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2:3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

篇1

初识作者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余部。他坚持自然、厚味、有机的文学,因为他深信“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以慈悲为经,智慧为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因为他深信“有大思想,才有真文学”。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教材,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林清玄的创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他倒没有一丝后悔,写作要自由得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奖,10岁就开始读小说,在初中时,他便坚定当作家和畅游世界的愿望。林清玄17岁在高中开始发表作品。

1972年,林清玄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他在学校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忙于创作。1973年,20岁的林清玄出版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气的几十部剧本,只是后来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环下反而鲜为人知了。在大学时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在那段时候,他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清玄开始在新闻行业工作。林清玄曾任台湾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位。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林清玄继续自己的写作。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地区的文学奖。30岁前,林清玄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31岁,林清玄已是很成功的报人,在即将升为报社社长、发行人这一令人羡慕的职位时,为了不被报社事务牵连而继续少年时的作家梦,他辞职成为自由作家。

这以后,林清玄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创作3000字以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的新书。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三十多年,他出版作品114部。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的散文集曾创一年中重印20多次的纪录。

林清玄的佛禅散文

32岁时,林清玄闭关修行,隐居山林。面对严酷的生存现实,很难设想精神的丰沃。面对纷纭的世界,受佛教影响的林清玄想通过佛禅去寻求现代人心灵疲惫痛苦的解脱,去感化人们内心的郁结,于是他之后写的不少文章就带有了佛禅色彩。

由于林清玄的散文劝人为善,他赢得了“精神导师”的美誉。有读者说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为自己的心灵照一面镜子,更像是为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

林清玄在台湾还经常举办公益演讲,有300万人次听过林清玄的演讲,林清玄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导师”。此外,他还创办了“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旨在帮助世人更好地生活。

林清玄的自我评价

林清玄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自己的30多年写作生涯:“第一个十年我才华横溢,‘贼光闪现’,令周边黯然失色;第二个十年,我终于‘宝光现形’,不再去抢风头,反而与身边的美丽相得益彰;进入第三个十年,繁华落尽见真醇,我进入了‘醇光初现’的阶段,真正体味到了境界之美。”

作品荟萃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书中收录《生命的化妆》《迷路的云》《温一壶月光下酒》《黄昏菩提》《正向时刻》《求好》《有情十二贴》《不是茶》《柔软心》等48篇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白雪少年》

本书旨在教会读者为文时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本书便是以“从母亲多年珍藏的我儿时的国语字典里,发现了一张泡泡糖纸”为切入点;要善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或挖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泡泡糖纸中看到了童年中的“白雪少年”及伟大的母爱一样。

《在云上》

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绝境中还要飞行,逆风中还要穿云。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

《境明,千里皆明》

绘制细笔插画,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学散文,林清玄自选“菩提十书”精华。忙碌、茫然的现代人,随手翻阅,随时领悟。

经典书摘

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

――《境明,千里皆明》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境明,千里皆明》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

――《白雪少年》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在云上》

当我知道每一个我,每一个自己都是稍纵即逝,下一个自己是全新的。这想法使我充满了启示,总使我有更深沉的感激、更非凡的勇气,去建造未来的自己。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

――《在云上》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篇2

我现在所带的九(2)班学生,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但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上常常无病生吟、孤芳自赏、现状堪忧。他们一窝蜂的阅读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的作品,甚至玄幻小说。这些作品并非一无是处,郭敬明的作品带有小女子哀怨的气息,笔调略带忧郁,常以感情为话题,试图为青少年勾画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韩寒的作品文笔犀利,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安妮宝贝的作品似乎更能揭示人的情感世界中较为深刻的东西,她探讨新时代中都市人的心态及生活方式。喜爱阅读这类作品,也正体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适应以及情感世界、思想世界的困惑、压抑。大量阅读的结果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则是“小资情调”明显增多,自怨自艾。因此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经典名著

我在北京清华附中听课,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在谈到自己对杜牧《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他旁征博引《三国志》、《赤壁赋》来佐证“二乔”在历史上并非后人认为的大乔和小乔,让人感慨万千,小小年纪“阅历”匪浅啊!正是腹有诗书语自华,经典名著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气质。利用寒暑假我布置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怎样来检验阅读的效果呢?我在收假后采用书面形式让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检阅自己。同时我还组织类似讲故事的小组比赛,要求必须尊重原著,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名著故事,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去了解名著,从而再现名著。

