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诗歌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3: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诗歌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建议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三个方面。
2在这3个优点之中,精选出一两个和所申请职位最吻合的优点。
3、可以讲比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讲逻辑分析能力比较强、亲和力比较强等。
第二,缺点:
1、既要要结合本人实际,又要回避本岗位的特点,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不太善于过多的交际,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是缺点,但是说明交友慎重。
3、办事比较死板,有时容易和人较真。但是可以说明比较遵守单位既定的工作规范,有一定的原则性。
篇2
一、基本事件把握不准致误
例1 投两枚骰子,求事件A为出现的点数之和等于3的概率.
错解 投两枚骰子出现的点数之和的可能数值为{2,3,4,…,12},故P(A)=1[]11.
找准失分点 事件的发生不是等可能的,不符合古典概型的条件.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 对于公式P(A)=m[]n(n和m分别表示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仅当所述的实验结果是等可能出现时才成立.但是上述解法中找到的基本事件却不是等可能出现的,例如取数值2和3不是等可能出现的,2只有(1,1)这样的情况,而3有两种情况(1,2),(2,1).防范此类问题出错的基本方法是充分理解古典概型的定义,验证基本事件的有限性及等可能性.
正解 投掷两枚骰子可能出现的情况:(1,1),(1,2),…,(1,6),(2,1),(2,2),…,(2,6),…,(6,1),…,(6,6),基本事件的总数为6×6=36.在这些结果中,事件A只有两种可能结果(1,2)(2,1),P(A)=2[]36=1[]18.
二、对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理解不透致误
例2 投掷一枚正方体的玩具(各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事件A表示“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事件B表示“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求P(A∪B).
错解 因为P(A)=3[]6=1[]2,P(B)=3[]6=1[]2,所以P(A∪B)=P(A)+P(B)=1[]2+1[]2=1.
找准失分点 事件A与B不互斥,所以不能用加法公式.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 忽视了“和事件”概率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由于“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二者不是互斥事件,及出现1或3时,事件A,B同时发生,所以不能应用P(A∪B)=P(A)+P(B)求解.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事件是否互斥,若事件不互斥,可以将其转化为互斥事件来求.
正解 将A∪B分成出现“1,2,3”与“5”这两个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出现“5”为事件D,则事件C与D两事件互斥,所以P(A∪B)=P(C∪D)=P(C)+P(D)=1[]2+1[]6=2[]3.
三、分不清事件的构成致误
例3 已知5只动物中有1只患有某种疾病,需要通过化验血液来确定患病的动物.血液化验结果呈阳性的即为患病动物,呈阴性即没患病.下面是两种化验方法:
方案甲: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
方案乙:先任取3只,将它们的血液混在一起化验.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患病动物为这3只中的1只,然后再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若结果呈阴性则在另外2只中任取1只化验.
(Ⅰ)求依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不少于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的概率;
(Ⅱ)ξ表示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求ξ的期望.
错解 设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为η,则η的所有可能值为1,2,3,4,5.根据方案甲,患有疾病的1只动物在每一次化验时出现的概率是等可能的,由前面分析知,其分布列为:
找准失分点 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最多化验次数为4.
失分原因与防范措施 本题易错的地方是没有考虑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对于甲方案,患有疾病的一只动物在每一次化验时出现的概率是等可能的,考生易误认为化验次数的等可能取值为1,2,3,4,5,事实上,若前4次化验为阴性,第5次不需要再化验即知最后一只为患病动物,所以化验次数只能取1,2,3,4;类似地,对于乙方案,第一次化验呈阳性,再化验3只中的前两只呈阴性后也不需要再化验,或第一次化验呈阴性,再化验另外2只中的第一只呈阴性或阳性后也不需再化验,及化验次数只能取2,3.在解决有关分布列的问题时,在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之前,要弄清楚随机变量可能取到的每一个值时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再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求出随机变量取每一个值时的概率,从而求出分布列,还要检验所有概率之和是否为1.
正解 (Ⅰ)对于甲:
对于乙:
若甲的化验次数不少于乙的化验次数,则P=0.2×0.6+0.2×(0.6+0.4)+0.4(0.6+0.4)=0.72.
