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2: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篇2
一、找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大凡好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领会散文意境的钥匙。
如莫怀戚的《散步》结尾写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这一点睛之笔充满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阅读本文,我们会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觉得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一次平常的田野散步却写出如此大的意境,着实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二、明线索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明确了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开头写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是美好的春景画面,最后以赞美作结。这一结构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散文形散而神聚,要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就必须有明确的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起来。如杨绛的《老王》,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一路和他闲聊;老王得了夜盲症,作者的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给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去世前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等。文章以彼此的交往为线索,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鄙视不幸者的理由!
三、抓细节
很多优秀的散文都是在细微处见精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眼前的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写,从颜色到形状、到神态,细致生动,尽显花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美好。这些细节描写是作者抒情的依托,是情思得以飞扬的缘由。作者由花想到了人,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的哲理。
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但使散文形象可感,更有助于拓展意境。的《我的母亲》中写道“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位慈爱的母亲带到了我们面前,“我”对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不言而喻。传神的细节,真切的情感,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四、品语言
散文的语言要比其它文体的语言更凝练、更清新。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我们同样可以领会到散文的美好意境。
首先,关键词语的妙用,能够突出人或事的特点特征。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篇3
读着它们,都能使人置身到奇特的异象当中,感受大自然给予的无限美好的馈赠!
两位作者在自然景物里自然心情的表露,自然情绪的表达,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经意间传递着,使人为在世间的渺小存在而轻轻地叹息。
秋日里,尤其是晚秋,那零落的秋叶,摇曳的芦苇,清凉的秋风,萧萧的秋雨,南飞的归雁,给人一种独立寒秋的空旷。而落日下的苍茫则给人一种深沉的孤寂和色泽富丽的感官享受。在秋野中,那日落是一种静谧,一种神圣,一种苍凉,一种美好。《秋天的日落》不同于以往读到的散文,作者虽然在这篇散文中写了衰草残茎的荒凉秋景,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悲哀、忧郁和惆怅,表现出作者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而《草色倾心》中,春天的小草刚刚发芽,一切是那样的新鲜和新奇。作者把生命的那种弱小但不卑微,幼稚但不缺活力通过看、听、想描写得活灵活现。
纯美的语言,纯美的意境,淳朴的情怀使人感到一种蓬勃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自己就处在这自然的力量之上。这种感怀同样贯串于两篇文章之中,尤其在文章的结尾处都得到了升华,如“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得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充满了更大彻大悟的奇妙光照”(《秋天的日落》)。“这声音,迅即漫上你的心。你,也就变成了一棵草,不,应当是草芽儿。”(《草色倾心》)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4
春天的诗,不像夏天那般热情似火,慷慨激昂;不像秋天那般感叹抒情,酸酸愁愁;也不像冬天那般冰冷生硬,呆板晦暗。春天是如此地惹人欣喜,害羞腼腆、优雅生动、活泼可人,如同一位美丽的淑女,羞涩又生机勃勃。
这位淑女也并不是完美无暇的。她是那样的娇气敏感,小任性的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招招手唤来几声响雷,使坏地将满天的白云吓哭,将睡得舒舒服服的小花小草吵醒,然后听着人们的道谢,摸不着头脑。春天就是这样子不讲理,却依然能让人对她生不起气。
早在几千年以前,春天便被个个时代的诗人寓予了美好的象征,为春披上一件又一件的华丽光环。描写春景的古诗密密麻麻的誊写在春的笔记本上,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只增不减,对写春的诗歌乐此不疲。春天的名字,在诗人们的诗集里,在后世的诵读传阅中,被咏成了一部不朽的传说。
篇5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这篇散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形态,表现了春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再读——理清层次]
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形态。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第三自然段描写燕子在春光里飞行。第四自然段描写燕子飞倦后停歇的姿态。
[细读——刨根问底]
姜老师留的预习作业,孙胖胖完成得很好,但是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品读——各抒己见]
急脾气的葛丁赫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急忙打开《英才点津》查找答案。他自言自语道:“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体现了歌颂春天的主题。”
小博士徐一丹听了直摇头,他觉得葛丁赫的答案太抽象,同学们不容易理解;再者,葛丁赫的答案不严谨。不是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像五线谱,而是电线和燕子组成的画面像五线谱。
通过反复思考,姜老师觉得不应该照搬参考资料上的答案,但是怎样对学生解释,他心中的把握并不十分大。他决定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学生,看看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语文课代表宋奕萱同学的回答给了姜老师很大的启发,她说燕子的叫声就像在唱歌,歌唱春天来了。是呀,燕子的叫声像在唱歌,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歌颂春天。燕子的歌声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同,这正是作者要用“五线谱”打比方的原因。
所以,姜老师和同学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形状上像,因为电线和燕子组成的画面像五线谱。内容上像,燕子的叫声像一首春天的赞歌,更好地体现了作者赞美春天的写作目的。”姜老师觉得这样解释,既合理,又便于同学们理解。
[超级链接]
篇6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个场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种景物,这时就需要安排好观察的顺序。写作时可以按观察的顺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外到内。可以按照景物的种类,如,先写树,再写花,再写草;先写天空,再写河水。还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顺序,如,重点是写花,那就先描写花,然后再写绿叶,写蓝天、白云,以绿叶、蓝天、白云来衬托花。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从上写树上的花,到中间蜜蜂、蝴蝶飞、闹,再写地下的野花,层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的。
篇7
兴趣是学习之母。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学深学透。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兴艺术。这里我谈谈激兴中定调的艺术。
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选定调子,调子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表演的艺术效果。定调准确,既可引起听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础,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题材与学生有共鸣之处,能使他们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实际,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首先不说课目,合书讲到: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少年时代的许多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经这一问,课堂陡地热闹开了,纷纷回答。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共鸣。我趁机话锋一转,言归正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的总名写了一组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时才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这节课要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选的。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问的用意,一个个情绪都很高昂,后面的课堂教学一直很顺利。