经典是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文化主食,真正的经典都是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随着网络的无孔不入,传统书斋、书香馥郁的书店,不再是莘莘学子流连忘返的地方,面对这种挑战,语文教师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完善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而教师以生动的形式加以引导,开启通往经典的这扇大门,学生一定会加以关注。

二、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比起大部头的名著,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阅读。这些书籍能丰富学生阅历,了解时代,如近年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博大精深;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等人的作品。其中林清玄的文字恬淡自然,蕴涵佛理,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能让人心平如水。张晓风关怀社会、关心人民,她的文字洗练而生动,可刚可柔、时真时幻,出入自在。这些当代作家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娉婷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我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见机行事,例如课内学完席慕容的《乡愁》后,我播放了她的另外一首诗《出塞曲》改编的歌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悠扬悦耳的音乐中,我和学生仿佛看到那苍茫大漠上一柱孤烟袅袅,闻到长城外才有的清香,此举深深激发学生兴趣,大家跟随吟唱,领略美好,课后兴趣大增,自觉收集了席慕容其它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如歌的行板》等等。“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学生被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深深打动,他们发现文字竟然可以如此优雅,打动人心。

三、“文化快餐”

指的就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作为在校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多,尤其毕业班学生大量的作业、试卷在等待。所以我大力给他们推荐《读者》、《意林》、《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每当我读到某篇精美的文章,便带到课内与学生分享,例如《那种爱戛然而止》,文章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一位母亲经历失去亲生儿子撕心裂肺的痛,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让我情不自已,读到动情处,难掩悲戚,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这不仅是文学的熏陶,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深化。

学生崇拜偶像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变现,我们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完全可以因势利导,比如成龙的守信、周杰伦的坚持,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特殊经历同样来自阅读。

我曾经在语文课上拿着《读者》给学生介绍两个人物:张艺谋、白芳礼。当记者问张艺谋现今个人财富是多少?没想到享誉国际的大导演居然回答“一部照相机!”原来他人生的第一部照相机竟是靠卖了一个月的血换来的。在名人的身上我们常常被他们成功的光环所吸引,却往往忽略他们身上某些坚毅的品质。再把目光投向那位平凡却高尚的老人------白芳礼,北京的一人力车夫,在自己74高龄的时候,感慨家乡失学儿童众多,他抬起年迈的双脚,靠每天人力车的收入,总共为家乡教育基金捐款――24万元!而他死后遗产,经人清点:一人力车、一黄莺、一床。介绍完这些,学生自发鼓掌了,那是被老人的人格力量所震撼!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努力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促进学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的

1、坚持长期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钱清镇中学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传统,共同创建一个充满书香与花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

2、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组织*容丰富、数量充实,并取好富有特色的名称,选好图书管理员,健全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4、发放《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详见附件。

(二)、活动实施阶段:(3月19日—4月上旬)

以语文课、综合实践课为阵地,以班主任为主导,语文教师协助,以学生为主体,掀起学生热爱读书的热潮。具体评比项目:

1、开展“与名人牵手”为内容的手抄报比赛。每班选出1份优秀手抄报,要求8k铅画纸,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学校经评选后获奖作品在宣传窗展示。

(备选名人:鲁迅、冰心、朱自清、、郭沫若、牛汉、巴金、沈从文、汪曾祺、萧乾、琦君、冯骥才、林海音、端木蕻良、丰子恺、王安石、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范仲淹、欧阳修、茨威格、海伦凯勒、高尔基、安徒生等)

2、读书征文比赛。每班选送2篇,每篇字数600字左右。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文章主题:紧扣读书精神、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心得等,重点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购书或借书的小故事,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介绍在自己人生失落期间点亮你理想明灯的好书名著。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自拟文题,要求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3、“我

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每班选出5句。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向全体学生公开征集自己的读书名言。读书名言范围指关于读书方面的用于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名人名句、古典名著的名句名段、自己制定的激励自己的话语等,经学校评比挑选后将用于展示。