篇3
关键词:文艺复兴科技
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导致了社会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就科技领域而言,这一历史时期被公认为“科学革命时代”。科技何以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一大主流?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大环境外(如科技与宗教的分离、人本的回归、社会政策的支持等),科技发展自身的特点也是使科技能发生革命性进步的重要原因。
一、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双赢
文艺复兴时期,不管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相对更加突出。也正因为基础科学的优先发展,才能给应用技术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论。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也即科学革命的时期,科学与技术的融汇更加紧密。
哥白尼发动的天文学革命,给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带来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论。哥白尼以三角学为数学基础,对太阳、地球、月亮等太阳系的各个天体进行了重新安排,建立了“日心―地动说”。这一学说,不仅在数学上重新构造了比“地球中心说”更简单的太阳系,更重要的革命意义还在于,它使科学成了一种完全理性的构造,第一次打破了“人类中心论”的藩篱。它告诉人们,人类有能力超越感性的任何局限性,构造一种基于纯理性的知识体系。就是说,理性思维有能力使人类在科学的理论建设中超越自我,站在地球之外去构造一个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宇宙体系。
在新宇宙观的指导下,在人本主义的感召下,在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精神的激励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当基础科学在16世纪蓬勃兴旺时,基础科学也开始成为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同样,技术的进步,无疑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前进。比如,机械钟的发明和使用,需要解决机械上和计算上的问题,因而对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远洋航行还需要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从而推动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研究等等。同时,这一时期,技术愈向前发展,它对社会的贡献率愈大,这种贡献也愈为当时社会所注目。技术成就的社会认可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技术发明创造活动中,结果在有些城市,几乎每天都有新发明出现。“技术”这个词语也于1615年正式成为英语词汇。
二、模仿与创新并存
在科技发展中,模仿与创新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收、互相指引、互相累加、互相进化。跟进模仿、率先模仿、持续的改良、集合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科技发展也具有这一特点。不过,在文艺复兴初期,西欧科技发展以吸收、模仿为主,中、后期则从模仿过度到以创新为主。
文艺复兴初期,西欧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一些古老文明(如中国、阿拉伯、拜占庭),并不占优势。因此,这一时期,西欧科技发展主要是一种吸收性的模仿,继承传统和借鉴国外。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是重新翻译、编写、编印古代科学文献,包括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著作。在借鉴国外方面,西欧人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术,并使其成为大航海时代西欧航船的主要推进装置。西欧人还接受了阿拉伯人传播的中国的先进技术,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在技术上落后的状态。同时,欧洲人对这些发明并不只是简单地接受和模仿,而是在接受的基础上再思考、再创造,并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这些技术文明跃升至最先进的水准,扩展到最广泛的范围,其历史作用也大大超越了这些文明的发源地。
到文艺复兴中、后期,随着新的科学方法论和实验方法的确立,以及社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鼓励,西欧科技活动的模式也从吸收模仿转变为以创造为主。发明家们创造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例如:齿轮的发明和使用,被认为是16、17世纪里极为引人注目的技术进步。它的作用在于用机械传输动能取代了依靠器械重力或人畜体力产生和传输动能;曲柄连杆的出现,给定了以后机械发展的方向,使作用力的方向得以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类扩大自然视界,使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等等。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互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社会的需求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前进。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当时社会大众对新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了科学技术创造的需求前提。这种追求也使科学技术进步不再偏离社会需要的轨道,减少那些仅凭个人兴趣所致的无谓劳动造成的物力和智力资源浪费,从而集中于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激发了大众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也使科学技术成果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例如:
1、机械钟的问世与应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活动的进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活动增多,白昼和夜晚的界限以及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人们需要对时间有更精确的利用和把握。因此需要有精确的计时工具来为人类服务,机械钟便应运而生。
2、流行病刺激了医学的发展。14世纪,以黑死病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曾经肆虐整个欧洲。在黑死病大爆发的1348年至1352年的五年间,欧洲因此而丧生的病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二分之一。流行病的爆发和惨烈的局面,使得欧洲的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走到了一起,共同支持医学科学家开展对卫生、疾病、生理、药物、人体解剖的精细研究。
篇4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审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古诗文名篇是传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传承、人文熏陶,将优秀的传统人文素养转化为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创新。
一、对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素养的认识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孝亲敬长、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等,分别阐明了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带有规范性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人文素养在培养人上的作用
