言欣赏活动中收获:生活经验、积极情感态度、语言表述才能、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关注幼儿;语言欣赏;适宜;引领和组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内容与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幼儿阅读的广度和宽度,决定了幼儿语言欣赏能力的高度。幼儿语言欣赏从过去单一的图画书拓展到现在高质量的绘本、动画。幼儿的阅读量剧增,幼儿阅读过程中获得信息倍增。随之而来,教师语言欣赏活动的选择范本扩大,这时教师需要理情引领和组织语言欣赏脉络,让幼儿在语言欣赏活动中收获:生活经验、积极情感态度、语言表述才能、文学审美情趣。因此,教师的引领和组织应关注以下因素。
一、关注文本和幼儿语言、情感接受的适宜度
文本是幼儿欣赏的载体,它的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直接引发幼儿欣赏兴趣。因此,老师在选材时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美,表达的情感与孩子的情感需求,情感经验相匹配。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儿童散文诗是幼儿园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散文诗的教学,是幼儿园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运用多媒体巧妙地把音乐、情境、语言结合在一起,幼儿从视听感官中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多媒体同样把语言中的重点部分呈现给大家:从我家到月亮,从我家到月亮转个圈再回来,把抽象的想象性语言,通过画面具体的展现语言的深刻含义,孩子在具体的比较中立即就知道两种爱的长短。
三、重视幼儿语言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儿语言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把抽象的语言在头脑中具体化,赋予意义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种“游戏”,表明教学活动是一个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过程。当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教师和孩子是一种游戏者和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共同创造着一种游戏的氛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两两分别扮演爸爸和孩子的角色,用语言表达角色的情感,孩子说:我对你的爱就像大树高高的,爸爸说:我对你的爱就像树林那么多。童稚的语音融入在角色里,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愉悦之境,享受着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又如:《梦》设计了排图游戏,孩子在与材料的操作中,回忆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用图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认知。最大的优点是面向了全体幼儿,给了每个孩子参与游戏的机会,操作性的游戏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关注幼儿的需要,使目标隐含在游戏过程中,又具针对性。游戏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选用恰当的游戏方法,让孩子在自我建构中获得真正自然、快乐的发展。
四、过程设计采取多种方法整合的教学策略
篇9
高原是唐信林的创作母体,是他生命和写作发源的地方,高原的河流成为他讴歌的生命因子。《高原河,流向太阳的河》:“高原河,你给予我难以企及的高远和深度,我感觉到了高原古老的渊源和旋律,因为我把我的心跳融进你铿锵的节拍了,因为在你的涛声中复活了祖先长眠的面孔,因为你的壮歌又一次次冲刷了我淤塞的想象。”高原的河流成为生命抒发的载体,凸显出强大的生命意蕴:“时间和空间在你的涛声中循环不息的律动。”还有“高原系列”:《家在高原》《走向高原》《高原深处》《流浪高原》等表达了他这个高原之子的敬仰之情。读他的高原系列,仿佛我的心也在随着高原律动。优美而激越的文字指点高原诗化高原,把读者带到高原的深处,仰望那片神奇而古老的大高原:“你向我敞开你那本读了几万年的黛绿色的书,我在夕阳最后的余晖中,读到你神奇的片断,读到你的博大与刚毅,你黑色的髯须抖动着,视线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昨天的声音破译为最隐秘的历史,我的生命也由此感悟你雄奇的光辉。”
高原可以看成是他的第一书写代码和符号。而在他的诗文里,不少是抒写乡土物事的,把那些司空见惯的物事用诗歌的元素去链接思想的碎片,打磨着他生命的光芒。如《古战场遗址》《古驿道》《古镇遗风》等作品。抒写乡土的作品《父亲的麦垛》《幺妹出嫁了》等以写实手法,描绘家乡的人事,触痛着我们的灵魂。如《父亲的麦垛》抒写了老一代人生命的认同,朴实的话语里包含了作者的真情:“不需要语言,更不能有喧闹,有粮有人,父亲就足够了,麦垛年年堆积,父亲也在季节中年年衰老。”
生长于高原的他,其笔墨不是单纯地泼洒在高原乡土,而是站在高原放眼华夏;其题材已经永远超越了生活的地域范畴,成为华夏的歌者或思考者,东南西北各地都留下了他深深的抒情笔迹,成为高原上的文学“漂泊者”:《遥望三星堆》《孤独敦煌》《青海湖》《天池》《月牙泉》《大盆地》《大沙漠》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立足于山水,感怀于真情。他把自己生命的灵魂放逐在华夏的山水之间,寻找着自己人生思索的光芒。如《泸沽湖》:“路途迢遥,挡不住纷繁杂乱的脚步,古老的青苍生命,在现代人的敲声中战栗,连无忧无虑的云也难以安详。”吕进先生认为:真正优秀的作品包含生命意识和关怀意识。如《大草原》阐释生存的渴求,体现出博大的关怀意识:“大草原,你的水是血液,水的源头是雪,雪线逐年抬高,你造血的骨髓正在生病。”
篇10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超级秘书网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