4、“好书共读”活动。(3.22——)。

5、现场作文竞赛(初一、初二年段 第五周,3月17日)

6、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第7周)

(三)、评比表彰阶段:(4月上旬)

1、评比各类单项奖和校级“读书之星” ,学校表彰。

2、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 钱清镇中学教务处

2011年3月17日

附:《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浙江少儿 第4届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 初中卷

浙江文艺 99个成功育心的经典故事(王菘舟 著)

浙江文艺 特别的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代表作)

浙江文艺 父亲的荣耀(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母亲的城堡(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传记馆:林肯传

浙江教育 天气与气候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地球上的水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天文学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文艺 地球的故事 /【美】房龙 著 陈瘦石 胡澱咸 译

浙江文艺 热爱生命 /【美】杰克•伦敦 著

浙江文艺 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著 力冈 译

浙江文艺 百万英镑 /【美】马克•吐温 著

浙江文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浙江文艺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著

浙江文艺 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著 陈筱卿 译

浙江文艺

童 年 /【俄】高尔基 著 木雷 译

浙江文艺 繁星•春水——冰心诗选

浙江文艺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

浙江文艺 培根随笔 /【英】弗兰西斯•培根 著 徐朴 译

浙江文艺 骆驼祥子•月牙儿

浙江文艺 南方有嘉木 /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 季羡林散文精选

浙江文艺 林清玄散文选

浙江文艺 朝花夕拾•野草

浙江文艺 呐 喊

浙江文艺 边城 / 沈从文 著

浙江文艺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处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钟秉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走向新师德》,檀传宝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学习:为人的发展》,郑太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徐斌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金忠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育寻根丛书: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林高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师一定要知道的99个健康细节》,祝墡珠、陈兴杰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美]杰弗里•科特勒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卜玉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篇4

一、阅读环境的建立―建一所多方阅读的园地

1.有书可读

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定点就读学校,农民工子弟占全校学生的70%以上。近几年来,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多次向我校下拨图书馆的建设专项经费。目前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已达三万余册,每一本都是学校为孩子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在校园里处处都能见到书,时时都有书相伴,人人都爱上了阅读。

2.有书爱读

在家长的慷慨解囊之下,六・2班购置了《读者》30年全套合订本。50个学生在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探求人性的真、善、美。老师们希望通过有计划地选择一系列的书目,用中国历史文化与汉语言魅力来感奋孩子们爱阅读、爱生活、爱祖国。

3.有书会读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阅读的品质决定着阅读成效。在这么多可读的书籍中,教师通过分析、归类、定位,初步确定了将阅读分为三种类型:精读、泛读与分层次阅读――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分别选定书籍或篇章开展阅读。学生在阅读中长大,教师也在书籍中成长。

二、阅读模式的构建―过一种多元阅读的生活

1.晨诵,开启智慧的门户

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六・2班的老师组织学生们在入校后的时间段里晨读《古诗词75首》里的千古名句。学生们抑扬顿挫、一字一句的吟诵,朗朗的读书声洗涤了心灵、浇灌了美好,迎来了美好的一天。

2.午自习,沉浸在“爱”的美文

在每周二的午自习上,教师都会将这段时间留给一位学生开展以“爱”为主题的美文分享活动。学生会提前一周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选定推荐文章,并修改好推荐短文。记得有几期因为文章太长,得分两次进行分享。很多学生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纷纷寻找文章一睹为快。后来,教师发现这一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依照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对文章留下的悬念进行续写。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课堂的被动接受延伸到课后的主动探究,将一个旁听者转换为一个局内人,让他人的文章延续上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次分享活动是一次与美文的灵魂对话,也是一次亲子写作的心灵交流,更是一次教师有针对性的主题写作训练。

3.诗词,让人陶醉在古韵里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重点强调:小学语文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要列入教学目标中。每天晚上的8点,六・2班的微信群里可热闹了。家长们把孩子们背诗的小视频、默诗的照片,一一上传。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一起比,一起评。此时每一个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更是评委。亲子共读,其乐融融。本学期,六・2班通过组织开展古诗词背诵大王、古诗文硬笔书法展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与古诗结友,与美文相伴,学习书法,涵养诗情。