传统人文素养非常集中地蕴含在古诗文中,国内外对中国古诗文在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优秀传统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指导他们恰当地为人处事,甚至可以扩展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不仅如此,古诗文对自然、社会的观照视角,继续启发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西方文化而言,经由千辛万苦、重重反叛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策略,在许多方面与中国诗学的阐释方式有汇通之处。因为传统主张“以物观物”,“物物自现”,毋需主观的自我去注入和证明其意义。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雨燕落花、古迹今景,都不依赖主体的言说而作全方位的多向并出,共时再现,意义齐发,留给后人广阔的阐释空间。就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由气、道、无、心结构而成的模糊世界,它可以感受而不可分析,可以领悟而难以言说,存而不论,知而不言,让活泼泼的生命和世界的本相作自然的显现。
三、古诗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概况
1.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吭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3.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喜出望外。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18-01
迄今为止,我国各省已全部进入课改,陕西省自2007年实施课改以来,毕业生已有三届,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笔者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已完整执教一轮新教材,近三年又连续执教高三,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颇多感慨,本文侧重对当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出路进行分析、阐述与探讨。
1 现状:散文的边缘化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还是高三的备考复习,散文越来越淡出师生的视线,特别是高三。
首先,教材涉及的散文比例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系列五册教材中,只有三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散文教材,分别是必修①第三单元三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必修②的第一单元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和必修④第三单元两课4篇散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在选修系列中,虽然有《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三本教材涉及现当代散文,但遗憾的是,选修这三本教材的学校寥寥无几,甚至很多老师和学生连课本都未见过。结论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新课教学中接触的散文少之又少。
其次,高三复习中散文不被重视。还以我省为例,07、08、09、10、11、12年的六套高考试卷中均不见散文的踪迹,老师学生还会去复习散文吗?特别是实行现代文阅读选考后,从表面看,散文阅读仍占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半壁江山,但实际操作中,如果把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传记放在一起选,也许可以持平,而如果将散文和传记放在一起让考生选择的话,选散文的人一定会寥若晨星。既然打定主意考场上不去选它,自然无需花功夫去复习,所以,散文几乎成为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盲点,用“绝对边缘化”来形容绝不为过。
2 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造成当前散文教学的如此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的文体特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没有诗歌那么精粹,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激情洋溢,韵律和谐,语言隽永,篇幅短小的诗歌。而从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学生从孩童时睡前听故事,稍长一点读童话,少年读名著,渐长陪同家长看电视剧或看电影,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要算小说。散文虽然也有其文体特征方面的某些优点,但散文文体特点中的“形散”,常常让学生在读完后如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理不出头绪,分不清层次,而“神聚”又因散文的内涵和意蕴含蓄深沉而不易把握。散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也许更适合于中年人阅读,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却不易理解和感悟。
笔者查阅了初中语文六本教材,对散文文体特征的介绍极少,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涉及少,教师在备课中研究散文的情况也较少,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对散文的驾驭能力,不能带领和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学生不了解散文文体特征,阅读时找不到方法,不能在正确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阅读散文。同时,由于接触机率少,缺乏实践机会,当然就敬而远之。
(2)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可忽视。假设今年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散文,那一定会千军万马齐上阵猛攻散文;即便假设不选考,小说、散文、传记碰到什么是什么,那散文的命运也会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可惜,在选考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散文,学生就必定选做传记,所以,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散文必定不会被重视。
(3)社会原因。当今社会,国人普遍浮躁,加之网络快餐文化盛行,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的读书人已经很少,读散文更几乎是一种奢侈。
3 出路:我的未来不是梦
解决目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高考体制的改革及教材编排的调整。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如果能不选做,散文定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选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如果要保持选做,则应在适当年份无规律地出现散文阅读的考查,以提醒学生和教师重视散文教学。
(2)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对散文教学的充分重视。首先,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阅读和驾驭散文的能力,理清散文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恰当方法。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散文的重要性。
(3)社会风气的净化和读书风尚的形成。在此,强烈呼吁我们的出版商和经销商,提高文化品味和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使命感,抛弃利益至上的狭隘和短视,多为青少年提供可以开启智慧、触动心灵、培养品质的优秀散文著作。
参考文献
[1] 周伟珍.略谈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再审视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第3期.
[2] 王小英.孔子因材施教的社会背景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30期,第62页.
[3] 李海林,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
[4] 王雪.论新世纪散文研究发展趋向[J].文艺评论,2009年,第5期.