(二)声东击西,展现意境优美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诗的意境,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想象得出,这就需要教师展现意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提问前边所学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写什么的,属哪种体裁?回答为《春》、散文。我就进一步启发他们想象春的意境,复述了几个景致,接着提问学生背诵古诗中描写春天美好景色的诗句,有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讲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预示着生机。有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浓绿,争妍的鲜花,难怪文人墨客着力描绘它,赞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爱不可爱?学生们叹到:万木凋零,一片荒凉,无可爱之处。我于是引导:既然没有,老舍为何赞美它?请看《济南的冬天》。这样,导语的声东,实质的击西,引入新课过渡巧妙,且学生思维跟得紧,教学效果很好。
篇8
假设课外阅读是展现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课间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景:嫩绿的枝条、金灿灿的迎春花,洁白的玉兰花、粉红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动等车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河边拂堤的垂柳;班会课上带领学生浏览街边小公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样边观察、边欣赏、边议论、边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为习作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诗歌、童话、散文等优秀文章,有的熟读成诵,有的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借鉴修辞谋篇……
读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对前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总结。课上,举行小小的比赛,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会滔滔不绝,一口气能说出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时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发红花,盖红旗,发小奖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练习造句,重点表扬能说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学生;接着重温读过的有代表性的诗歌美文,总结这些文章在写法、修辞上的特点,如: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导学生做片断练习: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为总起句说一段话: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为大地( ),她给山坡( ),她帮小溪( )……
做了这样一系列的准备,再以“春天的赞歌”为题目,进行一次习作,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不愁没的可写了,也不愁写不够字数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篇9
再者作为文学大师的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的严谨是有口皆碑的,试想作者若写的真是“江南的春天”,那么何不以此为题目呢?翻看朱先生的作品集,其若要写某地某域的风情物候,是习惯于冠以地名的,如《扬州的夏日》《温州的踪迹》《外东消夏录》等等,可是为什么《春》就没有“前缀”呢?试想若“春”前加了地名,那么作者笔下 “春”的特征必定是有别于他处春天的,而从上文分析来看,课文是没有相关个性描写的。我想朱先生以“春”命名自己的文章,是作了周到考虑的。我又翻阅了近20年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都没有将《春》所画景象定格在江南,难道20年来那些编撰教材的先生们,愣是视文中的“江南”于不见?
那么我们在读课文时,为什么反觉其景象有些熟识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和作者创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善用的创作手法联系起来。
本文大约写于1933年前后,是朱先生应约为中学国文教材而作的。当时作者正值人生事业的顺达期,因此他的散文创作风格有了较大转变,文风已罕见其创作初期时的那种淡淡哀怨的情调了,再加之该文专为中学生创作,作者就更有必要创作出一种诗意的美,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以期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③,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正因为这样的写作背景,作者才要用其擅长的写作手法――“以文字作画”,来描绘春天的特征;而作画就要讲求“取法自然,因心造境”,以求得景物描写的形似和神似,因此作者便将那些美好而朴素的、动人情魄的景象或意象拿来,用在作“画”之中,以便使文章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故而我们不难看出,《春》的图景,是作者剪辑了的,也只有这样剪辑了的图景,才会特具春天的特征,才会饱涵诗情画意,而这种艺术化了的景象也就跨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本文自问世以来,屡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读该文时,有种熟识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我对教材编者确认“课文《春》就是 ‘江南春’”这一观点,很是费解,难道只要觅得了 “牧童短笛”、“细雨蓑笠”等景象,就可以推断其就是江南的春景吗?这样是不是有些牵强?“江南春”是有独特之处的,如:江花胜火、春江如蓝、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④等,尤其江南多水,为何《春》中就是没有具体的春水图画呢?因此我认为课文“春”是难与江南 “春”画等号的,课文 “春”最多也就是有点“江南‘春’的影子罢了”。也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可以正确地把握作品风格,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才可以有效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注释:
①②见宋朝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 》一诗,全文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③其信息见《朱自清》,陈孝全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4月版。
篇10
一、人详事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要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是重点材料,应当详写;涉及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适合概括叙述,因为所写的事件是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当略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车站送别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叙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大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出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从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方面来看,这是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的,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概括略写。
二、事详人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把事件作为主要记叙对象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者通过报道震惊中外的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文章重点对三路大军的战况(事件)进行了详细叙写,而对将士(人物)如何英勇杀敌没有进行详细叙写,只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概括叙述。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报道战况,突出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报道具体人物。
三、景详情略法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产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应略写。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在观察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细致描绘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浓墨重彩,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春天的景色。在文章的最后简略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排比比喻句对春天进行了高度概括,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四、记详议略法
以记叙描写为主的文章往往结合抒情议论来点明主题,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如《阿长与》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的长妈妈。特别是通过详写阿长为作者购买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而这种感情是通过作者几句简短的议论表达出来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描写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