4.课堂,寻找那熟悉的陌生人

教育的理想只有落实在常规课堂上,我们才能使阅读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课改理念和“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六・2班的老师进行了“经典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合”的小课题研究。每周作文课,通过与美文相伴,开展群文阅读,并尝试模仿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的清新淡雅散文笔触,书写自己的阳光烂漫的少年情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部分学生脱离了小学生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走上了流畅灵动的散文之路。

5.家庭,亲子阅读相伴成长

爱读书的家长最能培养爱阅读的孩子。同样,爱看书的孩子也能促使父母一同浸润在书香之中。本学期,六・2班组织编写“亲子阅读记录卡”。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装帧记录卡,把封面描绘得色彩斑斓、个性飞扬。家长与孩子共读共评,读出不同的人生感触,品出不同的生命感悟。孩子们和家长还一起编辑诗集,多元化的亲子阅读扩大了影响力,读出了闲情逸致,读出了温馨亲情。

三、阅读理想的搭建―探索多向发展的路径

篇5

一、筛选课外书,拟定阅读书目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有目的、有类别、有选择、带着问题的阅读,发展到有创意、有合作、有个性的阅读;在方法的运用上,要通过感知、联想、思维、记忆、迁移等心理活动,发展到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等行为活动过程。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建立自己的阅读范围、阅读方向。

教师要对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做到心中有数、整体规划。如高一入学时,可以让学生每人拟出10本自我推荐读物。一则摸摸底,看看学生层次,喜欢读什么,又读了些什么;二则可以从中筛选一些好的书目。然后,教师再结合语文必修课文和高中生必读篇目,分人文、社科两大类各推荐20本书,作为高一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可依照书籍所涉及的内容、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选择。到了高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和选修课程的加入,以及学生个人思想的成长、成熟,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鼓励他们阅读长篇小说、名人传记等。到了高三时,由于学生的高考压力增加,教师要引导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并结合高考现代文、古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些散文集和短篇小说,以供选择。

要充分保障阅读时间,并对阅读做不同层次的要求。阅读时间可以控制在每周两个课时左右。同时,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可读《诗经》《论语》《孟子》或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阅读一些浅易的常规现代文读物。

二、读、写、说并用

教师可以把摘抄环节融入阅读活动中。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及时抄录下阅读过程中有感触的词句和捕捉下自己精妙的灵感。每过两周,教师可收上本子来检查,以此可发现学生那灵动的思维。

实际上,分享、总结更能让学生吃透文本,所以,我们不妨把阅读课扩充一下: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让学生写一写,更要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可把学生以4~6人分成一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总结本段时间所看的文章有什么特别值得推荐的,并做好笔录,作为小组成果。在每月一次的阅读分享课上,教师可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把本组意见进行整合,向同学们介绍本组阅读过的有意思的书籍,或是印象深刻的文章。包括介绍文章大概内容、文章的作者、感受深刻的语句、对自己的影响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但前提是语言要清晰、流畅、言之有理。课后,各组整理上交小组笔录,由教师对各组阅读情况评出等级,写出看法和意见。

三、教师适度参与和引导

教师要依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年龄层次,对阅读进行长远的规划,并为学生做好点拨。

在阅读的内容方面,教师可让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阅读的程序来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爱好、阅读习惯等方面要做深入的了解,师生间要多次磨合,并在必要时由教师加以画龙点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要能在关键处给学生以精妙的指导和点评。为达此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加入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并且和学生分享曾经阅读过的一些作品。

为将分层次阅读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可采取给学生推荐文章的形式来布置阅读活动。对低段学生(高一到高二上期),可先选择现当代通俗易懂的散文(如冯骥才、余秋雨、林清玄等的作品),当堂诵读并且由学生来介绍作家、分析作品。让学生明白,选择这些书籍的阅读价值在哪里,以及分析文章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慢慢地,我们便可以加大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数量,引导他们逐步阅读和品评《红楼梦》节选、《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刺客列传》《小窗幽记》等,让学生不再对文言文心存恐惧了。接下来,学生可结合课本中每一单元的阅读提示,以及每册书中的“写作口语交际”,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朱自清的《阿河》、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而对于中高段的学生(高二下到高三),我们则可推荐一些有争议的作家的作品,如王小波、贾平凹、路遥、李敖等的作品,让学生学会思考、辨别和评论。