[5] 王景科.谈散文理论研究之弱势现象[J].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篇6
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送信息、反映生活、传达感情的,文字的内涵其丰富性、广泛性、深邃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不是镜子,不是照相机、摄影机,它所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是以意象为存在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审美经验世界。如果在教学中要制作课件,就不要简单从事,一般可以不必去做,引导学生多读精读,进而理解,特别是诗歌散文。比如初中一册语文课本中选了朱自清先生《春》这篇散文,教学时,大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把课文描绘的情景理解成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看到的无非是碧绿如茵的草地,可以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的画面;可以看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的海洋;可以看到因轻风吹动而摇曳的花枝,颤动的小草,也可以看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景……但是,从影像画面上很难领略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钻”这些词的妙处;难以从画面上去感知到,“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句中“赶趟儿”的情景;难以嗅到花的“香味儿”,还有“轻悄悄”“软绵绵”“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还有“他们的房屋在雨里默默着”中的“默默”。
这些精美的语言,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咀嚼品味,是多媒体影像根本无法传达的。在教学中,学生感知春天的美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目中,春的形象,春的色彩、声音、春的气息味道质地……一万个学生(读者)有一万种理解,阅读欣赏作品的目的,也在于唤起学生自己对春的感知和联想,而多媒体则将学生的思维约束在影像作品制作者个人或少数人所经历的那一种境界中,这种局限性太大了。再比如诗歌的教学,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许多诗词文字简约而意蕴丰富,如果要制作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也应视情况而定。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图像完全可以展示“沙漠”的“大”,“孤烟”的“直”,“落日”的“圆”,但“问边”的朝臣那种苍凉、悲壮的心境却难以传达;《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用画面展示“曲径”“禅房花木”,但却难以传达“幽”“深”的意境。现在各地的教学活动中,凡有条件的都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献优课”“竞赛课”更是无课件不行,因此,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有粗制滥造的现象,画虎不成反类犬。本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文字性作品的冲击已经很大了。中学生中90%以上的人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通读过这些作品原著的人可能就少得可怜了。在大多数学生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演员六小龄童扮演出来的那个形象,而原著中许多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诗歌、细腻的各种描写等,影视中没有表现出来那么多丰富的东西,他们就一无所知。事实上,影视剧的制作显然比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要高明得多。那么,我们教学工作者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就不能不避免这些误区,注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际效果。
二、结语
篇7
我竞聘的岗位是首席记者。请允许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今年35岁,1991年从滨州师专毕业,当年参加地直分配,被分配到滨州崇山煤矿。在那里工作了7年。7年中做过滨州市在煤矿举办的机电中专班的语文课老师,崇山煤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职员。后来担任公司及煤矿办公室秘书。曾多次到井下,亲身体验了煤矿工人的辛苦与不易。在这期间,我在工作之作。曾创作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后期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试论企业人才培养》获得滨州市重工局论文一等奖。1997年底从企业停薪留职。1998年8月被招聘到我单位。作品获山东电视新闻奖二等奖,滨州广播电视一等奖等奖项。目前在电视专题部工作,是邹平县十佳记者。
回顾我六年电视工作的经历,我深深感到我的成长离不开电视台这个事业发展的平台,我的每一个进步离不开局台领导的教育和指导,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向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我希望在今后能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电视新闻工作者,首要的要求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思想从哪里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科班出身的记者有时打不过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为什么?因为程咬金的三板斧很厉害,这三板斧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他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干净利落,非常实用,如果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效率高,效益好,一个“快”字就能让诸多高手胆战心惊或者人头落地。但是现代的“程咬金”也要学习,也要创新和提高。因为三板斧在这个传媒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是靠不住的,你要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理性的认识,首先就要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工作的人。
篇8
西川,生于1963年,眼镜男,长发,壮实,个头略高,简历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附属访问教授和美国艾奥瓦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自上世纪80年代起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当时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热潮和实验诗派,让他和青年诗人海子、骆一禾一起,共同被我国诗坛誉为“北大三剑客”。然而,三剑客中的海子和骆一禾,在那诗情澎湃的年代,在不到而立之年的1989年上半年,猝然先后离去,当年的“三剑客”也就留下了一位―西川。这散发式思绪在车辆进入机场时戛然而止。
灯火通明的接机大厅显得有些静谧,二三十位接机者默默地踱着方步或翘首站立耐心等待着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悬挂在一旁的电视机正不遗余力地向人们播放着抗战电视剧……
零时悄然而过,从接机口三三两两地出来一些旅客,我定睛寻找着西川的踪影,一拨人过去了,又过来一拨人,在已是凌晨的稀疏旅客中,有一位提着黄色公文包、与我在网上看到的西川照片长相基本一致的中年人,我上前探寻道:是西川老师吗?对方马上回答是的!我俩随即握手,就差拥抱了,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上车,就坐,别克车旋风般地上了回程高速。在座位上,我递给西川一份为纪念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推进镇江书香建设的“诗文大家进镇江”诗歌创作采风活动手册,并交待了一些相关事宜后,又将自己过去出版的一本文学评论集赠给他,接着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西川问到了镇江的城市历史,问到了与镇江有关的文化名人,我们谈到了反映镇江历史的西周青铜器“宜侯黧”,谈到了当天正好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说到了家喻户晓的发生在镇江的《白蛇传》传说和《刘备甘露寺招亲》,讲到了箫统在镇江组织编选的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以及京口人(今镇江)刘勰创作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也谈到了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沈括撰写的有着“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梦溪笔谈》等。