可见,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既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形式,又要给他们明确的阅读导向和指导。

四、发挥图书馆及其他途径帮助学生阅读

图书馆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优化学生的阅读品位等方面的功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对图书馆常存“敬畏”之心,他们常常害怕图书馆给他们“制造”阅读的负担。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开卷有益”的积极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在图书的结构方面予以优化,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见到更多更好的“够胃口”的书籍。为了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图书馆链接起来,教师可尝试将阅读课的阵地转移到学校阅览室;用PPT向学生介绍公共图书馆的位置和有关设施;利用学生对重点大学的好奇心,推荐他们去大学的图书馆阅读。

假期期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整,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好好利用这个时间,则会事半功倍地进行阅读。教师切不可给学生留繁重的语文作业,而是要在放假前写出一些需要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籍,标出重点,让学生去认真品读,并且强调,开学后以上课交流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实际上,只要学生去阅读了,不管他是精读还是泛读,甚至哪怕是浏览一下,都比“做过即忘”的题海好得多。

篇6

生活是万花筒和百科全书,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对生活的学习,我们的写作也应是社会生活的的再现。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写出内容真实可感,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让作文教学理性回归。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探讨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应也是生活的过程。我们让个性思想和道德观点已经初步的高中生写作,就应该让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现和映照生活。因此,推进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写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质精准呈现。

一、转换视角,让写作成为生活需要

我们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写作,总感觉自己写不好。一让写作就搜肠刮肚,真真原因是他们没有东西可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带着功利的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的写作不可能写出优美篇章的;而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的作文是没有什么艺术与思想的。

我们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现的典范之作。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作者笔下地坛的景致,说说自己的校园、家园的风景,谈谈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如此,我们能在“绿色生活”“忧与爱”,甚至2013年的“探险者与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内容可写。历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写自己身边的环境环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从经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对写作业帮助莫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老师总是用自己角度去审看和批阅学生的作文。因此,学生只要写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负面的事件或感受,我们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学生写写朦胧的男女生的情感,写写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极看法,我们老师总要提醒他们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其实,生活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大杂烩,是可以多面观的棱镜。只要是学生能够客观而真挚抒写的情感,我们都应该冷静而公允的看待,没有必要扼杀他们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二、注重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源泉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需要与生活接轨,倡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写我口”的写作。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写的指导,而应该让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写出个性的有灵性的作文。

1.培养学生走进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往往三点一线的学习,忽视或漠视了生活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触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让他们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与地坛》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给他母亲出的难题,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父母总是和平相处的吗?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感到痛苦与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龄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出怎样的难题呢?于是,亲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就能激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感悟的抒发,能够以小见大的写出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从影视、报刊等媒介获取生活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写作的生活体验就会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景象的变化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会有所发现、惊喜与陶醉。

2.提高学生体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蕴含的哲理确是不平凡的,能够发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们可以从《可以预约的雪》学到生活的无常,我们怎样去看到这样的无常。如陈光标先生做慈善事业重视花样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评有的人赞许。如他曾经在贵州毕节举办个人慈善演唱会,只要农民听完全场可领猪羊的活动,是他故弄玄虚的炒作自己呢?还是有什么其他意图呢?怎样看待观众反映的“陈光标所捐赠猪羊纷纷感冒,已经死亡20多头”?如何看待民众讽太难听“我都比他强”的说法呢?如此,我们可以就此事,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因此,提高学生的体验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能够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看待所见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此,能够想的更深,新颖而别致;只要重视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生活化写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3.提高学生再现生活能力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还需要能够将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写日记、写周记的目的,让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和写作技巧的掌握中获得心灵净化、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再现生活,也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实录,应该是注重细节,突出主题的浓缩与凝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注重从背景、立意、选材、情节、细节和个性表现与表达。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重视体验生活。那么,他们语文思维能力,诸如具体形象思维,能准确描写和表现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发展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需要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和指导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获得真情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那么,他们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个性体验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篇7