西川说到了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讲到了当代国内诗坛,我们还说到了出生在镇江的现代诗人闻捷,说到了曾倍受诗坛瞩目的1999年在广州创刊的《诗歌与人》杂志,以及该刊设立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诗歌奖”。交谈中我得知,去年该刊颁发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西川和美国诗人丽塔・达夫女士共同摘取了该桂冠,该奖自2005年至今已颁发十届,西川成为我国第五位获此殊荣者……
近一小时的路程已近尾声,车辆驶入镇江书香世家酒店,在朦胧夜色中灯光凸显的酒店标识和店名,让西川觉得很有意味,因为它和这次镇江书香建设活动的本意紧密结合在了一块。入住后,西川将他的诗文集《鉴史四十章及其他》赠与我,这书是《诗歌与人》杂志出版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专号,书中收有西川数十首(篇)诗文,内容从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到六朝时期的鬼魅滋生;从秦朝左丞相李斯,到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从唐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吕洞宾,到北宋的范宽等诸位名画家;从现代词语的剖解,到埃及和日本的纪事,以及“曼哈顿乱想”等,总之,从古至今,包罗万象,正如第十届国际诗歌奖在授奖词中对西川的评语:“他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活力,他拒绝用一般性讲述世界,他所有的才华和冒险都是在为汉语诗歌不断发生衍变添加新的可能。”
阅读他的诗文,你可以感受到这种写作范式所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的思维形态,和他对社会的独立价值观,这包括了创作上的诗歌散文化、戏剧化和长句化,以及他把社会生活和精神梦想组成的寓言,在现实的键盘上交汇融合,在文体中肆意纵横,其忧伤与快乐、诚实与虚伪、有限与无限、构建与消解、讽刺与赞美等,一览无余,激情澎湃。
西川在采风活动后,要飞回北京。因时间较紧,我们匆忙吃了晚餐就从镇江驱车赶往常州奔牛机场。因为下午他们是在“镇江三山”之一的北固山采风的,在车上我们就谈到了北固山上的“祭江亭”,它是由三国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在该亭遥祭丈夫刘备后投江自尽而得名,它建于山上的面江石壁之巅,因上接蓝天,又称“凌云亭”。而北固山之所以闻名遐迩,其原因既有老少皆知的刘备在北固山的“甘露寺招亲”故事,还由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登临北固山触景生情写下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有就是六朝时梁武帝萧衍游览此山时挥笔书写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北固山留下的文化遗迹处处可见,让人不胜感慨,浮想联翩。
在机场送西川登机时,我不禁想到了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作为当代诗人,西川的诗有着高度凝炼的思想情感和信念,他的作品手法宏大、沉潜奇崛,在诗意抒发的同时,他“有时会感到自己被自己的写作变成了陌生人”,这无疑是西川在解读与阐释纷繁的大千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敏锐的语言机锋所致。
篇9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语文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那么,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西沙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海的西北部,远离学生生活,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可先播放一段西沙群岛迷人风光和丰富物产的视频,让学生饱览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亲身感受一下“那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样,学生的身心就会自然地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也就有了积极探索的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不断变换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配以绘声绘色的解说,呈现丰富生动的信息,这一切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当然要活泼有趣得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突破难点
现代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但有些课文内容,单靠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则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战士们在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有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教学难点,就可通过教学课件演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才能夺下泸定桥。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促进理解诗歌内容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陌生,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视频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五、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语文课上,板书所占的时间多,势必要压缩教学内容,板书和口授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应用声、像、图、文为学生创建一个多方位立体的信息源体,模拟真实情景,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容量增加,密度提高。
借助多媒体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感受现象,感受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的相关影视资料,使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国土沦陷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播放音乐、影片、图画、文字,可以再现生活中的美景,感悟到教材中美的因素,受到道德感化。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陈钟良先生指出:当前中国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我用电教手段将一些经典名著改编成的电影、电视、电视诗歌散文等介绍给学生,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趣味气质上的相呼应,一种心理感知的沟通。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文学载体无可企及的。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维度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单法”为“多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选用。例如,《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这样,各种教学法的交叉,将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化“死水一潭”为“流水不腐”。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当然,一节课中,有时也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既运用启发法又运用讨论法等,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
3、软件或网络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电脑或借助软件进行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关、思维训练及能力训练。如:借鉴诸如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力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教学软件。
4、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5、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石壕吏》,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