一、阅读何为

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或许可以缺少许多其他有用的教育要素而仍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缺失了教育的威信就完全不能进行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控制课堂,学生就会忽略他们的知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失去意义。

教师必须具有威信,它具有非同一般的双重性,或者说是相互依存的特性,它依赖于别人对它的信服。在课堂中,构成威信的内容包括教师的知识、个性和行为,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这种尊敬是学生自愿给予教师的报答,因为教师对他所教的学科有很高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很强的能力把它传授给学生。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获取威信、培养威信,如何才能持续保留自己的威信呢?

美国教育专家班纳和卡农在《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一书中是这样回答的:1.威信需要一个认真学习的气氛;2.威信意味着要精通一个学科;3.威信需要努力去获得和积累;4.威信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5.威信能够激励学生树立志向;6.威信产生于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地位上的差别。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老师威信的培养更多来自于对外在知识的获取,一个老师想要成为学生信服的对象、尊敬的对象,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水平,那么仅仅靠教学经验能满足作为人师的要求吗,当然不能。因此,教师必须善于阅读,汲取营养,树立威信。

二、阅读之态

阅读是人丰富其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阅读也是实现教师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一部分教师的阅读现状堪忧。

1.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日益受冷落,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而这种娱乐性的休闲读物慢慢地抹杀了人的审美趣味。

2.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阅读视界只局限于本学科。狭窄让会自己盲目,让自己渐渐地丧失威信。

3.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而排斥其他读物。阅读尚未成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低迷,以及愈来愈严重的“职业懒惰病”,这些日益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使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了前进的动力,犹如一辆豪华汽车,即使外观是多么地使人赏心悦目,一旦没了能提供动力的油,那么,也只能是一堆没有的废铁。因此,要使我们的教育能快速且良好地运行,阅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三、阅读有道

在阅读已作为确定目标后,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烫手的山芋”呢?对于阅读的方式,犹若百家争鸣各有其说。但无论怎样,都要有所选择地读,有目标方向地读,而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之。

1.读文本书籍。有的人认为既然是阅读经典,为何要把文本书籍放在首位?我认为文本系统阅读中的文章,来源于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多人的智慧结晶,它之所以能成为教科书籍,是经过了大浪淘沙般的梳理,是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完美融合,阅读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2.读舶来之作。闭关锁国,注定灭亡,对文化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对待文化作品,文化无国界,文化属于全人类,而不能狭隘看待。舶来之作或多或少经过了选择,有一定创作水准。另外,它们所渗透的观念和思维的方式也是我们建立一个自由思想社会需要的。像《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等就是翻译作品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的机制、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历史的认识上,我们需要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西方国家是“先”发展的国家,我们要从它们的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才有可能迎头赶上。

3.读滋养心灵的书籍。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无谓之争,把目光投放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本性的、更久远的事物。读这样婉约且舒缓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情看待世界和人生。

4.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期刊。《明日教育论坛》《语文教学参考》《中学青年教师》《教师博览》都是国内非常著名的教育类期刊。

总之,我认为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就应该反复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先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穷理”,就是要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追求观念的根本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明澈,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静心以对,不能被喧嚣的尘世所叨扰。

四、阅读的价值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是让一些学生进到高一级的学校,还是看到一些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品格,我想这些都属于,但不是全部。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有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篇8

在文章的开篇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凝练精辟。

俗话说:“上善若水。”水是世间最善之物,成得方,就得圆,载得万吨巨轮,也能浮起一叶扁舟,能哺育价值千金的珍珠,也能出产卑微的鱼虾,能成冰之坚,也能成气之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大熔炉的我们,不妨让我们“水”一点,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不仅在繁杂的社会中创造辉煌,更可保持一身清白。

(2013年湖北一考生《请让自己“水”一点》)

【点评】

名家名言、诗词佳句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上面的开头引用名句,并能用精简的语言对此名句进行阐释,从而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让此名言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好地为文章内容和中心服务,从开头作者便营造出一种哲理的氛围,耐人寻味。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2013年广东一考生《慈善需行之有道》)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角度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

二、巧引名句当论据

古诗词名句在议论文中经常被用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论据的重要作用是使论据具有权威性,同时简化论证过程,用起来既精当又简洁,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感染。然而有一些同学,特别是刚开始写议论文时,往往不善于运用理论论据这一有力的论证武器,有的人完全用自己的论述取论论据,使论证失去权威性和说服力,另外一些人虽然搜集来了丰富的论据,而且也运用到文章中去了,但他们只会罗列论据,不会加以分析,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发挥不了理论论据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正确、恰当地运用理论证据,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非常重要。

1.善于选取对论点最具说服力的理论论据。如: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江苏一考生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放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点评】

为了使理论论据能更集中、更鲜明地说明问题,在运用的时候,就要善于选取最能证明自己论点的理论论据。文章恰当地引用了川端康成和朱成玉的名言,很好地论证了“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的观点,说服力强。

2.善于对理论论据进行深层的挖掘。

理论论据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权威性,但它毕竟是前人(或别人)的一种经验或体会的总结,是一种理念形态,具有高度的独立性、集中性和凝练性,因此运用它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就必须对它进行深层的挖掘,要顺着它的“纹理”破劈下去,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将蕴含在其内部精辟的思想昭示出来,从而避免“以引代证”“观点加引语”的弊病,做到引用、说理相结合。如:

留住心中的一方净土

浙江一考生

一棵树,从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日夜更替、四季轮回方可结出丰硕果实。而花期对它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若花期短暂,匆匆一现便凋零结果,那么必将吸收不到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结出的果实很可能小而酸涩。心灵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在身体的净土中成长、开花、结果,童年便是花期中最美好的时刻,若是过早凋零,不免令人叹息。

我也曾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那时的我不经世事,初读几本名家散文,便以为自己已有作家们的胸襟与情怀,跃跃欲试地去写诗写散文,批判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每每看完母亲便笑道:“你明明只有孩子的思维与视角,为何要仿照大人的口气与情怀写这些与年龄不符的东西?”我当时不以为然,甚至暗自为自己的成熟而高兴,看到与我同龄的孩子们还在看童话书,我竟自以为是地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现如今回想起当时的自己竟觉得可笑与可悲。过早的“成熟”并没有为我营造一条高的起跑线,我更没有因此真正获得与作家一般犀利、洞察人心的眼光,反而失去了许多童年时该有的天真与烂漫。

这叫我明白童真多么美好而易逝,就如同一棵树的花期,最美的时刻不过此时,而却往往贪婪地想要匆匆结果而过早凋零。留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一方童真的净土,让童真悄悄开花,慢慢

凋零。

画家鲁本斯作画几十年倾尽一生地追求,他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皆是其锐眼和妙笔的产物。那皮肤如琼脂,吹弹可破;那骨骼硬朗,铿锵有力。挥笔间便是灵动与美感,将人体之美挥洒得淋漓尽致。而他却谦虚地说:“我只是用一个初生婴儿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罢了。”这看似谦虚的话语,实则蕴含了人类所无法企及的巨大力量。“初生婴儿般的眼光”是他几十年来依托的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孩提的童真眼光中,世界是美好的,没有复杂与勾心斗角。正是因为他拥有童真的眼光,才可看穿人心灵的本质,通过肉体与神态来表达。

其实,所有的艺术家都应有一双孩童的眼睛,只有这双眼睛,才能穿透污泥,带我们去极乐世界——孩提王国。

让我们留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一方童真的净土,让心灵的树开出最美的花,让童真久一点,再久一点……

【点评】

文中画线的句子例举了画家鲁本斯的事例,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将鲁本斯的话记得如此准确,并能够心有领会,运用得如此自如。如果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画家鲁本斯取得成功的原因,定没有用画家自己的话来总结更为有力。

三、妙用名句写结尾

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

童心之贵,贵在其真、其柔、其善。人的成长会失去许多,却不应失去最本身最纯净的赤子之心。就像埃斯蒂斯所说的:“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伸出手去挽救触手可及的部分。”我愿这赤子之心,可长存你我周围,更长存于你我心间。

(2013年浙江一考生《愿赤心长留》)